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叶洢颖

3星期前
5月前
10月前
1年前
在如今重度依赖手机的今天,人们都习惯地通过手机吸取各类资讯,尤其是新闻,往往能在事件发生的1小时内,甚至当下就已经得知。 接着,可能风波伊始,又有新的事件发生,铺天盖地的资讯迎面而来,速度与数量让我们的大脑几近难以负荷,然后迅速又遗忘,新资讯又填补上,周而复始。 仿佛吃到嘴里的食物,还来不及品出什么滋味,便囫囵吞枣,更谈不上消化、品味。 因此每当提交体量巨大的专题稿后的第二天,一般是可以忙里偷闲喘气的日子,也只有这种时刻,我方有闲情逸致地仔细翻阅报纸,一点一滴地消化海量的信息。 其实,比起在网络看新闻,我会更倾向于看报纸,虽然一些资讯早就在前一天的星洲脸书专页上看过了,但是有很多新闻或课题并非网民青睐的“流量密码”,所以往往在脸书或社交平台上不见踪影。 比如在废除强制死刑法案呈国会二读的同一天,阿莎丽娜还提呈2023年性侵儿童罪案修正案一读,对涉及性爱直播有关的罪行可被判处监禁不超过20年和罚款最高5万令吉,以及一系列完善保护儿童的提议。 我不是废死派,可是在翻阅报纸时,从文中的例子明白了废除强制死刑,不等于废除死刑,而是给予法官酌量权。像长期遭遇家暴,甚至入院的妇女,有一日不堪受虐,趁着丈夫酒醉,将其杀死。面对这样可悲可怜的“杀人凶手”,在废除强制死刑的情况下,法官可以判处死刑或运用酌情裁量权判处替代刑罚。 这意味着废除强制死刑,是在反废死和废死之间取得平衡,作为一名非废死派,感情上还是能接受的。 然而,前者却在网上引发舆论浪潮,人声鼎沸;后者甚至都未曾出现在我的社交媒体首页。 前者新闻页面下愤怒的评论,当中有许多更像是只看了标题,连内文详情都未点进去看过。 还有一次,是在新闻页面上一则关于A党隔空回击B党的新闻,评论的读者质疑:“为什么你们不发B党的内容?!”。 但其实当天在报章上,AB两党隔空交火的新闻就刊登在同一页,而在网上却没法如此呈现,以至于许多网民以为只报道A党的消息。 这就是为什么说网络的资讯碎片化。 在网络上不仅信息碎片化还很“嘈杂”。明明无声的文字,随着评论者的情绪变得吵闹。 因此,在没有评论空间,单纯只呈现新闻的报纸上,反而可以静下心思考,在不被任何声音左右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还有更多看起来不大不小,但与政策相关的新闻,也只有在报章里看到,偶尔还会是我们的灵感来源和助力。 有时候编辑别具匠心的排版,也是我喜欢看报纸的原因。 一针见血的题目,配色出彩的版面,充满意境的选图,巧思跃然在纸上,极为赏心悦目。 可惜,这无法照搬到网络上。再精美的版面,到网上只能是千篇一律,毫无惊喜的页面。 对我来说,看报纸不仅仅是吸收资讯而已,也是欣赏编辑极具创意的美。 P.S.借此向我副刊的编辑同事表达爱意和感激,你们的创意和用心为我的专题增色不少,爱你们哟!么么哒!   更多文章: 梁慧颖/不平静的第一天 黄琬焮/砂拉越 水牛之外的打卡地标 白慧琪/做功课 陈愐壮/声音坏了,就是坏了 李依芳/时尚,看了没有懂
2年前
2年前
每当观众在观看特殊儿相关的电影时,总会为片中励志的主角,无私奉献的父母感动落泪。 然而,你可曾注意到永远站在他们身后的兄弟姐妹?那个健健康康,身心健全,与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由于普通、健康、省心,让父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照顾较为弱势的手足,这也意味着他们是最容易成为被家长忽略的孩子。 尽管,我们知道照顾较为弱势的孩子理所应当,可这公平吗?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志汉 当家中有一个小孩经常进出医院,父母难免对他更为上心或偏爱,但也许父母从未看到过以下景象: 弟弟因病长期住院,父母常常不在身边的老大,每每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必充满期待地奔向父母的卧室,却发现卧室里一片漆黑,孩子满脸失落地跌坐在地板上,泄气般将手中玩具扔到地上,此情此景教旁观者心疼。 小小的他,此时是不是充满委屈和不解?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如何是好? 粉彩画家许愿珊的长子是一名脑麻儿,由于生活无法自理,自然得到父母长辈的全身心照顾。 6年后,老二的意外到来让她倍感担忧,其忧虑也不难理解,直到老二出生才放下心中大石;8年后,老三也加入了这个家庭。 于是,新的难题产生了:要怎么做到一碗水端平? 弟弟出生后,老大“地位”不变 “只有老大时,仅需全神贯注照顾他,不需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 即便弟弟出生,依旧没有改变老大在家中格外受到照顾的地位,比如老大坐在客厅看电视,外婆叮嘱弟弟,若要转频道需先得到哥哥的同意,否则会遭到外婆的责备。 弟弟们是否会觉得长辈偏心呢? 她摇了摇头:“因为他们也不缺爱。” 由于老大的身量随着年岁渐增,移动不便,户外活动日益减少,因此出门活动成了她与弟弟的相处时光,一起看电影、出席读书会等。 在弟弟小时候,她每晚会陪伴他们读绘本、入眠;傍晚时带着他们去游乐场;上幼儿园时,为了增加母子间的亲密度,哪怕再麻烦和辛苦,她还是选择骑脚车轮番送他们上学,而非选用汽车。“骑脚车的话,他们坐在后座能抱着我。每天如此,载了一个去,又回家载另一个。” 这是她向弟弟表达爱意的方式。 “当然,我也有告诉他们,老大需要额外的照顾,因为他生活不能自理。但是,我也有制造很多机会陪伴他们一起长大。” 全家互补当照顾者 她认为一个家庭需要“互补”,她与母亲、妹妹等亲属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要照顾一名特殊儿,两名正常的孩子,真的很不容易。” 当哥哥抽搐入院,她会让弟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如抄写心经等方式祝祷,以这样的方式加入进来。 “他们也看到过哥哥发作过程,出入医院3次。我也跟他们诚实地说明,这就是为何日常需要照顾哥哥的原因。 “于是,当哥哥在后面睡觉时,基于他对声音敏感易醒,大家会放轻动作,默不出声。” 理解之后的体谅,就会变成配合。 孩子不该承担父母的责任 犹记得数年前本地中文电影《光》里那个没有名字的弟弟,在父母相继离世后,承担起照护自闭症哥哥的责任,甚至因为这份责任,改变了人生的走向,牺牲了梦想和爱情。 家境富裕者也许少了经济负担的忧虑,但是对于养活自己都有点捉襟见肘的手足,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好莱坞电影《怦然心动》里,女主角的父亲将智力障碍的弟弟送到私立疗养院以让他得到最好的照顾,而一家五口只能节衣缩食,租住简陋的房子,电器坏了只能向邻居借,夫妻俩为此起了不少争执。 这往往也是许多家有弱势手足的人们,最真实的写照。 不过,作为三子之母的许愿珊却早已提前做好了规划。她曾与孩子跟随非政府组织参观过不少疗养院,平日会嘱咐弟弟在她百年后如何安排哥哥的去处。 “有时,我跟弟弟说假设妈妈不在了,就把哥哥送到疗养院。” 她笑说,不知弟弟现在是否年纪还小,不理解为什么要分开?所以总会告诉她,以后自己的住家将给哥哥留一间房间,请女佣照顾,意即愿意肩负照顾哥哥余生的重任。 “我们听了这种话,心里会觉得很安慰,但实际上到了那时候,我也不想(哥哥)成为他们的压力。 “照顾大儿子,我觉得是父母的责任。他们以后长大了也有自己的生活圈,会结婚工作,我认为这个负担不应该落实到弟弟的身上,这对他们很不公平。” 她说,自己在28岁时产下长子,28年以前没有这些负担,那为何弟弟一出生就得背负这责任一辈子? “这个责任不应该压在其他孩子身上。