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仪式感

2星期前
突然有天开始,我们频密看到“松弛感”这个词。这个词汇迅速地蔓延开来,人人朗朗上口,媒体用这个词产出了千万篇内容来聊穿衣风格、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甚至是下午茶套餐的内容。 然后我就厌烦了。 当人们使用“松弛感”一词时,到底要对应的是什么意思?中文里明明还有慵懒、随意、从容、闲适、自在、随性、惬意、漫不经心等词汇,为什么我们用一个笼统的“松弛感”就涵括了全部? 日子久了,你还能分辨出这些词汇的细微差异吗?你还懂得如何在不同场景里精确用词吗?这就如同形容美食的时候,永远只会说好吃、很好吃、超好吃、巨好吃那般语言贫乏。 同样被广泛滥用的,还有更早以前的“仪式感”。 一模一样的传导路径,媒体用“仪式感”一词生产了海量内容,来述说各种节庆、生日、情人节、结婚典礼应该如何规划安排,哪家餐厅哪个市集哪牌咖啡哪种礼物哪个旅游景点最能体现某种人们追求的美好。 如果你不在意这一些挑挑拣拣,他人回以一句“你真没有仪式感”,仿佛就能直接贬损你整个人的美学观点和价值体系——你没有情趣且对生活没有热情,看不到这些仪式的重要性? 这样说吧,丧礼也是仪式,招魂也是仪式,但我们从来不会用“仪式感”来描述这些事,对吧? 就如原先就有的外向型人格、内向性人格,或是情感丰富、情绪稳定等概念,如今换了一种描述——或者说标签——浓人淡人、e人i人。自媒体和网路群众创造了生词,商家与广告公司闻风起舞,用这些简化的标签来进行各种消费宣传:你是XX人,就要选择XX产品。 网路流行语成了势不可挡的劝导性文化。哎,曾经教育工作者花了多久的时间和力气,来告诉大家不要轻易为他人贴上刻板的标签,但如今人们却因为担心跟不上热潮,而迫不及待为自己贴上各种流行标签。 当你相信了松弛感,你可能会开始对自己的焦虑和紧张,而感到更加焦虑和羞愧。 当你相信了仪式感,你容易盲目追求人有我有的消费项目,而忘了先仔细思考自己的结婚仪式上,到底要怎么安排才最能体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爱情。或者,你说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自己需要某些东西,“仪式感”变成理所当然的原因。 当你相信自己是一个淡人,你会使用这个特质来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莫名地因为一个社交人设而失去人格发展的弹性。 思想和生活立刻被缩限 随着这些自己贴上的标签,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一下子就被缩限了。明明可以使用更加生动且具体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性格,表达自己对某个场景的感觉,我们却使用浓人、松弛感和仪式感。 其他更多隐藏在单词后面的情感表达和思绪分析呢?你对浓人一词的认同,是不是因为你总是积极地为梦想而努力?你在这个场景里觉得舒服自在,是不是因为身边围绕着亲近的人,因为最近的事业发展让你对未来满怀信心?你追求仪式感,其实真正想要的是有人把你放在心上而特意安排的流程吧? 但这些复杂且具体的东西,都被网络流行语一并概括和消解掉了。当你用网路流行语来描述自己,我不能真正了解你,我得到的只有破碎的刻板印象和消费注脚,以及筑基在这之上的苍白互动。 警惕。在我们尚未对这个世界和许多人生选择进行一番省思之前,这一些网路流行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都会成为个人无意识下直接套用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方针。于是,欲望和意念难以延展和锤炼,我们或将变得怠于思考更深层的人生问题,不知不觉就忘了重塑自我价值观,以及失去那些脱离社会制约之后、对个人生活方式做出独立选择的机会。 如果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使用网路流行语来定义自我和生活,这像不像是把自己活成了某一种zip file呢?
