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关心

5天前
1星期前
最近刚播完的韩剧《好搭档》里的最后一个案件,写实地反映了现实家庭生活中常发生的事,就是家人之间没办法好好说话。很多时候我们说出来的话与我们心里所想的意思背道而驰,明明想要关心对方或是希望对方关心我们,结果说出的话不是让对方感受不到温度,就是让对方误解为谴责或是埋怨,并没有表达我们的心意,以至于误会和怨气日积月累。 在我处理过的离婚案件中,感到最无奈的事即一对相恋且结婚多年的夫妻,因相处时没办法好好说话,导致误会和埋怨越来越深,最终两人选择放弃沟通,也放弃这段关系。其实,很可惜。 当家人之间,没有好好表达自己对家人的付出而感谢,也没好好表达自己的关怀之意,这样的家庭关系会让所有人都生活在内耗和争执中,也会越来越疏离和不和谐,最终家庭氛围将会变得压抑。那些不和谐的音调会不停出现在生活里、与家人的沟通里和相处模式里。 咄咄逼人的语气终将消磨彼此的关系 如作家杨绛曾说:“中国家庭的悲剧,多数都源自于‘遇事爱责备’的相处模式。” 这种一遇事习惯以责备的语气去说话的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婆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都是慢慢地耗着双方的情分。其实我们都明白,当发生事情时,责备是最于事无补的方法,不仅挽回不了已发生的事,还会将错误放大,但由于习惯以责备的语气说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责备,后关怀。这样的说话模式,往往这让人感受到责备,而非关怀。 当夫妻发生争执的时候,其中一方习惯性地以责备的语气说话,另一方只会感受到责备,即便事情过去了,心里还是会产生疙瘩且日复一日地加深两人之间的隔阂。有时候,你本来只是想提醒对方之前发生过相似的事情,要对方注意前车之鉴并小心而已,但由于你习惯以责备的方式说话,对方就可能误会你一直揪住他的过错不放,或者爱翻旧账。由于心里委屈或是不甘心,对方又以气死人不偿命的说话方式去反驳你,这样两人可能会开始吵架。 这样的沟通模式,时间久了,会逐渐消磨两人的热情,彼此的关系终将愈加疏远。 急于发泄情绪会使矛盾加剧 当你想关心你生病的丈夫或是妻子,你想说;“你哪里不舒服?要不要看医生。”可是说出的话却是:“你每次都这样,我跟你说了多少次,又得看医生。” 当你想让忙碌的丈夫早点回家陪你,你想说:“我一个人在家,想你早点回来陪我。”可是说出的话却是:“你又死去哪里了?怎么这么晚都还没回来?” 这些话是否很熟悉啊?这些话与说话的那个人的本意,背道而驰。 很多时候,人在面对生活上的问题,往往难以做到先关心,再解决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处理问题,而是急于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说话的用词和语气都比较负面。这种沟通模式往往会加剧矛盾,导致双方的隔阂更深。 有时候,妻子向丈夫说着一些生活上的琐碎事情,丈夫却以为妻子因小事爱抱怨,完全不理解他在外工作的辛苦,说话上就显得不耐烦,或是让人感受到不屑,如:“我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这个家,这些小事有什么好抱怨的。” 其实,丈夫可以先平静下来,再说;“我明白你的辛苦,我们都辛苦,但是家里都得靠你。”其实,妻子明白丈夫在外奔波的辛苦,但是她在家里面对处理不完的琐事,也很不耐烦,她需要被关心。 听了这话,本来可能点燃吵架的火种也灭了。 好好说话能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 家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好好说话,少点责备,多点体谅。