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夜宵

2月前
4月前
(新加坡9日訊)男子酒後到餐廳吃夜宵時睡著,因不滿被侍應生叫醒,竟吐痰倒翻桌上的食物,還往侍應生方向扔酒瓶,被判坐牢3個星期。 《新明日報》報道,這起事件發生於今年6月2日凌晨1時,在芽籠20巷一家印度餐廳發生。 被告是50歲的王鵬士,案發時是名送餐員。他面對一項魯莽行為危害他人安全,以及一項公共滋擾的控狀。 案情顯示,被告案發當天午夜時分到芽籠喝酒,之後在約凌晨1時到餐廳吃夜宵,結果吃著吃著就睡著了。 一名25歲的侍應生於凌晨1時15分好心叫醒被告,問他要不要打包食物回家,沒想到被告不滿被叫醒,氣得對著侍應生大喊,當場吐痰並倒翻桌上的食物。 被告事後離開餐廳,留下侍應生打掃地上的食物。不過,他不久後折返,出現在餐廳門口,往侍應生和他同事的方向扔了至少3個空啤酒瓶。 侍應生見狀,拿著拖把試圖趕走被告,並在被告逃走後在後頭追趕他。 侍應生腳被碎片割傷 被告在逃跑過程中,從附近的咖啡店拿了一個空啤酒瓶,往侍應生方向扔,結果導致侍應生腳被碎片割傷。 一名公眾以為被告與侍應生在打架,於是報警。 警員抵達現場後,於當天凌晨4時59分將被告逮捕歸案。 控方在陳詞時說,被告酒後犯罪,導致侍應生受傷,要求法官判被告坐牢,刑期由法官決定。 被告求情時則說,他目前正住在中途之家,並在那裡參與一項計劃,希望法官輕判,讓他能完成計劃。(人名譯音)
7月前
(【中文對對說】:對比中文近義詞、相似字、生活慣用語,或讓成語配成對來對對碰,作原有釋義的對照、用法的對校,辨析語文應用上的正誤,釐清有關詞語的正確用法等等。) “走,吃夜宵去!” “今晚吃宵夜嗎?” 咦,是“夜宵”,還是“宵夜”? 還有“消夜”“夜消”的寫法哦! 到底哪個才正確?真叫人傻傻分不清楚! (敲黑板!!!) (一) 【消夜】由來 ❶ 據詩詞記載,先有“消夜”一詞。 ·唐·方幹《冬夜泊僧舍》:“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 →  消夜 = 用酒食消磨夜晚。 ❷ 爾後,“消夜”常見於古詩詞中。 ·宋·周邦彥《關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宋·薛泳《青玉案·守歲》:“一盤消夜江南果,吃果看書只清坐 ❸ 古人不嗜夤夜進食,吃食消磨夜晚在唐代才盛行,“消夜”說法才流傳開來。 (二)【夜宵】由來 ❶ 古漢語無“夜宵”一詞。 ❷ 從清代開始,“消夜”一詞有時又寫作“夜消“: ·吳敬梓《儒林外史》:“三人點起燈來,打點夜消。” → 夜消 = 夜裡吃的酒食點心。 ❸“夜消”一詞隨之偶見於其他文學作品中。 ❹ 可能受“元宵指湯圓”影響,夜消又是深宵小吃,近代中國小食也以“宵”為名 (如宵米),故現代又有“宵夜”及“夜宵”的俗寫。 (三) 各詞條含義對比 ❶ 翻查《現漢 7》: ⑴【夜宵】(夜消) ·[名] 夜裡吃的酒食、點心等。 ⑵【宵夜】 ·同“消夜”。 ⑶【消夜】 ·[名] 夜宵。 ·[動] 吃夜宵。也作宵夜。 (呵呵,詞典裡同時出現“夜宵” “夜消” “宵夜” “消夜”,暈了唄?!) ❷ 小結: → 【消夜】=【夜宵】=【宵夜】 ·夜裡吃的酒食、點心等。 → 【消夜】 ·吃夜宵、夜裡吃點心。 →  詞典已棄用“夜消”一詞。 (四) 怎麼用才對? ❶ 根據詞性歸類: ·[名] 消夜、夜宵、宵夜。 ·[動] 消夜。 ❷【夜宵】是名詞 ·指夜裡吃的酒食、點心等。 ·夜宵 (首選詞) = 消夜 = 宵夜。 ·故:吃 ~~ 夜宵√  消夜√  宵夜√ ❸【消夜】也是動詞 ·《桃花扇》:“世兄有福,消此尤物。” 故“消”可指享用 (動詞)。 ·“消夜”是名詞 (深宵小食),也是動詞 (吃 + 深宵小食)。 ·“夜宵” “宵夜”是名詞,非動詞。 ·故:去~~ 消夜√  夜宵 X  宵夜 X (五) 結論 “走,咱去消夜吧!”√ “今晚吃夜宵 (宵夜) 嗎?”√ 更多文章: 【中文對對說】林智勇 / 榴槤、波羅蜜、陽桃、杧果——不是錯別字! 【中文對對說】林智勇 / 漲知識?長知識! 【中文對對說】林智勇 / “以至”“以致”,用時有點亂? 【中文對對說】林智勇 / 摸清“終身”與“終生”的底蘊 【中文對對說】林智勇 /度vs渡 【中文對對說】林智勇 / 度時渡水,再度共渡字辨的難關——“度”“渡”用法各有所屬 (2.0) 【中文對對說】林智勇 / 如何用對“曾幾何時”? 【中文對對說】林智勇 / 曾幾何時 vs 曾經何時
