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情味

某一天去菜市场,停在摆卖中药材的档口。档主健谈,知道我刚从太平搬回槟城,便大赞太平小贩待客友善。顾客讨价还价,他们都很有耐心,不像这儿的菜贩鱼贩,心浮气躁,说一不二,要我小心,免得冲撞对方,大家面子都挂不住。上菜市场第一天就遇到贵人指点,好事哩! 这日,我又来到菜市场,停留在尚无顾客到访的蔬果摊档,检选了一公斤半,价格38令吉的“山顶姜”。女摊主其貌不扬,但十分亲切热情。这就让我心生好感,也不觉得她的面貌如何又如何了。她好奇地询问我为何买那么多姜。 “哦,”我说,“一位友人教我如何配制姜汁,我想试试。” “哎,你问我就对了。” 没等我回应,她已咧开两排黄色大门牙,上下移动……人家大婶授我祖传秘方,我当诚心受教,再说,这里的小贩挺有人情味,不像那位药材老板描述的那么冷漠又无情嘛。 两个月后,又来到这少有顾客的档口,见摊子摆卖了鲜嫩芥兰菜花,我捡了一小把,“老板娘,这一把卖多少钱?”我的眼球却溜在绿油油的菜心花,打算再买些。 “喂喂,买一丁点菜还要问价,这种菜,很贵的。” 她那冷漠的态度与之前的热情大相径庭,令我摸不着头脑。 “知道这种菜不便宜,我只买一些。那菜心花呢?1kg多少钱?”我沉住气。 “这菜要价12元,那种8元。又不多买,真烦人。”后面两句压低声音,可我听得清楚。 不耐烦的语气,加上两根手指指天笃地的大动作,两类菜的价格我都被搞得有点混淆。看来,买少量她是懒得接待,我真来气了。 “哈啰,你忘记我了?有一天,我向你买山顶姜,你还热心地教我如何如何配制。38令吉的姜我都买得起,这三数元的菜我怎么就没能力买了?” 她似乎想起了我,但是仍硬着头皮:“说那么多干嘛?简单说明要买多少或抓一把给我称不就得了吗?” 看她满脸扭曲的皱纹,我片刻都不想逗留。付款后便疾步离开,相信往后再也不会出现在她的档口了。 想起那日大清早,一单买卖给她带来38令吉的收入,龙颜大展的她自然得另眼招呼;但她忘了我这位“豪客”的样貌。眼前这瘦削,看起来营养不良的老女人,买两把蔬菜,畏畏缩缩的,看来也没啥好盼头,懒得理就是。 后来我向邻居阿嫂吐嘈,没想到她也同受此耻辱,过程更是奇葩。 某一天,阿嫂来到这变色龙菜贩对面的档口挑选蔬菜(后来才知道档主是变色龙菜贩的老爹),阿嫂看了看蔬菜,一边挑,一边随口说:“阿叔,这包菜稍微干燥,是吗?” “是啰,天气燥热,雨水不足吧?”菜贩回应。没等她老爹说完,对面那变色龙女儿拉开嗓门破口大唱:“菜干?对啊,菜是干,但是你荷包更干!”押韵特强,反应超快,更击中要害! 变色龙瞬间变色,挺让人措手不及。与这种人交往,没啥意思。在近墨者黑的定律下,一个把持不住,也就成为另一个变色龙了。 【六日情:考验人生01】退得了吗/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2】诊所灯亮了/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3】鸡哪有你那么高价?/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4】人便开战/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5】你的钱包更干/方莉珍(槟城) 【六日情:考验人生06】发炸开了锅/方莉珍(槟城)
3星期前
1月前
“什么样的职业能让我闯出一片天?” 、“我有好多的选择,但我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对的选择”、“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我该怎么走下一步?”这些都是当代年轻人面临人生职业选择时会出现的迷茫状态。他们有太多的职业选择,却也没有多少是“不可替代”的。在互联网与科技发达的21世纪,人类不仅需要与彼此竞争,还需要和科技竞争。 各行各业的资本商,为了得到成本效益最高的结果,都会选择运用科技取代一部分的劳动力。那年轻人该怎么做好一个能够保障未来的抉择,才能不被科技替代,还能在同龄人中独占鳌头? “我能够给予年轻人的忠告,便是借他们一把望远镜,看向未来。想要取得成功,必须看得清未来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的需求。而想要战胜科技,变得不可取代,便是利用人类有而科技没有的特点——那便是感受爱、给予爱的能力。”