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好奇

五年级的课本里有一篇名为〈生命中的烙印〉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女孩面对死亡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女孩养了一只小飞鼠,而那只小飞鼠在某天早晨死了。这是小女孩第一次面对死亡带来的震撼,从那天起,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整天唉声叹气。后来,妈妈拿着照片和她谈起自己和外婆的故事,告诫小女孩要勇敢面对,珍惜当下。小女孩经过妈妈的开解后,想通了。 课文里的内容贴近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面对死亡,感到悲伤,然后在旁人的劝慰下走出来。曾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大人会告诉你,死亡是一件令人心碎的事,痛得撕心裂肺,仿佛某个人一直住在你心里,却在某天突然离开了。然而,孩子呢?孩子在面对死亡时,是否也会感受到同样的沉重?我原以为是的,但在上完这堂课之后,我的看法有所改观。 在课堂上,我询问学生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课文中小女孩的心情。不出意外,他们用了悲痛欲绝、伤心、绝望等负面的情绪词语。不过,当我询问有饲养宠物经验的学生时,他们告诉我自己在面对宠物死亡时的心情与白板上的这些词语不太一样。他们的答案让我出乎意料,六七个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好奇。他们或许会为宠物的死亡感到有些难过,但更多的是好奇,为什么他们的宠物会死亡?它们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妻子也是一名老师,她在教这篇课文时,学生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她的学生觉得故事中小女孩的反应太“假”了,怎么可能会因为一只宠物不吃不睡好几天?他们说自己最多只是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好了。 他们的反应令我感到惊讶,因为我曾经历过宠物的死亡,也曾经历过外公外婆的离世,我感受到死亡是一件破坏性极强的事。然而,在孩子们的口中,死亡似乎变得如此稀松平常。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他们与宠物没有建立起长久而深厚的关系,但仔细一想,觉得孩子的感情很直接,有时候他们看见别人哭,也会跟着哭。孩子是情感最丰富的那一群人。 会不会,问题在于我们一直以来对孩子的认知是错误的,我们总以为孩子没有能力面对死亡。 大人或许比孩子更无助 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写道:“孩子会令人意想不到地思考死亡。但是,孩子很少对大人提起这件事。也许是因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就算说给大人听,大人也只会露出不愉快的表情……” 我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身边的大人是如何和我们讨论死亡的。“长大后你就会知道了”、“他去了很远的地方”、“他去当天使了”、“他不在了”,大人们从一开始就预设孩子无法面对死亡,想出了很多模糊且带有美感的说法。 我曾看过一首童诗: 〈死亡〉 曾经,我有一只猫咪, 后来,再也见不到它了。 我不停地寻找, 找遍了这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我遇见另一只刚出生的猫咪—— 叫声小小的,嫩嫩的。 于是,我忽然明白, 死亡,其实也是另一种新生。 死亡,孩子们都懂。当我们与孩子谈论死亡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对“死亡”这一课题充满了好奇。像我,在和孩子们上完这节课的当下有些生气,因为我认为孩子们的反应太冷漠了,他们应该为死去的宠物感到悲伤才对。然而,当我想通了,我才意识到,孩子们都懂死亡。