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好奇心

编按: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设计师,你觉得会是什么?时尚?自由?还是活泼?这期【非常人物】的主角,是位自认为好奇心重的设计师。好奇心如何与设计挂钩?他又因好奇心有过怎样的独特体验? 现在,一起来认识设计师包益民吧~ 报道:本刊特约 张佩莉 摄影:本报 黄安健 TEDx Petaling Street “跃”年会宣传照上的包益民西装笔挺,双手插裤袋,气场全开,尽显“国际知名设计师”、“亚洲华人创意教父”的精气神,不过,年会当天站在舞台上却是另一个判若两人的形象──两鬓斑白小平头,黑T恤黑长裤黑色帆布鞋,一派随兴。后来在场外专访时,他还随身拎着一个塞满杂物的环保袋,像邻家的大叔从隔壁家走过来。 在台上,他分享了自己过去30年的成功秘诀“BABABA:Believe in Action(相信行动)”,虽然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但部分内容至今言犹在耳:“减肥不成功,因为没有很想要减”,又以电影《Inception》盗梦者把想法植入人的潜意识作为比喻,阐述“当你目标明确,确信这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时,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这个比喻精准无比,力道十足。 包益民一直都是一个目标导向的人,他曾经说过“前方有个旗子,就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又说“我就是想从一个一般的人,变成最好的人”,读过世界最好的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和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曾任职世界顶尖的广告公司,30年来跨界广告、媒体、艺术、品牌管理、时尚设计、房产规划、AI等产业,他向宇宙下的订单,都一一显化。 只在见客时才穿得像个人 这天特别留意包益民的衣着,是因为知道他除了是设计创意人,还有另一个身分──时尚爱好者。 谈到当天的全身行头,他耸耸肩说从头到脚都是平价服饰,因为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喜欢穿着舒适,“因为今天要演讲,穿得还比较像个人,平时上班更随便,因为很少需要见客户。”顿了一顿,补充一句:“但我有好的衣服,真的要见客时才穿。” 因为穿了一身黑,左手手腕上那枚酒桶形表壳亮黄带的腕表也显得格外抢眼,一问之下,原来是时下明星、运动员和富豪争相收藏的瑞士品牌Richard Mille的自动腕表,以轻巧纤薄见称,“很轻,我蛮喜欢的。”他抬了一下手腕,淡淡说道。 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奢侈品是意大利Armani的冬装外套,但却只穿了一天,忆及这桩往事,他莞尔笑了。 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特别喜欢 包益民的父亲是外交官,父母亲长驻国外,13岁时,他才跟着父亲到巴拿马生活。话说那一年他在巴拿马念完中学,准备到美国深造,临行时父亲塞了500美元给他,要他去买一件好的冬装外套。“一般人可能会花100块去买,因为30年前100块美元已经很多了,但我却笨笨的用500块买了一件Armani,结果穿了一天就拿去退,因为觉得太奢华,不实用,又觉得自己太年轻应该不适合穿Armani,所以就拿去退了,买了一件60块钱的冬装外套!” 至于为什么是Armani,“不是因为它是名牌,而是觉得它特别好。”他后来常常回想这件事,觉得自己似乎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特别喜欢,“看到好东西会很好奇,想要去摸,想要去看。” 毕业开始工作后,包益民才真正拥有人生中第一件名牌精品──川久保玲的冬装外套。“好像是3000块美金,几乎花掉所有的薪水,”但这件外套他一穿就是10年,那10年里,他就只有一件冬装外套,“每次穿,都觉得它是最好的,衣服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好看!”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渐渐明白到,设计人就应该对美乃至所有美好的事物有一份原始渴求和执著,借由切身体验,培养美感意识。 他说“设计是不需要读的”,“因为设计需要的是创作者本身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生活每个环节的思考与沉淀。”他鼓励设计师多去体验不同的事物,因为“做设计,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与其说包益民喜欢时尚,倒不如说他喜欢品味美好的事物。“我喜欢的东西还蛮广的,车子、房子不能说换就换,但一些小东西,像家具、肥皂、牙刷等就比较容易,我第一个会先看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他说,要做到“跟别人不一样”并不容易,所以别具巧思的产品总是可以一秒抓住他的眼球。第一步是搜寻,第二步则是体验,做一个产品体验者,“这是一个never ending的搜寻过程,重点不在于你是不是找到最好的,而在于你一直想要搜寻更好的答案,到最后,它变成一个习惯,你会持续追寻更好的,你的工作,你的工作伙伴,你一切的一切,会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在生活中,包益民很重视家的感觉,喜欢有设计感的房子。他是法国设计鬼才Philippe Starck的超级粉丝,位于台北的家,设计灵感就来自于Philippe Starck所设计过的酒店。至于车子,他喜欢Audi彻头彻尾的德国风格,认为“开什么样的车子”很重要,“要不我就不开车。” 还有戴手表,他很坦然地说道:“我其实长期以来是不戴手表的,因为我喜欢的手表,我买不起我就不戴了。