所以我跟他们说,不会期待他们照顾他,如果我‘走了’,可以送他去疗养院,可是偶尔过年过节要去看他。至少让他感受到还有家人。” 她坦言已经做好“功课”,准备了一笔存款,并且物色和了解哪些是合适的疗养院以为将来做好打算。 “我甚至跟弟弟说,他们长大了,想留学可以去留学,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她亲手解开了压在弟弟们脖子上的枷锁。 把“异样”变成“一样” 很多时候,所谓的“歧视”来源于对跟自己不同的人群,或对另一个陌生文化的不了解,却产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里总不乏这些人。 当老二老三慢慢长大,新的忧虑又出现了:弟弟的友人会不会因为哥哥是特殊儿童而遭到异样眼光?弟弟心里是否会因此出现很多疑问或顾忌? 于是,每当老大的特殊学校举办运动会时,许愿珊会领着弟弟去参加,从小就让他们走进特殊儿的世界。 “自小他们就跟我们一起去参与哥哥各种的活动,以便了解到这世上不是只有哥哥一个人是特殊儿,也有许多跟他们不一样的孩子。” 当“异样”变成“一样”,少见多怪变成习以为常,孩子的眼中已然世界大同。 “他们上学后,班里也有症状较轻微的特殊儿童,对他们来说就跟普通人无异。” 她鼓励弟弟邀请朋友到家里玩,让朋友认识哥哥,她也会向他们解释脑麻儿的成因,帮助弟弟坦然面对哥哥是脑麻儿的事实。   父母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尽管她在不同场合曾多次分享自己的经历,但是谈起自己照护长子的心路历程时,眼眶依旧泛红。 “我很自责、内疚把他生出来。” 直到她看杨定一的书写道:“没有受害者,也没有加害者”。 “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加害者,是我把他害成这样。忽然有一个人跟我说这样的话,也说是生命的一个安排,是两人到来之前就已经谈好了的。” 这句话将她从自责的泥沼中彻底解脱出来。 当她接触粉彩画,并且沉迷其中,才恍然大悟原来她忽略照顾自己,从前的时间都给了公司和孩子,完全没有留给自己。 “在画画的半小时,我可以忘记所有烦恼,颜色仿佛在跟我对话。 “如果没有长子,我可能只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没有机会替星云大师的书画插画,没有机会用绘画做慈善。” 她说,这些曾经受过的苦,其实是一种隐形的祝福。 在许愿珊答应受访之前,我曾接触过数位家有弱势儿童的家长,他们大多表示这些是家事,不足为外人道而拒绝了。 惟许愿珊爽快地应承分享,其原因不是为了帮孩子,而是帮照顾者。 “照顾者很不容易,照顾者一定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家庭。”     更多文章: 多关心常沟通,与孩子一起对抗网络霸凌 家有失智者 照护有窍门 错戴耳机听力受损 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性教育启蒙 从生活中贯彻  
2年前
2022年7月26日,一名网名叫依奈的18岁少女在已经确诊抑郁症的情况下,因不堪长期遭受网络霸凌和挑衅,最终直播跳楼身亡。 然而,即使直播的画面定格在一片蓝天,网暴她的人们在聊天群里依旧冷言冷语嘲讽和质疑她的死亡,甚至出现“去死”、“别复活”这种词汇。 让人心寒的是,依奈的死讯一经确认后,这些人的反应并非反省、愧疚,而是抱团推卸责任。 而依奈做错了什么? 仅仅是在一款游戏里,将ID改成“拿不到金头就自杀”,随后没取得金头(一种游戏奖励)但没自杀,本应被视作夸张表达的戏言,却成了网民网络霸凌她的“把柄”,不断在各个社交平台嘲讽她该自杀不自杀。 这群人多半是依奈的同龄人,甚至比她更小,其中不乏初中生,用词粗暴、猥琐、恶毒,丝毫不见丁点同理心,令人心生惶恐,惊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相关数据调查,10人中就有7人曾遭到网络霸凌,三分之一因此自残,十分之一曾尝试自杀。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依奈”?或者避免孩子变成压死骆驼的其中一根稻草?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 相比起80后的我们,于网络时代出生、长大的孩子仿佛更愿意在镜头前展现和表达自己。 在YouTube搜索一下,就能发现不少孩子开设了专属的频道,上传自己的作品,比如莫淑清今年仅8岁的儿子也是YouTube博主,他的作品包括自己剪辑制作的地理知识视频、介绍玩具、自拍出镜等等,这也是许多新世代儿童日常生活的缩影。 广阔无垠的网络世界可以是知识海洋,交友的天堂,但随时转变成烈火地狱,引来无数恶鬼缠身。 身为马来西亚认证与注册心理辅导师的莫淑清,在儿子开设YouTube频道之前是否为他打过“预防针”? 她笑说,如今网络发展迅速,许多父母并非在网络世界里成长的,对于社交平台和资讯的掌握往往不及孩子,所谓的“预防针”,其实根本无从下手,因此日常建立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当孩子愿意跟你分享学校、网络里遭遇的事情,如果有差错,切勿第一时间就责怪他,否则以后什么都不会跟你说。 “反而要和他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个差错?设法引导、调整回来,这比提前铺排更重要。因为我们对网络了解不多,你怎么去防范呢?” 于是,从孩子口中得知他犯错之际,即便怒火攻心也要先深呼吸,缓和自己的情绪,再与孩子一起探讨犯错的原因,接着耐心纠错。 “让孩子愿意与你沟通,很重要。”她强调。 不做强势父母 她认为,如今很难避免孩童接触网络,因此父母要很真诚地向孩子表达他们的担忧、焦虑,千万不要做强势的父母。 因为一旦他们发现网络上的资讯,比父母懂得多时,便会挑战父母的权威。 “所以,父母要适时表达自己对网络认识不足,但是看到新闻提及网络霸凌,问问他在这个前提下,他的年纪还小,制作的内容适合被人评论吗?” “倘若孩子表示他可以接受被评论,那就要多问一句:假设是负面留言,会不会受伤?抑或是把评论功能关掉?” 教会分辨现实与虚拟 除了定期翻出儿子YouTube浏览记录,母子俩也共同讨论该视频的内容、观看该视频的原因等等,实际上她的儿子在6岁那年已经向她要求开设YouTube频道。 “我允许他8岁时开设,但前提是不能在他的视频内容透露父母姓名,尽量避免拍摄到居家环境,以便被有心人士定位具体居住地点。” 在经过母子两人商讨后,决定了频道的内容,在她的陪伴下,他展开YouTube博主之旅。 当然,她会监督每一条视频以及视频下的留言,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这种时候小朋友又会怎么想呢? “他很聪明,会删掉那些不好的评论,也会关掉评论的功能。” “他也很清楚知道,评论是评论,我是我。” 她指出,网络霸凌是文字,可以在网上留存很长时间,比语言霸凌的杀伤力更大,所以要适当地协助孩子将“评论”和“本人”的关系分割出来。 分不清伤害行为 “不仅仅是在网络,可能是因为少子化的关系,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里,很多孩子也是分不清霸凌、嘲笑还是批评。 “他们会用‘丑’‘呆’这种词汇去说同学,所以就会跟他们讲:也许是因为家中独生的关系,当同学这么说你的时候,可能没想到会造成伤害。” 在这种时候,为孩子培养的自尊心往往能够抵御这些怀揣着恶意的语言。 尽管他做的每件事于成人而言不一定完美或有意义,可当他有成就感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她会肯定孩子在制作视频时,愿意付出的努力以及学习的新技术,肯定他的自尊感,而非盲目吹捧赞美。 