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原子能机构

1年前
1年前
在现代世界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煤炭,因为二氧化碳排放成了众矢之的,由于全球40%以上的碳排放及75%以上的电力生产排放是燃煤所造成,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议以核能发电取代煤炭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一部分。 虽然煤炭对世界各地的工业革命非常重要,更在现代世界的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却也被视为气候变化背后的主要肇因。随著人为的气候变化显著增加,世界各国要如何减少二氧化碳进而改善温室气体的排放,遂成了焦点。 国际能源机构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40%以上的碳排放及75%以上的电力生产排放是燃煤所造成;而非电力部门,包括钢铁、水泥与化工生产、航运与航空运输部门,共占全球能源相关排放的60%。 [nonvip_content_start] 因此,为了实现197个国家缔造的“巴黎协定”的目标,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的1.5℃,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认为,逐步淘汰煤炭的使用,即转型改用清洁能源也就非常的重要。 要将能源生产从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的来源,转移到释放极少或不释放温室气体的来源,清洁能源转型将面对双重挑战:消除化石燃料使用,同时扩大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来源,如水电、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的使用。 除了至今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来源,煤炭也是包括钢铁制造及供暖所用能源在内的工业能源的主要来源。不过,由核电及水电组成的能源结构,让加拿大安大略省自2014年以来一直没有使用煤炭,便是清洁能源转型目标能够达成的一个实例。 煤电厂及核电厂的发电,都是通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热来制造蒸汽,从而驱动发电涡轮机。虽然全球三分一以上的发电量是由煤炭提供,因燃煤电厂关闭造成的空白,却能够由核电填补,更重要的是,核电能能够在所有天气条件下全天候24小时,在任何特定时间向电网供电所需最小电量的基荷电力,以补充特定时间的发电需要取决于天气的风能及太阳能。 安大略省政府于2003年承诺在随后12年中逐步淘汰该省全部近9000兆瓦的煤炭发电装机容量,即当时其总发电量的25%。为了落实所承诺的目标,安大略省整修与重启皮克林核电厂两台1030兆瓦机组,以及布鲁斯核电厂四台3000兆瓦机组,并在省能源结构中增加各为5500兆瓦的非水力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产能。 由于利用基本负荷与间歇能源的能源结构,确保了电网的稳定及供电安全,拥有1450万人口的安大略省,如今90%以上的电力生产都没有碳排放。 国际原子能机构强调,核电厂能够灵活运行,加上可以根据需求与其他电网能源的可用性调整输出,特别适合为太阳能及风能等可变可再生能源提供支持。 煤炭除了用在能源生产与工业应用,还被用来为使用燃煤锅炉的家庭和企业供热,核电除了电力生产之外,也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它还能够提供暖气、工艺热、海水淡化及氢生产。例如,中国的海阳核电站预料到2021年底将能够为山东省沿海城市海阳这个约有67万人口的城市全市供热,而瑞士贝兹瑙地区的居民,几十年来一直由核电厂供热。 当全世界放弃煤炭时,必须考虑以前依靠煤炭实现经济繁荣的社区,以加拿大落实“加拿大煤炭过渡倡议”为例,该国为了确保煤炭工人不被落在后面,而向一个过渡中心以及一个重型设备操作员培训计划提供资金。 无论如何,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清洁能源转型将为一系列学科创造就业机会,根据估计,能源供应领域到2030年时将创造900万个就业机会。 投资核电驱动经济增长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所发布的《核能促进净零排放世界》报告中强调,核电通过取代煤及其他化石燃料、使可再生能源能够得到进一步部署,并成为大规模清洁氢气的一个经济性来源,在实现“巴黎协定”及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目标方面将起关键作用。 根据报告,核电于过去50年避免了累计约7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并继续每年避免十多亿吨二氧化碳,如果现在不作出决定并加大核投资,未来将会付出无法承受的高昂代价。 “核电通过确保全天候的能源供应,使电网具有稳定性与适应力,并助力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所需的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变可再生能源的更广泛整合,对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非常的重要。” 此外,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出,作为稳固的低碳电力来源,核电非常适合取代煤及其他化石燃料,还能提供热能及氢气,使工业及交通等难减排部门脱碳。因此,核电是冠病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的最有效的投资之一,可直接促进实现联合国关于能源、经济发展及气候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有关核电如何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原子能机构在报告中说,核电占全球发电量的10%,已提供80多万个就业机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对核电的投资比对其他形式能源的投资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影响,使其成为促进可持续经济复苏以及向韧性净零排放能源系统转型的最有效行动之一。 报告也指,核电与可再生能源的伙伴关系将是推动排放量达到净零的关键。由于核电可调度、低排放、灵活且可靠,能够支撑起基于电力的净零排放能源结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整个电力生产系统的成本。
3年前
人畜共患疾病,是指从动物来源传給人类的疾病,包括被指源自蝙蝠而肆虐全球至今的冠病;与此同时,原子能机构表明冠病不会是人类面对的最后一次大流行病,疾呼全球必须为未来再次发生的人畜共患疾病做好更好的准备。 联合国旗下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总干事格罗西指出,冠病(Covid-19)不会是世界面对的最后一次疾病大流行,因此,国际社会必须为未来再次发生的“人畜共患疾病”(Zoonoses)做好更好的准备。 他于9月20日在瑞士日内瓦公约举行的第六十五届会议中说,原子能机构于去年6月推出的“人畜共患疾病综合行动”(Zoonotic Disease Integrated Action/ZODIAC),便是该机构为全球将再面对的疾病大流行而采取的历来最大规模举措。 [nonvip_content_start] 原子能机构今年主办的科学论坛,也是以抗击人畜共患疾病为主题,即:“为人畜共患疾病做准备:核科学的作用”。 虽然人兽共患疾病是动物传染病,但主要由细菌、病毒及寄生虫这三大病原生物引起,有记载的人畜共患疾病约有200种,而冠病病毒最有可能来源被指是蝙蝠。细菌性(含衣原体、立克次体及真菌)人兽共患疾病有50余种,病毒性有50余种;寄生虫性(含原虫类、吸虫类、线虫类及绦虫类等)60余种,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及农牧业发展。 由原子能机构牵头及协调,并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及其他伙伴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合作发起的“人畜共患疾病综合行动”联合倡议,旨在帮助各国预防由源于动物且可传染给人类的细菌、寄生虫、真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大流行,如由冠状病毒、寨卡病毒、禽流感病毒及其他还未知晓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约26亿人感染各种人畜共患疾病,而根据联合国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因人畜共患疾病而丧生。 “人畜共患疾病综合行动”目前已有143名国家协调员和116个指定的国家实验室参与,它通过系统性综合方案,加强成员国的准备与能力,以便迅速发现与及时应对此类疾病的暴发。 在“人畜共患疾病综合行动”下,成员国的兽医公共卫生官员可以从联合研究与发展活动、专家指导以及原子能机构及其伙伴的技术、科学与实验室支持中受益,包括获得对经协调的联合研究、培训、专门技术、专业知识与技术包的利用途径,以加强病原体监测与疾病诊断,以及预防与响应行动。 为了让成员国当局能够及时作出基于科学与结果的决定,它将提供科学与诊断数据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利用途径。 以研究、开发及创新为核心的“人畜共患疾病综合行动”,让参与的研究机构可以即时获得原子能机构与其伙伴合作,利用免疫、分子、核及同位素技术进行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成果。 冠病的出现与扩散有原因 世界人口在过去几百年中急剧增长,加上自然环境大幅退化,这两大平行趋势导致各种纷繁复杂、环环相扣的事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促使新型人畜共患疾病如冠病的出现并扩散。 自冠病于2020年肆虐以来,全球各地多种动物陆续被发现感染冠病,包括河狸、鹿、水貂、猩猩、老虎、狮子以及猫、狗等。 2020年年杪,世界卫生组织便宣布,丹麦、美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瑞典6个国家已报告貂养殖场发现冠病病毒。