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喜马拉雅山脉

3月前
8月前
9月前
2023年7月21日,凭借文化艺术上的成就,旅法当代抽象派画家黄振景(Richard Wong)于当地时间8时30分,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他在油画上的艺术贡献,取得名为“榜样的力量”专题展播活动评委的认可,他亦是唯一跻身展播的大马华裔。   黄振景生于1955年,自1974年开始作画。他的创作资龄超过50年,在众多题材中以雪山最为人熟知。他的足迹踏遍喜马拉雅山脉至洛肌山脉,更获封恋雪山人(Mountain Man)的雅号。 “人不应畏惧危险,挑战危险的同时挑战自己的极限,才能找到藏在危险背后的壮丽美景。”他说。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陈敬晖 跟着地址来到吉隆坡一处的花园住宅区,一整排屋子中就属黄振景的栖身之处最为显眼。小小的庭院种满绿藤枝叶,耳边时不时传来小型人造喷水池的潺潺流水声,让人有种置身大自然的错觉。室内摆满各领域书籍,柜子上放满琳琅满目的陶瓷,从天花板衍伸的一条绳索挂着作画用的油刀。 “我只要到国外就会去找‘刀’,不一定是美术、五金店,餐厅我也会特别去。”68岁的黄振景在谈话途中,同时收起与人一般高的画作,一个转身又泡了一壶茶。停不下来的他,一如过去50年的创作生涯,从不停歇。 深入部落研究岩石10年 黄振景素有“恋雪山人”(Mountain Man)之称,这是一个西方媒体给予他的雅号。忆起90年代末展出《喜马拉雅山》系列作品时,一名英国记者在观赏其画作后,给出一个难忘的评论:不是只有爬山可以插旗,艺术也可以。 “他认为我用艺术征服了山。”他接着表示:“画东西不是说有构图、光线或长得像就足够,感觉才是最重要的。”黄振景使用砌、划、点、刮、涂、摆等油画技巧,组合排列成一幅幅半油画半抽象的画作,完美展现出冬季山峰云雾缭绕、白雪覆盖的模样。 2005年以后,黄振景画作中的雪峰趋向抽象,更加入水彩,还原登山之时似云霭环绕的既视感。即便看不到雪峰的形状,亦能感受到雪山澎湃的气势和寒冷。除了得忍受极端气候,如何将眼前不同层次的“白”呈现在画作里,亦是其下笔时的挑战。 而正因过去花了数十年待在原住民部落的经验,间接加速黄振景创作时的调色过程,让画作更接近原始样貌。 “80年代,我研究岩石、壁画,还有矿石的颜色。你会发现岩石的颜色不似加工颜料,它不会脱色、非常自然。”他为此走遍中国、澳大利亚等地看壁画,用了20年收集不同矿物的颜色原料。慢慢地,黄振景找到了创作方向。 “莫奈找光,我是找岩石。”他说。 以“气”执笔 从最初的印象派到最后走向抽象,黄振景表示一笔一画都是有依据的。这亦是从画岩石的经验累积,“从最开始的线条速写,再到用水彩画淡彩,慢慢地把这样的技巧放到油画里。” 另外,他亦表示中华文化中书法和武术的气韵,让其雪峰作品更特出。他拿起一把油刀示范说,“外国人都会这样来填,我们会如写书法一般有力度。”搭配蕴含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气”,当感觉来时立马下笔就能直接勾勒出原场景的气势和立体感。 而每当与西方画家交流到此处时,他笑称不知从何解释。 “你看那张画里的白色都是雪,但它有动感的、有生命、有声音。所以这个气就是这样表现出来,最终呈现出很动感的一幅画。”旁人看起来,那一笔一画看似容易,黄振景摇摇头说:“一条线要练30年啊,所以你说那几条线容易吗?” 他以“画鸡蛋”为例说明,“在学校老师教画蛋不是要你画得像,而是要你练线条、力度,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技巧,就好像煮菜要有技巧,不是煮熟就可以了。” 