2月前
4月前
6月前
小时候,妈妈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看我等下怎么收拾你!”尤其当她在厨房忙活十多人的晚餐,而我又在外闯祸的时候。长大了,与自己朝夕相处下来,渐渐发现自己确实是个“欠收拾的家伙”。 打开昏橙的桌灯,坐在窗边的书桌,翻开册子,回顾与展望着。每年的12月31日,倒数之夜,我都做着同样的事。笔尖洋洋洒洒地写下新年的五大目标,合起册子,望向窗外,都恰好可以蹭邻居家的新年烟火。午夜12点正的前一秒,夜空瞬间一片紫红,像被黑猫打翻的番茄酱,让人防不胜防。这种氛围、这份仪式感,不得不说,感觉新年目标事在必成,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憧憬。然而,随着日历一张张地被撕下,生活就像不倒翁扑满,被琐碎装满。曾经的目标,已升级到了“触不可及”的圣神段位,留下自己在狼狈的窘境中焦虑。那本一年被宠幸一次的册子,不过是自我安抚的工具——我有为新的一年制定了生活目标。 周末,是我换气的时刻。把自己摊在床上,凝视着叽叽丫丫转着的老爷风扇,一份安定感油然而生。正想好好睡个奢侈的午觉时,衣柜突然传来一声巨响。衣柜门被一股力量从内推开,我下意识地坐了起来,脑海中闪现纳尼亚电影场景。缓过神来,映入眼帘的是不负重任的挂衣杆,从原本悬挂的姿态彻底着地,衣物像土石流般往外泻,泄了一地。某种程度上,衣柜仿佛也随着那根脱落的挂衣杆卸下了束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终于”时刻。 我呆坐床前,看着案发现场,感觉生活太顽了!回过神来,想起该把房门带上,免得妈妈一阵唠叨:“你就是衣服买太多,多少个衣橱都不够你放。”我越过土石流,轻轻地把房门关上,再走到书桌前,打开那盏永远低着头的桌灯。我无视在等着我的论文档,直接在左上角点击File → New → Blank Document,开始敲打键盘,写下这篇生活日志。 不擅长画画,不会摄影,也不懂音乐。庆幸,这双手还能写字打字,让生活的一呼一吸有了归属。生活日志这习惯,是我在低谷期时开始的。那年大学毕业后,我奔着重启人生的信念投入职场。初生之犊,认为只要控制不可控,就能掌握未来。然而,正因这种迷思,最终跌入了自己的陷阱,反被这些不可控给左右。当父母的健康、旁人的偏见、制度的不公、通膨的压力和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如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带走脚下的沙子时,我的生活逐渐失去了平衡。而我,对自己的情况则是后知后觉。直到有一天,赫然发现自己除了出于礼貌和工作上需要的笑容,嘴角已经好久没有自然地往上扬过。于是,我把自己埋进文字堆里,借由文字来整理自己,与自己坦诚相谈,让情绪有了宣泄的出口。 回到事情的本质 纵使很努力地把生活打点好,也不会一直抽到上上签。即便上一刻已调整好状态,下一刻还是会遇到挑战底线的人事物。这样的不断调整、应对、再调整,表面上看似乎是个死循环,但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一次成长,让自己变得更从容、更坚韧。这种自觉性的成长,嘴角是自然上扬的。尤其当世界被迫休息两年后的今天,大家都忙得忘了微笑。许多人都渴望把过去两年失去的东西追回来——无论是没赚到的钱、没去过的地方、没达到的业绩或是没吃过的山珍海味。然而,那看似被消失的两年,我们真的就只有失去吗?休息不也是一种收获? 2024年是备受期待的经济复苏之年。全球经济仿佛伸了个大懒腰,打了个晨起的哈欠,各国也开始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准备在龙年大展宏图。企划方案改了又改、煎饼政策翻了又翻,冲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咖啡,工作似乎永无休止。而作为上班族,似乎只有被时间追着跑的命。然而,在某个疲惫不堪的加班夜,我突然顿悟:“如果我在时间的死线前不拼命地跑,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我开始让自己慢下来。下班后,先到公园漫步。偶尔被树枝末端的嫩芽所触动;偶尔给回归大地的落叶送上一句祝福;偶尔坐在水光粼粼的湖边与退休阿伯聊话长,共享一段时光。日复一日,我发现,当心如恬静的湖水时,更能照映出生活的本质。为了不被工作填满生活,我会刻意不带笔电的充电器回家,不让自己过度加班。晚餐,从以往的办工桌转移到餐桌上,开始专注地品味每一口饭菜。当我把自己视为身体的照顾者时,味觉倦怠的状况也逐渐改善,而体重机的指针也悄悄地往右移动了一小步。 在这座只有加速才是正道的城市里,慢下来的我显得格格不入。但这段日子,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我是属于我自己”的安定感。是我放生了自己、还是安放了自己?这个问题我也说不清,但我喜欢现在不急不躁、不逃不躲的自己。我不再是个轻浮的标题党,而是用纸笔记录专家学者在【言路】上的观点,通过思维导图整理我的所学所思;我也不再匆匆地为父母解决生活琐事,然后就关进房里埋头工作。相反,我会坐下来,陪他们聊以前、聊现在,分享一些让他们感到欣慰的小事; 我不再仅仅吞噬绘本表面的文字,而是从插画中挖掘作者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像是读着一本无字小说。而这些“我不再”的举动,曾被我认为是奢侈的、是愧于时间的。在同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把自己从喧嚣拥挤中抽离,我反而活得更充实。工作并没有因减少加班而失去水准。反之,精神焕发、心态平和的我在工作上更得心应手。 给自己多一些空白片刻,允许思绪放飞,偶尔沉浸在一些无关要紧的哲学思考中,生活就会变得通透许多。从第三视角回看曾经过度努力的自己,不禁会心生一丝傻笑。我以前如此努力拼搏,不就是为了吃好、睡好、活好吗?生活从来无需等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才开始变美好,它就在当下。何不从眼前的常日,过好每个小日子呢?提醒自己:“每每卡关时,回到事情的本质,一切都变得简单。” “姨姨,你的房间好像可以堆雪人了耶!”回过神来,家里两个小瓜已在衣物堆里窜来窜去,乐得很!冒着随时被妈妈发现的风险,在电脑前叨叨絮絮土石流的案发感想,俨然是病。或许,记录生活也只是借口,整理思绪也只是幌子。不想面对那堆衣物才是真的! 哈,我果然是个欠收拾的家伙!