那也是一种习惯,就是说,我心中最想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拥有,我宁愿不要其他的!” 从不讳言想要赚大钱 包益民曾经坦荡荡地宣称“绝不做穷设计师”,询及话中的深意时,他笑笑道:“就像我喜欢找跟别人不一样的牙刷、肥皂,我也喜欢谈一些别人不谈的事情,很明显的,设计师都不喜欢谈钱,所以我就故意去谈钱。” 他从不讳言想要赚大钱,只是,努力攒钱不是为了打造金山银山,而是为了可以体验高品质的生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 他提高声调,理直气壮地:“我的钱都是辛苦赚来的,我只是敢花,可是不代表不辛苦,所以花钱时,我会珍惜它换来的体验,因为我知道这些体验可以帮助我未来赚更多钱。当然不全是为了赚钱,钱只是让我有机会去体验更好的东西!” 他将话锋一转,侃侃而谈:“其实,体验不一定要花大钱,品味也不是靠金钱累积的,它需要花一点钱没错,可是不是绝对,你还是可以用一个比较省钱的方式去体验。譬如看歌剧,可以选下午没有人要看的场次;譬如一家很好的餐厅,吃一顿饭很贵,但喝一杯咖啡还是可以负担的;又譬如说我想去日本吃“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但很贵,我不想要付那个钱,所以我找了10个富豪一起陪我去吃,他们付钱,我带路。” 事实上,年轻时的他对金钱无感,直到疫情后才开始学习理财。他感慨地说道:“我以前从来不理财,也非常不喜欢存钱,对钱没有感觉。没钱了?好啊,我们再去攒钱,我认为钱是可以再攒回来的。我必须承认这是很大的缺点,疫情暴发时,我碰到很多困难,觉得储蓄其实还蛮重要的,才开始对金钱比较敏感。” 不好玩就不做了 包益民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也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2004年以自传形式出版《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他背部全裸、斜倚着靠垫摆出安格尔名画《土耳其宫女》中裸女的优雅姿势登上封面,令人侧目。封面出位,书名一针见血,书中写的则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感触和体悟,发人深省,在台湾卖了3万本,登上诚品书店2005年销售量的“Top 100”。 说到底,包益民就是一个玩心很重的人,活到这把年纪了,依然不失玩心。“我喜欢快乐,喜欢玩,我把工作跟体验放在一起是因为好玩,不好玩我就不做了!” 玩心最重要的元素是好奇心,“我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有好奇心,生命才会好玩,没有好奇心,就会变得很无聊。” 在吉隆坡逗留的那几天,他不但去了TRX商场,还趁上台演讲前的空档,在会场楼下的便利商店逛了一圈。 不过是一家很小的便利店,一览而尽,有什么好看的?他笑道:“就是好奇啊,马来西亚人吃什么样的泡面?这款口香糖为什么会在这里卖?为什么你们吃这样的冰淇淋?哪一款头痛药卖得最好?这里卖什么样的玩具?小孩玩这个玩具时在想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 逛菜市场,他也一样可以逛很久,逛得津津有味,“我会看每一个摊位,心里想为什么要把菜这样子放,然后消费者得到了什么。”大多数时候,他会站在消费者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整个产业,以及整体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有些人不以为然——一把年纪了,什么东西没看过?!他哈哈笑道:“ 我就是好奇,没办法,我觉得失去好奇心的那一天 ,就是老的开始。”说完,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妥,又急急解释:“但没有关系,老没有什么不好;但我觉得我很幸运,不晓得为什么 ,我还蛮好奇的。” 更多【人物】: 以细节调味 用素材塑形,葛亮酿造小说真实感与温度 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甄文达 /推广中餐文化也探索美食 期待遇见心动的美味 影视界里的侠士毛尖 为人民看烂片
2星期前
1/风 他是神通广大的忍者 懂得隐身术 喜欢飞檐走壁 他的好奇心很重 喜欢闻一闻花草的清香 喜欢摸一摸树上的枝叶 喜欢刮一刮大海 把海水刨出一卷卷波浪 心情好的时候 他会吹干衣物 推动风车 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圆脸颊 心情不好的时候 他会掀开家家户户的屋顶 踢倒牌楼和树木 把地面上的大小东西 都推得东歪西倒 他是停不下来的 好玩又喜怒无常的忍者 2/雨 她是超一流的短跑健将 跑得比奥运选手还快 一眨眼 她便从远处的青山 跑到我家的阳台 一边跑啊跑 一边沙沙地洒下 点点滴滴的清凉 有时 她来得急 去得快 哗啦哗啦地倾诉满腔的苦水 随即陡然消失 有时 她缓缓走来 轻轻柔柔地细说心事 从清晨 一直述说到夜晚 她是多愁善感的女子 喜欢把人们的回忆 浸存在潮湿和寒意里 当雨季降临时 她便把这些故事 回放给故事的主人听 3/云 他是孙悟空的徒弟 懂得七十二变 他有时候变成兔子 有时候变成老鹰 有时候变成甜甜圈 有时候变成冰淇淋 他不断地变来变去 为孩子们变出 一簇簇惊奇 一朵朵欢欣 他披着一袭漂亮的披风 天气晴朗时 他披上白色的披风 刮风下雨时 他披上黑色的披风 彩霞漫天时 他披上橙红色的披风 他收集世界各地的孩子的梦想 搓揉成形 蓝天是他的展览室 一一呈现孩子们心中的盼望 4/雾 她是爱美的小女孩 怕热 也怕晒太阳 她总是在太阳起身前 在草丛和山林间奔跑 她从背囊中 抽出一袭袭白色的轻纱 为花草树木披上 为湖泊披上 为青山披上 为山谷披上 仿佛一个个散焦的滤镜 把朦胧 化成另一种美
1月前
