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基金经理

2月前
散户所身处的大环境,往往不利于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我以前认为散户是很多优势的,但渐渐地,我认为环境对人的塑造会更为明显,这也是许多散户劣势的根源所在。 上一篇提到了美联储降息之事,市场如今也不断庆祝50个基点的狂欢派对,科技股也开始启动引擎,想要再创高峰。 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又有人出来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在股市里怎么买都赚钱。 但,很多人不知道,美联储降息是一个强大的化妆技巧,能够把许多基本面奇丑的股票给化成面容姣好的直播主。 纵使市场欢腾,我们还是有下跌股的。而有些朋友就是会买到这些赔钱的股票。当然,我要先戴上头盔,基金经理也是会买错股票。只不过,有一个差异就是,基金经理因为握有更多信息优势,而这些信息会分别巩固或者冲击基金经理原本的投资判断,所以亏损风险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这篇文章就说说一般散户和基金经理之间的一些差异吧。 首先,绝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基本面派系,而且信心优势比较大,会有分析师、股票销售经纪、公关公司,以及公司管理层不断给他们投喂资讯,然后他们会根据这些资讯行事。至于技术面分析的技能,则是各有高低。基金经理也会因为个性差异,有些非常激进,愿意不断追高,有些保守,有些则会在投机和稳健之间来回切换策略。 大部分的基金投资者,也就是散户,可以说是完全不知道基金经理这些鲜为人知的一面。他们购买基金时,很多也只是听了销售经纪的推荐而已。因此,基金经理在功底、投入时间,以及专注度,都会比散户来得高。 其次,基金经理都会长期和短期两把抓。也就是说,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会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中长期投资,另一部分为短期。要注意的是,这个长期和短期的说法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概念,A基金经理的中长期投资可能是3年,对B基金经理来说可能指的是2年以内。所以,你不能用那些财经书籍里提到的,动辄10年的投资。这些是小概率事件。而且,股票市场的本质就是商业市场,而商业本来就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基金经理不可能抱住一只股票终老的。 我以前写过,很多马股是不适合长期持有的(其实这句话套在许多股市也说得通)。结果呢,一些网友不买账,直接断章取义,纷纷丢出各个基本面大师的至理名言,然后配上一些事后诸葛的股价图表来论真他们的观点,说什么如果你持有ABC银行股票XX年后,你肯定是大赚特赚。且不说这种举证充满了幸存者偏差,就算我给你买中了一只若干年后会成长超多倍的股票,我也敢打赌能够只是持有,一个单位都不卖的股民是万中无一。 耐人寻味的是,大家都觉得自己就是万中无一的那位。自信心这东西,多了就是毒药。 第三,基金经理看估值,但也懂得忽略估值。这里先解释一些概念,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分不清 “历年本益比” 和 “预估本益比” ,导致他们犯下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前者是用在一些已经上涨了许多但尚未出现 大回调的市场,使用过去的每股盈利来计算本益比;后者则是使用未来的每股盈利来计算本益比,也就是自己预测的。 如果C公司在过去5年的平均本益比为15倍,然后最新历年本益比则是30,估值来看是高估了没错。可是,你要明白为什么C股的估值会这么高。 如果公司每股盈利维持不变,那么就是公司股价上涨了,高估的说法可能是对的;但如果股价保持不变或下跌,意味着每股盈利下降得更快。这时,你就要审视公司未来是不是有转机。如果未来有转机,那么纵使历年本益比偏高,你也可能需要买入。等到公司未来的盈利记到账本上了,历年本益比也就会下来了。你等这时才入场就太迟了。 要记得,股票市场是一个看向未来的市场。所以,历年本益比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值。有时候,这个参考值是一文不值,甚至阻碍你买入能够扭转乾坤的股票。因此,你需要看未来的本益比。这个做法,不管是用本益比,还是用市账率(price-to-book ratio),都要记得,你不能只看一个数字,而是要明白背后的逻辑。 老实说,基金经理和散户各有优劣。有些散户还是能够有不错的投资成绩,也有一些基金经理做得很差劲。不过,散户所身处的大环境,往往不利于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我以前认为散户是很多优势的,但渐渐地,我认为环境对人的塑造会更为明显,这也是许多散户劣势的根源所在。