当有留言嘲讽儿子丑时,她就曾带着他站在镜子前展开以下对话: 她问:“你觉得我丑吗?” 儿子答:“你不是很美,但我还是很爱你。” 她笑说:“对啊,我们每个人不是很美,但我就是我,你爱我不是因为我很美。但同样的,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长相有自信,爱上自己的身体,才能活出自己。” 她强调,切忌采用打击式的“激将法”,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如何,他都值得被尊重。 灌输正确价值观,不做霸凌者 每当在网上看到一些用词猥琐或恶毒的留言时,我不禁会思考若这些人的父母看到他们的言语如此粗俗无礼,恍如无下限的老色狼或小太妹,会作何感想? 反正,莫淑清作为母亲是难以接受的。 “我们不能抓行为,而是抓核心,就是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是善的,不是恶的。有意伤害人家的话不要说。” 孩子受到同学影响也在所难免,所以家长的适时引导此刻就要发挥关键作用。 “有时孩子从学校回来,也会说朋友都这么讲,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们就要抓回那个价值观。 “告诉他,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会讲这些话,做这些事,但我们可不可以说不呢?能不能易地而处,别人这么说你时,你会觉得难过,那你对别人这么说,别人也会伤心。” 她坦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远没有朋友和社会来得大,也只能从日常生活中尽己所能一点一滴地注入。 “现在的父母最难为的是,孩子的世界很大,可我们占据的地方小。” 另外,当孩子们使用那些粗俗恶毒的词汇时,极有可能只是复制粘贴地跟风,并不理解其含义,所以家长可逐一分析那些词汇会引发怎样的反应,以及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 “然后就问孩子,你想不想给别人这样的留言?如果别人这么留言给我,我也会很难过,我也不想你被这么对待,没有一个人应该这么被对待。” 从小培养同理心 她提到,这时代的孩子越来越需要同理心的培育。 “7岁至9岁是孩子是寻找自我认同感的时候,也是与父母关系最好的时候。此时,你不要去管理他的行为,而是培养他的同理心。” 怎么培养呢?一切要从父母开始,当他开始懂父母、照顾父母、同理父母,他的同理心才会培育起来。 “这是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情感关系。你不要让他去同理别人,别人跟他没关系,他同理不了。 “比如我说你这样对我,我会难过;我看到这样的留言会伤心、害怕。通过情绪的同理部分,孩子就知道他不该这么对别人,别人也不能这么对他。” 让孩子明白你的担心 莫淑清提起,8岁的儿子因为开设了YouTube频道而与一名经常给他留言的西班牙网民交好成为朋友,将聊天阵地转移到聊天应用程式Discord。 这时候,她又怎么做呢?偷偷看儿子的聊天记录吗? No,no,no,这是最下乘且破坏亲子关系的做法。 她得知后,便向儿子强调:“你能说这是秘密,我可以不看,但是你这个年龄拥有秘密,会让我更恐慌、更担心。” 听了母亲的这番剖白后,他同意让她查看聊天记录。 “我看聊天记录,他们之间的言论是胡说八道的。我就告诉他,在不暴露身分、地址、年龄等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即便是网络交友也要真诚,不能欺骗对方,不能吹得天花乱坠。 “在这种陪伴的过程中,他一定会出很多这种差错,可就是要慢慢拉回来,调整回来。” 如果因为担忧和焦虑而采用强硬的手段禁止孩子上网,可能会适得其反,且并非长久之计。 “在给孩子手机之前,会跟他说明,我不会阻止你在网上的动作,但你必须告诉我你在网上发生什么事。”   更多文章: 家有失智者 照护有窍门 错戴耳机听力受损 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性教育启蒙 从生活中贯彻 留不住生命,把爱留给家人  
2年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大约有5000万失智症(也称痴呆症)患者,每年新增病例1000万,预计2030年将达到8200万人,到2050年更增至1.52亿人。而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了5%至8%。 最常见的失智症类型是阿兹海默症,占所有失智症患者人数的50%到70%,其他常见的种类还包括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体失智症以及额颞叶型失智症。 老龄化社会意味着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症也会变得愈来愈常见,当失智症找上父母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受访者提供 当我们发现父母越来越健忘,失去时间感,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去求医时才得知,原来他们患上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种慢性或进行性综合症,无法治愈、无法改变病程,到了晚期完全依赖他人照顾,几乎完全不活动,有严重的记忆障碍等等,不免令家属晴天霹雳,一时难以接受。 但是所幸不像中风瘫痪那般突如其来,家属仍有准备的时间,那么如果家有失智老人,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先从最基本的照护说起。 靠蛮力搬抬有风险,“转移”有学问 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MASOC CARE)业务发展经理邱泽仁分享道,他朋友的外婆患有失智症,没有失去记忆,但渐渐失去身体的功能,变得比较衰弱,因此如何将外婆从沙发转移到轮椅上是每日最大的挑战。 转移不是很简单吗?找一个年轻力壮的男性,一双手臂从外婆背后穿过腋窝,然后使劲抬起,再找另一个人搬动腿部,不就可以了吗? 我想许多人也跟我一样,被询及此问题时,脑海里不免闪过如此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邱泽仁的朋友家人也不例外。 他请朋友一家示范如何转移外婆时,看得他不免皱眉直摇头。 “一个将近2米高,个子强壮的男生,以及两个女生共3人,非常吃力地把外婆从沙发搬到轮椅上,同时外婆面露痛苦的神情,频频投诉很痛。” 经过这么一番拉扯,坐在轮椅上的外婆,脖子、腋下的皮肤已经有摩擦受伤的痕迹,腋下最严重,这是典型无经验者的手笔。 接着,他便向家属们展示了正确的转移方法。 一般到了晚期的失智症老人,部分变得具有攻击力,因此身为一名陌生人,他在进屋后先跟老人聊天建立信任,让她卸去重重心房,方能配合他完成。 “我走到外婆面前说:现在开始要将你扛到轮椅上,但需要你的配合,你把你的手围成一个圈,然后放到我的脖子后面就可以了。” 当外婆圈住他的脖子后,他单腿摆放在外婆两腿中间,呈半蹲姿势,接着他双手锁住她的背部。 “我数一二三,两人一起站起来转向轮椅,确认外婆已经感受到轮椅在身后,我再数一二三,一起往下坐。她坐下后,我帮她调整位置即可。” 只要病人不瘫痪,一起使力就能做到 整个转移过程,仅需一人完成,外婆也没有受伤,也是她第一次从沙发到轮椅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疼痛。 