7月前
不知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是键盘的狂热粉丝?于我而言,键盘不是“美丽废物”,而是“工作中的仪式感”。 人人都知道键盘,印象里,就是小时候手指下黑乌乌,如今敲起来却是硬邦邦的东西。一年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键盘小白,只想要一个富有彩色的键盘,来满足我作为网课老师日常的工作需求。就这样,我从虾皮网站买了一个圆形键帽的键盘,终日与它作伴。 第一次刷到机械键盘视频,是在一个月后。当时,我无意间在小红书上刷到来自中国网友的码字视频,纯粹觉得好看、新颖。什么轴体、键帽,我一概不知,就连键盘声,我也觉得大同小异,听不出有何分别,一度认为我当时的键盘已足够好用。 接下来的日子,我仿佛着了魔,不停地看码字视频。有时看到同一个码字博主的频道拥有三十多个键盘,甚至超出,我更摸不着头脑,心中的疑虑也像涌水般涌上来,到底为什么要买那么多键盘?买那么多键盘是要放在哪里呢?翻翻评论,原来同一个键盘能换不同的键帽,只需用拔键器就可以了。我就像走出井底的青蛙,“哦——”的一声恍然大悟。 日复一日,我越发对机械键盘无法自拔,看到不同的键帽,蜡笔小新键帽、涂鸦键帽、小猫小狗键帽,要是加上设计精美的键帽,甚至有些套件还是小猫的造型,平稳的心就更加止不住地跳动了,眼神更是冒出了光亮。 历经长时间的“研究”,我终于能听得懂一些轴体声的分别,比如“煮粥音”更加闷些,“红轴音”带来清脆感,“青轴”则深受游戏玩家的喜爱,只是敲打声太大,容易打扰到他人,被世人称为“办公室不友好者”。 手感舒适 工作越做越好 从使用圆形键盘到由淘宝的商家——《星星数码》标配的奶牛牧场键盘,我也算是开启了键盘圈的大门。奶牛牧场键盘轴体是舒适的红轴,键帽的材质更不用说,不仅顺滑,手感还舒服,输入的时候也特有节奏感。用了半年之久,手腕却丝毫不疼,毫无疑问是打工人的不二之选。按下Fn + Tab,就能开启RGB背光,由多种灯光和灯色组成的。这是属于工作期间少许的浪漫,是激发我奔向里程碑的加速器。 老实说,我一开始的确是因为键盘的颜值而入坑的,舒适的手感是后来居上的加分项,打字时就像行云流水,再困难的文章,再有深度的工作都能越做越好。好比我是华文网课老师,几乎每分每秒都要跟电脑为伍,高频率的敲打声就像证明了我没有在偷懒,而是很认真地在为学生输出重要知识点。就连在上课期间,我也会关上声音,用着纤长的手指来回敲打。 所以,若你要问我为什么对机械键盘着迷,我也说不上来,我想是因为键盘能治愈我,是工作中的仪式感。日复一日的生活早已让我浑浑噩噩,要是工作不来点“浪漫”,我想过不了多久,我就要像撒哈拉沙漠里的环境一样干燥。
9月前
10月前
我第一次看见龙,是在家里的墙壁上。那是一张如海报那么大的挂历,里头一共有12只动物,龙就排在第五位。小时候我当它是一张生肖图。我住在乡下,图中的大部分动物我都见过,家里还养过牛、兔、狗、鸡和猪!因为没见过龙,自然就对龙最感兴趣和好奇。后来上了学懂事了,才知道世界上并没有龙。 然而,在我的人生中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龙。一个是成龙。我的阿嫲(奶奶)非常喜欢看电影,每次看电影都会带上我。我跟着阿嫲看了很多成龙的电影。跟着阿嫲看电影是非常开心的,电影院旁边有一个卖rojak(罗惹)的档口,那是全太平最好吃的rojak。阿嫲每次都会买一包rojak和豆浆水带进电影院,然后就一边看电影一边享受美味的rojak和豆浆水。所以,成龙这个名字总会让我想起我的阿嫲,以及和阿嫲一起看电影吃rojak的快乐时光! 另一个很重要的龙是谁呢?她就是龙飘飘!除了爱看电影,阿嫲也非常喜欢听歌!而且听的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Beyond、龙飘飘。我也非常喜欢龙飘飘。我还记得,在考完SPM等待成绩期间,我跟随同学们到峇株巴辖的一家百货公司工作,第一次出粮的时候,我买了一个卡带寄回太平老家给阿嫲!那个卡带就是龙飘飘的《站在高岗上》专辑。阿嫲的房间有一个私人专用卡带唱机,一到过年,阿嫲一早醒来的指定动作,就是播放龙飘飘的新年歌。 如今我自己也来到了当阿嫲的年纪,对电影的要求和口味也有所改变,成龙的电影我已经很少看了。上一部看的是2017年的《功夫瑜伽》。不过听歌的口味倒是没变。现在还是很喜欢听龙飘飘的歌,每星期都会上YouTube寻找龙飘飘的歌曲来听。我最常听的就是〈站在高岗上〉、〈舞女〉和〈弥渡山歌〉。过年的时候,更不用说了,一定是听龙飘飘的〈招财进宝〉、〈恭喜大家过新年〉、〈大家恭喜〉。所以,每个新年听龙飘飘的新年歌,是我给自己创造的仪式感,那些歌曲不仅带给我满满的过年气氛,同时也带着我回到那个和阿嫲一起做年糕、吃传统鸡蛋糕的年代!因为阿嫲的关系,使我对龙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10月前
11月前