3月前
7月前
当我们看到一只基金的操作费用比率长期不变或者越来越低,除了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趋向稳定,也可能表明这位基金经理的策略过于被动(甚至懒惰)。下次,当你看到有人推荐某只信托基金时,不要被其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吓退,而是要询问对方两个问题。 面对已经上涨许多或创下历史新高的股票或基金,许多人会问:“还能买吗?” 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投资心理,叫做“均值回归”(mean reversion)。人们认为,事物(尤其是金融产品)有一个平均值,价格会围绕着平均值上下波动。当价格跌破平均值时,会回升;当价格突破平均值时,会回落。 例如,一只A股长期价格为1.00令吉,跌至0.70令吉时,许多人会认为它会回升到1.00令吉,于是买入。 然而,这种“均值回归”策略的前提是,平均值保持不变。 对于上市公司,平均值意味着其业绩、成长率、财务健康水平、行业前景、管理层素质等因素。只有这些因素保持不变,均值回归策略才有效。 那么,对于信托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其“平均值”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股票(接下来就以股票型基金来阐述)。 基金 ≠ 股票 许多人将信托基金与股票相提并论,认为股价到达新高后就难以突破,除非有新的利好因素。这种观点看似有技术分析依据,但将基金视为股票却是一个典型的类比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只股票型基金虽然包含多只股票,但每只股票的上涨潜力不同,有的可能只有20%,有的可能高达100%。此外,每只股票的上涨时间也不同,取决于其背后的公司所处的商业周期。 当基金经理判断某只股票的上升潜力已接近尾声时,就会寻找下一只潜力股替代它。这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每只股票完成使命后就会退场,由其他股票接棒,不断循环。 因此,从理论上讲,一只基金的上升潜力是无限的。基金经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整投资组合,更换表现不佳的股票。 反观一家公司,其业务不可能像基金那样频繁更换,例如今天种榴莲、明天生产手套,大后天要做数据中心,这显然不现实。 总结来说,信托基金和股票是两种不同的投资产品,不能简单类比。基金的持续增长能力取决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投资策略,而非单一股票的表现。 基金价格 ≠ 基金价值 一位同行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假设一只基金的价格创下新高,如果基金经理卖掉所有股票,持有100%现金,基金价格依然在新高点。按照“基金价格到达新高点就不应该入手”的逻辑,这只基金应该被忽视。然而,投资者却不知道这只基金拥有充足的现金,基金经理可以自由买入他认为有潜力的优质股票,等待下一轮的股票上涨。 反观,另一只基金的价格已经从新高点滑落,投资者觉得自己可以捡便宜货,但这只基金的现金比例可能只有3%左右。除非投资组合的股票会上涨,否则基金价格只会不断下跌。基金经理需要卖掉手中的股票,才有现金来买入新的股票,更别提这过程中所出现的煎熬和反复斟酌。因此,在策略的灵活度上,持有大量现金的基金经理显然更能伺机而动。 在这个假设例子里,投资者可能会错过一只更有上升潜力的信托基金,实属可惜。 因此,衡量一只信托基金是否值得买入,除了我以前专栏里说过的“基金的表现必须优于投资基准”等等,还要看基金的现金比例是否过高(代表基金经理还有发挥空间),以及基金经理是否积极地套利和平仓(以确保基金经理积极寻找上升潜力)。 