1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4年前
4年前
4年前
我們常說的“一天三餐”,一般指的是早餐、午餐和晚餐,夜宵是三餐以外,晚上9時以後的加餐。 “夜宵”,又稱為宵夜、消夜,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方乾的詩〈 冬夜泊僧舍〉之中——“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然後是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六.除夜》:“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 爾後在各個朝代的典籍均能看到它的蹤跡,到了清朝,“消夜”一詞有時又寫為“夜消”。 到底何者為正確的稱謂?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有人認為,夜宵是中國北方人的叫法,宵夜屬於南方人的叫法,而“宵夜”實際上指的就是上述詩句提及的“消夜”。 由於古人考慮到詞彙文雅,於是“消夜”變成“宵夜”,而《禮記》中曾有註釋:“宵之言小也”,在古代“宵”又通假“小”,因此“宵夜”是特指夜間的小吃、小食。 不過,怎麼稱呼如今已經沒有那麼講究。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從各種資料得知,夜宵並非現代生活模式的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國際間的交流密切,夜宵的種類自然繁多,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大馬,簡直是夜貓子吃貨的天堂。 但是,在那麼多種類的夜宵當中,哪一些“有毒”?哪些才是吃得“對”?若避無可避,被動熬夜,要怎麼吃夜宵才健康呢? 報道:葉洢穎攝影:受訪者提供 社區營養學博士、博特拉大學(UPM)社區營養學系主任陳奕繡副教授指出,如果從營養師的角度出發,其實吃夜宵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最主要是我們倡導三餐要定時,這三餐分別是早餐、午餐和晚餐。夜宵是晚餐後額外添加的,所以並非良好的飲食習慣。” [vip_content_start] 可是,下午茶同樣是三餐以外的加餐,在營養學家的分類中,仍屬於健康飲食的範圍,為什麼唯獨夜宵被“歧視”? “因為白天還有活動量,需要補充一些能量。比如小朋友比較活躍,下課時間會有早茶時間,下午的活動量也很強,因此選擇較為健康的小食如水果、酸奶和堅果類作為下午茶亦無妨。” 她以睡眠時間是11時或12時來推算,最理想的晚餐時間為7時至8時,我們需要花費4小時來消耗所攝入的能量。 “我們吃完晚餐,消化後應該要入眠了,睡覺並沒有消耗能量,身體的代謝變慢。如果睡前吃夜宵,過多的能量會轉化成脂肪,導致肥胖的問題。” 當吃還是得吃 吃得對最重要 不知道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晚餐後的兩個小時,隱約感受到有些飢餓,由於各種原因糾結該不該進食,結果經過心裡兩個小人的一番拉鋸戰,餓得不行決定要吃點什麼,抬眼一看已經是深夜時分。 這裡建議你與其糾結吃不吃,不如吃得早吃得好! 陳奕繡雖然不鼓勵吃夜宵,但在這段時間裡,如若感覺到飢餓,她也不贊同餓著肚皮入睡。 “肚子餓就該吃東西,最重要是吃得對。” 她說,如果真的需要吃夜宵,那麼進食的時間應該在睡前的兩個小時,要避免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例如Roti Canai,最好的夜宵餐單是一杯熱牛奶,若一杯熱牛奶無法帶來飽足感的話,可以加一片全麥麵包。 