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多重身分

美国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荷曾说过“未来,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成名”,仿佛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在这个时代,我们永远不知何时在某地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卷入舆论的暴风眼,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最终将形成一股冲击力巨大的网络暴力。这种铺天盖地的恶意,就连咨商心理师周慕姿亦难以抵挡,当时她是怎么走出网暴?面对网暴,我们又能做什么?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冰冰 “被网暴者”只是网暴者展现自己的工具 2017年《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一书出版后,周慕姿声名大噪。但是,往往伴随赞誉而来的,必然还有无数的质疑和谤毁,尤其是在打破地域界限的网络时代,这种负面声音更是毫无缓冲地直冲本尊面门,令人难以回避,甚至让周慕姿一度萌生关闭专页的念头。 “我2018年时候很痛苦,有一段时间还想要把粉专直接关掉。”她坦承在遭遇网暴时,即使作为咨商心理师,她的大脑和经验仍无法承受这样的刺激。她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界限的人,不太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她,但这些“以为”在2017年至2018年时一一被击碎,让她一度自我怀疑。 “会有人专门写信来骂你,你都还会收到,很多很多那种。你可能会开始思考是不是我做错了?是不是我很糟糕所以才会发生这个事?我觉得最痛苦的事情是这样。” “而因为你很焦虑,你又会想要去确定是不是大家都这么想你?所以你又会再去看(留言)。” 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焦虑。最终的解套之法,其实还得回归本心,先自我审视如何看待在相关事件里的“我”。 “如果我觉得我有做错也OK,我下次知道怎么做就好;如果觉得其实我没做错,那我的理由跟我的看法是什么?这些东西想清楚之后,他人的讯息和评价就不容易影响到你。” “当我知道别人的反应为什么会这么大,我也会避开这种可能。”但是,被网暴者在状态极差时,她认为最好的做法是把自己放在“真空”的环境,于陷入风暴中的他们而言,“真空”极为重要。 她坦言,其实咨商心理师是一份非常容易被别人情绪影响的工作,她们并没有想像中这么无敌,相反更敏感,能医不自医。 当时朋友眼见她深陷舆论泥沼,痛苦不堪,就邀约她到日本散心,短暂地离开是非之地。“我朋友就说遇到这件事情有什么?我们去日本玩一个月,回来之后就没事了,你都不要做任何回应。因为后面就会有新的新闻盖过,大家就忘了。没人在乎你是谁,大家只是想要表达一下自己。” “大家在乎的是自己在社群世界里展现的样子,被攻击的人只是大家用来展现自己多聪明、多厉害(的工具)。” 一语惊醒梦中人,彼时处在情绪低谷的周慕姿瞬间拨开头上的乌云,豁然开朗。“虽然他不是心理师,但我觉得这方法超好。” 实际上,这亦是她不喜欢评论时事的原因。“如果要讲时事,也是分享这件事让我联想到的心理现象,而非事件本身。因为评论所有的新闻时事都有个困难,就是你看到的面向是媒体要让我们看到的,是记者的角度。” “他收集的资讯是什么?他第一个接触的是什么?会决定我们对这个新闻的看法,既然如此,我们随意评论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是因为我们不认识这个人。” 学会勇敢捍卫自己 当时的周慕姿每周会进行一次心理咨商,对她来说,帮助最大的莫过于让自己长出力量,学会勇敢地捍卫自己。 “以前我被打,会很害怕回应,我会很怕别人骂我。后来我觉得必须要去解释我自己,当开始做这件事时,我的力量比我想像中的还大。” 她意识到,许多“网暴者”对她只有片面的理解,并不了解她,这些人往往比较情绪化,于是当她回应这类人时,他们反而会自我省视,进而修正自己的态度。 “有些纯粹要攻击你的,也没关系,因为他再攻击下去,就会有人帮你骂他,”她笑道,“这些人好像很凶喔,但是当别人骂他时,他就缩回去、不见了,(要不就是)自己删账号、删留言。这是非常有趣的地方。” 因此,她发现原来我们都把别人想得太强大。“他们的心理脆弱程度其实跟我们差不多,只是今天他先骂了我们,就是这么简单。” 虽然那时候在面对网暴时,她会反击攻击者的言论。但如今她会视情况而选择回复,主要原因不是为了捍卫自己,反之是为了保护攻击者。 “有些攻击性太高,我反而会直接把他隐藏或是忽略。以前会觉得要回复,是因为觉得对方误会、标签我,所以我要回复。” 可她意识到,一旦她回复攻击者,那些肯定且认同她的人们亦会群起攻之,形成另一种霸凌,这不是她的目的。 她回复的初衷实际上仅仅想告诉对方自己会因此受伤,并不想自己的情绪变成别人的情绪,成为她的一杆枪替她去干仗。 “我可以理解,但是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因为我一直都在教大家怎么去建立自己的界线,所以我就开始避免做这样的事情。” 拒绝活成别人标签的样子 “割裂”,是我对周慕姿的初印象。 由于工作关系,接触过许多心理咨询师,多半语调和缓,总是有一股娓娓道来的温柔,但是周慕姿说话语速极快,稍有分神就会被落在后头。乌黑的长发,精致的妆容,搭配深棕色的美瞳,总让我产生她下一秒就要拿起麦克风吟唱的错觉,“金属歌姬”的暗黑风扑面而来。 可是,偏偏我们正在聊的却是如何寻找内心平静相关的话题,这种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接收的信号不一致造成剧烈的冲突感,与她本人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点开她的简历:政大新闻系学士、政大广电所硕士、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所,以及民谣金属乐团“Crescent Lament 恒月三途”的主唱。 新闻、心理咨商、金属乐团主唱,这3种看起来毫无瓜葛的专业或职业,最终在她身上合而为一,或深或浅地打下了烙印。 “你有没有发现,(在)华人文化不太习惯一个人有好几个身分?”她笑说,“大家比较习惯你有一个主要的职业。” 然而,这种多重身分集于一体的情况在波兰、冰岛等地却是常态,比如2018年的世界杯,冰岛的主教练是牙医、门将是电影导演等等。 因此她认为,一个完整的“我”是由很多身分构成的。 “工作可能只是糊口的一部分,可是我们还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也许不完全是因为钱。” 许多华人父母多半是比较期待小孩能把书念好,有一份能做好一辈子的挣钱工作,周慕姿的母亲也不例外,但只要不影响学习,对于她的兴趣爱好和课余活动给予百分百的自由。 于是,周慕姿在高中时期就参加过摄影社、吉他社、舞蹈社、合唱团、口琴社、手语社,还担任过校刊社校对,林林总总不下10个社团,连她本人都记不清。 “我妈说我参加十几个社团,我都不记得了。” 她从小学钢琴,对音乐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爱,上大学后开始参加乐团。有别于一般乐团的刻板印象,他们却是几乎与抽烟、刺青、喝酒绝缘──只要开车就滴酒不沾、乐队里没有一个人刺青,做最狂野的造型,唱着最不羁的歌,却有着最乖巧的灵魂,堪称非典型乐团。 “所以我在台湾的心理师界,其实也是非典型。” “大家对心理师会有一种像辅导老师,规规矩矩的样子,(但)我从小就不是很喜欢权威去给我一个标签,或是约束我一定要长什么样。” 只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最美,不是吗? 更多【人物】文章: 台湾美食作家陈静宜/唯有吃得多 才能累积足够经验值 文史工作者莫家浩/享受历史在手中的快感 调酒师易柏翔Seven Yi/以调酒穿针引线 叙述餐饮风味的诗意