新纪元大学学院乐龄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胡禄铭副教授曾这么说道。 刘永峰便是那位看清了未来趋势,也知道怎么运用自身优势的年轻人。他于2021年领取了由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赞助的“照护人员奖学金”,到全球老龄化最快,也是处理长者照护最好的国家——日本,去学习照护老人的技巧。他如今是马来西亚第一位荣获日本国家照护员资格证的马来西亚人。他不仅获得了国外的认证,也被我国政府官员器重,成为了这个重要领域的先驱。 人情味最有价值 刘永峰曾和我们聊起自己当初想要争取奖学金的动力:“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乐龄人口只会逐年增加,这代表照护长者的服务会是我国未来巨大的需求。我发现这是我们年轻一辈很好的职业途径。打个比方,我刚开始在日本这里的照护中心工作时,第一个月的底薪便是6000令吉。而工作越久,薪资和福利便会起得更高。长者照护如今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他们极其缺乏照护人才,因此照护人员都非常受重视。而根据全球老龄化的趋势,不仅仅是日本,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都在老化。因此,掌握这一专业,在未来无论到哪里都会非常吃香。” 他随后补充:“许多人或许会怕脏而抗拒这个行业,但是如今,有了先进的科技辅助我们完成这类工作,其实不必过于担心。照护人员最重要的是提供长者具有‘人情味’的贴身照护服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有价值,会被人尊重。这也是一名照护人员最不可替代的价值。” 今年2月,永峰休假回到了马来西亚。在这段期间,他拜访了我国首家现代化介护式长者照护中心——文墨安美娜康护中心。 当时候,我们团队踏入中心,首入眼帘的是永峰坐在饭桌前辅助一名长者进食的画面。他把食物抬到长者视线可见的位置后,对长者说:“今天我们喝鸡粥哦,你能自己进食吗?”长者点了点头后,永峰便从旁辅助长者慢慢地握上汤匙,一口、一口自己进食。 永峰这样的行为正是“介护”照护理念所提倡的:维持长者独立性和自主能力,保护他们的尊严。“介护”的理念源自于日本,如今也被中国、新加披等国采纳。 学会平等沟通,面带微笑 我们团队和永峰会面期间,让他与读者们分享他认为最关键的照护小贴士。 永峰在与我们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对的照护技巧固然重要,有效地与长者沟通更为重要。 他指出:“在我们与长者沟通时,应该与他们的视线处在同样的水平线上。比如,一名长者坐着轮椅,当我们要和他沟通时,应该蹲下来,才和他说话。你可以想像,如果今天你是坐着轮椅的长者,你需要长期仰视照顾着你的人,听他说话,他变得格外大,而你变得格外弱小,是不是会有压迫感?这种感觉是很恐怖的。” 他接着再举另一个沟通小诀窍:“面对长者时,我们不应该说反话,而是给予正向的支持。比如,当一名患有失智症的长者说有人偷了他的钱包,虽然我们知道那并非事实,但我们不应该直接不耐烦地告诉他没有人偷。我们可以做的是告诉他们:‘我们一起找吧’,再陪他一起寻找钱包。这个过程能让他情绪稳定下来,进而信任你,听从你的命令。” 永峰总结道:“和技巧性的知识一样,有效的沟通法也是需要学习的。” 在永峰学习并提供专业照护的过程中,让他深有领悟的一个道理是,在面对长者时,持有良好的面部表情是让照护过程变得更轻松、愉悦的关键:“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 他坚持让自己在执行工作时,抱有同理心,时刻铭记长者们并非刻意在闹或让人难做,那只是生理因素导致他们一时情绪不那么稳定。他认为只要自己以耐心与真心相待,长者们也能感受得到。“时刻保持微笑,这也是身为一名照护员专业的表现。” 这让我们回忆起前段时间,我们团队拜访文墨安美娜康护中心,和长者聊天时,问及他们最喜欢中心的什么,他们都会统一回答:“照护员会对我笑,他们都很友善,不会骂我。” 这是多么简单的诉求,但不是每个长者都能被如此对待。长者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值得他信赖,会尊敬他的专业照护员,陪伴他安然度过晚年。 刘永峰:长者们的微笑是我工作的动力 当我们问及永峰他工作的动力是什么时,他思考了一会儿,似乎从回忆深处挖掘到了答案,会心一笑,坚定地说:“长者们的微笑。”