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善终

 “我认为爱过之后来临的,就是让人理解爱为何物,正因为在爱过之后,才能理解那份爱是什么,所以总是会留下后悔,也因此,当爱越是深刻,越会留下更深切的后悔。” 以下内容包含《爱过之后来临的》剧情,不喜剧透者请观影后再阅读。 近期,看了由日本演员坂口健太郎与韩国演员李世荣主演的《爱过之后来临的》,该剧讲述男女主角在日本相遇,展开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跨国恋情,但后来因文化差异、生活重心不同变得渐行渐远,最终在互不理解的争吵中分开;多年后,他们因工作在韩国重逢,为过去的爱情好好善终。 或许是因为自己过去的爱情都没能好好善终吧,剧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有感触:“爱情真的有结局吗?明明有过开始,却好像没有结局。” 这里所谓的“善终”,在我看来,并非一定要走向婚姻、白头偕老,而是彼此有好好地为这段爱情画上句号。 然而,谈过恋爱的人都懂,从一开始满心都是对方的热恋期,到后来经历生活大小事的摩擦、观念不合、一次次未能妥善解决的争吵后,爱情走向终点时,往往已是其中一方或双方皆身心俱疲的状态。此时若发生一件“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事,这段爱情的结局,一般都在彼此说着最难听的话语、挤着最狰狞的表情中结束。 但是,这样的结局,真的可以称之为结束吗?为爱情好好善终这件事,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 可能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某个平凡的日常偶然想起这段过往时,我们才会对当时自己未能好好结束而感到后悔。可伤人的话已经说出口,两人又早已形同陌路,这时候即便万般懊悔,对方又怎能感受得到? 《爱过之后来临的》的结尾,是男女主二人在事过境迁后,互相理解当初彼此的不易与各自的不成熟,男主在结束工作即将回到日本之际,因不愿再留有遗憾,于是从前往机场的路上折返,找到女主后,他们互相坦率地表达心声,弥补了当年的遗憾。至于两人是否会再续前缘,剧集没有明确交代,而是留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男主在剧中的另一段台词同样令我印象深刻: “我认为爱过之后来临的,就是让人理解爱为何物,正因为在爱过之后,才能理解那份爱是什么,所以总是会留下后悔,也因此,当爱越是深刻,越会留下更深切的后悔。” 是啊,若彼此真切爱过,最后却以满身疮痍的方式结束,日后想起,怎会不后悔呢? 上周,我应邀出席了前女友的婚礼,邀请者是 [vip_content_start] 新郎,他同样是我中学时期的朋友。多年未见,看着她满是幸福的笑容,我想起了她本就是那么爱笑的一个人,可我却曾让始终阳光四溢的她,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乌云。 婚宴上,我们有过数次对视,每每对视,我有好几次想酷酷地走上前与她握手,对她说声“新婚快乐”,但直到最后仍无法付诸行动,且将视线瞥向一边的始终是我。我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过去那段伤害,也许早已被现任以爱治愈,但我依旧为过去的行径感到后悔,以致无法坦然面对。 婚宴结束,回家路上,一位同行的朋友问我:“心情怎么样?” 面对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上。即感慨她嫁人了,真心为她感到高兴,同时也后悔当初自己不顾她的挽留,用最难听的话,在她心上留下过一道疤。 也许有人会认为,彼此的缘分早已结束了,何苦去纠结善终与否。但,我们都曾给予爱,也被爱过,为彼此带来慰藉,留下过回忆不是吗?那为何我们就是无法给彼此未能走下去的缘分一个更好的结局呢?好好说再见,为什么就那么难? 回溯未满三十的人生,自己未能善终的爱情不止一遭。人海茫茫,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再次遇见那些没能好好道别的旧情,如果有机会,我由衷希望能坦然地为过去道一声抱歉,为她们,也为曾经不成熟的自己。 《爱过之后来临的》留了一个开放式结局,生活也一样。不同的是,剧中男主勇敢折返,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常常无法迈出那一步。生命无法预测终点,别让遗憾成为爱的注脚,即便未能弥补过去,至少,进行中的爱情在日后无可奈何的迎来结束时,不要被情绪左右而让自己留下过多的后悔和遗憾。