因為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以及麵包是碳水化合物,兩者結合起來能讓人產生飽足感。思及沒有喝牛奶習慣或者喝牛奶會腹瀉的人群,她建議用酸奶、奶酪取而代之。 “倘若覺得(天天)這麼吃會覺得沒意思的話,可以選擇一些堅果類比如核桃,或是麵包抹花生醬也是很好的選擇,花生醬有利於睡眠。” “有時可能要熬夜加班、開夜車複習,即便是熬夜到2點,你要考慮到你大部分時間只是坐著,很難消耗體力。就算是需要吃麵,可選擇少量的麵湯並加了蔬菜和蛋在裡頭”。 當然,上述的建議適用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作息比較穩定的人們,那些因輪班制工作導致日夜顛倒的群體則另當別論。 生活作息不穩,睡前3小時勿進食 陳奕繡提到,有的人從事輪班制的工作,需要晝伏夜出,他們的生理時鐘已經混亂,尤其是一週日班、一週夜班,生活作息不穩定的狀態,造成身體健康有一定程度的隱患。 “根據研究顯示,此類工作者是罹患糖尿病、心臟病、血脂異常等嚴重疾病的高風險人群,這是由於他們的生理時鐘和消化系統混亂了。” 對於這一組別的群體,她會建議遵守一個原則:睡前三小時就不要進食,可飲用一杯熱牛奶助眠,即使想吃亦是吃有助於入眠的食物。 欸?這與生活作息正常的人們有何不同? 有的,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三餐的進食時間也隨著他們的作息產生變化。 她指出,人體會自行調整,比如這一週是夜班,早上是睡眠時間,身體的狀態會如同一般人夜間睡前的一樣,因此值完夜班的人們,早上入睡前三個小時切勿吃得太飽。 這意味著,“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這一條養生之道並不適合他們,因為早餐之於他們實際上可能是“夜宵”。 “這一組類別的人,也要視乎值夜班時的活動量,若只是坐在電腦前工作的話,儘量不要吃過多,這是鑑於他們的生理時鐘已經混亂不定,讓他們罹患嚴重疾病的幾率會更高。” 不過,修路工人等體力勞動者不能一概而論,他們依然需要照常飲食,以應付龐大的活動量。 控制體重不難:管好嘴巴,吃得均衡 疫情改變我們的生活,當中也包括我們的工作模式。許多人從2020年3月開始,就已經居家工作,活動的範圍可能從停車場到辦公室變成睡房到書房,走動的步數瞬間從每日上千降到數百。 既然活動量下降,那是否意味著我們的飲食習慣亦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陳奕繡表示,她們曾經對此做過兩次調查和研究,欲觀察國人的生活習慣有什麼變化,發現兩次的結果相差甚遠。 “第一次調查是在去年的3月至5月,當時人們有很多健康飲食的觀念,開始運動、控制體重以增強免疫力,隱隱有一種健康醒覺的趨勢。” “但是今年的第二次調查,時隔整整一年,同樣的一群人,肥胖的問題卻增加了,飲食習慣故態復萌,運動量也減少了。” 她說,大家已經適應居家工作,工作量和壓力水平越來越高,運動次數越來越少,加上學會點外賣,外賣多半又以快餐、西餐為主,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肥胖問題增加。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很鼓勵大家在家裡自己煮,至少可以自行控制油鹽,還能自覺地加入蔬菜和水果。一般外賣或外食的食物很少有蔬菜,除非你具備額外準備蔬菜的意識,否則是直接吃了就在電腦前開工。” 她提供了一個“輕鬆”,又不需花錢買昂貴的營養補助品控制體重的方法: 三餐要定時且營養均衡,遵循“健康飲食餐盤”(Suku-suku-separuh),意即一個餐盤分成3部分,蔬菜和水果佔一半,另外蛋白質(肉類、豆腐)、碳水化合物(米飯、麵食)各佔四分之一即可。 “有的人只要戒掉含糖的飲料,就已經非常見效。” 另外,無需特意去健身房運動,只要提醒自己要動起來,哪怕只是在公寓的後樓梯上下走動,或是住宅區的馬路溜達散步,已經是運動的一部分。 體重控制,是終身的事業,無論是為了美觀抑或是健康,大家動起來!
