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结婚生子真可怕?
有人说:“孩子是碎钞机”“自己还玩不够”“结婚生子是束缚”等等;又有影片流传:两个人终老也可以很幸福…… 去年,网红“虎牙姐姐”忽然宣布怀孕,却惹来粉丝吐槽:“结婚八年不是坚持‘丁克’(双薪水、无子女)吗?不是‘两个人,一台车,一只狗狗’环球自驾,日子畅快吗?为什么反悔了?”或许有些人感觉受骗——难道,人生最终还得回到结婚生子的“世俗窠臼”? 根据data commons平台数据,马来西亚自1960年到2020年,生育率逐年下滑。《2023年马来西亚生命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总生育率为50年来最低,即15至49岁女性,生育率从2021年的1.7万人,下降至1.6万人。其中,华裔生育率最低,每人只0.8名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 【动力青年‧你说】 珂小姐(30岁) 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 我很喜欢孩子,他们很可爱,也是父母最好的陪伴。我20岁就结婚生子,跟孩子有聊不完的话题,特别是大儿子,很贴心。有时我遇到委屈,他会鼓励我,叫我别放弃。后来,因种种原因,我离婚了,只能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 如果“工作”和“陪伴家人”二选一,我当然选择后者,可是我需要赚钱,没办法。虽然钱可以买到快乐,但是,孩子能够理解你。我有两个孩子,已经够了,我们做父母的自己不够好,担心生太多,教育不来。 结婚生子是正常的,至少人生该有的阶段我都经历过了。我不期待养儿防老,如果能够,我更愿意把我所有的都给他。但现在的我不再婚,也不想再生育,哪怕已经找到另一个伴侣,因为婚姻不是想像中的美好。 思思(32岁) 害怕不可预期的未来 我觉得“不结婚不生子”没什么不好,因为孩子实在太麻烦了!多一个孩子,多一份责任,生活模式也跟着改变。一个人,可以睡到自然醒,旅行说走就走,逛街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生了孩子,得迁就他,受他限制。 等孩子上学了,还得载他上下课、参加课外活动;教他功课,教他做人,但万一教不好呢?还有,我喜欢安静的生活,多了小孩,又乱又脏,岂不烦死人? 矛盾的是,现在我结婚了,而且常常看到朋友在社交媒体分享亲子互动,慢慢地,我好像也能接受了。不过,想到不可预期的未来,还是有点害怕。 进祥(33岁) 不想承担这样的苦 我们结婚五年,一直没小孩,但我们过得很好,也享受二人世界。我们过着精致的生活,自由自在,花自己赚的钱,没有后顾之忧;不像一些朋友,辛辛苦苦为孩子绸缪未来,把原本可以留给自己享受的钱,分给孩子。但钱明明是我努力赚来的,为什么要白白给他呢? 虽说先苦后甜,但我实在不想承担这样的苦。如果能避免,为什么要栽进去?每当我看到姐姐的孩子那“小魔头”,就觉得可怕——调皮又不受教,如果他再大一些,到了叛逆青春期……我真不敢想像! 我这样认为也不是没理由的,因为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可怕”。虽然这是正常、普遍的家庭情况,但我还是免了吧!当然,有时还是会觉得小朋友可爱好玩,那就去找姐姐的孩子就好啦! 【动力青年‧我听见】 该不该结婚生子? 这个问题或许对很多人来说,不单单局限在“想不想”“要不要”。它涉及原生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思潮主义(如:追求自由、自我实现和女权主义)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思维。 身为已婚女性的我,不否认组建家庭的确有许多好处,比如:与生命中的另一半相遇,并承诺共同守护一生;在原生家庭以外,组织新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养育延续爱的下一代,为社会做出贡献,甚至可以传承家族的文化、财产等等。我们会在婚姻旅程里,经历人生各阶段,并体会生活的意义。而养育孩子也是一种共同努力,共同成长的过程,教会我们许多道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如同一面镜子,促使父母常常自我反省并改变,为下一代树立更好的榜样。 然而,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以及现今社会对父母和孩子的要求都不断提高。为了把最好的给孩子,很多父母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而现代未婚人士也可能顾虑:如果同时兼顾职场、婚姻及孩子,会不会让人透不过气? 因此,年轻人选择不婚、迟婚或不生育,或许是觉得尚未准备好。也有的人经历过糟糕的原生家庭,所以不想重蹈覆辙,让孩子来世上受苦。加上现代个人主义盛行,每个人似乎成了孤岛,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援系统,养育孩子不再像过去,是“整村人”互相帮忙的事情。因此,当所有责任都只能自己承担,人们对于组建家庭可能更加无力和恐惧。 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年轻人——父母和社会同样需要承担责任。想想多数人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我们是否曾不自觉地要求孩子“追求成功”?或对孩子说过:“哎呀,你真是个麻烦!早知道就不生你”?