为什么两三人搬抬老人,不用她使力,反而让她频频喊痛呢? 因为人在变老的过程中,渐渐失去肌肉质量,皮肤变得松弛,出现Tissue paper skin的现象,很容易擦破,尤其是长期久坐的人。 “人们通常用手指撑起老人的腋下,这就会造成擦伤,而我用环抱的姿势,她也圈住我的脖子,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配合完成了转移的动作。” “即便是半身不遂或瘫痪的人,只要还有一点力气,还是可以配合的。除非是植物人等毫无意识的患者,才需要用到两个人来转移。” 被“诬赖”时,先别生气 失智症晚期的老人易怒,具有攻击力,亲人也许会非常懊恼,甚至彼此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首先要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心理状况,才能更好应对。 失智症的病程很漫长,就算是记忆衰退也非一朝一夕。一开始他们会先忘记“地方”,到最后才是忘记“人脸”。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一方面来判断他们病情的严重,必须要去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这代表周遭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陌生的。” 比如会开车的老人,明明是轻车熟路的街道,忽然变得陌生;到了最后,身边的至亲变成陌生人,他们自然对此不愉快,脾气就会变得暴躁和具有攻击力,或者低沉。 再者,他们经常会“诬赖”身边的人,即明明你什么都没做,却无辜地被“扣帽子”,继而引发争吵,周而复始,以至于关系紧张。 他举例,一位失智症患者睡醒后没看到自己的钱包,但他第一件事并非找钱包,而是直接信誓旦旦地指责身边人偷钱包,一般人的正常回应自然是剧烈地否认。 “他们指责的人,一般是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的。” 那么该怎么应对? 对于失智症长者,我们应抱持3个原则: ●不责骂 ●不责怪 ●别老问“你记得吗?” 避免争吵,对话有技巧 当他钱包不见时,不要反驳说“明明是你自己弄不见的”,应该回答:“你的钱包不见了吗?那我们一起找。” “通常你这么说后,他就不会继续责怪你。” 最终在橱柜里找到钱包后,子女说话用词也得谨慎,应说“原来放在你的橱里面”,而非“原来你放在橱里面”。 “你”这个字在一段句子的顺序,此时异常重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第三个原则:不要反复问“你记得吗?”,这相信也是许多人经常会不小心踩到的雷区。 了解心理状态后易接受 “不要明知对方是失智症患者,一见到面就问对方说:‘你还记得我吗?’,这会让他们感觉很糟糕,因为通常他们会记得的,觉得这种问题很莫名。” 他认为,当子女理解失智症老人的心理状态后,对于他们的行为比较容易释怀,因为知道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如何正确表达。 贴纸做标记建立习惯 与失智症父母相处,最重要的是言语沟通和理解,再来便是居家安全。由于失智症患者对于周遭很陌生,因此可以为他们做好标记以及建立一些习惯。 他继续以上述案子为例,老人习惯将钱包放到橱里,亲人可以把钱包放到他视线以内的地方,以避免事件重演。 然后,可用颜色各异的贴纸贴在各个插座开关、橱柜、抽屉,标签其用途、存放的物品作为提醒,这些小小的改造能大幅度地改善他们的生活。 “给予他们尊严,切勿用对待病人的方式对待他们。” 正确的照护方式不仅能减少长者的痛苦,亦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减轻家属负担,更多详情可拨电011-33019681咨询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   更多文章: 错戴耳机听力受损 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性教育启蒙 从生活中贯彻 留不住生命,把爱留给家人 安抚大宝的争宠情绪  
2年前
此次是关于工作点滴,毫无营养的碎碎念。 世界杯如火如荼地开打,作为4年一次的限定球迷当然也要凑凑热闹的啦!于是便有这次足球相关的专题。 其实一开始只是为了蹭个世界杯的热度,浅薄地写一些应节的内容,热热闹闹的就算了。结果在主管的建议下,最终改成了如今的模样,被迫深刻了一下。 因为临时改了方向,所以时间上有些紧迫,加上大马杯也在进行中,球员正集中精力训练无暇他顾,试图联系了雪隆的球会不得要领,发出去的信息石沉大海。 就在火烧眉毛之时,柔佛达鲁达格敬足球俱乐部(Johor Darul Ta’zim FC,JDT)回复得非常及时,迅速敲定探访的时间,我的一颗心才放到肚子里,然后开始为大选的直播做准备。 开票日当天超过12小时全神贯注地工作,直至清晨4点回家5点入睡,休息不到24小时,还没缓过来,便开车南下柔佛,之后因过于奔波劳碌,导致腰疼发作,需卧床休息,此乃后话(老板,你懂的!)。 JDT的鼎鼎大名早就耳闻多时,不料此次有机会深入大本营,就连体育记者的好友尚未去过。 负责安排参观和访问的公关后来跟我说,训练中心从未对媒体开放,这次之所以破格同意批准,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中文媒体甚少关注大马足球,于是这次很愿意与中文读者分享,让我颇有些受宠若惊。 那一天着实大开了眼界,也感受到“钞”能力的重要,可是亦很清楚意识到有一些事,若非对于足球的热情、热爱,再有钱未必能办好一个球会。 无论是球场、训练中心,一律要求员工每日维护、清理,一旦发现有损坏,当天就要处理,绝对不能等到第二天。 每当球员训练结束后,保洁员工就得马上打扫,Kit Man迅速收拾球员的脏衣服鞋袜,并将干净的衣裤鞋袜放在球员的位置上等等,保证第二天一切如新。这是缘于球会老板——柔王储对整洁、干净的要求。 虽然柔王储已宣布卸下球队管理职务,但是就在我们去采访之时,他才从训练中心离开,当时球员正为大马杯总决赛积极备战,对于球队的上心程度可见一斑。 在绝大多数本地球会还处在有钱就引入外援来应付比赛,以最快的方式收割比赛成果时,他们已经为球会建立一个足球教育系统,以推动球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知道大马足球曾经辉煌过,90年代开始一路下坠,至今仍在谷底挣扎,猛虎变成病猫令人唏嘘。 但现在看到至少有人愿意为之努力,并且往正确的方向努力,心里燃起点点希望。 也许,有一天,我这个伪球迷有机会在世界杯上为自己的国家摇旗呐喊呢? 人嘛,要敢敢做梦,万一哪天能实现呢?   更多文章: 关丽玲/当监票员日记 黄琬焮/邮寄选票初体验 白慧琪/战车 陈愐壮/拥有“无我”,我“有‘我’”了 李依芳/满心满眼都是你
2年前