4年前
曾在國外生活或旅遊的人,也許有過這樣的體會:入夜的大街上,空無一人,想要消磨時間,吃個夜宵,能選擇的地方不是快餐店,就是酒吧、夜店。 東南亞國家的夜晚,往往越夜越精彩,大馬便是其中之一。 對酒精敬而遠之的人,可以選擇人聲鼎沸,價廉物美,看球賽好去處的Mamak檔,吃吃各種風味的Roti Canai,幾串沙爹,再點幾杯拉茶,吹著戶外微涼的夜風,跟三五好友“吹水”一晚上; 再不然,裝修精緻、空調十足的中價位咖啡館,打扮用心的小姐妹合影打卡,點一些咖啡、奶茶,加上幾片蛋糕,聊聊近況和心事,生活多了幾分舒心滋味; 而睡不著覺又或者剛下班,只想吃個樸實夜宵的人們,能尋個肉骨茶檔,又或者是大排檔,喝一口濃郁的熱湯,吃鍋氣十足的炒麵炒飯,暖一暖胃。 這樣的日子,回來了嗎? 報道:葉洢穎攝影:陳敬暉、蔡添華 夜幕低垂的甲洞衛星市美食街,各色招牌亮起,黃、白、綠交錯相間,字體粗大,彷彿企圖爭相擠入眼簾,莫名有一種吵雜的熱鬧氣息。 然而,位於這一條街的末端,有一抹深藍色、線條簡單的四字招牌,在這一片喧囂中顯得有些靜默,與漆黑的夜晚格外相配,反而更容易吸引我的目光。 [vip_content_start] “夜宵食堂”是甘乾恩和夥伴何穎恆在2年多前創辦的,營業時間是從傍晚6時到午夜12時,顧客群體顯然也就是夜貓子一族了,這是有意而為之嗎? “其實是因為我只想做晚上的生意,我白天不想工作,比較自由一點。”甘乾恩笑說。“初時我是從一個小檔口開始的,沒有(招牌)名字,只有食物的名字,後來想找個地方開店。” 他選了甲洞衛星市美食街作為起始點,既然要開店,那就必須有個招牌,除了考慮到夜間營業的特色,他還有另一個比較“清奇”的角度。 “我想到很多吃Maggi Goreng的地方都叫Mamak,沒有一個是華人吃快熟面的地方,於是我就想取名叫夜宵食堂,是屬於華人吃夜宵的地方。” 攤開“夜宵食堂”的菜單,會發現他所言非虛,他們的主打餐品是配上各種食材混搭的某泰國品牌快熟面以及各種做法的意大利麵,這樣的夜宵看著比一般的快熟面要精緻,價格當然也略微高一些,這亦是夜宵食堂與一般Mamak的差異性。 這和甘乾恩曾經在日式料理從業三四年的經歷有關。他將日式料理的精緻擺盤,融入到快熟面的料理上,形成了另一種獨特的風格。 為了加大這種差異性,他沒有選擇國民度極高的快熟面品牌,而是特意到泰國尋訪,排除掉大馬常見的泰國食物,最終選擇目前所使用的產品。 酸辣媽媽面 最熱門的餐點 “剛開業時,很多人來排隊,甚至會排3到4小時,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完全不在我的計劃中,我本來只是想悄悄地做。” 這意味著,他只能一邊營業,一邊根據客人們的反饋優化做法和增加服務人員的人數。 他坦言,初期口味並不符合大眾要求,流失了很多客戶,他耗時三個月來調整口味,儘可能滿足多數人的平衡。 比如隨行的攝影陳敬暉恰巧就是“多數人”。 他像極了傳說中的“自來水”(指因發自內心喜歡而自願主動宣傳的人),推薦了自己經常到這裡會點的餐點,然後補充說:“自己買回去的話,煮不出這個味道。” 濃郁酸辣的東炎湯,搭配上豐富的配料如魷魚、肉丸、蝦、雞蛋還有獨家秘方的快熟面,再加上泰式奶茶,成了夜宵食堂的熱門吃法。 華裔愛炒麵小吃 印裔愛叫菜吃飯 如果說夜宵食堂是以華裔年輕人為消費群體為主,那麼美佳合海鮮飯店就是典型的傳統合家歡餐館,客戶群囊括了華裔和印裔。 雖然兩者的路線並不重合,但同樣在晚間營業的業者,美佳合老闆高志強側面印證了甘乾恩的說法。 “現在(MCO之後),人們用餐的時間提早了。以前週六日的時候,傍晚6時以後才有顧客上門,如今下午4時至5時已經有人上門打包,晚上8時開始就沒有人了。” 此前,美佳合的營業時間是下午4時至午夜1時30分,9時以後前來夜宵的華裔顧客一般青睞各類炒麵,喝啤酒的食客則喜歡搭配油炸的零食如炸蘇東、炸雞翅、炸花肉、炒生腸(豬小腸)為主;而印裔客人用餐時間較晚,把“夜宵”當作“晚餐”,點菜吃飯,喜歡宮保雞丁、鐵板豆腐等等。 “華人晚餐時段是在6時至8時,印裔是過了9時,一家大小來吃晚飯。” 越來越少客 何時能回到從前? 疫情之前,我每每路過夜宵食堂,都能看見無盡的人龍,並且越夜越精彩。 隸屬在甘乾恩之下的夜宵食堂除了甲洞總店,還有一家位於蕉賴的分店。他說,相較起來,甲洞區的“夜貓子”顯然較多,經常在深夜11時,依然會有人陸陸續續踏入店裡。 “可是MCO之後,已經改變了他們的習慣,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恢復正常。因為我們專門做夜宵的,很多夜生活比如夜店、酒吧沒有營業,電影院也才剛剛恢復營業,對我們有很大影響。” 週四晚上9時12分,踏入店內的年輕客人仍絡繹不絕,但是到了9時30分左右,店裡的客人漸漸散去,門外不再有客人等候,與疫情之前的門庭若市形成強烈對比。 不過,工作人員跟我說,這已經比剛恢復夜間營業時間的前兩天要好了。 而我到訪美佳合那日正值週一的白天,當時高志強擔憂地向我表示,儘管SOP已經開放,但如今過了晚上9時,路上的車輛變少,吃夜宵的客戶肯定亦隨之減少。 “就算開放,人們還是會害怕的。” 不過,他指出,從9月16日剛開放堂食之際,打包的比例較高;接著比例各自佔一半;這周堂食則佔了三分之二,唯一改變的是食客用餐的時間提早了。 “感覺到客人迴流,但全家一起來的家庭客戶較少。” 晚上9時半,我重返美佳合,發現堂食的客人不算少;10時30分左右,仍能看見攜家帶口的印裔家庭走進餐廳,雖然不到高朋滿座,卻也是“桌”如輪轉,隱隱約約透露出一些好轉的跡象。 也許,我們很快就能回到從前? 飲食業者,夜宵會吃什麼? 俗語有云:“做哪行厭哪行”,這句話套用在高志強和甘乾恩身上也同理。 比如經常成為普羅大眾夜宵選項的泡麵,甘乾恩“敬而遠之”,傾向於收工後到Mamak檔吃個Roti Canai當夜宵;高志強則是對正餐經常出現的菜餚說不,平日外食都儘量選擇中餐以外的菜式,更何況每日的夜宵? “看到都怕。”異時異地受訪的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表達“恐懼”。 高志強說,他們為員工提供兩頓膳食,分別是下午4時的晚餐,和下班前的那一頓於晚上10時著手準備的夜宵,夜宵多半是炒麵或炒飯。 “我們這行的規矩是每天最後的一頓一定是炒麵,炒菜吃飯是不會有的,吃完夜宵還要工作到1時30分,一般半夜2時才睡覺。” 他補充道:“如果晚上再煮三樣菜再配上飯,看著很豐富,但我們看到會覺得厭倦。還不如福建面或廣府炒,會比較有食慾。” 晚上10時,主廚為員工們炒好了色香味美,令人食指大動的廣府鴛鴦,端上餐桌後,高志強邊坐下拿起筷子,邊解釋:“我們是誰有空就誰先吃。” 偶爾,高志強會叮囑廚師自由發揮,做一些菜單以外的食物,若感覺口味特別,亦會將它列入常規菜單,但這種情況不多,更多的是追求簡單方便。 “畢竟大廚都煮了一天,累了。” [
4年前
