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侵權

      近來,人工智能(AI)繪圖技術掀起了一股全新的創作風潮,用戶只需輸入簡單的文字指令,就能借助ChatGPT 即AI 工具生成充滿吉卜力動畫風格的圖像。     這種「一鍵生成宮崎駿風」的玩法迅速在全球社交平臺蔓延,從 X (Twitter的前身)到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無數網友爭相曬出自己用AI繪製的夢幻場景。其中還包括廣為人知的網絡梗圖經過AI的二次創作。     然而,這股熱潮也掀起了人們對原創藝術的爭議:當AI能輕易模仿大師畫風時,這是對原創藝術的顛覆,還是一種褻瀆?     事件背景        事件最初的爆點源自西雅圖軟件工程師(Grant Slatton)的一次發帖。     在OpenAI宣佈升級ChatGPT圖像生成功能的第二天,他在 X 上分享了一張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全家福。     畫面中他與家人、愛犬都被轉化成了極具辨識度的宮崎駿動畫風格,截至 4 月 3 日已獲得 4.5 萬點贊和超過 5,090 萬次瀏覽,引發了大眾對這一趨勢的關注,直接推動了這場AI藝術風潮的全球性蔓延。       先從吉卜力工作室說起,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由宮崎駿、高畑勳與鈴木敏夫於1985年6月創立,總部位於日本東京小金井市。     “Ghibli”原是意大利偵察機的名字,意為撒哈拉沙漠的熱風,象徵他們希望帶來一陣吹遍動畫界的新風潮。因為誤讀成“ジブリ”(Jiburi),這個發音反倒成為今天全世界動畫迷的共同語言。     從1986年的《天空之城》起,到後來的《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千與千尋》,吉卜力憑藉奇幻世界觀、細膩手繪、深刻人文主題,一步步成為日本動畫電影的代表性存在。    ChatGPT服務器差點“燒穿”?       ChatGPT 是由 OpenAI 開發的人工智能對話模型,於 2022 年 11 月正式上線,僅用 5 天便突破 1億用戶,成為史上最快達到1億月活躍用戶的應用程序。     ChattGPT最初以文字對話功能為主,迅速吸引全球關注。雖然 它早在 2023 年就會畫圖,但真正引爆“吉卜力風潮”的,是2025年3月25日發佈的 GPT-4o 多模態模型。         4月1日, OpenAI 首席執行長山姆·阿爾特曼更新動態,他透露,在最初上線時,ChatGPT 花了 5 天時間才迎來 100 萬用戶;而這次,圖像生成功能一開放,僅 1 小時就湧入 1 億訪問量,遠遠超出團隊原本預期     這波“吉卜力風潮”不僅席捲社群,連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都親自下場,換上了一張 AI 繪製的吉卜力風格頭像。       並非褻瀆藝術,AI公司認為是一種創新     從AI公司的角度來看,AI繪圖並不被視為對原創藝術的“褻瀆”,而是科技發展中的一種“轉換性創新”(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那AI的模型是怎麼學畫畫的? 隨著AI繪圖技術的發展,像 Stable Diffusion、DALL·E、Midjourney,這樣的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讓任何人只需輸入一段文字,就能生成一張精緻圖像。     擴散模型 (Diffusion Moedel)如墨水在水中擴散,基本機制是從“噪聲”中生成圖像即先對真實圖片加噪聲破壞,然後反向“去噪”恢復圖片,訓練AI去理解圖像結構和風格。     這些AI模型的訓練數據通常來自互聯網上公開可獲取的信息,包括開源圖像網站、藝術平臺甚至是社交媒體帖子。     AI公司主張,AI繪圖模型如DALL·E 或 Stable Diffusion,所生成的內容並非簡單複製,而是基於海量數據訓練得來的原創輸出。其背後的擴散模型通過學習圖像的統計特徵,例如:構圖方式、顏色使用、物體結構等,並在生成過程中從純噪聲出發,逐步重建圖像。這一過程類似藝術家的“靈感拼接”而非“複製粘貼”。   