与其遇到问题时责备对方,不如温和说一句“没关系”。当我们好好说话时,我们能够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 家人之间不是博弈,无需争个输赢,分个高下,才能解决问题。 家人之间可以讲道理,但一定要少说教,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除了血缘,就是感情。家人之间,夫妻之间,如果总是用说教的方式沟通,长篇大论,温情和关心就会渐渐消磨殆尽,彼此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家也不再是那个温暖的港湾。 如果夫妻之间少了感情依靠,这日子不就淡如水了吗? 如果你是那个总爱说教的丈夫,请记得你的妻子要的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丈夫,孩子要的是一个可以爱护他们的父亲,不是高高在上的夫子。 一个家庭或多或少需要好好说道理,立规矩,这是维持家庭和谐运作的辅助,但家人之间也可以好好表达自己内心的意见和关怀,这比两人互相说教和指责,然后吵得眼红耳赤去确定谁对谁错来得更有意义。 聆听与沟通打破隔阂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源自于其中一方,或是双方都不愿意聆听对方说话。 例如:当一个丈夫工作回家时,他觉得自己在外面赚钱养家很辛苦了,而那个在家带娃的全职太太应该体谅他,而不是对他唠叨不停,所以他拒绝聆听太太的话,或是拒绝沟通。时间久了,两人渐渐没了沟通,也没有时间去了解两人心里的想法,关系会越来越疏离。 身为丈夫,他可能觉得不想把工作压力说给太太听,是不想让太太更压力,他或许想让太太过得轻松一些。但是人往往忘了,心里的想法是需要通过好好说话,才能让对方听到。 而在太太的眼中,她在家里全天候照顾孩子和打理繁琐的家务实在太累了,她也需要一个抒发情绪的出口,希望被理解,因为她每天都困在这一亩三分地,她没有同事,没有资源,她可能还有恐惧,害怕看见丈夫眼中对她的藐视。这些情绪可以通过聆听和沟通得到舒缓的。 拒绝沟通如无形的屏蔽,让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许多家庭关系的破裂,往往源自于不愿意好好沟通关于生活中那些琐碎小事。这些小事可能带来的委屈、不公、不被认可、抱怨和责备,像无形的毒药,日积月累地侵蚀着感情。当这些负面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成为压垮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令家庭关系彻底崩溃。 家是温情的起点,也是心的归宿。 我们可以好好说话,给家人最温暖的话语,而不仅仅是责备的语气。 更多【家庭】文章: 短视频当道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思考? 马术治疗 开启特殊儿童心门 走进考古走近历史 博物馆也能很有趣
4星期前
1月前
偌大的房里,只有那张双人床上躺着一具躯体。其余的两张单人床则寂寞地等待主人的归来。 趁她们还没回来前,我早就关上灯,闭起眼睛,祈祷自己尽快入睡。 辗转反侧,睡意并未如我所愿贯穿躯体。紧闭的双眼与大脑逆行通往各自的远方,一个努力入眠、一个念念有词:一定要在她们回来前睡着!否则,入室抢劫般的开门声、震动眼球的亮墙灯、还有那个明知答案的问题“二姐,你睡了吗”……实在是令我不得好眠啊! 结果可想而知,静与动,违和也。睡意未来,反倒是那钥匙转动的声音抢先抵达。 糟了,她们比困意更早到来,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只会延缓姗姗来迟的睡意。 