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婆婆

因为想要省下每日4令吉80仙的停车费,我去上班时总是将车子停放在附近一位友人的后院,距离我上班的地方大概250公尺的距离。在这250公尺之间,必经路上有一座供奉着池府王爷的福顺宫,我每一天路过时都会停下脚步虔诚地给神明请安打招呼。上班前会默念:“早安!祝你我今天都工作愉快!”下班时则多数是:“承蒙王爷庇佑,今天也顺利地结束了,感恩!” 有一次,班下得比较晚,我抱着一架打印机、一大包文件,再加上自己的手提包和水壶踉踉跄跄地走向停车处。我的生活总是枯燥的两点一线,没有意外的话,就会没有意外;但因为当日行程时间偏离了平日的轨道,在放工路上反而见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了一个小小的触动—— 傍晚7点的天色渐暗,乌云密布,眼看就要滂沱;路灯还未上岗,福顺宫前的五脚基那略显黯淡的白灯管是老街上唯一一盏已经亮起的灯。有一位看起来70岁左右的婆婆,着装得体,抱着环保袋子坐在那种和拐杖二合一的凳子上,没有年轻人滑手机习惯的婆婆形只影单地坐在那里东张西望。她听到声响转头过来看了我一眼,和颜悦色,我便顺势打了声招呼。 “安娣好,吃饱了吗?” “吃饱了。”她回我一个慈祥的笑。 “这么迟了,你一个人准备去哪里?” “在等车,我要去教会。” 那时候是7时12分,婆婆说平日里朋友都是大约傍晚7点来载她,但偶尔迟到5至10分钟也是常有的事。询问后得知,婆婆的教会会所就在我的住址附近,我提议婆婆不如用我的手机致电给朋友让他不必匆忙赶路,我可以顺路把婆婆载到会所。婆婆笑眼眯眯,对我说:“谢谢你小姐,我不记得他的号码,我坐在这里很安全的,有王爷。” 婆婆不用人陪 我原本想要逗留多陪婆婆等待片刻,但婆婆见我手上还抱着大包小包,便不停地催我先回家。我知道再坚持下去反而会显得过于热情,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我叮嘱婆婆让她万事小心后便先行离开。 婆婆短短一句话让我不禁感触: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大熔炉里融汇了各种种族和宗教,大家互相尊重和认可彼此的存在。信奉耶稣的婆婆因为坐在池府王爷前也感到安心这件事,让我觉得可爱得几乎要哭出来。那盏设定好了时间,时间到就会亮起来的灯和铺好地砖平坦的五脚基,或者还有池府王爷本尊散发的庄严氛围,这些叠加起来就给了婆婆很安心的感觉吗?我不确定。 “我追随我信奉的神,但我也相信别人家的神会法力无边、无差别地保佑着每一个人。”这就是宗教自由最让人喜闻乐见的面貌了吧! 我驱动汽车准备回家,拐出路口等绿灯时,看到婆婆缓缓把自己的拐杖椅子折叠好,然后慢条斯理地乘上了一辆停靠的轿车,天这时才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雨。经过庙宇的正门口,我当天心里默默对池府王爷说的是:谢谢您也保护这位阿门的婆婆哦!