永峰以笑颜面对长者,让他们开心;而长者们的笑颜,也是永峰工作的动力。 他加以说明道:“我很爱和他们说笑谈天。我相信无论年迈或年轻,每个人都爱笑。当我成功逗得他们笑时,那是我工作中最满足的事。我的工作,不只是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更是确保他们还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在许多行业的劳动力都能被科技替代的21世纪,一名照护人员所能够提供给长者的关爱与温度,正是不可被取代的。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照护员,于全球老龄化的趋势底下,更是非常珍贵;懂得跟上趋势,把握机会的年轻人,便能够成为现今重要领域的领头羊,展开不可限量的前景。 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 想要寻求更多照护知识,或支持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栽培年轻照护人才,欢迎联系:011-3301 9681 网站:www.masoc.care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方志聪教练:跆拳道展现人生态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为什么我会被抛弃?”弃婴展“提倡尊重生命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6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经营经济饭档的业者,主人家多半个性分明,喜怒全写脸上。常理分析,一天内要料理二十几样,甚至更多样菜肴示众,其中的精力心神,细活粗劳揽一身,耐心早被磨光,自然不会和大家说“欢迎光临”… 早前有对新人在槟城小贩中心杂饭档前拍婚纱照引起热议。大家看图作文,文艺腔的说这就是爱情的人间烟火味、八卦的猜新人可能在这饭档初识、阿姨姑姐评论新人家里一定也卖经济饭、务实的表示婚宴不必花大钱吃大鱼大肉,一碟经济饭一样饱肚…… 实情才不是大家所想所评那样,以为婚纱背后必有缘由。一对新人不过是搞搞新意思,求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婚照大景而已。比起那些百无禁忌到墓园或废墟里骚首弄姿的新人,在小贩中心取景,相对是太家常,很赚人气。加上背景是经济饭档,谁不知道经济饭(走出北马,名曰杂饭)肯定是大多数马来西亚人的生命之粮。 经营经济饭档的业者,一般是精彩的人。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年龄遇过和吃过的经济饭档,主人家多半个性分明,喜怒全写脸上。常理分析,一天内要料理二十几样,甚至更多样菜肴示众,其中的精力心神,细活粗劳揽一身,耐心早被磨光,自然不会和大家说“欢迎光临”。他们的力道,都放在一格格热腾腾的蔬菜鱼肉、咖哩卤汁汤料、煎煮爆炒的佳肴里了。 [nonvip_content_start] 除却占据一家店面或菜市场里的大型饭档,家庭类型的迷你经济饭档,是不少上班族的午餐特区。这样的小档服务方圆几百公尺内的近邻,陈设一切从简,菜肴只有五六样,花样不多,说不上味美,但它方便也解决了大家的午餐。小饭档吃久了便吃出人情味。好不好吃,其实没有很重要。 学府里的经济饭档,主人家要不木口木脸,要不热情如火。后者对学生总是关切爱戴,男生女生统统只有两个代称,男生一律名阿BOY,女生是阿GIRL,他们似是替代了远方爸妈角色,用米饭和温情喂养这些孩子。如此叔叔阿姨是孩子毕业了仍会记挂的长辈。 一些饭档的菜色,是很难被忽略的。七条路巴刹尾端的经济饭档最霸气,每天一大清早,就准备好一大盆红艳艳的辣椒炒螃蟹,让路人见之垂涎。有些食客不吃饭,买了几只螃蟹坐下大吃。其他人吃的是云吞面福建面咖哩面,这些蟹客吃得满满一桌蟹壳。 和饭档主人聊天,记得他们说过的一些众生吃相,看出吃客底牌。他们说,没有什么金钱烦恼的人,常吃不完饭菜,留下一堆剩食让伙计处理。贪小便宜的客人,会菜肴隐藏在饭堆里。节俭或家贫的,选择在饭档接近收档前光顾,这个时候总有卖不完,免费附送的例汤和菜肴供他们带走,省下一餐。
11月前