我深吸一口气,盖紧棉被,凭着意念在大脑释放空白,试图淡化即将来临的吵杂和刺眼,以及那份无奈,被逼接受与一位女人、两位女孩同睡的无奈。最终,我合上眼帘,催眠着自己是熟睡的睡美人。 踩踏阶梯的脚步声传来,开门声也随之而至。有别于常,这一切都是轻轻地发生。那位开门时似乎还带点犹豫,像是每次靠近我耳畔,道出内心不可告人的小秘密时的心虚,开头缓缓铺垫、高潮猛然停顿,百般犹豫,似乎在确定无人听见……这扰乱人心的开门声。 担心安宁被打破 这份轻巧早已让我提前包容了接下来的那道刺眼。怎知那位并未开灯,她轻轻地关上房门,像阵风似地掠过床沿,径直走向厕所,寻求角落厕灯的照明,借此换上睡衣。重新适应光亮的不适感并未袭来,好奇心却迷绕心间。究竟是哪室友如此小心翼翼呢?我猜是小妹。 靠着声音推测她在做什么并不难,但接下来来回踱步的声响,果断让我打破意念睁开眼一览这位到底在干嘛。原来她是在调节空调温度——先是拿起遥控器走到我的床边“滴”了一下,再走到角落,借着厕所的灯确定理想的温度,又重返我床沿“滴”了两下。温度准备就绪,她轻跳起身子“啪”一下地关上厕所的灯,便躺在我旁边的单人床,拉起棉被,入睡。一气呵成,甚至不问我是否睡了。 出乎意料,一切都在不受控地发生。 体贴的作风实在不符合我家小妹的性格。若是大脑争气点,从她们回来前就配合双眸滋养睡意,即使她们进了房门,睡眠必会通畅无阻,直至天明。 或许因为这是忙碌生活中,唯一一次提早入睡,得以独自享受静寂的黑夜,却反倒担心起安宁被打破,而胡思乱想,上演了一场没有敌人、只有猜想的独角戏。在无数摸黑进房的日子里,妹妹可能也悄悄改变了。 这下好眠如约而至,我却失眠了。 愧于那先入为主的丑陋,感于那静静长大的妹妹。
1月前
2月前
(新加坡12日讯)新加坡一名32岁女教师因学生发现自己的母亲不是他的生母后,无法专心向学,于是在放学后抽出个人时间,帮助后者复习功课和开导他,协助他改善与家人的关系。 《8视界新闻网》报道,在雅德小学执教的32岁教师柯俐恩,以及在立德中学执教的32岁教师李俊辉,这些年轻老师对学生无私奉献,获新加坡教育部颁发杰出青年教师奖。今年共有六人获奖。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需求,32岁的立德中学教师李俊辉,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他也邀请外籍劳工们到学校与学生们接触,让学生们更了解外籍劳工所付出的辛劳。 李俊辉接受访问时指出,一对一的非正式交流有助于他和学生建立信任和联系,也帮助他更好地支持他们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确保能够在个人层面上,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体恤外籍劳工们的辛劳,以及让他们了解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性,李俊辉决定邀请外籍劳工到学校,接受学生们的“访问”。学生们过后也为外籍劳工们写卡片,献上祝福。 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还能学会如何进行采访和记录历史。这种真实的学习经验,不但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另一名获奖者柯俐恩的一名学生萨姆(化名),在发现自己的母亲原来不是他的生母后,无法在学业上专注,还经常逃课、没完成作业。 柯俐恩得知后,会在放学后抽出时间帮助萨姆,协助他完成作业。 萨姆的母亲也主动联系柯俐恩,向她诉说她与儿子之间面对的问题。 “萨姆的母亲担心他每天放学在外面溜达很迟才回家,也不与她交流。我和萨姆交谈,向他强调父母对他的爱,并提醒他我们都很关心他。” 升上六年级的萨姆,希望能达到通过小六会考的目标,柯俐恩于是开始催促他多练习数学。 “小六会考成绩放榜后,萨姆的成绩比预期好,他也达到了通过小六会考的目标,我为他感到十分骄傲!”
