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传承

来台湾9年,亲自下厨做家乡料理不过十来次。日常伙食就图个简单方便,像我室友那样总想方设法地复刻家乡味,还真没有过。 室友是霹雳太平人,好几次从家乡返台都会带上他阿嬷亲手炒的东炎酱和咖哩酱,有次还带了腌菜阿杂(Acar)分给我们吃。他偶尔下厨,一做就是一大锅东炎汤或鸡肉咖哩(比起豪迈,他更多时候是抓不准分量),外加一道他最得意的蒸鱼。 室友连姜丝都切不好,却很讲究这道鱼的工序。他师承从小在十八丁渔村长大的父亲,吃条鱼还要先给鱼马杀鸡。新鲜的鱼处理好后必须风干,他有时求快会用电风扇对着鱼吹一整个下午,搞得一屋子鱼腥味。鱼全干才能吸收他精心调配的独门酱汁,这酱汁自然马虎不得。姜、辣椒、蒜头切碎,加入酱油、糖、米酒、香树子、豆瓣酱,调匀后淋在风干的鱼上,入锅蒸熟。室友只做这道蒸鱼,而且生怕砸了他老爸的招牌似的,食材缺一不可。有次豆瓣酱没了,要他改用辣豆瓣酱他还不肯,不加也不行,坚持要跑下楼到超商买豆瓣酱。 有一回他做了“杂菜”,那次是复刻他阿嬷的手艺。原食谱中的食材取自他们家拜天公剩下来的烤乳猪、烧鸡烧鸭,据他说基本上就是手边的剩菜全部下锅,再加入芥菜、亚参酱、姜片、蒜末、番茄、蚝油、辣椒干煮成一锅杂八郎,名副其实的杂,浊色汤汁和浮在里头的食材看着简直跟厨余没两样,反正煨到骨肉分离、分不清你我就是了。台湾办桌宴客剩下来的菜肴也会做成类似的菜尾汤,我是没吃过,但肯定不会有亚参这么南洋的调味。他阿嬷是为了处理掉剩食,他倒是为了做这道杂菜特地买了烧鸡腿、猪五花来做,我看着不免有种食物被糟蹋的心情,毕竟那些食物并不是真的被剩下来的。他功夫虽浅,但执念很深,从他做这道菜时重复听他阿嬷传来的微信语音不下10遍就可以看出来,也不晓得她老人家口述传授给孙子的功力有没有一成。不过话说回来,除了辣椒干下得太慷慨,辣得我隔天跑两趟厕所外,味道复杂却也融合。 趁父母健在时学起来 相较之下,我做家乡料理就显得草率。我很少坚持一定要用特定食材,或非加什么调味料不可。我妈常做的红糟焖鸡我也做过几次,没特别问过做法,只是照食谱切了姜丝(懒得切丝就切片),以麻油煸香后,下切块鸡腿肉一起炒,加点盐,然后倒入米酒或绍兴酒煨几分钟就可以起锅。这样做出来的红糟焖鸡自然没有我妈的味道,反正复刻不是我的目的。 常听人说,要趁父母健在时,把他们的厨艺学起来,或至少记下食谱,将来想吃可以自己做,起码还有个熟悉的味道作为对父母的念想。我几次询问长辈某些料理的做法,说真的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诀窍。我想,是因为家乡味蕴含了更多不起眼的日常,才难以在异地被复刻出来,比如每次被唤去吃饭的声音、盛饭时知道谁吃多吃少、谁固定坐哪个位子、饭后分工收拾、晾干碗盘的习惯……这些复制不来的,食物以外的各种日常细节与默契,让平常跟家人吃饭变成一种深刻的记忆。大概是觉得同桌用餐的不是家人,也吃不出家的滋味,所以我很少做家乡料理,更不会有像室友那样的坚持与讲究。 要回味也不见得要把料理做出来吃下肚(而且还可能做失败)。不如来写点东西吧,代价相对低,这样咀嚼那些不起眼的日常也算是吃上一顿家常便饭了。
5天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走进这间传统纸扎店,不一样的是,它开门营业不仅是做生意,还为传承传统民间艺术而生。在里面工作的,有不少年轻人。一般人以为的夕阳行业,在这里反而看见了曙光。 这间纸扎店,是年仅34岁纸扎师傅邱智伟的第六次创业了。他的前五次创业,都跟餐饮有关,但都无疾而终。 一转眼,邱智伟在纸扎业深耕已有9年光景。从一开始的“钱花完了、没得选了、做就是了”的傻劲和拼劲,到今日肩负传承民间传统艺术的使命,他的正能量和正面思维,深深地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 邱智伟出生于柔佛州礼让县的一个淳朴小镇——玉射。从汲汲营营8年的餐饮业退下后,他用了45天,耗尽毕生积蓄走遍西马半岛各个州属,想要沉淀自己,远离当前的环境,看看外面世界的同时,也思考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沉淀好自己后,他重新出发,走出了另一条自己也没想过的纸扎之路。选择从纸扎业出发,是因为邱智伟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也对宗教仪式深感兴趣。 餐饮业工作邂逅纸扎 提起幼时的成长经历,邱智伟侃侃而谈,“我们童年有借口出去玩,就是庙宇举行庙庆、普度法会的时候,爸爸会发出‘特别通行证’让我们出去玩到乐不思蜀,几点回家都没关系。”也因为经常接触神庙,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邱智伟说,他的学历不高,读到初中三就停学。抱着“民以食为天,会煮会吃就不会饿肚子”的想法,他开始学习煮食,并在武吉甘蜜、马六甲和吉隆坡向厨师学艺。他也曾在马六甲租过档口、煮伙食和摆路边档,惟8年间的5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 2013年回乡后,邱智伟在一家餐厅打工。同年7月,他当上玉射一所庙宇的总务,因缘巧合下遇上了认识十多年的纸扎老师傅,“当时适逢普度,我要求他粘船、做大士爷,老师傅说他做完这次后,可能下次就要找别人做了,因为他年过七旬,体力不允许他继续做下去。”