于是,“我不结婚也可以很开心”“孩子等于麻烦或负累”的观念在孩子心中逐渐萌芽。 也许,父母和社会在向年轻人传达“应该怎样做”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支援?你我准备好,扮演我们的角色了吗? 生不生的政治正确化 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几十年来,不断被质疑、挑战。如今,不结婚,不生子,或结婚不生子,被许多人捧上神坛,成了政治正确。 平心而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结婚,不是所有夫妇都适合生儿育女。婚姻原就不可儿戏,但至少百年来,婚姻在各种开放“进步”的思想学说冲击下,面目全非。在史大林口中控制世界的好莱坞操作下、在媒体推波助澜下、在巨星、王室、豪门、暴发户举行童话式世纪婚礼,然后的戏码就是绯闻、离婚。婚礼成了许多人渴慕当主角吸眼球的演出,婚姻沦为儿戏。婚姻若如此,实为不幸;如此婚姻,不如不婚。除了全无心肝者,经历破碎,谁不受伤受害? 婚姻的确不易,养儿育女更是艰难。但人生又何曾容易呢?结婚无子,就真的是两人的美丽新世界吗?两人赚两人花,就是幸福硬道理,保证潇洒自在,逍遥快乐?这不过是乐观的假设而已,只想两人或两个自我中心,甚至自私的“自己”,两人世界的关系,真能地久天长吗? 那些愿意生儿育女的夫妻、愿意为家庭为儿女付出的夫妻,与不愿牺牲只愿享受两人世界,自己赚自己花夫妻——哪类更能长久呢? 养儿育女固然有问题、挑战、烦恼、痛苦、重担,但也乐趣无穷,也常喜乐满满——这是无子无女夫妻绝无机会享受的回报!耕耘未必收获,投资也会亏损;但没有耕耘,没有收获;没有投资,没有回酬。 一旦不婚、有婚无子完全政治正确化,夫妻无后、家族凋零、民族衰落的毁灭性灾难出现——日本的凄凉荒凉暗淡正加速向世界展示。 可以超然洒脱进步超越,但也许同时正在打造一个个难以挽回悲哀的日本。 决定之前,还需深思熟虑!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少年播客携声而来 空中宣导佛法般若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越累越想滑手机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争分夺秒,一起抢救生命!
7月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争分夺秒,一起抢救生命!
全球有多少人饱受饥饿之苦? 你能挺过10个小时以上不进食吗?饥饿的滋味是不是让你觉得难受?然而全球有高达7.83亿人面临慢性饥饿,若我们不采取行动,到了2030年会有将近6亿人在挨饿。尽管生产足够的食物以供全球每个人食用,但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设定的零饥饿目标,仍然会因冲突、气候变化、灾害、结构性不平等所影响而无法实现。今年马来西亚世界宣明会饥饿30与世界粮食计划署携手对抗全球饥饿危机,全力以赴一起抢救饱受长期饥饿的脆弱社群。 聆听世界粮食计划署工作人员 在阿富汗对抗饥饿的声音 孩子们好奇地凝视着我们,他们已经习惯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人员穿梭于他们在喀布尔郊区的非正式安置点。然而,这次并非是为了运送粮食或登记需求,而是记录在粮食援助中断后人们的生活状况。 这里的人们没有卫生设施,也没有自来水。在过去的20年里,他们和其他5万人为了逃离赫尔曼德省(Helmand)、巴尔赫省(Balkh)、乌鲁兹甘省(Uruzgan)、坎大哈省(Kandahar)、拉格曼省(Laghman)的冲突和饥饿,而聚集在阿富汗首都附近的50个临时村庄里。 这些人陷入了无法解决的温饱问题,对于那些独自抚养孩子的妇女更是如此。她们的丈夫大多在冲突中丧生,而在当地受到各种限制的情况下,她们几乎难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孩子们不得不靠拾垃圾来维持生计,每天仅能挣到50阿富汗尼(约3令吉),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远远不够。这反映了社区中的困境和迫切需要帮助的情况。 这些失去丈夫的妇女是家中唯一的支柱,却又被禁止外出,那么她们应该如何养活自己的孩子呢? 法蒂玛(Fatima)说:“我们有办法,但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她们会挨家挨户地向邻居们讨剩余的食物,“100个人中会有10个向我们打开大门。”她说。 她们上一次做饭是什么时候?恐怕她们连自己自己也记不清了。失去了粮食援助,她们又该如何应对? “我们吃得更少了,有时甚至什么也不吃。”塔米纳(Tahmeena)说。 她们只能把变质的面包,或者从邻居那里得来的蔬菜作为孩子们第二天的餐食。在这个饱受持久冲突、经济崩溃和日益恶化的气候危机困扰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即1500万人每晚都饿着肚子睡觉。 全球近60%的饥饿人口 生活在受武装暴力影响的地区 冲突导致全球饥饿紧急情况,约60%的饥饿人口生活在受冲突影响的地区。世界宣明会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超过30年,提供粮食援助和项目支持,协助脆弱社群自力更生。2024年,我们将资助预防营养不良、支持农民抵御气候变化的项目,并帮助灾后重建。 你可以怎样缝补世界的破口?只需踏出那重要的一步,就能帮助填饱饥饿中的脆弱群体。