前文提要:阿姨的手工比外婆和母亲更细,每个格子大概是5乘5公分,用丝绸布的格子超过20个,修补起来更有难度…… 03/转角遇见玖贰百家被 就这样,每天缝补一点,针线穿梭在那一个又一个的小格子,针竟然没扎到我的手,我还可以一边缝一边听优管的台湾命理和养生保健节目,那一个小时是一个完全放松的me time,于是兴趣回来了,多么奇妙啊,超过半世纪给洋娃娃缝衣缝百家被的兴趣居然再现了! 我终于体会到外婆晚年为何那么平静专注,因为缝纫本身就是会让人脑袋放空,全副精神灌注在针线上才能成功。否则针扎到手指不说,那粗糙的针法也入不了眼,又要耗费时间眼力重新来过,不如一次专心做好,才能绵绵密密,完美无瑕。 也就是说,缝纫也是讲究科学的,如果只是随便拼凑,缝出来的“作品”粗糙庸俗,根本不想盖着那色彩睡觉,粗劣的布料与配色也让人睡不安稳。要达到自己要的美感与实际效果,就必须有计划的剪裁,反复的配对图案和修正,并且全神贯注的拈针弄线,不得大意。 据说一个习惯需要至少3个星期养成,我这样每天花一个小时缝补,不到一个月竟然也成为习惯了。一天没有东西缝,仿佛若有所失,非得动动针线,才算完成一天的例常。 于是,一个月后修补完两张百家被,帮晨改好了她要改的衣袖和衣身(过去都是送去改衣店请人代劳),我开始兴起动手做一张百家被给自己和家人的念头。 2022年,我在巴生客家故事馆的市集遇见外婆百家被以外的第一张百家被。 我记得那是一张绿色充满绿植图案的百家被,还有一条粉红色(代表幸福的颜色呵呵呵)女儿肯定会喜欢的百家被,我简直是一见钟情,跟身边的晨笑说这条粉红色的可以留着给你当嫁妆。玖贰挡主舒佲就是1992年出生,比晴大一岁,却能做出我外婆和母亲水准的百家被,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年纪轻轻的她说百家被是跟她姑妈学的,我对她更是多了一份欣赏。年轻人愿意乐意传承这种如此讲究耐心的工艺,加上时尚的美感触觉,百家被在她的手中又有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感谢玖贰百家被,她不但制作完整的各式百家被,而且有剪裁好的材料包出售,让我这种新手可以省了剪布的步骤,直接从组合拼布开始工作。剪布看似轻松,其实也是要有耐心的细活。阿姨就说过我的母亲不会剪布,布都是我外婆剪的,外婆往生后就轮到她负责剪,剪好了一片一片的正方形或三角形,放进大袋子提上巴士亲自送到40公里外的姐姐家,让母亲用针车车好。 有趣的是,玖贰的百家被材料超过有100片,她说缝一张被是11×9,是99片,这数字还真有意思。过去贫苦人家一家家去搜集布头碎布,集百家之福给新生儿女做小被子,现代人买布自己剪竟然也是要整百片,想来这拼贴不仅是功夫,更多的是心思,是感情,是凝聚力吧。 一块块正方形的碎布,各有美丽的图案,第一张我选的是女儿喜欢的粉红色,每一块拼布都可以有不同的排列,有时我排好了又叫居家办公的晨有空时帮忙看看,奇怪她总是排列出我没有想到的组合,我有时照她的审美观有时照自己的,单排列组合拼布都兴趣盎然,有时反复排列换来换去,觉得这个实在比爬格子有趣多了! 想得多美现实就有多无感,自己一旦动手去做看似简单的工作,挫败感就来了。我的第一架缝纫机是最简单的型号,不到100令吉。我原以为可以像手缝一样每天操作一个小时,但用没几个小时它就卡住了,缝纫机不会动了呀! 第一次请教会操作缝纫机的朋友ML时,她在视频中说:你就敢敢把线剪断,重新来过呗。她的话对我来说不啻是醍醐灌顶,我从来没想过针线车不动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一刀剪断重新来过这种人际关系哲学原来可以运用在我的玩具缝纫机上啊! 剪断线重新车过,我的半条百家被终于车好了。我的玖贰师傅说及格,但是我不能乘胜追击,因为车好了第一条百家被,我的玩具缝纫机又不会动了,而这次是怎么剪也救不回了。 勿笑我愚笨,我后来解决的方法是用90令吉买回一架同样的缝纫机。帮我网购的晨说一个用不到4个月就坏的玩具不值得回头,但是老妈我不听,我不想再花心思重新学习操作新的机器,况且“旧的最好”符合我的年龄需求,即使只用另一个4个月也无阻我想挑战第二条百家被的热情和勇气。 几个月后,我的第二架玩具果然又罢工了。但我已完成了3张百家被单人被,同时也决定投降了。做百家被需要充沛的体力和充裕的时间,想想我在房间开了冷气依然车得满头大汗的车被日子,有时候为了要一气呵成完成拼贴缝到忘记了时间,有时候拼错颜色(撞色)需要拆线重做,有时却因一个小失误而无法拆掉整排格子重来……我只想回到最初最简单的方式,灌注有限的精力与时间,随心做最小的拼贴,如杯垫、布书签、文具袋、红包布袋和小福袋等等,享受那一小时的me time就感觉很幸福了。 农业时代的女性必须懂得做饭缝纫,才能操持一个家。工商业时代的女性因为时代与生活形态不同,自然有更多不同的选择。传统的手作加上时尚,已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超越上几个世纪的女红,但一样令人珍惜和欣赏。不管走到哪一代,我相信自立自爱的女性都会寻找到适合她们的生活和美学。无所谓最好或不好,最重要是——适合。 04/在缝纫中与母亲精神同在 百家被代表的是爱与祝福,隔了半个世纪,我终于在一针一线中与外婆和母亲一次次相应相知,线会脱但爱不会脱,布会破但爱不会破;只要有心,人常在,爱也常在。愿我心爱的孩子有一天也会有这种领悟,在因缘生灭中自在自由,会心微笑。 爬格子曾经是我的最爱,虽然网络时代的文字处理已经没有格子,但我还是要特别记录这段百家被因缘。母亲离开我20年,我在缝纫中与她精神契合,觉得她只是形体不在,精神却与我同在。很多道理仿佛懂,但我们其实只有真正动手,才能体会和印证那清晰无比的当下,听到内心的声音,找到平静与心净。 感谢老伴帮我把文字打印出来,明年清明,我想把这一点文字烧给母亲。“青山绿水结灵穴,晚景白云是故乡”,母亲在仙境古城安息20年,父亲伴着她4年,20年来我们兄弟姐妹6人每年都会去扫墓,在白云故乡倾诉无尽的思念。 今年的12月15日,是母亲往生20年的忌日,我也要把这篇文字献给她。莫问不识字的她怎么读,我相信她读得懂就是读得懂,正如那平平无奇的针与线,穿梭出一个个心意,穿越时空的爱与祝福,不需语言也能相通。世人愚痴,从心所欲,何须执着,这也是针线教会我的道理……
