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雲吞麵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5月前
6月前
7月前
以前聽詹宏志講“熱情”Passion,字面都懂了,其實沒有真正聽得明白。最近看見那份熱情,是在寫食文字時。 一個人吃飯,常常要記得營養師的叮囑,兼顧方方面面。簡單點個包菜肉蛋湯,不喜蛋花,要求主廚幫我把蛋煎熟再下湯,他也肯費這個工;咕嚕肉和星洲米粉,都是其他主廚推薦的,作法不走捷徑,沒有加咖哩粉;那天走進廚房和他聊天,看他在忙著製作燒肉,不禁皺起眉頭,連火爆燒肉、豆角燒肉的原食材,都要自己來,也太辛苦了吧?!因此,雖然脾氣臭,我還是死心塌地捧他的場。 還有就是在採訪紅豆Cendol時,我從Auntie Peggy’s Classic的女掌舵人眼裡,看見那份光!只是小小一碗紅豆冰,但見她和弟弟忙進忙出,一邊要製作ABC和Cendol、一邊要和熟客閒話家常、一邊眼觀八方另外遞了一份紅豆過來“你試試看其實墊在冰下滋味又不一樣”……營業了數十年,依然充滿幹勁和熱情。難怪那麼多死忠顧客。 榮記手工自制雲吞麵 再來,就是今天的主角“榮記手工自制雲吞麵”。 據我觀察,榮記有3個堅持: 第一個堅持,雲吞麵雲吞皮,都是堅持傳統手工自制;第二個堅持,每次只煮一粒面,所以要吃,就得等候;第三個堅持,是嚴以律己,每晚堅持7點就睡覺,第二天一早才有體力備料。 她們家的食材,全部自制自備,雲吞麵、雲吞皮、叉燒、燒肉、客家炸肉、滷雞腳、咖哩雞…… 幾次來訪,女老闆的眼神都是越談越閃閃發光,充滿熱情幹勁! “榮記”來自彭亨文積(Manchis)小城。這裡曾盛產火柴木,文積,就是從馬來語Manchis直譯。 潘老師傅在家鄉文積經營“榮陽餐室”,自制傳統手工雲吞麵雲吞皮。 師傅的傳統木棍子壓面手法,自婆婆傳下,到他已是第三代,這一投入,就是32年。他唯一改動食譜的,是改用高筋麵粉。 木棍子壓面,可以讓面的密度變大、結實,增加韌性、爽口。製作完成的雲吞麵,應具有韌性、滑身、彈性這些特點。 潘師傅從壓面的回彈力,就可以測出那團面起筋夠不夠。好的麵條,要有彈性,吸水極少,不會吸走麵湯,如果吸水過多,麵條就會軟爛,就不好吃。而云吞皮,當然是越薄越好,可是,薄就容易破,但凡手工壓制的雲吞皮,就可以做到薄而不易破損。 當女兒回家和他說,她想制面,傳承家裡的手工制面手藝。潘師傅說,他下巴差點掉下來,不敢相信。畢竟,經營飲食辛苦,還要自己手工制面更辛苦! 有女兒可以傳承手藝,老師傅當然高興,全力支持,還時不時跑來吉隆坡“看”女兒女婿的面檔。文積小鎮口味偏甜,吉隆坡偏鹹,他們就調整;但有些事情就不妥協了,比如煮麵,火力一定要足,所以家鄉的“榮陽”,吉隆坡的“榮記”,都是堅持一粒一粒面煮,沒有偷呷步。因為煮一粒面、和同時煮3粒面,口感會不同。 知道“榮記”,其實是位雲吞麵師傅帶我來,他特別推薦說:“她們家的面,一入口就知道和吉隆坡口感不一樣”。 哪裡找“榮記”?谷歌鍵入“Wai Kwan Restaurant 相有海鮮茶餐室”,找到茶室,就找得到“榮記傳統手工自制雲吞麵”了。
9月前