“Jom,去喝茶咯!”相信大馬人對這句話並不陌生,這句話的出現的時間點,往往在晚上9時左右。 結束忙碌的一天,吃完了晚餐,好不容易得了些閒暇時光,便與三五好友相約喝茶,吃一點蛋糕甜點或Roti Canai當夜宵。這似乎是大部分大馬人在疫情之前的日常,“夜宵”出現在我們生活的頻率不算低。 只是疫情來襲之後,精彩紛呈的夜生活被叫停,外食夜宵的機會歸零。那麼除卻外食,倘若在家裡,夜深人靜飢腸轆轆時,我們能怎麼吃夜宵?又有什麼選擇呢? 報道:葉洢穎攝影:受訪者提供 出於好奇,在本期專題展開之前,副刊在臉書專頁上發起徵集“夜宵”活動,獲得讀者的熱烈的反饋,來看看當中有沒有你常吃的夜宵呢? 由於夜宵一般是在晚餐後睡覺前這個時段吃的,從讀者們的投稿不難看出,大多都是就地取材。 當中有方便的“夜宵常客”——外加一些小菜的泡麵,亦有罕見的日式蕨糕;晚餐時吃不完的肉骨茶,熱一熱,加個青菜,既不浪費食物又能填飽肚子;簡單的麵包抹一些咖椰醬,墊一墊肚子睡前無負擔,更有心靈手巧的讀者自制板面、三文治、包雲吞,對於正在減肥的人來說,在大半夜點開相關貼文的評論無異於自虐,同時又很療愈。 [vip_content_start] 除了熱愛夜生活,經常因追劇、玩遊戲等原因而主動熬夜的夜貓子,還有許多被動熬夜的上班族,為了應付漫漫長夜的工作,無可避免地必須再加上一頓夜宵,比如醫護人員,她們的夜宵選擇可能就不多了。 黃麗敏是一名私立醫院的護士,每個月至少要值8天夜班,夜班的工作是晚上9時至第二天的早上7時。 根據她的個人習慣,每次上夜班前,都會吃比較正式晚餐,一般少吃夜宵,又或者是深夜時分的醫院,為免“飢寒交迫”,會攝入一些比較無負擔的輕食充飢。 “每個人喜好不同。可是我們值夜班的時候,(夜宵)會吃比較清淡一點的,比如麵包餅乾之類的,即便是口味比較重的,很多都是家裡自己煮了再帶過去的。” 深夜的醫院,撇去了白日裡人來人往的喧囂,此時病人陷入沉睡,在靜謐的空間“加持”下,原本就強勁的空調讓人覺得格外寒冷。 在這種環境下,難道不會更想攝入更高熱量的食物嗎?她搖了搖頭。 “值夜班的時候,整個人狀態就是‘浮浮’的。可能第一晚還吃得下比較重口味的夜宵,第二天開始就吃不下。” 雖然病人已入睡,但夜班護士們的工作並沒有減少,相比起白天,她們同時要跟生理需求做鬥爭,爭取時間休息小睡,以在交班前完成工作。 她說,一般凌晨3時至清晨5時是最容易犯困的時段,也是病人緊急狀況的高發期,例如呼吸困難、血壓低等等需要及時處理,因此她們會選擇在此時進食來驅趕睡意,努力撐過4時30分就算勝利。 這原理極像是熬夜的夜貓子,無論再怎麼困,只要熬過特定的時間,精神自然百倍,能再熬幾個小時。 世界的盡頭仍是“快餐” “三餐規律”、“少油少鹽”、“營養均衡”這種健康的秘訣,沒有比作為醫護人員的她們更清楚,然而知易行難。 黃麗敏說,病人在投訴自己的午餐送得晚的時候,她們可能連早飯都沒吃上,得等到下午3時下班後才能吃“早飯”。 另外,很多時候為了要追求快速、方便,速食成為她們的選擇,特別是疫情期間,快餐幾乎是她們夜宵的選擇。 “你要是打包別的東西,不太好保存。但漢堡包可以丟進冰箱,要吃再取出加熱,算是很方便,所以她們有時候會一次買幾個不同口味的漢堡。我覺得大馬的醫護前線人員應該吃不少快餐。” 疫情之前,其他部門的同事在下午5時至6時的晚餐時間點比薩之類的外賣時會稍帶她們,提前給她們買好夜宵,肚子餓了再加熱享用。 “不能想吃的時候再點嗎?反正一些速食店是24小時經營的呀。”我問。 “不不不,某記速食店的外賣只到午夜12時。”她糾正完,笑道:“你看我多清楚,就知道我們點了多少快餐。” 此外,便利店亦是另一種選擇。