宮崎駿:“這是對生命的極大侮辱”     從創作者的視角來看,AI生成的藝術作品確實引發了廣泛的爭議,甚至讓部分創作者感受到直接的威脅。     宮崎駿長子·宮崎吾朗表態:“父親無可取代”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長子宮崎吾朗於4月2日告訴法新社,AI 可能有奪走日本動畫藝術家工作的風險,但他身為吉卜力工作室創意命脈的父親,宮崎駿是無可取代的。     宮崎駿早前看法:“這是對生命的極大侮辱”   在2016年,某家日本電信和媒體公司利用了AI,展示了AI學習模仿人類行走的視頻。視頻中的動畫人物用頭部行走,畫面極為怪異,他們稱此技術還可以用於喪屍遊戲。       觀看後,宮崎駿立即表示,這種AI創作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     他提到,這個視頻讓他想到了他的一位殘疾朋友,那位朋友連擊掌都很困難。宮崎駿稱,自己完全無法忍受這種視頻,無法理解為何有人會去創作它,他認為這些人根本不懂什麼是痛苦。他甚至感到,隨著這種創作的出現,世界末日似乎已近,因為人類已失去了創作的自信。     宮崎駿進一步強調:“如果你們想做這種令人作嘔的東西,這是你們的自由,但我絕不會與之有任何牽連,這是對生命的極大侮辱。”     其他藝術家表態:“禁止未經許可使用人類創作的藝術來訓練AI”     在2024年,就有超過1.1萬名創意人士(creative professionals)簽署公開信,包括奧斯卡獲獎演員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作家詹姆斯·帕特森(James Patterson)和電臺司令樂隊的音樂人湯姆·約克(Thom Yorke),呼籲禁止未經許可使用人類創作的藝術來訓練AI。     其中提道,“這些模型及其背後的公司剝削人類藝術家,在未經許可或付費的情況下使用他們的作品來構建與他們競爭的商業AI產品。”     作曲家兼Stability AI 前高管埃德·牛頓(Ed Newton-Rex)也表示,全球創意人士正面臨關鍵時刻,因為關於 AI 訓練的法律訴訟和立法正在展開。     他指出:“許多生成式 AI 公司未經許可使用創作者的作品進行訓練,這對那些被 AI 公司剝削的藝術家、音樂家、演員、作家和其他創作者來說,是一個重大問題。”     “AI=癌”   入行五年的遊戲原畫師石露表示,許多遊戲開發公司已開始使用AI,縮減了美術團隊的規模。在AI技術迅猛發展的幾個月內,原畫師的稿費從每張2萬元降至僅4000元。     如今,一些中低級原畫師已經成為AI的“打工者”,這一現象幾乎成了行業常態。     大部分時候,甲方一天能生成100多張AI角色圖,而石露和他的同事則負責對這些圖進行修飾。最初,調整主要是修改細節,但現在已經淪落到給AI圖補鼻毛和黑頭,這種情況讓人感到沮喪。     石露用“癌”來比喻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的情緒化反應,將AI視為摧毀傳統行業的毒瘤。而反對AI稱支持的人為“癌哥”。   法律角度:AI公司是否侵權?     目前已有不少AI侵權案件,許多藝術家紛紛提起訴訟,而這些案例可以作為參考的依據。     美國藝術家起訴AI工具Midjourney著作權侵權案敗訴   於2023年,美國藝術家莎拉·安德森(Sarah Andersen)、凱莉·麥凱南(Kelly McKernan)和卡拉·奧爾蒂斯(Karla Ortiz)針對人工智能生成工具Midjourney提起的著作權侵權訴訟近日宣判,法院裁定原告敗訴。         法院結果: 藝術家敗訴 北加州地區法院認為,原告的直接侵權指控不夠清晰,未能具體說明Midjourney如何訓練其AI產品,也未能明確區分Midjourney自身訓練行為與使用Stable Diffusion(穩定擴散)技術的方式。   AI用戶看法?     早在2023年3月初,網易旗下的輕博客平臺LOFTER上線的一款頭像生成器,用戶可以通過這一功能設置關鍵字詞從而自動生成AI頭像。該功能上線後,部分用戶並不認可,有的甚至選擇了停更、銷號,並換上了“反AI”標誌的頭像。       那你對AI生成式工具又是如何看待對呢?你認為會幫助創作者,還是讓原創藝術的價值變得更加模糊呢?      
2星期前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