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常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传承
星云
想念家常便饭就写点东西/何金铭(古晋)
来台湾9年,亲自下厨做家乡料理不过十来次。日常伙食就图个简单方便,像我室友那样总想方设法地复刻家乡味,还真没有过。 室友是霹雳太平人,好几次从家乡返台都会带上他阿嬷亲手炒的东炎酱和咖哩酱,有次还带了腌菜阿杂(Acar)分给我们吃。他偶尔下厨,一做就是一大锅东炎汤或鸡肉咖哩(比起豪迈,他更多时候是抓不准分量),外加一道他最得意的蒸鱼。 室友连姜丝都切不好,却很讲究这道鱼的工序。他师承从小在十八丁渔村长大的父亲,吃条鱼还要先给鱼马杀鸡。新鲜的鱼处理好后必须风干,他有时求快会用电风扇对着鱼吹一整个下午,搞得一屋子鱼腥味。鱼全干才能吸收他精心调配的独门酱汁,这酱汁自然马虎不得。姜、辣椒、蒜头切碎,加入酱油、糖、米酒、香树子、豆瓣酱,调匀后淋在风干的鱼上,入锅蒸熟。室友只做这道蒸鱼,而且生怕砸了他老爸的招牌似的,食材缺一不可。有次豆瓣酱没了,要他改用辣豆瓣酱他还不肯,不加也不行,坚持要跑下楼到超商买豆瓣酱。 有一回他做了“杂菜”,那次是复刻他阿嬷的手艺。原食谱中的食材取自他们家拜天公剩下来的烤乳猪、烧鸡烧鸭,据他说基本上就是手边的剩菜全部下锅,再加入芥菜、亚参酱、姜片、蒜末、番茄、蚝油、辣椒干煮成一锅杂八郎,名副其实的杂,浊色汤汁和浮在里头的食材看着简直跟厨余没两样,反正煨到骨肉分离、分不清你我就是了。台湾办桌宴客剩下来的菜肴也会做成类似的菜尾汤,我是没吃过,但肯定不会有亚参这么南洋的调味。他阿嬷是为了处理掉剩食,他倒是为了做这道杂菜特地买了烧鸡腿、猪五花来做,我看着不免有种食物被糟蹋的心情,毕竟那些食物并不是真的被剩下来的。他功夫虽浅,但执念很深,从他做这道菜时重复听他阿嬷传来的微信语音不下10遍就可以看出来,也不晓得她老人家口述传授给孙子的功力有没有一成。不过话说回来,除了辣椒干下得太慷慨,辣得我隔天跑两趟厕所外,味道复杂却也融合。 趁父母健在时学起来 相较之下,我做家乡料理就显得草率。我很少坚持一定要用特定食材,或非加什么调味料不可。我妈常做的红糟焖鸡我也做过几次,没特别问过做法,只是照食谱切了姜丝(懒得切丝就切片),以麻油煸香后,下切块鸡腿肉一起炒,加点盐,然后倒入米酒或绍兴酒煨几分钟就可以起锅。这样做出来的红糟焖鸡自然没有我妈的味道,反正复刻不是我的目的。 常听人说,要趁父母健在时,把他们的厨艺学起来,或至少记下食谱,将来想吃可以自己做,起码还有个熟悉的味道作为对父母的念想。我几次询问长辈某些料理的做法,说真的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我想,是因为家乡味蕴含了更多不起眼的日常,才难以在异地被复刻出来,比如每次被唤去吃饭的声音、盛饭时知道谁吃多吃少、谁固定坐哪个位子、饭后分工收拾、晾干碗盘的习惯……这些复制不来的,食物以外的各种日常细节与默契,让平常跟家人吃饭变成一种深刻的记忆。大概是觉得同桌用餐的不是家人,也吃不出家的滋味,所以我很少做家乡料理,更不会有像室友那样的坚持与讲究。 要回味也不见得要把料理做出来吃下肚(而且还可能做失败)。不如来写点东西吧,代价相对低,这样咀嚼那些不起眼的日常也算是吃上一顿家常便饭了。
5天前
星云
社区学校
福建中华职业教育社访三民独中 始终坚守传承中华文化 黄玲赞叹华社华教成就
中国福建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黄玲表示,马来西亚华社历经200多年的艰辛岁月,为华文教育的坚持奋斗,争取合法地位,并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获取硕果累累的成就。
1星期前
社区学校
大柔佛焦点
敦大舞狮文化体验活动 彰显传统艺术魅力