孩子会伤心,但他们从伤心中走出来的速度或许比大人还快。在面对死亡后,他们会意识到死亡是正常的,甚至意识到死亡也是另一种新生。 许多大人在死亡的面前崩溃,除了接受不了亲人的离世之外,其实和童年的因果有关。当大人还是小孩时,我们不与孩子谈论死亡,我们以模糊之词搪塞,总说“长大后你就会明白了”,而失去了一个谈论死亡的机会。当大人不与孩子谈论死亡,他们的“好奇”在长大后可能会变成“无知”,“无知”则可能会转化为恐惧。因此,大人在面对死亡时,或许比孩子更加无助,因为我们是在大人的蒙混过关中长大的。在死亡的课题上,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去正视它,接受它,以正确的观念看待死亡。 既然死亡是生物无法逃避的宿命,在面对死亡这个课题上,或许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学会如何看轻死亡。随着长大,我也渐渐觉得死亡是该敞开怀抱去接受的一件事。对于逝世的人或宠物,或许就像《爷爷变成了幽灵》里所说的“要时不时地想着”,而不必时常记挂着。要知道,活在世上的人还有更多可以去完成的事物。
2星期前
爱FM主播兼节目制作人丘淑霖主持的节目《早安Kawan》,日前荣获AIBD国际媒体奖最佳广播节目奖。该节目体现了跨文化、跨族群以及跨语言的可能。众所周知,爱FM作为纯中文电台,过往的所有节目都以中文为媒介语播报。而这个节目首开先河,尝试打开语言格局,甚至在节目名称上也拥有其改革性。 淑霖提及,历来节目名称很讲究规范的中文,这次则首创置入外语。对于国营中文电台而言,节目得以制作并广播无疑是一项创举,让人耳目一新且意义深远。 问及节目初衷,淑霖表示,自去年起的一档新节目成为她思想蜕变的转折点。过去8年,她一直主持时事节目,最初一切都很新鲜有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族议题依旧被挑起。种族课题谈了又谈,她从最初的热心变为痛心与无奈。在面对种种煽动情绪的事件时,她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种族议题更加融合? 从被动报道到主动接近 她分析,过去在主持时事新闻时,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才进行报道、分析与评论。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化被动为主动,以促进种族之间的关系? 她提到,在国营电台这么多年来,每当有节日庆典,如开斋节或国庆日,她都会投身制作公益广告,或通过穿上传统服装等方式支持活动。然而,她开始自问:“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穿上传统服装,我们就彼此了解吗?” 国营电台并非只有中文电台,还有淡米尔语电台,甚至还有原住民电台。她在国营电台的这些年里,每当有嘉宾上节目,经过广播室时,会看到原住民电台的直播情况。有些关心的嘉宾会询问,里边主持的是哪族原住民?当下她竟然答不上来,颇感惭愧。 “我开始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了解彼此?从那时起,我经常邀请姐妹台的主持人上我的节目。平时大家只是同事关系,见面打个招呼。在那之后,我主动去了解姐妹台的历史背景、友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力求在同一个平台上制造对话的空间。” 除此之外,许多节目嘉宾也给予她很多思想上的冲击。华人通常有传统中文情结,习惯把孩子送进华小,也要求师生回馈华小。当她知道研究国际公共关系的廖朝骥助理教授选择把孩子送进国小时,这给了她很大的思想冲击。廖博士的选择显然经过深思熟虑,这让她思考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国小的文化与生活面貌。另一例子是在国小执教的高启舜老师,他本身是华教文化工作者。从他们身上得以体现多元的包容性。 《早安Kawan》另一个突破点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去谈论宗教信仰。此类话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冲突和对立,但如果我们以好奇与尊重的态度相互了解,自会获得认同。