邱智伟当下就觉得师傅不做了的话很可惜,脑海便萌起学纸扎手艺的念头,“不过,师傅说他老了不想收学徒,只是说‘你要学的话可以来了解,但是没有薪水的。’”考量到当时做餐饮的工资也还不错,他并没有马上答应。 尽管如此,餐厅长达13个小时的工时,还有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感到迷茫,终究促使邱智伟毅然决然地结束了在餐厅的工作,并通过一场深度旅游探索、倾听内心的声音。 吃苦耐劳习得的手艺 “我旅游回来后才确定要跟师傅学纸扎。2014年10月开始,我每天早上帮忙妈妈割胶后,11时就从玉射开车到巴莪学艺,做到傍晚6时才回家。”尽管老师傅一开始就说不会给他薪水,但后来还是有给他400令吉当作车油补贴费。 “首两个月是最挑战和考验耐力的时候,师傅带我去芭地砍竹子,竹子会割人的,我们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晒竹子,要把数千支的竹子扛出去晒太阳,下雨的话还要搬进来,一天有时要收三、四次竹子,真的很辛苦。” 竹子的考验是其一。后来,有厂家跟老师傅订了500只1尺高的小马,邱智伟的首二三十只小马都是照着师傅的小马样子绑,怎知绑了近200只后,师傅才告诉他说绑错了,需要重新改过,他被迫全部重新拆了再绑过。 到了第3个月,邱智伟才开始绑一些小样的东西,如轿子和佣人,即那些搭错了架构也不怕坏掉和跑形的;到了第5个月他才开始接触小间的灵屋,大的灵屋都是师傅自己绑,“师傅绑大灵屋的时候,我就偷偷瞄他怎么绑,从中偷师。不久后,师傅就说没有东西教我了,叫我自己出去外面找出路。”于是,邱智伟在2015年3月开始找店面,并在武吉甘蜜租下一间店后,5月尾正式开门营业,一切从零开始慢慢摸索,而创业的1万令吉资金,也是他向人借来的。 “当时初出茅庐的我只会绑小屋子和天宫座罢了,其他的都不会,开店后的首6个月是完全没有收入的。碰巧那段时间麻坡有一家寿板店在赶工,老板说他缺少人手,问我可否帮忙几天,我心想反正我也不会,就去帮忙一下,靠着这份打杂的薪水来补贴租金。”邱智伟说,他每个星期都会有两三天待在店里,开店的时候就将预先绑好的前院、后院、花园和金山,每天轮流摆在店外,但其实都是同样一套东西。说着说着,他自己也忍俊不住笑开了。 邱智伟说,他在麻坡打杂的刚开始,学的只是做小间的灵屋,很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位来自印尼的潮州纸扎头手,是专门做大间灵屋的,他赶工的时候就会叫邱智伟过去帮忙,加上印尼师傅乐意分享,他的纸扎功夫也日趋进步。 纸扎艺术亟需新血  “我在纸扎行业创业的那一年只有25岁,你是老人家的话,你信得过这个年轻人吗?我要做一场法会,我把最重要的灵屋交给他,时间到了他会不会交灵屋给我?他们难免会有顾虑和担心。” 最难撑的第一年熬过去了,邱智伟说,最艰难的时候是行管令18个月的时候,3、4个月的后备金很快就用完了,但他最终也挺过来了。行管令政策放宽后,庙里开始办活动了,纸扎店才渐渐有了固定的客源,而邱智伟依然坚守原则——不随便拉低价格影响商号、不自砸招牌,二来保留东西的品质。他坚信,只要把守个人诚信和品质,最终定能做出成绩。 行管令带来的冲击,也迫使许多纸扎老师傅提早结束营业和退休,“很多师傅年纪大了不想折腾,加上请不到人,年轻人又不要做,所以老人家就索性关门不做了。”邱智伟解释,纸扎业这一块其实有很多出路,因为现今的庙宇越建越多,“现在很多人做事都喜欢问神,也许是相信神明的指示就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吧,所以拜神的人越来越多,信徒也越来越多,庙宇自然也越建越多。纸扎业没落的时代我们应该看不到了,近50年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神庙有存在的一天,这行业一定还能做下去。”邱智伟一针见血地说。 想到传统纸扎行业需有人传承,邱智伟非常乐意将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分享出去,“我们学到了就要传授,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才能延续这个民间艺术。如果你学了要自己开店发展独当一面,我还更想要优先教。”他以宽阔的胸襟欢迎更多人传承纸扎艺术。 邱智伟非常乐见徒弟在外自立门户,也完全不担心利益冲突的问题,他认为,很多东西,如果会失去的话,那它原本就是不属于我们的,“如果那不是你的东西,你也只是暂时握着而已。如果他们有本事抢你的生意的话,你应该更加骄傲,因为你是师傅,你的徒弟做得比你更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教出来的徒弟赚不到吃,那你就更加要自我反省,而不是担心徒弟抢你的生意。” 带新人打稳基础,再变通创新 经历过老师傅较为传统和坚持自己一套的教法,再到印尼头手只提供架构和方程式,剩余让学徒自由发挥的教法,邱智伟深有感触,“第一个师傅限制你,他不需要你创新,这样学徒会很好带;而新派的师傅就会跟你沟通,产生分歧就有创新,然后才会进步。”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去框住别人的想法,埋没别人的创意。他如今就是奉行新派师傅的做法,与他人分享经验,也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 曾有学生到店里打假期工,邱智伟是非常鼓励及欢迎的。