(峇株巴辖5日讯)由敦胡先翁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与国际语言文化学会联办的舞狮文化体验活动日前圆满落幕,吸引40名各族敦大生参与其中,一些人更是首次接触舞狮艺术。 上述活动为学生提供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同时感受舞狮艺术的独特魅力,希望能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学生们除了欣赏震撼的舞狮示范表演,还获得亲身体验的机会,学习舞狮的基础脚步技巧,以及击鼓、锣和钹的演奏方式。 活动特别邀请马来西亚龙狮总会秘书长杨庆权担任主讲嘉宾,他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舞狮艺术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他指出,高桩舞狮已被列入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舞狮文化的高度认可和保护。 他也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舞狮活动,通过学习舞狮的精髓,培养团队精神、纪律性和协调能力,同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艺术。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搭建了桥梁,彰显舞狮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社会意义。
2星期前
大柔佛焦点
社区社团
霹福州十邑会馆周年庆 叶绍仲:续办活动传承文化
霹雳福州十邑会馆会长叶绍仲指出,该会馆一并肩负推动乡亲与各属会及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继续大力开展联络联谊的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以集体智慧和努力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星期前
社区社团
周刊专题
【守艺人间/01】牌匾守艺人,一凿一雕守住老技艺
68岁的李德才依然坚守这门即将消逝的手艺,试图在时代洪流为传统牌匾保留一席之地。他渴望寻得接班人,将牌匾雕刻手艺延续下去,可惜尚未遇到有缘人。
2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守艺人间/03】老家具新生命,传统藤艺风华再现
身为第三代传人,黄维杰又有哪些未来规划?“回到来这里,继续做下去是件好事,至少能将手艺传下去。虽然讲我做的不是最古老的方式,但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传统手艺。”
2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守艺人间/02】三轮车最后的守护者,坚守工匠精神到最后一刻
朱友春斩钉截铁地说道,制作三轮车已成为夕阳产业,这份工作既辛苦又冷门,没有太多发展潜力。“(这里)租金高,收入少,所以我不收徒弟。再说我上了年纪,自己一个人,自由自在。”
2月前
周刊专题
大柔佛焦点
峇潮州会馆重启潮州大锣鼓班 盼新血加入传承行列
为了让潮州大锣鼓鼓声再响,峇株巴辖潮州会馆今年重启潮州大锣鼓队,并且免费开班授课,希望招来更多人尤其是年轻子弟学习这项潮乐文化,让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2月前
大柔佛焦点
周刊专题
【客家话传承/02】抢救客家话──共创客语环境,让下一代开口说!
玛拉工艺大学柔佛分院昔加末校区语言学院讲师朱锦芳博士的调查结果发现,部分客家人的家庭传承出现断层情况,以至于新一代客家人不会说客家话,曾劲华和沙孙纬的亲身经历亦一一印证她的说法。他们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2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客家话传承/03】化身客语新闻主播“吴德娴”,趣味客家话掀起学习热潮
疫情期间,在大家陷入深深的无奈和焦虑时,化着夸张妆容、梳着浮夸发型,口操半咸不淡的客家话一本正经播报新闻,调侃讽刺时事的客家主播“吴德娴”闯入人们的视线。搞笑又逗趣的视频传遍社交媒体,不仅为当时人们的苦闷生活带来一丝趣味,甚至还吸引一些观众自发学习客家话。
2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客家话传承/01】从沙登新村看客家话的生死存亡!