除了麵包,泡麵、冷凍食品是選項,不過萬變不離其宗,走到世界的盡頭還是速食。 “因此你看很多醫護人員的身材發胖,主要是生理代謝慢、生活作息混亂、飲食不定時、營養不均衡,有的人看著胖,其實她們食量不大的。” 如果用堅果、雞蛋等熱量較低,且健康的食物來取代呢? “(這)對於消化或身體健康會比較好,但是,”她頓了一下,“你值夜班,整個狀態已經很不好,當你一吃這些沒有味道的東西,頂多只會吃一半就放一邊。” 是呀,當生活讓人如此沉重,工作已然令人如此疲憊,相較起其他物質,高熱量、高糖分等食物,是一種唾手可得的獎勵,往往會給我們帶來些許幸福感,哪怕我們清楚明白它並不健康。 “很多人可能會這樣想,所以會情願吃快餐。” 於是,即使是值午班,晚上9時下班後,她身邊的友族同事傾向於炒飯、炒麵等分量充足,與正餐無異的食物,再加上奶茶或飲料等作為夜宵餐點。 “我們看著她們睡前吃這麼多好像很辛苦,但如果她們不這麼吃,她們會更辛苦。” 疫情期間 吃頓飯難呀! 到了疫情期間,口罩基本不怎麼離開臉部,於是黃麗敏和同事們選擇食物的標準是:耐飽之餘,能補充水分,能用一口解決的食物或飲料。 “我的話是一大杯牛奶或冰巧克力,耐飽又解渴,能快則快。我們全副武裝,要吃飯或喝水都很麻煩。” “大多數同事會隨身攜帶巧克力或糖果、麥片餅乾等小巧易帶,能一口吃完那種乾糧。” 不過,對她們來說,飲食不定時是一種常態,最困擾的是疫情期間,商店、食肆的營業時間有所限制,連醫院內的食堂、餐廳、便利店也無法例外,導致早餐或夜宵沒有著落。 “早上出門上班,那些店還沒開;下班的時候,那些店都關了。外賣不是不願意送,就是中途無端端取消訂單。所以MCO期間,我們最頭疼的就是飲食方面。” “晚上9時30分下班,馬上衝到餐廳想要打包,人家已經準備拉鐵門關店,免得被罰款。” 她無奈地說,平時已經不容易了,MCO期間吃飯的難度係數翻倍,連我這旁觀者聽著都覺得欲哭無淚。 她們犧牲自己的健康去守護大眾的健康,想吃一頓飯怎麼就這麼難? 甲之早餐,乙之夜宵 黃麗敏解釋,她們一般會連續值4天夜班,最幸運的情況是沒有任何緊急狀況發生,她們就能在7時30分下班;倘若有緊急狀況,加班至9時、10時也是有的。 “你已經值了一晚上夜班,你不會想加班的。因為還沒包括堵車回家的時間。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特意吃個早餐耗時間,躲過堵車高峰期再回家。” 此時,忽然思路一轉:夜宵指的是睡前那頓飯,假設按照她們值夜班的生活流程,那麼我們一直認為的“晚餐”,實際上是早餐;而我們的早餐,自然就是她們的夜宵。 “是的。我一般會吃正常的‘早餐’,比如麵湯之類,否則還是麵包。主要是想要有點東西墊墊肚子,因為值完夜班,身體的負荷很大,開車回家時,整個人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是想吃點東西提神。” 其他同事也許能靠咖啡因如熱熱的拉茶來讓腦子保持最後的“倔強”,可是像她這般對咖啡因完全免疫的人,只得藉助食物的力量了。 “有的同事會去Mamak檔吃Roti Canai(印度煎餅),但那只是第一天夜班,之後只想快點回家睡覺。” 她坦言,各種族的飲食習慣會有所不同,華裔醫護人員會更注重飲食健康,畢竟所從事的職業,其屬性註定會為身體帶來沉重的負荷,因此無論是深夜或早上的“夜宵”,食物的選擇會更謹慎。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