5月前
由文运(Gerakbudaya)出版,《Racket Boy: Where’s My Country?》(球拍男孩:我的国家在哪里?)这本自传的主角,叫做菲利·乔治(Philip George)。 菲利是出生于马来亚的印裔,是羽球运动狂热爱好者、英格兰和威尔士最高法院律师,也是游历多国的探险家。 有着多重身分,为何自传取名“球拍男孩”?因为,菲利说,很多重要的人生机遇,都是这颗轻盈的羽毛球带给他的。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谭湘璇 此前未曾听闻菲利。初次见面,他已是一名活了整整70年,人生阅历精彩得足以书写自传的陌生人。对他所知甚少,于是取巧,率先问他:你会用哪三个词汇形容自己? “愿意吸收新知的人。”他所说的知识,指的不是什么深奥的学术理论。“就像刚刚你们帮我拍照,要怎么站,怎么摆姿态,我都在观察。驾车时,我也会看看周边的建筑。吸收全部东西。因为我好奇。” 好奇的本性,似乎解释了为何他的人生轨迹有着如此广袤的幅度,是执业律师,是运动健将,也是踏足多国的探险家。要把每个身分玩到极致,单凭好奇心似乎也是不够的。 “努力”和“贯彻始终”,是他思索一阵后,接续吐露的字眼。 在旁的自传合著者兼小说家吉萨(Geetha. K),证实菲利所言不假。就在受访前一天,72岁的菲利依然冒雨跑步5公里,维持良好体态。“过程我并不享受,”菲利说,“但努力后会有奖励。” 只是,努力后的奖励,有时并非立即兑现的。 唯独在羽球场上才信心满满 1952年生于瓜拉雪兰莪,随着父亲被公司调职,举家迁到现已寻无的Prang Besar橡胶园(位于今时布城)生活。回顾那段日子,菲利的记忆里少有欢快明朗的色彩。一如许多亚洲家庭,孩子的不快乐,往往源于父母的过高期待。 “印度父母,他们期望孩子可以比自己好,很成功,很有钱。”可菲利的功课并不理想,“我想父亲对我深感失望。在学校,我很没有自信。” 唯独在羽球场上,菲利才有信心满满。 小时候,父亲曾带他到吉隆坡观赛。场上有黄秉璇、张成坤,个个世界级名将,自此点燃他的羽球魂。回家后,菲利用橡胶和木材自制羽球和球拍,自己跟自己玩。球和拍虽然粗糙,但总有助打磨技巧,“我8岁就梦想成为一名羽球世界冠军。” 后来,他被学校教练相中,加入培训计划,成为比赛常胜军。不料父亲还是浇来冷水,说菲利的运动天赋,“只能用来爬椰子树”。 1969年,五一三事件爆发。大环境的动荡,驱使父亲带着家人移居印度,只有菲利选择留下,独自完成中学学业。 毕业后,他要何去何从?比起到印度去跟家人重逢,他有更向往的远方。 飞往英国仍不忘球拍 “在马来亚长大,到处都是英国文化。披头四、滚石乐队、杂志和漫画,这些都是我被灌输的东西,而我很喜欢。” 于是,他往返英国文化协会和大使馆,看了很多资料,并在隔年18岁透过精神医院护士培训名额,飞到心心念念的国度。菲利至今还记得当年收到来信时的激动和喜悦。“还没打开信封,仅仅望着那张英国邮票,对我来说已经很酷。” 可是初到英国,身上只有20磅和几支球拍,不太能过上很酷的生活。菲利也坦言,3年当精神科护士的日子,他丝毫不享受,“这只是我通往他处唯一的梯子。”不喜欢归不喜欢,体内的亚洲基因并不容许他敷衍散漫,“我从不迟到,白袍永远干净,做事也不磨蹭拖拉。” 还好,他手上仍握有羽球拍,生活才不至于孤寂苦闷。 “我需要出口,所以很快加入当地的羽球俱乐部。”一如既往,羽球再次带给他别处寻无的自信与成就。“在马来西亚,我就像是小鱼身在大池塘,这里有很多好球员;在英国,我是小池里的大鱼,尤其西方教育也看重学业以外的成就。” 菲利陆续参加不少羽球赛,有了积分记录,也偶有见报。羽球为他换来名声、女伴,以及攀升更高社会阶级的机会。 “那时才18岁,英国人都说你很酷,你会感觉良好,对吧?你的信心呢?会飙高,对吧?” 而命运总爱在这种时候开玩笑。 羽球为他打开了门 赛场上收割的名气,给了菲利在银行上班的机会,银行也让他代表公司出征羽球赛,“他们知道可以用我来做品牌推广。” 