沙登新村居民逾90%为客家人,拥有广阔的客语环境,但调查却显示沙登新村新一代的客家语口语能力下降超过50%,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月前
周刊专题
图说大马
百年柴窑烘烤面包
百年传统柴窑烘烤面包,依旧在新山老街飘香。 位于陈旭年老街的协裕面包西果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是柔佛州最古老的面包店,并仍保留老式炭窑,总吸引外国游客排起长长人龙,等待购买新鲜出炉的面包和蛋糕。 第二代接班人林明进(72岁)是在2003年从父亲林尤万(已故)手中接过老店的棒子,现在由他的长子林道埙、次子林道晖和女儿林婉平第三代人传承家族事业。 老店里的传统柴窑烘烤炉高约6呎、宽约15至16呎,需一早就开始烧窑,一般需时3个半小时,直到温度达到280至300摄氏度,才能将处理好的面包一盘盘推入窑内。 用烤柴窑烘烤面包必须掌握一些原理、知识和经验,这些如今都由林道埙全权负责。 林明进说,英殖民时期,很多海南人为英国军官工作,并透过他们学会制作海南面包,融合了早餐吃海南面包和喝咖啡的中西合璧饮食文化。 作为新山硕果仅存的海南传统面包店,这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声名远播的椰子面包和香蕉蛋糕,另外还有豆沙、咖椰、花生、乌达、牛油、咖哩、沙丁、江鱼仔、乳酪面包、小空包、大空包,以及咖啡和奶油蛋糕。
2月前
图说大马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走进这间传统纸扎店,不一样的是,它开门营业不仅是做生意,还为传承传统民间艺术而生。在里面工作的,有不少年轻人。一般人以为的夕阳行业,在这里反而看见了曙光。 这间纸扎店,是年仅34岁纸扎师傅邱智伟的第六次创业了。他的前五次创业,都跟餐饮有关,但都无疾而终。 一转眼,邱智伟在纸扎业深耕已有9年光景。从一开始的“钱花完了、没得选了、做就是了”的傻劲和拼劲,到今日肩负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使命,他的正能量和正面思维,深深地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 邱智伟出生于柔佛州礼让县的一个淳朴小镇——玉射。从汲汲营营8年的餐饮业退下后,他用了45天,耗尽毕生积蓄走遍西马半岛各个州属,想要沉淀自己,远离当前的环境,看看外面世界的同时,也思考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沉淀好自己后,他重新出发,走出了另一条自己也没想过的纸扎之路。选择从纸扎业出发,是因为邱智伟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对宗教仪式深感兴趣。 餐饮业工作邂逅纸扎 提起幼时的成长经历,邱智伟侃侃而谈,“我们童年有借口出去玩,就是庙宇举行庙庆、普度法会的时候,爸爸会发出‘特别通行证’让我们出去玩到乐不思蜀,几点回家都没关系。”也因为经常接触神庙,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邱智伟说,他的学历不高,读到初中三就停学。抱着“民以食为天,会煮会吃就不会饿肚子”的想法,他开始学习煮食,并在武吉甘蜜、马六甲和吉隆坡向厨师学艺。他也曾在马六甲租过档口、煮伙食和摆路边档,惟8年间的5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 2013年回乡后,邱智伟在一家餐厅打工。同年7月,他当上玉射一所庙宇的总务,因缘巧合下遇上了认识十多年的纸扎老师傅,“当时适逢普度,我要求他粘船、做大士爷,老师傅说他做完这次后,可能下次就要找别人做了,因为他年过七旬,体力不允许他继续做下去。”邱智伟当下就觉得师傅不做了的话很可惜,脑海便萌起学纸扎手艺的念头,“不过,师傅说他老了不想收学徒,只是说‘你要学的话可以来了解,但是没有薪水的。’”考量到当时做餐饮的工资也还不错,他并没有马上答应。 尽管如此,餐厅长达13个小时的工时,还有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感到迷茫,终究促使邱智伟毅然决然地结束了在餐厅的工作,并通过一场深度旅游探索、倾听内心的声音。 吃苦耐劳习得的手艺 “我旅游回来后才确定要跟师傅学纸扎。2014年10月开始,我每天早上帮忙妈妈割胶后,11时就从玉射开车到巴莪学艺,做到傍晚6时才回家。”尽管老师傅一开始就说不会给他薪水,但后来还是有给他400令吉当作车油补贴费。 “首两个月是最挑战和考验耐力的时候,师傅带我去芭地砍竹子,竹子会割人的,我们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晒竹子,要把数千支的竹子扛出去晒太阳,下雨的话还要搬进来,一天有时要收三、四次竹子,真的很辛苦。” 竹子的考验是其一。后来,有厂家跟老师傅订了500只1尺高的小马,邱智伟的首二三十只小马都是照着师傅的小马样子绑,怎知绑了近200只后,师傅才告诉他说绑错了,需要重新改过,他被迫全部重新拆了再绑过。 