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华文教育工作
新教育
【华文文学与活动交流会】为推动华文工作 寻更多的可能
编按:报考SPM华文科学生日渐减少的新闻每年都能看到。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华文产生兴趣?文学作品要如何走进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世界?推动华文工作这条路又该如何走? 翻开这期的【新教育】一起来找答案吧。 报道:本刊特约 杨林宜 摄影:本报 黄冰冰 推动华文工作在马来西亚一直不是易事,如今身处在科技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静下心来阅读对许多人来说愈加困难,学习华文和亲近文学也逐渐从日常清单中淡出。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或许是教师日常工作繁忙,或许是学生课业繁重,抑或是社交媒体五花八门的内容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使得他们难以抽身,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然而,依然有一群华文教育与文化的推动者,在这数十年间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他们怀着“能做多少是多少”的信念,坚定守护着华文文学的沃土。如今,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中已收录二十余篇马华文学作品,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与肯定。 尽管如此,他们也意识到,推动马华文学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上。他们希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深耕其中,让文学创作、讨论和分享的风气在校园内蔓延,感染更多人自发阅读,点燃大家对文学的兴趣,种下热情的种子,让它在日后的岁月里发芽并茁壮成长。 11月30日在加影新纪元大学学院举行的一场华文文学与活动交流会,邀请了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兼院长伍燕翎博士,以及马华作家吴鑫霖,与华文教师分享如何将报章和马华文学作品带进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世界,交流会由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主持。出席者有新纪元大学学院学生事务处总监戴庆义、中文系讲师吕鸣仁、吉隆坡班登英达国中华文科主任李淑君、雪州蕉赖柏林本国中华文科主任陈晓伟、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主席甄子云、乐学华文班授课教师颜音玉、柔佛拿汀翁惹化国中华文科主任江美年,以及森美兰利民济达哈中学华文科主任张俊荣。 曾毓林:华文教育工作决不能停滞 曾毓林在20年前担任《学海》主编时,便陆续推动了“我讲华语我考华文”、“拯救华文”和“爱华文”三项运动。他以“三部曲”来形容这3个阶段,虽然如今回首,推动华文学习的障碍和问题依然存在,但他依旧坚定地认为,华文教育的工作决不能停滞。 “不管有没有成果,我们一天还在岗位上,便是一天也要发声。若是连我们(华文教育工作者)都不发声,那就太可惜了。我不奢望这次的交流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但至少能让更多人听到推动华文教育的声音,尤其是教育部、家长和教师。” 他说,星洲日报在推动阅读和写作上始终不遗余力,尤其通过“花踪”让马华文学持续开花,并将马华作家带入校园,推广本地文学的阅读风气。最近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中,许多参赛者选择了本地作品作为朗诵题材,可见马华文学已开始渗透校园,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接触更多马华文学作品。 他认为这股“劲头”不能停滞,否则一切都将重新开始。他说,教师在鼓励学生阅读和写作上扮演了要角,而教师本身其实也具备出色的写作能力。因此,他认为,若教师能多写作,便可更好地带动学生一起投入创作。 他指出,教师不一定需要博览群书,就像导演不必是影帝影后才能执导电影。然而,教师需要把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递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进入那片广阔无垠的书海。 “并非每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创造一片辽阔的海洋,只要给他们一艘船,让他们去闯荡便很好了。” 伍燕翎:AI流行当下应让阅读更有温度 伍燕翎在会上分享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AI)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除了课业辅助甚至在某方面替代教师的角色,华文教育的推广应更加注重文学阅读的提升,让阅读更有温度、更人性化,并富有深度。 她向华文教师推荐了20部马华文学作品,希望通过教师的阅读与分享,将作品带到学生群中。通过阅读优质作品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涵养,激发他们对马华文学的兴趣,从而深入探索,进行创作。 她说,教育和文化工作者这些年来一直在推动华文教育,但除了推动之外,还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才能将教育和文化工作带入下一个阶段,推到更高层次。 “我们应该从更加乐观的角度来看,虽然教师的工作非常繁忙,要求他们阅读更多文学作品似乎有一定难度,但如今全国中小学的诗歌朗诵比赛中,许多参赛者选择了马华文学作品作为朗诵题材,全国创作比赛也是华文文学推广的重要一环。既然马华文学的推广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将这一推广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探讨如何让马华文学的阅读更具深度。” 伍燕翎经常通过各种活动与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这包括日前举办的华文教师文学教学研讨观摩会。她指出,尽管学生在文学创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借助AI的帮助,他们不仅能够写作,而且写作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这个现象令人担忧,但也提醒着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做出改变。 她认为当前华文教育和文学培养的重点应当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让读写变得有深度,并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在这个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接触和鉴赏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思考与兴趣。 