立即参与饥饿30活动,深入了解全球议题,并呼吁家人朋友一同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筹款支持脆弱社群,我们共同助力改变命运!即刻前往30hourfamine.worldvision.com.my 报名成为营长或营员,让我们一起可以Right the Wrong,危“饥”不再! 饥饿30市集活动 日期:7-8/9/2024 时间:下午2时至10时 地点:PIAZZA @ Level 3,Pavilion Bukit Jalil 2024年饥饿30已经开跑啦!号召营长报名参加: 赶快加入对抗饥饿行列,即使在最具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有能力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参加饥饿30,为马来西亚和国外有需要的脆弱孩童发声。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互相牵起彼此的爱心巧手,合力缝补这个世界的缺口,把温暖送达地球上每一个有需要的角落。 Right the Wrong,危“饥”不再! 2024年营长培训营 5月11日(星期六),9am-5pm,槟城和关丹 5月18日(星期六),9am-5pm,吉隆坡 5月25日(星期六),9am-5pm,亚庇和诗巫 相关报导: 【《学海》少年/名人推荐】看《学海》季刊,成为“有趣的人”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从“注意力碎片”到“集中注意力”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辩论不只需要技巧,更需要亮点
8月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辩论不只需要技巧,更需要亮点
有亮点(Got Point)是一群辩手创立的辩论平台,核心目标是让辩论变得有趣并走近观众。 这个有着亮点的名称,取名时却是创办人陈宏耀偶然闪现的想法。致力于推动公开辩论(open debate)的他,一日和梁宝仪及外号光头律师的朋友一起脑力激荡时,闪现的第一个想法是:既然大家是辩论团队,讲话一定要有重点。当他看到朋友的光头闪闪发亮,瞬间有了一个亮点。于是平台中文名称就在他出卖朋友的光头后闪现了。 根据宏耀的想法,辩论不该只有严肃,也该有趣、有所启发、有亮点地输出你的角度。辩论是一种展现高度思维能力的活动。然而,高深的语言造诣与对谈能力是一回事,能否接引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角让普通观众也能享受辩论,又是另一回事。 公开辩论之余,必须有亮点 在他的设想里,是公开辩论在先,亮点在后。从他的对谈中可以知道,他在乎群众的契合度。近期马来西亚涌现脱口秀潮,宏耀也曾想尝试发展脱口秀,却发现本身更喜欢辩论多于脱口秀。马来西亚的脱口秀尚处于起步阶段,却为他提供了想法:辩论也可以像脱口秀一样,逐渐演变成面向大众的活动。 马来西亚辩论历史悠久,更有不少辩手扬名海内外。既然都是被聚焦的一群,为何辩手不可更面向大众多一点?辩手也可以摆脱大专学术精英的印象。这种面向大众的重要精神,其实是借鉴于脱口秀中“开麦”(open mic)的观念。脱口秀表演者向来和观众有很好的互动,也注重观众的互动感。在参照脱口秀,以及中国节目《奇葩说》的机制后,有亮点开始完善自己的机制,包括正反两位辩手搭配主持人的模式,以及让观众于现场灵活使用手中卡片来表达立场,再辅以小任务、询问问题,使得观众打破传统辩论台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印象,让辩论活动与观众形成高度互动。 和观众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有亮点所设计的游戏环节也带来有趣效应。游戏要求即席辩论,力求双方立场呈现反差。其中一场活动里,在表演开始前,主办单位现场收集观众伴侣最奇怪的癖好,然后让双方互相捍卫自己立场。癖好是坏是好,伴侣是棒是糟,全凭观众自辩。这种有趣好玩的线下活动,颠覆了人们对辩论的印象。 场域选择也是有亮点其中一个关键所在。有亮点到很多场域表演,包括殡仪馆、教堂、大会堂甚至中药店。特别场域适合特定主题,能够增加辩论的临场感。这种不拘场地形式的作风从季风带书店开始。宏耀特别提及:“有好奇心的人、喜欢阅读的人,也许就是我们的群众。书店气质更贴近我们。” 这样不拘小节的风格背后其实藏着宏耀的小小私心:书店一般没被镁光灯所聚焦。他希望借此带动一些人流。在那之后,他到各个场域尝试办活动。在推广生命教育的一圆殡仪馆办生死辩论、在传统中药店办药理辩论,现场让观众思考:如果你发现长生不老药,你是服下或销毁? 5月5广邀中学生体验公开辩论 5月5日,有亮点将和《学海》季刊合作,在星洲日报总社举办一场公开辩论。届时,他将会让老辩手带领年轻辩手展开辩论:对现在年轻人来说,追求读好书找好工的人生观还管用吗?默默耕耘是否还是可行的选择? 这就是有亮点尝试让辩论变成一种通俗娱乐的努力,让大家更普遍的享受辩论之余,抛出了思考点。 宏耀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表演,大家都是喜欢舞台的人。而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舞台更适合辩手。传统大型辩论,机会掌握在特定几个人身上。他想把这个严肃的水平线稍微拉下来,不要让辩论那么沉重。看一场辩论无异于看一场表演。他希望它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表演,甚至很欢迎各界将这个已经反复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模式拿去使用。 