淑霖表示:“我对宗教信仰有很多好奇。单就丧礼而言,华人逝者的排场布置往往能反映死者的身分和地位。然而,伊斯兰大人物逝世后,遗体直接用白布包裹安放在地上,这件事给我带来蛮大震撼。出于好奇和学习的目的,我邀请宗教师上电台畅谈礼节习俗。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生命教育。” 以60小时萃取一小时节目 除了主持人,淑霖还扮演记者的角色,到各地实地考察。除了专业与用心,用意是要促进各族交流。她曾到马六甲拜访书法家曾昭智,在一项中巫书法展览中跟着两位老师拜师学艺,了解爪夷文书法。爪夷文曾在华社引起争议,这一大胆举措实际上是为了促进彼此了解,推动种族融合。尽管直播节目只有一个半小时,实际却耗费了五六十小时。一般人或许会直接请嘉宾上电台,但为了实现深度交流,她选择亲自了解整个过程。 她也曾南下柔佛,和一位华裔峇迪(batik)艺术家现场学艺。当嘉宾来到电台谈论每一幅画作时,淑霖便充当听众的眼睛,为听众描绘它的美丽。她的节目是充满温度的,背后的付出非外人可想像。而上电台的嘉宾无论什么背景、族群,她都尽量配合,以国语、英语及华语畅谈各种课题。 虽然爱FM强调规范中文,但也在促进族群融合方面积极探索。作为国营电台,它一直呼吁推广族群融合。淑霖思考道,何不创造一个融合的平台?国营电台没有商业考量,也没有强调商业价值,反而更应推广文化价值。 淑霖语言能力极强,是三语语音指导老师,过去培养出无数演讲冠军,而她本身也是演讲冠军得主。用不同语言主持节目对她而言游刃有余。她特别感受到,语言虽然看似不是团结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却是沟通交流的重要管道。“我深刻体会到,掌握三语可以打开对话空间,让我与不同族群进行沟通与理解。” 多掌握一种语言,多长了一双眼睛 她特别提及张瑞发博士曾说过的一句话:“多掌握一种语言,多长了一双眼睛,可以带你看到另外一个世界。”语言背后蕴含着各自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多掌握一种语言就能够与该语言的母语者交流沟通,透过这个语言去了解他们。 这个节目在截稿前已经播出了18期,淑霖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是学会谦卑。冲突和对立会发生,往往是因为各自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她提到:“我们在这片国土,大家可以有各自的想法和不同的立场。如果可以从一个比较开放的角度去了解对方这个想法是基于什么原因,可以大大减少冲突。一切冲突实际上源于不了解彼此。” 看到这里,读者或许能明白,为何淑霖要设计能够主动促进融合的新节目。她坦言,推出这个新节目对听众而言非常新鲜,但也有极少数听众持反对立场,表明自己不太明白国语或者英语。然而,我们在多元环境下成长,不妨多听、多加学习。倘若我们不主动了解,不接触其他语言,虽说在同温层里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但如果没有踏出那一步,所看到的世界永远只是圈内世界。《早安Kawan》的核心价值是”kita kawan, bukan lawan”。以“kawan” 形式打开对话,从生活化角度接近和了解不同族群的生活面貌。 “我的收获是谦卑,能以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彼此想法的初衷和用意。”淑霖这句话为我们示范了种族融合的可能性。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為自己贏一次 930公里 徒步朝聖的救贖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报纸的无用之用,我们培养独立思考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唤醒文学被忽视的力量 新纪元文学创作营&文学奖养成班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科技无法取代的人情味 乐龄照护服务日渐吃香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活动】动手升级再造把垃圾变黄金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看清医美价值及概念误区 恢复原有自信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说】纸扎艺术需新血夕阳行业