1年前
01/外婆的百家被温暖了四代 从小看外婆做百家被、用她和母亲联手做出的百家被长大至今,从来没有想过,超过半个世纪后,自己也会拿起针线,从一个小拼贴开始,学做那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的百家被。 童年时我有一个小洋娃娃,外婆每天缝衣缝三角形的百家被,我就坐在一旁用她的布碎给洋娃娃缝衣服,一天换一套。我也给洋娃娃缝了一条迷你百家被,大小应该有10吋乘10吋,里面缝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方方正正的正方形。那是我生平第一条无师自通的百家被。上初中二时我把那一个宝盒的洋娃娃衣服和百家被送给了我的第一个外甥,可惜当时没有相机留影存档,“宝物”已永远不见了。 百家被需要一片一片拼贴,少一点耐心都不行。我记得老幺昀小时候爱玩拼图,从拼200到500到1000,我都没有帮忙过,只记得在一个深夜看到桌上她未完成的拼图,一时兴起坐下来玩玩,但不知不觉拼了一个小时,却只拼凑出一块小之又小的蓝天。做百家被虽然跟拼图一样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眼力,但缝制布料比拼纸图毕竟需要更多的功夫和要求,我从来没想过要挑战那样“无趣”的工作。 教学三十多年,我勉强也算是个有耐心的老师,但耐心其实是有选择的,通常只用在人们想用的地方。拈针弄线对年轻时的我来说太花时间了,怎么可能去学外婆那又慢又细的针线活儿。从小学二年级就懂得投稿儿童报的我只喜欢读读写写,那年代的400字稿纸可吸引我了,一个字一个字填满那400个小格子是我初中时代就热爱的课余活动,绝对不是那些无趣的百家被针线活儿可以相比的。 因此长大后,应该是进入中学,我再也没有拿过针线。记忆中衣服并不需要修补,即使需要修补,那也是母亲的工作,她戴起老花眼镜缝衣车衣的身影都在我心里定格。我虽然也贪玩踩过她那架针车,但缝补衣服纽扣等家事我还真没有机会动手,更不要说做百家被那么大的工程了。 有一次,大概是我三四年级的时候,放学后我回到家跟她说妈妈我考第一名,她正在缝衣服,头没有抬起来,只是哦了一声。那个年代,不讲求仪式感,我如常报告,她如常应答,简单又纯粹,回忆起来却都有温度。 而我的外婆,外公在她27岁时病逝,身上只有7块钱的她带着4个子女,靠种菜卖菜养活自己和孩子。艰苦的生活从来没有压垮她,我童年时她已经没有卖菜,帮忙母亲在工厂包伙食和煮食。晚上有空的时间她都在做百家被,她执针线时是那么平静、专注、完全让时间停驻在一来一往、绵绵密密的动作上。那时没有相机,但她穿针剪布的画面却是我对离世30年的她永远不灭的记忆。 孩子出生后,我不免会遇到需要缝纽扣或修补衣服小问题的时候。家里没有针车,但肯定有一个铁盒装着针线(那些年代酒店附赠的小针线包可好用了),我记得不是必要我不会打开针线盒,总觉得那是琐碎又烦人的工作。 昀7岁时有一次看到我帮她缝补脱线的衣服,竟然开心地拍起小手,让我莞尔。年纪小小的她似乎知道妈妈不喜缝纫,有一次竟然自己拿针线缝补脱线的外套帽子,结果线串过衣服的正反面把两边都缝死了,让我笑了好久。惭愧的是我当时并没有称赞她主动学习和动手缝补,也没有去关心她那一次缝补失败后有什么感受。不知道远在台北工作的她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拿针线的“笑话”,妈妈非但没有称赞她主动拿起针线修补,反而因为缝死的衣服而笑了半天,想想还真的不该。据说学习缝纫会让小孩有创造力和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当时是错过了即时教导的契机了,怎能不惭愧呢? 缝纫花时间花眼力,年轻的我没有兴趣,似乎也是没有必要。孩子上独中的校服需要绣上校徽和学号,我从来没有动手过,都是跟学校定制。话说我中学6年校服上绣有校名“坤成”两个字,那也不是外婆或妈妈绣的,而是母校一位最资深的女职员燕姐绣的。全校的校服都是她负责绣校名,那两个隶书体、用白线绣的字陪伴了女生6年的学习光阴,也是海内外校友最珍贵的的共同记忆。 02/修补百家被的工程 是什么机缘让我这个不喜碰针线的妈妈重新拿起针线呢? 那要从老二晴从新加坡带回来的百家被说起。 晴带去的百家被应该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吧?19岁离家去南洋理工大学报到,她自己收拾行李,我并不知道她把用了几年的旧百家被也带去。几年前有一次假期她把被子带回来说有地方破了,看看能不能补回去。她应该也没指望我会修补,那时候有保姆花安娣帮忙,她家有传统的针车,她修补好后,晴欣然带回新加坡又继续用了几年。去年她带回来同样的被,这次裂开的部分更大了,但是会修补的人却已经不在了。上一个世纪缝制百家被的棉布基本上很耐用很舒服,我们不可能因为一点破损就丢弃让我们无数个夜晚睡得安稳的破被,更何况那是她外婆留给她的爱与祝福,被子再破也不可能丢弃啊 !