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古箏

你所追求的晚年生活,會是怎麼樣的情景? 現年40歲的黃兆傑,是一名土木工程師,也是古箏導師。他左手拿量尺,是為了補貼生活開支;右手抱古箏,是為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他告訴星洲日報《大柔佛》社區報的《今日面譜》,他追求的不是大富大貴的晚年,而是希望可以有活力地沉浸在音樂氛圍中,教導學生學古箏,創造讓人享受的音樂環境。 11歲學古箏 從此愛上 黃兆傑8歲學鋼琴,11歲與古箏結緣,從此愛上古箏。他在中學時,以零利息貸款的方式,向母親借了1400令吉購買第一臺古箏,也開始了他兼職教古箏還貸的日子 黃兆傑表示,身為家中獨子,高中畢業後,因為父親的反對,他放棄了就讀音樂系,選擇進入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修讀土木工程,並在完成文憑課程後,才出來創業教音樂。 給自己5年做想做的事 他說:“我和父親達致共識,給我5年做我想做的事。我開設了音樂學院,卻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最終只好兌現承諾回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繼續土木工程課程,並在畢業後履行3年合約,在新加坡任職土木工程師。” “我的人生,做過兩份工,即土木工程師和教音樂。” 他坦言,土木工程師的工作模式,並不是他的興趣,但對古箏的執著,他卻從未放棄,就算在新加坡讀書,也報名學古箏,完成考級制度。 他表示,在新加坡工作的日子,從設計到開工,再到爆肝趕進度,讓他開始深思是不是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可以選擇? 面對栽員危機 豁然開朗 加上也是從事土木工程的父親,面對了中年被栽員的危機,讓他決定尋求改變,回來專業教授古箏。 他說:“父親3年後病世,一直對我沒有成為專業工程師存有遺憾。但我卻感到很慶幸,這個決定讓我可以有時間陪家人,不像在新加坡工作的日子,因為趕來趕去,加上我星期六及星期日又忙於教古箏,家人當時很難見到我。” 他坦言,在行動管制令期間,因不能教古箏,影響了他的收入,於是他找回以前的老闆,重新拿回量尺,兼職做土木工程的工作,以津貼生活費,如今土木工程反而成了他的副業。 為教古箏自購15臺 黃兆傑目前在4所學校教古箏,但由於校方沒有提供古箏,他自購了15臺,供教課用。 他說:“教古箏這件事,是想讓自己有沈浸在音樂的環境。雖然授課的過程,因為要盡力讓學生跟上進度而感到痛苦,但當學生奏得好,甚至可以參與演出時,就會讓我有成就感。” 他表示,以前參加古箏考試或比賽前兩個星期,都會到老師的學院,享受與同道一起聽音樂和一起排練的快樂。就算大家不是合奏,那一種此起彼落的旋律讓人自然地沉醉其中。 他說:“古箏從小就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如今我以興趣為工作,為理想享受生活。我希望我的晚年可以繼續我所愛,做自已想做的事。”
1年前
(新山7日訊)古箏少年揚威海外,聯手奪下亞洲國際藝術節兩項大獎! 兩名來自新山的18歲少年,蘇育正和覃展博於今年8月8日,結伴參加在韓國首爾舉行的第十屆KJC亞洲國際藝術節,以出色琴藝豔驚四座,分別拿下成人古箏組一等及二等獎。 上述活動是由中國文化部主辦,每年在不同的亞洲城市輪流舉行;涵蓋眾多文化、音樂及藝術表演與競賽項目,參加者達數千人;各組別設一、二、三等及優秀獎,而且,在踏上韓國舞臺之前,還必須經過兩輪的甄選,唯有在預賽中獲得一、二等的選手,方能取得決賽的邀請函,因此被公認為是一項具有權威性的藝術盛典。 畢業自新山開屏山莊國中、目前在音樂學院當助教的蘇育正是憑著一曲《林沖夜奔》,充分以琴音表達出林沖內心的嘆息和悲憤之情,混雜著不安、緊迫、矛盾、衝突等各種複雜情緒奔洩,獲評審領發一等獎。 就讀新山寬柔中學高三文商班的覃展博,則是以《幸福渠水到俺村》,展現了紅旗渠水洶湧澎湃的壯觀場面,以果斷、活潑又明快的彈奏技法,拿下二等獎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覃展博出身自書香世家,父親是柔佛書藝協會會長覃大強,但他對舞文弄墨書法繪畫之類的藝術全不感興趣, 反而喜歡玩古典樂器,除了鍾情於古箏,他也擅長吹單簧管(豎笛)。 