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儒家

5天前
“三十年代我否定过我二十年代的诗歌/五十年代我否定过我四十年代的创作/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看过去的一切都是错/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怎么那么多/于是又否定了过去的那些否定/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诗句引自冯至1991年3月25日所写〈自传〉。冯至在1979年另有文章也以〈自传〉为名,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澄清了头脑里的一些混乱思想,好像又一次明确了文章应该怎样写,学问应该怎样做,力求实事求是,不作违心之论。”一诗一文,见证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道路。 1993年3月2日冯至去世。徐梵澄写〈秋风怀故人〉悼念老朋友。“逝去了这位老友,多次我忍住了恸哭,只默默在深静的心思中,祝他永久安息!安息!安息!”徐梵澄说。《徐梵澄传》作者孙波说当徐接到冯至女儿冯姚平电话,被告知冯病危时,他就愣住了,随后在电话里失声痛哭。赶到医院,“看到在弥留之际昏昏睡去的冯至,坐下来,双手握住他这兄长的左手,头抵在床边,像孩子一样啜泣不停。” 朋友去世,掉泪正常。但是徐梵澄当时已经84岁,且有世外高人之誉,我读这段文字,不免思考何以重视冯至至此。徐梵澄说冯至当入儒家者流,其言行无佛教、道教、耶教、或道学家的点染。他毕生悔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一贯是传统儒家精神,自知或不自知其品德已甚崇高,人望亦复增上。”又说他学养深纯,为人温和、诚笃。这些风度在其他学者或也见到,但冯至不单是学者亦是诗人。“其新诗创作,中间灵气回旋,甚为时人所爱读。其诗好,由于性情真。诗人是性情中人,其于朋友,也是以真性情相见。从来没有机械之事。” 冯至出生于1905年,1922年入北京大学德文系,毕业后担任中学老师。1930年以官费留学生名义赴德留学,1935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自然与精神的类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教书。二战期间,在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工作,大战结束后,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 人要不断努力提高境界 我在中学时候读过冯至的〈蛇〉,收录在璧华《中国现代抒情诗100首》里,这首情诗以“蛇”为意象,抒发一位男生对一位女生的单恋感情。在诗中“蛇”和“爱”为同义词,“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冯至写这首诗时21岁,那是敢于将澎湃心绪付诸笔下的年龄。 然后读《杜甫传》。那已经是好多年以后的事了。《杜甫传》前折页中说这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1937年,冯至颠沛流离辗转多地,途中读《杜工部选集》,切身体会杜甫漂泊心情。“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他决定为杜甫撰写传记。二战结束后,他终于可以安心动笔。利用多年收集资料,“只希望这幅画像使人一望便知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的。”他说。 学术研究讲求客观和理性精神,但是有“虔诚的心、虔诚的手”,著作才有生命力,才会耐读。冯至著书译书,重视心灵感悟。他是歌德专家。研究歌德时,冷静文笔中流淌情感。他将歌德和杜甫并列,说在二战期间,他感觉更能接近他们,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他们遗产中的精华具有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给人以智慧和美感,使人在困苦中得到安慰,在艰难中得到鼓舞。”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这是冯至〈十四行诗〉其中一首。人的一生要领受可预测及不可预测之事物。不只酸甜苦辣,也要领受奇迹。人要不断努力提高境界,作好心理准备,奇迹到来的瞬间将会耀眼夺目。 