到了第3个月,邱智伟才开始绑一些小样的东西,如轿子和佣人,即那些搭错了架构也不怕坏掉和跑形的;到了第5个月他才开始接触小间的灵屋,大的灵屋都是师傅自己绑,“师傅绑大灵屋的时候,我就偷偷瞄他怎么绑,从中偷师。不久后,师傅就说没有东西教我了,叫我自己出去外面找出路。”于是,邱智伟在2015年3月开始找店面,并在武吉甘蜜租下一间店后,5月尾正式开门营业,一切从零开始慢慢摸索,而创业的1万令吉资金,也是他向人借来的。 “当时初出茅庐的我只会绑小屋子和天宫座罢了,其他的都不会,开店后的首6个月是完全没有收入的。碰巧那段时间麻坡有一家寿板店在赶工,老板说他缺少人手,问我可否帮忙几天,我心想反正我也不会,就去帮忙一下,靠着这份打杂的薪水来补贴租金。”邱智伟说,他每个星期都会有两三天待在店里,开店的时候就将预先绑好的前院、后院、花园和金山,每天轮流摆在店外,但其实都是同样一套东西。说着说着,他自己也忍俊不住笑开了。 邱智伟说,他在麻坡打杂的刚开始,学的只是做小间的灵屋,很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位来自印尼的潮州纸扎头手,是专门做大间灵屋的,他赶工的时候就会叫邱智伟过去帮忙,加上印尼师傅乐意分享,他的纸扎功夫也日趋进步。 纸扎艺术亟需新血 “我在纸扎行业创业的那一年只有25岁,你是老人家的话,你信得过这个年轻人吗?我要做一场法会,我把最重要的灵屋交给他,时间到了他会不会交灵屋给我?他们难免会有顾虑和担心。” 最难撑的第一年熬过去了,邱智伟说,最艰难的时候是行管令18个月的时候,3、4个月的后备金很快就用完了,但他最终也挺过来了。行管令政策放宽后,庙里开始办活动了,纸扎店才渐渐有了固定的客源,而邱智伟依然坚守原则——不随便拉低价格影响商号、不自砸招牌,二来保留东西的品质。他坚信,只要把守个人诚信和品质,最终定能做出成绩。 行管令带来的冲击,也迫使许多纸扎老师傅提早结束营业和退休,“很多师傅年纪大了不想折腾,加上请不到人,年轻人又不要做,所以老人家就索性关门不做了。”邱智伟解释,纸扎业这一块其实有很多出路,因为现今的庙宇越建越多,“现在很多人做事都喜欢问神,也许是相信神明的指示就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吧,所以拜神的人越来越多,信徒也越来越多,庙宇自然也越建越多。纸扎业没落的时代我们应该看不到了,近50年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神庙有存在的一天,这行业一定还能做下去。”邱智伟一针见血地说。 想到传统纸扎行业需有人传承,邱智伟非常乐意将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分享出去,“我们学到了就要传授,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才能延续这个民间艺术。如果你学了要自己开店发展独当一面,我还更想要优先教。”他以宽阔的胸襟欢迎更多人传承纸扎艺术。 邱智伟非常乐见徒弟在外自立门户,也完全不担心利益冲突的问题,他认为,很多东西,如果会失去的话,那它原本就是不属于我们的,“如果那不是你的东西,你也只是暂时握着而已。如果他们有本事抢你的生意的话,你应该更加骄傲,因为你是师傅,你的徒弟做得比你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教出来的徒弟赚不到吃,那你就更加要自我反省,而不是担心徒弟抢你的生意。” 带新人打稳基础,再变通创新 经历过老师傅较为传统和坚持自己一套的教法,再到印尼头手只提供架构和方程式,剩余让学徒自由发挥的教法,邱智伟深有感触,“第一个师傅限制你,他不需要你创新,这样学徒会很好带;而新派的师傅就会跟你沟通,产生分歧就有创新,然后才会进步。”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去框住别人的想法,埋没别人的创意。他如今就是奉行新派师傅的做法,与他人分享经验,也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 曾有学生到店里打假期工,邱智伟是非常鼓励及欢迎的。他认为,孩子们有工作做,就不会窝在家里打游戏或玩手机,同时能趁机让他们更了解什么是纸扎。“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会在这行发展,至少曾经接触过就有个基础。只要我有订单,愿意来学的,我都会接受,当然人数够了就不收了。” 来到当学徒的,邱智伟会要他们做笔记,“将我所教的笔录下来,是让他们留着以后自己用,这是他们的功课,你必须清楚知道自己做的和经历的东西是什么。”过程中,他会跟学徒相互交流,他着重的点在于,学徒要对纸扎有基本的认识,“至于如何变通和创新改进,一切靠自己,有了笔记就能经常复习,比如有些东西如普渡的大船只,一年就只做一次,你记录下来后,日后要做的话更加省时省力。” 尽管工作和生活已经步入正轨,但邱智伟认为学无止境,除了在纸扎品上听取顾客回馈再精益求精外,他还坚持在放工后阅读书籍充实自己。如今,他只要看到一所庙宇的外观,就能对里面的架构了如指掌;看神庙的装潢布置,就可以知道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明。