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唐人坡

(哥打峇魯12日訊)優大講師努阿麗雅建議,如果要宣傳哥打峇魯唐人坡,Khao Jam(青葉飯)是最佳代言料理,因為它擁有文化背景和內涵,是一道有故事的美食。 優大今天在哥市唐人坡的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所主辦文化論壇,主講人從文化、旅遊、信仰、美食、教育及社區發展探討文化遺產旅遊與永續發展。 論壇其中一名主講人努阿麗雅以吉蘭丹土生華人飲食文化為題,主張丹州丹土生華人美食是可持續旅遊的橋樑。 透過飲食文化串聯旅遊發展 她在會上分享如何透過飲食文化串聯本地認同與旅遊發展,呈現吉蘭丹土生華人風味背後的文化意義。 “我國早餐文化也獲得聯合國認證,多元種族特色的飲食體驗,在坐滿馬來客的丹州華人咖啡店裡,更彰顯其特色。其中一款招牌美食是‘nasi kerabu’,是本地人攝取蛋白質的魚類料理。另一種與這種美食相近的是Khao Jam。 相傳,這是泰國國王張要有營養的食物給上戰場的兵士吃,所以,也被喻為‘戰爭的料理’。” 不過,她擔憂的是,受到氣候變化和地方發展變遷,製作青葉飯的草藥可能越來越少,所以,現在正是推廣土生華人美食的契機。她因此建議,接下來可以考慮舉辦一個以美食為主的分享會。 她也指出,大馬旅遊業在冠病疫情後迅速回暖,主要的原因是國內旅遊興盛,她看好2025年的吉蘭丹市場尤其是哥打峇魯會更旺盛,因為首3個月就已經有300萬遊客訪丹,所以,政府才會提升哥打峇魯機場。 曾詩琴繪本書寫父母恩 另一名以青葉飯為主題的是來自哥打峇魯,卻已經在臺灣生活了30年的繪本作家曾詩琴。 她以雙語導讀,介紹圖文繪本《野菜盛宴》和《邊境》,通過圖像講述與保存地方文化。《野菜盛宴》是她寫書感恩父母的溫馨篇章,非常動人。 《邊境》則更像一本回憶錄,講述她到位於泰南哥樂的外婆家,而且,曾經有大象來到外婆家門前,外婆說能得到大象的祝福很開心。不過,小時候的曾詩琴,關於母親是泰國人這回事,她不想讓其它同學知道,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在會上,她也呼籲大家多多支持本地繪本。 大會也以青葉飯招待出席者吃午餐,清新爽口,色香味俱全。 上述活動的主辦單位為優大鄭鴻標商學與金融學院市場營銷系和商業與管理研究中心;支持單位為阿爾斯特大學和檳城永續旅遊與復興中心;資助單位為國際科學夥伴關係基金。 主持人是優大的歐陽慧妮博士,分享人尚有陳愛梅博士和吉蘭丹華人歷史及文化協會會長黃秀輝。
2星期前
(哥打峇魯12日訊)吉蘭丹鎮興宮(天上聖母)延續元宵節媽祖出巡及抬轎過火的儀式,眾神明出巡唐人坡,親自到府上讓信眾跪拜! 鎮興宮漫長的200多年曆史裡,抬轎過火的儀式不曾間斷,每一年都固定在元宵節進行。 吉時到,6座媽祖轎在擊鼓鳴鑼和燃點紅炮後,尾隨一支涼傘,浩浩蕩蕩穿過燃點中的爆竹火光,穿街走巷拜年去。 這天早上,唐人坡家家戶戶在門外以幹椰葉或木柴及金銀紙搭成易燃火堆,恭候抬轎隊伍。 金紙塔是以幹椰葉、木柴、金紙等塔起,各式各樣,別出心裁,有的信眾甚至創造出“金蛇塔”,非常吸睛。 當抬轎隊伍抵達家門口時,門前的火篝被點燃,轎子一個接一個被抬入家中,由家中長者和抬轎一方交換香火,喻意媽祖獻上祝福。同樣的儀式,在200多年的時光裡,在唐人坡不斷重複,以最傳統的方式,不斷傳承。 出巡前,該宮主席顏永隆與眾理事陪同鎮興宮顧問拿督斯里陳春華,高舉媽祖金身上轎。 抬轎遊神隊伍獲得祥龍、醒獅、電音三太子巨大人偶及數百名信徒隨行,場面浩大。這項具有豐富習俗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不少遊客和友族前來觀看,也吸引攝影愛好者前來拍照記錄。 媽祖結束出巡迴鑾時,眾人則在鎮興宮廣場搭起火堆,神轎一個接著一個過火,眾人高喝“興啊!旺啊!發啊!” 之後便是過運儀式,抬神轎者在鎮興宮大門前連接成直線,並把轎子抬高,讓該廟理事及善信從轎底穿過,希望藉此能消災解厄。
2月前
4月前
