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奇蹟

2星期前
“你患上了阿茲海默症了!” 是醫生的診斷,說我得了不治之症。 一聽到自己患上這個疾病,心裡難免一陣失落與沮喪。這種病症,我知道,沒有良藥,只能延緩;延緩的意味就是苟延殘喘,有失尊嚴地活著。這種情況之下,我能快樂起來嗎! 那種活著,多少帶點踽踽的孤獨和不安。 一個在阿茲海默病症中遲疑的人,周圍可能有很多抱團取暖的群眾嗎?那真不可思議呀!可是,我擁有一群可以剪燭西窗、濯足談心的知已。他們是我背後支撐和促動我前進的力量。 有一句話古往今來都是經典:生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連選擇死亡都不能自主,你只能聽由上蒼安排了。那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名言,就在這裡展現溫煦了。 4年前就被診斷,如今依然安詳活著,依然可以自然思索故事,是有次序地編排故事,也感覺自己處於清醒狀態中。這,莫非是治療上出現了偏差嗎? 我真的不相信自己犯上難纏的痴呆,都4年了,還能安然端坐在電腦前對著鍵盤敲敲擊擊,用方塊字組織文章;居然能夠接連為一本可愉悅讀者的書籍,登上書店的書架,和群書擠成一櫃櫥,與眾書爭寵競豔。 這證明自己依然頭腦清醒,還有判斷對錯黑白的能力。 痴呆那回事,與我的距離還是天上人間。一個能夠操縱文字、煮字療飢的文字工作者,會在瞬息間喪失運用遣字用詞的可能嗎? 當然不會。說我被阿茲海默症困惑,凡事闢諸腦後,當然是很有可能的事。然而,都經過悠悠漫長的4年了,我還能順暢敲響盤鍵,為文章護航。 這,足以證明,我依然處於清醒,不曾懵懂,還懂得辨別方向,出門知道時間返回,知道家庭的溫馨煦暖。 我慶幸自己的潛在能力,能夠克服周圍的滿途荊棘,在葳葳蕤蕤的叢林中怡然舉步,很自在地三餐溫飽,夜闌得予安枕。 還是,自己的堅持獲得了回饋?也許都有效應,在某種效應奇蹟發生時,病患自動消逝了。這種現象時有所聞,也常發生過,那是生命的奇蹟吧!至於我,那是上天對我的一種恩寵和施予,又或許是我對萬物善意的一項回饋! 醫生絕對是失手誤診 我是這麼地認為的。但是,4年不是個短時間,1460天呀!悠遠而漫長,迢迢乎邈邈天地,我能於時間縫隙間擦身而過,不至被淘汰剔除,是足以慶幸與珍惜的呀! 只是,我不認為、也不甘願自己披上痴呆症的蓑弱外衣。一個痴呆患者可以延緩4年深藏而不發作嗎? 一個痴呆症患者可以將文字組成文稿編輯成書嗎? 那是不可能的事實。所以,那一個診斷我的醫生絕對是誤判,說得準確些,為失手誤診。失手誤謬嚴重嗎? 把一個正常的人推上手術檯,接受不該有的劫難,屬於正常嗎? 我沒有陷入困窘,全然因為對自己充滿信心,亢進是我的主旋律。 阿茲海默遠離我,讓我帶著尊嚴地活下去。Detele阿茲海默症是我唯一的選擇!