他认为,孩子们有工作做,就不会窝在家里打游戏或玩手机,同时能趁机让他们更了解什么是纸扎。“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会在这行发展,至少曾经接触过就有个基础。只要我有订单,愿意来学的,我都会接受,当然人数够了就不收了。” 来到当学徒的,邱智伟会要他们做笔记,“将我所教的笔录下来,是让他们留着以后自己用,这是他们的功课,你必须清楚知道自己做的和经历的东西是什么。”过程中,他会跟学徒相互交流,他着重的点在于,学徒要对纸扎有基本的认识,“至于如何变通和创新改进,一切靠自己,有了笔记就能经常复习,比如有些东西如普渡的大船只,一年就只做一次,你记录下来后,日后要做的话更加省时省力。” 尽管工作和生活已经步入正轨,但邱智伟认为学无止境,除了在纸扎品上听取顾客回馈再精益求精外,他还坚持在放工后阅读书籍充实自己。如今,他只要看到一所庙宇的外观,就能对里面的架构了如指掌;看神庙的装潢布置,就可以知道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明。“也许我跟庙宇比较有缘吧,既然进了纸扎业就好好地做。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反而对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而充满活力,过程中虽然不易,但是我受益匪浅,得到的知识终究是自己的。” 由于受限于店面空间小和上下货的限制,邱智伟在旧有的店面营业三年多后,就搬到武吉甘蜜工业区的现址。 他想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小地方也会有出路,只要肯努力付出,光阴不会辜负你。 对邱智伟来说,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是使命,回乡发展奉献是责任,使命责任两不误,但求无愧于心,为生命写下富有意义的篇章。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在数字时代阅报,鼓励中学生紧跟社会动态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为什么我会被抛弃?”弃婴展“提倡尊重生命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大马旗鱼丘浩延圆奥运梦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柯家浚徜徉科学宇宙 坐拥十七万粉丝
3月前
(美罗讯)为发扬华教精神及团结华校的“华教传骑”活动抵达美罗中华国民型华文中学,重型机车车队为校方送上月饼与祝福,并在进行挥旗仪式后出发至下一个地方;特别的是,车队中出现少年骑士的身影,有的还是此站美罗中华华中的学生! 重机骑士们不远千里,声势浩大地进入校园,场面热闹。车队由各年龄层组成,不仅有男骑士,还有女骑士,甚至有带着孩子一同参与的家长骑士,获得校方热情及友好的招待。 骑手们也与师生同乐,载着大家在学校内绕行一周,让师生体验乘坐重型机车的乐趣。虽然只是绕行小小的一圈,却让乘客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出席者包括美罗中华华中董事长李国阀。 王恒聪:考验耐力挑战极限 天堂重机俱乐部车队队长王恒聪(44岁)表示,此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发扬华教精神,感激热心人士的付出,为华校争取权益,才成就了现今的华文教育,中华儿女应当珍惜,并传承中华文化,以免浪费先辈的付出。 他说,此活动最具挑战性的是长达1000公里的路程,非常考验骑士的耐力,但在疲惫的路程中,骑士们也认识到了真正的自己。 黄志伟:感动各校热烈招待 霹雳州董联会总务黄志伟表示,此活动是为了把霹雳州各所华校联系及团结起来,几天里一路走来受到各校热烈招待,感触颇深。 他认为车队最具挑战的是面对恶劣天气,但无论是狂风暴雨或艳阳高照,骑士心中那团为华教奉献的火仍熊熊燃烧,使他们坚持到底;虽然一些骑士此前对华校不太了解,但经过此番活动后,他们对华教有进一步的认识,也认为华教精神应该继续传承。 他说,虽然这几天面对各种困难,但远比不过维护华教的先辈所面对的难题,希望各华校以各自的经验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江永强:为华教筹款逾50载 长江白咖啡创始人江永强(81岁)是此活动首批带动者,也是元老级的义卖主任。早在50多年前,他就带领一群人一起为独中进行筹款活动。他表示,为华教付出并不会觉得累,因此带着“心动不如行动”的态度举行了此活动。 他说,以前华文教育并不被看好,承受很大的压力;他们会每一年不断地延续举办此活动,以推动大马华文教育。他也希望能在宋溪创办一所独立大学。 李嘉俊:26华中骑行参与2站 现读于美罗中华华中的少年骑手李嘉俊(17岁)表示,在26所华中里,虽然他只参与了两所学校的骑行,但对他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他是因朋友的介绍以及自身对机车的热爱而加入车队,对于此次活动,他感到非常激动与开心,也认为机车运动是帅气且酷的。 罗甄欣&许家敏:兴奋能参与其中 也是车队一员的罗甄欣(15岁,右二)以及许家敏(12岁,右一)表示,美罗中华华中精心准备的膳食很美味,特别是色香味浓郁的百香果果汁。虽然她们因为年龄关系未能亲自驾机车,但也很开心能够成为此活动一员。 罗震杨(17岁,左一)则表示感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款待,感到非常开心和荣幸。左二是阿里夫。