吴鑫霖:识字量有助于与文学作品产生联结 吴鑫霖则认为,在探讨适合学生阅读的马华文学时,也应当关注学生的“识字量”。唯有储存一定的识字量,读者才能真正理解并和文学作品产生联结。 他说,许多马华文学作品因内容在地化,易于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比如马华作家冰谷受邀到校园,带着小朋友一起阅读文本。他的教师朋友在教学中展示实物,如橡胶果和古早味雪糕,带领学生体验文本中的元素,让他们通过感官参与其中。 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想像的画面,将他们带入作品所描绘的时代和故事。 长期教导相同的内容可能会让教师产生倦怠,学生也可能因应付考试而缺乏对内容的真正理解。为了避免课本成为“作家的坟墓”,让教育真正做到“生命影响生命”,吴鑫霖认为在选择文本时,应该尽量选择那些既能激发教师教学乐趣,又能让学生感到愉悦的作品。 他说,文学的推广应回归创作本身的意义,即通过文本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社会背景。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与作者的联系,同时让他们通过阅读与自身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 他举例,方北方的作品描绘了一代人的生活,孟沙写的是报人生活,李天葆小说中的茨厂街等,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揭开文本中的画面,比如将文本化为影像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文本产生更多的互动,去想像那些时代背景,感受人物的情感,并参与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也建议通过活动将马华作家带到公众面前,比如文化讲座,甚至是医学讲座,如著名医生作家欧阳林,这可以提高作家的曝光率,让作家形象化,进而吸引更多人阅读文学作品。他说,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体现,通过作家的影响力将学生从现实社会带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重拾“写诗”传统 表达情感 吴鑫霖认为写诗也是学生参与创作的其中一种方式。他说,过去写诗是人们表达情感和叙事的常见手法,但这种“传统”如今正在消失。他希望重拾这个传统,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作诗,包括不拘形式的打油诗,都能让他们轻松地享受创作过程。 他理解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推广文学教育的无可奈何。他特别提到吉隆坡中华中学一位教师,因学校图书馆位于10楼,愿意上楼阅读的学生很少。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名教师推着小车在走廊上“叫卖”,其灵活变通源自那颗对文学充满热忱的心。 陈晓伟:教学方法需适应时代变化 陈晓伟则坦言,推动华文文学在国中总是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然而唯一较为稳定的,便是教师的带动和教学方式,但教学方法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过去,教师通过剪报和读社论来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学生也可以安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讲;但如今,几乎一切都依赖电子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生态。 他指出,现实压力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忽视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内容。因此,要在校园内推动文学教育,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来扮演推动者的角色。反而,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圈持续带动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新人,形成自发的传播和参与。 他认为学生的影响力极大,而推动阅读和创作正需要这种动力。学生自发学习能让自己沉浸在文学中,并尝试创作和参赛。教师的任务是尽一切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让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持续发酵。 他也直言,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往往很有深度,但对许多现代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显得深奥难懂,主要是因为他们目前所接触的内容多为表面,甚至肤浅。作家或专家的研讨会和讲座虽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但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生。教师需要消化这些内容,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尝试理解富有深度的文学作品。 戴庆义:推动阅读需有全面统筹计划 教育界资深工作者戴庆义分享了他在独中、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教授华文及掌校期间,推动华文阅读和学习风气的经验。他回忆道,当他还是教师时,他鼓励学生养成剪报的习惯,并分享有关内容;掌校后,他则要求教师们采用类似做法,也鼓励学生引用文章来分享。 但他坦言,推广工作经常面临的阻力包括教师非自愿参与,这可能源于教师忙碌和缺乏动力,以及教师华文素养的不足。如果再加上缺乏上级支持,教师往往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学生自然也难以得到鼓励,从而导致华文阅读风气难以持续,相关活动的效果也不彰显。 他认为要激发教师参与推动华文阅读,还必须有一个全面的统筹计划。他建议先成立一个华文阅读委员会,并由各州的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负责带领和同步推动该计划。 然而,戴庆义也指出,非华裔校长或非中文背景的校长通常不支持此类活动,这会给推动工作带来困难。无论如何,要让推动工作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必须获得各方支持,包括教育部和督学,而媒体在宣传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不过,若活动能够在全国同步推广,还需要有后续准备。若动力无法持续,推广效果将迅速减弱。因此,他认为需要一个监督单位,定期推进相关活动的进程。 李淑君:善用科技便利让学生阅读 李淑君表示,科技改变了许多人阅读的方式,她并不认为教师和学生阅读量减少,而是阅读的途径不再仅限于书本。她认为,要鼓励学生阅读更多马华文学作品,可以善用科技的便利。例如,现代人习惯分享新闻链接并展开讨论,李淑君认为同样的方式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她建议通过挑选一些精彩的文章,发送链接到学生手机上,让他们随时随地接触这些内容。 