6月前
那天午饭时间,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语琳出来吃饭。我们从中学就是好朋友,毕了业后也选择到同一间公司工作。我们像往常一样走到那间熟悉的美食广场,可不寻常的是她今天十分寡言,我感受到了我们之间的氛围有些怪异。我不以为然,觉得她可能是工作累了,便主动开启话题,问她想吃什么。 她竟然只是冷冰冰地抛下一句“我自己去买”,就往别的方向走。走不到几步,她遇见同事,又笑嘻嘻地跟别人打起招呼。我看着她的背影,百思不得其解,她这是生我的气了吗?我站在板面档前发呆,心想等会儿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餐桌上,我们都默默吃着食物,一语不发。我只好先发制人,开口问:“你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她抬头督了我一眼,好像听不见似的,又继续埋头干饭。我轻叹口气,又继续问:“我做了什么惹你生气了吗?”她不看我,只是嘴里“啧”了一声,又继续吃饭。 我当时气得胸口发闷,我不理解那些有心事不说出来,还要摆臭脸的人。美好的午饭时间,怎么一见面却只释放负能量,搞得气氛僵硬。要不是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肯定理也不理,关心的话也不说一句。 我是这么认为的,你要是摆脸色,那就是想要朋友的关心,这我可以理解,那朋友关心你的时候,你就该好好交代。反之,你要是不想别人多管闲事,那就该把脸色收好,没必要因为你一个人影响了别人的心情。可能会有人说,我心情不好就摆脸色关别人什么事,我又不是杀人放火,根本没耽误别人的生活。那换位思考一下,倘若你看见好朋友摆臭脸,关心地问他发生什么事,换来的是他的烦躁和无视,你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自懂事以来,每遇到问题我就会把问题了解清楚,连根拔起,以免将来后患无穷。所以当下我继续追问她,“你到底怎么了?”我语气略带不爽。她不耐烦地低头回答:“我现在不想说话,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烦人?” 我听后,深吸了一口气,她似乎料到我要对她输出一长段大道理,便开口说:“吃完了,回去吧。”见她这样,我只好作罢。 后来,我什么都没问 那天晚上,我抱着手机给她发消息,我说有什么事情都得说出来,我们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我还说我这么逼问她也只是不想她把问题藏在心里,待他日吵架的时候她一次过爆发,那时就真的难以收拾了,我又说她生我的气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倘若她不说出来,我又要如何更正我的错误呢?那到时岂不是会重蹈覆辙? 一开始,她并没有搭理我。可能是被我不断发消息,打长文的压力紧迫下,她也打了一长串的文字回应我。大概内容就是说我很烦,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应该让她静静,为什么非要逼问她?她说我没做错什么,只是那天我无心说的一句话让她走心了,所以不想搭理我。 后来我又和她争辩了一段,最后我们争了大约一个小时才和好结束,可能是真心妥协了,又可能是双方都争累了。那晚的我们可说是两败俱伤,好像忘了是为了什么而争,只是知道自己很累。 后来有一次午餐时间,她又摆了臭脸,又不跟我说话。这次,我什么都没问,自顾自地说了当天的趣事,还有用特别搞笑的方式来说。她听着听着,就跟我一起笑了。那之后的有一天,我们聊天的时候,我轻轻提起这件事,她才告诉我那天心情不好的原因。 有时候我觉得对的方法,它依旧是对的,但实际上对的方法多如牛毛,在不同人的身上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像语琳一样,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跟她说这么多道理是何苦?道理她不懂吗?她都懂,但我们心情往往比什么都大,比道理大,比朋友大,所以何不给她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她与她自己的心情和解。当我们没办法阻止别人带来的负能量时,那就努力散播自己的正能量。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把问题说清楚马上解决确实没错,但这个方法有时候会变得十分复杂。有的人你一问,他就答,我们一起好商量;有的人呢,你问他十句,他心情不好,他就偏不说。那这时候我们就该退让,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把资源投入在错误的方法上,简直是多此一举,有时甚至是在火上加油。