3月前
每年农历七月是华人传统的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或盂兰盆节。对许多人来说,中元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人们在这个月里祭拜祖先,祈求平安,并且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元节在一些地方逐渐演变成了一场以歌舞表演、喝酒聚餐为主的娱乐活动,原本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的节日,似乎在渐渐失去它的传统价值。 中元节不仅是一个宗教节日,它更是华人文化中重要的传承与教育时刻,其核心在于孝道与感恩,通过祭拜祖先,表达对先辈的敬仰与怀念,同时教育后代不忘根本,珍惜与尊重家族的传统与文化。这种家族与社会的价值观,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中元节期间,除了传统的祭拜仪式外,可通过文化讲座、展览等形式,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中元节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比如,讲解中元节的由来、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节日期间的饮食文化等,让年轻人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中元节可以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参与感。通过举办如捐助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公益活动,将中元节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 捐助教育和慈善事业是中元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人历来重视教育和慈善,这与中元节倡导的孝道和感恩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元节期间,许多宗教团体和社区组织都会通过募款、捐物等方式,帮助有需要的人,特别是贫困的学生和家庭。这种行为不仅延续了中元节的传统,也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了华社的关怀与爱心。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中元节应融入现代教育元素,通过祭祖和慈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孝道与社会责任,培养爱心。 总的来说,中元节不仅是祭祖的日子,更是传承文化与弘扬慈善精神的重要时刻。我们应当积极倡导中元节的正面价值,通过文化教育和慈善活动,将节日的内涵传递给下一代。只有这样,中元节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我们可以从家庭开始,向孩子讲述祖先故事,传递家族历史,教导尊重传统;也可以参与社区中元节活动,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元节的传统文化和慈善精神代代相传,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4月前
中华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项兼具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和表演的综合性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武术不断融合和创新,走向世界,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载体。武术在现代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积淀,还增强了身为华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武术内涵深厚,强调武德,如忠诚、勇敢、仁义等道德品质,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武术注重修身养性,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有助于各个年龄层的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和平衡。 