2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025年的第一個星期一,【星雲】一口氣迎來3位新的專欄作者——廖文烈、郭麗雲及林淑可。廖文烈曾經是《活力副刊》【還是要讀書】短片系列的受訪者,因在傳統的雜貨店工作,所以平日在臉書多以店小二自居。他將在專欄“店小二手記”裡記下許多日常小物件的故事。 郭麗雲正職是教師,骨子裡卻是文藝中年的氣質,她的專欄名字“飛雲過影”,讓人忍不住要想起杜甫的“白雲蒼狗”,多少有點世事多變,流水無痕的意思。她說想借助文字,記錄下稍縱即逝的代際情懷。 3人中最年輕的林淑可,是獨立書店的店員,也是獨立出版社的編輯。專欄名叫“一半的夢”,最讓人好奇——那夢是指當下與書為伍的生活,還是書本之外的紀事?且讓我們跟著她的夢想讀下去。 2025準時地到來,如果你問我對此有什麼感想,腦中冒起的一句話便是:新的早晨又免費開張。 那句話來自李格弟(寫詩的時候她叫夏宇啦)的歌詞〈免費的一日賦格〉。不如這一天就讓我們來讀她的這首詞吧—— “我們總是吃驚每一個雷同的早上 完整的一日又免費開張 我們總是吃驚每一個完整的早上 重複的一日又免費開張 我們總是吃驚每一個重複的早上 無賴的一日又免費開張 我們總是吃驚每一個免費的早上 免費的一日又重新免費又開張 晃來晃去 晃來晃去 晃來晃去 晃來晃去 晃來晃去 晃來晃去 晃來晃去 晃來晃去 只要有一點點點點小小小小小的奇蹟 我們又可以若無其事活下去” 恭祝大家明天會更好,新年進步啊。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5月前
“三十年代我否定過我二十年代的詩歌/五十年代我否定過我四十年代的創作/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看過去的一切都是錯/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怎麼那麼多/於是又否定了過去的那些否定/縱使否定的否定裡也有肯定”。詩句引自馮至1991年3月25日所寫〈自傳〉。馮至在1979年另有文章也以〈自傳〉為名,他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澄清了頭腦裡的一些混亂思想,好像又一次明確了文章應該怎樣寫,學問應該怎樣做,力求實事求是,不作違心之論。”一詩一文,見證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坎坷道路。 1993年3月2日馮至去世。徐梵澄寫〈秋風懷故人〉悼念老朋友。“逝去了這位老友,多次我忍住了慟哭,只默默在深靜的心思中,祝他永久安息!安息!安息!”徐梵澄說。《徐梵澄傳》作者孫波說當徐接到馮至女兒馮姚平電話,被告知馮病危時,他就愣住了,隨後在電話裡失聲痛哭。趕到醫院,“看到在彌留之際昏昏睡去的馮至,坐下來,雙手握住他這兄長的左手,頭抵在床邊,像孩子一樣啜泣不停。” 朋友去世,掉淚正常。但是徐梵澄當時已經84歲,且有世外高人之譽,我讀這段文字,不免思考何以重視馮至至此。徐梵澄說馮至當入儒家者流,其言行無佛教、道教、耶教、或道學家的點染。他畢生悔人不倦,桃李滿天下,“一貫是傳統儒家精神,自知或不自知其品德已甚崇高,人望亦復增上。”又說他學養深純,為人溫和、誠篤。這些風度在其他學者或也見到,但馮至不單是學者亦是詩人。“其新詩創作,中間靈氣迴旋,甚為時人所愛讀。其詩好,由於性情真。詩人是性情中人,其於朋友,也是以真性情相見。從來沒有機械之事。” 馮至出生於1905年,1922年入北京大學德文系,畢業後擔任中學老師。1930年以官費留學生名義赴德留學,1935年獲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自然與精神的類比:諾瓦利斯的文體原則》,回國後在上海同濟大學教書。二戰期間,在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工作,大戰結束後,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 人要不斷努力提高境界 我在中學時候讀過馮至的〈蛇〉,收錄在璧華《中國現代抒情詩100首》裡,這首情詩以“蛇”為意象,抒發一位男生對一位女生的單戀感情。