出版与媒体出身,从事文字工作超過二十年光景。喜欢自由,喜欢躺在文字的海洋中,积极经营正职与副业,朝斜杠人生迈进。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自霹雳曼绒南华独中的柯家浚老师,在网络世界还有另一个身份——坐拥17万粉丝的哔哩哔哩(下称B站)博主。在中国B站2023年度知识区年终盛典,他荣获“2023年100,000粉丝奖牌”及“年度黑马内容”两大奖项,是去年马来西亚唯一双料得主的物理科普频道博主。 凭着自学,柯家浚开始在网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教学世界“小学科学SSR”频道。他通过趣味而不失深度的呈现手法,期望能在这个速食年代,唤醒人们原始的学习动力,让高阶的物理知识更容易被吸收及掌握。 谈到科普类视频,很多人会联想到著名YouTube频道“老高与小茉”。老高与妻子小茉在一问一答之间,呈现出有关主题的各种内容。柯家浚表示,自己会更注重在内容的趣味性与严谨度之间取得平衡,在娱乐视频与教科书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两者之间可以互通,又不会产生矛盾。“最大的挑战在于,达到以上的标准之余,还要浅白易懂,不然变成太深奥而曲高和寡。” 他指出,一开始会选择经营知识型的科普频道,主要是发现目前网络上娱乐性的博主很多,知识型的博主却很少。目前,马来西亚中文科普博主屈指一算不超过5名,柯家浚是其中一名。 柯家浚从小就喜欢物理科学,在大学时就开始接触视频制作,疫情期间,由于只能在家上网课无法外出,于是他便利用空闲时间,尝试制作视频并发布在YouTube上。“我一开始是用国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想要攻打马来市场,结果反应不好,后期才决定改为华语。” 改用华语后,柯家浚分别将视频发布到B站及YouTube,首个月只个别收获1000及50位粉丝,初期流量并不理想。在坚持及忍耐下,他继续经营3个月,才终于看到效果,流量开始激增。B站增至1万粉丝,YouTube则突破1千粉丝大关。后来,柯家浚更凭着作品“【硬核科普】爆肝1万字!以十层理解带你深度解析光的本质!”,成为2023年B站“年度黑马内容”获奖者。 “我希望马来西亚有更多知识型的博主出现,一起制作高质量、高水准的科普视频。”柯家浚如是表示。 开创科普视频 唤醒最单纯的好奇心 频道虽名为《小学科学SSR》,但柯家浚所呈现的内容却是大学水准的科学物理知识,这份视觉冲击也是他故意为之。“光、磁力、引力、时间……这些我们都知道是什么,但蕴藏在更深层的理论还有很多,也很有趣。”今年24岁的柯家浚,从小喜欢物理,常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向老师提问,老师发现他在这方面有天分,便鼓励他往物理领域发展。 柯家浚主修物理及副修数学,毕业于丹绒马林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UPSI)。曾在南华国中、八打灵再也公教中学、恒毅中学实习。毕业后,于去年6月份,到南华独中任教。 作为老师,他发现长久以来,学生都被训练为考试机器,只学习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这显然不是学习的本质。“学习应该是跟随自己的求知欲去自由探索,只要感兴趣,就可以一直深究下去,到最后会带给我们什么并不重要。”功利的学习,在目前的社会是主导思想,念某个科系是因为日后有出路,学这项技能是为了维生,也因为这样,柯家浚认为大部分人都已经忘却学习的乐趣。 柯家浚热爱科学物理,其视频内容是中小学考试不会出的科学物理知识,但他乐在其中,且收获了过万粉丝。这或许就是他忠于自我之下收获的成功果实。而这份对探索知识的热爱,他也希望透过教学,灌输给他的学生们。 “跟学生互动是一种乐趣,制作视频内容的灵感,也取自于平日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我非常喜欢与学生互动,目前收入虽然不足于让我富有,却足于满足生活所需,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对于有兴趣,想要经营频道的人,柯家浚认为,必须找到自己热爱并专长的领域,再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此外,经营频道需要给予时间去发展,因此必须保有耐心及毅力,坚持下去。” 从筛选题材、做调研、准备资料,再到撰写视频内容,需耗费大量时间及精神,再加上后期动画设计、AI配音、剪辑等工序,他坦承,大约一个月半或两个月,才能做好一个视频内容。“开创频道的初衷,是想传授知识,把复杂的物理概念,改造成简单的概念,让观众更容易明白,同时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好奇心很重要,对任何事抱有好奇心,是学习新知的重要动力。” ​成为博主的苦于乐 科学态度要摆正 印象最深刻,是面对中国观众喜欢问“为什么有马来西亚人在这里做科普?”不时还会面对酸民的攻击,用玄学的角度,攻击其科普内容,让柯家浚啼笑皆非。 柯家浚表示,他会花时间跟观众及粉丝打招呼,对于酸民的攻击,通常选择不理会。底下的粉丝也会为他护航,帮他回复酸民的问题。 他指出,经营知识型的频道,心态要摆正。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应该要有理性分析及批判的思维,懂得深思思考,不要盲目跟风。这样说话做事,才能有理有据,让正确的科学态度传承下去。 他说,成为博主后,他处理科普及物理教学上内容时,会变得更为严谨,这对教学其实有很大帮助。同时,有趣的视频内容,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也比较高。 “我曾在创作灵感的低潮期,进入了现在的学校教书。当时超过半年时间,都制作不出视频内容,后来通过与学生互动、学生的提问中,获得创作灵感。”他觉得,老师必须热爱科目本身,如今他自称教书教得很开心,并会把重心放在学校教学上,成为17万粉丝博主,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要把文学推向街头 王润华淡莹夫妇捐出文化奖奖金 深耕“南方文学之旅”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有话说】童星陳汶鍹演藝路上追逐夢想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文化說】用装置艺术和音乐 重现东甲之美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赛道上一记靓丽风景——马来西亚飘移英雌Leona Chin 陈莉慧
