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周青元

文接上篇:台马中文电影的过去与未来 “台马中文电影交流会”找来了卖座电影导演周青元和程伟豪分享“导演的视野:卖座电影不是梦?” Chiu导周青元的电影作品对大马人来说不陌生,从早期的《大日子》、《天天好天》和《一路有你》、《Ola Bola》、《大大哒》都是破千万票房的电影,《Ola Bola》更被誉为“全民电影”。他2年前执导了中国电影《了不起的老爸》,在当地有破亿票房。 程伟豪是台湾的年轻导演和编辑,曾凭借电影短片《保全员之死》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短片奖。其他作品《目击者之追凶》和《红衣小女孩》,以及近期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票房都有不俗的成绩。 周青元和程伟豪一开始都不是念电影出身,他们是如何摸索到对电影的热爱,而从起步走到如今商业片导演的事业,过程中经过了什么挑战? 记录:本刊 关丽玲 摄影:本报 黄冰冰 问1:你们如何开始走向导演这条路? 周:我很迟才有当导演的梦,大概二十多岁。一开始我是喜欢画画 ,画漫画出身,最早学的是广告设计和纯美术。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导演,而且看的电影非常少,一直到高三参加一场毕业表演,才意识到舞台剧可以通过表演和声光来创作,感到特别有意思。 自那次之后慢慢琢磨,才开始有导演这梦想。当时马来西亚的电视剧发展蓬勃,我先从剪接师做起,做了约一年确定这是我想要的才更进一步去升学,报读北京电影学院,班上同学都比我小,但他们对电影的了解比我懂很多。 升学之前,我恶补看了许多电影,念大学时早晚都上课,在那段时间拼命地吸收。记得刺激我当导演的念头是电影《新天堂乐园》,还有当剪接师时,同事推荐看《巴黎,德州》,我看了冲击很大,原来电影可以这样传达讯息,发现画画和漫画已经不能满足我想表达故事的欲望。 想请在座的若有意当导演的不要怕迟,随时都可以。 程:对导演的想像或启蒙是从我初二开始。9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大量地进到台湾戏院。我常在补完习后骑脚踏车去看早场,因为票价最便宜。坐在黑箱子里面看好莱坞电影,感受到那声光效果,突然有念头想当导演。 我一开始在台湾辅仁大学念广告系,学的是跟公关行销有关,但在大四的时候因认识一班拍片的朋友就开始拍片了,都是很初阶的认识,包括一些数码制作。真正开始接触电影是大学的一门课,教导用电影作者美学去了解电影。譬如做一个关于 Steven Spielberg电影的报告,看了他所有的作品,找出共同点,如 John Williams常常帮他配乐,用类似很系统的方式去看电影。还有看电影的 Behind the Scenes,渐渐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加上接触到电影美学,促成报读台湾艺术大学的电影研究所。 后来执导的首部电影短片《搞什么鬼》在2008年获得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亚洲优秀电影奖。这时候的状态犹如大海绵,大量吸收各类作者电影、艺术电影、第三世界电影或者是商业电影,光是研究所3年就看了千部电影。 入围影展时听闻北京电影学院后面有个小铺卖碟很有名,可说是大师集锦,就买了很多电影光碟,如杜琪峰、王家卫、张艺谋等等,开始用作者的方式去理解电影。 问2:念过广告系对制作电影有帮助吗? 程:我念过广告系,会在意电影的宣传和发行,因为清楚知道电影拍出来之后,它最终就是要面对观众。 周:我也认同,学过广告,在创作的过程,会不意识的跑出来,我自己也非常注重电影的宣传和发行。 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当有个雏形后有时会想到可用在后期宣传上,特别是马来西亚中文电影市场,要产生效应,电影才有办法达到一定的票房高度,我觉得有这个宣发(电影宣传)意识其实挺重要的。 问3:对电影宣传有什么策略?