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吴奕品

1月前
近两年的行动限制,对不少人造成了身心灵的各种压抑与压力。到了这个阶段,少一点批判,多一些包容,多些勉励与互助,不是更好吗?保护好自己以及身边的高风险群体。 终于可以跨州,各个经济领域也能重开,想要出国旅游也被允许。对于首相的这项宣布,国民褒贬不一。有者认为疫情虽稍见好转,却仍不是放宽防疫措施的最佳时机。也有人认为,与毒共存是必然,大家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并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疫情初期,在没有特效药及疫苗的情况下,封锁、检测,并进行隔离或许是当下的最佳防疫方式。经历了近两年的反复封锁与开放,如今国内成人人口的疫苗接种率已达到90%。坦白说,除了尽速让少年都完整接种疫苗,探讨让12岁以下的小孩也接种疫苗的可行性以外,我们似乎也没能再多做些什么。我们必须接受,即便全国包括成人与小孩的100%人口都已完整接种疫苗,病毒仍旧存在,人类仍有可能受到感染,但至少重症风险以及死亡率已有效的被降低。此时此刻,若再不开放,更待何时? 人类的天性有时既奇怪又矛盾。疫情初期,期待疫苗尽早面市;疫苗面市后却又担心疫苗的安全性。不接种疫苗也担心;接种疫苗也担心。政府宣布封锁时盼着尽早解放;当放宽措施时却批评太早开放。待在家里也担心,要出门也担心。单日确诊人数居高,说是政治因素灌水;而如今确诊人数减少,却有人认为是政府有意隐瞒。你说容易吗? 国内确诊人数下降,其实有几个主要因素。当国内成人人口接种率超过80%,受感染人数必定减少,与此同时受感染者也以无症状者居多,重症患者也会减少。当受感染人数减少时,密切接触者(Close Contact)也自然的减少,检测人数跟着减少。当国内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轻症,或是无症状时,他们不会无故主动求诊,也不会特别去进行检测。加上如今自我检测试剂(Self Test Kit)普及化,不排除一些人即便自检呈阳性,在无症状的情况下没有特别上报,而自我隔离了事。再来,许多工厂和业者以前需要定期进行PCR或RTK检测,如今也都改变方式,只进行自我检测。化验室与诊所的检测数量减少了,确诊人数自然跟着减少。 无论如何,防疫策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合适与否。疫情初期,在疫苗尚未面市时,采取清零的策略,或许有其必要性。但并非每个国家都有条件这样做。最理想的方式或许是在保持清零期间,尽快的为国人接种疫苗,然后逐步开放,并接受与毒共存的现实。坚持选择清零,则必须承担随着疫情的起伏,随时锁国封城的可能性。对于许多国家而言,这并不符合经济效益。 当国家从冠病大流行进入地方流行病阶段时,单日确诊人数已不再是最重要的指标,切勿过于执着及沉迷于每日新增病例,只需作为参考即可。更重要的还是观察加护病房使用率以及死亡人数。而卫生部长凯里即将推出的国家检测政策(National Testing Policy)更是势在必行,我乐见其成。何时该进行检测?谁需要进行检测?何时需要隔离?密切接触者是否仍需要检测及隔离14天?在进入地方性流行病阶段后,都需要有一套新的指南。 这一系列的放宽措施,无论你支持或反对,我想大家也不需要刻意去批判那些与自己持相反意见的一方。你若是仍旧担心,对于开放仍有所保留,那么大可继续的闭门自守,这并没错。没有必要去攻击、批评或调侃想出门、堂食,或跨州的那一群,他们也没错。切勿抱着一种幸灾乐祸,“我看你什么时候出门受感染,不得好死罪有应得”的心态。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待在家里足不出户。 近两年的行动限制,对不少人造成了身心灵的各种压抑与压力。到了这个阶段,少一点批判,多一些包容,多些勉励与互助,不是更好吗?保护好自己以及身边的高风险群体。我喜欢电影《中国医生》里的一段对白:“疫情总会过去,日子还要过下去!”