1星期前
有时,死亡还是来得猝不及防的,走着走着地突然陷落,在茶室吃早餐车子突然撞进来、亦或罗里货柜掉下来等等。有多少人真的能为死亡这件事作主? 4日,台湾知名作家琼瑶被发现在家中轻生。 由于隔天请假回乡,我必须在下班前完成接下来两天工作,丝毫没有空闲时间浏览社群媒体,是直到上司提及琼瑶遗书一事,我才得知这桩憾事。本因繁忙的工作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但在看了其遗书后也不免放缓脚步,对遗书内容进行了些许思考。 上苍对于生命的过程,设计得不是很好。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对于必将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万一不幸,还可能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卧床老人”!我曾经目睹那种惨状。我不要那样的“死亡”。 从上述遗书部分内容,个人猜测或许她已经生病了,且病得不轻,加上遗书提及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或许她并不愿意以全身插管病卧在床那般姿态离去,于是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样貌结束生命。 是啊,我们都很常听到“自己的生命自己来作主”这类鸡汤语录,那为何结束生命的形式与样貌却无法自己说了算呢?要知道,在大马企图自杀还是有罪的呢。 活到一定岁数,子女皆有完整的人生,毫无病痛的在睡梦中逝去,自然是最理想且安详的死亡模式。可又有多少人能拥有这份善终?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都会伴随些许病痛,无论轻重,都会为子女及身边的人带来负担,即便病情已经使自己没有生存下去的欲望了,可何时离去还得看老天,自己更是忧虑这段时间给家人带来多少麻烦?身负病痛折磨与对家人的亏欠,这样活下去,他们应当如何自处? 有时,死亡还是来得猝不及防的,走着走着地突然陷落,在茶室吃早餐车子突然撞进来、亦或罗里货柜掉下来等等。有多少人真的能为死亡这件事作主? 我们或许无法预知意外何时降临,但至少有一种方式, [vip_content_start] 可以让我们为自己的死亡作主——安乐死。 现代医学并非万能,并非所有疾病都能靠医学手段获得痊愈,不少病况只能靠药物舒缓病情、延长生命。当财力不足时,这对病患和照顾者,都是折磨。 安乐死就是终结这种痛苦的手段。当病人自身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获得医生同意后,便能此通过合法手段,遵照病人的意愿结束生命。当然,在实施安乐死的国家当中,还是会有不同的规定与条件。 只是,安乐死合法的国家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是极少数,且这种手法也一直存在争议,无论宗教、医学等,各领域皆有持反对声浪。 人都是害怕死亡的,正如我们遇到危险时,会反射条件般伸手阻挡一样。对于任何欲通过结束生命来终结痛苦的人,绝对都不是轻易下的决定,我们皆无法完全分担与感受他人的痛苦,生命固然可贵,但我们又何有干涉的道理? 我们作为个体生命诞生于世,无论是生理性别不同的两人之明确规划,抑或是激情带来的意外,生在何种家庭、何种性别、亦或有无意愿作为生命诞生,这些我们都无法决定,即便结束也不由得自己作主。“自己的生命自己来作主”,这句话放到这里来看,还真是讽刺。 我理解安乐死合法化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平衡伦理、法律、宗教等多方面的考量。然而,若一个社会无法容许个体在病痛和绝望中拥有自主选择权,又谈何真正的自由与尊严? 星洲关心你:轻生事件频发,我们能做些什么?