2月前
与书友闲聊,提及日前随手买了《巴尔的摩事件的真相》,虽然原本不识,然而读了很喜欢。她询问你如何从书架上发现这本从来不认识的书?当时有什么特别状况引起你的注目吗? 说穿了只是缘分。看过一些安·泰勒的小说,她专写巴尔的摩女人故事,精微细致,不同个性、背景的女人各有遭遇,满有意思。男作家笔下的巴尔的摩,与安.泰勒有何异同让我好奇。《巴尔的摩事件的真相》由姪儿马库斯诉说,现况与昔日交错,表露伯父、伯母经由聪颖与多年努力,“巴尔的摩勾德曼家”成为富裕、受人敬重的上流人士,谁知各人的不安、彷徨引发一连串厄运,最终家破人亡。伯父一家殒落的几个秘密并不骇人,反而相当人性。旁观伯父一家从光辉坠入阴影,马库斯原本钦慕仰望转变为心痛黯然,相当感伤。不过作家乔艾尔·迪克是瑞士人,根本不是美国作家。瑞士作家撰写以巴尔的摩为背景的小说,细想十分奇妙。 在书店特价区发现《我的乐透人生》,凭直觉买下。乔瑟琳是法国小镇缝纫用品店老板,生意尚可,丈夫为蓝领劳工。她平凡略显内向,曾列过几次愿望清单,可见她于不同岁月对生活的想望。不到两百页的小说,几乎是乔瑟琳的喃喃自语,若非末了诸人网络来函,我其实有点狐疑内容为否全是乔瑟琳一厢情愿。而领取头彩前必须先与心理医生面谈,嗯,有道理。尤其部分情节让我好奇法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乔瑟琳之父失智,长期居住疗养院,独生女的她仅固定探视,未提及这项财务压力。乔瑟琳曾因家暴自残,医生安排她一个人去疗养3星期,亦未提及付费种种。乔瑟琳的人生因乐透头奖改变,对她是好是坏或许人言言殊。我很喜欢她在开头独自欣赏自己中年身体这一段,腰上有赘肉依然美丽。 家人推荐《性格贩子——最受欢迎的人格测验MBTI大揭密》,让我看了开头。作者莫薇·安姆瑞表示她挺着7个月的孕肚,至某机构翻查档案,工作人员声称部分档案含“敏感资讯”,因此无法提供,且她事后得知曾被男员工跟监。她到底研究什么,竟宛如深入龙潭虎穴?家人又找出美国作家卡波堤曾参与性格测验研究的段落,哇,太有趣了。 爱书人的小小冒险 MBTI如今风行国际,本书阐述MBTI的前世今生。它由缺乏心理学、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母女所发明,希望借由人格测验认识自己,以便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初衷素朴且良善。MBTI尽管缺乏学理基础,然而操作简便,容易使用,于是后来广受教育界、公司行号以及培训机构欢迎,成了一门赚钱的事业,惟发明人母女并未因而致富。MBTI已发展成当代文化现象,亦出现许多质疑和批判。倘若较为了解MBTI发展初始,或有自己的解读。 书海浩瀚,太多不知道没听过的书,从陌生书籍挑选是否有诀窍?这是个好问题,然而我始终没有好答案。当下放弃的书,是不是比买回家的更好?有时难以验证。也许每一次的选择或放弃,都是爱书人的小小冒险。
6月前
自从学会在智能手机上点开YouTube,输入关键字眼搜索,母亲的日子变得有趣起来。 初时,她看的是有关佛教和养生的频道。耄耋之年,手指难免不灵活,有时按错频道,若我在时,她立马就把手机递过来,要我调正。有时候,据她说,只好将错就错地把意外弹出的视频看完。即使一切顺利,她看节目的时间也不超过1小时,不久双眼会开始酸涩,加上精神不济,母亲嘴里边嚷嚷“老了没用”的晦气话,边放下手机,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不一会儿鼾声响起。 一天,见她对着一段讲述“如何自制水果皮酵素”的视频看得入神,事后竟想不如自己动手做做看的念头来。原因不是“水果皮酵素既减废又环保”,而是“我也要试一下”的心理。 那天,当我把剥掉的香蕉皮随手扔进垃圾桶时,母亲即在身后喝止:“不是跟你说了,把水果皮丢进另一个桶里去。” 垃圾桶旁还有一个塑料桶,里面堆满了果皮厨余。我照做了。 看来母亲是下了决心要作一番尝试。她把平时收集的瓶瓶罐罐都搜出来,一个人在庭院里,像古时熬煮汤药的巫师,边碎碎念从网上学来的制法,边把搅碎的果皮分别装入不同的瓶罐里,然后注入七分满清水,以及些许的红糖去培养……。培养什么呢?母亲的回答甚妙:“培养时间。” 