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南院

1月前
由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整合创建而成的“中华语言文化学院”将于6月6日开幕,为该院属下的书香楼,在南院被“冷藏”多年后又将重新启动,对外开放,肩负著成为大马中华文化研究资料的重任。 这是该校近年来难得一见最振奋新山华社人心的一件大事。 其实,这是该校多年前早已拟定的革新计划,当年各华文媒体都有报导,只是未见付诸实施,如今落实,迟来总比没来好。 该文化学院位在该校主楼第四层,规格现已布署好,全部粉刷一新,就等开幕的良辰吉日的到来。 6月6日上午11时的开幕礼广邀各界人士出席,中国驻马大使馆教育参赞赵长涛将亲临出席,并发表致辞。 该文化学院院长一职,恭请知名作家与学者王润华教授担任,他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台湾元智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之前也是南方大学学院资深副校长,与该校的关系渊源流长。 对于该院为何取名“中华语言文化学院”,而中华二字刻意用繁体,语言文化学院用简体,王润华教授解释说,这象征我们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也发扬创新的现代、全球各地的中华文化。 该院今后将肩负的重任与职责,这短短的8个字里已充份体现出来。 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华语世界所用的“中文系”或“中文学院”(如港大的School Chinese Studies),对中国、台 湾港澳以外的地区非常不适合,过于中国化,以中国为中心。 他说,南方大学学院今天采用“中华语言文化学院”最理想,说明我们涵盖越界跨国,从中华文化产生以来的语言文化都同样重视与关心,不分古代与现代,不分中国领士内与外国的中华文化。 他这一席话,言简意赅点出了该校创设的宗旨及未来要走的方向。 这正是新山华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南院,也期盼这是永不改变的办校初心。 该院既从原中文系整合而来,因此课程的架构保留了中文系原有的专业文凭、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同时也计划增设中文写作学士学位、重启沈慕羽华教与师资培训课程、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现地教学项目。 王教授同时指出,为了建构与完成大马“中华文化研究资料的重镇”的中心目标,该院保留与增设了下列诸多有关教学与研究单位与活动,如:南方大学学报、蕉风文学季刊、南方沙龙、南方文化大讲堂,同时将主楼四楼闙为该中心所在之处,内有原来的大学图书馆、马华文学馆、魏维贤文库、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特藏、世界汉学参考室及书香楼藏书等。 该资料重镇馆藏的书香楼,就是一度名响当当的陶德书香楼。 该楼在初设时,也是用书香楼之名,由一批爱书人所创。后来申请注册获批准后,取用陶德书香楼。 当年,书香楼藏书大多来自新加坡,这反应了岛国华文之日趋没落。 2001年出版的《书香楼周年特辑》已故主编林明华,他也是陶德书香楼负责人之一。 他在主编的话指出:“本期的内容,依然少不了来自长堤彼岸,涉及书香楼的评论文章。悲喜交集,串成了这批转载文章之特点。书香楼触动了岛国华人文化人的心弦,引起如此悲情的回响,乃始料不及。” 这正反映了书香楼独有的特质,它是长堤两岸爱书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陶德书香楼也曾办过多场轰轰烈烈的活动,如于2002年9月8日的一场文化义宴,为书香楼的“东南亚华文资料中心”筹获了33万令吉;书香楼出版了十多本期刊及各类书籍,其中的《郭鹤尧传》,开创了本地书出版史上两大记录,即售出了近2千多本(不包括出版社自售的数目),共卖得14万令吉,以及在纽约酒店举行新山最多人出席的新书推介礼。 与此同时,书香楼也主办了数十场文化讲座会,而与南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南洋大学历史回顾展”及讲座会,吸引来自马新众多文教人士出席。 在2000年至2004年的5年中,书香楼成了新山文化一个书厍及文化交流重镇,招待了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的诸多学者、专家、专业人士的拜访。 书香楼于2005年10月28日决定把11万本存书及13万7429令吉现款移交给院,是经过大多数会员议决通过。 书香楼在南院期间初期仍然活跃,后基于主客观因素被迫停馆,冷藏近20多年,至今始得重见天日,这不仅丰富了该院的资料馆藏,也令仍健在众多陶德人深感欣慰,也是一路来支持陶德书香楼的新山华社乐见的事,也可告慰今天也不在人世的诸多创办人,如刘一其、林明华、吴华、刘隆昌、叶迎章、张炼光等人。
1年前
2年前
趁着南方大学学院(后简称南院)校友联合宽柔校友的10月1日聚会,我借此表达对南院的一点浅见,希望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大家脑力激荡。 近年南院面临诸多挑战,人事纷争的负面报道、某些人士质疑南院的办学方针、校方筹募经费的困难、教学语言媒介的争议、激烈的各国内外大专招生行销活动、开办各种新课程的难题、当局的各种条例和管制等。简言之,可以理解南院是在非常艰难的情况和条件下营运和发展。 1986年,南院的创办先贤向当局申办宽柔学院时,原本就是延续古庙精神,毅然采用宽柔名字。后来被迫改成南方学院,其中的因素不在此赘述。 更改名字相信乃权宜之计,创校先贤为了获得当局批准注册而接受妥协。从名字的更改过程,宽柔这两个字,在一些异族官僚政客的眼中,充满“文化霸权”的想象,足可见单元文化根深蒂固在一些人的僵硬脑海里。 在一般人的理解,南方只是一个表明地理位置的词汇。用在大专学府名字,完全没有表达文化内涵和象征学府历史的渊源。 而宽柔两个字源自逾2000年的儒家典故,它是新山人熟悉的百年教育学府老字号。宽柔已成为新山的一种文化符号,宽柔深藏着新山厚重的文化底蕴,远超作为教育学府的名字。 宽柔记载着新山人的集体记忆,它也是民族为文化教育斗争的象征,更是培育人才辈出的摇篮。因此,为南院复名宽柔,从各种角度评估,肯定利多于弊。引用宽柔,能激发创校的初心,它更符合众人对学院的期望。 从市场行销的角度来看,宽柔本身就是一个百年教育品牌。当然,目前南院的品牌定位还需加强与突出,延用宽柔品牌,对南院应有积极作用。至少,在争取社会的资源与支持方面,宽柔都普遍获得南马人的认同。 当年已故郑良树教授提出的宽柔村概念,可以说是复名的第一伏笔。大专学府更改名字早不是新鲜的事物或首创。 当然,更改学府名字还需当局批准。个人认为今天的大环境,比当年申办时已大不相同。南院的成立已是既成事实,更换名字不再是敏感的课题,相信申请过程不会比申办更加艰难。 个人提出母校复名的刍议,希望是为南院打开眼前窘境而迈开一步;至于南院如何在如此艰难的环境要继续生存,保持创校初心,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有待掌校者和领导厘定明确办学方针和顺应环境调整策略。 南院务必立足本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谨此冀校友与母校砥砺前行。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