3年前
全国疫苗接种覆盖率已达到群体免疫的国家,尚且面对疫情反扑,更何况仍处于水深火热的马来西亚?我们固然无法与以色列比较过去与现在的抗疫成效,但却能参考他们走过的路,并引以为鉴,甚至预测及计划未来。 我一直以来都将以色列视为“抗疫模范生”。特别是在疫苗接种这一块,以色列可算是全球最快为国内超过80%成人完整接种两剂疫苗的国家之一。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后,以色列于今年2月解除“封城”,3月逐步恢复国际航班,4月解除户外戴口罩规定。 以色列疫情在4月份有明显好转,单日确诊病例降至个位数,甚至有数天更取得零确诊的佳绩。接着5月及6月也取消许多限制措施,更从6月15日起,全面取消口罩令,除了一些特定群体,人民在室内或室外皆无须配戴口罩。 然而在口罩令全面解除的10天之后,以色列于6月25日宣布,将重新实施室内场所强制戴口罩措施。以色列疫情从6月起再度升温,直到今时今日并未见好转趋势。过去的一星期,以色列的每日确诊病例数量,也突破了三个月以来的新高,平均为每日七千多例。 以色列疫情反扑,至少透露了几个重要讯息。现阶段疫苗确实是唯一出路,接种疫苗后身体产生抗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毒。但是,疫苗在人体内所激发出的抗体,究竟能耐上多久?一些研究也已证实,一些抗体疫苗大约会在6个月后逐渐消失。 我国于今年2月起,优先为前线人员接种疫苗,至今刚好6个月。而Delta变种病毒在国内也迅速传播,似乎逐渐取代传统病毒。当前线人员或人民体内抗体逐渐衰弱,加上Delta变种病毒频密冲击疫苗保护墙,出现“突破性感染”的风险必大大增加。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疫苗仍有其效益。各国数据也都显示,接种疫苗随无法完全预防受到病毒感染,却能够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几率。所以,疫苗仍是一道护身符。 不过现阶段,我们观察到我国的冠病重症患者及死亡病例似乎有年轻化的趋势,当中尚未接种疫苗者占大多数。我们可合理推论,当大多数年长者已完成接种疫苗,而较年轻的一群仍未有机会接种疫苗,加上这一群体需要养家糊口在外奔波,长期将自己曝露于病毒的威胁之下,不幸患上重症甚至死亡的几率必然提高。 只是当国内大多数成人都完成疫苗接种,国家达到成人群体免疫的时候,问题仍有可能继续延伸。我们大可预见,到了那个时候,受威胁的或将会是没有任何抵御能力的少年与儿童。所谓的“群体免疫”,或许应该重新被定义,80%的群体免疫门槛或许需要被提高。 国家复苏计划的各种阶段皆以国民疫苗接种率为其中指标,政府甚至对完整接种疫苗的国人大开方便之门,放松各种管制措施。仿佛完成疫苗接种就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殊不知,疫苗虽是防疫关键,但单靠疫苗仍不足够,还必须自制自律严守肢体距离,戴上口罩面罩最好各种防护措施,才能万无一失。 全国疫苗接种覆盖率已达到群体免疫的国家,尚且面对疫情反扑,更何况仍处于水深火热的马来西亚?我们固然无法与以色列比较过去与现在的抗疫成效,但却能参考他们走过的路,并引以为鉴,甚至预测及计划未来。 以色列在今年7月29日宣布将为60以上国民接种第三剂疫苗,更于8月13日宣布将第三剂疫苗接种计划扩大到50岁至60岁的群体。世界各国包括德国、法国、英国等皆已计划开始第三剂疫苗接种。而我国何时才愿意探讨并落实第三剂疫苗接种计划?何时才愿意探讨儿童接种疫苗的可行性?甚至于探讨每年重复接种疫苗的统一指南?以及混打不同品牌与类别疫苗的可行性? 防疫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可以肯定的是,防疫需要速度与前瞻性,并以科学为基础,否则只是继续在泥泞里打滚。
3年前
