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格
星云
【有痣青年】谁扶你一把?/陈奕君
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大惊小怪了,毕竟我没什么追星的经验,或许你可以告诉我更多?近日我对Akira黑泽良平这位日本男艺人心生好感,总忍不住留意他的相关新闻。 黑泽良平是谁?你可能不知道,但若我说,他是林志玲的丈夫——嗯,你就懂了。 事缘于那天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访谈影音,黑泽良平说了那么一段话:“像我现在这样能在中国有所发展,也一定是归功于我的妻子,她真的非常优秀,才让大家对我有兴趣,也因此得到一些工作机会。” 当下我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人真的对自己很有自信。 有自信这个评价,在中文语境里不一定是个正面词汇,常常含着一种“他觉得自己是个咖”的寓意,这在强调谦虚的儒家文化圈里并不讨喜;可对我来说,自信必定得先要自知,而黑泽良平很有自知之明。 是的,林志玲无论在中国或是台湾市场,也算是半隐退状态了。而黑泽良平以夫婿的身分,一种大好开端的姿态,正式进军两地娱乐圈。我真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他当然已经在日本娱乐圈占据一席之地,可若说中文娱乐圈?抱歉,我确实是在林志玲宣布结婚的时候,才第一次听说黑泽良平这个名字。 他真的很有自信,才会愿意坦然承认自己受到了妻子的帮助,或者说,提携。怎么理解?曾经和林志玲共事的中台演艺圈同仁,必然会对她的夫婿多加关照,让他的演艺之路走得比较平坦。而以林志玲在中国演艺圈的地位和好人缘,黑泽良平什么也不用做,自然而然就收获了他人的关注、好奇心甚至是喜爱,人们会这样想:既然他是志玲姐姐选中的人,那么他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吧? 这种期待,可能是压力的来源,但确实也是机会的大门。而黑泽良平必须有自信有底气,才能够一边承认妻子的功劳,但又不会因为这种落差而失落,而心虚,而怨愤,于是非得要想办法贬损这份功劳,又或是百般强调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我这样说,当然是因为有太多反面案例。见过许多人,往往只会认为,都是因为自己足够优秀才得到某些机会和资源,倾向于否认、淡化自己曾受惠于他人不在明面上的扶持。 甚至还有一些人,比如某个中国二线男演员吧,他的太太是中国顶级女艺人,他和太太结婚后才较有机会进入公众的视野;而每当他在各种访谈里聊起太太,总会用一种口气说,哎,我是演艺术电影的,她是演商业电影的嘛,我常跟她说不要接那么多商业片,会折损了演员的灵气,片酬没有那么重要,呀呀呀,叭叭叭,啦啦啦——诸如此类的暗贬。 把功劳和光环分出去 人们往往害怕把光环分出去,因为得来的肯定和赞誉会减半,这对得失心重的人来说,颇伤。许多人仅仅是取得一点阶段性的成就之后,就迫不及待宣称是因为自己有多努力,仿佛这一条路上靠的都只是自己,既然自己那么有天赋和才华,则他人的赏识和帮助是理所应当的。 比如,某某导演或歌手拿奖会致辞感谢团队,例常操作,毕竟团队每个人都拿钱办了事,光环最后戴在谁身上也没要紧。但你可曾见到有谁,是把自己事业成就的开端归功于某个特定的人,说是谁在什么关键时刻拉扶了他一把,又或是谁在他们沉潜和低潮的时候关照他们,或是出于不带目的的善意和盲目信任而向他人举荐或给予机会? 想来想去,暂时只想到李安和林怀民,啊我知道当然一定还有其他类似的人存在,是我记性不好,也是我看过的名人轶事还不够多。不过,仔细想想,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一定有大事业大成就,但却在日常生活里常常感念他人的帮助,也总能及时表达自己的谢意。 一个人,愿意把功劳和光环分出去,从“做事”的角度来看人的出力,而不是把所有关注度都放在自己身上——他们有自知,也有自信,即使把关注的焦点转移,他们本身的才华和功绩也不会因此减损半分。 这样的人格是成熟而让人钦佩的,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或者说,当镁光灯打下来的时候,有些人就突然做不到这样的事了。
3天前
星云
星云
【胡作非文】生活中,你是将就、妥协还是牺牲?/胡骁萍