专业化意味着与观众的距离 我们回过来看待辩论这回事:为什么辩论并非十分流行的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辩论圈太成熟。专业的术语、陌生化的语言、专业的评审机制,都会让辩论变得制式化或变得高深。而当我们以通俗角度,或文化收费的角度去看待辩论,这类陌生的语言甚至专业的裁判会导致辩论活动不需接地气。举个例子,传统辩论就像学术期刊,但因为这份专业化,使得阅读期刊的读者只能是专业读者。他积极在扩展辩论的另一种可能性。 他对辩论的另一种改革,是丰富了辩论技术。面对群众是另一种技艺,其中包括控场能力、讲说艺术、表现张力、互动能力等。当传统辩手在面对真实场域里的群众,试图说服大家的时候,将进入完全不同的游戏。传统辩论人活跃的舞台,不外乎参加公开赛、成为教练并带队、成为辩论赛评委。他希望辩手可以出现第四种选择:走向群众。他的抛砖引玉,渴望的是对辩论界的改变。“这是这个固有的圈子或产业的一种新的叙事。”他如斯总结。 相关报导: 【《学海》少年/名人推荐】《学海》季刊 页页皆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世界宣明会扶贫 贫困带来的饥饿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出国深造前的心理准备
8月前
动力青年
编采手记
林芷桑/相遇有缘,离别淡然
无论再见或不再见,把握因缘即是在相聚时珍惜当下,离散时感恩祝福。离别从来不是结局。聚散的过程,其实也是让我们成长的一种力量。
1年前
编采手记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这次,我们路见不平┄┄
“身为老师,我们只负责搭建鹰架,通过大量有目的性的提问让孩子思考继而行动,最重要的是,孩子必需了解‘利他共好’是支撑整个历程的意义。” ——蔡文珮院长 提案的每一个过程,文珮院长都是负责提问和引导,把主权交给孩子。这4位孩子会从其他孩子中脱颖而出被选上,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在团队里的角色,性格也互补。12岁的大哥哥博程年纪最大,性格沉稳不怯场;11岁的可倩是团队里的领导和粘合剂,她从不忽略任何队员;同样是9岁的欣约和宥宁,一个不怕失败,一个是使命必达的好队友。4个孩子在这个路见不平专案从无到有的过程,慢慢找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的声音。 文珮院长当初带孩子去公园视察问题的时候,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能力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你们会解决什么?”起初孩子们在决定要提什么专案时曾几度吵得不可开交,文珮院长从不喊停,因为她相信这是一个孩子学习的过程,最后孩子们也得出一个共识:一个困扰他们社区已久的公园路洞问题。 博程知道公园的路洞问题严重,因此决定要做些什么去改变社区,这就是他当初会那么努力提案的原因。 定下专案题目后,他们首先到社区访问居民,结果发现不少人或亲人曾经因为公园的路洞而受伤。孩子们当下就发现了这個共同的问题,他们的心开始和社区有更深和真实的连接。 孩子们关心的社会议题 孩子们收集了社区居民的意见后,开始制作海报和演示文稿,完成后带去市议会提交给古晋南市市长拿督黄鸿圣。这是他们第一次踏进市议会,更是第一次和市长面对面,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可倩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市长说的那句话,“你的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贡献了多少”。 “要教出会关心世界的孩子,老师本身必须是那个关心世界的带路人。我记得有人说过,大人的世界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多大。关心世界应该是进阶式的由关心自己和家人开始,再延伸到社区。这些孩子在Taman Woodland Park长大,对这公园是有感情的,这就是他们的初心。”文珮院长对于教出关心世界的孩子,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当小朋友们被问起为什么要关注社会,欣约说仔细去观察和关注社会发生的事,让我们能够避免下一次悲剧的发生。宥宁则表示关心社会培养公民意识才会让社会更美好,小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 社会就是最好的课室。走出班级去关注社会,连接社会,当一个关怀社会的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制作完提案海报的傍晚,可倩要求重看海报,她告诉我她很满意,她觉得自己很有力量。”文珮老师告诉我这句话的时候,我透过zoom荧幕,看到她眼里闪烁的晶莹光芒。孩子的教育,从衣食住行出发 孩子的教育,从衣食住行出发 除了提问每一个孩子最想改变社会的一件事,我也问了文珮院长,她告诉我她最想改变的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家长小时候的老师。这句话听起来很不合逻辑,但是她希望自己能让这些孩子成为一个看见意义的人。