8月前
12月前
1年前
关心那天我和朋友H从一家连锁日式料理店离开时还有说有笑,买了两件价廉物美的新衣。逛完一家模型店后,H突然说想去厕所,结果半小时未归。我拿起手机,用通讯软体询问,过了一会儿,H用寥寥几字表达了不舒服,需要我去帮忙买瓶如意油。 买完如意油,从厕所隔板下递给她时已是晚上9点30分,购物中心里的商店陆续关门。我又在外面焦急地等待了半小时,两次跑到厕所门板外呼唤H的名字。H只是虚弱地回应我,让我可以的话再去买一些止痛药。就在我走出厕所时,一位穿着红色碎花衣服,拿着黑色环保袋,身材娇小的安娣拉住我,焦急地问:“你朋友还好吧?要不你让她别锁门,不然她晕倒在里面就不好了,我去帮她买100号,补充水分,现在NTUC还开着,她这种情况脱水就危险了。” “不用了,她好像也喝不下。”我有些怀疑地看着她,不敢相信有人如此热心。可是对方没有注意到我的怀疑,解释道:“我刚才听到那个小妹在里面呜呜叫的,看起来很不舒服,要不你让她开门,你是她朋友,应该可以去帮她清洁一下拉好裤子,我在外面看着。下面有个24小时营业的诊所,我们扶她下去看医生。” 她的建议说服了我,我心中迅速打消了对她的怀疑,转为无以回报的感激。她随着我来到厕所,虽不至于担忧得像是自己的亲孙女患病一样,但对陌生人来说已是难得的关心。我敲敲门,问H能开门出来吗?厕所里发出一些干呕声,H说:“很难,我尝试一下。” H推开门,原本就瘦弱的身材加上偏白的肤色让她如今看起来更脆弱,安娣抢先搀扶着她,一边问情况一边按压H掌心的一个穴位。我拿起H的包包,和她一起把H搀扶到楼下的诊所。 期间H的眼睛半张,双腿打颤,若不是我们两人扶着,恐怕马上瘫倒在地。终于来到了诊所,我感激地向安娣说:“谢谢你帮我扶她过来,这边我来接手就可以了,时间也很晚了,安娣你可以先回去。” “没关系啦,我就住在这附近,你跟护士拿一点温水给她喝。”她走之前还不忘叮嘱。 不过柜台前的马来护士找不到水杯,只能给H勉强递了一瓶矿泉水。我摸了摸她颤抖的手臂,上面有些冷汗,见她也拿不起瓶子,干脆将开好的瓶口送到她嘴边,但她只是闭着眼睛摇头拒绝。 难道外劳没有生病的权力 我们是唯一的病患,医生很快接见了我们。一位同样也不高,但梳着整齐油头,戴着口罩的医生坐在椅子上。我小心翼翼地扶着H坐下,H忍不住发出干呕声,而我迅速拿起之前护士给的呕吐袋放在H面前。 “你今年都22岁了,不是小孩子,要学会控制呕吐,你再这样吐下去会脱水的。”那位医生用严厉的语气说道,在权威面前我反射性地点点头,竟然也附和似地想要收走呕吐袋,但H还是忍不住干呕,甚至因为频繁的走动而更不舒服,几乎要从椅子上滑落。 “拉肚子的次数多吗?” “一点点。”H小声地说,我连忙转达,顺便补充她的情况。“她今天吃得不多,我怀疑是刚刚她吃的汉堡肉盖饭不太卫生。” “那她是要打针还是吃药?” “啊?”我转头看向H,H虚弱地做出了一个打针的姿势,我像是一个扩音传声筒,向对着电脑打病历单的医生说:“给她打针吧,她平时吞药就很辛苦了,现在也吞不下什么东西。” 医生拿起桌子旁一个小罐,也不晓得是什么药剂,却只摇了一下罐子,就径自走出去。我诧异地看着他走出去,隐约听见门外的医生告诉护士药已经空了,护士便往身后的药箱翻箱倒柜地找,甚至再次越过我们,来到看诊室翻查抽屉,寻找还有没有注射用的药剂。难道这家诊所都不把他们的药记录在案? “因为我们新的药还没测试过,我怕她过敏,所以我还是开口服的药给她。”几分钟后,医生和护士似乎都放弃寻找了,并擅自决定了要给H开口服药。 哪怕我对这位医生的专业度已产生了质疑,他的冷漠和无礼却能更上一层楼。开了一些抗生素和止吐剂后,他再次严厉地说:“你们是马来西亚人来这里工作的对吧?要强壮一点,这里不是你们这种人可以随便生病的地方。” 由于H的雇主没有给她购买医疗保险,所以H必须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在柜台替H垫付110块新币的医药费时,我脑子转过了很多的可能性,也许那位医生想要表达的是,我们在这里看病很昂贵;也许他是出于好心,希望我的朋友能坚强一些,省下医药费或照顾好自己的健康。