“也许我跟庙宇比较有缘吧,既然进了纸扎业就好好地做。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反而对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而充满活力,过程中虽然不易,但是我受益匪浅,得到的知识终究是自己的。” 由于受限于店面空间小和上下货的限制,邱智伟在旧有的店面营业三年多后,就搬到武吉甘蜜工业区的现址。 他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小地方也会有出路,只要肯努力付出,光阴不会辜负你。 对邱智伟来说,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是使命,回乡发展奉献是责任,使命责任两不误,但求无愧于心,为生命写下富有意义的篇章。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为什么我会被抛弃?”弃婴展“提倡尊重生命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大马旗鱼丘浩延圆奥运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柯家浚徜徉科学宇宙 坐拥十七万粉丝
3月前
动力青年
学记
【校园报道】华教传骑千里送月饼 师生乘坐重机绕校园
(美罗讯)为发扬华教精神及团结华校的“华教传骑”活动抵达美罗中华国民型华文中学,重型机车车队为校方送上月饼与祝福,并在进行挥旗仪式后出发至下一个地方;特别的是,车队中出现少年骑士的身影,有的还是此站美罗中华华中的学生! 重机骑士们不远千里,声势浩大地进入校园,场面热闹。车队由各年龄层组成,不仅有男骑士,还有女骑士,甚至有带着孩子一同参与的家长骑士,获得校方热情及友好的招待。 骑手们也与师生同乐,载着大家在学校内绕行一周,让师生体验乘坐重型机车的乐趣。虽然只是绕行小小的一圈,却让乘客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出席者包括美罗中华华中董事长李国阀。 王恒聪:考验耐力挑战极限 天堂重机俱乐部车队队长王恒聪(44岁)表示,此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发扬华教精神,感激热心人士的付出,为华校争取权益,才成就了现今的华文教育,中华儿女应当珍惜,并传承中华文化,以免浪费先辈的付出。 他说,此活动最具挑战性的是长达1000公里的路程,非常考验骑士的耐力,但在疲惫的路程中,骑士们也认识到了真正的自己。 黄志伟:感动各校热烈招待 霹雳州董联会总务黄志伟表示,此活动是为了把霹雳州各所华校联系及团结起来,几天里一路走来受到各校热烈招待,感触颇深。 他认为车队最具挑战的是面对恶劣天气,但无论是狂风暴雨或艳阳高照,骑士心中那团为华教奉献的火仍熊熊燃烧,使他们坚持到底;虽然一些骑士此前对华校不太了解,但经过此番活动后,他们对华教有进一步的认识,也认为华教精神应该继续传承。 他说,虽然这几天面对各种困难,但远比不过维护华教的先辈所面对的难题,希望各华校以各自的经验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江永强:为华教筹款逾50载 长江白咖啡创始人江永强(81岁)是此活动首批带动者,也是元老级的义卖主任。早在50多年前,他就带领一群人一起为独中进行筹款活动。他表示,为华教付出并不会觉得累,因此带着“心动不如行动”的态度举行了此活动。 他说,以前华文教育并不被看好,承受很大的压力;他们会每一年不断地延续举办此活动,以推动大马华文教育。他也希望能在宋溪创办一所独立大学。 李嘉俊:26华中骑行参与2站 现读于美罗中华华中的少年骑手李嘉俊(17岁)表示,在26所华中里,虽然他只参与了两所学校的骑行,但对他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他是因朋友的介绍以及自身对机车的热爱而加入车队,对于此次活动,他感到非常激动与开心,也认为机车运动是帅气且酷的。 罗甄欣&许家敏:兴奋能参与其中 也是车队一员的罗甄欣(15岁,右二)以及许家敏(12岁,右一)表示,美罗中华华中精心准备的膳食很美味,特别是色香味浓郁的百香果果汁。虽然她们因为年龄关系未能亲自驾机车,但也很开心能够成为此活动一员。 罗震杨(17岁,左一)则表示感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款待,感到非常开心和荣幸。左二是阿里夫。
3月前
学记
六日议言堂
黄俊历 | 中元节:传承文化与捐助教育慈善