近来看见一则台湾新闻,某公司有新同事第一天上班,报到后坐在位子上打开早餐正要吃,被告知上班时间开始后就不能吃,结果中午休息时间就一去不回了。这新闻引起广泛的讨论,“若发现你的新公司不能吃早餐,你会跟他一样帅气走人吗?” 不是生长在台湾的人看了此则新闻,肯定会大吃一惊,认为“有那么严重到需要离职吗?”或是“什么,竟然可以边吃早餐边上班?” …… 其实台湾人从小学生到成人,几乎每个人早上都会拎着一袋早餐踏入校园或公司。到学校,第一件事便是拿出早餐享用,边与同学话家常,那是一段幸福时光;出社会工作,上班坐上位子后便打开早餐,开始边吃边工作,享受着美味现做温热的餐食。当早晨的幸福活力来源被禁止时,宁愿辞职走人,似乎也就见惯不怪了!而我也是嫁来大马后,才发现台湾上班族觉得的“再正常不过”,对他人而言却是“不可思议”! 在大马,我习惯带着早餐到公司休息区享用,日复一日,虽然休息区大多数只有我一个人,但我从未觉得奇怪。直到近期有同事问我,“你为什么不在家吃早餐?”这个问题我从未思考过,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语塞。 难怪,这些年来鲜少看见同事携带早餐来公司享用。百口莫辩,我也思索着“为什么不在家吃早餐?”最后结论是:“从小到大拎着早餐上学、工作的这份幸福感,以及记忆的累积,很难割舍!”这是没住过台湾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大马的早餐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美其名称为早餐,却几乎都是午餐也能吃到的餐食。我则入境随俗,早餐不再像台湾一样天天到早餐店打包,而是每天早起自己准备料理,再拎到公司享用,依然守着我那分外带的晨间幸福感。 习以为常后,当我回台湾,才了解早餐店真的是一件很台湾的事,世界上很少有地方和我们一样,能让早餐走出家庭之外,也突显了台湾人早餐喜爱外食外带的习惯。即便在家无所事事,台湾人也会特地外出买早餐回家享用,连咖啡、奶茶等饮料也一并外带;假日为了吃早餐也会早起,只因365天,早餐可以有365种选择,从丰富多变的食材与口味,到充满人情味的互动与食物的温度,3分钟做好一份蛋饼,5分钟完成一套三明治,不管是要辣不要辣、吐司要烤焦一点、半熟蛋或是全熟蛋、汉堡不要抹沙拉酱等等,只要是在有限的时间、人力之下,老板大多乐于客制化,以及饮料从冰、温、热一应俱全,糖分可调整,满足各种需求。 幻想着可以开台湾早餐店 “便利、快速、经济实惠、多元选择、人情味”,是台湾早餐的特色。而一家又一家早餐店在街头巷尾高密度地成长,也成了台湾独特的“街角风景”。它们不单反映出早餐产业的时代性,也承载着不同世代的记忆累积,如今连便利商店也贩卖众多的早餐商品。 而我,一整天的餐食里,最爱的就是早点,不管是中式的蛋饼、煎饺、饭团、锅烧意面,还是西式的汉堡、铁板面、松饼、贝果,又或是米粉、面类、粥类、粽子、羹汤等传统餐食。先生回来大马最怀念的也是台湾早餐,还幻想着可以在这里开一间台湾连锁店般贩卖多样化食物的早餐店,生意肯定火红。流着口水,笑着做着他的白日梦!
12月前
新春期间,回乡与三两好友相聚,得知村里的小学特为这个农历新年设了几个打卡景点,供返乡的校友回校拍照,茶聚后便与老友到校捧场。 来到学校,和友人兴致勃勃的拍了些照片,就开始四处浏览。小乡村人口流失,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几棵大树,不知是被风吹倒了,还是因妨碍发展被砍伐了,当年我们游戏玩闹的树荫,如今建了有盖停车位。看了心中颇有感慨。 走过校长室,一切依旧,窄窄的室门上,还钉着同一块“校长室”的旧牌子。啊,相隔半个世纪多,校长室的外观依旧如昔,看着看着,思绪一下飘到老远老远,已经淡忘了的彭校长,还有一些陈年往事,逐渐清晰起来…… 我在1966年入读小学一年级,直到六年级,长校的都是彭志远校长。 那个年代,我村居民大多务农,收入微薄,家里孩子上学穿的多是哥哥、姐姐传给他们的旧校服、旧鞋子。旧校服就不说了,那许多旧鞋子其实已经穿得破旧不堪,再经一番折腾就不忍卒睹了。家里食口众多,一家三几个孩子上学,鞋穿坏了,家长实在买不起新的,便有人无奈穿了哥哥姐姐的拖鞋到学校。彭校长看见学生穿来那些踢踢踏踏的劣质拖鞋,自然眉头深皱,但确知学生家境困难,实在无法深责。彭校长有他的做法,在一次周会,他宣布:“同学们,如果你们的校鞋穿破了,一时没法买上新鞋,校长允许你们家里卖了农作物后再买。这期间你们能不穿鞋子上课,但是绝对不能穿拖鞋到学校。” 我清楚记得,我们当时听了并没有欢呼出声(那个年代的学生都比较胆怯,不敢表达内心的感受),但窃窃私语却是不免,听到这消息,多数人内心充斥的是一片喜悦。 