4月前
最近在公园跟一位年轻妈妈闲聊,她语速有点快地说:“我的老大3年级了,学东西很慢,上课不专心,拖欠功课,最近还跟同学打架,我们一直被叫见家长,然后小女儿5岁,最近上学前每天都在哭,真不懂该怎样教才好!” 我安慰她说:“你别急,每个‘问题’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要找到源头,就一定会有办法。而且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会开窍,有些人比较早,有些比较迟,不能急!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和支持,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相信孩子!” 回家以后,我一直在想,漫漫教养路上,真免不掉焦虑呀!婴儿期戒断母乳、奶嘴或尿布,会焦虑。到了幼儿园阶段,得面对分离焦虑;等到上了小学,要是学习进度不如人、个性内向没办法好好表达沟通、情绪管理不好、每天打游戏、叛逆顶撞大人……都会让人焦虑。 之前刷到一个视频,年轻妈妈在露天档口,拉着7岁的儿子,在镜头前大声喧嚷:“全部人看这边,这个人没有穿底裤!”表示叫不动孩子穿上内裤:“所以要给他尴尬一回,以后就会穿了!” 这个视频后来竟超过百万点击率!有网友表示认同,也有不少网友留言抨击,表示公开羞辱孩子的行为非常不可取。 跟孩子讨论,阿哥说,这妈妈不尊重孩子隐私之余,也对孩子做了不良示范,让他以为,只要公开羞辱他人就能解决问题,是合理手段。我说是的,公开羞辱还贴社交媒体这个教养手法非常不应该,但这个视频也让我看到了那位妈妈的教养焦虑。 俗语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教养路真是一条修行路,我们要具备跟着孩子一起成长的能力,不断学习。我们既不能没有管束,也不能墨守成规。既要给孩子满满的爱,也要懂得界限和放手。既要引导,也要尊重,但我想最重要的,真的要学会等待,学会相信。 那日在公园,给年轻妈妈推荐了绘本《你为什么不开花》,我说你读完以后,或许会用另一个角度看孩子,那就不一样了!而且这本绘本,就像书腰上说的:“你所认识的世界,可能和事实完全不同! 带孩子从不同角度看世界,永远保持探索事物的好奇心!” 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是事实的全部,这一点认知,在亲子教养路上,太重要了! 亲爱的,你为什么还不开花? 绘本的封面,有上下两层,上层草坪上是一只戴着草帽,叉腰盯着一束红萝卜茎叶的小熊,下层地下洞窟里的,则是一只抬头托腮望着一根大红萝卜的小兔子。这个画面预示着,这是双线发展的故事。 前后环衬都是无数的小花,跟书名相呼应。原来那是小熊花园里盛开的花儿,但他的园里,此时正长出一株花苗,看着就跟其他花儿不一样! [vip_content_start] 小熊心里很是纳闷:“真奇怪啊?为什么它就是不开花,我以前从没种过这样的花儿。”于是,小熊更落力地照顾——每天早晨和傍晚,都为它浇水、清理落叶、确保光照充足(阳光太强又怕它晒伤,给它打伞),甚至给它喂最好的茶,每晚都来说晚安! 但是,小幼苗就是不开花! 小熊无计可施之下,灵光乍现,搬来画板,开始给小幼苗上课,教它如何绽放!但小幼苗几乎是“孺子不可教”,还是不开花!小熊纳闷极了:“这真是一株奇怪的植物呀!我必须要弄清楚它为什么不开花。” 红萝卜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与此同时,洞窟里也正好戏上演!洞窟画面像是一本无字书,在小熊想尽办法和付诸行动照顾小幼苗的同时,洞窟里的小兔子,正拉着每天在茁壮生长的红萝卜,充满期待! 小兔子舔了舔小萝卜,终于确定是从天而降的美食后,大伙儿开始搬来小木桌和小凳子,当然,碗碟和餐具不可少!他们坐下来,开始削皮,开始呼朋唤友,准备开餐了! 在大家抱着肥美的萝卜啃咬饱食的时候,小熊还在跟小幼苗说着晚安!小熊根本不知道,他种的红萝卜正成了他人的囊中物,盘中餐! 直到小熊决定松开泥土挖出幼苗一探究竟的刹那,红萝卜已被吃得七七八八,结果小熊拉出的,当然是一朵花!其实那只是被啃得刚好像花状的萝卜!而地下的盛宴已然结束,人家都在打扫了! 这时小读者都会为小熊叫屈:“就是以为幼苗也是一朵花,他平白无故错过了自己种的大红萝卜!”倒是小熊乐观,他将那一小截萝卜倒立过来,绑在一根支撑着的小树枝身上,貌似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它是长倒了!” 这真是一图胜千言的绘本!也是一本引发教养深思的绘本! 本就不是同一株花 当我们看到别的花儿华丽绽放,开得又大朵又漂亮,有的还不太需要费心浇水照料,反过来看我们家的,明明日照良好土壤肥沃,但好像肥料都白放,它就是不开花!我们或许也跟小熊一样,从未想过,也许我们养育的,本来就不是一株花! 除了要能够认识幼苗,我们还要知道,原来萝卜整棵植物,包括茎叶都能食用!只要我们对幼苗有足够的认识,就算不开花,有的幼苗它整棵都是宝呀! 这本绘本没有深奥的文字,幼小的孩子也能读得懂,于是关于“事情有不同角度”、“你看到的也许不是全部”和“合理期待”这些事,孩子就能有所意会了,真好! 《你为什么不开花》 作者简介著/绘:卡塔琳娜·玛卡诺娃(捷克)捷克自由插画师、3D艺术家,1983年出生于布拉迪斯拉发,曾就读于布拉迪斯拉发美术与设计学院图形与插画系,师从Dušan Kállay教授。她凭借绘本《你为什么不开花》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作品以多种语言版本畅销,曾赢得美国的传播艺术卓越奖等奖项。 译/郭超
6月前