(新加坡1日訊)獅城一家雲吞麵檔創辦人過世,廣結人緣的他受人愛戴,親友送來一對孝獅、6個哭童圍繞在棺木周圍,還有22座大標和超過100個電子花圈沿路擺放,場面盛大。 《新明日報》報道,陸小福是直落布蘭雅通道第79座熟食中心的著名雲吞麵“鴻記麵食館”的創辦人,他今年5月因咳嗽出血入院檢查,後被診斷患肺癌晚期,2個星期前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並於6月26日逝世,享壽82歲。 他的遺體停柩在直落布蘭雅通道第44座組屋底層,記者昨天走訪靈堂時,進入組屋區前沿路看到22座大標和無數電子花圈,以及搭設鐵架掛有陸小福頭像的大橫幅等,其中挽軸、輓聯和被子更是不計其數。 在靈堂內,甚至見到新加坡喪禮儀式上少見的由一對孝獅、兩座啤酒塔和6個哭童圍繞他的棺木。 陸小福的兒子陸亞基(45歲),也是新加坡南仙龍獅體育會副總務兼教練以及國際南仙聯盟會總監,他昨天在靈堂受訪時表示,父親生前磊落颯爽,五湖四海都有他的朋友。 “他和我的朋友們也能打成一片,所以我的朋友也是他的朋友。我們大家經常聚在一起喝酒,所以他們知道我父親喜歡喝啤酒,於是就送了兩座啤酒塔到靈堂。” 陸亞基也說,至於靈堂內擺放的孝獅與哭童等,這種形式類似臺灣的做法,新加坡雖少見,但也逐漸被接受。他透露這些也都是親友送上的。 在鐵架上掛橫幅,其中一名出錢的南仙師兄弟黃建城(36歲)受訪說,那個鐵架是他們自己搭建的。 “我從小吃他的面長大,所以希望可以風風光光送他最後一程。”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鄰居投訴靈堂的擺設太多時,陸亞基無奈說,他們瞭解政府的規定,但都是親戚朋友送的花圈難以拒絕。但他們會按照規定,準時關上電子花圈的燈,確保不會影響到鄰居。 陸小福的喪禮由福安殯葬禮儀承辦,他生前使用的電動代步工具也放在靈柩旁,他的遺體將於本月4日下午1時45分出殯。 面檔傳承至孫第四代 兒子稱,父母從流動小販做起,傳承到孫子已是第四代。 陸亞基說,父親從1942年跟隨祖父母從中國下南洋來到新加坡,期間還經歷了二戰。後來,祖父母和父親開始做起流動小販,也是賣麵食類。 但後來政府不允許,父親就搬到肯巴士路一帶的小販中心開檔賣雲吞麵。但由於肯巴士路的小販中心要拆除,於是便將檔口搬遷至直落布蘭雅通道第79座熟食中心,營業至今已有30年。 鴻記麵食館目前主要由陸亞基和他的兒子打理。 全家20多人陪他吃最後晚餐 陸小福5月被診斷患肺癌晚期後,醫生告知家屬他年事已高,不適合做化療手術,所以家屬只好瞞著病情,並把他接回家。 陸亞基說,父親2個星期前開始失聲,上週一他和往常一樣凌晨起床要出門時,兩次不小心在客廳跌倒,好在被母親發現並扶起,但後來又在廁所跌倒。 他指醫生過後上門檢查,發現父親頭部有淤血,住院2天后,醫生突然於星期三清晨5時許通知父親情況緊急。但到了隔天父親突然能發聲,和他說話也有反應。 “我問他想不想回家,他點頭了,我們就接他回家,那時全家20多人還陪他吃了一頓晚餐,後來就看著父親在睡夢中呼吸漸弱,安詳離世。”
9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2月前
1年前
我以為,喜愛小攤小吃,就是去支持和捧場。 已經好幾回,我都在午餐時段遇見數碼部長哥賓星,和事務所同事在小店小攤用餐。然後我看他的臉書,他並沒有和小吃擺拍,他是真的在小店小攤用餐。 不像有些政治和商界人物,總愛沾小吃的光,除了擺拍,還要“抄來”一些心靈雞湯、人生道理的文字討贊,故顯親民……。 哥賓星和小吃小攤的關係?不想扯什麼數碼化,我只想說小吃本質,應該如哥賓星的從政風格——肯做、踏實,沒有太多炫技,這樣才能服眾。 說著說著,心裡還是有這麼一件憾事。 MCO前,本來和友人要一起合作雲吞麵攤,他是知名豬肉供應商,負責找出最適合雲吞麵燒臘的豬肉部位。私下喜愛專研叉燒燒肉的他,買了一個大烤爐放在他爸爸媽媽家旁的空地,最後搞得他父母家的溝渠也嚴重阻塞,被臭罵了一頓,哈哈。後來的後來,就遇上了MCO,所有事情都擱下來了。 當時,我們連面家都找好談好;雲吞如何包制也準備好了;燒臘如何製作也準備好了;甚至連最初始的漂亮小檔口位置也有了…… 唉,可惜了,不能說沒有遺憾。 