信托基金的投资策略 市场上的信托基金琳琅满目,一家公司可能就有上百只基金,但基金经理却只有二十来人。平均下来,每个人要负责四、五只甚至更多的基金。这必然会分散基金经理的专注力,而那些被公司视为旗舰基金的产品则会得到更多关注,表现也更可能不断突破。这也是购买旗舰产品的好处之一。 相比之下,信托基金的上升潜力更强于上市公司股票。(请注意,我指的是上升潜力,而非上升幅度,后者仍然是股票更胜一筹。)而这种潜力取决于基金经理更换投资组合的积极程度。因此,当我们看到一只基金的操作费用比率长期不变或者越来越低,除了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趋向稳定,也可能表明这位基金经理的策略过于被动(甚至懒惰)。 下次,当你看到有人推荐某只信托基金时,不要被其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吓退,而是要询问对方以下两个问题: [vip_content_start] 如果对方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你就要谨慎考虑是否要投资这只基金了。
10月前
也许鲜少人会留意,基金经理在卖掉一只赚钱的股票时,往往会同时卖掉另一只亏钱的股票,以此来缩小错误。当然,前提是赚钱的金额要大于亏钱的金额。许多散户的错误是卖掉赚钱的股票,而持有亏钱的股票。结果,到最后他们手里几乎都是亏钱的股票。 “基金经理有什么投资技巧?”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迥异的原因之一。 因工作关系,我有幸能够见识和请教同行,不敢妄言自己已经见多识广,但要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些思考脉络,自问还是办得到的。 一般来说,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主要有两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是从微观层面入手,从公司基本面出发,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潜力等,然后再根据宏观经济环境来选择投资标的。 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是从宏观层面入手,分析宏观经济趋势、行业发展前景等,然后再选择投资资产类别和行业,最后再从行业中选择个股。 两种投资方式各有千秋 这两种投资方式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一般来说,“自上而下”的投资方式则更适合投资规模较大的基金。原因很简单,当某只基金的规模达到10亿令吉时,许多小型公司股已经买不到了。 基金经理如果采取 “自下而上” 的方式,往往就是发掘了一些好股票,但碍于这些公司的市值太低或有流动性问题,而无法购买。因此,他们往往会寻找市值更大的上市公司,但这种公司的常态增长率往往较慢,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行业和资产类别。 选定了两种方式后,我们就需要计算是否值得投资。 我曾提到过,为什么只有10%上升空间的股票并不吸引人?因为基金经理需要为自己的错误做好准备。 能为错误做好缓冲准备 简单来说,投资并不能保证每次都赚钱。 那么,基金经理就需要为错误做好缓冲准备。 [vip_content_start] 假设基金经理买入 10 只股票,每只股票占总资金的 10%。如果 6 只股票都涨了 10%,那么整体投资回报率上升 6%。如果剩下的 4 只股票中,2 只股票亏了 20%,另外 2 只股票维持不变,那么整体投资回报率就会是 2%。 虽然这名基金经理的选股准确率达到了 60%,但只要犯错,而且亏损的百分比足够大,此前的盈利都会被抹平。这也是为什么,区区 10% 上升空间的股票是不吸引人的。 要便宜也要反弹催化剂 其次,我们不但要便宜,我们也要反弹催化剂(re-rating catalyst)。 老实说,在这个行业里,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使用彭博终端(Bloomberg Terminal)这个强大的工具。通过此工具,找到被低估的优质股并不难。那么,为什么还有许多股票被低估呢?