没有看到意义的大人,自然带不出一个看出生命意义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过程,起心动念很重要的,只有看见每一件事都具有自己的意义,看见自己,听到自己最真实的声音,主动性才会出来。要百分百相信自己在做着,孩子才会相信,并且有信念去成为一个更好的孩子。 与其硬灌知识,不如从衣食住行出发,和孩子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更让他们贴近真实教育。教育本质从来没有变,对于文珮院长而言,教育本质就是人类的福祉在永续的条件进行,还有善待大地。她发现了现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现代孩子和这个世界没有挂钩,有一次她问孩子,咖啡如果放了白糖,白糖是浮着还是沉下去的,结果孩子答不出来,因为孩子只是顾着看手机没去留意身边的咖啡。 文珮老师曾经读过《成长的极限》这本书,书中写到人类来到一个高点,人就会走下坡。人类到了2100年就会到了极限。现在的孩子是非常有可能走到那一天的,如果孩子不关注社会,他不懂如何当好一个抉择者,没有自己的世界观,那么肯定会被淘汰。 关怀社会,从小做起!如何栽培一个关注社会,敢于发声的孩子?从我们大人做起,言传不如身教。路见不平的专案从提案到结案到修补公园前前后后历经了三四个月,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文珮老师的教育理念以外,孩子们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直持续追踪市长的后续行动也是成功原因之一。这就是年纪小小的他们,向社会发出最铿锵有力的声音。
1年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看民众图书馆 用历史解读生命
我叫賴俊岚,目前在拉曼大学金宝校区学生事务处任职,也是林明民众图书馆理事。 我是机缘巧合下得到一份1957年的民众图书馆名单,进而展开了搜寻西马半岛的民众图书馆研究运动。同时,也开始推动普及化历史,并加入2项元素:理性优思社会,感性关怀社区。希望通过长辈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把历史普及化,尽量拼凑出当年的民众图书馆风貌。 同时,也让年轻一代更能与历史有链接点。 民众图书馆∕是许多新村人民的集体回忆 其实,很多民众都认为历史是可有可无的,跟生活没有关系,加上它没有什么“钱”途,造成大家都兴致缺缺。所以,我先通过一系列寻找记忆中的马来西亚线上讲座、跨族群交流,再到寻找民众图书馆来呼吁。我也已获得导游执照,准备通过讲述把历史变活,将它从书中解放出来。同时,更要给普罗大众看见热爱历史也能带来职业收入。 我们可以利用最简单的方法,请身边长辈分享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再由记录者或后代记录在案,通过各种方式分享出去。此外,后辈亦能间接参与长辈的过去,变成一个拉近彼此情感的枢纽。 而民众图书馆恰好给了我机会去接触更多新村的长辈。它的成立,是因在1950年代新马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为了广泛传播文化事业,才在市镇与新村推动普设图书馆运动。当年的中文民众图书馆共有175间,目前只剩下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发中心和林明民众图书馆。 虽然它出现的时间很短,却是许多新村人民的集体回忆,特别是那些75岁以上的长辈,那里算是当年难得的娱乐场所,可供他们消磨时光。 把历史变活∕再说给其他人听 寻找民众图书馆的过程中,我能深刻体会到新村老人家的平淡日常。他们都希望能有人陪他们说话,听他们说以前的故事。因此,我也乐意扮演这样一个陪听和记录的角色。渐渐地,我从被大家误解和谩骂,到后来大家看见了我的用心和努力,并自愿提供帮助。 有人因而出版了民众图书馆的书,有些很热心帮我去寻找当年的负责人、民众图书馆的踪迹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带给我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满足感,才能继续往前迈进。 最记得有位某民众图书馆的理事,在刚开始接受我采访时,花1个小时才放下戒备心。起初,我还被询问,什么是民众图书馆等。等到他放下戒心,即滔滔不绝地讲述很多关于民众图书馆的点点滴滴,原本2个小时的访谈,聊了5个小时还舍不得离开。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霹雳州积莪营的民众图书馆。虽然如今已没落,可是,我却观察到它的地理位置是当地的生活中心,就附设在民众大会堂内。这恰恰说明它的价值并不只在学术研究,也曾是新村的重要地标。村民都在此进行一系列文艺活动,一点点形成在地化的社区。 我们若想营造一个社区,可不能只有年轻人,更需要有老人家的加入,才能真正达到全体总动员的目的。 把甲板搞得有声有色的两位有心人 不仅如此,我也曾担任过穿针引线的中间人,让两位对甲板历史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互相认识。一位是有方法的文史工作者,一位是有当地社区网络的土生土长人。结合两人的互补力量,合作无间把甲板搞得有声有色,我称之为甲板模式。我也把自己定义为“史探”,通过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去寻找民间爱护历史的有心人,帮助他们和科普一些历史资料。 我常相信,高手在民间。要普及化历史,就要用一些当地的有心人去把历史说给其他人听,也让他们有机会表现对这片土地的爱,更能培养出演说人才,一举三得!