而这些塞了果皮的瓶罐,暴晒在阳光下,得不时地打开瓶盖透气,个多月来,它们表面看似静止,其实内里已发生了肉眼看不见的变异;果皮会渐渐腐烂、消解,与瓶里的水和糖融合,发酵成有机营养液。发酵后的果皮会沉淀瓶底,瓶里浮面的白色菌种则是对土壤有益的微生物。 这有别于过去用盐来腌渍食物。母亲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活到八十余岁,没想过原来用糖和水来浸泡那些无用的果皮厨余也能变成有用的肥料,“但是,我得亲自用过了才会确定它的好处。”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也认为凡事都要靠自身动手去做,亲身经历了才好说个明白。 接下来是试验它们的功效了。母亲打开其中一支瓶子,一股类似水果酒的味道扑鼻,只见她倒了2小匙的“精华”入半桶水中,搅拌均匀后,像洒甘露一样,嘱我每星期一次浇灌园里的蔬菜和花草。然而短时间里是看不出效果的。这回轮到我半信半疑了,泼冷水说:“没什么分别嘛!”母亲瞪我一眼:“啧,拜托有点耐心好吗?”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原本萎蔫的甘蓝恢复翠绿生气,菜心的叶面减少了蛀洞,四季豆开始抽出嫩嫩的根须,连只长叶子的富贵花也冒出花苞来了。 没用不代表真的无能 母亲对她逐渐改善、变好的作物由衷地感到满意。我看见她绽开的笑颜,心里也感到踏实和欢喜。 我的母亲不懂得酵素维持生态环境的原理,在这之前,她也曾经验多次失败,甚至当她向街坊邻居推荐这些有机酵素时,被嘲笑这酵素其实已风行多时,没什么稀奇,她也不觉得尴尬,反而阿Q的自嘲我现在知道了也不迟啊。 因为是抱着一种好奇、有趣的心态来制造有机酵素,所以没有患得患失的感受,倒激发了她作出不同的尝试。期间,我认为最美好的收获是母亲不再唠叨自己“老了没用”的沮丧,而是改口说,没用不代表真的无能,无用之物也未必是废物,只要善加利用,它们也可以变化出有用的物质来。 母亲说,她在一堆无用之物中看出了它们内里闪光的价值,也找到了老人可以挑战未知的正面意义。母亲说这话时,显得神采奕奕的,真棒!
2年前
第一天送e上学后,我们回到家里时,整个屋子回到e未出世前的宁静。那足足4个小时如此美好而梦幻,我们几乎要开香槟庆祝。 这个年代的小孩都经历过MCO,长期留守家中,世界是外星球。我常对e描述学校的样子,什么是上课、老师、同学,渐渐的,他开始向往上学的日子。于是,为了让他体验上课的感受,就让他尝试不同的兴趣班。 首先是亲子瑜伽班,一连3天,我们母子俩虽不至于累不成人形,但尽管e还想再续(因为可以在偌大的中心疯狂奔跑),妈妈我已经投降。 其次是游泳班。就因为e喜欢玩水,而他也觉得自己会喜欢游泳,欢天喜地买了泳镜去试课。结果,从一入水的那刻起,他就呼救大叫到离开泳池为止。“我的手皱了”、“我要沉了”、“我不敢学了”,还对着教练喊“你要抱着我啊!” 然后是音乐课。e喜欢唱歌跳舞,我想他会喜欢,他也如此认为。结果,试课不过15分钟,他站在门口无精打采地看我。结束后,他问我为什么这么久?我便知道他兴致缺缺,上课度日如年。 最后,选了画画班。平日,画画是e在家的消遣之一,而e爸小时候也上过几年的画画班,这回不会错了吧?结果,的确上了画画班,但只上了3堂就停止了,因为这个小顽童上课没事做的时候,就在颜料里装水、到洗手盆玩水、四处乱跑乱碰东西,还打扰同学。唉,他真不知道什么叫上课,得给他回家面壁思过,自我反省才行啊。
2年前
第一天送e上学后,我们回到家里时,整个屋子回到e未出世前的宁静。那足足4个小时如此美好而梦幻,我们几乎要开香槟庆祝。 这个年代的小孩都经历过MCO,长期留守家中,世界是外星球。我常对e描述学校的样子,什么是上课、老师、同学,渐渐的,他开始向往上学的日子。于是,为了让他体验上课的感受,就让他尝试不同的兴趣班。 首先是亲子瑜伽班,一连3天,我们母子俩虽不至于累不成人形,但尽管e还想再续(因为可以在偌大的中心疯狂奔跑),妈妈我已经投降。 其次是游泳班。就因为e喜欢玩水,而他也觉得自己会喜欢游泳,欢天喜地买了泳镜去试课。结果,从一入水的那刻起,他就呼救大叫到离开泳池为止。“我的手皱了”、“我要沉了”、“我不敢学了”,还对着教练喊“你要抱着我啊!” 然后是音乐课。e喜欢唱歌跳舞,我想他会喜欢,他也如此认为。结果,试课不过15分钟,他站在门口无精打采地看我。结束后,他问我为什么这么久?我便知道他兴致缺缺,上课度日如年。 最后,选了画画班。平日,画画是e在家的消遣之一,而e爸小时候也上过几年的画画班,这回不会错了吧?结果,的确上了画画班,但只上了3堂就停止了,因为这个小顽童上课没事做的时候,就在颜料里装水、到洗手盆玩水、四处乱跑乱碰东西,还打扰同学。