在詩中“蛇”和“愛”為同義詞,“你萬一夢到它時,千萬啊,不要悚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句。馮至寫這首詩時21歲,那是敢於將澎湃心緒付諸筆下的年齡。 然後讀《杜甫傳》。那已經是好多年以後的事了。《杜甫傳》前摺頁中說這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經驗、創作體會和研究心得於一爐的著作。”1937年,馮至顛沛流離輾轉多地,途中讀《杜工部選集》,切身體會杜甫漂泊心情。“攜妻抱女流離日,始信少陵字字真”,他決定為杜甫撰寫傳記。二戰結束後,他終於可以安心動筆。利用多年收集資料,“只希望這幅畫像使人一望便知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個現代人用虔誠的心、虔誠的手給描畫出來的。”他說。 學術研究講求客觀和理性精神,但是有“虔誠的心、虔誠的手”,著作才有生命力,才會耐讀。馮至著書譯書,重視心靈感悟。他是歌德專家。研究歌德時,冷靜文筆中流淌情感。他將歌德和杜甫並列,說在二戰期間,他感覺更能接近他們,從中吸取精神營養:“他們遺產中的精華具有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藝術,給人以智慧和美感,使人在困苦中得到安慰,在艱難中得到鼓舞。” “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蹟/在漫長的歲月裡忽然有/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這是馮至〈十四行詩〉其中一首。人的一生要領受可預測及不可預測之事物。不只酸甜苦辣,也要領受奇蹟。人要不斷努力提高境界,作好心理準備,奇蹟到來的瞬間將會耀眼奪目。 魯迅1935年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讚譽馮至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馮至從不沾沾自喜,他對周良沛說羅石君的詩寫得比他好,他“觀察深刻,起點高。雖然羅石君後來到日本去了,不再寫詩。可是現在提‘沉鍾’的詩人,忘了他那不是真的歷史。”馮至對待朋友完全沒有私心,徐梵澄高度讚揚他,此為原因之一。馮至遺囑簡單:“希望與我有關係的後代,老實作人,認真工作,不欺世盜名,不傷天害理,努力作中華民族的好兒女。”
9月前
39歲那一年,是黃冠鴻經歷生死關頭;一場意外事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如果不是堅強的意志,還有家人、朋友支持及教練耐心指導,一路堅持至今已10年的復健,他從跌倒地方重新站起來,為自己創造奇蹟,重拾自由。 那一年,是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日子,受傷後面對四肢喪失行動能力,醫生判斷他無法像正常人站起來或步行,終生坐輪椅是最壞結果。但他不服輸,沒有放棄自己,不信命運開他玩笑,於是積極參與復健,過程很辛苦。現在不但能讓他站起來,甚至靠柺杖慢步,上下樓梯也不需要別人幫助。 黃冠鴻目前已51歲了,和家人住在蕉賴皇冠城,10年前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一名健身教練楊閎淵。對方根據他的傷勢設計了一套治療項目,透過運動科學(Sports Science)進行復健,一星期3次,每次1小時,不知不覺走過10年漫長復健路。 “用10年做復健心得,我是覺得復健有做有效,沒做就沒效。我有想到如果下半生坐輪椅,等於失去了自由,為了自由不會間斷,所以要一直做下去。” 醫生說不可能再站起來 “開始復健的首3年,我認為是最艱苦的,曾經一度想放棄,因為意外身體頸椎神經損傷,進行復健過程的辛苦不是每個人可以理解。後來,教練細心開解和支持,忍受痛苦而堅持到底,盡最大努力去克服。” “我記得受傷入院那段日子,逃不過情緒低谷,會產生無助感和絕望情緒,因為太突然的變化,尤其是躺在醫院病床,身體四肢像癱瘓,毫無反應。換著其他人都難以接受,那時候醫生都說我是不可能再站起來。”   住院時獲父照顧鼓勵 為妻小不能自暴自棄  黃冠鴻表示,未出事之前,他是從事供應商,惟一時之間家庭重擔忽然落在妻子身上,孩子當時又小;作為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一想到他們,他不可以讓受傷後的人生陷入至暗時刻。 “尤其是我父親,在醫院期間對我的照顧和鼓勵,更加不能自暴自棄。” 黃冠鴻住院半年後返家休養,期間也有進行物理治療,回去醫院複診時,他站在醫生面前,連醫生都認為是奇蹟。 康復程度僅60%已滿意 “由於意外造成頸椎受傷影響手腳,能站起來也不代表康復,直至找到目前教練的幫助,對我四肢改善有很大改變。雖然傷後康復程度只有60%,看到自己經過多年復健逐步改善,其實感到很滿意。” 他認為,當年發生的意外事故無法控制,這個惡夢不幸發生在他的身上,除了面對,也只有面對。 復健須有毅力堅持 “我不選擇逃避,因為逃避也不會改變事實,所以遭遇類似情況的患者也不要放棄,奇蹟是自己創造。我由不被看好到可以站起來,現在還可以走動,不是靠別人,是要靠自己。” “我理解復健之路會走得辛苦,我是過來人,深深體會復健是需要毅力和堅持,只要告訴自己全力去復健,堅定下去,不可能也許會變成可能;如果放棄了,那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他說,不同的人在復健心路歷程不一樣,過程也不一樣,但是心態是一致,必需有毅力和堅持。 血癌女復健後脫胎換骨  受激勵不向病魔低頭 黃冠鴻接受復健期間,最令他留下深刻勵志個案,是一名患有血癌的年輕女子,也是經過他的教練指導進行復健,身體狀況不但越來越好,還參加馬拉松比賽,不向病魔低頭。 “她是一名鋼琴教師,年紀輕輕不幸被血癌纏身,在教練指導復健下已有6年了,當初看到她辛苦鍛鍊,不是每個人可以捱得到,透過復健改善健康,如今脫胎換骨。” “這個健身教練和其他健身中心教練不一樣,他會深入瞭解我們的情況,然後設計一套適合活動能量項目,改善我們肌肉力量與耐力、心肺功能、身體靈活性與協調性等,治療效果不錯。” 教練對症下藥助改善身體 他指出,他就這樣鍛鍊,教練讓他明白,改善身體不是藥物,而是自己,復健核心概念以人為本,最終希望幫助患者回歸正常功能。 “我雖然不是100%復原,不過我現在和正常人無異,可以過正常生活。” “教練的健身中心,除了幫助健身愛好者練就完美身材,有不少如中風人士、韌帶斷裂和脊椎側彎等患者,透過他的運動科學改善了身體,在蕉賴、加影一帶唯一一間為患者提供鍛鍊的地方。” 黃冠鴻表示,一些患者曾在其他健身中心鍛鍊,但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健身導師並沒有針對患者的情況對症下藥。 “我的教練會了解患者問題,提供合適的有氧運動,就像我的胞弟有負面情緒,自從跟隨教練鍛鍊,人也變得開朗,不時和教練及其他學員參加鐵人或馬拉松比賽。”  
9月前
醫學這一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學習知識,學習生活,學習堅持。在兒科重症病房(Paediatrics Intensive Care Unit)工作的那一段日子,我們和孩子們一同努力,攜手戰勝病魔,一同為生命喝彩。 (一)奇蹟小子 “醫生, 醫生,病人叫你……”護士告訴我說。 “什麼事?”正加入大隊巡房的我三步並作二步,跑到了男孩的床邊。 “Terima kasih Dr,terima kasih tau (謝謝你醫生。)”男孩說了後眼眶一溼,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依依不捨地向我們道別。那天是他在兒童重症病房住了兩個星期,情況相較穩定後,被允許轉送到普通病房繼續觀察治療的日子。 “Sama-sama adik,janji sihat(不客氣,健康就好).”我回答道。這突如而來的道謝確實讓人感動。 男孩已在重症病房兩個星期,接受了洗腎,血漿置換,多重抗生素及藥物的治療。男孩每天都在為生命努力抗爭,身體非常的虛弱。回想男孩入院的第一天,因病毒感染而導致多個器官嚴重衰竭,生命可謂岌岌可危,入院時對話中也讓其父母做了最壞的打算。 “Sudah sembuh ke? Sudah ok ke(孩子痊癒了嗎)?”父母每每見到我都問了同樣的問題。說真的,醫學充滿變數,我們很難提供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全力找出病的根源,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然後盡所能讓病人恢復健康和自理能力。 