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从不沾沾自喜,他对周良沛说罗石君的诗写得比他好,他“观察深刻,起点高。虽然罗石君后来到日本去了,不再写诗。可是现在提‘沉钟’的诗人,忘了他那不是真的历史。”冯至对待朋友完全没有私心,徐梵澄高度赞扬他,此为原因之一。冯至遗嘱简单:“希望与我有关系的后代,老实作人,认真工作,不欺世盗名,不伤天害理,努力作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6月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红花,相映配搭。傍水村庄,依山城郭,酒旗迎风摇曳。杜牧爱酒,出现酒旗正常,“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他官场不顺,经常无所事事,空闲时间都在醉梦里度过,自问愁有多少。 这一回出现“酒”字,只是信手拈来衬托春景,喝不喝不是重点,诗兴才是关键。水山同现,动静对比,声色交融。杜牧捕捉的是一瞬间体悟,画面是辽阔江南,没有特定地点。 本是晴空万里,突然就下雨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让人凄迷的是这两句,既深邃又有韵味。寺庙交错,在迷蒙烟雨之中,走近江南,一边想起当下,一边怀古,既是渺小人间,又是浩然人间。 南北朝佛教兴盛,渗透政治、经济、社会、民俗。梁武帝执政期间,大肆修建佛寺,门阀士族纷纷仿效,寺院数量大增,全国当时共有寺庙2800余座。他4次穿起法衣,入庙修行,最长一次为37天。 杜牧自小接受儒家熏陶,认为“知经义儒术”,才有益社稷。他感叹精通儒学,雄才大略者,不得重用,批评执政者“不知儒术,不识大体”。杜牧对佛教意见很多。他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说“梁武帝明智勇武,创为梁国者,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他认为君王若溺于佛教,终成歪风,百姓蒙蔽,危害经济,国家灭亡。 “日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这是杜牧〈池州废林泉寺〉句子,和尚突被勒令还俗,生活艰难。他虽起同情心,却认为应该从大局看社会变迁,他质疑很多人信佛不过是私心作祟。“有罪罪灭,无福福至”,不惜财力佞佛者,多是德行有亏之辈。百姓受“买福卖罪”思维愚弄,收入有限,却给和尚供奉。杜牧支持唐武宗毁佛政策:经济和民力是国家繁荣基础,人民吃饱比什么都重要。 不过“四百八十寺”出现诗中,与其说非议佛教,不如说他将当下注入历史洪流,天地之间运转循环、日月交替是永远不会变的。杜牧有强烈历史感,叶嘉莹在《说中晚唐诗》讨论杜牧诗〈赤壁〉、〈泊秦淮〉及〈将赴吴兴登乐游园一绝〉都有同一特色:流露对盛衰的感叹。 身在混乱时期志难舒展 杜牧祖父杜佑曾任宰相,杜家地位显赫。杜佑去世后,各家分开。杜牧父亲杜从郁不善理财,名下三十多间房子在他死后全归债主。杜牧当时最多不过15岁,奴婢四散,只有一位老仆人不舍,留下照顾他与小他4岁的弟弟杜顗,天天吃野菜度日,但是从不荒废学业。杜顗自小患有眼疾,当了几年小官后,因为眼睛失明辞官,杜牧带着他到处求医,因为告假超过百日,弃官数次,兄弟情在杜顗45岁时过世告终。杜牧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本性潇洒,又重情意,为人有谋略,也懂兵法,但在牛李党争混乱时期,夹于其中,志难舒展。但他毕竟是通达之人,了解盛衰之道,对不如意事不斤斤计较。 当然还有不少笔记可做。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说杜牧写诗爱用“数目垛积”,如“汉宫一百四十五”、“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南朝四百八十寺”等都是,当然可为〈江南春绝句〉加另一注释。《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四百八十寺”应是“五百余所”演化而成。 杨慎另一番话也可一引:“十里莺啼绿映红,后人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有不同看法:“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他说“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看前人评诗,确能提高鉴赏能力,有趣味处比比皆是。 杜牧诗作创作年代不详者不少,〈江南春绝句〉是其一,我好奇该如何置入杜牧传记中。张锐强的《诗剑风流:杜牧传》将此诗引在846年杜牧转任睦州刺史,途经杭州时。他说“这首描写春景并感慨佛寺林立的诗作,自然不可能写于这次赴任途中,必定写于唐武宗毁佛之前”,含糊说法,不引更好。猜想作者喜欢这首诗,不舍在力作中丢弃。