1年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数感好的人,辨别假新闻的能力也高
“现在的课纲属于高思维教学,可是老师们都还用回旧日的填鸭式教法,要孩子取“共”或“剩”等关键词来确定题目是+还是-。其实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孩子理解数学的基础和逻辑。数学是让我们思考的一门游戏,这也是区分人类与AI的关键所在。”马来亚大学电脑通讯工程学士背景的苏鸿业指出现今的问题。 对的年纪做对的事,是他和伙伴彭子钧(马来西亚北方大学运作管理系毕业)对社会的呼吁。 鸿业提到,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跟不上小学课程,在幼稚园就给孩子背乘法表。可是孩子即便背熟了,也不明白X的意义。所以,当他们在做乘法时,看到题目后,又会开始把乘法表从头背起,直至背到跟题目一样的号码才停止。 背乘法表是亲子的第一道裂痕 “背乘法表是亲子的第一道裂痕。家长陪孩子玩时,都希望孩子把专注力放在课业上。他们没有想到玩才能让孩子投入整个过程,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孩子还能思考与分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他的学生中,就有一位被其他安亲班拒绝的三年级学生,成绩很好,但态度很差。刚来的时候玩桌游会闹脾气,把东西推翻、撞墙等。老师在孩子闹情绪时,会请孩子去一旁让他冷静。等到他看到同学都玩得开心,就会加回来继续玩。这位孩子到了六年级时,已经会带小朋友玩桌游,输了,也会告诉大家输赢是很正常的事。游戏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情绪,只是别用这情绪去伤害别人。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玩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就像西方国外较开放的教育,他们可用1、2小时,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鸿业和子钧也在自己的脸书提供许多免费的数学小游戏,让需要的人下载,以增加学习的趣味。 我们都活在一个快速且焦虑的时代,越是飞得快,只有优秀孩子能跟得上。往往那些落在后头的孩子,更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才能更快掌握好数学。不怕慢,只怕站,这句话用在学习上依然受用无穷。 帮孩子把数学衔接到生活里 “父母也可以陪着孩子学基础练习。就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刚才我在菜市买了3个苹果,家里还有5个,现在总共有多少个?这样可以帮孩子把数学衔接到生活里。孩子在回答应用题时,就能派上用场。”子钧分析。 有很多人认为,学数学需要天赋,甚至自己定义自己不适合学。其实现在的大脑神经研究都显示,人的大脑可塑性很高,没有人不适合学数学,或许其中运算的部分较差,却不代表数学就一定弱。 “剑桥大学有研究显示,数感好的人,辨别假新闻的能力比较高。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让他们理性思考和分析。就好像金字塔行销模式,其实只要花点时间去计算,就能算到一直分层下去,只要人数到了十多层,已经包括全世界的人口,所以根本没办法让这么多人都赚钱。我们在教高年级学生时,也会引用这个金字塔模式,告诉他们其中的数学概念,并教他们怎样演算。这也算是教导下一代如何防范受骗。”子钧指出数学对社会的影响。 “数学好的人,在面对问题时都不怕失败、不容易放弃,因为数学是需要一直不断尝试从失败中找到答案。他们会更愿意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灵活解决问题。”鸿业补充。 处在急功近利的现代,我们更需要有些人去带动学生回到数学的原点,让他们玩着玩着就学会了。
1年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 我也曾是《学海》学记】7. 邓文龙
我是邓文龙, 雪隆区第19届学生记者。当时的学生记者负责人是钟进贺。 我来自吉隆坡美和家中学,现在是一名演讲培训导师。 在担任学生记者期间,每逢星期三都特别兴奋和期待,翻开报纸看看《年轻人》版有没有刊登自己的校园报道。 我还保持联络的同届学记有:吴伟伦、邹国荣、郑荣耀、张菁菁、孙玉琳,我们在WhatsApp群组里还经常保持联系。 给学弟妹的寄语: 学记的生涯不长,能够一群人在一起办活动、采访、写稿,肯定是人生很精彩的画面。要好好珍惜学记的缘分,结交更多朋友,锻炼人际关系,你的“学记生涯”会是影响一辈子的黄金时期。 FB:Alex Tong 邓文龙 Email :
[email protected]
1年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 有话说】与社会议题面对面 ——专访颜汉霖谈女性不平等待遇和推动国家文化
谈到女性议题,不少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女性在争取女权平等、女性在为女性发声。在雪兰莪八打灵17区非主流的书店里,一名男性店长,对这类议题特别有兴趣,也特别有感受。 颜汉霖毕业于现今社会最吃香的资讯与通讯科系,曾在巴生中华独中和滨华独中各任教三年多,如今选择在一家小小的,非主流的书店当店长,主办了多场跟社会议题有关的活动。 他说,国家的政策、社会的态度,对女性一直没有较为公平的对待。 “马来西亚有不少女性议题长期被忽略,需要被关注,我觉得对女性要比较公平一些。”颜汉霖如是表示。 他说,一直以来,不少本地女性与外国男性结婚,在国外产子后,母亲想带孩子回到自己的国土生活,孩子却不获马来西亚公民权。但本地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在国外产子,却可以因为父亲的身分,孩子容易获得马来西亚公民权。 “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女性无法为孩子申请到自己国家的公民权,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在国家政策上,女性应该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公平对待。” 