此后,穿着破朽鞋子的孩子将脚一甩,扔掉旧鞋就开始光着脚丫上学了。彭校长当然也不是放任大家随心所欲的光着脚丫来上课,遇着那些有时穿鞋有时赤脚的学生,就会叫到一旁训话,确保大家是没有能力才不穿鞋子,不是趁机浑水摸鱼。 事实上,那个年代村民大多数贫穷,孩子又多,每个孩子要穿校鞋上课真是一个负担。在家里,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拖鞋穿的。记得当年我们一群野孩子,穿林越野,四处溜荡时都是赤脚的。即使一些有拖鞋穿的也会因为珍惜,避免损坏,不舍得随意穿着到处闯荡而充当赤足大仙。彭校长此举,是对村民和学童的体恤,流露的是浓郁的人情味。 那时,村民主要是以种烟叶为生。他们一早把烟叶搬出门前曝晒,就到芭场忙碌,到傍晚回家才把烟叶收回家里。孩童放学回家可要注意天色,看见天黑欲雨就得儆醒,在下大雨之前快快把烟叶收回来,否则把烟叶淋湿了就得藤鞭伺候,我们戏称“大跳阿哥哥舞”了。 听到村人说他的坏话 当然,雨神不一定在下午才来,偶尔在我们上课时也会到访。 有过好几次,天空在早上十一二点时就乌云密布,间中还夹着闪电和雷声。彭校长了解村民的情况,立刻到各班级通知学生赶回家收烟叶(也允许女孩子回去收衣服)。家里种烟的学生即刻一冲而出,我和几个家里没种烟的也赶着出去。校长伸手拦阻,一位学生急着说:“杨X X 家里晒了很多烟叶,我们要去帮忙,怕收不及!”校长拇指一竖,说道:“热心助人,很好!”立刻放行。 我们的村子很小,大多数人家住得离学校不远,最远的大概也只有三百余公尺,所以是可以及时在大雨倾盆而下前赶回去收烟收衣的。收好了烟叶,雨还未下,我们还会趁机回到自己的家,好整以暇地从饭锅里挖出一些煮焦了的饭,淋一些酱油,放到嘴里细细咀嚼,过后才慢条斯理结伴返回学校。小小年纪就懂得“乘势谋私”了,哈哈! 有那么一两次,我们在帮助同学收好烟叶后,大雨如注,把我们困在同学家里不能回校上课。结果我们几个半大不小的孩童聚在一处,吱吱喳喳说个不停,童言稚语、炮声隆隆,恐怕轻狂难免。一直等到个多小时后,雨停返校,早过了放学时间。这一段温馨的回忆,就此深深刻在我们几个老同学的脑海里,成了美好的记忆,如今大家见着面时,还会提起。 我们的村子离开市区颇有一段距离。每年学校开学前,彭校长就会到市区的书局载了课本到学校贩卖,家长到学校即可为孩子购买所需的课本。一来省下家长奔波之苦,二来方便家长探询哪些是必须买的,哪些可以循环使用哥哥或姐姐读过的旧书。家长若是一时不便,无法在开学期间掏钱买书,彭校长会允许他们欠账,直到卖了农作物后才结账。这看起来只属小小的恩惠,其实帮了不少家长渡过难关,间接也减低了一些学生半途辍学的几率。毕竟那个年代,务农维生,收入低微,一家有三、四个孩子上学,要一下子付出一笔买书钱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兄弟姐妹念小学时,就全靠校长这番善举,舒缓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我记得有一两年,还要拖到半年过后才能还清书钱啊。 小学生时代思想单纯,对彭校长就只留下这些一鳞半爪的印象。后来毕业了,出来谋生了,回乡与同学、朋友相聚,谈起彭校长,慢慢也听人说起一些他的坏话。有人说他为人贪财,常占村人的便宜,譬如他当年贩卖课本,价钱比市区的还贵,又譬如他替乡民更新泥机、车子保险时(其实全村就那么三四家),从来不给予无索偿折扣。也听人说他恃着校长的身分,后来与一些前学生合伙做生意时,经常提出些不合理的要求等等。 对于这些传言,我也不是不相信的。只是个人觉得,人无十全十美,彭校长既有善与美的一面,自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然而作为一位校长,他理解并体恤学童的难处、怜悯并舒缓村民的经济窘境,那么他就应该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牢牢记在心头。
1年前