虽说“性教育要趁早,坏人永远不会嫌孩子小”,可是儿童的性教育要从几岁开始?要怎样开始?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是一大难题。 毕竟在东方的家庭,“性”一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父母总是难以启齿,尤其是面对幼儿,要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词汇,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同时,不要去伤害别人? 不妨来看看马来西亚性学会(雪隆区)会长吴启铭怎么说。 吴启铭提到,孩子从出生伊始,照顾者如在触摸他的身体,为他洗澡、换尿布、换衣服时,从未经过他的允许,因为他也不会知道,而且也对来自父母的触碰、拥抱是感到欣喜和安全的,而其他的照顾者如保姆也会触碰他的身体。 除了一般的照顾、清洁、安抚之外,照顾者往往会做错一件事。 “我们会强迫地将宝宝交给别人抱,如果是在宝宝睡着或情绪平稳时是没有问题,但当宝宝哭泣时,爸妈还不以为然,觉得宝宝让别人继续抱,一会儿就不哭了。”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宝宝的意愿被忽视了。 哭就是在表达抗拒 试回想,你曾经看到多少个可爱的小孩,情不自禁就上手掐他的脸蛋,甚至亲亲他的脸颊,哪怕他们别过头、扭过脸拒绝说“不要”,还是不管不顾地掐了、亲了? “要提醒父母一个概念是:从幼儿时期,孩子的身体就是他的,当哭泣表示不想要时,就要懂得尊重。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就用情绪表达,用哭来说不。” 因此,当亲友要抱宝宝,宝宝却大哭时,父母应当婉拒,让宝宝知道他的“哭”是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他的表达会被重视的。 “重视孩子的意愿很重要,他们长大后会意识到,身边的照顾者会尊重他身体的需求,所以当别人不尊重他时,他能表达说不,并且意愿不被重视时,会感到愤怒,因为这与他从小接受到认知不同。 “但如果他小时候说‘不’是被忽略的,等到五六岁,甚至是青春期,别人触碰他时,他会认为说‘不’也没用,意愿被无视也觉得正常。” 從洗澡、換衣服着手 对于身体认识,是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比如洗澡的同时,可以教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吴启铭示范道:“现在洗你的头、脸、肚脐、乳头、阴茎、阴部”等等。 长年累月下来,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幼儿就能将身体器官和词汇连接起来。呃,连隐私部位也必须要正确说出名称吗? 吴启铭说:“如果他知道这是乳头、乳房,即便只有三四岁,别人碰到这些部位,他会很精确说出来。” 另一个家长容易忽略的地方是——换衣服的场所。许多家长认为幼儿不懂,经常习惯在客厅这种环境,众目睽睽下为孩子穿脱衣服,更换尿片。 “当孩子洗好澡,要穿衣服、换尿布,应该要在房间里,而不是在客厅大剌剌被人看着,他们的隐私需要被照顾。” 他说,切勿轻视这种态度,因为这将会影响孩子长大后对身体的介意程度,以及身边人怎么看待他身体的自主权。 红区禁止,黄绿区敏感须征询 吴启铭提到,性教育的第一步,是先让孩子认识什么叫“隐私部位”,否则他们不会保护这些部分,或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侵害到别人的隐私。 被触碰到隐私部位后,怎么办? (一)要先大声说不,而非只是哭。 (二)逃跑,跑到人多的地方如银行、警局、餐厅、办公楼、超市等等。 他上课时常给孩子做一个游戏,父母可以参考,就是将人体部位分成红、黄、绿3个区域,红色是禁区;黄色为敏感地带;绿色则为公开区。 “女生的隐私部位是穿着比基尼的部分,男生则是穿着泳裤的部分,这些肯定是红色区,不能让人触摸。黄色区是需经过询问,只有亲近的人才能触碰;绿色区例如肩膀、手臂,别人可以触碰。” 请孩子自己决定哪些部位是绿色和黄色,这两个区域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此家长就能与孩子交流,为何每个人的黄、绿区不同? “要怎么辨别出别人的黄区?就是通过问,在碰别人的肩膀或拥抱对方时,要先询问对方的意愿。” 爸妈也要学会说不 很多时候出门在外,为了安全起见,母亲经常会带孩子一同进入试衣间,而小孩可能会吵着要离开,妈妈一般只会简单粗暴说:“不可以!”但从未告知原因。 吴启铭说:“这时要让孩子知道原因:妈妈的身体会被人看到,这是不对的,包括你也一样,没有穿衣服出去的时候被人看到是不对的,你也不能去看别人的身体。” “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他能看母亲的身体,你得告诉他: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可以给你看,但是如果我不给你看的时候,你也不可以看。” 无论是父母,抑或是孩子,如若其中一方觉得不适应该马上提出,另一方就必须尊重其意愿。 “性教育在越小的时候,就是生活习惯的建立。”他说,“我们要在过程中让他知道身体的自主权,除了不要让别人侵犯,最重要的是也不要去侵犯别人。” 曾有母亲向他反映,从小给一对儿女喂母乳,有一次3岁的长子在公众场合拍她的乳房,她当场呵斥。 实际上,对长子而言,他和母亲乳房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他不知道大庭广众不能这么做,也不知道界线和场合、环境的区别。 “妈妈这时候要跟他说,在大庭广众拍妈妈的乳房,妈妈是会生气的,如果你这样,妈妈就不让他喝母乳的。”吴启铭说。 此举主要是让他明白,触碰别人的隐私部位,别人是会生气的,而且可以拒绝,他亦会因此遭到惩罚。 “所以孩子会知道,他不能侵害别人。” 妈妈的不适,不需要忍耐、隐藏,哪怕是换衣服不愿被孩子看到,理应告诉孩子真实感受,并告知拒绝的原因。 趁家人共浴时 教导触碰的界限 吴启铭提到,父母与幼儿共浴的好处是在过程中,能让孩子理解人体的构造,准确认识性器官的名字,从而降低对异性身体的好奇。 他坦言,一些家长会担忧跨性别的亲子共浴可能引发家庭内性侵的问题,如果浴室空间足够大,一家人共浴会更好。 “在共浴时,当幼儿触摸妈妈的乳房时,妈妈能及时制止,趁机教导孩子,乳房、阴部、阴茎、屁股,是即便在共浴时都不能触碰的地方,灌输对身体界线的概念。” 当然,父母无法接受的话,亦无需勉强,因为父母本人的意愿也很重要。 孩子们要知道的事: 1. 每个人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2. 当不想被触碰时,可以告诉并阻止他人的接触。 3. 有些人基于善良的理由,可以触碰我们的身体,如医生的检查。 4. 当一个有权力的成人在没有正当的理由下,触碰自己的性器官就是性骚扰。 5. 如果发生了不想要或不舒服的接触,可以告诉信任的成人。 6. 如果一个成人的触碰让自己不舒服,不是自己的过错。 7. 性侵犯的人通常是熟人。 8. 身体红绿灯活动进行:认识每人的身体界限。   更多文章: 留不住生命,把爱留给家人 安抚大宝的争宠情绪 精选燕窝,洞燕好还是屋燕更佳? 选对水槽少操心 逃生包,救命就靠它! 逃生包要收放在哪里? 骆俐君打造本土有声童书
2年前