谈到社会观感在看待女性方面的不对等时,他特别提到网络上的一段戏言 “能够开很多把锁头的钥匙是一把好的钥匙;能够被很多把钥匙打开的锁头,是一把坏的锁头。” 他说,男性在公开场合谈论或讨论性话题时,会被视为正常及理所当然;若是女性公开谈论或讨论,可能会引来性骚扰,甚至遭到羞辱。社会观感的不一致,对女性不公平。 在举办类似女性议题的活动时,他们也会着重探讨性别平等,借以提醒大众社会,有关这一方面的醒觉。同时,也借由这个活动平台,让大家说出自己的心声,发表自己的看法,延伸大家的角度及观点,引发思考及集思广益。 在文化主流里面的非主流,与一般希望“越多人参加越好”的团体活动不同,店长颜汉霖“小确幸”式办了很多场不同社会议题的讲座。 读一本书,办一个活动 今年4月29日,颜汉霖邀请大将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一场活动“一个法国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马来西亚人眼中的马来亚”。颜汉霖起心动念想举办这一场活动,只是因为一本书。 “当初,阅读《我眼中的马来亚——讲义1934-1938》中文译本时,我被书中的内容震撼,而译者是一名长期居留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人林把一,觉得更是难得,因此决定邀请大将出版社一起为这本书的内容举办一场活动。” “书中提及了马来礼节 、马来婚俗 、皮影戏 、马来美食等,甚至好些连马来人自己都遗忘的马来习俗及文化。” 他说,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马来人怀孕七个月的送礼习俗。当时译者在翻译到这一段时,曾四处打听,都得不到证实。后来,在一个小甘榜的老者口中,才证实马来人以前有这样一个习俗。 另外,颜汉霖也谈到皮影戏,对于这项古老传统民间艺术的没落,他感到非常唏嘘及惋惜。他说,马来西亚本身隐藏着许多优美传统文化,在长期忽略的情况下没落。 他指出,连译者也很纳闷,为什么马来人不努力保留这些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译者甚至在翻译的过程中,曾冲动想重新复制原著作家的考察路线,但后来发现,即使现代科技那么发达,想要考察也很难,需要花很长时间。 “在推广及保留文化方面,我觉得人民要有自觉,政府才会重视。” 颜汉霖觉得,政府可以提供一些资源,让民间组织多办一些活动,甚至有系统地记录下来。一旦后人想要复新时,也有个依据可以参考。” 他认为华人有危机感,但马来人没有,因此在保留民族文化方面,不像华人那般积极。马来人更倾向于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推广。 “很多值得保留,那么优美的文化,就这样消失及没落,觉得很可惜。” 颜汉霖坦承他比较少马来朋友,因此无法知道友族的真正想法。但身为马来西亚人,觉得各族文化都应该获得妥善保存。 《我眼中的马来亚——讲义1934-1938》原著作家珍妮·库西尼尔(Jeanne Cuisinier, 1890-1964)是一位出色的民族学家、音乐家和作家。1932 年,被法国教育部派往马来亚研究民族学和语言学。她讲得一口流利的马来语,在马来半岛实地考察研究了将近两年。读者可以透过作者的视角,穿越时空回到近百年前的马来亚,感受及了解马来友族同胞的风土人情。 加强大众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现为“季风带”八打灵再也店长的颜汉霖指出,一开始选择加入“季风带”,是因为认同书店老板林韦地的理念。在店里可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举办自己喜欢的活动。“在设定活动的议题前,我会优先考虑到新书内容所谈到的社会议题;再来就是当下所发生的社会议题,最后才会考虑自己感兴趣的议题。” 颜汉霖强调:“我希望借由书店,作为一个理想讨论的平台,让持有不同立场的人,都可以发言。我们算是播种,通过议题的讨论,让人们有兴趣深入了解,加强人们对有关议题的关注力度。” “一点点星星之火,慢慢地蔓延成一股小小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尽一点棉力。” 鼓励参与者针对不同课题发言 与颜汉霖合作的,还有“季风带”副店长陈俐彦。今年23岁的她,是确确实实的00后,对经营书店及社会议题活动拥有一股热爱。 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对“女性议题”及“假新闻”特别感兴趣。陈俐彦透露,16岁那年受到历史老师的启蒙,开始对人文及社会课题感兴趣。中学时期参加“人文社科学会”,特别喜欢与社团里的同学讨论社会议题。 她说,与汉霖共事,让她意识到,原来她的意见是可以被听见,可以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她以前读书期间所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汉霖很尊重大家的意见,跟汉霖聊天后,对社会课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有新的角度去理解事情的另一面。” 她指出,近期书店举办的“沙龙”活动,就是鼓励大家针对不同的课题发言,不同的观点可以互相交流,甚至达到疗愈人心的效果。 ********** 青年特约黄梦诗,出版与媒体出身,从事文字工作超過二十年光景。喜欢自由,喜欢躺在文字的星海中,积极经营正职与副业,朝向斜杠的人生迈进。 电邮:
[email protected]
1年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 我也曾是《学海》学记】8. 郑金光
我是郑金光,森州区第12届学生记者。当时的学生记者负责人是何文权和高宝丽。 我来自瓜拉庇劳中华中学,现在是一名教师。 在担任学生记者期间,我最难忘的是办生活营的点点滴滴。 我还保持联络的同届学记有:吴达坤、许庭凯、蔡义万、李安妮、林翠娟、杨释为。 给学弟妹的寄语: 好好珍惜这一年的学记生涯,用心体会,这会是你在学校无法体验的课外活动。你会感激人生的道路上有这么一个不一样的生活。
1年前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动力青年 / 字字珠玑 + 文字辩论】酬神演出、慈善活动以性感偶像或火辣歌舞为表演号召,适合?不适合?