那天,我们闯进干涸的蓝湖。 这片蓝湖位于吉打州亚罗士打机场附近的小村庄。按照旅游博客的说法,它原是废矿湖,但湖里的矿物质导致其水质变成夺人眼球的碧蓝色,成为这几年此处的热门景点。在照片里本该是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出璀璨星河的样子,我和友人们想像着在堤岸上与它尽情合照,彰显出炎炎夏日该有的热情和活力,便在旅程中安排这一站。 当我们驱车至此时,却不敢置信地看着这一切。别说是湖,我们连一点儿水都看不见。贫瘠的土地上全是龟裂的地纹,像是被抢夺资源后的狼藉之地。我们站在下车处,风吹过偌大的地界,往我们脸上扑去的不只热浪,还有细碎的沙,我轻咳一声。 友人都不愿意相信眼前所见,我们便商议往前探访,走进这片未知里。走了几分钟,我们便看见原先被遮挡视野的山壁后,有个意想不到的小水洼,水洼前便是一片长至人腰部的芒草。我瞥见隆起的堤岸边有未除尽的长椅椅腿,同时顺着视线看见地上深深浅浅的车辙,有些疑惑。这地面布满嶙峋的石头,显然不适合让车子行驶,但我接下来便得到答案。我走到中间的小山坡上眺望远方,接着我的目光很快地锁定远处山壁的阴影处,那里有台挖掘机,而它正安静地蛰伏。 友人惊呼一声,我回头望去。他们站在那小水洼面前,拿起手机指指点点,应该是在比对照片与实景,接着抬头对我说:“我们踩着的这里就是蓝湖!”我点点头,在看到长椅椅腿的那刻,我便心里有数了。 我们聚集在水洼前一人一语地推测这里应该快被开发,所以才会变得如斯情景,而现应处于开发初期,所以外头还没挂上“闲杂人等,禁止进入”的警示牌。好奇心已被满足,我们便不再往里走去。不过,我们花了约莫半小时的车程至此,还是拍了些纪念照。除了纪念这段奇遇,也祭奠在我们脚下,却再也不见的蓝湖。 在历史上不会被人铭记 回程的路上,我翻看手机里的相册。照片里的我们仿佛处在一片沙漠旷野中,热辣的阳光洒在每一张照片的主角身上,我们都不由自主地轻蹙眉头。而背景山壁陡峭,在其之上披了一层蔓延的树林,而顶上是被白云点缀的苍穹。不得不说,这一趟虽看不见憧憬已久的蓝湖,但如斯壮丽的景象也在我们心中刻下不小的印记。 它在成为蓝湖之前因为蕴藏有价值的锡矿,所以被开发。尔后被人们遗忘,而大自然总会在这些破坏中制造美感,让它熠熠发光。它又再度被人们看见,让人趋之若鹜。可在送走我们这最后一批游客后,它又回到最开始蛰伏的模样,等待被开发。 人为地造就,人为地破坏。在生生不息的循环里,人类总要拿走大自然的一些什么,并且永不餍足。 我回过神凝望窗外,呼啸而过的景象还充盈着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可它的美丽如惊鸿一瞥,如昙花一现,接着消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不为人知。它在历史上不会被人铭记,也不会有人在意。 蓝湖的消逝被我们记录下来,但眼前的这一切呢?或许在交易的契约里,人类的弹指间,世界的麻木之时,烟消云散。 注:附上的照片为真实版“消失的蓝湖”。
7月前
看着同事手中捧着暖暖的咖啡,她说:“每天必须喝一杯三合一,一天两次。” “难怪啊,那个味道好甜呢!”我呢,改喝黑咖啡两年了。 2020年起实施行动管制后,我就开始关注一些大马营养师的视频或教育短片。这仿佛打开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摒弃了许多旧有的迷思。由于自己有糖尿病家族史,家庭成员也有糖尿病患者,所以我非常小心照顾自己的饮食,更警觉自己每天摄入的糖分,三合一咖啡里的糖分也是考量之一。 看着同事边喝咖啡边打字工作,我犹豫了一阵子要不要给她我的建议,便开玩笑地对她说:“年轻真好,我应该不能像你这么喝了。” 啊,等等,这会不会是变相鼓励她呢?赶快补了句:“但……你喝的量不是很好噢,真的。”看她没有回应,我也就不说什么了。算了,忠言总是逆耳的吧。 但很快就风水轮流转,主角换成了我。下午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聊天时,她拿起我的手说:“你贫血吗?看起来皮肤有点黄,好苍白啊。” “是啊,我贫血。但我有服用铁片维生素噢!”我为自己有好好照顾自己感到骄傲。但…… “我不赞成你的做法,这样不好。你应该要……”同事直接说了一系列的建议。 听完,我也安静下来。虽然我感受到她的关心,却有种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在她分享建议时,慢慢地选择不回应。天啊!这是不是早上那位同事的感受? 那……问题出在哪里?这明明是出自关心,但关心怎么好像变成了负担呢?这位同事会不会也觉得忠言怎么那么逆我的耳呢? 安静整理了自己的思绪。嗯,刚刚我的心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感受到我没有先被了解,没有先被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用现有的方式,而不是对方所给的建议,例如说,有些建议我其实早已试过。整个谈话也让我觉得,自己在对方眼中仿佛挺无知的。这该死的自尊心啊!但我完全不怪这同事,闲话家常时要觉察这样的对话是挺不容易的,也许她已经刻意过滤她想说的话了呢。 谈话中多保持好奇心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会怎么和早上的同事聊这件事呢?或说,如果我就是早上的那位同事,我会希望别人怎么跟我聊呢?我模拟了以下的对话。 “看起来你很爱喝这三合一的咖啡呢。噢对,我好奇,你喜欢无糖吗?为什么呢?” 这是真的抱着好奇心,不是假的。因为,认真想了想,我其实有多了解对方呢?我怎么知道她做过什么衡量,才决定买什么来喝呢?我相信,抱着好奇的角度出发,会让我更明白对方,而不是一开始就断定她不懂得控制自己的饮食。 当她分享她的喜好或原因后,也许我可以说:“我那天听了营养师的分享,也学到了咖啡的新知识。欸,想不想听啊?”也许有些别扭或刻意,但总比我之前那句直接否定她的喜好或决定来的好。任何有意义或建设性的谈话,都需要刻意经营的,不是吗?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生,他在面对我的低潮时,做得特别棒!他不会强迫我分享难过的事,不会特地把我的困难背过去。他也不会在我哭泣时,紧张兮兮的帮我处理完所有的问题。一开始,我会觉得他怎么这样,是不是不关心我呢?因为他的关心方式跟我以往所了解的很不一样。但特别奇妙的是,也正因为他这样的关心,慢慢地让我觉得手上的困难好像没有很绝望啊!他没有负担的关心,让我觉得我有能力面对我的问题,我有智慧去选择,我能背起选择的后果。而我也知道他会在我身旁支持我,这真的很足够了。 一杯咖啡的反省,提醒我给身边人的尽可能是关心,而不是负担,也要在谈话中多多保持好奇心!