早前看完一部印度电影《宿敌》(Jana Gana Mana),一直在想该如何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向别人推荐这部电影。 思考良久,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你以为的真相不是真相,你以为的正义可能不是正义,所以永远不要愤怒得太早。OK,不喜欢剧透的朋友,可以迅速翻过/关掉/滑过,接下来不介意剧透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电影是以大学女教授疑似被强奸后放火烧死的惨案拉开序幕。 校方对于她的死,冷漠地表示:“大晚上的,她一个人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地方?”激怒了爱戴她的学生们,为了替她讨回公道、要求惩戒施暴者发起一次次示威,警方一次次的暴力镇压如烈火烹油,社会舆论甚嚣尘上。 正义凛然的督察雷厉风行的展开调查,迅速逮捕了4名前科累累的嫌疑犯,却碍于嫌疑犯们背后的靠山,上层指示他放手,并将他们转移到其他警局,他所背负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最终他做了一个决定,在转移途中击毙了4名嫌疑犯。未审先判执行私刑自是让他背负上法律责任,但认为正义得以伸张的结局赢得民心,要求法庭轻判,甚至放人。 看到这里,我也与戏中人一样觉得大快人心,虽然认为“未审先判”,“滥用私刑”并不恰当,可是也知道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正义未必能够得到伸张,恶人未必有恶报,心中这点不认同的声音,很快就被压倒。 然而,这时我以为电影应该快要结尾,觉得这只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爽片时,才发现真正的高潮,恰恰就从这里开始。 编剧和导演想表达的核心内容,通过庭审,通过控方律师的滔滔雄辩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真相一点点揭开,接二连三的反转,打得观众一个措手不及,原本满腔的义愤填膺顿时被浇灭,只剩哑口无言和长时间的消化反思。 曾经有过前科的嫌疑犯,可能犯过A罪、B罪、C罪,但不等于犯了D罪;各怀鬼胎的政客,吃着人血馒头操控着媒体,煽动着群众情绪,制造各种混乱,冷眼看着怀揣热血,为了心中以为的正义冲在前线的学生流血伤亡,对他们而言,无论是死去的教授、前科累累的嫌疑犯,还是愤怒的人民,全都是达到他们政治目的的棋子。 “政治正确”变成政客手中的一把枪,披着“正义”的外皮行罪恶之事,无辜的永远是被利用的平民百姓。 最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这部电影虽是虚构,但是我们清楚知道里面的诸多情节都是血淋淋的现实。特别是曾经在时政新闻前线的我,感受尤为深刻,每一个场面瞅着眼熟,也能对号入座,无论是反转前抑或是反转后。 看似正义的人不一定正义,看似大奸大恶之徒未必就是真凶。 所以,每当让你感到极为愤怒,情绪上头的事件发生时,不如等子弹再飞一会儿,冷静以待,也许你会看见藏在汹涌波涛下的真相。 更多文章: 梁慧颖/#放闪文无误(只是比较另类) 白慧琪/交棒 陈愐壮/带着遗憾到下一场戏
2年前
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每当新生宝宝降生时,家长不免会将更多心思放在照顾新生儿身上,或多或少会忽略了先来到这个家庭的大宝。 曾一度拥有父母长辈所有关注,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宝,此时又会有什么感受? 倘若刚好处在2岁至3岁,无法准确表达情绪,讲道理也听不明白的尴尬阶段,爸爸妈妈又该怎么做呢? 临床心理治疗师李雯怡指出,许多父母担忧当二宝出生之后,大宝会争宠的现象,进而感到焦虑。 但其实大宝争宠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二宝的到来也让大宝意识到过去两三年的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无论几岁都会产生失落感。 “即便他们不会表达,可他们会感受到父母陪伴的时间变少,会失落和心烦。” 她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指出,2岁以下的孩子是最不能接受二宝的阶段,因为2岁左右的孩子,仍是处于和父母建立信任感以及安全感的时候。 “而且他们自立能力还不算好,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协助。若此时要迎接二宝,那就得提前为他做好准备。” 她建议,父母可以通过故事书向大宝说明,即将要有弟弟妹妹出生,让他带着好奇和期待,但是也不需要“过于准备”。 大人的好玩做坏事 何谓“过于准备”? “比如说以后弟弟妹妹会跟他共享玩具之类的,这样会让大宝觉得由于弟妹的出生,而失去某些东西。 “可以告诉他,以后二宝出生,他将会是爸妈的小帮手,地位也会提高。即使二宝出世,他还是家庭里独一无二的存在。” 也许你我身边曾经就有一些“讨厌的大人”,经常会对即将有弟妹的大宝们说:“弟弟妹妹出生了,爸妈不疼、不要、不爱你咯!”,这种话是否耳熟能详呢? 也许大人只是出于好玩的心态,然而对于大宝却会造成不安全感。 趁机教导应对感受 “尽量不要比较,或提出有条件的爱,像是‘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对大人而言可能没有这样的用意,可是孩子的分析能力没这么好。对5岁的孩子来讲,爸妈不再陪他睡觉就是不爱他。” 不过,她认为孩子有失落感未必是坏事,父母可趁机教导他有失落感不等于不爱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在社会或交友,多少会有失落感,那么他就从中学会接受和应对自己的感觉。就不会像一些小朋友一失望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发脾气、扔东西。”   父母勿做“双面人” 李雯怡笑说,很多家长告诉她,大宝最近比较黏人或者出现抢二宝奶嘴等小动作。这缘于大宝的“不甘心”,认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让他失去了爸妈。 “父母此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因为孩子看得到的。像是面对二宝时轻声细语,一转头就大声呼喝教育大宝,他看到那个差异,心里会觉得是因为二宝的原因导致爸妈对他的方式不一样。” 她提议,父母每日可抽出时间与大宝一对一地交流,即便只是15分钟。在这15分钟内,父母可让大宝自行选择要玩什么游戏,然后全神贯注地陪他玩、陪他说话,切勿带有教训和责骂意味、切勿玩手机。 “再忙再累,也要抱抱他、亲亲他,尽量保持原来的相处方式。” 理解闹情绪的孩子 家中的长辈亦可提前做准备,帮忙分担陪伴。比如一向是由母亲陪伴大宝睡午觉,可交由父亲、奶奶、外婆等其他长辈代替,以免大宝觉得家里长辈们只围着二宝转。 “大人要做一些调适。有时妈妈在喂奶,大宝就会闹、就要抱,其实所有孩子的行为是情绪的表现。” 当大宝“重拾”一些早就不需要的行为,好像退化成婴儿时期那般要吃奶嘴、要陪着睡,这实际上是想表现他的情绪。 “当妈妈在照顾二宝,大宝哭闹时,可先安抚他的情绪,先听到他的情绪。经过安抚,他情绪回缓,会比较能接受。” “通常爸妈会叫大宝不要闹不要发脾气,但他不会讲为什么发脾气,如果不哭不闹,你怎么会看到他?” 退化行为包括: (一)撒娇 (二)哭闹 (三)刻意作弄 (四)小动作 (五)要和父母一起睡 (六)刻意挤入父母中间,或父母与弟妹中间等等 (七)容易发脾气 (八)变得较文静 “父母一定要尽量提醒自己,要把陪孩子的时间纳入在时间表里面。一旦有这样的心态,就会表露出来,也会要接受这种手足的竞争。那么作为父母,就能比较平和地去处理,这比脾气一上来就责骂要好。” 让大宝参与育儿 如何避免大宝产生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呢?她说,父母在照顾二宝之时,不妨让他参与其中。 例如给二宝换尿片时,可以请他帮忙拿新尿片;给二宝选购新衣时,叫大宝选择款式或颜色等等。 “让他们加入做决定,进而给他们当哥哥、姐姐是这个家庭一部分的感觉,而非大家围着弟妹转。” 当然,父母可能会面对大宝听而不闻的反应,此时就得靠哄。走到大宝面前,看着他的双眼跟他对话。 “两人的视线要处在同一水平线,否则居高临下的话会有压迫感。到他面前后,叫一下他的名字,先抱一抱他,因为他可能这时候有情绪了。” “有的孩子情绪不会往外投射的,比较内敛,只会默默流泪,只会在角落偷看,他可以接受,但他还是有情绪。