双溪威新村巴刹2楼的美食中心是当地的美食宝藏图,隐藏着许多宝藏美食!该美食中心大部分的食档都是卧虎藏龙,当中有些档口是经营了数十年的老档口,目前已传承给第二或第三代,陪伴着双溪威新村成长,是村民专属的好味道。 报道:锺可婷、柳云婧<br/>摄影:黄玲玲 双溪威新村巴刹2楼的美食中心是当地的美食宝藏图,隐藏着许多宝藏美食! 该美食中心大部分的食档都是卧虎藏龙,当中有些档口是经营了数十年的老档口,目前已传承给第二或第三代,陪伴着双溪威新村成长,是村民专属的好味道。 让我们跟随着《星洲人》及双溪威新村管委会主席陈有才的脚步,一起到双溪威新村巴刹的美食中心寻找当地的宝藏美食,享用浓浓人情味的早餐。 [vip_content_start] 陈有才:雪最早新村之一 陈有才表示,双溪威新村成立于1949年,是雪州其中一个最早成立的新村,目前已有74年历史。 他说,该村有约600户居民,每户村民在5000平方尺的土地上生活。开埠初期,村民是以采矿及割胶为生,如今已成为商业繁忙的新村。 “双溪威(Sungai Way)取名马来文的Sungai及英文的Way,意即河的道路。尽管如今双溪威已易名为斯里斯迪亚(Seri Setia),但村民仍习惯称之为双溪威。” 他说,提起双溪威新村,不得不提该村巴刹楼上的美食中心,这是一个结合许多古早味美食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食肆小贩用心经营了数十年或传承至下一代。 “双溪威新村巴刹自新村成立后已有,较后于20多年前兴建目前的巴刹,许多熟食小贩也随之迁入巴刹楼上的美食中心继续营业。” 他说,该美食中心有逾20个食档,大部分摊位已传承给下一代经营,继续守护属于新村的好味道。 兰姐咖哩面用新鲜排骨做配料 兰姐咖哩面档售卖的咖哩面有别于一般的咖哩面,她的咖哩面加入排骨做为配料,让排骨吸入浓浓的咖哩汁,而排骨的鲜甜味让咖哩面汤汁更为鲜甜,可说是相得益彰。 她每日清晨前往档口开始准备食材及熬煮汤汁,并坚持采用新鲜食材,为顾客煮出一碗碗热腾腾的汤面,让这一碗汤面温暖他们的胃,开启新的一天。 “我主要是做早餐生意,每日早上街坊到楼下的巴刹买菜后,就会来到美食中心享用早餐。” 昌记面父女档父掌厨 女主外 昌记面档目前由父女档经营,今年81岁的廖金水及女儿廖梅昆一起搭档,父亲负责准备食材及掌厨,女儿则从旁协助父亲。 廖金水每日凌晨2时起身准备食材,凌晨3时则前来面档准备开档。该面档售卖干捞面、清汤面、咖哩面及咖哩鸡脚等。 廖梅昆说,父亲负责烫煮面条,她则负责门面工作。问起该食档经营了多少年,她笑说实在记不起来,只记得公公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经营面档生意,如今她都已50多岁了。 瓦煲老鼠粉面档主要做早餐生意 梁先生经营瓦煲老鼠粉面档已有20多年,当时是他的弟弟先开始经营食档,他再跟随弟弟的脚步,投身饮食业。 他说,他一开始就在双溪威新村巴刹美食中心经营食档至今,目前已累计许多熟客。 “我的食材都是每天新鲜准备,主要是做早餐生意,新村村民前来巴刹买菜后,就会前来吃早餐。” 海南鸡饭粒档增西餐 吸引年轻顾客 海南鸡饭粒档目前由第二代业者叶世耀负责经营,他除了售卖海南鸡饭及鸡饭粒,同时也有售卖西餐。 “我妈妈在经营这个食档时,只是售卖海南鸡饭,不过我接手后,除了保留海南鸡饭外,也增加西餐,以吸引更多年轻顾客。” 他说,尽管雪隆一带较少鸡饭档售卖鸡饭粒,但他坚持售卖鸡饭粒,让想吃鸡饭粒的顾客可前来品尝。 “鸡饭粒及普通的米饭不同之处为,我们用手及汤匙将米饭捏成一个球形,因此鸡饭粒的口感更为扎实。” 驰名冬菇咖哩猪肠粉每日新鲜熬煮酱汁 驰名冬菇咖哩猪肠粉业者刘润有表示,冬菇咖哩猪肠粉早年由过老师傅创办,经营数十年后转手给她妈妈,如今则由她接手。 她说,她自4岁其便在档口协助母亲,一眨眼就经营逾40年。 “母亲靠售卖冬菇咖哩猪肠粉,将我们拉扯长大。” 她说,冬菇咖哩猪肠粉有冬菇酱汁及咖哩酱汁,这两个酱汁每日新鲜熬煮,且工序繁多,必须且葱头蒜米及香菇等食材,再熬煮高汤备用。 “我认为,在双溪威新村巴刹的档口经营,这不仅仅是一种买卖,更是一种人情味。” 拾贰号茶室由公公经营至今60多年 拾贰号茶室业者陈耀强表示,该茶室由公公经营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 他说,要泡好一杯茶,得记“水滚茶靓”这一句话,同时也需要熟悉顾客的口味。 “女生喝茶不要太浓,老人家喝茶则要浓但不要太甜。” 他说,该茶室售卖茶水的同时,也有生熟蛋及烤面包,也是深受民众喜爱的经典早餐配搭。 用美味叫醒食客味蕾吴日娇清晨6时开档 吴日娇经营的面档售卖云吞面、炸肉面、肉碎面及水饺等,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早餐选择。 今年68岁的她,早前与丈夫在巴刹旁的茶室经营面档生意,但较后丈夫逝世后,她于两年前将档口迁至巴刹楼上的美食中心继续营业。 每天早晨,当城市刚刚苏醒时,她已到档口准备食材,并在清晨6时许开始营业,用鲜爽弹牙的美味叫醒周遭食客的味蕾。 