这些才是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是管理层不懂得居安思危?是公司产品开始失去竞争力?是公司管理层出现派系斗争?还是整个行业逐渐式微? 要知道,很多被低估的股票,往往都是因为自身的因素限制了股价向上攀升的力量。你现在看它是被低估的,如果时光倒流去10年前,它同样是被低估的。那么,如果这些被低估的股票始终没有迎来反弹的契机,你就会被它们牢牢套住,无法有效运用资金。 果一只股票有成长潜力,那么我们就会问:“到底有多少人已经知道了?”竞争是好事,但任何人都希望能够独占。 如果一只股票的利好消息已经是人尽皆知,那么剩下的就是等待是否还有更多的好消息释出。这么一来,买入的基金经理就会非常被动。 优质股不能卖的迷思 再来,也是很多人的迷思,那就是一只优质股是怎么都不卖的。 事实上,基金经理很少会持有一只股票上好几年。这也是无法有效运用资金的体现。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股票在上涨时都是一条斜线。相反,许多股票的上升之路并不平坦,可能会在某个价格区间来回震荡。如果这些价格摆动区间有足够明显的差价,那么基金经理可能会加码操作。如果情况允许,基金经理甚至会直接平仓收回账面盈利,等价格回落后再买入。此外,一些比较大型的基金经理还会借出股票卖空,从中赚取利息(这也是许多ETF公司赚钱的地方)。 也许鲜少人会留意,基金经理在卖掉一只赚钱的股票时,往往会同时卖掉另一只亏钱的股票,以此来缩小错误。当然,前提是赚钱的金额要大于亏钱的金额。许多散户的错误是卖掉赚钱的股票,而持有亏钱的股票。结果,到最后他们手里几乎都是亏钱的股票。 至于那些厚积薄发,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迎来涨潮的股票,最好是确定有稳定的现金流和派发股息。因为你已经是进入了一场比拼耐心的情况,你需要确保自己的投资标的安全(所以要稳定现金流),以及持有期间能够获得一些收益来(所以要有股息),让你的资金能够更有效率地被运用。 以上就是一些我所知道的技巧,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思路。
1年前
当然,要说乳制品股票是不是已经超卖,官方说法是见仁见智。只不过,乳制品的原材料价格在今年是呈逐渐下滑的趋势,而公司是会受益,不过要有一些时间来和市场比耐心。 由于最近股市低迷,所以整体股市升少跌多,使得大家都没什么心情,一些同行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每天刚开始上班没多久,就想要下班了。我听了,也只能哭笑不得,因为大家都是有苦难言。 你要说大家是很丧,好像也不对,因为大家明确知道有什么公司在如此严峻环境里依然能够继续获利,大家也都趁低吸纳了不少优质股;但你要说大家非常乐观,好像也不对,因为公司优质是够优质了,不过当你看到公司股价每天都在创下“52周新低”时,说心情完全不受影响绝对是骗人的。 巴菲特:驰骋股市需要异常稳定的心态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说要在股市里驰骋并不需要超高智商,而是需要异常稳定的心态。 一些同行管理的是保险类的基金,每个月几乎都会收到稳定的现金流流入,加上顾客赎回的次数较低,他们就很少会受到影响,可以不断买入加仓;反观,如果是管理开放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就有点不同了,基金经理需要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赎回做准备,因为顾客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瑞・达里奥(Ray Dalio)曾说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所管理的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即使在13年内给基金投资者带来了高达29%的复合年化回报率,有许多投资者依然在这只基金亏钱。原因也很简单,当遇到市场下行时,许多顾客就会赎回资金,而他们理应继续持有(或者加仓);但是到了市场上行时,许多顾客则是一窝蜂地买入,而不是减仓。 这非常反人性。但,也说明了为何有些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低迷时,还是需要卖掉优质股,或者不能买入,即使估值相当诱人。 