没有任何的行为,不代表父母不需要关注。” 忍让不是解决好办法 李雯怡提到,父母会经常要求年纪较大的孩子礼让年纪较小的弟弟妹妹,虽然这是一种“美德”,但并不尽然。 “不需要每次都让,应该要教大宝怎么保护自己心爱之物。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宝贵的东西,只是弟妹很小,并不懂得,只是想参与进来,你又不可能责骂他。” 因此,父母可以提前询问大宝,哪些东西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或者是不允许弟妹碰触的东西,要提前收好。 “又或是让弟妹先玩,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她分享一个案,一个8岁孩子因为家里争宠的状况,所以情绪很暴躁。 小孩向她抱怨道:“以前我5岁时,说我比较大,2岁妹妹不懂事,要我让。现在她5岁了,我8岁,她应该懂事了!” 观察争吵介入打架 由此可见,成人口中的“大让小”,与小孩的理解并不一致,于是就产生了更激烈的情绪,认为父母偏心、不公平。 当兄弟姐妹互相争抢东西时,父母可从旁观察。假设大宝抢二宝的玩具,仅仅玩一会儿就放开,二宝在旁哇哇大哭的话,父母便不需要额外处理,先安抚、同理二宝情绪。 “他(大宝)只是要一种赢的心态。” 不过,如果兄弟姐妹打架,那么父母就要介入,将两人分开。 “不用怕手足间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当下如何应对。不要觉得有什么事都是大宝的错,什么事都要大宝让,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宝认为这一切是二宝出生造成的。” 该以孩子的“需要”作标准 如何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所有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共同烦恼,最常采取的措施便是同样的物品买两份,只是这样的“公平”真的是公平吗? 李雯怡则认为,这仅是形式上的公平。 她曾遇到的一个个案是,二宝需要水瓶,父母为了以示公平,也同样买了一个水瓶给大宝,但实际上大宝可能不见得开心。 “姐姐说爸爸妈妈买一个给她,是怕她吵。” 由此可见,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应该以“需要”作为标准。 “只是不管父母怎么做,孩子都不会觉得公平。”她笑说。   更多文章: 逃生包,救命就靠它! 逃生包要收放在哪里? 骆俐君打造本土有声童书 三文鱼,你选生吃或是煎烤的? 爱吃菇菌不会选?原来鲜菇干菇各有优点  
2年前
根据治理与政治研究中心(Cent-GPS)一项研究调查显示,2050年我国有9个州属将会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这9个州属分别是玻璃市、吉打、槟城、霹雳、森美兰、登嘉楼、彭亨、吉兰丹以及砂拉越。 而距离2050年已经不到30年,政府有着什么样的对策,目前仍看不出丝毫蛛丝马迹。 我们无法参与城市规划、国家规划,但可以提前为越来越频密的极端天气做好准备,确保自己和家人能在紧急时刻尽可能活到最后等来救援。 2021年底,雪兰莪州的大水灾令人心有余悸,然后意识到灾难临头时,我们竟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是好。 要带什么逃?怎么逃?逃到哪儿?我们对上述问题一无所知。 而随着气候变迁的到来,极端天气将会持续上演,当大水灾、地震,甚至战争来袭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逃难时,该怎么准备些什么? 马来西亚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MSOSH,Malaysian Society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委员沈俐敏指出,实际上我国官方没有给予人民一套应对灾难的完整指南,但大马气象局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过一则贴文,建议民众准备的逃生包里应该具备的物品: 1.重要文件 我国天灾大多是土崩、水灾,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所以逃生包的材质一定要防水,比如游泳包,可根据家里人口多少决定尺寸。 报生纸等身分证明的重要文件,要装进额外的防水袋里以策安全。 2.鞋子及换洗衣物 沈俐敏提及,鞋子应以方便移动的为主,比如轻便的球鞋,而衣服则是逃到安全的地方,具备休憩条件后可以换洗。 3.用电池的手电筒 逃难的时候,很难找到充电插座,电池不需先放进手电筒,每隔3个月就要检查一次是否还有电。 4.口哨 沈俐敏强调“口哨”非常重要,当我们身处救援人员的视野之外时,用力吹口哨就能引起注意,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5.饮用水 国外的标准是1加仑,即4.5公升。沈俐敏的建议是,逃难时的饮水量可能不多,每个人可以带1公升至3公升的水,目的是维持生命,不要用来洗涤东西。 6.可长期储存的食品 比如容易打开的罐头、婴儿食品等等,后者适合儿童和老人食用。 7.盥洗用品 假设逃到有水源、电源的地方就能梳洗。 8.药物 除了个人的特定药物,一般应付发烧、腹泻、止痛的药物也要备齐。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可能会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那就要提前准备好。 9.移动电源 逃走时若来得及携带智能手机,移动电源必不可少。 10.老式的手机 沈俐敏指出,外国的逃难手册里一般会建议人们在逃生包里放一部老式的非智能手机。 “我一直都保留以前用过的诺基亚。旧手机的待机时间很长,如果幸运的话,能买到该款手机的电池更好,多一块电池有备无患。” 欸?可是许多智能手机的Sim卡尺寸甚至都跟老式手机不匹配,到时候怎么用? “你逃难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带Sim卡,重点是:没有Sim卡也能打112以及999求救。” 她强调,手机即使在没有信号、没有Sim卡的情况下都能拨打112。 112是全球通用的求救号码,只要是从手机拨出的,他们自然会转接到你所在位置或国家的紧急服务中心。 11. 现金 尽管现在是无现金时代,许多人开始习惯无现金交易,但是在紧急时刻比如天灾,手机电源和信号可能缺失的情况下,传统的现金往往是最靠谱的。 那要准备多少钱才合适呢? 沈俐敏说:“人均200令吉至300令吉就已经足够。” 12.迷你音机 这应该是救生包里应具备的物品中比较少见的东西。迷你收音机的功用是让你无论身处在哪个地点,依然能靠它获得资讯。 如果遭遇土崩,你被埋在里面,但是侥幸生存下来,被困在一个空间里,就能通过它得到消息。不过,沈俐敏补充道,若你已准备了旧式手机,就可以拨打112求救了。 13.备用眼镜 建议所有佩戴眼镜的人士,逃生包里应多备一副眼镜,尽管国外一些指南会建议携带隐形眼镜,但根据我国情况而言,可能不太适用。 “我国经常面对山泥倾泻的问题,当受困其中,隐形眼镜怎么洗、怎么戴呢?我自己随身携带一副眼镜,还有一副在车里。”因此,将旧眼镜放进逃生包里,在关键时刻,至少不是“全盲”状态。 14.紧急联系卡 给每位家庭成员,包括自己配备一张紧急联系卡,卡上应具备姓名、地址、联系人、血型、敏感药物或食物等个人信息。若有慢性病患者,可写上最靠近的医院地址,甚至主治医生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万一路上失散,碰到好心路人,就可以送他到医院。 万一你当时神志不清,路人将你送入医院,医疗人员就能根据卡上的信息及时施救。” 15.生理用品 女性可携带几片卫生棉以备不时之需,假设家里有婴幼儿,也得准备数片纸尿布。 16.纸质地图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纸质地图就变得很重要。 主要是涵盖你所在位置的范围就好,比如住家附近有什么地方、有哪些路线诸如此类。   相关报道: 逃生包要收放在哪里?   更多文章: 三文鱼,你选生吃或是煎烤的? 爱吃菇菌不会选?原来鲜菇干菇各有优点 【认识江鱼仔01】小鱼干的魔幻味力 【认识江鱼仔02】江鱼仔怎么选?观闻摸3招识好货 【世界自闭症日】从感官及情感考量设计,打造小星星的乐园 【花草茶01】茶色花色愉悦身心