生活中,每个人都做过“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将就”、“妥协”、“牺牲”对一些人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但对好些人而言却形成内心的挣扎,沉重的负担。我们往往会因为顾及他人感受,维护和谐关系、追求平和生活,避免冲突,忍辱负重而选择委曲求全,没有直面问题。当然也基于现实、阶级、经济等层面的考量,不得不隐忍退让。然而,这样的将就、妥协与牺牲,往往会演变成对现状的不满,对生活的抱怨。 中国文学家巴金曾说道:“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前提到所谓的“直面问题”并非让你争权夺利或以暴力等手段争取应对,而是在不委屈自己、不害怕得罪他人的情况下,勇于表达自己,即使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地必须“将就”也没关系,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对得起原则与立场坚定的自己,没准这一次的“反击”得以避免下一次的“将就”呢? 在我的认知里,将就、妥协与牺牲,有层次上的分别,将就是这件事情对我影响不大,可以勉强凑合;妥协是事情会对我造成影响,但基于一些原因我“愿意”退让;牺牲嘛,字面上的意思已是舍弃自己,失去自我,我自认做不到。是完全无法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吗?非也,一切取决于思维与定义。一些事情或许看在别人眼里是一种牺牲,但只要转变意念、反转思路或抱持开放态度看待事情,过程中若没有感觉半点委屈,那何来牺牲? 还有一种“将就”,就是“没有将就这回事”。最近无独有偶的,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好几类人格测评系统,包括历久不衰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简称MBTI);结合人格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等,精选五种动物精准比对不同人格特质属性的普罗加斯系统,以及强调深层意图驱使行为的神经语言九型人格。这些心理测评系统教会我最宝贵的一件事,不是我属于什么人格,而是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 近期,我的直属上司离职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其他部门的临时主管,两人的行事作风截然不同,前者雷厉风行,不拘小节快狠准;后者慢条斯理,打破砂锅问到底,起初我无所适从,然而认识这些人格测评系统后,我对他人的人格与特征有了基本的理解,原来新主管的决策需要大量资讯与细节的支持,还需要时间消化与分析,属于稳中求进的类型。自此我就知道如何“应对”新主管了,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我无需将就,双方也能取得良好配合。 不将就根本不现实 旅游,也不是将就的事,选对旅伴对旅行至关重要。每个人对旅游的期待各有不同,如果无法理解彼此对旅程的计划与想法,那后果可不堪设想,轻则影响旅游的兴致与体验感,重则或许连朋友都做不成。只要不是一个人出走,旅途难免需要相互将就,至于程度如何,因人而异。一味的迎合旅伴的需求,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若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否则争取弹性空间,暂时脱队享受一个人的自由自在。曾与错的旅伴出游的我,如今会慎选对的人,至少在讲究且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将就”。 于我而言,生活最好的状态不是“不将就”,而是没有需要迁就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总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刻,不将就根本不现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得已,其实是自己设定的框架。当我们拥有足够的了解和自信,并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角度观点,找到合适舒服的应对方式时,“将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将就,不一定是软弱,也是一种能耐;不将就,也并非固执,而是一种态度;当你能够在“将就”与“不将就”之间游刃有余,活得轻松自在、洒脱愉快,那就是一种智慧。