城中话题:Farm Fresh 就拿最近城中话题Farm Fresh公司来说。由于受到澳洲牛奶行业里的一些负面消息,指牛奶价格似乎居高不下,Farm Fresh股价就被严重抛售。不但如此,就连同行的子母牌牛奶以及打算扩展但尚未涉足乳制品的F&N的股票都遭到强大卖压。 [vip_content_start] 而Farm Fresh公司股票在过去近12个月承受着巨大压力,主要来自于最近两个季度财报的巨大落差。这当中存在市场对他们有着过高的期望(其实在第一次季度财报出现预期落差后,市场还是对他们信心满满),也有着管理层尚未懂得管理投资者的期待值。所以,当澳洲牛奶市场里传出一些负面消息时,已经连续踩雷两次的机构投资者就按耐不住了,决定先卖为快。 当然,要说乳制品股票是不是已经超卖,官方说法是见仁见智。只不过,乳制品的原材料价格在今年是呈逐渐下滑的趋势,而公司是会受益,不过要有一些时间来和市场比耐心。 ”买IPO股必赚“的趋势重现? 说说别的,例如IPO股。 从去年开始上市的IPO股,至今大多数都给投资者带来正向回报,有些股票的涨势到今天还在延续。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买IPO股必赚”的趋势又回来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那些在上市当天就暴涨的新股,几乎都是僧多粥少。也就是说,这些新股的发行数量极少,而且他们都已经事先找到了足够多的投资者,这就是导致认购倍数看起来都超高的。而不管你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很难买得到,只能忍痛给出更高的溢价。 为何不把上市价格提高? 也许有人会好奇,如果一家刚上市的公司,他们的股价有这么多溢价,为何他们不把上市价格提高一点,这不就可以帮助创办人拿到更多的资金,更有利于公司拓展业务吗?可是,这就是那个难题所在。因为上市公司无法事先知道市场的认购反应,所以只能保守行事。如果认购倍数极高,那么就能够为这只新股维持较长的热度,如果经营有方还可以为往后的新股发行或者老板套现提供稳定的认购需求。 当然,还有别的原因让IPO股有很高热度,因为他们都属于新的投资点子。老实说,虽然马股有大约900家企业,但真正入得了机构投资者的眼的股票可能也就200家左右,因为考量不只是公司财力,也包括了股票流动性或者ESG等因素。故此,许多同行交易的股票名字来来去去也就那50个名字。 当有新股出现时,很自然就会成为基金经理的“新宠”,大家都对他们的管理层较有耐心,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潜力也更宽容和乐观。 今天就写这么多。下次再和大家聊聊别的股市(故事)吧!
1年前
选择了市场,接下来就要选信托基金了。我会鼓励选择哪些没有指定特定领域的信托基金。市面上有很多信托基金都注明他们是投资在那个领域的,例如有些是投资金融领域,有些则是奢侈品。要押中哪个领域在接下来会上升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也得战战兢兢,我也不鼓励一般投资者花时间去分析这个部分。因此,越没有行业限制(或者主题限制)的信托基金,该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就越灵活,越有顺势而为的空间。 回顾之前所写的文章,似乎欠大家一篇选择信托基金的陷阱以及评判标准。今天就尝试用这篇文章来说说。 信托基金怎么选?有几个评判标准。 是否比投资基准来得高? 首先,就是和基金的投资基准(investment benchmark)相比。市面上近乎全部信托基金都有投资基准,所用也多数是主流的股市指标,例如吉隆坡综合指数(如何审视股市指标就不展开说,因为非常复杂)。你只要比较一下这只基金过去的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三年,以及五年(如有)的表现,看看是不是比投资基准来得高。有的话,就代表这位基金经理有努力做好他的工作。 不过,只看投资基准也有一个陷阱,那就是它是一个“相对的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股市下滑20%,那只基金的价格下滑18%,那么也算是超越投资基准。所以,大家也不要只依靠一种方式。 其次,选基金从宏观到微观。投资理论里有两种主要策略,分别为“由上至下”以及“由下至上” 。一般信托基金里,基金经理的工作都会是完成“由下至上”,也就是选择什么股票或者什么行业,而我不认为业余投资者应该花时间去跟全职的专业人士较量谁能够做好这工作(你非要较量也不是不行,但你为何要买基金呢?),所以你只需要关注“由上至下”的部分。 