唉,他真不知道什么叫上课,得给他回家面壁思过,自我反省才行啊。 [vip_content_start] e是失望的,他只是若无其事,但失落的眼神和反常的沉默瞒不过人。凑巧,碰上年末年初的节庆,每个周末都有不同的活动,慢慢淡化了忧愁,却留下阴影。 新年过后,e的日子又清闲下来了。我和他约法三章,他保证安分守己,我才给他报名了附近的一家美术坊。明白了什么是上课的e,顺利上到幼儿园开课为止。老师们总是笑眯眯地称赞e,e也很喜欢那里的老师。上课的热身训练总算结束,我可以安心送他上幼儿园了。 幼儿园是e钦点的,开放日参观那天,他就郑重声明非这所不读,坚决如磐石。每当我试探问能否选择其他学校,他就对着我含泪。 过去因MCO的缘故,我们就在家给e学习。他一岁多开始先认字,然后看书、读唐诗、学汉语拼音、学算术,然后是英文、马来文、写字等等,慢慢递进。把教学当作游戏来玩,打发时间而已,让他有自己的事可做,父母也可以喘口气。 现在,home school盛行,我也曾考虑过让e尝试,维持到上小学为止,但是随着e对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越来越想参与群体,更关键的是他在家严重打扰e爸工作,我的健康也快撑不下去,我们的确需要专家来辅助了。所幸,经过3年,疫情这时已缓和许多,该放手让他到外头闯荡了。e时常说,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可以自己玩,他很开心。 高智商都不如内心的深度 第一天送e上学后,我们回到家里时,整个屋子回到e未出世前的宁静。那足足4个小时如此美好而梦幻,我们几乎要开香槟庆祝。5年了!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呼吸了!我不再需要一整天陪e玩猜字游戏、看书、唱歌,也不用为了他的顽皮操心一整天了! 这个时代,除了私立和国民学校,还有国际学校,以及各种我不知道的教育机构,有些孩子14岁考上A level,有的毕业后上名大学,然而对e的冀望,并不是要他变成天才或超人,只希望他生为人,懂得何为人,何为做人。再高的智商和成就,都不如内心的深度和厚度重要。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会,枉为人。 5岁的e,同理心还未长成,简而言之是没有人性。我们穷尽许多方法,都难以让他体会和理解“同情”、“包容”、“谅解”、“迁就”、“退让”等等有关仁慈的思维,只因为他不曾参与群体生活。我知道他正在学习,并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更善解人意、懂事的人,但我想校园会是更好的学习场所。这是我们让他上学的主要目的。 话说上学第二天的前一晚,e问我明天有出去吗?我答有啊,他好奇地问去哪里?我说上学啊,天天都要上学,爸爸有工作,你就有上学啊!e这才知道上学是“天天”的事,惊喜万分,高兴得把头埋在沙发里笑。 儿啊,希望你以后也会为“天天上学”这么笑。
2年前
面龟是我们华族祭祀庆典必备的贡品。以往乌龟具长寿之意,常用于各式祭典仪式上,然而活乌龟取得不易,便替代以龟壳状的面制品作为祭品,“面龟”因此而得名。 许多人认为面龟不好吃,因此时常在祭祀结束后,把它们塞进冰箱。其实面龟并不难吃,而是那些说面龟不好吃的人不懂得如何把面龟变得好吃罢了。 面龟在母亲的手上就好似一本活食谱,她总可以把那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面龟变成一道又一道的美食。母亲最拿手的包括面龟夹肉干煎蛋、面龟涂抹上一层咖椰与牛油、面龟搭配烧肉和面龟煎蛋。这些搭配其实都非常简单。 面龟夹肉干煎蛋和面龟搭配烧肉这两道料理,其实就像我们在外头吃到的汉堡,只是馅料有些不同。这两道料理最不可或缺的是辣椒酱这个配角,它有着画龙点睛的效果,添加食物的风味。 相信不少人对我提到的“面龟煎蛋”这道料理比较陌生和好奇吧。它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把蒸好的面龟切成一定的厚度,涂上一层白兰他,过后裹上一层蛋液煎香,再前后两面撒上一小搓的糖,煎至焦黄色,这道料理就完成了。这样的做法让面龟除了有蛋香,还甜中带咸,味道很有层次感。 我曾问母亲她是如何研发出面龟煎蛋这道料理的,她说,那是因为当时她从外地工作回到外婆家,发现冰箱内有一袋面龟,她不想浪费食物,又不想让面龟占着冰箱的空间,所以和外婆一起想出的料理。