“有關吉蘭丹華人研究的著作少之又少,黃崇銳夫婦這本吉蘭丹地方史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而且都是珍貴的田野調查一手資料,值得推薦。”   編按:《溯源尋根:吉蘭丹華人遷徙足跡》作者,是來自吉蘭丹州的林連玉精神獎得主黃崇銳   ,於2024年10月17日逝世,享耆壽93歲。 吉蘭丹華人的歷史悠久。根據18世紀由謝清高口述、楊炳南撰寫的清代文獻《海錄》,1782年之前就有華人聚居在吉蘭丹河流域。吉蘭丹河上游赤腳村有一座建於1727年的聖春宮媽祖廟就見證了早年吉蘭丹華人的移民史。黃崇銳夫婦這本圖文並茂的吉蘭丹華人地方史提供了不少珍貴的資料,通過一些家族的神主牌、家譜、口述歷史、墓碑,證明18世紀已有華人居住在吉蘭丹。 黃崇銳夫婦考察了吉蘭丹五十多個華人村落,花了15年才完成這本書,鍥而不捨的精神令人敬佩。這些村落位於彭加蘭達督河流域、格瑪欣河流域、吉蘭丹河流域,村民的先輩都是來自閩南的福建人,包括廈門、漳州、同安、南安。他們的先輩從閩南南下,有的先在泰國宋卡落腳,最後才移居吉蘭丹,至今已繁衍了好幾代。 村落先輩和暹羅人通婚 彭加蘭達督河流域兩岸總共有10個村落,格瑪欣河流域兩岸則有14個村落,其餘的分佈在吉蘭丹河兩岸(左岸有15個村落;右岸有13個村落)。看來,吉蘭丹河流域是華人人口最多的區域。除了吉蘭丹右岸毗鄰哥打峇魯的唐人坡,其他的都是鄉區村落。有些鄉區村落只有幾戶人家,比如沙拔村、德敏丁宜、則浪勞務、浮羅伯蘭娥、格姆地、芭達、魯索、姆佐、彭佳蘭支那、皇家村、巴當沙卡村、格拉當村。這些村落有的面對人口外流的嚴重問題,有的則是馬來人居多的村落。 這些鄉區村落的華人都是土生華人。他們的先輩和暹羅人通婚,所以他們的後裔被稱為福建暹。黃崇銳夫婦在峇萊村發現刻上中文和泰文的墓碑。吉蘭丹毗鄰暹羅,曾是暹羅的管轄區,州內有不少暹羅村落。早年單身男性華人移民被禁止與當地馬來婦女通婚,所以他們只好選擇暹羅婦女為配偶。年長一輩的鄉區華人都會講泰語。此外,由於居住在內陸馬來區域,他們通過頻繁的交流也掌握了吉蘭丹馬來方言。 儘管被涵化了,鄉區華人並沒有放棄華人宗教信仰。一些鄉區華人村落有自己的廟宇,比如巴西巴力的帝君廟、彭佳蘭巴西的鎮府宮、登隆村的天母宮、格拉村的玉上堂、赤腳村的聖春宮、沙嘮村的關公廟、柔村的張公聖君廟、馬達亞逸的慶天宮。至於沒有廟宇的村落,華人宗教信仰就靠爐主制度或神壇流傳。此外,他們也信奉泰國佛教,登隆村和古林村就有村民集資興建的佛寺。 黃崇銳夫婦在書中屢屢提到一些鄉區華人父母把孩子送入市區的華校,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不過,這也要看這些父母的經濟能力,以及村落坐落的位置。有些村落有華校,父母不用費盡心思,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市區的華校就讀,比如巴西巴力就有培華小學,柔村也有醒華學校。至於沒有華校的偏遠村落,沒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只好把孩子送入馬來學校。 黃崇銳夫婦這本書其中一個特色就是以神主牌和家譜,再以口述歷史記載了一些家族的歷史。有一些擁有神主牌和家譜的家族在當地具有一定的聲望,比如督伯聯村的劉萬聯家族、實令村的曾溪家族、巴西巴力的許文吉家族、實姆巴村的張智勇家族、柔村的朱明延家族。這些家族在地方發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有些甚至是開拓當地的家族。黃崇銳夫婦這本書另外一個特色是附上村落的村圖和村戶名單,有助於讀者瞭解村落的地理和人口狀況。 作者對唐人坡瞭如指掌 黃崇銳夫婦這本書著墨最多的地方是吉蘭丹河流域下游的唐人坡。他們居住在唐人坡,對這裡的文史背景瞭如指掌,所記載的內容包括唐人坡的打鐵街、紅厝(唐人坡早年地標)、華人歷史文物館、黃崇銳家族歷史、百年老店、由唐人坡洪門會成立的益群俱樂部、鎮興宮古廟、唐人坡甲必丹、節慶和風俗、民間行業。作者還特別在其中一章收入32尊唐人坡神主牌,包括幾位甲必丹的神主牌。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著名貓山王榴槤的發源地是吉蘭丹桃花島的鄉區村落。根據當地居民莊登文的記述,貓山王(又稱坤玉Kunyit榴槤)是由他祖父種植的一棵榴槤樹接枝、栽培,而流傳全國的品種。 總的來說,有關吉蘭丹華人研究的著作少之又少,黃崇銳夫婦這本吉蘭丹地方史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而且都是珍貴的田野調查一手資料,值得推薦。 (原稿上傳於21-8-2022) 相關文章: 林連玉精神獎得主 黃崇銳逝世
6月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