后来,公司将他从普雷斯顿调去伦敦,“我好高兴”,却在过程中被执法单位发现菲利并不持有工作准证,要求他在30天内离境。“那是我的下坡路。我好愚蠢,很内疚,拖累很多人。”两年的官司游戏,换来银行对他的革职。 辗转之下,他以外籍生身分重返学院,考取A水平文凭,“我的成绩挺不错。” 但他当年明明是不爱读书的小孩。 “全靠猜的,运气好。”也不知他是认真还是说笑,但背后怎会没有努力。“在法律科目中,全英国只有8人拿到A等级,我是其中一个。” 同时,菲利也因为羽球结识一名拥有事务所的律师,在球友鼓励下,菲利升读法律系,成了课堂里唯一一位棕色皮肤的学生。学成后,他从助理律师做起,几年后成了律师所合伙人,也是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级法院律师。 羽球再次为他打开另一扇门,菲利也如运动员般,以坚毅又灵活的身段,把每扇门后的世界都玩得精彩。 “那是1992年,所以我会觉得很有权力,对吧?我有金钱,我有知识,我有信誉。大家叫我‘罗威纳’(Rottweiler),因为我很勤奋,很凶狠,咬了人就不会放掉。有了这些名声,如果你要打官司,你会来找我,对吧?” 一个肾上腺素的忠心追随者 听菲利把故事说到这里,忍不住冒昧回话:“你挺傲慢的,而你对自己的傲慢很有觉知。”觉知体现在于,他清楚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有着什么价值。 听了这番话,他不觉冒犯,反而露出一种“你说对了”的神情。 “不错,观察得好。我想多少是因为律师这个职业让我变成这样。而且,我也很爱探险,当你在危险的地方旅游时,你必须成为自私的人。” 数十年人生,菲利遇过的险境不会太少,曾在巴塞罗那被抢劫,在军政府统治下的阿根廷观看世界杯,也曾与石油巨头就绑架事件讨价还价。除了积极参加羽球赛事,他还跑过25场马拉松,也有在英国和越南广泛骑行的体验。 一个肾上腺素的忠心追随者。 “这是我好胜的一面,羽球带来的。你很努力训练,到了场上,就要毫无保留。即使失败了,失望了,也要从中学习。”竞技如是。人生亦如是。 菲利的傲慢,不是尖锐轻薄的那种,而是有着刻苦扎实的浑厚积累,不怕你来戳破,再继续跟你相谈甚欢。傲慢让他有所追求,但又不至得意忘形,因为他常常想起7岁的一场历险记。 自由与踏实 两种相悖的概念 那是发生在Limau Manis的野林里。小时候的菲利已经很爱冒险,经常结伴在一条烂路上骑行。有次,他独自走入森林,见到一个手拿吹管(blowpipe)的原住民,他口中的“Sakai”。 “我看着他,他看着我,这只是发生在一瞬间,却有什么跑进我的脑子里,这个男人从此没有离开我。不管我身在英国法院,还是世界哪个角落,他都与我同在。” 跑进脑子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自由吧,我想。他是那种只管好自己的人。我当时并不懂,但现在我把这个记忆看得很重要,它让我感觉踏实。” 可自由和踏实,似是两种相悖的概念? “我的意思是,我一直在追求很高的抱负,对吧?但你看看他,你会发现其实你不需要这些东西。我后来变得傲慢,是他让我踏实下来;如果今天我破产了,他也会让我感觉踏实。” 菲利在2012年开启退休生活,如今居住在意大利托斯卡尼的崎岖山村,也环游世界,实践匆匆一瞥的Sakai留给他的自由精神。 走过70年人生,曾经拼命往上爬的菲利,如今又会怎么定义“成功”? “对我来说,成功意味着付出和分享。作为一名律师,我曾免费替贫苦的人提供服务,也为八百多名学生给予指导,这让我感到舒畅。” 如同把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出版成书,也是一种分享,给人捎来鼓励和启发。 “分享的感觉很好,否则这些回忆会沉睡在我身体里,现在它们都活过来了,我也能趁机回来马来西亚,太好了。” 更多【人物】文章: 台湾美食作家陈静宜/唯有吃得多 才能累积足够经验值 文史工作者莫家浩/享受历史在手中的快感 调酒师易柏翔Seven Yi/以调酒穿针引线 叙述餐饮风味的诗意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