2年前
我有一件常穿的灰色针织衫,颜色舒爽,轻柔趁手,温软好搭。有天偶然发现衣衫里缝有一张水洗标签,说这衣服的面料是由100%的宝特瓶回收制成。我大为惊讶,没有什么天然的棉花混纺其中,百分百的化工类人造材料,竟然已经可以制成如此柔软亲肤的磨毛表面,完全颠覆了我此前对衣料的认识。 这好奇心一发不可收拾,我开始埋头研究纺织业的各种面料,一一比对衣橱里已有的衣物,用手感和理论知识确认了涤纶、棉、麻、尼龙、腈纶、粘胶纤维、绵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后来,不小心发现这世界上有一种昂贵的天然面料,是用羊驼的毛制成。 羊驼,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网络萌兽草泥马。 继续找资料。草泥马,外表看起来像绵羊,但归属于骆驼科,大部分来自在南美洲的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它们生活的安第斯山脉海拔高达3000到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的严寒区域之一,夜间气温可下降到摄氏负18度;又因地处高原,经受极强的阳光辐射,所以这草泥马的毛呀,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抵御日光辐射。羊驼毛的保暖性能,比常用的绵羊毛还要高一层级,价值也直逼最珍贵的天然面料“软黄金”山羊绒(cashmere)。 看到这里,我突然渴望拥有一件羊驼毛制成的衣物。想要仔仔细细地抚摸它的纺织纹理,套在身上感受它能够给我带来多大的暖意。 但市面上含有羊驼毛成分的衣物,动辄五百多令吉以上,让常住赤道国家的我陷入内心挣扎:有必要花这笔钱买一件日常用不上的保暖衣物吗?你一年才出国几次?就算都刚好遇到冬天,你也已经拥有了足够使用的羽绒服、羊毛大衣和防风外套呀? 消费有时是对新世界的探索 可念头再回转来,我这种实用至上的消费观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也许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或是朋友圈的潜移默化?不过,这样的消费观念是否适合我自己呢? 如果花一点钱,就能够满足我对羊驼毛的好奇心,又不至于造成巨大的财务负担,或是不自量力的超前消费,那为什么不买呢?当然,这也可以解读为我只是在为这一次的不理智消费找一个借口而已。 于是我思考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对消费支出的严谨考量,除了取决于现有的经济能力,又在多大程度上被财务风险的恐惧所影响呢?而这一个风险水平,是我们夸大想像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呢? 仔细盘盘,我并非奢侈成性,但确实生活仔细。洗发精我同时用着3瓶,理由相当充分——据说因应头皮每一天的不同状况,需要相应对症的洗发精成分,那总要验证看看吧。有段时间沉迷于裸睡的舒适,购买了近10套的真丝、天竺棉、亚麻、埃及棉床单,只为了感受不同面料的透气度和贴肤感受有何不同。 衣物这一类东西,很容易被诠释为不必要的物欲。若换一个物件呢?比如,我说这500令吉要拿去买一套书——是不是突然又觉得这是合理投资?但不论是书、洗发精、床单或是羊驼毛外套,它们的到来都是为了满足同样的一件事:我的好奇心,实在的体验。 我释怀了。这肯定也不是物质主义。除了知性上的好奇,这一些消费确实滋养了我日常的精神气。需要和想要,需求和欲望,也不必分得那么明确嘛。消费有时是对新世界的探索,人活这一遭何必那么谨小慎微呢。能力范围内,舍得为精神层面上的能量花钱,天天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忍耐着不买一件羊驼毛衣服,内心总会一直挂念,寝食难安。嗯,所以这篇文章写就的此刻,我已经抱着一件色泽细腻的米白色羊驼毛外套来回抚摸了,还有一件山羊绒围巾正在路上。山羊绒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呢?这软黄金的价位是羊驼毛的好几倍欸。 看来,接下来我算是要和这些保暖面料死磕一阵子了。这样的未知和期待让人愉悦,日子真是有盼头呀,就像是当年坐在大学课堂里的那一种跃跃欲试。
2年前