选好资产类别和市场后,才选信托基金 简单的流程就是先选择资产类别,也就是股票和债券。风险承担能力较高者就选择股票型基金,较低者就选择债券型基金。当然,市面上有混合类型,也就是所谓的平衡型基金(balanced fund),结合了股票和债券。大家可以在选择信托基金之前做一个风险测试,多认识自己。 选择了资产类别,接下来就选择市场,可选择经济共同体(例如欧洲或者亚太区)或者国家(例如马来西亚)。选择方式就看你的个人看法,我会鼓励你多留意财经头条,不需每则新闻都看完,你可以留意大标题,例如巴菲特在股东大会就说他会专注在日本市场,你就多留意那些投资在日本市场的投资基金。一般来说,只要你有留意财经新闻就会知道热门的市场有哪些,也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选择了市场,接下来就要选信托基金了。我会鼓励选择哪些没有指定特定领域的信托基金。市面上有很多信托基金都注明他们是投资在那个领域的,例如有些是投资金融领域,有些则是奢侈品。要押中哪个领域在接下来会上升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也得战战兢兢,我也不鼓励一般投资者花时间去分析这个部分。因此,越没有行业限制(或者主题限制)的信托基金,该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就越灵活,越有顺势而为的空间。 按照这方式筛选,我相信你已经可以把市面上大部分的信托基金都过滤掉了。现在,你就只差行动了。那么,到底是大手笔买入,还是当作存钱那样,每个月买入一点点? [vip_content_start] 观察期设定为12个月 通常我会建议分批买入,因为要准确判断买卖的时间点并非易事。不过,我并不建议投资者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投资期限拉长至5年或以上,因为我们无法得知自己购买的信托基金到底能不能不负所托。所以,先把观察期设定为12个月,定期观察。 如果12个月下来,该基金能够积累尚可的回报率,例如7%或以上,你可以选择卖出套利,再找下一只基金。当然,如果你认为还有更多潜力尚未发挥,就不妨再给多12个月的观察期。 另一种情况则是你并不满意回报率,但还不是太糟糕,可能是介于负10%到4%之间,那么你就要问问自己这只基金是不是还有潜力,以及自己是不是还有耐心和本钱耗下去。如果没有,那就卖掉走人。如果有,你就继续加码,拉低平均价格,卧薪尝胆。 如何判断该加仓或平仓? 比较难搞的情况就是当你的投资亏损超过10%。你应该怎么判断,该加仓还是平仓?这就回归文章一开始的评判标准,你得看看这只基金是不是有打败投资基准。如果有基金的表现明显超越投资基准(大概是200个基点),那么就不是基金经理的问题,他/她已经尽最大努力了,但整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如果你有遵循我的建议,没有买那些特定主题(或行业)的信托基金,那么这位基金经理是有能力和机会帮你收复失地,就不妨加仓,拉低平均价格。 反之,如果基金的表现明显低于投资基准(大概200个基点),那么意味着这名基金经理没有能力帮助你获取更好的投资表现。他/她过去的风光成绩是因为整体股市大涨,给这只基金带来“一白遮三丑”的效益。我会建议你平仓走人,哪怕你有本钱继续耗下去(现实里,信托基金表现差劲的理由是盘根错节,各自表示,不需要太在意,因为这不是我们的投资初衷)。 自行购买或寻求经纪帮忙? 最后一道问题则是,到底应该自己购买,还是寻求经纪帮忙呢? 关于这一点,我很难有给出公允评价。因为我自己年轻时就被公司要求去考取信托基金的经纪执照,所以我了解这考试的难度水平和含金量。而我也听过许多不满信托基金经纪的专业能力的案例,许多压根儿都不知道信托基金是怎么一回事,例如信托基金的价格是怎么定?管理费用是怎么算?信托费用是怎么算?这些钱到底拿来做什么?这只基金到底投资在什么市场还是什么股票? 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基金经理。这一路走来,我认为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和购买信托基金,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大家可以搜索FSMOne Malaysia(这不是业配或广告),里面包揽了几乎全部在本地销售的信托基金,这些基金的官方文件和数据都可以在这个平台找得到,购买的销售费用比你向银行购买更低,而且上网就可以开户,非常方便。