6月前
6月前
我很佩服小e的勇气,战斗力十足地挑战每个人的耐性和底线。我并没有刻意“栽培”他,是他逼我陪他一起闯荡,一起尴尬。 卫塞节,到书局逛,恰好厨师在现场做示范。小e一听到有好吃,立马拉着我到第一排坐下来。 上过两次烹饪课的小e对煮食很好奇,用充满崇拜的眼神盯着厨师看,迫不及待想吞掉桌上展示的苹果派。很快的,他一如往常地举手,然后……“嗯,请问那个和这个是不是有关系?”(烤了之后会不会变成那个?) 厨师和主持人费了一番功夫听懂e的问题,很认真地回答他的“废”问题。小e绝对知道自己的“废”,他不过是想参与、投入其中。 “以后还会办这个活动吗?” 主持人一听,正好宣传:“会的会的!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在这里办各式烹饪活动!”接着,主持人也不忘为厨师的食谱宣传…… “一本RMXX?这么便宜?!”小e大叫,妈妈我当下尴尬至极。吃完苹果派,小e还向主持人致万二分的赞叹:“Yummy!” 我不得不怀疑,小e瞒着我在后门收了宣传费。 自从小e常在YT观看学英语的动漫肥皂剧后,他就很喜欢搭讪陌生人,学肥皂剧里无厘头的对白。以前,他不太看得懂含有剧情的视频,而现在竟会追看,跟我们复述他觉得有趣的情节,或者向我们询问一些单字的意思。英语会话和听力突飞猛进。
7月前
我很佩服小e的勇气,战斗力十足地挑战每个人的耐性和底线。我并没有刻意“栽培”他,是他逼我陪他一起闯荡,一起尴尬。 卫塞节,到书局逛,恰好厨师在现场做示范。小e一听到有好吃,立马拉着我到第一排坐下来。 上过两次烹饪课的小e对煮食很好奇,用充满崇拜的眼神盯着厨师看,迫不及待想吞掉桌上展示的苹果派。很快的,他一如往常地举手,然后……“嗯,请问那个和这个是不是有关系?”(烤了之后会不会变成那个?) 厨师和主持人费了一番功夫听懂e的问题,很认真地回答他的“废”问题。小e绝对知道自己的“废”,他不过是想参与、投入其中。 “以后还会办这个活动吗?” 主持人一听,正好宣传:“会的会的!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在这里办各式烹饪活动!”接着,主持人也不忘为厨师的食谱宣传…… “一本RMXX?这么便宜?!”小e大叫,妈妈我当下尴尬至极。吃完苹果派,小e还向主持人致万二分的赞叹:“Yummy!” 我不得不怀疑,小e瞒着我在后门收了宣传费。 自从小e常在YT观看学英语的动漫肥皂剧后,他就很喜欢搭讪陌生人,学肥皂剧里无厘头的对白。以前,他不太看得懂含有剧情的视频,而现在竟会追看,跟我们复述他觉得有趣的情节,或者向我们询问一些单字的意思。英语会话和听力突飞猛进。 [vip_content_start] 前阵子,带他去看《功夫熊猫4》,结果出奇的坐着看完1小时半!虽然最后20分钟有点坐不住,总比以前开场15分钟后就狂奔全场好,而且得选在儿童戏院观看才行。这已经是大进步,他还和我约定每个月要去看一次电影。想当初,妈妈我总是牵着他,黯然神伤地站在戏院门口看预告片。 通常,柜台人员是小e搭讪的对象。 英语真是一把万能钥匙 一次,他拉着我到积木店去,兀自走向柜台,问店员:“Does anything cost below fifty ringgit?”第一次听见的时候,我感到很惊讶。我从来没有这么问过,也不知道他会想到这么问。店员很有礼貌地回答他,并且介绍他架上的产品,于是两人侃侃而谈起来。小e表示自己目前的存款有限,他会待存够了钱才来购买。我很欣赏店员的专业,他们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小朋友,而不是身后的家长。 此后,在超市付款时,他习惯搭讪所有的阿姨、姐姐们:“Do you sell crocodile?”“Do you sell sushi?”最后,他会说:“I will buy your shop, I will buy entire XX land(建屋公司)!”临走前,又无厘头地说:“I will never come back and never see you again!”很诡异的,这些阿姨和姐姐们都会被他逗得很开心。 买菜时,称重量的哥哥们也会笑着回应他,大概是心想:“这个小朋友会搞笑。” 小e就这样穷尽脑筋去搭讪陌生人,那些他认为安全又必须回应他的陌生人。爸爸妈妈常在旁冒冷汗,生怕他得罪对方,所幸大部分人都很友善,可以付出100分耐心去回应这个问题小孩。但是,我从不鼓励小e去和华人攀谈。很抱歉,我必须承认,华人是最不爱花时间在没有经济效益活动的民族,也是防御心很重的群体。 看见店家老板的脸像冰山时,我想暖暖场,斗胆跟老板攀谈:“最近的物价都涨了好多,真不容易。”