没有人可以修补,我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动手。 我首先把整张待修补的百家被铺在床上,拍照存档(因为要做before and after),然后算好多少格需要修补。把裂开的底层剪开,我利用可以重复使用的部分,剪了一格又一格大小一样的碎布,准备用来修补正面破损处。我粗略计算修补一格需要15分钟,10个格子就要150分钟,再分配好一天先用下课后的半个小时来进行,结果果然是在预计的时间里完工了。 家里没有传统针车,我大姐二姐的嫁妆有针车,那是那个时代女孩的嫁妆。我和三姐结婚时却已经不流行针车当嫁妆了,应该说是不需要了。因为买成衣十分方便,还有谁要像婆婆和妈妈的时代用针车车衣服呢?没有针车,我全部用手缝,起初常常要老大晨帮我穿针,后来细心的老伴竟然网购了一种不用穿针的针,我觉得那真是神奇的发明。 神奇归神奇,但因为针眼有缺口,缝纫时很容易脱线,我后来选用了针眼比较大的针,虽然针比较长,但用习惯了也不觉不顺手。我缝好了正面的格子,底层再去找新布(买布!不可思议的第一次),然后拿去一家马来裁缝店,请裁缝师帮我车边,人工好像是15令吉 。 修补了第一条百家被后,我不只有那一丝丝的成就感,还有意犹未尽、想再缝缝补补的感觉。我想起阿姨好多年前送我的百家被,那是她唯一的粉红色百家被,也是有几个地方脱线了(她送我时已告知“有瑕疵”,因为她不小心选了几块丝绸布,正方格边边非常容易脱线),于是也从衣橱里搬出来,尝试另一个修补工程。 阿姨的手工比外婆和母亲更细,每个格子大概是5乘5公分,用丝绸布的格子超过20个,修补起来更有难度。我照样拍照、剪格子、分配好时间每天缝一个小时,预计大概两个星期才可以(不)轻松完成 。(明日续完)
1年前
旅行的次数多了,会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而不需要什么。很多事情体验一次就够了,拥有更多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 因为一个没接下的翻译案子而心情郁闷,在旅行途中的这一刻,突然需要某种仪式感的方式来宣泄情绪。第一个念头是去澡堂泡澡,用一瓢冷水淋在头上,浇熄我一股脑子的自负和傲气。 但临近午夜时分,旅馆附近的澡堂都打烊了。只好转而寻求酒精的慰藉了。手机上显示营业中的威士忌酒吧,兜兜转转走了约莫一公里,厚重的木门却无人回应。酒吧英文名字叫“老祖宗”,这竟是今晚连老祖宗也不同情我的处境就是了。 折返旅馆路上,遇见一家仍在营业的备长炭烧手羽店,年轻店员勉为其难表示还有5分钟就“last order”,我忙说:“大丈夫です”。不假思索点了生啤和鸡翼,畅快喝下一大口,什么沮丧失意挫败感都一并吞进去。 异乡深夜,还有一家愿意为你敞开大门的店,还有带着笑意招待你的脸孔,是多么值得感恩的事。待回到旅馆房间,把鞋一脱,卧在床上,几乎忘了当初夺门而出的理由。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在旅途中被许多温暖的小店短暂收留过,也认识了许多朋友。在这些地方聆听别人的生活经历,从他们的故事里体验当地的人和文化,比旅行的目的地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留学法国的女子,自我养成独特的生活品味,收藏了很多画,养着两只猫,为了照顾失智的亲人而回到乡下,心却仍向往远方。酒吧里的年轻男子,喝多了后开始喧嚷自己感情和欲望上的风流狂妄,越是张扬,听起来却越是孤单。 旅行会给你启发,让你试着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学习如何跟别人相处,交朋友。 旅行的次数多了,会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而不需要什么。很多事情体验一次就够了,拥有更多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 旅行是体力活。为了旅行,想要变得更健康,更强壮,可以登上更陡的坡,可以扛起更重的背包,可以品尝更丰美的食物。 不过,如果说旅行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要顺其自然,给自己多一点时间,让答案和结果在面前自然开展。犯错总是有的,比如迷路,订错车票,或是遗失一件随身的行李。但这些过错都处理过后,就没什么好在乎了。 所以,若没有变成更好的人,没有变等更强、更壮、更自信,也无所谓。人生已经如此地艰难,既然恐高就无需逼自己挑战笨猪跳。旅行会赤裸裸地让你直视自己的弱点、缺陷,以及各种能力的极限,待你终于豁然开朗,前方才会柳暗花明。
1年前