與此同時,兩人也憑著同一首曲子,順利通過上個月舉行的古箏第9級考試,取得這項考試的最高級別證書,可謂雙喜臨門。 兩位年輕人師出同門, 都是本地知名古箏演奏家郭慧慧(30歲)的學生, 師徒三人日前接受本報《大柔佛社區報》訪問,暢談本次參賽與得獎經歷。 這是兩人第一次出國參賽,不過,他們表示,因自小就參與許多校內或校外的公開演出,累積了無數上臺經驗,因此不會有怯場的感覺。 儘管如此, 他們還是對能獲得大獎感到意外, 蘇育正說:“ 畢竟參賽者眾多, 很多還是來自中國很優秀的古箏高手, 因此沒想過能贏得過他們。” 這次比賽,蘇育正說,他大約花了兩三個月來練習, 這也是他今年參加古箏考試的曲子,。 他笑稱:“因為是同一首曲子,所以賽前練習也等於是應付考試了。” 他表示,自小對地方戲曲、古典音樂和各種民族樂器都很著迷,通過自我摸索學會了琵琶、萌蘆絲、非洲鼓、二十四節令鼓和吉他,4年前才正式拜師學古箏,成了覃展博的”小師弟”。 蘇育正也對參賽之外的觀光活動感到興奮,並形容這是得獎以外另一個收穫。 他說:“在7天的行程中,除了比賽, 主辦方也有安排我們到一些旅遊景點,如參觀景福宮,以往我只在電視上看過這些著名的建築物,能身歷其境,真是大開眼界!” 談到未來的規劃,甫於今年2月考獲大馬教育文憑的他指出,希望能到中國修讀古箏專業。 文靜靦腆的覃展博則是9歲開始向郭慧慧學琴。他說,小時候觀賞華樂表演,就對古箏那優美的音色深深著迷,萌生想學習的念頭;無奈當時就讀的華小卻沒有華樂團。 他說:“ 因為對玩樂器有興趣,我加入學校管樂隊,開始是吹薩斯風,後來因為肺活量不足,老師建議我改吹單簧管(豎笛),雖然這能輕鬆掌握,但我還是對古箏念念不忘。” 他指出,學琴之初最難克服的是左右手不協調,單手彈沒問題,兩隻手就亂了,唯有多下苦功勤練 。 覃展博也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他說:“這次參與國際藝術節,也是在老師的多番鼓勵與協助下才完成的。” 他指出,自從升上高中, 學校功課日漸繁重,除了日常作業,還要應付補習和準備統考,讓他感覺無比壓力,連一個星期一小時的古箏課也要暫停。 他也慶幸老師一直從旁協助,幫他把錄好的演奏視頻發給澳門選拔賽主辦單位,使他有機會在兩場預賽中得到二等獎,最終拿到總決賽的邀請函。 不過, 在賽會期間也發生了一些小遺憾,由於這是第一次在沒有雙親陪伴的情況下出國,雖有好朋友同行,但仍免不了感覺孤單,又正值該國夏季熱浪逼人,導致他身體不適,無法出席大會的頒獎典禮。 另一方面,他指出, 學習古箏9年讓他志向更清晰,他笑說:“我小時候喜歡研究植物,曾立志長大後一定從事研究工作,現在卻更想追求藝術,希望畢業後能到臺灣修讀音樂系。” 身為兩人的導師,郭慧慧對學生的亮眼表現感到自豪和欣慰。 “尤其是展博, 他從小就跟著我學琴, 是我教最久的學生。看著他一路走來,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能在國際賽事中得獎,真的很高興。” 她形容覃展博屬於“苦學成功, 勤能補拙” 型的學生。 “他心思比較細膩, 但有時會猶豫不定, 需要有人在旁推他一把, 一旦被點通了, 他就能很快進入狀況。” “育正則是悟性高, 對音樂觸感敏銳, 會玩多種樂器, 但我是擔心他興趣太廣泛,容易分心。” 她坦言, 當初替兩人報名參賽, 正是因為對他們有絕對的信心, 相信他們會抱著獎盃回來。 她也希望兩個小徒弟在音樂的路上繼續發光發熱, 將中國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她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影和電視劇大行其道, 無形中也加速了中華文化的輸出, 螢幕上帥哥美女彈奏古箏的情節,塑造了這種民間樂器如夢如詩般的形象,引發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學習的慾望。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