我是这个平台的长期用户。我认为这平台汇整了市面上大部分的信托基金(除了Public Mutual),目前在本地市场里,暂时没有别家平台比他们更全面。至于学习,市面上也有本地基金经理撰写,关于信托基金的书籍,大家可以去买来看看,也算是对本地创作的支持。 暂时就写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基本面分析让基金经理在猜测股票走向时有一个准绳,虽然说是”猜“,但也是讲道理和逻辑的。 不久前看了我偶像黄子华主演的电影《毒舌大状》,其预告片开场白就有旁白问到打官司和炒股票有何分别,然后提问者回答:“炒股票赢钱靠的是道理,而打赢一场官司靠的是歪理,要赚大钱,岂能靠歪理?” 那么,股票投资赚钱是不是靠道理呢? 我认为:是,但也不是。 先说属于“是”的部分。基金经理在买入一只股票之前一定都做过研究功课,可以是纯粹的基本面分析,可以是基本面分析然后结合技术分析来决定买入的时间点,又或者纯粹是和公司管理层套近乎而得知第一手消息等等。不管该理由合理与否或者是不是成立,都必需得有,因为这是他们的投资动机。没有了动机,这笔投资就不应执行。 [vip_content_start] 买入之后,不管盈亏,基金经理都需要思考下一步棋,那就是“何时平仓”,可以是公司利好因素尽出,可以是公司受到政策波及,可以是公司董事局发生权力斗争等等。如上,不管合理与否,卖出的理由都必需得有。 以上是基金经理对投资市场的判断,是从他们视角解读的结论。因此,常常发生的就是基金经理的解读和市场不符合。 属于“不是”的部分就比较玄乎。说到底,没多少人知道某只股票为何在某些时刻上涨或下跌。纵使基金经理可以通过人脉来知道哪只基金在大量买入哪只股票,也往往为时已晚,当券商告诉基金经理他们当天所处理的交易信息,例如他们接到何种买卖指令,但也只是一个总体信息,是无法得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交易方。更进一步说,基金经理知道别人的买卖信息,也未必知道是什么动机。 这么一来,你可以说基金经理压根儿无法知道股票涨跌。我们被问到对某只股票或者某个市场在价格上有剧烈变动时有何意见,也只能凭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猜测,更知道自己所言之物并非是事实的全部。 故此,你可以解读为基金经理无法知道市场在想什么。我们在大多时候都只能“猜”市场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既然是猜,那也得有一个最大公约数,否则你可以说A股很好,我可以说A股很烂,没完没了。 这也使得基本面分析极为重要。只要大家有学习基本面分析,那么我们就处在同一个思维系统里,我们看到的盈利和现金流都是相同的,大家对本益比高低可以异中求同。就好像你我得认迪丽热巴是美女,这是最大公约数;至于私底下你觉得林正月娥漂亮,我也可以说陈秀雯有韵味,大家可以各有偏好。 基本面分析让基金经理在猜测股票走向时有一个准绳,虽然说是“猜”,但也是讲道理和逻辑的。 唯一让基金经理难以捉摸的是市场对风险的偏好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很多时候,一只股票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可是当市场的情绪良好时,有些股票会莫名其妙上涨,反之亦然。所以,一名专业的基金经理不但要懂得捉摸市场的喜怒哀乐,更要学会不带情绪地去判断一只股票是否值得买入还是平仓。 老实说,基金经理也是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我们长期和上市公司管理层打交道,自然见过各色人等,有些非常亲切,有些极为傲慢,有些是双重标准的白眼狼,有些扭扭捏捏或遮遮掩掩,有些只说不做,有些则是德不配位……然而,我们的职业要求不能把太多主观色彩带入工作。 我们应该问的是“这笔交易值得吗?”,而不是“我喜欢这笔交易吗?”你喜欢的交易不一定是能够赚钱的交易。基金经理是一个讲求成效,而且常常是立即就知道有效与否的工作。投资赚到钱了,我们自然是开心,因为自己和市场的看法同步了;反之,当市场并不在我们这一边时,不要马上觉得其他投资者是笨蛋。当市场情绪化时,就权当是市场给我们买入的机会。 赚钱是不是靠道理,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有效才是重要的。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