1年前
入夜的吉隆坡金三角区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升禧艺廊一楼诚品生活龙应台老师的分享会未开始,会场早已人山人海,站满坐满引颈以待的书迷。 围绕“路边有一棵树”这课题,老师展示了许多自己拍摄的大自然图片以及山居岁月的生活实录。其中一张是她私访古晋实蒙谷野生动物护育中心看见的红毛猩猩,老师还问我们知不知道它栖息的树名,奈何良久都没人说对,我为此感到汗颜,觉得自己知识贫薄。 自从搬到都兰山下,老师经常在原野漫步。她研究树的结构、伸展的方式,所以树干颜色深浅,树叶是墨绿或青绿,她都会仔细观察然后手绘笔记。大自然予老师而言不仅是一块生活的布景板,她早已温柔绵密地把山海和动植物织进生命里。 对于身边默默伫立的树木,我们又何曾留意它们,往往匆匆擦身而过。很多人以为树木全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听了老师的分享,决定放慢步伐静心欣赏一草一木、云舒云卷;也要多了解每天途经的树木,不认识的就查阅资料,希望下次可以正确回答树木的名称。 老师提及走路是她远离喧嚣、自在独处的一种方式。她独处的定义绝非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而是找到自己的心灵空间,让身体和心灵单独而完整相对。我深有同感。无论是感受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或是微风轻拂脸上的安慰,在大自然之境徜徉、享受独处的乐趣是人生最安然的感觉。 好奇心是生命的力量 现场互动交流轻松活跃。老师就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原住民的劣势处境等话题提出真知灼见,引发大家的深思。印象深刻的一环包括老师劝年轻的小妹如果结婚一定要找个女性主义者来嫁,引来满堂鼓掌。另外,老师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去发掘身边事物。我们不懂的事非常多,多懂一点是一点。有好奇心就去挑战难题,自会觉得每天过得很有意思、有惊喜、有进益,那是推动生命的力量。 屈指数来,与老师自东京一别已三年多。今次在我城相见,老师神采奕奕,益发年轻,根本不像已达古稀之年的人。这除了是山居带给她的变化,我相信也归功于老师源源不绝的好奇心,令她活得开心、更青春!
1年前
2年前
终于来到年底,又来到总结全年表现的时刻。我和学生讨论我的哪一堂课最让他们印象深刻时,许多学生都表示辩论和政治课最让他们觉得有趣。 说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辩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要教的东西排得满满的,还要复习再复习,以免学生考试时忘记老师说过什么。政治课更不必说,若不是上个月刚好遇到选举,学生又刚好考完试,就算学生对国内的政治生态再怎么好奇,我大概也没有办法腾出时间和学生讨论这件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 生活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下的我们,了解这些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不仅是唾手可得,且似乎已经变成一种必须,尤其孩子们好奇心强,对周围发生的事理应更敏感,努力追根究底。但现实是我们大人常常拒绝和孩子讨论生活中的种种课题,不是怕这些课题耽误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是孩子问的问题太多太深,自己也答不上来。到最后孩子失去对生活的热忱和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却感叹现在的孩子和木头一样,只会盯着手机。 而尽管社交平台的兴起让获得资讯变得十分便利,但演算法反而让年轻人获得的资讯更为封闭和零碎,没有完整的脉络,更缺乏多元性。在海量资讯的不断干扰下,年轻人缺乏细细咀嚼和分析资讯的机会,而演算法带来的回声室效应也让大家闭目塞听,甚至完全接收不到任何政治和时事的相关资讯,对政治现况一问三不知也就成为常态。 大人对孩子缺乏信任感更是一大致命伤。大人不想和孩子讨论生活课题的思维背后,是期望年轻人成人成才,却又不相信他们有能力掌握未来的矛盾心态。这样的不信任从一开始便体现在教育方针上,要求老师和教育机构安排好所有的课程,提供标准答案,不要讨论政治和社会议题,认为这些议题太复杂,更担心孩子被洗脑。 没有哪一类人没资格发表意见 但这样的方针反而导致孩子被迫要在成年后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政治和社会资讯,却没有从小培养应对和判断能力,这样的情况又加深了大人们认为孩子还小,无法妥善思考政治和社会议题的观点,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孩子到了青春期,本来就会慢慢开始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大人该做的是提供更多元的视角,以协助他们分析和分辨,而不是一味否定和轻视孩子的观点。我在和孩子讨论大选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其实对国内政治生态的了解并不逊于大部分的成年人,但也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影响而往往带着深厚的种族偏见。这显示他们并非对周遭事物冷漠,也乐于表达自身观点,他们需要的是培养更有系统地思考,以及跳脱事物非黑即白的固有印象。 一堂课转瞬即逝,而生活依旧缓缓往前。我不知道他们明白了多少,思维模式有没有转换,但我想至少他们明白,生活中的种种课题,没有哪一类人没资格发表意见,因为意见应以有无建设性为标准,而不应以年龄、族群、性别为局限。