我心心念念的中秋月饼,是一颗颗人手制,在路边摊贩售的潮州芋泥月饼。这曾经每年中秋在中路摆摊开卖的芋泥月饼,不大不小,层层叠起的酥皮,一点也不美(和饼家或烘焙达人做的美丽折叠纹路差很远),但酥脆外皮和细滑芋泥,入口还有猪油香,是难得的朴实豪迈之味…… 农历七月未始,中秋月饼抢着出笼了。这情况似乎一年比一年早。因着商道,过年过节的时序跟着提早,或者可以说乱序了。 尽管常听身边人咕哝,月饼好甜好硬好高卡好贵,但月饼的市场一直变大。后来我们渐渐发现,其实很多人家里留着吃不完或不想吃的月饼礼盒。 月饼随着年代演进和人们万变追求,不断装进各种新颖内容和创想。莲蓉豆沙五仁内馅太单纯,巧克力肉干龙眼干杂粮绿茶红茶榴梿红枣参巴虾米等等,你想到或想不到的,都成为内容卖点。渐渐的,不少人开始把蛋黄酥当月饼了。 还好传统月饼的地位仍旧无可取代。南马的潮州朥饼,太平的白色饼皮红色福字福建月饼,都是美丽的中秋符号。月饼老店的中秋氛围,始终是迷人且感怀的。中秋前夕大家围着出炉月饼抢购的光景,是真正的仪式感。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心心念念的中秋月饼,是一颗颗人手制,在路边摊贩售的潮州芋泥月饼。这曾经每年中秋在中路摆摊开卖的芋泥月饼,不大不小,层层叠起的酥皮,一点也不美(和饼家或烘焙达人做的美丽折叠纹路差很远),但酥脆外皮和细滑芋泥,入口还有猪油香,是难得的朴实豪迈之味。 这月饼前几年停售了,去年终于再度开炉,它让人有月饼纯粹是月饼的好感。不完美的外型总让我想起〈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这老歌。一位好文采的年轻朋友,把这月饼形容为beautiful mess。 家里小朋友和我们这些大人不同频率,他们要求的冰皮冰淇淋月饼,比一般月饼售价高。只融在口的冰凉感,对他们来说比听吴刚嫦娥的中秋传说更有意思。 特别想念儿时八月十五夜拜月亮的旧传统。这晚约莫8点,不管晴天雨天,妈妈在门口摆好供桌,对着夜空(晴空才有圆月),把月饼和公仔饼、柚子、菱角、小芋头和清茶陈列整齐,然后我们再轮流点香膜拜。村童这晚不约而同,各自提了灯笼,在周边提灯玩闹。 但凡让人生情的食物,必定和自身情感或经历有所牵系。我对市面上那些以华美生动文案网罗客群的月饼无感,对以月饼模型做出的七彩遮里月饼生厌,也觉得包装美轮美奂,内容平平无奇高价月饼破坏了人们对月饼的耐心。希望那颗beautiful mess芋泥月饼,今年再让我们拥有。
1年前
日剧里的主角告诉我们,没有所谓完美的工作,没有堪称完美的人生,甚至也没有完美的饭菜和茶酒。但这些日常之所以迷人,恰恰在于其平庸又寻常的一面。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庸常,让美幸每一次的晚酌仪式更显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她无论面对什么挫折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重要仪式…… 友人知道我爱下厨,偶尔小酌几杯,于是推荐我看日剧《晚酌的流派》。 又是这种题材?日本电视剧几乎每一季都会有类似的主题,奋力工作却不忘以美食犒赏自己的上班族。有的搭新干线出差品尝各地名产,有的见了客户后翘班去泡温泉喝啤酒,有的探访各家咖啡馆用甜点抚慰心灵。 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食物,相似之处是满满的仪式感,还有一人独享的至高乐趣。 至于这一部目前已经来到第二季的《晚酌的流派》,女主角美幸坚持每天准时下班,保持运动消耗热量,绝不妥协,只为了每天回家独享一顿美味的晚餐,自在畅饮她最爱的啤酒。 看完全剧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让人垂涎的食物,而是美幸始终保持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状态——在工作的时候讲求效率丝毫不怠慢,既享受放纵带来的乐趣,又能获得自律后带来的自由。 日剧里的主角告诉我们,没有所谓完美的工作,没有堪称完美的人生,甚至也没有完美的饭菜和茶酒。但这些日常之所以迷人,恰恰在于其平庸又寻常的一面。 [nonvip_content_start] 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庸常,让美幸每一次的晚酌仪式更显得神圣而不可侵犯。这是美幸给自己坚守的乐园,是她无论面对什么挫折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重要仪式。 另一部日剧《昨日的美食》里,在律师楼上班的史朗也是坚持每天准时下班,然后赶到超市选购价格优惠的食材,回家为自己和男友做饭。史朗的主妇朋友佳代子说过,当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时,只要做个饭,就能转换心情。 此刻站在厨房里的我,或许也想借着下厨让忙碌的自己转换到另一个模式吧。从备料开始,看着盘子里色彩鲜艳的蔬菜,就像四周突然扬起《昨日的美食》那首轻快的主题曲,心情顿时变得轻盈许多。 每餐必不可少的蛋白质,今天就交给冷冻库里那只在海产店买的冷冻阿根廷鱿鱼。全只才12块钱左右,价廉物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变成史朗一样精打细算买菜的大叔了) 用平底锅把鱿鱼两面都烤熟的同时,均匀抹上以韩式辣酱、料酒和辛香料调好的浓郁酱汁。 炙烤海鲜的焦香味最诱人了!先试吃一口,口感脆口鲜甜,酱汁也香辣惹味,而且一整只料理视觉上就是格外诱人。简单的做法,却是餐馆级的美味。既然主食如此重口味,那就搭配日式清炒杂菜和凉拌豆腐吧。再来一些渍物,清爽解腻。 今天工作辛苦了,开饭啦!