如果這個雲吞麵檔口開出來,我想,會很好玩!因為又有朋友這個強力後盾。 我們設想的,是方便食客入口的雲吞麵,雲吞大小、燒臘切法等等等等。 本地有間有名燒臘店,看得出來團隊很積極想拿獎,凡事考量都很“視覺系”,叉燒切大大塊、燒肉大大塊、燒雞大大塊,非常不方便食客。我就親眼目睹一大票同事前來用餐,女生們紛紛把盤中(叉燒、燒肉雲吞麵)大部分的燒臘,分給男同事,我偷聽她們對話,“因為看了很膩就吃不下……” 【本期隨食】被忽視的小攤 有讀者反映,一期只介紹一間,不過癮。但這小塊文章,就是重點介紹被忽視的小吃小攤,要老闆和家人親身經營,要小不要大。本期“雲吞麵”就稍為擴大,分兩期介紹。(排名不分先後) 1.姐妹雲吞麵 這是從Jalan Batai搬過來Sri Hartamas的老字號“姐妹雲吞麵”(Restaurant Jie Mee),從前是茶餐室裡的一個二十多年檔口,現在是拿下整間店面,全家人在經營。在這裡,熟門熟路的老顧客都會點幹撈雲吞麵淋咖哩汁,這才是姐妹雲吞麵的“正宗”吃法。 2.基叔雲吞麵 名氣太大,但還是不得不把它列入,他家幾乎是雲吞麵的典範。面好吃,叉燒、肉碎、雲吞,每一項都是雲吞麵該有的水準,無可挑剔。 3.成記雲吞麵 這家大概不用我多說,在KL麗豐茶餐室,是少數肯在雲吞里加入左口魚粉的“雲吞麵”,讓雲吞滋味顯得與眾不同。 4.通記雲吞麵 位於巴生得利茶餐室的“通記”,面多料多雲吞多,價格廉宜,“俗擱大碗”,所以很受社區居民歡迎。 5.泗水叉燒雲吞麵 光顧這家雲吞麵,大多是為了它的泗水叉燒(玻璃叉燒)。喜愛肥肥油膩叉燒的食客,不可錯過。位於Damansara Uptown 111茶餐室。 6.168雲吞麵 在基叔附近,也是ShawParade附近。面口感稍遜基叔,但是吃雲吞麵、注重雲吞餡料的看過來:這裡的湯配備一粒普通雲吞、一粒蝦雲吞、一粒水餃。
1年前
有天吃清湯麵粉糕時,友人評語:手捏均勻Q彈,湯頭清甜喝完不渴,肉片豬肝新鮮沒腥味,加顆煮得熟度剛好的蛋,完美! 一份小吃,真材實料,踏踏實實,不偷懶不抄捷徑不刻意“炫技”,人家還是靜靜紅了幾十年。 以前到茶餐室,如果可以,我喜歡坐在檔口旁邊,就近觀察老闆如何作業。有次我點了雲吞麵,然後被老闆娘嚇到,燙麵時,突然她的雲吞麵也會“飛天”,接連數次拋到空中……。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的視頻,有“網紅”來拍攝,老闆使出渾身解數,一直表演雲吞麵“飛天”,拋啊拋,拋啊拋,可憐那粒面,和吃的客人。不知何時開始,我們的雲吞麵都喜歡錶演“飛天”。 就近觀察,可以看到老闆的製作態度。曾經有著名雲吞麵檔,老闆一直用手,把掉落滾爐旁桌上的面,拾起重新放客人盤裡,非常不衛生;然後有面檔,爆紅後生意大好,於是他把一大堆十多碗的面丟進滾爐,然後再一大堆拿出來分配,我覺得好厲害,面下鍋時,爐裡的溫度都不會“下降”啊。 如果要細數雲吞麵檔,基叔雲吞麵、Boon雲吞麵、明記叉燒王雲吞麵、泗水叉燒雲吞麵、陳明記雲吞麵、冠記雲吞麵、成記雲吞麵、通記雲吞麵、Annie 1 雲吞麵、Ipoh Ipoh雲吞麵、友力雲吞麵、良記雲吞麵、168雲吞麵……,哎呀,族繁不及備載。(我覺得toast & roast和TnR不能算是雲吞麵) 有的雲吞麵,重點在叉燒;有的好吃在雲吞;有的重點在面,就是那口面,讓你覺得一路大老遠跑來、費了好大的勁找停車位,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期先談的這碟雲吞麵,有沒有讓你聯想到咕嚕肉?