历经30多年风雨黄玉裙见证巴刹变迁 今年63岁的黄玉裙,在双溪威新村巴刹美食中心营业30多年。她不仅是这个熙熙攘攘市场的摊主,更是一个见证新村和巴刹历史变迁的人物。 她说,其母亲早前已在该处经营食档,她及姐姐从母亲手中接过摊子,携手共同经营这个档口,历经了30多年的风雨,经营至今。 在她们的菜单中,咖哩面和云吞面等食物通常是食客的首选。她说,一粒粒饱满多汁的云吞,不仅深受食客喜爱,同时也成了在外漂泊孩子的乡愁。 SS3淋面及虾面面档槟城淋面北方口味 SS3淋面及虾面面档业者陈成财表示,他在还没迁入双溪威巴刹美食中心前,已在SS3经营面档生意约30年。 他因要照顾瘫痪的母亲,毅然暂时休业两年,直到母亲康复后,他于3年前在美食中心开设面档,并重新出发。 他说,淋面分为3个类别,包括槟城淋面、乌鲁音淋面及半山芭淋面,尽管3者都是淋面,但味道及卖相截然不同。 “我售卖的淋面是槟城淋面,也是北方口味,面条及酱汁是偏白色,没有加入醋,而是靠酸柑及自煮的参峇去提味。” 杨生茶室廖玉珠:顾客从小看大 杨生茶室目前由第二代的夫妻档负责经营,业者廖玉珠说,该茶室已有60年历史,早前由家公经营,他在旧巴刹时已开始经营,约30年前迁至美食中心。 她说,该茶室售卖茶水、烤面包、蒸面包及生熟蛋,是老少最爱的早餐组合。 “在经营茶室的数十年里,我们看见一代又一代的顾客从婴儿时期开始长大成人,时间过得快。” 段级刚 陈美莲夫妻档招牌鸡丝河粉 口感顺滑 来一碗口感顺滑的鸡丝河粉!摊主段级刚及陈美莲这一对夫妻档在白沙罗高原经营面档生意12年后,因大楼出售及拆除而迁至哥打白沙罗营业,最后则选择到双溪威新村巴刹美食中心营业。 他说,鸡丝河粉、海南鸡饭及奶油意大利面都是他的招牌食物。 “我们在煮鸡只时,必须拿捏烹煮的时间,并在煮熟后,将鸡只浸泡在流动的水中,才能让鸡肉保持嫩滑的口感。”
1年前
“他的样子很清秀,但单薄得很。他虽只17岁,但眼睛的近视比我还厉害;穿蓝袍子,玄色背心。室中略有古玩陈设,靠窗摆着许多书,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大部分都是不好的报,中有《晨报》、英文《快报》。几上又摆着白情的《草儿》,亚东的《西游记》。” 1922年5月30日见溥仪,胡适在日记中这么写。两个星期前,溥仪致电邀约。胡适有些怀疑,约庄士敦见面。庄士敦来自英国,二人结识于文友会,先后担任这个国际组织的会长。 庄士敦教导溥仪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科,著有《紫禁城的黄昏》回忆宫中岁月。溥仪见胡适,庄士敦是始作俑者。他叮嘱溥仪注意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和思想界动态,选了文章当课外读物,当中不少是胡适作品。 胡适送庄士敦《胡适文存》时,也送溥仪一部。庄士敦说溥仪不受宫中人牵制。把辫子剪去是一例。老师陈宝琛病重,宫中人认为出宫不妥,他不听,雇车探望,又是一例。溥仪见胡适,也是自行其意,连庄士敦也不知。知道宫中不必行三跪九叩仪式,胡适放了心,对溥仪不眷恋辉煌过去的作风起了好感。 当天溥仪派太监接他,胡适是“危险思想”传播者,怕受阻挠,事先没通知内务府人。胡适到神武门,护军不让进。几经交涉,溥仪才出面。见到溥仪,胡适行鞠躬礼,称他“皇上”,溥仪称他“先生”。溥仪说他们做错许多事,如今还是糜费民国钱财,心里不安。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处,宫里老辈反对:“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 二人闲聊文学和人生,因为在神武门耗时太多,胡适只留20分钟,便匆匆赶赴另一约会。“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胡适回去后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小诗。 二人见面被媒体得知,谣言四起,指胡适想做皇帝老师,又说胡适当面跪拜,忘记自己身处民国。胡适写〈宣统与胡适〉澄清,认为不应该将小事放大:“清宫里这一位17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他批评造谣者脑筋死板:“一件本来很有人味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 相信人和人之间有同理心 庄士敦说他在皇宫经历3次小地震,胡适和溥仪会面,宫中人不满是其一。