老板一听,以为我嫌他的东西贵,马上驳道:“我的东西本来就这样!” 哎呀,我又说错话了,遇到高敏感族。 此外,华人刻板的儒家概念极深,长幼尊卑有序,说话不能没大没小,要得体要深度,一堆又一堆的玩笑话不能说。小孩没头没脑的话,一下就令大人们拉下脸皮:“去去去!别在这里碍事,破坏心情!”所以,别怪小孩的创意有限,做人畏首畏尾,不敢放胆尝试,因为大人们先将他们拒之门外,用权威掩住他们想说话的嘴。 我很佩服小e的勇气,战斗力十足地挑战每个人的耐性和底线。我并没有刻意“栽培”他,是他逼我陪他一起闯荡,一起尴尬。这是他出门逛街的乐趣之一,而这久而久之会演变成什么结果呢?管他好坏,我拭目以待。 无可否认,英语真是一把万能钥匙。 我很庆幸他敢于用他不上不下的英语和每个族群,甚至外国人沟通,无视肤色和发色,他在这个世界好像变得无所不能,在于他“敢”。
7月前
人生不如意时,就去看《老子》。 记得当时第一次接触《老子》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时候。彼时年少气盛,正处于积极上进的状态,只觉得《老子》的内容好消极,我甚至不认同书中的观点,只觉得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消极”的书呢? 后来,越长大,被苦痛洗礼了几次,才恍然看懂《老子》书中所说的。在最暗的时光里,我竟被年少时不认同的观点救赎,也挺神奇的。 那时我才恍然觉得,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使命,有些书令人积极向上,有些书令人沉醉在作家幻化出来的世界里,有些书则是黑暗道路中的一盏灯。没走过夜路的人,自然看不见那盏灯。 老师曾说:“前进有儒家,后退有道家。” 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一直被教育着要勇往直前,只要稍微停滞,就会被远远抛在后头。是以我不敢停下,不敢喊累,也不敢回头。重新打开这本书时,方知,除了要有向上的能力,更要有退下来的勇气。 是的,退下来,是需要勇气的。 苏轼的诗词中,写的尽是他人生中的遭遇,是这些苦痛令他的诗词名垂千古。原来现代人经历的痛苦,古代的人也经历过。人间这份礼包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注定苦乐相伴。 庆幸的是,因为有书,人在痛苦时,仍然可以有所选择。如果没有书,吸烟喝酒大概成为了麻痹痛苦唯一的途径了。 如果天堂只有快乐,地狱只有苦难,那么人间,一定是最好的去处。
7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古来3日讯)集合丰富展品及多场讲座,“从先秦儒家到当代新儒家”道统人物展由本月3日至10日在古来喜耀学校展出,引领大家穿越时空,沿着儒家思想脉络了解先秦儒家经典著作及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 该展出是配合马来西亚喜耀文化学会成立十四周年暨创办人霍韬晦逝世五周年,由马来西亚喜耀文化学会主办,南方大学学院、新加坡孔子基金会为联办单位,协办单位为喜耀学校及喜耀文化学会。 喜耀学校董事长兼展览会统筹蔡智源今天在开幕仪式上致词时表示,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及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认识到其与现代社会的共同之处,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道,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做出贡献。” 他表示,展览的目的不仅是展示儒家思想的历史底蕴,更重要的是激发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他表示,今次展览以道统人物为主题,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通过丰富展品、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各领域的影响和贡献。 士乃区州议员黄勃扬今天代表古来区国会议员兼数字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开幕时表示,儒家思想延续与传授了数千年,不单浸润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所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的哲学思想,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的文化,乃至政治思想。” 