每年农历七月是华人传统的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或盂兰盆节。对许多人来说,中元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人们在这个月里祭拜祖先,祈求平安,并且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元节在一些地方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以歌舞表演、喝酒聚餐为主的娱乐活动,原本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的节日,似乎在渐渐失去它的传统价值。 中元节不仅是一个宗教节日,它更是华人文化中重要的传承与教育时刻,其核心在于孝道与感恩,通过祭拜祖先,表达对先辈的敬仰与怀念,同时教育后代不忘根本,珍惜与尊重家族的传统与文化。这种家族与社会的价值观,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中元节期间,除了传统的祭拜仪式外,可通过文化讲座、展览等形式,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中元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比如,讲解中元节的由来、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节日期间的饮食文化等,让年轻人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中元节可以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参与感。通过举办如捐助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公益活动,将中元节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 捐助教育和慈善事业是中元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人历来重视教育和慈善,这与中元节倡导的孝道和感恩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元节期间,许多宗教团体和社区组织都会通过募款、捐物等方式,帮助有需要的人,特别是贫困的学生和家庭。这种行为不仅延续了中元节的传统,也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了华社的关怀与爱心。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中元节应融入现代教育元素,通过祭祖和慈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孝道与社会责任,培养爱心。 总的来说,中元节不仅是祭祖的日子,更是传承文化与弘扬慈善精神的重要时刻。我们应当积极倡导中元节的正面价值,通过文化教育和慈善活动,将节日的内涵传递给下一代。只有这样,中元节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我们可以从家庭开始,向孩子讲述祖先故事,传递家族历史,教导尊重传统;也可以参与社区中元节活动,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元节的传统文化和慈善精神代代相传,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4月前
六日议言堂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19独中弘扬武术精神
中华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项兼具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和表演的综合性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武术不断融合和创新,走向世界,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载体。武术在现代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积淀,还增强了身为华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武术内涵深厚,强调武德,如忠诚、勇敢、仁义等道德品质,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武术注重修身养性,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有助于各个年龄层的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和平衡。 坤成中学于5月29日至30日举办“武年之约”2024年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武术邀请赛,获吉隆坡武术总会、马来西亚霍元甲武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此次赛事的比赛套路有单人项目,对练项目,双人太极及集体项目,单人项目分为拳术、剑术、枪术、棍术、太极拳、太极剑、传统拳、传统短器械及传统长器械。