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僧祗律

一直以来自己总爱将极短暂的时间说是刹那间、转瞬、片刻或须臾,却不知道它们当中有什么分别。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场讲座才知道,原来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昼夜为三十须臾。在古代印度梵典《僧祗律》有记载。 阅读一些说明之后才明白,原来古人翻译经典有“五不翻”原则,尤其是当前现有的词汇不足以表答原文的意思的时候不勉强翻译,而将义译改为音译。这种生活、语言、文化和信仰的差异,从碰撞到交融所编织出的丰富文学色彩。 单看这些时间的量词从下往上剖析,一昼夜为24小时等于三十须臾,换算每须臾为48分钟,每罗预为2.4分钟,每弹指为7.2秒,每瞬间为0.36秒,每闪念为0.018秒。 用时间当修辞 这些测量时间长短的名相虽然精准,不过用在叙事时也可以当作夸张修辞法来说明时间的长度,例如时间短,非常短或极其短。 唐代白居易的〈燕诗〉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这首诗道尽燕子夫妇辛勤筑巢成家、生育雏鸟、觅食喂养,到羽翼渐丰后,与双亲不告而别的过程。 如果将诗中“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认真精确的视为“48分钟内,母燕10次的频密来回飞行,将捕抓来的昆虫喂养雏燕,还嫌不够努力,生怕饿着鸟窝里的孩子”。这样难免会牺牲诗句的美感。 另外,当大家阅读1965年,毛泽东所著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如果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解释为“38年的光阴流逝,就像7.2秒这样快”。这样诗意也被遭蹋了。 不管刹那、转瞬、弹指或须臾都可以很精确,也可以模糊到成为夸张修辞手法。然而,生活就该让诗意游走在精确和模糊之间,就如人生活在现实和理想之间。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