背着画箱与相机探“秘境” 谈及创作过程中的艰辛,黄振景却不认为这是苦。 60年代的吉隆坡尚未发展,作为人类代步的交通工具不是熟悉的汽车而是牛车。黄振景便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友族间都是邻里,气氛和谐地生活着。人与自然之间愉悦相处一块的模样,在城市里不复见。于是,他带着一股对大自然的执着,攀山涉水、背着画箱和相机,走遍亚洲、欧洲、大洋洲及美国。 对他来说,在陌生的国度穿梭,探访大自然之美,过程中遇见的人事物,便是创作的养分。每当到了新地点,他都会深入当地社区交流问出一些“秘境”,遂成了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 地人交流,他分享:“曾经我在加拿大的洛矶山脉遇暴风雪,当地农场的主人让我留宿。我要付钱他不收,只要我送上一幅农场画给他。”另外,为了观赏到大自然在四季所呈现的不同景色,他亦会重复拜访,“一个地方不要只去一个季节,春夏秋冬4个季节,你可以去4次,有的角度或许你去一次也找不到。” 以亚洲喜马拉雅山脉为例,他以不同的路径攀越该山脉6次,“当你看得多,感觉就越来越深,下笔时那一刀刀的‘气’就画出来了。”2009年,他将目标转移至加拿大的洛矶山脉。相较起天气阴晴不定的喜马拉雅山脉,洛矶山脉的阳光耀眼、强烈,他说:“(阳光)打进去雪里又是不同的颜色,我又可以去探险、学习了!” 观景色 记回忆 山上的天气千变万化,登山的路途惊险崎岖,地震导致雪崩意外发生多不胜数,黄振景死里逃生无数回。但这些难却无阻其往高处去的决心,他亦自嘲,外人看起来“死都要去”的山脉之旅,却因为旅途中的“有血有汗”,才会让画作看起来特别具有生命力。 对他来说,“观察”是一名旅人、画家必备的技能。一秒一风景,山上的景色变化之快,观察后又该如何吸收和消化?黄振景强调:“山景的光、色彩、线条,一下子就没了。你的脑赶紧吸收后,要去思考如何呈现。不然存着(景色)不动,就坏掉了。”因此,他会写生记录旅途风景,“这让我回忆起到过的地方、看过的东西,那种当下的感觉很不一样。” 坚持最重要 虽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探索,黄振景结束一趟旅程后总会在画室沉淀。他指出,至少要花两年才会有全新系列的作品产出。至于不作画也不出走的日子,他会花大部分的时间阅读,“我对大自然最初的感觉,大多来自书里的字眼和照片。一旦出门看到似曾相似的场景,感觉自然就来了。” 创作生涯超过50年,将近70岁的黄振景对世界仍抱有好奇心。问起未来的计划,他表示正在构思新系列作品,“我大致会总结过往经历,作一个纪录。等到80岁,又是另外一个纪录,那时候的作品会更抽象、更简单。”他不排除未来的作品只有一条线,但却包含所有意境和气韵。他解释:“这跟心境有关,年龄渐长要学会放下,什么都去计较那是不行的。” 在采访的尾声,好奇黄振景如何在青壮年时期四处游历。他分享为了养画和养活自己,只靠教武术和美术维持微薄收入。“但我大约1980年后就‘收档’改去跑世界,虽然我明知不行还是要去。”回忆起当时的冲劲,黄振景不由自主地扬起嘴角。“放弃了就是半途而废,若我不坚持就没有今天的我,所以没有什么比坚持更重要。”他说。 更多【人物】内容: 大马导演刘国瑞 / 做电影需思考作品的价值 作家张贵兴 / 用动物书写人性的复杂与阴暗 Dondang Sayang传唱者巴哈林 / 传唱民间歌谣 当年的甘榜男孩走进宫殿 作家黃山料 / 被骂亦是被看见 中国小说作家丁墨 / 机会永远留给做好准备的勇者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