他表示,《孟子·离娄上》提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掌政者要了解人民的需要,要付诸行动,才会赢得民心。 “马来西亚政局过去经历3年的动荡,如今终于迎来稳定的团结政府。我呼吁所有从政者,一同贯彻孔孟的政治理念,为政以德,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今天活动出席者还包括: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IOI置业古来区总经理董勇德、喜耀学校校长谢秀权等。
2年前
顾名思义,棺被就是棺材上的被单,是装饰棺材不使人看了产生恐惧或厌恶心理。棺被是古代精美的刺绣品,绣工精湛美观,颜色通常会选择比较暗淡不鲜艳的色彩,符合丧礼的颜色,少数会有一些鲜艳红色点缀。 在早期社会,出殡前棺材摆在丧府里,其上得盖上一张棺被,尤其是西马来西亚的西海岸一带如槟城、霹雳、马六甲等地,福建及峇峇族群最喜爱采用棺被。 顾名思义,棺被就是棺材上的被单,是装饰棺材不使人看了产生恐惧或厌恶心理。棺被是古代精美的刺绣品,绣工精湛美观,颜色通常会选择比较暗淡不鲜艳的色彩,符合丧礼的颜色,少数会有一些鲜艳红色点缀。 [nonvip_content_start] 《礼记 · 檀弓上第三》关于棺材的装饰物有:“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墙。置翣……”(孔子的丧事,由学生公西赤操持的。他装饰了遮挡灵柩的布帷,置办了障棺的翣扇……);《礼记 · 檀弓下第四》:“设蒌、翣,为使人勿恶也。”(出殡时设置遮盖灵柩的棺罩和翣扇,为的是使人不要厌恶死者。)这些记载说明装饰棺木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棺被是棺材装饰品之一,另外一个是棺罩。(棺罩详见拙文〈华丽的棺罩〉载《星洲日报 · 文化空间》2006年12月24日) 目前传统棺被仅见于马六甲的传统华裔及峇峇族群丧礼上,马六甲老商号“真真长生店”(林真真寿板店),尚保存一些传统棺被,也有现代新式简单的棺被。 细观其收藏的棺被,发现每一幅构图都不一样。如(一)祥龙、福寿与廿四孝图;(二)七子八婿的郭子仪拜寿,道教神仙与佛教的罗汉,以及许多瑞兽与花卉图;(三)福禄寿、八仙及凤凰、鸟、祥龙等瑞兽图(适合女性);(四)祥龙、麒麟、凤凰及暗八仙图;(五)八仙、祥龙、麒麟、凤凰、仙鹿仙鹤瑞兽图;(六)福禄寿及瑞兽图;(七)寿字瑞兽图等等。 这些棺被有精美刺绣的,也有简单缝制的。从题材来看,可以了解一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诸如廿四孝、郭子仪拜寿、古代人物、福禄寿(也属于道教神仙)等等。释教则以罗汉为代表,道教通常以八仙或暗八仙(八仙法器)或仙鹤等为题材。瑞兽有祥龙、凤凰、麒麟、龟、蝙蝠(福)、仙鹿(禄)、仙鹤(寿)、老虎、狮子等神兽。花树有多种如牡丹、梅花、竹、松树、灵芝、仙人掌等,建筑有些楼台塔阁,其他有福与寿字、卷云纹、卷草纹、卷水纹、回纹等。这些棺被有些近百年,显得旧且有些破损。 至于现代新式简单的棺被,仅是一般的花卉布块,简单裁剪,外围百褶式边沿,分青布蓝边及红布黄边。前者用于一般逝者,后者用于八十岁以上的逝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后,精美的棺被被另外一种蓝色为主的简单被子或花色地毡取代,尤其北马一带,后来连这种简单的棺被也消失了,棺材完全不再有任何东西覆盖,不仅棺被,在北马连带棺罩也一起消失了。目前仅在马六甲可见到棺被与棺罩。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随着佛教积极宣导,佛教的“弥罗被”被推广而盛行起来,逐渐通行整个华人社会。本来我们的丧礼以儒家礼俗为主导,而今宗教色彩逐渐浓郁,有取代儒礼的趋势。 我们的丧礼属于儒家传统,儒家是“人”的哲学,活着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考取功名,赚取财富,结婚生育,养家活口,荣华富贵,过着“人”的生活。极少谈及死后世界,棺被的图案也是向往子孙满堂(七子八婿),长寿富贵加官进禄(添福添禄添寿),遵行孝道(廿四孝)等意念。尤其郭子仪这个历史人物,就是“福禄寿”的象征人物。福禄寿多子及荣华富贵,就是传统上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无论生前或死后,我们都是追求积极做人的入世理想。
2年前