2年前
人生的第一场对外演讲落幕了,这两天北上南下的我总算能喘口气,好好思考自己说了什么、没说什么。 之所以选择《e时代的孩子,路在何方?》作为主题,可以说完全是因为最近半年和学生们混熟之后的有感而发。回到实体课之后的我发现了孩子们许多的不一样,不仅成绩变差了,品行变幼稚了,沟通能力变弱了,我还发现一个许多人没有关注到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孩子变得更爱哭、更脆弱了。 这可不是我乱说的,而是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发生在自己的周遭,让我不得不警惕。许多学生会在下课时来找我边哭变诉说自己的难过,或是只是一直哭,却不知道为什么哭。同时这群孩子也更需要获得爱和赞美,于是他们更容易想要谈恋爱,却也因为沟通能力太弱而容易吵架和分开。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健康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少,愤怒和怨恨变得越来越多,这对于急需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和沟通技巧的孩子们而言是致命的。 而我认为,孩子们会有今天的结果,无孔不入的社群媒体要负上重大责任。标榜着促进社交沟通的社群媒体实际上是“货不对板”,会反过来损害孩子们的沟通能力,让孩子们在实际的面对面沟通中面临更大的挫折和恐惧,从而宁可隔着屏幕寻求庇护,对社群媒体形成依赖,也不愿实际与人相处。这会形成恶性循环,不仅让孩子更加远离现实生活和人群,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疏离,人天生渴望依附于社群的需求就一直无法获得满足,而被排挤和忽视的仇恨将日益增加。 此外,社群媒体还会带来网络霸凌的严重现象。以往的孩子在学校遇到霸凌的时候只要回到家里就没事了,但如今社群媒体会让霸凌的问题跟着孩子到家里、房间里,甚至连霸凌他们的是谁恐怕都说不清楚。加上社群媒体会在孩子点击或搜寻负面内容后推送更多相关内容,这让孩子不断被负面资讯所围绕,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损害,也难怪如今的孩子常常悲观和难过,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沉浸于社群媒体。除了社群媒体强大的诱惑力外,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安全焦虑也是很大的问题。家长和社会往往会认为孩子在外头到处跑是不对的,不仅风险很高,若是出事家长还要被整个社会审判。于是大人们最乐见的就是孩子在家,就算只是玩手机都比出去溜达来得好。这样的社会风气让孩子被推向社群媒体和网络游戏,同时也让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心被打碎,他们的生活就这样渐渐失去热情。 信任和爱是双向的 正是对生活缺乏热情,让现在的孩子宁可沉醉在虚拟世界中兜兜转转,也不愿去思考诗和远方,更是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冷漠无知。殊不知虚拟世界其实比现实世界更加危险,对孩子伤害更大,同时也让孩子的无目标感更加严重,这会让孩子进一步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活着只是浪费时间,只是浑浑噩噩,这时只要稍微有一点负面的资讯就可以点燃他们自暴自弃的那团火,一切就很难收拾了。 身为大人的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孩子们如今所面对的挑战不会只是收走他们的手机就可以解决的。孩子们之所以那么容易陷入社群媒体和网络游戏的深渊中,除了它们强大的吸引力和孩子们无法自我控制外,常常忽略孩子感受的父母、只关注成绩和表现而忽略孩子需要的学校、创造和放任负面资讯在网络上肆意流窜的社会大众,都是伤害孩子的帮凶。 若我们只是将问题归咎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弱,那是一种卸责,而只是没收手机和电脑,也是在忽略孩子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出在手机,而是对生活的无价值感和缺乏热情。若我们没办法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过这段跌跌撞撞的岁月,去和他们一起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像行尸走肉的孩子,甚而可能将会永远的失去他们。 讲座结束后,主办单位和我说他们很喜欢我说的“互相”二字。身为大人的我们往往会着眼于我们对孩子单向的付出,但我们忘了孩子也在对我们投以信任和爱。只要这份信任和爱是双向的,它就能越滚越大,将上述所有的恶性循环扭转过来。 路在何方?路在当下。只要我们能带着孩子看见他们脚印中盛开的花,哪里都是路,哪里都有花。
2年前