是否可以预估电影会大卖? 程:应该没有人敢说电影一定大卖。 周:电影牵涉到宣传和发行两个部分,我参与在宣传策略的部分比较多,因为发行更多的是执行力,跟个别发行商和院商之间的关系,包括他们之间曾经的合作和策略,这方面还是让专业的团队来做比较好,但我自己会关心排片量和时间,可能会跟团队沟通和提出想法。 我在中国拍《了不起的老爸》学到了不一样的市场。马来西亚市场小,过程比较“handmade”,都是靠自己的理解去做。看到中国是用大数据来做分析,包括每一秒卖多少张票,记得发了第一个预告片,第二天就有数据了,告诉你第十秒就开始有人不喜欢,然后第八秒开始要修改,观众会待多久等等,压力非常大。从观察评分、预估票房再来回算要投入多少的宣传费。这是非常大的产业,但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可以精准地找到观众群。不过,我创作时没有参考大数据。看过一个报导,问为什么不在剧本阶段就让人开始评分,但大家对创作前期的理解跟想像不一样。 程:我每部电影都会做盲测。在我拍《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时真正感受到盲测的威力,那是我的五六部电影以来,最科学化、最扎实的一次,至少台湾票房的验收上也达到了一个很明确的成绩。 盲测会把目标群众(target audience)分众,针对角色、桥段、对白等方面评分。这对定剪的拿捏、行销和宣传有帮助。影片唯一可能调整的是剪接、补拍、音乐等,更多的是找出市场的反应来定夺准确的宣发角度。观众的批评说不定也可成为宣传点。 问4:介意被称为商业片导演吗? 程:只要不是被骂的,其他都是可以接受的,最重要是回归到创作的本质,其他都是虚名,因为不知道下一步的状态,关键还是回到有没有继续拍好的电影。 周:这些名称都是好的,说我卖座导演肯定是开心的,但电影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行业,没办法保证下一部一定大卖,所以自己的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比赛。这些称号对我来说是一种动力,鞭策自己下一步怎么做,如何不重复的同时又可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问5:每次开案拍片,如何定位案子?有目标参加影展拿奖,还是赚钱? 程:我会思考,自己比较在意的是电影还是观众?若目标是要拿奖的,是非常好,但就你不能想要拿奖,然后又希望大众可以完全支持你的电影,而是思考大众会不会喜欢我的电影?又或者埋怨为什么无法入围奖项。我是用这种方式去思考作品,观众是谁?哪怕是小众还是菁英都没关系,自己很清楚知道,如果要做大众电影,使的力也很多。 周:我早期在画漫画时,就非常享受与读者的互动,所以从纸面创作到影像创作,那个初心还在。我都会想所拍出来的故事跟观众产生的互动。 我不会太介意大家对商业还是艺术电影导演的定位,因为很多事是没有办法兼顾,不是想要就有,不是想拍一部卖座电影就马上能卖座,想拍得奖电影就一定得奖。更多的还是拍电影的过程,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是回到你自己最想拍的题材。 问6:选择演员方面,你们有什么考量? 程:在选角的考量,我会尽可能演技先行,譬如说,平常有留意某几个演员,表演一直很不错 ,当我在发展某个题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第一时间想到他,也会寻求共同创作或监制朋友的意见。反正不管怎样,都不会真的以流量或知名度先行。 若投资方提出基于商业考量,会稍微考虑,但关键还是在于他对于表演是否达到某种程度上的认同。我不排斥知名度,认为这也很重要,同时有知名度和演技,表演的面向适合的我才会用。  周:我自己也是从演员适合角色的这点来考量,当然知名度也很重要,因为一般观众看电影会重视是由谁演,所以演员先行也可以,当然除了表演、知名度,还会看预算和配合度。演员是否容易合作也是考量点,我拍片的时候非常在意片组的氛围,希望大家是处于一个正向创作的氛围中拍电影。 拍电影已经很累了,不想在创作过程还要去烦人事。过程中,演员要跟我们一起相处那么长时间,创作理念上就是对于这个人物的拿捏,把控想法要尽量一致。 (原稿上传于14/06/2023) 文接上篇:台马中文电影的过去与未来