2年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一种自带“衣服”的虫子,它的外表就像一颗不起眼的灰尘,但若仔细一看,那颗“灰尘”会慢慢的移动,甚至还会漏出一个黝黑的小头。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灰尘成了精,都会吓一大跳。 每年的7月到8月底的这段时间,就是这种“灰尘虫”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平时家里的某个角落,总会时不时出现这种虫子。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上网查询了这种虫子的资料,才得知它叫“衣蛾”。衣蛾的幼虫孵化后,会在附近寻找一些皮毛、羽毛或者一些纺织品为食。不仅如此,它们还会将纺织品收集起来,连同自己吐的丝做成茧,也可以说是它们的“衣服”。 衣蛾这种已经见怪不怪的家虫,我通常不屑一顾。有趣的故事应该要从某日,我发现了那只与众不同的衣蛾说起…… 没日没夜地观察它 那日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到屋子后院的空旷地跳绳。那里与自家花园相连,运动时也能顺便欣赏眼前的花花草草,甚是闲逸。就在我观赏美景时,右眼似乎瞥见了树上蠕动的东西。我放下绳子,好奇的走上前一探究竟。 只见“伛偻”的树干上有一片奇特的小叶子在向上攀爬。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利用枯叶和些许灰尘作茧的衣蛾幼虫。那一刻,我急忙冲进屋里。一番翻箱倒柜后,从厨房的柜子中挖出了一个小小的塑料盒。我拿着塑料盒又往外头跑去,将那只古怪的衣蛾幼虫收入盒中。 那天开始,我的书房就多了一个“小伙伴”。我将衣蛾养在塑料盒内,里头放了几片花园摘的叶子,没日没夜地观察它。虽然网上写说衣蛾幼虫以纺织品为食,但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也许是因为生长环境的影响,这只衣蛾幼虫竟然喜欢啃食叶子。这也让我对它又多了几份惊讶和好奇。 衣蛾的成长速度相当惊人。和一般毛虫不一样的是,它的外表极其丑陋,很不讨喜。它那奇怪的大外壳和里头黝黑的身躯,让人们见到它都想踩扁或用吸尘机吸走,命运相当“坎坷”。 虽然衣蛾有着和《丑小鸭》里的主角一样的悲惨身世,却不会因此而自甘堕落,反而靠着自己丑陋的外表,避开了无数的天敌,一步步的成长,一步步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也是我会渐渐地对这虫子着迷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衣蛾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它代表平凡人,毛虫则代表着那些天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也选择不了自己的天赋,但我们的心里比谁都清楚,我们要为了自己而活,且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成虫后的衣蛾,依然可以跟其他的蝴蝶一样,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不受拘束,也不受世俗的眼光影响。以此为例,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心中那份最初、最坚定的理想,我们也能跟衣蛾一样,成为在天空飞翔的一分子吧。天空不属于任何人,也同样属于每个人。 父母就像是衣蛾身上的茧,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一直保护着我们脆弱的内在。但我们有一天终究会离开那个茧。 想到此处,我将塑料盒中的衣蛾幼虫带到花园里放生。它从外壳里冒出了小小的头,望向蔚蓝的天空,似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我仿佛在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我望向远处的天边,彩虹乍现。如同心中的梦想那般,不再藏身云后。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