3岁半的外甥表达能力越来越清晰,语言能力也逐渐的提升。今年卫塞节我们计划带他一起到寺庙参与浴佛仪式,妹妹也乘机把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告诉了他。我牵着他小手来到寺庙里的大殿,大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我正要礼佛同时一只小手扯下我衣角,另一只手指着佛像说:大姨,这是假的不会动的。 他那把奶声奶气声音在安静寺庙里多么清脆而清楚。我感觉到隔壁阿姨用怪异目光投向这小伙子,我假装听不见,继续双手合十嘴不停念佛号。外甥见我没反应,他再度加强语气和声量确保我有听见他所说的:大姨,这是假的,你听到吗?我额头滴下一滴汗水,寺庙里有点闷热,我心里明白他所说的假,意思是佛像是没生命物体。 我把他带到外面,轻声对他说在寺庙里不可以大声喧哗,会打扰到其他人礼佛;再来佛像确实不会动的,我问道:释迦牟尼佛像漂亮吗?看到释迦牟尼佛像开心吗?他用力点点头冁然而笑回应:很漂亮哦,我也很开心。 我继续说:那我们看到佛像要记住佛教导我们的事情,要向他学习。他再度用力点点头若有所思说:大姨,佛几时来?我在学校没有看见佛的。这次换我沉思,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们何尝不是遇到不顺心事情时就一味祈求佛菩萨保佑,而忘了:学佛所言,行佛所行。 之后我们便继续往福隆港出发,这也是外甥第一次尝试九曲十三弯的山路。前半段他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手舞足蹈哼着小苹果歌曲,享受着外面吹来凉风。路程越来越蜿蜒,他顿时安静下来,不出所料,车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他身上已经沾满呕吐物。他没哭没闹的只是一脸疑惑看着我,手指着他身上呕吐物问:大姨,我为什么会这样的。 此话一出,我们大家捧腹大笑。其实他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只有他会有这样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我们却没事。把他身上呕吐物处理干净之后,相对的心情也恢复了,或许这是他第一次体验到眩晕,观察到晕车时身体起的变化,也开始了十万个为什么,发出一连串的问题。妹妹乘机调侃母亲时常假装视而不见身体的不舒服,连小孩子都会重视自己的身体变化,大人却宁愿相信民间流传偏方能治百病。 天马行空的脑袋 趁着学校假期,外甥来我家小住几天。陪他午睡时他会分享在阿嫲家和学校里的趣事,通常我都会显出夸张表情来配合他的内容,每次他都说得津津有味,而我正昏昏欲睡的当儿,他会摇一下我的手臂正经八百地说:大姨,我在阿嫲房间躺着睡觉,外面(窗口)黑黑烟有坏蛋的脸在看我,黑黑烟飞到风扇上面一直看着我,一直看,我都不懂它要做什么。 唉,我紧闭着眼睛心里嘀咕,这小伙子居然学会讲鬼故事了。我故作轻松:哎呀,那黑黑烟是灰尘,风扇太肮脏了。之后,妹妹全家一起把阿嫲房间打扫一番,妹夫特地抱起外甥让他擦风扇,让他亲自把沾满灰尘的地方用抹布清洗干净,再把水桶里的黑水倒进水沟里。妹妹大声说:“拜拜灰尘”,他也跟着有样学样,那表情真够滑稽。 这小伙子脑袋可是天马行空,他告诉我他躲在云上偷看妈妈,他很喜欢这个妈妈于是“啵”一声地飞进她肚子里,他在妈妈肚子里面躺着,有时候在睡觉,有时候在游泳。小孩就是喜欢说话,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同时也渴望得到对方的真诚反应。有时候在繁忙之余我缺乏耐性之下,等不及他把话说完便迫不及待的打断和抢话,他会轻轻把手放在我手臂上说:大姨,我还没讲完,等我讲先。 好吧,每个人,不分年龄都需要一个倾听者。
2年前
倪老辞世的隔天,我打开脸书,耐心地看完一篇又一篇的追悼文。毫无例外的,大家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卫斯理。当我的小学读物还停留在教条式的道理时,卫斯理早就为我打开了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在卫斯理的世界里,有鱼龙混杂的中国帮派、有来自宇宙四面八方的外星人,更有各种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 他,武功盖世;他,聪明绝顶。他,唯一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和冒险。他,是我们对大人世界的一种向往。 卫斯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呢?众说纷纭。但只要你打开任一本卫斯理,就会被故事吸引。或许,看到故事的最后,你会觉得 “啊,就这样?”“这样也行啊?”,但你不得不佩服他总有办法把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主题,用最有趣最天马行空的方式,讲出难忘的故事。 比如《玩具》。在动画《玩具总动员》尚未面世的年代,卫斯理已经告诉尚是孩童的我,沦为玩具的悲惨命运和骇人之处。看过《大厦》后,只要待在电梯里的时间稍长,我就会忍不住联想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虚无空间。又有谁不曾在看完《头发》后,拍案叫绝,不佩服这样的想像力,把头发设想成通往天堂的媒介。 我曾以为我读懂了卫斯理——当我读得足够多的卫斯理小说,熟悉的套路变得理所当然的时候。于是,渐渐地,卫斯理淡出了我的视野。 保持着悲观的清醒 开始工作后,我陆续地补齐了一些未曾看过的卫斯理小说。褪去童年的想像,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它们,我才更能读懂其中值得玩味的隐喻。近年最受吹捧的莫过于《追龙》——若非浊世中的清醒之人,如何能写出如同寓言的故事,预见了一座繁华城市的陨落。 又如《极刑》里蒙受不白之冤的灵魂,无不遭受了极其残忍的酷刑,“受刑人无罪,施刑人有罪”——真实的历史总是黑白颠倒,真正有罪之人往往逃过了该有的惩罚。 倪老对于人性永远保持着悲观的清醒。他不迎合不低头,于此,他成了真正的卫斯理,成了游离在俗世之外的奇人,真正意义上的大侠。 如今,大侠终于离开人间。或许,是化成了一组脑电波,离开了地球,寻找新生的地点。他来过,他走了,留下了有趣的故事在人间。
2年前
3年前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