1年前
2年前
“我听过业界朋友讲,我们这个行业好幸福,有人投那么大一笔钱让你来玩家家酒。”周青元朋友的比喻还真贴切。导演掌控一切,要他演爸爸,她演妈妈,然后Action!两个人吵架……导演可以灭掉吵杂的环境音,让荧幕前的观众钻进人物的心里听他内心独白。 报道:本刊 白慧琪摄影:本报 黄志汉 访谈结束,导演周青元推门离开咖啡馆却被叫住。他下意识以为忘了付账被追讨,店员赶忙解释,不不不,是想要一起合照。原来他们早已认出头戴鸭舌帽的周青元,其中一人还回宿舍取来《在路上》(电影《一路有你》幕前幕后实录)讨签名。这下,变成粉丝见面会,几桌食客轮流拍照后,周青元才与大伙挥手道别。 眼见为实,不愧是“全民导演”。 周青元被称作“全民导演”好多年了。所谓全民,包含他的电影能号召好多人一家大小进戏院看戏,也有北上南下走透透的人文风景,还有从足球介入不分种族一起为国家呐喊的团结精神。 那些年周青元的作品好比特写镜头,慢慢退到近景、全景,格局越来越大,奠定“全民”的称号。可是,这几年又从国族回归家庭,谈父子情、母女爱。他坦言,现在在做减法,减掉更多戏剧冲突或频密的矛盾。算是返璞归真吗?他说,想更简约地讲一个故事,拍出更贴近生活的稀松平常,更贴近观众的作品。 [nonvip_content_start] “人在不断成长的时候,只有岁数是做加法,很多事情都在做减法。”他分享忘了哪儿听来的话。若电影反映创作者在人生路上的变化,他已来到减法阶段,饮食少油少盐,叙事简约,呈现在新作《真爱好妈》。看过电影的读者朋友应有同感,没有大时代,没有大场面,没有明显跨族的“全民”,更专注刻画主角情感。 可是,这样的亲情小品放在一众新马中港台贺岁片中竞争,似乎又不够热闹了。周青元不以为意,也从没把自己当成“贺岁导演”去应和。热热闹闹谈过年故事的叫贺岁片,不管什么类型恰好在新年档期上映的也叫贺岁片。他倾向后者,做自己想做的电影,就如《Ola Bola》其实并无新年元素,也非嬉笑热闹的传统贺岁片。“贺岁导演”是巧合,谁叫本地华语电影市场不够大,一家大小只在新年期间一起进戏院看戏,片商、发行商当然选定这档上映。 想要引领观众观影水平再上一层楼 不追求大场面,不追求热闹贺岁片,那么周青元到底想拍什么?“我的初衷还是,第一我要感兴趣;第二这个故事值得被讲述,第三我想用一个门槛更低的方式,然后大家能够接收我想表达的电影。” 他又不知从哪儿听来一段有意思的话。如果总让观众站着就能摘到果实,他们就不能陪创作者一起成长;要把果实摆在观众跳一跳才能够着的地方才是最好的。那正是周青元想追求的,让所有习惯很容易就接收到电影讯息的人,一点点往上提升。他的作法有点隐秘,有时在镜头语言上,有时在剧情铺排,或者对白情感表露等,加深表现手法。 其实并不难懂,就如两个人吵架,可以拍成字字句句咄咄逼人,吵得非常激烈,也可以拍成双方都不讲话。可以直接特写愤怒的表情,也可以用大全景暗示关系已达冰点,但未必所有人都能接收得到。用大特写、搭配催泪音乐,情感同样能做到漫出来,这也是一种极致的商业片处理方式。“但我不想去到这样,我也不想去到苦涩难懂,我就想在中间。” 噢,周青元在电影路上的加减,其实就是在找寻这个平衡。 影视创作者和观众都需要培育滋养 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也有很多不是合家欢的商业片,有更深入历史或一探底层生活,情感压抑的作品。周青元乐见其成,而且电影与文学创作一样,不同类型之间没有哪个更优。“你可以拍我们几个人坐在cafe很写意的画面,也可以拍另一个角落生活有困境的人,但不代表我们不写实。” 对他而言,创作有意思就在于每个人看的东西不一样,不管是着重文化还是生活的苦涩或美好,都成立。电影本来就应该多元,如果纯粹只有一种类型反而需要反省。但现实是,那些不是商业片主流的电影往往承受很大的票房压力,叫好却难叫座。 “我们不能等观众准备好才去做我们想做的。”周青元比喻,“我们得往前跑两步,慢下来等一等,再往前跑,而不能跟他们一起跑。”所以他不想复制之前的作品,也相信内行的人能发现他的每部作品有哪些细微不同,为下一部作品准备。 