【认为适合的说】 正方01)王修捷 任何人都有使用不同形式参与慈善的权利。 性感元素应该出现在慈善活动里吗?性感没有标准尺度。中东女人黑袍加身、洋妞个性解放崇尚比基尼。高僧看美女,但见白骨;宗教师看体操项目,却看出线条。 感受是个人的。尺度亦然。 而慈善贵于心意。伪善比性感元素更让人厌恶。 哪怕有人捐出Only fans收入行善,受益者只有感恩,哪会嫌弃。 何况是艺人作为回馈参与表演? 耶稣时代某妓被围,耶稣谓:你们当中无罪之人可以拿石头扔她。人群终究散开。同理,讨伐艺人,不如反求诸己。 我誓死捍卫你参与慈善的权利。不管任何形式。 正方02)谭钧泽 慈善活动以“性感偶像”为噱头是否合适?我认为这个讨论主体不只是性感,反而“偶像”这样的角色才是题目的关键。偶像这个角色代表着其本身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影响力对于慈善活动最后的筹款总额必然有正面的助力。对于主办方、慈善团体而言,最迫切的便是眼下的资金问题,选择一个曝光量最大的宣传方式,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也应该考量,一些网络偶像是以恶搞或卖弄性感而获得了影响力,如果再谴责他们出席慈善活动的行为,那么这些偶像又能用他们的影响力对社会做出什么正面的贡献呢? 正方03)成安然 只要当事者是自愿,任何想为公益出一份力的人都不该被歧视。性感偶像也是一份职业,不该存在职业歧视。情欲行业中往往主要讨伐的都是女性,打着男女平等的口号,却不断地打压色情行业的女性,甚至善心也被磨灭了。 食色性也,慈善晚会正符合了人性的需求。一般人对慈善都不敏感,用噱头来吸引更多人关注何不美哉?慈善最重要的是出钱,让本来没关注的人了解更多,才能让慈善生生不息地循环。不断消耗关注该课题的小众,只会让不断捐助的人产生无力感和疲惫,进而慈善难以进行。 附和者陈思琪:对于所谓色情,没有需求,就没有供应。现在是有需求的人举着道德大旗来攻击供应性感的人。这逻辑本身就不合逻辑。 【认为不适合的说】 反方 01)黄梦诗 有人提到是否该以“性感”之名作为号召,办慈善活动,我个人是不认同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以慈善之名,行淫乱之实”。慈善活动,本来应是给社会带来正向影响及思考。 性感有很多种,有气质高雅的性感,也有健康充满活力的性感,但绝不是如“艳星”般的这种性感。 如今,社会有不少以“慈善之名”或“艺术之名”包装一些不能搬上台面的活动。 这类观感不佳、物化女性的举动,是真的在做慈善,还是纯粹为了满足“个人欲望”? 好像早年的酬神歌台,衣着性感的歌手,是男人想看,还是神想看? 慈善的焦点被转移了,这慈善活动还有社会正面的意义吗?确定还是真心做慈善吗? 附和者明日程:符合美学标准的裸体艺术品是不会让人引起性幻想的;性感(无论男女)其实根本无须裸露肉身的任何部位。至于“性行业”或“爱情动作片”则是另一个范畴了。 反方 02)张丽丝 我们是不是都活在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媚俗社会里?许多酬神与慈善活动,都在卖弄性感,刺激男人欲望,这会否为#Metoo案件添多一分歧视?这算是另一种赤裸裸的挑逗么?自愿,被逼?没有认知失调问题? 很多人都在呼喊“现在的社会生病了”,那么,这有在打一支增强剂吗?没有需求就没有供应。 自由,是要有边界与自律,才能创造出和谐正面的社会。 男女平等,常常只是口号。人须自重,而后人重之,学会爱自己很重要。 附和者Teoh Chee Siang:不适合。即便是以商业广告、资本主义的角度去思考,这也是不符合形象思维的手段,本末倒置。同时,慈善的本质也该好好被正视,而非为了慈善而慈善。这一点,大马尚需好长好长一段路。 反方 03)龚万金 出席慈善活动人士,特别是捐款者,几乎都是善心人士或社会名流。如果带出载歌载舞的性感偶像表演,似乎把整个活动低俗化,甚至招惹黑社会前来闹事,引发武林大会,干戈扰攘,让慈善活动地点变成刑事案现场。 所有善心人士,包括性感偶像,都欢迎出席慈善活动捐款,但不鼓励性感表演。性感偶像可以在自己适合的地方演出,所获酬劳,欢迎到慈善活动中心捐款,而无需参与当天慈善的演出。他们的善举,还可能感动社会人士,犹如劫富济贫的罗宾汉名流青史,成为饭后佳话。 性感偶像为了慈善活动,改邪归正,改变一路风骚性感路线,而盛装打扮出席演出,或者更能成为噱头,吸引感动观众,而主办单位也因此获得赞赏,因为度化众生。 慈善活动是“正派”的,所有出席者都获得庇佑功德,相信性感偶像都明白以载歌艳舞方式出场,是吃力不讨好的! ********** 本版辩论会延伸到《〈星洲动力青年〉 +〈全民读书会〉+ 〈全民写作〉》社团FB,欢迎读者扫描、浏览、发表意见。
1年前
动力青年
更多动力青年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