赛事运用评分模式 5:5的评判体系,其中选手的表现由两部分组成,即技术表现和艺术表现,每部分满分为5分,总分为10分,这种评分模式的意义在于全面衡量选手的综合能力,既注重技术水平,又关注艺术表现,确保评判的公正及全面性。 武术一直是国内华文独中非常重视的联课活动之一。通过这次比赛,马来西亚19所华文独立中学,多达339名选手齐聚一堂交流切磋,同时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注入新的活力及血液,共同推广中华武术运动,展示华夏武术的风采。 武术百花齐放 赛事总裁判长佘景玶是曾担任多届全国武术赛事裁判的国家级裁判。他欣慰地表示,这次参赛运动员的整体水平都很不错,当中还有代表马来西亚参加世青赛的运动员参赛,让这次来参赛的学生有机会看到国家级运动员的表演,从中吸取宝贵的演练方式与经验,实属难得。其他还有不少的州队代表,让这次赛会的竞争更为激烈。“比赛水准高是好事,我希望运动员们的心态能再加强。无论是第一次参加或已有多次比赛经验、大赛会或小赛会、有没有机会争取冠军,都应该重视每一次的比赛机会,把平时刻苦训练的成果展现出来,争取自身最好的发挥!” 武术的评分并非黑白分明,佘景玶透露,裁判团打分时会商讨,以确定运动员在比赛时所出现的问题、错误,务求令赛果公平、公正及公开。“武术其中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多样性,更何况武术还有很多不同的拳种;同一个套路,它可以有多种的变化和表现方式,只要在拳种的规格与规范的范围内,就可以接受有不同地区上的表现风格,让整体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式。” 中华民族的瑰宝 坤成中学武术团教练胡志雄,是应佘景玶之邀,成为此次赛事的总策划之一,让坤成中学第一次承办全国大型比赛。胡教练指出,华文独中是具有很强烈华文文化色彩的学府,若在日后武术能被列入董总的正统赛事,通过董教总的号召力,那将是一场盛大的盛会,而这更能成为“传承”的主要动力来源。 “马来西亚武术界可以向极力于推广的二十四节令鼓学习,将武术带到马来西亚每个华文独立中学。”他认为,在传承之时,要把武术的精髓保留,也要在时代的更迭下取得平衡,让武术更符合现代要求。“如果一味把守旧的构思和概念留在武术文化,就会受大部分年轻一代的排斥,当然前提是防止武术的核心价值变质。武术不单单只是表演和炫技,还有背后的文化精神。”胡教练坦言,现在大部分比赛的运动员只追求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要求,却没有将武术的神韵表现出来。 坤成中学校长蔡莉莉是此次大会主席。她说道,此次比赛不仅是对中学生武术水平的一次检验,更是一次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会。“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修身养性、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武术的修行却永无止境。望运动员们在暌违之时将武术精神带回校园,鼓舞更多同学积极参与武术运动,共同传承并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长怀再会之期。 从独中到国际 获得印尼2022年第8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的C组刀术银牌,澳门2023年亚洲青少年武术锦标赛B组刀术铜牌的李让,是此次赛会的选手之一。他代表马六甲培风中学,以高水准的表现在这次的全国独中武术邀请赛中,荣获三项项目的冠军及初中组最佳男运动员。 李让说,自己是以平常心的心态参加比赛,比赛时他会听音乐来让自己放松,减低紧张感。“想要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及整齐度,唯一方法就是不断练习。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喜好和长短,所以我会配合每个人的性格来沟通,为他们的优点锦上添花,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劝解及提出建议,自己也会听取意见及磨合想法,并作出最终决定。”每一场比赛都是学习的机会,有得奖或没得奖都不是一件坏事——获奖就享受喜悦;没获奖就在挫折和逆境中快速成长进步,自强不息,便可以在下次的“战场”反败为胜。李让抱持着健康的心态闯荡武术界,能够多次获奖也不足为奇了。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年轻大妗姐沈芳慧 为婚礼赋上甜蜜意义 武术 跆拳道 护理赛纷报捷 培南华中国内国际赛争光 台北青少年访团来访 展现台湾民俗运动
5月前
动力青年
更多传承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