这场马来西亚电影的马拉松长跑,周青元认为分成两块。一是培育更多影视创作者,包括及早到大专院校甚至中学普及和提升电影美学、知识与鉴赏能力。另一块是观众,那就只能靠不同类型的电影慢慢去培育和滋养了。他想对观众说,“可能第一次看(门槛较高的电影)会苦涩难懂,后来就会理解一点了,跟我们喝黑咖啡一样,慢慢就能接受。” 周青元自认在作品一点一点输出不同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学着接受。例如伤心哭泣的戏不必再大特写泪流满面,也可以是大全景里一个背影在一隅默默哭泣,他发现安娣安哥阿公阿嬷也能接受了。《了不起的老爸》有一幕抬钢琴下楼的镜头,制片要求特写,但他坚持全景,而且还有一颗俯瞰镜头。“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观众跟着你的话也会慢慢接受。” 整个团队为同一个信念而努力 听周青元说故事,感受他的“全民”在于感染力,能号召一家大小一起到电影院支持他的作品,也能影响工作团队一起为同一目标努力。同行的编剧陈彩慧说,有次拍摄不巧下雨,与剧中的晴天不符。导演一喊cut,不管是美术、道具还是化妆,不干份内事的人都自动把车子、地板擦干。其实导演并没有一声令下,大家都是自发的。“他虽然有要求但不龟毛(吹毛求疵),大家在片场并不怕他,凡是有得商量。” 因为周青元深刻感受到电影可以影响很多人,不只是从小看他电影长大的,或只为他踏进戏院的长辈影迷,还包括影响整个工作团队。“到今天我对团队要求还是很严厉,不能因为当下的偷懒而留有遗憾。不是使命感,而是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 他点出好几个细处,《真爱好妈》机场的戏,工作人员一点都不马虎。他们特地请机场在航班表中输入片中的航班编号。空姐制服、托运行李标签都是特别设计的,即使镜头没有对焦,上面的字样都不随便应付。《一路有你》中一辆德士的路税贴纸也是没有特写,但团队依旧较真,做了沙巴车牌的道具路税贴纸。 “你的专注会影响很多人,包括那些进来实习的年轻人。”周青元曾听一名美术分享,帮李安做《色·戒》时,画面中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罐头标签都要做到符合那个年代的印刷。“我觉得那么成功的导演都不放掉任何一个细节,我们怎么敢偷懒。”当每个人都不断要求自己,自然营造非常健康跟欢乐的创作氛围。当每个人只为同一信念而努力,他眼中看到的是非常感人的画面。 “我听过业界朋友讲,我们这个行业好幸福,有人投那么大一笔钱让你来玩家家酒。”周青元朋友的比喻还真贴切。导演掌控一切,要他演爸爸,她演妈妈,然后Action!两个人吵架……导演可以灭掉吵杂的环境音,让荧幕前的观众钻进人物的心里听他内心独白。 “这是一个完全在你掌控的虚拟世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电影一直是他喜欢的说故事的媒介,因为开心,所以得以坚持,他露出会心的笑容,“但过程是艰辛的……” 周青元的电影养分 ◆《认识电影》 第一本买的电影参考书,也是许多电影系学生必读的参考书。 ◆《新天堂乐园》 当剪接学徒时候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更坚定走电影这条路。剧中有关电影的魅力,怎么影响几代人和导演的经历,让我特别触动,觉得电影真的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后来有二轮和修复版,我都特地再去电影院看,依旧很感动。 ◆《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 最喜欢波兰导演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他的《十诫》和《蓝白红》是经典。喜欢他的“宿命论”,例如,平时8点搭巴士,今天迟到8点半上车,坐在隔壁的人不一样了。迟到是不是为了跟这个人相遇呢?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