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修炼

我学佛很多年,但我不信。因为“信”很容易就不信了,然后改信别的其他什么。学就好很多,学佛的榜样,学佛的精神,学佛的生命感悟,学佛对情感的方式,学佛看待人间生死。 学这个字特别的好,是学习的学,有一个模仿的样板,照着这个样板一步一脚印的学上去。所以我学佛,学法,学佛法。 听到佛教,很多人都自然的把它当做一门宗教。佛教除了是一门宗教,它更是一门深奥的哲学,是一门普适的教育,它的多面性有难以理解的深渊也有稍微点拨就能通达的浅显。好比说,扫地可以成佛,好比说供奉狗牙最后竟然感动了佛而灵验……说也说不完。 面对困境时,佛透过经典里的故事告诉你,这是修习忍辱般若的好时机啊!你的生命历程不会一切都顺风顺水,遇到给你制造困难的菩萨要感恩,因为他们的存在,让你明白并非事事都没有阻碍,有阻碍就好好去面对,去修炼、去维修。 前天跟音乐连线空间的刘姐聊了4个小时。舞蹈家凌葆作为牵线人,让我有机会和刘姐面对面聊天。没想到刘姐也是培风人,世界真小。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说到了一些好的缘分,一些不好的缘分,这些都是菩萨的考验,是我们修习的道路上,督促我们精进的良师。 相逢只因有缘 我们的生命内外,跟我们无缘的人不会无缘无故闯进我们的生命当中。一定某一世有过未结的缘分,于是需要在这一世来相处,来维修。佛说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因缘不足,我们就不会相逢相识了。就像我每次都经过位在KL Gateway刘姐的音乐连线空间,但都不得门而入,或只是轻轻走过,直到对的菩萨把我牵进了刘姐的办公室大门里,我们才有了一席长谈。 之前两年,过了一段贪嗔痴很重的日子,忘记了放下的随缘自在。放下不表示消极应对,在我看来,放下的随缘自在跟道家的无为而治很像,顺其自然,不去强求,属于你的也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不到来。因为生命中有了困顿,于是又拿起了法师们的文字般若来读,最近在读圣严法师的《带着禅心去上班》,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和释怀,生命如少水鱼,心要如工画师,生命功课必须跟随智者的教诲,好好的修习,忍辱不退让。
5月前
看见有的文学研究者,评论某某作家时说他“晚年陷入了写作的困境”云云。于是不禁思忖:一名写作者,为何要毕生追求写作上的精进或持续性呢?写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如果不将写作视为必要的谋生方式,而是为了某种“不朽”,是为了在文学史上争取一席立足之地,那么如果一名写作者已经在年轻时就创作出了有分量的、足以留名青史的代表作,又何必要求自己至老至死仍为言筌所拘? 换言之,若一名作家在文学上早已达到了一定的成就,晚年决定停止写作,又何尝不可?金庸在四十几岁时就宣布封笔,似乎亦无碍其作为武侠小说宗师的地位。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即能“孤篇盖全唐”,岂以终身写作方能留名千古? 再则,如果写作是出于情感抒发的个体冲动,或是艺术心灵的自然流露,那又何必为所谓“写作困境”而焦虑、惋惜? 史迁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赵翼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学创作经常由外在环境所“感”。若世无令人发愤之不幸,则诗人何为?笔耕不辍,固然可敬;不著一字,亦得风流。或许诗意即存在于生命本身的状态,而未必要诉诸笔墨文辞。写作与否,并非生命价值的唯一依归,若为“作家”、“诗人”的身分所迫而要求自己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却实非个人的由衷之言,或亦沦为“职业化写作”耳。 写所欲写 行止由心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写作行为本身,即是一种存在论。写作的姿态,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存在状态。我写故我在。若然,则写作又纯粹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相当于“学无止境”之修养,甚或为琴棋书画之消遣,故无需迎合外界的标准与评价,但以兴之所至,为文之所在。如果写作只是为了服务于某种文学思潮,仅作为借以证明该创作理论行之有效的实验或实践,这似乎恰恰悖离了文学作为自由之艺术空间的本意。后现代主义提示了某种游戏与实验的创作观,然而所谓“游戏”或许亦应随心所欲,而非“为游戏而游戏”。虽然文学创作很多时候难免受到一些当代思潮的影响,但大可不必将自我拘束于特定的文学理念或审美范式,不必用某种风格或流派来框限自己。不要为了追求自由,反被“自由”所拘。对于特定文学思潮或评审标准的刻意迎合,未必就比对于大众与通俗趣味的迎合更加可贵。 也许写作是为了陶冶“文心”,而“文心”的意义,在于以一种审美之眼来洞察宇宙。因此写作之修炼亦为心灵之修炼,近乎某种宗教信仰,在写作的状态中对世界产生一些难以名状的了悟,获得一些超越现实凡俗的终极愉悦。也许这样的说法会遭到现实主义者的批评,然而在我看来,“文心”之涵养,可以是“为己之学”,也能是“为人之学”。因为无数“个体”的总和,就是整个“社会”。如果“文格”即“人格”的理想前提能够成立,则“文心”即为“人心”,将之推及外部社会,则一个“文学”的社会,应能成为一个道德的和善社会。想起龚师鹏程尝称“文学性”的根源在于孟子所谓“良知”,或许亦有此意。由此看来,文学的真正困境在于丢失了原初的“善端”,惟有驻守,方能行远。倘若迷于文之声色,毋宁归返无文之初。 东坡论文云:“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所以想写即写,写你所欲写,行止由心。至于什么高雅低俗,什么主义、什么流派,就留待历史来评价吧——何况历史书写也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没有人能够握有绝对的论断之权。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