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修復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焦點地區:巴冬本登路(Jalan Benteng)   (麻坡13日訊)疑不堪羅裡碾壓及受到沙土流失影響,巴冬一條位於河邊的道路自去年12月份出現裂縫後,情況就持續惡化,如今半邊道路已下陷,對道路使用者構成威脅。 下陷路段是位於真光華育學校後方,與油棕園毗鄰的本登路(Jalan Benteng)。此路段是當地居民避開繁忙大路與交通燈的捷徑,尤其是在上下班及上學放學時段,車流量就明顯增加。 本登路全長超過2公里,寬度僅約12尺,而受影響的路段長約37尺,近半面積已經下陷,深度逾1尺半,使得原本狹窄的道路更加危險。 居民向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反映,該路段損壞情況日益嚴重,路面不斷出現新裂縫,若不及時修復,恐導致路面進一步損壞。 他們稱,該道路沒有路燈,入夜後非常昏暗,如今路面下陷更危及道路使用者,尤其是摩托車騎士的安全。 居民披露,曾有車子在晚上誤撞路陷處,而遺留在現場的摩托車零件碎片,也顯示已有摩托車翻覆。 此外,他們也呼籲相關單位在該路段增設路燈,提高夜間行車的安全性。 他們也呼籲當局在該路段安裝路燈,提高夜間行車的安全性。 居民林培育(48歲)指出,他在去年12月發現路面裂縫後,曾向有關當局反映問題,麻坡縣署有派人到場視察情況及圍上警戒線,但至今未展開任何維修工程。 他說,該路段可以連接工業區、中小學、住宅區及武吉摩等地,車流量頗高,也是各族居民都會使用的道路,希望當局儘快修復道路,以免發生意外。 居民黃福榮(54歲)披露,該道路原本就狹窄,每當雙向來車時,其中一輛必須靠邊停下,如今路面下陷,通行更加困難。 他說,受影響路面原本與河岸草地齊平,隨著草地也下陷,車子就只能靠近油棕園的一側行駛。然而,該側路面與地面有4、5寸的高度落差,部分車子底盤因此出現刮碰,傷及車子,也增加行駛的難度。 許志強則披露,曾有車子在夜晚撞入下陷路面,所幸車內乘客安然無恙,但車身卻受損。 他認為,該路段夜間照明不足,環境相當陰暗,若有人在此發生意外,可能難以及時被察覺,屆時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他呼籲當局儘快修復路陷及安裝路燈,提升道路安全。 麻坡市議員張福鳳受訪時指出,本登屬於麻坡縣署管轄,她已向縣署反映道路下陷問題,並數次提呈報告,而縣署正等待撥款來展開修復工作。 她將向當局反映居民的意願,以便在該路段安裝路燈。 另外,雙溪巴浪州議員事務官陳顯明表示,州議員沙拉末達金已知悉該路段的情況,也將協助跟進此事。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在信息化時代,短視頻平臺的情感博主廣泛討論“迴避型依戀”和“原生家庭創傷”等心理話題。這些內容通過情感共鳴吸引觀眾,讓我們感覺自己並不孤單,獲得短暫的慰藉。然而,隨著觀看這類視頻的增多,我開始產生疑問:這些視頻真的是為了治癒我們,還是為了利用我們的痛苦賺取流量? 我來自重組家庭,成長中常感孤單與不安。家庭成員多,父母幾乎沒有給予我情感上的支持。每次看視頻講述“原生家庭創傷”,我會感到強烈的共鳴,過去的痛苦似乎找到了根源。那時,我把所有的困惑歸結於家庭環境,關係越來越僵硬。找到了痛苦的源頭,卻依舊無法擺脫它。 但隨著時間推移,我開始意識到,這些視頻雖然帶來情感認同,卻沒有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每次觀看後,我得到暫時的安慰,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更深的焦慮和自憐。創傷故事不斷重複,卻沒有引導我走出困境。每次看完,我反而陷入更深的痛苦。 我逐漸意識到,過度關注過去的創傷並不能帶來治癒。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過去,但如果總是停留在痛苦中,我們如何前行?如果把一切歸咎於“原生家庭”,就永遠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成長,不是迴避痛苦,而是從痛苦中汲取力量。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視頻提到“記憶可以被改造”的觀點,深深觸動了我。過去的記憶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會受到自我暗示和外界影響而改變。也許,這些痛苦的回憶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或許只是我賦予它們的意義。意識到這一點,我決定不再將一切歸結於“原生家庭”,而是將注意力轉向如何調整自己當下的情緒和生活。 於是,我開始行動起來。積極去運動、閱讀心理學書籍、學習溝通技巧,這些小小的改變讓我漸漸找回自信。我意識到,真正能改變我的,不是過去的創傷,而是現在的態度與行動。每個困境,都是成長的機會,只要我敢於面對,敢於行動。 短暫的慰藉不能解決問題 如今,我對情感視頻的看法有了很大變化。雖然它們能帶來短暫的慰藉,但它們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如果我們過度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中,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和無助。真正的成長來自於獨立思考與主動行動,不再依賴外界的情感安慰,而是積極面對當下,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每個人都有不幸的過去,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註定被它束縛。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的態度和行動。成長並不是停留在過去的陰影中,而是學會從困境中汲取力量,通過行動去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常常在短視頻中尋找共鳴和安慰。這些內容短期滿足了情感需求,但很少能帶來實質性改變。它們加劇內心的無力感與焦慮,讓我們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中。真正的成長,來自獨立思考和行動,而非依賴外界標籤和情感視頻。 離開“毒流量”,擺脫情感視頻中的安慰,我們才能真正開始走向自我修復的道路。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