1年前
2年前
曾是云顶德士司机的他,回到熟悉的赌场消磨。我只想他一时半刻能投入忘我,觉得跟以前没两样就好。现在想起他那坐在轮椅上的背影,也许他只想买一些幸运感…… 那天买机票时对一对日历,发现原来飞的那天是父亲节。我毫不犹豫地按下了购买键。老爸走了这些年,也真的带走了我跟父亲节的连结。父亲节变得与我无关。 回想当初不知听多少人念说这种日子不必庆祝吧,挺麻烦的,也不就是为庆祝而庆祝罢了……其实真的说得半点没错。父亲节真的是为庆祝这个身分而庆祝的,人不在了也真的没什么好庆祝的了。不但省下麻烦,还根本与你无关。不必安排任何节目,不必约任何人,不必订桌吃饭,路过所有父亲节优惠,不必思索父亲节到了要排开什么。 但活着仪式感还是要有一点,无论父亲多不在乎,想孝敬的我们做了自己开心也罢,就是要不厌其烦地做。作为子女的我们觉得有父亲很幸福,想庆祝一番,是绝对没有“自爽”之嫌。可能随着我们“自爽”,他也暗地里爽的。 [nonvip_content_start] 是自爽还是他爽,其实很多时候是双方跳探戈的乐趣。有时候是我做来“自爽”的,有时候是完全迁就他,比较是“他爽”的。回想起来,他离世前最后一次去金马仑,那一趟算是我“自爽”的仪式感。我后来觉得他是为了配合我,情绪再郁闷,也忍耐着自己的不适不便,跟我们上金马仑。当时他身上已有一个造口袋和3个尿袋(排解器官废水),气不足脚力也不足。但是还是答应出游,回到他出世的地方。这种“见你是因为我快走了”,跟以前的“再见是为了下次见面”,完全是两种心情。我不厌其烦地去跟Hospis借了氧气筒,带上所有可以让他舒适的药物、气垫床、冷衣冬帽……很小心的安排一切,就是想他和照顾他的我们可以开一道窗来呼吸一下,缓一缓,稍微离开倒数的状态,彼此有一个可期的明天。不是躺在家里等时间,不要恐惧明天会如何,要一起出发,一起去一个目的地,这才是我们活着比较擅长做的事,是我们活着该做的事。 然而父亲在第三天旅程就闹下山了。前面是很温馨难忘的,但后来他情绪变动,没合胃口的进肚子,所以我们也就放下期待提早归家。是很扫兴,但也该知足。 说起来,我们彼此在“取悦”自己和对方上算是打平手了。后来我一个人带了他去云顶一趟。那一次就真的是他比较爽了。大概是出院的隔天,他精神奕奕说不如上个云顶吧,基本上他只要提出不留在家的要求我都绝对奉陪。最后的云顶之旅,难忘的在于只有我们两父女结伴。我把氧气筒插在轮椅背后,陪老爷进赌场玩。我乖乖地按了一千令吉给他(都说了是“他爽”),他也豪爽地把钱都拿去“添香炉”了。当时的我,就是在好奇爸爸当时的心态是什么。曾是云顶德士司机的他,回到熟悉的赌场消磨。我只想他一时半刻能投入忘我,觉得跟以前没两样就好。现在想起他那坐在轮椅上的背影,也许他只想买一些幸运感,赌一个“我还是值得被祝福的”。然而我看到的他并没很快乐,也根本没有可惜那输掉的钱。有一种不言而喻是,死到临头,我们还怕输什么?都剩下不多了,烂命一条。真的体会到∶在最后的眼上,竟然没什么执着点,根本没力气放不开。 下山前,他带我到最爱的大炒档,吃了一份热腾腾的炒鸳鸯。 我们一辈子共餐无数,那一份炒鸳鸯,是属于我们两父女的滋味。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