2年前
逃生包可放在家门口、办公桌下以及紧邻司机的乘客座位下方,以方便逃生时带走。 沈俐敏提醒民众,最好每3到5个月就要检查一次逃生包内的物品,查看电池是否有电?药物和食物是否过期?随时替换过期物品。 “国人普遍没有这种意识,因为会觉得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当天灾击中你一次,你不仅会受到教训,随时还会丧命。 “所以国人普遍上还是要有这样的防灾意识。” 3日维生分量足够 她再次强调,逃生包里的物品、食品是以维生为目的,所以抛弃“搬家”的思维,分量足以维持2至3日即可。 “我的家里、车里以及办公室各有一个逃生包,因为你并不知道灾难发生时,你人在哪里。” 特别是适逢堵车高峰期,一场暴雨引发闪电水灾,许多驾车人士便受困车中,有些不擅水性的人,只能爬到车尾箱等人施救。 “当你看到水位已经涨到半个轮胎的高度时,就得赶紧弃车逃走。不要可惜那辆车了,人命比较重要。” 逃走前关电闸 马来西亚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委员沈俐敏来自水灾高发的州属吉兰丹,她说尽管当地政府并没有提供完整逃难流程,但是当地居民面对年复一年的水灾,对此已经无师自通,水灾来临时要准备些什么?应该要去哪儿?全都了然于心,并且代代相传。 “我小时候没有看到类似宣导教育,可是老一辈的人会告诉我们,当水灾发生,水位到达家里哪个位置时,就要收拾我们的家当,去位于高处的某个礼堂等等。” 而且长于水边的孩子们,“游泳”仿佛成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技能,以至于后来她举家搬迁到雪兰莪州,学校里的同班同学对于“她会游泳”这回事感到极为惊讶。 至少要学会一个泳式 “我们无论如何也得学会一个泳式,蛙式、自由式都可以。” 当水灾发生时,水位已经到达腰间时,就要考虑撤离,往高处逃走。 “所谓的腰间,就是身高160公分的(人)腰间。” 她强调,在水位上涨到电插座的位置之前,一定要记得把总电闸关掉,避免发生漏电的风险,危害到救灾人员以及他人的安全。 “虽然救灾人员会身着防水防触电的装备,而且一般当地政府会及时停电,可是民众还是要具备这样的意识。” 她会想起去年年底的大水灾,当时水漫入家里,水位及脚踝处,她便考虑到离地面较近的电插座,当机立断地关掉总电闸,带着逃生包和其他必需品、干粮、饮用水等等到二楼。 “可是我父母会一直想下楼做饭,就真的很无奈。” 水灾时尽量往高处攀爬 因此,她建议可以购置露营用的小瓦斯炉以备停电之际仍能煮食、烧水,避免陷入饥饿的困境。 另外,她说当水灾发生时,她不建议民众涉水逃难,尽量往高处攀爬。 “因为你在屋顶时,救援的直升机可以看到你。”   相关报道: 逃生包,救命就靠它! 更多文章: 骆俐君打造本土有声童书 三文鱼,你选生吃或是煎烤的? 爱吃菇菌不会选?原来鲜菇干菇各有优点 【认识江鱼仔01】小鱼干的魔幻味力 【认识江鱼仔02】江鱼仔怎么选?观闻摸3招识好货 【世界自闭症日】从感官及情感考量设计,打造小星星的乐园 【花草茶01】茶色花色愉悦身心  
2年前
去年在微博看到东方卫视的家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一起引发争议的案例,一名居住在大西北的农民,本想自己的家改造成小洋房,结果被一意孤行的设计师改造成极为不适用不宜居的红砖房。 试想想耗尽了储蓄只想给自己打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然而最终只换来一所冬寒夏热、不防风沙、不好打理、采光欠佳,徒具所谓艺术价值的房子,若你是业主该作何想法?光代入一下,就已经很窒息。 然而,在对这个节目的各色吐槽中,有一个名字进入我的视野:本间贵史,该节目的忠实观众认为《梦想改造家》中诸多设计师,包括本间贵史是极为具备人文关怀,此次翻车令人出乎意料云云,因此我特意在网上搜索本间贵史经手过的案例,一睹究竟后感到大为震撼。 他曾为渐冻人、阿兹海默症老人、自闭儿等家庭改造过,每个细节展现出他对于人的关怀,而这种关怀不仅仅是对弱势者,还兼顾着照护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需要,大大减轻照护者的负担。 加上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我曾历过大大小小伤病,平日看似方便舒适的家,在我成为半个OKU之时,顿时变得处处不便,让我懊恼不已。 当时刚买了房子的我,甚至想过在装修之际,为了未来的老年生活,将适老化的概念融入进去,比如将公寓厕所入口扩大,消除高差,确保轮椅可以顺利进入等等。 只是咨询专业工程师后,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公寓的设计在建造之初已经是“板上钉钉”,基本无法做大的改动。 于是,我不禁想到,我当时只是短暂的不便,那些居住在公寓里的残障人士或老人长期的生活又该多烦恼?因此,残障人士的家居改造相关专题便应运而生。 起初的计划是,希望借此专题,请资深的设计师给予有需要的残障人士或老人家庭一些具体的改造建议,以改善生活质量。 后来转念一想,倘若按照上述的方式,也许仅是亡羊补牢的做法,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上修正错误,无法彻底根治问题,不如从根本着手,将问题掐死摇篮里。 所以,决定把合作对象转向相关科系的学生,毕竟他们才是建筑业未来的主力军,而这个想法也获得UCSI大学建筑与建筑环境学院的师生全力配合和支持,如火如荼地展开这项计划。 当学生亲临现场,仔细观察受访者连正杰的一举一动时,脸上不忍的神情,几次想出手相助,能看出眼前的画面给他们带来翻江倒海的震撼,而这样的震撼也许就能深刻在骨髓中,在往后职业生涯里的每个设计,会牢牢记得这个群体的需要。 学生在汇报设计方案后,感叹着残障人士群体的生活不易,我就在想我的初衷也许已经达到了,我们也许很幸运,终其一生不会残障,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老。 希望借此经历,未来会有更多以人为本的“本间贵史”,少一点为人们制造麻烦的设计师。 另外,假设有企业愿意将这个模拟改造计划,从纸上谈兵变成现实,让他们的梦想成真,欢迎联系本刊。 你,愿意成为那个替他圆梦的人吗? 相关报道: 【OKU家居改造/01】这个家处处是障碍,轮椅无“路”可行  【OKU家居改造/02】向有限空间挑战,2方案打造无障碍便利生活  【OKU家居改造/03】无障碍住宅,离他们还有多远?  更多文章: 梁慧颖/出嚟行迟早要还 黄琬焮/这世界就快被___水淹没 陈愐壮/再谈读书人 白慧琪/种子发芽了 陈愐壮/唉,读书人 郭慧筠/学习的乐趣 李依芳/自测新常态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