8月前
星云
星云
【大头小e】我和e的距离/ 方肯
我必须要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也要对e若无其事,他有他在乎的隐私,不想随意揭露自己的糗事或弱点,那我就让他保留自己的空间,可以知道但不去干预。 自3月20日开学起,e深切体验到什么是上学。他穿起校服,背起书包,书包里有作业本、文具盒、点心盒、水瓶、备用衣物,是一个真正的学生了。每天早上6点半,一听见闹钟响起,就会醒来。开学第一天,他嘲笑我:“妈妈手忙脚乱从床上跳起来。” 学校离家不远,包括堵车的情况,20分钟以内一定会到,甚是轻松。这所幼儿园有小学般的系统,体育课有体育服、每天不同的点心分配,上学放学等一切都跟着规定来。 E上的是英语班,班主任是亲切的马来老师。英语不流利的e,上课两个星期后,便会用英语和我们抬杠,和老师聊天,根本没阻碍。幸好我之前没有浪费精神多操心,话痨小e一定难以抵抗无法言语的痛苦,定可战胜自己的胆怯。本来排斥马来文,觉得马来文难学的e,也因为碰上可亲的马来老师,自己变得积极学马来文了。
2年前
星云
星云
【有痣青年】人见人爱的人设 / 陈奕君
如今,社交平台上人格展演之盛前所未见,凭着顾家好爸爸、暖心好丈夫、知性女主播、热血社运分子等人设,就能在网络上吸粉无数。有时网红也不必多做什么,只要持续分享自己和男友、女友相处的日常,有一些甜蜜的故事,或是争执之后的反思,也就从此拥有了一大批CP粉,用高流量接一波厂商置入的广告。 有时我在想,这算是一种内容创作吗?在早年的社交平台,大部分网红还必须是真的产出作品,如局内人揭秘内容或带有启发意义的文字,或是插画、漫画、影音、摄影作品;但现在呢?只需要水准稳定的美图,或一个讨喜的人设。 但这现象也并不新奇。若把时间线再往前推,早在网络社交平台出现以前,我们也已经有了“偶像”;这些偶像也是靠着经纪公司和娱乐记者的共同合作,被包装成纯洁玉女、不羁浪子、高学历优质偶像——谁管他们唱歌是不是真的好听? 然后狗仔文化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玉女因为抽烟或婚前性行为而形象崩坏,人们发现在采访时畅谈温馨家庭生活的男人原来是家暴惯犯。 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形象可以轻易讨得粉丝欢心,于是创造了一个和本性截然不同的人设。不仅是在娱乐界,政治界更是如此;只不过,有些人不小心就中途崩坏,有些人演着演着就不小心成真了。而来到这个号称“打造自我品牌”的时代,连素人也必须在网络上戴着面具,稍微为自己的形象加点装饰了。 那么,应该溯源的是,为什么人们会轻易相信这样的人设形象? 人们始终向往美好的事物,对理想人性——自己无法达成的理想模样——怀抱着隐约的盼望。于是我们将自己内心喜爱、厌恶、想像的特质投射到某一个人身上,但那个人不一定、或其实没有具备这些特质;我们爱上的大部分是自己想像和演绎出的幻境。许多超级政客和偶像巨星的诞生,多是仰赖群众对他们的心理投射;于是,群众倾力支持他们,就仿佛修复了自己的不完满。 而这种投射,有时会变成一种道德绑架。路人转粉,粉转黑,黑转黑粉,都只是因为我们用某个形象的切面来认识这个公众人物;可能是他在对某个热点事件表态,或是有什么扶老奶奶过马路之类的正面新闻流传开来,若刚好这代表了某个你所认可的价值和道德立场,你就会在一瞬间对他心生好感。同理,他之后若做了什么让你不顺眼的事,“人设崩坏”,你会说:枉我以前那么喜欢他,没想到他原来是这样的人,真心喂了狗了。 你爱的从来都是你的投射 但他们对外展现的样子,是粉丝喜欢的样子,是经纪公司觉得讨喜也没有公关危机的样子,甚至是某个时刻不情愿却又必须演出的剧本。我们所喜爱的偶像、大师、可爱的小情侣或恩爱的夫妻,在荧幕和网络的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他们的意念和人格,并不会那么“一以贯之”;人会软弱,矛盾,迟疑,偶尔有坏心眼或昏头、情绪化的时候,那个时刻的他们“和人设不符”,但粉丝们不想知道这个真相。 粉丝也是情绪化的。恩爱的荧幕夫妻突然离婚了,粉丝们哀嚎: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话说得,好像除了他们喜爱的那对夫妻之外,其他没有离婚的夫妻都不配拥有爱情?一个人越沉迷于这样的人设形象,心理预期抬得很高,将之视为标杆,那他们在现实生活里越是没有和他人进行真实连接的社交能力。 公众人物被这样的心理投射摆上神台,有天跌下去也将摔得很重。人类没有真的那么懂爱,也没有真的那么愿意充分了解他人。因此,才会出现你和某人缔结了或近或远的关系之后,有天发现对方无法达成自己的期待,而对他产生巨大得不合比例的失望——你爱的从来都是你的投射。你最爱的终究是自己。
