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壁畫

(馬六甲16日訊)馬六甲河作為州內重點旅遊資源,向全球遊客大力推介之際,同屬馬六甲河流域的檳靈玉河段卻表現遜色,不僅河面與河畔的整潔度不達標,連基礎設施也日漸損壞,恐對甲州整體旅遊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區內的馬六甲河段,因處於旅遊熱點,當局管理較為周到,環境相對整潔有序;反觀已完成美化工程的檳靈玉河段,卻缺乏後續宣傳與有效維護,形成鮮明對比。 市民:相關單位應正視問題 《古城》社區報接獲市民來電,反映她與家人到檳靈玉河畔休閒散步時,沿途所見盡是雜亂景象,深感失望,因此,她希望相關單位正視問題,維護整體旅遊環境。 該河畔設有遊船碼頭,堤岸與碼頭之間的水面經常垃圾堆積,大量寶特瓶和保麗龍垃圾漂浮期間,混合著樹葉和枯枝,水色混濁發黑,令人卻步;而在橋樑下也有垃圾包、枯葉及散落的廢料,清理成效不佳。 當地的汙水處理站外牆,雖被繪上壁畫來美化緩解,但如今卻淪為清潔工人堆放垃圾之處,甚至引發路人隨手丟棄垃圾的行為,導致訪客無法靠近拍照留念。 此外,河畔走道的基礎設施方面也令人擔憂,譬如欄杆已生鏽和傾斜,有礙觀瞻,而洋灰走道則多處破損脫落,不僅影響美觀,對步行者造成不便及安全威脅。 流浪漢涼亭睡覺 偶爾,還有流浪者在岸邊涼亭睡覺,也對遊客行走安全構成威脅。 市民認為,甲州政府近年致力打造國際級旅遊形象,惟若檳靈玉河段管理不善,將拉低整體品質,故希望當局全面檢視和改善檳靈玉河環境與設施,確保馬六甲河的旅遊品牌不因局部疏忽而受損。  
1天前
3天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法國學者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術館》(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無牆的美術館”概念。不禁令人思考,當藝術融入日常,是否能與生活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本地藝術家陳厚玏選擇在安邦住宅區裡創辦 Lai Lai Art 工作室,時不時邀請藝術家前來設展。此次更打造名為《大地與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畫,試圖打破大眾對藝術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藝術覺得很遙遠、很高級,但其實生活裡充滿藝術。”   報道:本刊 陳星彤 攝影:本報 蘇思旗 離開高速公路,駛入雪蘭莪安邦的公園社區。先是經過菜市場、運動廣場、小學……由本地藝術家陳厚玏(Alice Chang)經營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這充滿生活氣息的住宅裡。 今年58歲,來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連突(Jerantut)的稻田間度過童年,“我跟我婆婆長大,稻田裡很多鳥,所以我最喜歡畫鳥。”從有記憶以來,她對美術有極大的興趣,但因家境不允許,沙子是大自然給予她的最佳畫筆。 中學畢業後,她離開家鄉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與藝術相關。陳厚玏到過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創業賣包。直到2009年,陳厚玏才決心投入藝術領域,“上一代說畫畫賺不到錢很難生活,所以到我結婚了才開始畫。” 她先從油畫開始,再到馬賽克雕塑創作。談到她最為眾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採用幾百件的瓷器改造,賦予被遺棄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問起為何開始馬賽克雕塑創作,她說,為了療愈內心。 玻璃碎片變藝術裝置 接連兩年,陳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佈雷西亞(Brescia)和米蘭(Milan)舉辦個展。但後期因工作過於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蘇格蘭朋友熱衷馬賽克藝術,向對方瞭解後,上網自學。 馬賽克是一種鑲嵌及裝飾藝術,超過3000年曆史。最初盛行於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和古希臘,較後基督教徒以藝術為表達信仰的方式,在教堂牆壁上以小石塊或有色玻璃拼成畫面。這種盛行於歐洲的藝術,彩色玻璃和琺琅是普遍使用的鑲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羅那的旅行中,她看見當地運用玻璃碎片裝飾庭院和製作傢俱,聯想到日常廚房裡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這些漂亮的花紋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過水泥把玻璃碎片鑲嵌在雕塑上。”透過舊材料升級改造,陳厚玏為藝術創造新生命。 走入Lai Lai Art畫廊,除了有馬賽克雕塑品,牆上掛著一幅幅油畫。其中,不難發現她的創作中,充滿了大象。喜歡大象的原因,她說跟孩子的出生有關。 “我第一個兒子出世的時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腦袋裡頭有很多大象。”此外,她發現大象照顧幼兒的方式跟人類相似,懷胎24個月、細心呵護,給予無條件的愛。當時作為新手媽媽的她,為此感到共鳴。帶著這樣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創作中。 廢棄物重生 身體力行投入環境保育 “這是我在本地餐廳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從中國運來發現碎了,老一輩不捨得丟,但輪到第二代經營,就會清理掉。他們知道我在做永續藝術(sustainable art),就會把碎片給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陳厚玏收集來的碎片。打開一個約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滿滿的白色碗碟碎片。 “這些碎片來到我這裡就是這個樣子,我還在想怎樣運用它們。”有的碎片,是她旅遊期間收集的,“這個來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狀後,陶瓷成了碎片沒用了,我會去拿。” 問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別的,她搖搖頭:“沒有最特別的,因為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 除了製作馬賽克雕塑,這裡也是她創作油畫的空間。一手拿起油畫用的調色盤,實則是傢俬工廠不要的木板。陳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體力行,投入環境保育。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一點,把這個訊息傳下去,就會更多人來參與(環保),畢竟我們製造太多垃圾。” 在創作中注入馬來西亞元素 除了環境保育,在陳厚玏大多數的作品中帶有豐富的馬來西亞色彩,像是名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裝置藝術品。 2021年,為迎接我國64週年國慶,她從意大利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的經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靈感。製作3個懷孕婦女的雕像,命名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馬來西亞不同族群的女性。 每一個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貼製成的傳統服飾,細緻而獨特。 “世界上多厲害、多有名的人,都是從媽媽的肚子出來的,是不是?”陳厚玏認為,女性在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她們是無名英雄,默默地支撐著家庭與社會。 另外,她也時常加入瀕臨絕種的馬來亞虎(Malayan Tiger)在創作裡頭,一如這一次的社區的壁畫。 馬來亞虎壁畫拉近社區與藝術的距離 陳厚玏邀請英國藝術家愛麗絲·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創作的壁畫,名為《大地與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畫分為兩個部分,上方有一條魚,底下有8只馬來亞虎。 “民間有舞龍舞獅,我們這個是‘舞魚’,而且畫出了剪紙的感覺,這是華人很值得傳承的藝術文化。”若仔細觀察,8只老虎的花紋都不一樣,“除了讓人們關注野生動物,花紋的不同代表什麼種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畫使用鮮明顏色,象徵我國各大民族彙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斯坦索普在成為全職藝術家前,曾在我國擔任英文老師,“我最開始來到這裡教書與旅行,週末會到處畫壁畫、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藝術坊兩處,但這裡的壁畫面積最大。 從遠處看,8只老虎富有動感,彷彿跟隨“舞魚”跳耀,同時帶有節日氛圍,“我在設計時選擇了遊行隊伍的概念,因為這樣更有節慶氛圍,也能呈現更多動感。 但這不僅僅是一幅壁畫那麼簡單,而是陳厚玏用作拉近社區與藝術距離的第一步。 藝術沒有那麼遙遠 “很多人想起藝術認為很遙遠、很高級,但其實生活裡充滿藝術。”她認為,像是在晚餐時佈置餐桌,擺放菜餚也是藝術。 這幅開放式的壁畫,就是要讓路過的居民有機會接觸藝術。 “藝術不只在畫廊裡,不需要拿著酒杯欣賞。”在完成壁畫的過程,社區居民乘坐摩托車經過,會伸出拇指比贊,表示鼓勵,“每個人都懂得欣賞美,只是美沒有出現在他們的面前罷了。” 陳厚玏鼓勵社區民眾在閒暇時,來Lai Lai Art 欣賞不同主題的藝術展。即便穿拖鞋也沒關係,因為藝術可以很親民。她笑著強調。 更多【新教育】: 學華文 讓人生有多一種可能 小學時期就被大學錄取,資優生兄弟魏恩義 x 魏恩勇:以人為本是追求目標 動畫導演黃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備的超能力
3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