但这些猜想都抵不住我心底一个最糟糕的念头,就是他认为外籍劳工来这里是为了工作,理应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坚强的心智,而没有生病的权力。 那位医生走来柜台时,仍在唠唠叨叨地说不要再干呕了,那只是在浪费你的体力。被屡次责骂的H忍不住小声咕哝两句,又不是我可以控制的,随后继续干呕。正当我的脾气在爆发的边缘,准备卷起袖子和医生理论时,一道熟悉的声音响起,只见那安娣竟然又绕了回来,还带着她一身黑衣、打扮朴素的女儿。对方似乎刚下班,但还是主动上前扶着H,向我问道:“她现在怎样,还站得起来吗?” “刚吃了点药,可能有点晕。” “唉,你看年轻人在外面生病也是可怜,还好你朋友在。”安娣边说边又继续按摩H手上的穴位,“你们知道这里打车的地方在哪里吗?我扶她过去,来,阿妹,你来帮忙扶她的左边,另一个小妹要拿药又要叫车,不方便扶她的朋友……” “谢谢,真的谢谢你们。”我连忙弯腰鞠躬道谢。看着两位素昧平生的路人热心地帮助我,不由得在心里感叹,无关身分或职业,在新加坡这个大米缸里也能养出千百种不同的人。
1年前
1年前
日本每一年都举行新语和流行语大赏,新语即是新创语。每年看一看入选的流行语,就能一窥那一年里日本民众关心什么事。 然看到一个日本电视节目,讨论今年春季日本年轻人中排名第一的流行语“蛙化现象”。高人气之故,甚至还出现了以“蛙化”为主题的漫画和歌曲。什么是“蛙化”?好奇心驱使下看完了那约10分钟的片段。 蛙化日语念作ka-e-ru-ka,kaeru 既青蛙,几年前大热的游戏“旅蛙”就叫 tabi kaeru(我也玩了一年多呢)。日文里回去、回家也叫kaeru。当时就有人说,那款游戏的主角之所以是一只青蛙,就是取其谐音,因为玩家养的青蛙总是出门旅行,行踪飘浮,主人只能痴痴等它回家。 但今年流行的“蛙化”与当年很红那只蛙无关,而是来自另外一个典故——青蛙变王子的童话故事。只是这个变身是逆方向的——不是青蛙变王子,而是王子变青蛙。 [vip_content_start] 根据那个电视节目,“蛙化现象”是个心理学用语,指蓦然回首间突然讨厌起本来喜欢的人。而现在日本年轻人口中的“蛙化”,说的是因为心仪对象的一些行为,而突然对他的感情冷却。王子顿时变青蛙。 节目街访了多位年轻女性,收集到各种各样“王子蛙化”的行为。去餐厅吃饭,热毛巾送来后像大叔般擦脸;在美食中心拿着托盘东张西望,寻找女友坐何处;使用通讯软体传讯息时使用红色惊叹号或可爱的表情符号;搭地铁到站后要出闸口时,因为通勤卡余额不足而卡关出不去等等。也未免太苛刻了。 不过,“蛙化”也不是日本独有。多年前,魔幻写实大师马奎斯已写进《爱在瘟疫蔓延时》里了。小说的女主角费尔米纳,在喧嚣的市场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时蓦然回首,眼前出现那个自己朝思暮想,不顾父亲的反对与阻扰疯狂爱恋着的阿里萨的瞬间,竟然“热恋的激情变成了不满的冷峻”。她接着“把手一挥,把他从自己的生活里抹去了:‘不必了,’她说,‘忘掉吧。’” 多年前第一次读到这段时,完全搞不懂费尔米纳是怎么想的;一直到人生多一些历练后,才对这一段有了较深的体悟。 我想,那是因为人们在无意识间为自己心仪的对象加了滤镜,依自己的理想和期待,用想像力把他看成自己想看的样子。滤镜拿掉的瞬间,突然发现原来那个超凡脱俗的王子只存在于自己的想像里,现实并不符合期待,于是就失望了。接着,就梦醒了。 流行语是社会的镜子 想像力是很强大的,《人类大历史》的作者哈拉瑞就说了,人类之所以能从一众动物中崛起主宰世界,就是因为人类拥有动物没有的想像力。 日本每一年都举行新语和流行语大赏,新语即是新创语。每年看一看入选的流行语,就能一窥那一年里日本民众关心什么事。譬如去年的前10名里就有“基辅”和“悪い円安”(念作warui enyasu,意思是造成不好结果的日圆贬值)。基辅是乌克兰首都,之所以会成为流行语当然是因为去年2月爆发的俄乌战争。而本国货币贬值造成的痛,想必面对同样窘境的我们也能感同身受吧? 马来西亚如果也举办类似活动,应该也很有趣吧?只是,马来西亚是个多元语言的社会,如果只是局限在某个语言圈就不够代表性了。如能办一个跨语言跨族群的流行语大赛,让各种族与各语言圈互相认识和了解彼此圈子内流行和关心什么,或许也是个不错的交流机会吧?