外头的非议不比宫中轻微,几年以后鲁迅还拿此事嘲讽胡适。 1923年11月,胡适又牵扯清室另一宗案件。北京政府修改对清优待条款,要求溥仪出宫,暂住醇王府。舆论普遍赞同,胡适却持异议:“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为清廷辩护,再一次让他处在刀口尖上。多位朋友公开表示不满,他们认为面对封建遗物,无需温文尔雅。周作人的话最有代表性:“受过革命及复辟的恐怖的经验的个人眼光来看,这乃是极自然极正当的事。” 误解了。胡适并不是因为对溥仪有好感才发文,对民主制度的认知才是他不平则鸣的原因。胡适说他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但优待清室,牵涉国际信义,有条约依据。条约可以修正或废止,前提是政府必须先和清室讨论,达成新的共识。 见溥仪是人情味,反对强逼溥仪离宫则是对契约意识的坚持。胡适对腐朽文化极力批判,背后有学理支撑,他从不信口开河,不打落水狗,也不因人废言。对民主制度、对人权、对科学、对自由,他紧追不舍。平日生活,则不离温情。所谓人味,不过是相信人和人之间有同理心的存在。“要知处世似临阵,终想做人如作诗。”这是胡适名句。处世不难,坚守原则不易,大体如人临阵,不可行差踏错。充实人生可求,有感情者自会像诗人般悲苦领会,从中找到生活意义。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也有记录和胡适见面片段。溥仪被刚引进中国的电话吸引,翻着电话本,先是打给京剧演员杨小楼,不等他回应,把电话挂上。又打给杂技演员徐狗子,开了同样玩笑。又打给餐馆,用冒充地址,订上等酒席。最后打给胡适,后来见面纯属玩笑结果,并非认真。书出版于1963年,胡适仍被视为洪水猛兽,戏谑文字不过是因时而制,前因后果还得和胡适、庄士敦的回忆共同比较,才见全貌。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烟花,是在瓜拉古楼看的。 那时的我5岁,爸爸的车行驶在狭窄的小路上,两旁尽是草丛,突然听见了什么声响,妈妈指着夜空对后座的我说,你看,烟花。 我趴在车窗前,看着那洵烂的花在夜空绽放的样子,才发现这个一直让我觉得很闷的地方,竟然有那么好看的夜空。 小时候每逢新年,我都会被带到这个地方来。这里是妈妈的老家,外公外婆的家就在这里。之所以说这里“闷”,是因为瓜拉古楼就是一座淳朴的乡下,外公因为住靠近海,所以以捕鱼为生。在城市长大的我,看惯了繁华,并不知道淳朴的可贵,所以每当我闻到那一股鱼腥味时,我都会下意识地用手捂住鼻子。 在渔村长大的表姐会回头看我,问我:臭吗? 妈妈说:“她不习惯嗅这样的味道。” 古楼虽是乡下,却很热闹,每逢新年,外公外婆的孩子们都一定会回来,大家一起聚在一块聊天,吃古楼的美食,孩子就围在一起玩耍,因为年纪小,表哥表姐都很照顾我,也爱跟我玩。 他们的到来成为了我在古楼唯一最期待的事情。 回老家变成很艰难的事 外婆和左邻右舍的交情都很好,他们时不时也会来串门,那是我在城市没有见过的人情味。 我在那个地方踩过木桥,看过高飞的风筝,吃过姨丈口中那“来古楼必吃的招牌炸虾饺”。 突然觉得,我的童年,好像都是这座淳朴的小镇给我的。 外公去世后,阿姨们不放心外婆一个人住在那边,就把老家卖掉,把外婆接来槟城和小舅一起住,过了几年,小舅去澳洲工作了,外婆又被接到柔佛和阿姨一起住。 今年元旦,我听见妈妈说,外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她最近老叨念着要回到古楼。但是因为外婆行动不便,身体状况不太好,远途奔波怕她身体吃不消,回家于她而言,好像变成了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槟城和柔佛都很好,但我相信在外婆的心中,那个最美的地方,一定充满着海和鱼的味道。 烟花响起,那绚丽多姿的烟火与这座城市的灯光相互辉映,俨然是月亮和星星们的演唱会,灯火璀璨、声响此起彼落。 我趴在窗口,想起了在古楼看见的烟花,眼前那繁华的城市夜景,瞬间变成了淳朴小村的样子。我已经好多年都没有回去那里了,我真的好想回去啊。 瓜拉古楼把我的童年保护得很好,所有孩童时期该做的事情,我都在这里做了,一件不欠。 独木舟曾在《一粒红尘》写下一句特别打动我的话:世界之大,能让你说出“回”这个字的地方,寥寥无几。 我虽在槟城长大,但瓜拉古楼,也是我家。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