2星期前
4月前
4月前
编按:毕柳莺的著作《断食善终》再传来消息,获得台湾文化部颁发金鼎奖非文学类优良出版品奖。以下是她在个人脸书 Liu-Ing Bih 的留言:“谢谢金鼎奖评审委员的鼓励,《断食善终》一书得到文化部金鼎奖的非文学类图书优良出版品奖。这是继Openbook之后的第二个奖。 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写作人生,小学时候我非常喜欢阅读,但是初中、高中、大学整整13年我只念教科书,没有时间念课外书。 大学毕业以后,才恢复阅读的乐趣,但是年华老去,学习文学为时已晚,只能平铺直叙的说故事。因为母亲的故事太特别,所以得了奖。这个奖是颁给毕妈妈的。 儿子说:因为这本书帮助了很多人。我清醒过来,正解。” 推动《断食善终》的毕柳莺,过去3年来都面对很多的负评与不认同,认为她所推动的断食善终与传统善终理念大相径庭,不只台湾本土,甚至中国网民都到她的社交账号留言,反对她的断食善终理念。 面对这些压力与指责,行医40年的毕柳莺却不退缩,坚决在自己认为对的善终路上走下去,为需要帮助的生命末期病人提供另一个选择。 她强调,断食善终不是饿死亲人,而是老衰重症的病人本来就吃不多,但现代医疗过度喂食只会令病人更受苦,而断食善终理念就是要打破这个框架。 她也幽了现代人一默,现在很多人都是实行168轻断食,包括她自己也是,这不也是一种断食法吗? “反之强迫不能吃的人进食,尤其用插鼻胃管给病人喂食,才不是善终。” 毕柳莺认为,大部分人都没有深思人的自然死亡是不吃不喝的,大家都被文化观念框住,觉得一个人临终前一定要吃饱饱。只要深入了解后,就会理解生命的意义不是吃也不是喝,而是活着的时候有品质,临终的时候有尊严。 毕柳莺表示,很多人都提出一个疑问,断食善终是否与宗教有关?这理念的确是从佛教而来,很多得道高僧都是以断食往生。他们认为,断食往生神识清明,身体轻松与干净,以这样的状况去西方极乐世界更容易。 不过,她也说,不单佛教,其他宗教都有断食往生的信念,只有偏信的人反对这个理念。 她提到,台湾医学界的角度是担心这会让一些不想奉养父母的人,利用断食善终作为弃养父母的借口,但弃养父母是一个家庭问题,不是断食善终带来的问题。至少在她所接触到的案子中,来找她的人都是家里最负责任的照顾者,知道长辈如何受苦,所以才会考虑让长辈断食善终,因此她不认为断食善终是会鼓励孩子们以此作为弃养的借口。 “即使真的有,也是占很少数,而且这是本来就存在的案例,不能用少数比例来反对这个理念。就如安乐死,都是经过很严谨的评估后才允许,断食善终亦是如此。” “台湾医界另一个反对的理由,就是医生的信条是不加速死亡,也不延长死亡。但如我妈妈的病情,不加速死亡的信条用在她身上是太痛苦了,病人已经痛到不能自已,这样的信条有比我的方式好吗?” 毕柳莺强调,断食善终是可以让安宁疗护同时介入,让病人在家人及安宁疗护人员陪伴与照顾下轻松走完最后一段路。断食善终也不是完全不吃不喝,病人口渴时还是要处理,可以选择用棉花棒沾水让病人一天吞下几十CC的水,或让病人口中含着一口水或冰块慢慢吞咽,甚至用喷雾枪都可以,依照病人的意愿来决定要喝多少水。 她重申,断食善终是没有公式的,以病人最大利益为主要考量,在实行的过程中是根据病人可以忍受的程度来进行。 目前已经为110位末期病人进行断食善终的毕柳莺透露,当中包括3个月的婴儿,也有80岁的老奶奶。在这些个案当中,一半是长期卧床及插管病人,老少皆有,他们不能自主,部分无意识的老人在进入病末之前已经交代孩子们要这么做。 “而小孩子则是由照顾者为他们做决定,照顾者都知道孩子在受苦,以孩子最大利益考量下才会决定实行断食善终。” 在决定为一个病人做断食善终之前,她会先给病人做评估,包括这位病人是不是医疗上无法治理,医疗单位已经拒绝接案的病人。除了了解病情之外,她也会确认病人是否已经与家人达成共识,才会为病人实行断食善终。 “它不一定要马上实行,在病人及家人都决定开始后才实行,并尽量控制在一个月内完成。” 她表示,现代平均人寿越来越长,失智与失能者会越来越多,所以美国已经越来越少插管卧床病人,允许失能者“自主断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VSED),交代家人什么时候要实行断食善终,让失能者在完全失能前掌握时间来决定自己的善终。而荷兰皇家医学会更走在医学的前端,在2001年批准安乐死,2014年已经推出为数50页的VSED临床指引。 她表示,荷兰安乐死的评估规格很严谨,通过率只有50%,所以才有了之后这份VSED指引。 “现代80%的人都是在医院死亡,让我们无法好好的送别,大家也回避或不想提死亡这个课题。” 她强调,断食善终是让人不选择自杀,而以断食善终往生的一个选择,惟前提是一定要与家人达致共识,但决定权还是在病人手上,跟随病人的步调来决定断食的进程。” 毕柳莺:病人与家属须达共识 “断食善终非把人饿死”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在公园晨跑,来到尾声接近9点时,我会遇到王女士,她正由菲律宾女佣牵扶,绕着草地慢悠悠走一圈。 王女士82岁高龄,她的家面对公园,每天早上来公园锻炼脚力理所当然。交谈次数多了,对这位耄耋老人有些许认识。 王女士说,她的先生过世多年,但留下房产,让她的老年没有后顾之忧——靠租金,不靠儿子维持生活。她有5子,长子住老家后面,其他儿子住邻近住宅区,但她坚持住老家,由女佣照顾起居饮食;王女士自豪的说,我的儿媳不需要照顾我,他们只需要帮我打理日常需求即可。 锻炼只为健康老去 王女士后来因中风被送入安老院,3个月后,我看见她家门口搭起灵棚帐篷,他的儿子说妈妈病逝了——主因是感染冠状病毒病。 隔天和友人徐小姐晨跑时聊起王女士,我们都有同感——王女士很幸运,过有尊严的老年,疾病来袭也没太遭罪,可谓善终。徐小姐感慨道,她晨跑多年,不是要长寿,只希望健康老去,不劳累孩子,最好在睡梦中呼出最后一口气……我附和:这也是每个人的心愿啊,只不过,生死由天,没有人知道我们会有怎样的结局。 王女士的老年,让我想起母亲。于我,照顾当时66岁且患癌的母亲丝毫不辛苦。母亲喜欢住甘榜老家,环境幽静。母亲很幸运,她有一位得力助手——能干又和蔼可亲的印尼女佣。这位女佣在母亲患癌前已经到来,相处久了,与母亲不是母女,却胜似母女,把母亲照顾得妥当舒适,让家人放心。我只负责带母亲看医生,化疗和缴付医药费,一个星期探望母亲3天。做了化疗,母亲容易疲倦,体力大不如前,我在客厅陪她聊天,聊着聊着,她开始打盹。 母亲身体羸弱,无法承受更多化疗,吃止痛药维生,生命力逐渐流失,在医院躺了一个月后撒手人寰。母亲的离世,我没有过多悲伤,毕竟,母亲安详离去,且家庭和乐子孙绕膝——善终也。 现今的我,56而知天命,看多了老人案例,当中不乏被孩子安排住安老院的怨怼老人,对老年有了心理准备,遂规划自己的初老,当中之一是锻炼身体——晨跑,诚如徐小姐所言,不是要长寿,只为健康老去,减少病痛,祈愿在睡梦中呼出最后一口气,有个善终。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