1年前
看着同事手中捧着暖暖的咖啡,她说:“每天必须喝一杯三合一,一天两次。” “难怪啊,那个味道好甜呢!”我呢,改喝黑咖啡两年了。 2020年起实施行动管制后,我就开始关注一些大马营养师的视频或教育短片。这仿佛打开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摒弃了许多旧有的迷思。由于自己有糖尿病家族史,家庭成员也有糖尿病患者,所以我非常小心照顾自己的饮食,更警觉自己每天摄入的糖分,三合一咖啡里的糖分也是考量之一。 看着同事边喝咖啡边打字工作,我犹豫了一阵子要不要给她我的建议,便开玩笑地对她说:“年轻真好,我应该不能像你这么喝了。” 啊,等等,这会不会是变相鼓励她呢?赶快补了句:“但……你喝的量不是很好噢,真的。”看她没有回应,我也就不说什么了。算了,忠言总是逆耳的吧。 但很快就风水轮流转,主角换成了我。下午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聊天时,她拿起我的手说:“你贫血吗?看起来皮肤有点黄,好苍白啊。” “是啊,我贫血。但我有服用铁片维生素噢!”我为自己有好好照顾自己感到骄傲。但…… “我不赞成你的做法,这样不好。你应该要……”同事直接说了一系列的建议。 听完,我也安静下来。虽然我感受到她的关心,却有种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在她分享建议时,慢慢地选择不回应。天啊!这是不是早上那位同事的感受? 那……问题出在哪里?这明明是出自关心,但关心怎么好像变成了负担呢?这位同事会不会也觉得忠言怎么那么逆我的耳呢? 安静整理了自己的思绪。嗯,刚刚我的心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感受到我没有先被了解,没有先被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用现有的方式,而不是对方所给的建议,例如说,有些建议我其实早已试过。整个谈话也让我觉得,自己在对方眼中仿佛挺无知的。这该死的自尊心啊!但我完全不怪这同事,闲话家常时要觉察这样的对话是挺不容易的,也许她已经刻意过滤她想说的话了呢。 谈话中多保持好奇心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会怎么和早上的同事聊这件事呢?或说,如果我就是早上的那位同事,我会希望别人怎么跟我聊呢?我模拟了以下的对话。 “看起来你很爱喝这三合一的咖啡呢。噢对,我好奇,你喜欢无糖吗?为什么呢?” 这是真的抱着好奇心,不是假的。因为,认真想了想,我其实有多了解对方呢?我怎么知道她做过什么衡量,才决定买什么来喝呢?我相信,抱着好奇的角度出发,会让我更明白对方,而不是一开始就断定她不懂得控制自己的饮食。 当她分享她的喜好或原因后,也许我可以说:“我那天听了营养师的分享,也学到了咖啡的新知识。欸,想不想听啊?”也许有些别扭或刻意,但总比我之前那句直接否定她的喜好或决定来的好。任何有意义或建设性的谈话,都需要刻意经营的,不是吗?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生,他在面对我的低潮时,做得特别棒!他不会强迫我分享难过的事,不会特地把我的困难背过去。他也不会在我哭泣时,紧张兮兮的帮我处理完所有的问题。一开始,我会觉得他怎么这样,是不是不关心我呢?因为他的关心方式跟我以往所了解的很不一样。但特别奇妙的是,也正因为他这样的关心,慢慢地让我觉得手上的困难好像没有很绝望啊!他没有负担的关心,让我觉得我有能力面对我的问题,我有智慧去选择,我能背起选择的后果。而我也知道他会在我身旁支持我,这真的很足够了。 一杯咖啡的反省,提醒我给身边人的尽可能是关心,而不是负担,也要在谈话中多多保持好奇心!