根据调查,人类传染冠病病毒给貂,继而在貂之间互相传播,并有再次向人类传播的风险。丹麦已发现多起貂将变异的冠病病毒传给人的案例。全球医学专家和卫生官员正在研究动物感染冠病病毒可能对人造成的威胁。 虽然如今的科学及医疗手段都比百年前突飞猛进,但对冠病大流行却似乎没有对策,如美国因染疫病死的人数仍然超过该国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中的死亡人数。 根据粗略估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造成5000万人死亡,在美国则造成67.5万人死亡。与此同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上午8时30分,美国已有超过67.6万美国人死于冠病病毒,超过103年前西班牙大流感中估计的死亡人数。 对此,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专家史提芬.奇斯勒表示,美国人在应对冠病疫情时重复了很多在1918年犯过的错误,包括过早解除防疫措施、存有年轻人或健康人就不容易感染的错误印象、依赖未经证实的治疗手段等。 就如之前很多的专家一样,奇斯勒也坦承,冠病病毒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持续到大流行结束后;而新的变种也还有可能出现。因此,最佳的应对方式仍然是接种疫苗。 人畜共患疾病增多有七大原因 根据联合国于2020年7月6日发布的《预防下一场大流行: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断传播链条》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因遭到忽视的人畜共患疾病而丧生,除非各国采取人类健康、动物健康与环境健康共治的“大健康”模式,否则类似冠病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未来仍将会继续发生。 报告指出,去年开始席卷全球的冠病病毒最有可能来源于蝙蝠,但冠病病毒只是一大批日益增多的动物传染病中最新的一种,其他还包括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西尼罗河热以及裂谷热等等,人类活动的压力加剧了这些疾病从动物向人类自身的传播。 这份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家畜研究所共同撰写的报告,指这类传染病暴发可导致严重疾病、死亡,加上牲畜数量减少所引发的产能下降,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数以百万计的小规模农户而言是威胁生存的严重问题。 除新冠病毒以外的其他动物传染病,于过去20年就已造成1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未来数年内冠病疫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可能高达至9万亿美元。 报告也列出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多的七大原因,包括对动物蛋白的需求增加;集约农业和不可持续的农业操作增多;对野生物种的使用和利用加剧;城市化、土地用途改变以及冶金工业加速对于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使用;旅游和交通;供应链改变,以及气候变化等。 报告指出,至今为止,大多数应对传染病的努力都是事后被动反应而非事前主动预防,而且在疾病早期就宣布出现疫情的动机仍然较弱,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 此外,虽然存在一些有效的控制方法,却往往因为缺乏所需的资金与落实,都是导致对人畜共患疾病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 鉴于人畜共患疾病涉及环境、农业及医疗三大领域,致使各自为政的政策框架在应对此类疾病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联合国在报告中认为,结合公共卫生、兽医学,以及环境科学的“大健康”模式,将是未来预防和应对此类疾病暴发和流行的最佳手段。 联合国也在报告中向各国政府提出了十条应对人畜共患疾病的具体措施建议,即:投资包括“大健康”在内的跨学科预防应对手段;扩大人畜共患病领域的科学探索;将疾病对社会的影响纳入疾病损失计算与成本效益分析;提高民众对人畜共患疾病的认识;加强对食品系统等人畜共患病相关领域的监督与规范;激励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模式,开发保障食品安全与生计的新方法,减少对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加强生物安全与控制,找出畜牧业新发疾病的致病因素,鼓励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动物传染病管理与控制手段;支持可持续的土地及海洋管理,帮助农业与野生物种以可持续的方式共生;加强各国卫生系统的能力建设;将“大健康”模式运用到土地使用及可持续发展规划、落实与监督等领域。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