1966年9月14日,听说教育部有人贴了他的大字报,叶圣陶吩咐孙子叶三午抄下内容。大字报4000字左右,标题为〈坚决打倒文教界祖师爷叶圣陶〉。72岁的叶圣陶读后忍不住大哭,叶三午慌了,本想找叶圣陶好朋友王伯祥相劝。王伯祥却泥菩萨过江,家里有6人被标签为右派,早已忧心如焚,“现在只好是个人头上一爿天了。”他对叶三午说。 那是一个荒谬的年代。报刊上的批判文章,自〈论海瑞罢官〉起,叶圣陶一篇都没放过。都是引经据典,言之凿凿,叫局外人没法怀疑,也不敢怀疑。叶圣陶感觉自己真老了,语感迟钝。大字报揭露的问题尖锐又现实,他却看不出来。灾难降临,所批内容, “都是自己嘴上常说的,笔上常写的,赖是赖不掉的。 ”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记叶圣陶哀叹。 叶圣陶以毛泽东思想为圭臬,努力跟上形势。从1966年开始,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时间都花在阅读毛泽东著作或党报党刊。1966年8月2日叶圣陶不当副部长后,不只将毛泽东著作逐字逐句精读,民间流传的有关毛泽东讲话、诗词和批注,他也没有放过,并且抄在宣纸上,每天少则3000字,多则5000字,文字最后被装订成册。其中所抄《毛主席语录》后来由叶至善捐献给全国政协,被视为“珍贵的文物”。 难能可贵的温情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批判运动不停,直至无一人幸免,叶圣陶开了眼界,就随遇而安了。被指责的“祖师爷”帽子,相对其他朋友,煎熬算是温和。老舍的下场比叶圣陶不幸。老舍原本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和他沾不上边,最后发现自己天真。1966年2月23日北京戏曲学校的学生执行中央指示,对付思想有问题的“牛鬼蛇神”,文联同事都被拉出去,作为主席的老舍最后一个被点名。学生将所搜罗的线装书、戏装、道具焚烧,老舍和其他“牛鬼蛇神”被强按着跪倒在火堆前。老舍心痛文物被烧,以理相劝,结果换来一顿暴打。 叶圣陶和老舍交情深厚。1966年2月24日,他找老舍聊天解闷,正待出门传来噩耗,老舍早一天已经投太平湖自尽了。 上一个世纪的文人故事经常牵动我心。叶圣陶的日记、书信留下不少珍贵记录。排山倒海的运动将人性扭曲,无数人被席卷,独立思想荡然无存。在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度时,叶圣陶不断散发难能可贵的温情,读叶圣陶传记最大收获莫过于此。 张中行在《负暄续话》中说叶圣陶是 “完人 ”,他惊讶批判叶圣陶的大字报可以贴满长墙。又说在自我批评和批评他人时候,叶圣陶只做前半部。当面指责他人短处,叶圣陶是做不出来的。“这是儒家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张中行说。 笑脸变成横眉竖眼,好友变为路人,在乌烟瘴气的时代树立光辉的榜样确实不易,商金林在《叶圣陶全传》中举了很多例子。俞平伯在20世纪50年代因为红楼梦研究被点名批判后,叶圣陶仍然年年约他共赏海棠,一起赋诗论文。1957年丁玲被大肆批判时,虽然被点名参与,叶圣陶却拒绝说丁玲的不是。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病逝,不只追悼会被禁止,“同志”的称号也不允许采用,叶圣陶不舍冯雪峰遗憾离世,坚持在骨灰盒题写“中共党员冯雪峰”。萧乾在1957年被批为反动分子,周围的人对他张牙舞爪,睁眼撒谎时,叶圣陶见面或写信始终称他“乾兄”,没有和他划清界限。  “江山满目开新卷,大放酒肠须盏干,莫欺九尺须眉白,百围已试雪霜寒。”叶圣陶80岁时,佛教领袖兼书法家赵朴初集陈后山句为他祝寿。前人诗句一经转化,竟贴切捕捉到叶圣陶神韵。前面两句说眼前的江山开启新篇章,是时候放开心情,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后面两句表达叶圣陶眉毛和唇髭皆白的面貌特征。“九尺”指身材,纯是艺术夸张,不是叶圣陶的实际身高。“莫欺”指别瞧不起,虽然白透须眉,却像需百人合抱的大树一般,早就有和寒冷霜雪较量经验。 1986年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纪念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年,叶圣陶感叹说为俞平伯平反的工作应该来得更早。他始终耿耿于怀朋友遭受的折磨,一些记忆于他清晰如昨。1984年北京文艺界举办老舍85岁诞辰纪念大会,眼睛几乎全瞎的叶圣陶坚持赴会,在会上不断流泪。我读叶圣陶传记,确实为这些枝枝节节感动不已。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