2年前
星云
星云
【如意安详】只因曾读数行书/何国忠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1988年给周颖南信中,俞平伯引此诗并说“《儒林外史》录是诗只半首,可惜也。” 《儒林外史》说科举考试屡次失败的杨执中在垂老中“无意中补得一个廪”,选得沭阳县正堂官职,但是想到“又要去递手本,行庭参,自觉腰胯硬了,做不来这样的事”,决定不去。盐店东家看他正直,聘他当总管。不料他不肯用心工作,要不出外闲游,要不垂帘看书,因为亏空七百多银子,又不认错,最后被东家告进官府。入牢狱一年半后,被求贤若渴的娄氏兄弟所救。 《儒林外史》在第9回至12回中不少片段提杨执中,作者借用其他人物形容他清高雅致,实则对他讽刺多于同情,吴敬梓笔下的他迂腐无能。他并非奸恶之人,性格上却有很多弱点。两名儿子都不求上进,其中一名偷朋友钱,杨执中却和朋友彼此谩骂。家里有一老妪,书中交待不清楚,可能是仆人,也可能是妻子。老妪年老耳聋,只因不顺他意,便被他“打了几个嘴巴,踢了几脚”。娄氏兄弟也是糊涂人,拜访出狱后的杨执中不遇,第二次登门一样没见着,回途偶然在一张素纸上读到上引之诗,因有“枫林拙叟杨允草”,就认定诗是杨执中所作,觉得此人“襟怀冲淡,其实可敬。”值得三顾茅庐。 读书人的真实和虚伪,在吴敬梓笔下尽显无遗。读书人和常人一样平凡,有弱点也有优点。考验我们的其实是做人分寸。杨执中是虚构人物,诗当然不是他所写,原作者是元朝吕思诚,诗名为〈戏题〉。 没有出现的前四句是“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吕思诚官至中书左丞,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他“文章政事,皆过人远慎。而廉洁不污。”当官前生活更是贫困,早饭无米下锅,拿袍子典当。妻子不知如何做饭,他耐心劝解。说有什么吃什么,不必买鱼,一切将就。没钱是一回事,底线是另一回事,绝不可因为吃饭而做违背原则的事。他写诗激励自己,也给妻子信心。是的,冬天去了,春天就会来到,清寒日子总有尽头。 吕思诚是儒家忠实信徒,当地方官时,刻孔子像,让当地人进行祭祀。他有不少创举,其中包括将不孝顺父母,不爱护兄弟,不工作的人,都记在文簿上,罚服劳役。对于贪官污吏,从不手软。《元史》为他留下的记录,都是好话,包括赞扬他为人持重,以刚直闻名,“不为势利所屈。” 修行由内心出发 “不敢妄为些子事”和儒家知耻、有所不为、君子固穷等理念非常接近。古书中百姓多穷,各式各样,诗以潦倒开头,涉及典当,拿袍子换米的尴尬日子。但是贫困不会让吕思诚焦虑彷徨,也不会怨怼愤懑。人格的建立,本就离不开生活琐事。这首诗让我们眼前一亮,是因为作者巧妙地将柴米油盐和读书人该有的气节结合一起,少了道貌岸然的霸气,多了平常百姓生活的地气。丈夫对妻子的劝说一边让我们看到贫穷夫妻百事哀的窘境,一边也看到丈夫开阔和乐观的心态。 读书求学有何目的?因人而异。不少人从书本中领悟做人的准则和操守,有些事可做,有些事不可做,跌跌撞撞以后,更理解初心磨练的重要。一切得以心出发,即使法律允许,还得通过伦理道德一关。法律只是借外物管人,修行则由内心出发,穷也要穷得明明白白,穷得一身清澈。 好诗若出于像杨执中那样不可爱人之手,确实是会影响我们赏析的走向,还好吴敬梓只是利用他让我们对此诗印象更加深刻。丰子恺曾以“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入其漫画,取冬去春来意境,没有纷争,没有饥饿,一对年轻夫妇和一小孩在屋外其乐融融。俞平伯则比丰子恺多引两句,虽说“可惜也”,其实并不可惜。 从俞平伯的人生来看,所引四句韵味十足,他不引全诗,应该是有意如此。冯其庸在《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序文中说这四句“仿佛是这位老人的总结,或者是他的偈语,大概也是有所寄托的。”周文毅的《是非红楼:俞平伯1954年以后的岁月》,用此四句当卷首语。一些诗句容易让人有带入感,冯其庸说“有所寄托”,道理不言而喻。估计不只让曾被毛泽东亲自点名批判的俞平伯动容,历尽沧桑的文人接触此四句可能也一样有万般感受。
3年前
星云
更多人格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