她也指出,当前学生面临过多的诱惑,短视频等娱乐形式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她提议通过有趣的方式,比如结合优质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触文学,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她曾要求学生固定写日记或周记,但发现学生的写作逐渐缺乏新意,于是她改变想法,鼓励学生分享在短视频平台看到的有趣句子并记录下来,由小分享来推动阅读。 “这就像我们偶然听见一首歌,喜欢上了就会凭着歌词去找到那首歌。同样的,先让学生接触他们感兴趣的部分,激发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寻找更多文学作品。” 李淑君认为,一旦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便会在自己的社交圈内传播并带动他人参与阅读。 颜音玉:挑选精彩篇章更有效 颜音玉也赞同李淑君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如果直接将20本书单交给教师并要求他们阅读,教师的常见反应可能是“等有时间了再看”。她认为,比起让教师或学生一次性阅读大量书籍,不如挑选其中精彩的篇章来分享。当读者看到吸引人的内容时,他们会更愿意继续阅读,而不是因为时间或其他原因错过推荐的好作品。 她分享了自己在参与大马爱心协会主席张瑞慈督学在疫情期间举办的线上爱心读书会时的收获。她说,张瑞慈挑选了一些文章,分享阅读心得并与大家讨论。这样的分享不仅有趣,还能从中获得启发,促使她更参与更多。她认为,只有当一个事物引起兴趣时,读者才会主动去阅读,否则外部压力反而会引发抗拒。 “就好像你给了我鱼饵,让我自行去钓鱼,那效果可能更好。” 她也说,学生接触马华文学的机会较少,原因在于许多马华文学作品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容易获得,网络上也难以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此外,现代人一机在手,阅读方式也从纸质书籍转向电子形式,如果直接把书籍送给学生,他们可能不会感兴趣。 她建议一些团体或媒体如星洲日报,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通过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参加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参与阅读。 江美年:赛事可激励学生完成阅读 江美年则表示,20本书对于师生而言可能过于沉重,但如果减少到5本,则建议可以通过全国赛事来激励学生完成阅读。例如举办全国马华文学问答赛,通过选择题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反应良好,下一届赛事可以增加更多的作品。 她提到,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和文学创作比赛,参与的学生通常只是少数,无法扩大到更多的学生,文学创作比赛则侧重于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相比之下,选择题问答比赛更为简便,通过督学的支持可以在全国各校同步举办,线上形式也能解决交通和住宿等问题。 此外,她希望伍燕翎能举办更多与马华文学鉴赏相关的研讨会,让更多教师了解马华文学及其作者的背景等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 张俊荣:作家亲自分享能更好理解作品 疫情期间,伍燕翎安排马华作家与教师们接触,张俊荣特别喜欢这样的安排,因为通过作家的亲自分享,教师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背景和写作心得,从而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并进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但张俊荣坦言,虽然马华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与本地人的生活背景相近,但由于文本中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年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产生了“代沟”,因此当教师与学生分享作品时,教师可能已充分感受作品的情感,但学生却难以理解。 “当我和我的中二学生讲解文本时,我讲得很生动,但他们却只能看着我。” 他不赞成直接要求师生阅读20本书,而是认为挑选几篇精彩的篇章更为实际,这样教师可以更轻松地引导学生接触到作品。虽然一些马华文学作品很有深度,但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例如中一、中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然而,他提到像“红蜻蜓”这样的作品,学生普遍喜欢,因为它具有小说性的情节和吸引人的元素。 张俊荣认为推动马华文学阅读的方式可以分为“自愿”和“强制”。自愿方式是教师出于对这些作品的喜爱和兴趣,自发地进行推广;而“强制”方式则是通过如江美年所建议的全国笔试比赛或星洲日报推动的时事问答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甄子云:“进”与“出”的方式推动华文学习活动 甄子云则建议从“进”和“出”两个方面来着手推动华文阅读风气。他认为,先通过“进”,如广播节目让听众(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通过听来了解更多书籍的内容。这可由一些媒体团队如星洲日报来推行,让听众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触到文学作品。 “我以前去教课需要开一小时的车,每次在车上,我都会听书,很少有时间看书。对于教师来说,要抽出时间来看书确实有些困难,但如果是需要阅读的书籍,他们还是会尽力去完成的。” 甄子云还提到,介绍书籍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介绍书籍的内容,另一种则是朗读。他说,如今有不少YouTuber通过举办线上读书会或电影分享会,推荐有意义的书籍或电影心得,这种做法对观众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出”的方式则是通过教师的书写来激发学生的动力,例如,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季刊《芒种》鼓励会员笔耕,促进华文教师的交流与资源分享。 他也建议组织教师和学生的读书会,但这些读书会不应以学术性的形式进行,而应更加自由和轻松,让参与者通过读书会既能“进”,也能“出”。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举行不同类型的读书会,大家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加入,由群主引导大家分享阅读心得,增强互动与参与感。 更多【新教育】: 印尼新锐导演卡蜜拉·安迪妮/镜头底下的女性角色 是对社会的观察 艺术家颜思海 /手绘人文地图 留住老社区记忆 越南青年导演何黎艳/跟拍3年 揭露苗族少女消逝的童年
5小时前
新教育
更多华文教育工作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