孩子起先身體虛弱得連說話都得用盡吃奶之力,之後努力配合我們進行第一次復健,呼吸練習,自行坐起,到後來能夠自行進食,到之後開始“使喚”醫生和護士幫忙撓癢,確實讓照顧他的人又愛又恨。父母每天來探訪時焦慮的表情,隨著孩子整體情況好轉後放鬆了許多,在離開兒童重症病房時,也給了醫護人員一個深深的鞠躬。 醫學充滿奇蹟,很開心見證了一場又一場奇蹟的誕生,更榮幸的是自己能夠參與奇蹟。 (二)神與你同在 她向我揮了揮手,企圖引起正在巡房時我們的注意。 因為經歷了大手術,需要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導致期間無法用聲音表達所需。她努力地用著唇語表達,但礙於我們解讀唇語的能力有限,擔心錯過了她面對的不適,我就把紙和筆遞給了她。她小心翼翼的地在紙上寫著“Doktor handsome”兩個字,我的臉頓時變紅得像一顆蘋果,更惹得眾人鬨堂大笑。她也嘻嘻笑了笑,無聲卻勝有聲,讓原本嚴肅的氛圍添了一點歡笑。 孩子是我們的鏡子 她還是個孩子,卻被病痛纏身,我之前在普通病房見過她,但之後因病情的不穩定需要送往重症病房接受密切觀察和治療,在重症病房更待上了3個月之久。住上了那麼長的時間,她也成為了自己的半個醫生,她學會如何使用儀器抽痰,更讓人震驚的是,即便處於插管狀態,她還能為自己正壓給氧。 因需要長期臥床,她有著自己的電影U盤,安排自己的消遣活動,不會為照顧她的醫護人員造成太多困擾。多次手術造成的創傷,那種痛很難讓人理解,但她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只是偶爾突然的疼痛讓她難忍落淚,給她注射一些止痛藥後還換來了一聲“謝謝”。老天啊,真的在考驗這位那麼懂事的女孩。 她在紙上寫道“有神與我同在,我會更堅強。”然後給了我們最燦爛的笑容。 常說病人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確實沒錯。孩子的樂觀是我們最好的一面鏡子,我們得嘗試不要讓負面情緒掩蓋了人生該有那清澈的一面。偶爾在埋怨工作很累的時候,轉念一想,健康是多麼難能可貴,能夠行動自如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保持樂觀呢? 孩子們,祝你們早日康復!
11月前
(新加坡29日訊)男子持刀坐在15樓窗臺,與警方對峙近1小時後,就在民防撒網之際,他跌下來砸中工地小屋棚頂,砸出一個大洞,卻大難不死,清醒送院。 由鋅片搭建的棚頂被砸出一個大洞後,男子掉落在存放於小屋裡的木板上。住在二樓鄰居聽到巨響探出窗外看個究竟時,還聽到男子喊了兩聲“救命”。 《新明日報》報道,這起事故發生於昨天下午3時30分,地點在裕廊西74街一帶的組屋單位。 居民郭女士(55歲)表示,有一名男子爬出15樓的窗臺坐著,現場有多名警察、消防員和鎮暴隊警員、一輛救護車,跟著也看到民防人員鋪設氣墊。 記者趕到現場時,現場仍被封鎖,但氣墊已被收走。據觀察,組屋旁有一間臨時搭建的工地小屋,小屋的棚屋頂有一個大洞,放置在小屋裡的建築材料,相信是供應給附近裕廊區域線地鐵工程的。 不願具名、住在14樓的居民透露,下午4時許聽到樓上傳來吵架聲,後來甚至聽到有人說要跳下。 12樓的居民則稱後來有警方和民防人員來敲門,稱希望能進入他家,以便拋出安全網(safety net)時,能在這樓接住。 “我也隱約聽到男子喊著說背叛或坐牢之類的話,不清楚他具體在說什麼。”他指男子與警方對峙近1小時後,男子就墜下。 二樓鄰居葉先生(62歲)說,男子後來落在氣墊旁的小屋裡,導致棚頂破了一個洞。 “我還聽到他叫‘救命救命’,後來他被救護人員抬進救護車。我看不清楚他傷勢有多嚴重,但他是清醒的。”  男子後來墜落到地,被送往獅城國大醫院。 左手血流不止 居民稱男子坐在窗臺時,左手流著鮮血,已滴到其他樓層窗臺。 住12樓的男居民說,當時候看到男子坐在窗臺上,左手腕上已經有傷勢。 “我不知他為何要割手,他的血一直在流,滴到樓下。我們窗臺以及樓下樓層的窗臺都有幾滴血跡。” 警方受詢時稱,警員抵達現場時,發現一名31歲男子握著刀,並且在自殘。由於評估該男子可能對自己構成危險,危機談判小組和民防部隊也抵達現場。 “男子過後爬出窗外,跟著從窗臺墜落。他在清醒狀態下被送往醫院,隨後在精神 健康法令下被轉介至精神科服務。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