坤成中学于5月29日至30日举办“武年之约”2024年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武术邀请赛,获吉隆坡武术总会、马来西亚霍元甲武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此次赛事的比赛套路有单人项目,对练项目,双人太极及集体项目,单人项目分为拳术、剑术、枪术、棍术、太极拳、太极剑、传统拳、传统短器械及传统长器械。赛事运用评分模式 5:5的评判体系,其中选手的表现由两部分组成,即技术表现和艺术表现,每部分满分为5分,总分为10分,这种评分模式的意义在于全面衡量选手的综合能力,既注重技术水平,又关注艺术表现,确保评判的公正及全面性。 武术一直是国内华文独中非常重视的联课活动之一。通过这次比赛,马来西亚19所华文独立中学,多达339名选手齐聚一堂交流切磋,同时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注入新的活力及血液,共同推广中华武术运动,展示华夏武术的风采。 武术百花齐放 赛事总裁判长佘景玶是曾担任多届全国武术赛事裁判的国家级裁判。他欣慰地表示,这次参赛运动员的整体水平都很不错,当中还有代表马来西亚参加世青赛的运动员参赛,让这次来参赛的学生有机会看到国家级运动员的表演,从中吸取宝贵的演练方式与经验,实属难得。其他还有不少的州队代表,让这次赛会的竞争更为激烈。“比赛水准高是好事,我希望运动员们的心态能再加强。无论是第一次参加或已有多次比赛经验、大赛会或小赛会、有没有机会争取冠军,都应该重视每一次的比赛机会,把平时刻苦训练的成果展现出来,争取自身最好的发挥!” 武术的评分并非黑白分明,佘景玶透露,裁判团打分时会商讨,以确定运动员在比赛时所出现的问题、错误,务求令赛果公平、公正及公开。“武术其中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多样性,更何况武术还有很多不同的拳种;同一个套路,它可以有多种的变化和表现方式,只要在拳种的规格与规范的范围内,就可以接受有不同地区上的表现风格,让整体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式。” ​中华民族的瑰宝 坤成中学武术团教练胡志雄,是应佘景玶之邀,成为此次赛事的总策划之一,让坤成中学第一次承办全国大型比赛。胡教练指出,华文独中是具有很强烈华文文化色彩的学府,若在日后武术能被列入董总的正统赛事,通过董教总的号召力,那将是一场盛大的盛会,而这更能成为“传承”的主要动力来源。 “马来西亚武术界可以向极力于推广的二十四节令鼓学习,将武术带到马来西亚每个华文独立中学。”他认为,在传承之时,要把武术的精髓保留,也要在时代的更迭下取得平衡,让武术更符合现代要求。“如果一味把守旧的构思和概念留在武术文化,就会受大部分年轻一代的排斥,当然前提是防止武术的核心价值变质。武术不单单只是表演和炫技,还有背后的文化精神。”胡教练坦言,现在大部分比赛的运动员只追求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要求,却没有将武术的神韵表现出来。 坤成中学校长蔡莉莉是此次大会主席。她说道,此次比赛不仅是对中学生武术水平的一次检验,更是一次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会。“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修身养性、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武术的修行却永无止境。望运动员们在暌违之时将武术精神带回校园,鼓舞更多同学积极参与武术运动,共同传承并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长怀再会之期。 ​从独中到国际 获得印尼2022年第8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的C组刀术银牌,澳门2023年亚洲青少年武术锦标赛B组刀术铜牌的李让,是此次赛会的选手之一。他代表马六甲培风中学,以高水准的表现在这次的全国独中武术邀请赛中,荣获三项项目的冠军及初中组最佳男运动员。 李让说,自己是以平常心的心态参加比赛,比赛时他会听音乐来让自己放松,减低紧张感。“想要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及整齐度,唯一方法就是不断练习。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喜好和长短,所以我会配合每个人的性格来沟通,为他们的优点锦上添花,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劝解及提出建议,自己也会听取意见及磨合想法,并作出最终决定。”每一场比赛都是学习的机会,有得奖或没得奖都不是一件坏事——获奖就享受喜悦;没获奖就在挫折和逆境中快速成长进步,自强不息,便可以在下次的“战场”反败为胜。李让抱持着健康的心态闯荡武术界,能够多次获奖也不足为奇了。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年轻大妗姐沈芳慧 为婚礼赋上甜蜜意义 武术 跆拳道 护理赛纷报捷 培南华中国内国际赛争光 台北青少年访团来访 展现台湾民俗运动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