1年前
朋友见面,问安,问好,那是礼仪,是待人处事的基本礼貌吧!当然,那也是一种关心。他有你的心在,通过问安问好表达出来。朋友对你关心,你当然不能没有相应的表示。你说:“谢谢你!大家都好。”听起来好像很俗套,然而,俗套归俗套,能有这样有情有意的回应,一般人的感觉,都还是得体的。不是吗? 都说,拥有健康,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问安,问好,问的是对方的身体健康,心灵的愉悦,日子的安乐。可不是要问出一个详细的状况,而且笼统的概括性的祝福。所谓问安,问了,你心我心都好。对方,除非是关系亲密得像兄弟,不然,也不必详诉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只要简单答个“粗安”之类的客套话,对方也不会认为你虚伪。 原来,关心也有层次。普通交情的问候,合乎情止乎礼,客客气气,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交情较深透的,见到朋友身体消瘦了,话头不会止于礼仪上的,而是会有进一步的关切,想知道他是否病过,或者是遇到什么揪心的烦恼,还是意外困顿……细细探寻,也是细细交心。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结群而居。群居而要维持和谐的状况,靠的是彼此合作。合作有很多种,而彼此关心则是合作的基本要素。对方疲倦了,让他有休息的机会;对方生病了,介绍好的医生给他看病……诸如此类,即是在营造一种气氛,让大家情同手足。对方的状况好,才能期待他跟自己分工合作、搭档配合。所以,对方好,也是自己好。这是关心的情理,合作的基线。推而广之,在社会上,对别人好,也就是对自己好。 有真心才有真情 过去三年多,碰上了冠病疫情的全球散播,危及健康与生命。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民众生命的安全,都采取了严厉的居家隔绝策略。一时间,城镇变色,生活运作大受影响。大家居留家中,犹如处身牢房中,亲友间没有了那份想相聚就相聚的自由。这时候,彼此间的联系和关切,靠的大多数是手机的短信或留言,或者直接以手机通话。人不是孤岛,被隔开的时候就会更加想朋友,想到他们会否无恙地渡过难关。 在平时,一个久无音信的朋友忽然联络上了你,一般上都可能有事相求。这本是人之常情。疫情肆虐期间,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而更多的是表达对你的关切情怀。你们因而聊起彼此的隔距生活、感受以及相关的讯息。朋友彼此关心,是迷茫的疫情期间的相互鼓舞,犹如彼此都为对方点燃了一盏心灯。在疫情煎熬中的日子漫漫长长,太多不知与未知的因素会造成人心举措失据。这时候才知道,多一个朋友的关心,就是多一个的定心丸。 人的情谊,靠的是心与心的联系。有真心才有真情真意,才能够有诚挚的沟通。当人处身于困境时,这种情况更容易体会到。使我感动的是:一个疫情,竟然让很多人顿然间发起心去帮助别人,帮助那些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已的受困者,无助者,像给他们派送餐包、捐助日常必需品,等等。这不正是内心彻悟之后所发出的力量,所做出的行动吗?而且,这种情谊,已不是普通朋友的那种相熟相知,而是心胸扩大,视人人为知交,识与不识,同样关心。 大爱之心,不正是这种关心天下每一个人的心吗? 冠病疫情这一个没有硝烟的灾难,可以把一些人的心变得闭塞,也可以把一些人的心磨砺得更慈悲,更急切地发挥爱的力量。有的人活在小我的天地里营营役役,而有的人呢,一次经历一种感悟,渐渐走到大我的天地里发挥生命的能量,提升自己,照耀别人。 我这才意识到,真正懂得“关心”的人,天地是大的。正如心量大的人,天地绝不会小。而今,疫后的生活逐步让社会转进另一个阶层的水深火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是越来越紧密呢,还是越来越疏淡、冷漠?我们不能只是静观冷待,我们也是有份的参与者啊!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