我们心中都有把尺,这把尺清楚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掩耳盗铃,什么是鸵鸟心态,什么是自欺欺人。 全国总确诊人数星期天破百万大关,其实或许老早就已突破百万,只是没有记录在案。封了16个月,迎来的是100万人的确诊。全面封锁了近两个月,迎来的是每日破万的单日确诊人数。我们对政府高官的借口已了如指掌,“封锁是有效的,当初若没有封锁,今天的单日确诊人数会更高”、“我们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云云。 中小型企业掀起倒闭潮,国内自杀案例激增,普罗大众及弱势群体举步艰难,纷纷举白旗向生活认输。看着所谓的国家复苏计划,想要达到真正的复苏门槛,根本就遥遥无期。不是我们不信任政府,而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却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政策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误,疫情则一波比一波严峻。我们始终没有从历史的错误中学习并得到教训。 [nonvip_content_start] 循规蹈矩的小市民,一再的被牺牲;长期停课不停学的莘莘学子,在欠缺完善的替代方案下被牺牲;而长期奋战的前线人员更不在话下,也被牺牲了。国与民都在疫情与权谋下,白白的牺牲了。 邻国的三位部长早前也发表联合文告,新加坡在未来将不再着重监测每日新增病例,而是聚焦于重症者、加护病房留医者,以及需要插管治疗者的数据,与目前监测流感的方式一样。同时也将鼓励人们定期自行检测,确诊后自我隔离,以取代目前的大规模追踪和隔离程序。 而我国财政部长近日也建议更改全国复苏计划的指标,将新增病例的指标更改为重症病例或死亡率,以区别病例严重程度。卫生部也发表文告,当局将不会为雪隆一带的无症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及佩戴隔离手环,而是建议他们使用自行检测的方式,并自发性的自我隔离。 两国所提出的策略如出一辙看似相同,但其出发点却迥然不同。新加坡采取如此措施的前提是确保国内超过一半的人民完整接种疫苗后才逐步迈向与冠病共处的新常态。而且他们仍有足够的量能去进行严格筛检与追踪。无论是针对疫苗、筛检、重症及死亡率等课题,都以科学数据作为支撑基础,是真正的走在全国复苏的轨道上,正是星洲日报主笔张立德在7月26日其专栏文章〈放宽限制?既期待又怕受伤害〉中所说的“底气”。 反观马来西亚,财长之所以建议不将新增病例作为国家复苏计划指标,最主要原因是所谓的新增病例已无法如实突显国内疫情当前局势,已失去其代表性。我一直都强调,每日确诊人数,在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可高可低。而单日死亡人数以及加护病房病床使用率,则较能反映目前国内疫情的严重性。新增病例达到1万的时候,以及新增病例只有5000的时候,若死亡病例同为100人,那我们也就知道所谓的5000新增病例,也只不过是有被记录在案的病例而已。 或许在修改了复苏计划的指标之后,很快的我们便能步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甚至是第四阶段的国家复苏计划。但我们心中都有把尺,这把尺清楚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掩耳盗铃,什么是鸵鸟心态,什么是自欺欺人。 在我们“欢庆百万疫绩”的当儿,但愿官老爷们能检视自己的良知,真正去感受这一个个数字背后这群人所经历的痛苦,去正视这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每一个悲剧。死亡永远不应该只是一个数字,这“100万”或许就是你我他正在与病魔战斗的亲人,抑或是我们已逝去的挚爱。 我们今天抵达了第一个100万的“里程悲”,就绝对有可能会有第二个100万。而如何预防第二个100万的到来,才是重点。而官老爷们是否具备前瞻性,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所谓的复苏计划和退场机制,包括了让大多数的国人都接种疫苗。那达到目标之后呢?群体免疫后疫情的反扑并非不可能,倘若真的有疫情反扑的一天,又该如何应对?能提前预见问题,并提早拟定策略与方针,永远都不嫌太早。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