真正咕嚕肉的煮法,是夾起最後一塊咕嚕肉,碟子不留多餘的芡汁(只是這裡大家都喜歡多多汁),和這碟雲吞麵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這雲吞麵也是碟子不留多餘的芡汁,老闆已把調醬撈入全蛋麵條,味道也是剛剛好,不過火搶味,這點不容易。餐飲最難的,其實是balance這件事,麵條、撈醬、叉燒、雲吞、清湯,每個環節都不馬虎,這就是“榮記面飯館”的雲吞麵。 【本期隨食】沒有濃妝,就愛平實好味道! 榮記面飯館,是巴生百家利一家小店。主打雲吞麵,還有售賣咖哩排骨、咖哩雞、雞腳、水餃等,店面和料理檔口都打理得很乾淨。 老闆是第三代傳人。本來也是親自制作全蛋面,後來忙不過來,面就交由親戚接手製作,他們再和親戚拿面。 在榮記,其實我很驚訝,有人可以把小吃做得這麼balance、調和。麵條、撈醬、叉燒、雲吞、清湯,相互搭配,終於有人還雲吞麵的本來風貌了。 在習慣了馬來西亞濃妝豔抹的餐飲世界,這股清香柔膩,反而自成一種淡墨疊染的美學。哪裡找“榮記面飯館”?就在巴生百家利。
1年前
1年前
懷念家鄉的味道嗎? 一個人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嚐盡多少人間美味,家鄉的味道永遠是最無法忘懷、無法言喻的愛,即使只是再普通不過,毫不起眼的食物,因為那是我們生命的原址,味蕾的初嘗。 紅紅的面,是我家鄉獨樹一格、別有特色與風味的面。醬汁是番茄汁,家鄉的鄉親父老都叫它“乾麵”(Da Mi)或“水面”(Zui Mi)。它因為有著耀眼的紅,而非熟悉的黑而聲名遠播,是許多他鄉客必嘗的一道美食。切成薄片的叉燒和蔥花是紅面的最佳拍檔,配湯則有云吞加魚丸,再撒上蔥花和胡椒粉,增添些許清香和鮮香。 家鄉番茄面獨有的味道,就像某些人在心中佔據獨有的位置。 雲吞麵與父親是我無法磨滅的記憶,那麼真實真切,它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也不因皺紋白髮而模糊。 小時候家境並不貧困,但家風節儉樸實,雲吞麵只有在節慶時才有機會品嚐,或從外婆處返家途中,父親會在車上問我們要不要吃雲吞麵,幾個小瓜興奮又期待,“要、要、要”在車裡不絕於耳。吃完不忘舔乾淨碗底餘下的番茄汁,血盆大口留下滿足、幸福的印記。 在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週末假日,一家人會去逛街購物看電影吃大餐,父親給我的家庭日就是探訪外婆後的一碗雲吞麵,簡單平實不奢華,卻是最快樂、最溫暖的。 回城時帶幾包番茄面 再長大點,雲吞麵在家裡才漸漸“普及化”,那時候養成了吃宵夜的習慣,父親就常打包雲吞麵,只要我想吃,二話不說,他就去買。後來畢業工作後,星期六隻辦公半天,那是我最開心的日子,下班後,步行回家途中,我會去打包雲吞麵,回家後大快朵頤,然後在海浪聲中睡個午覺。簡簡單單的面,無需山珍海味,卻讓我覺得人生最幸福莫過於此,知足的確常樂。 後來,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思鄉加上思面之情,使得偶有回鄉,第一件事情就是直奔麵店滿足舌尖的慾望。回城時更不忘外帶幾包番茄面,返家後再繼續填滿心中的渴望。 多年前,收到消息城中有人慾開館賣面,當時的我既興奮又期待,想說以後就近在咫尺,再無需牽腸掛肚了。誰能想到,一樣的面、一樣的番茄汁,卻是不一樣的味道,也許缺了家鄉的人情味吧! 紅紅的面,照亮了我的心,那是父親的疼惜與關懷;濃濃的情,溫暖了我的心,那是父親滿滿的愛。 有些味道,吃進嘴裡,記在心裡;有些人事,刻在腦裡,深埋記憶。 紅紅的面,不只是面,是我對親人、家鄉濃濃的情。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