3月前
3月前
婆婆家位于森美兰州瓜拉庇朥的一个小乡村。一间小木屋建在土著的土地上,左邻右舍都是巫裔同胞。这凸显了马来西亚的团结精神。至今,每月的租金还是50令吉,从不涨价! 小时候,每隔一两个月,我们一家人都会回乡探望婆婆。还记得那年,爸爸驾着那新买的普腾威拉,我和哥哥坐在后座看着天空数星星,弟弟则坐在妈妈的大腿,一路威风地回乡。我们两兄弟都很喜欢回乡,因为可以逃避补习和作业。但是,有洁癖的我却担心了起来。因为婆婆家那由木板搭建的厕所是在屋外的,让我上大号有了一大难题。我不只是害怕门缝下钻进来的蛇鼠,也怕被人偷看,加上那难闻的臭味,实在令人心惊胆跳。最终,我选择酝酿个两三天后,才回家上大号。除了白天担心蛇鼠,我也很怕晚上被蚊子攻击。 每次回乡,第二天的早餐必是炒面和炸肉圆。婆婆的炒面是一大盘的黄面,加上萝卜丝和藏在里面的鸡蛋丝。小时候的我不懂事,时常嫌弃平淡无味和千篇一律的家乡家肴。其实那是婆婆对儿子和孙子们爱的表现。剩下的炒面就是婆婆的午餐和晚餐。我们离开时,婆婆还会端上一碗人参茶给爸爸补补身体。我也尝过一口,苦中带甘。虽然我在城市长大,但也体验过喂小鸡、捡鸡蛋、爬椰树、摘椰子和红毛丹等等的活动。那都是我美好的童年回忆。 吃黄面就像吃榴梿,有些人吃得齿颊留香,有些人恨之入骨。我非常喜欢炒黄面。平时的便当里除了黄面,还有那一些小虾、包菜、萝卜丝和鸡蛋丝。经过微波炉加热后飘出来的味道,每一口都回味无穷。某一天,我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急冲冲地赶回医院值班。午餐时,我打开妈妈匆忙地为我准备的便当。除了黄面,就只有萝卜丝和鸡蛋丝。我吃着那独特的碱水味,勾起了婆婆炒黄面的回忆。是的,那是我遗失很久的味道。 5年前走失至今未寻获 为何说遗失呢? 那是因为,婆婆在5年前的农历新年前失联。那年的我还在砂州某家医院值班。那天的早晨,接到了爸爸的来电,让我顿时六神无主。电话中爸爸急速又简洁地告知,婆婆从昨天傍晚出门后就没回家。叔叔和姑姑们即刻离开各自的岗位,回乡出一分力。我也向院长申请特假加入搜寻团队。我们除了在报章上刊登寻人启事,乡亲也号召大众到处寻找,希望尽快寻获走失的婆婆。有些热心人士提供赏金,有些人则请大师做法事。大家齐心协力,不放过任何一丝寻获的希望。 其实婆婆记忆衰退已经有一段时间。还记得,她最喜欢去离家不远的觉华寺庙。“婆婆,你为什么喜欢去寺庙?”某日,我随口一问。“我去那里做义工,向菩萨祈求合家平安呀!”婆婆看着我,带着微笑说。 有一次我们在回乡的路途上看见婆婆的身影,就顺路载她回家。后来我们才发现婆婆当时不认得我们,以为我们是路过的好心人。回想起当年,如果提早寻求医物治疗,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我们尝试在屋后的小溪及附近的橡胶园寻找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以失望收场。现实打败了理想。搜寻团队的人数也越来越少。亲戚朋友也必须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继续生活。那小木屋从此安静了。唯独等待的是那电话铃声。可惜,却再也没响过。 每一年的农历新年或清明节,我们一家大小都会到觉华寺祭拜婆婆身前安排好的灵位。心里默默许下心愿,希望婆婆是被一家好心人收养。如果不幸身亡,也希望婆婆可以提早入土为安。人生无常。还记得我的另一半说过一句话,死亡不可怕,怕的是死亡后渐渐被大家遗忘,就好像没存在过一样。而婆婆那一盘充满碱水味的炒黄面,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味道。 ​
3月前
11月前
  “你们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 “一些人虽然不曾出现在你的人生里,但他却不曾缺席你的成长!” “文字具有想像力,而画像更具联想力,试着学习用感性思维进入绘本世界,帮助小朋友剖析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它不是等到生命即将终结时才学习,对儿童亦是如此,不要回避跟小朋友谈死亡,运用适当的工具与时机,让他们明白死亡的意义,才不会对死亡产生太多无法理解的困惑。 为了推广儿童生命教育,星洲日报与富贵集团联合策划,推出了《婆婆去哪儿了?》绘本,讲述两名孩子寻找已故婆婆的故事,带出孩子对于死亡的困惑,进而带出生命教育的重要。 曾子轩:绘本不受时代影响 绘本教育推广人曾子轩表示,生命教育的定义就是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也是一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人文关怀。 但是我国在资讯接收方面比较慢,很多资讯来到本土时已经过时,在这情况下绘本就可以发挥很大的效能,因为绘本是老少皆宜,加上绘本容易触动人心,内容多样性,不受时代的影响,所以即使来得慢也不会影响其功能。 他表示,绘本发展至今已经有百多年历史,触及各方面的课题,图文共构,让人心领神会。 “绘本是图画乘以故事,所以它的功能不是1加1等于2,而是大于2,因为带动生命教育必须是左右脑并用,不能单一偏向理性或感性思维,绘本就是两者兼容的工具。” “当我们跟小朋友讲述生命教育时,必须左右脑融合,多组空间的叙事,以儿童文学为载体,让小朋友更理解故事情节。” 他强调,文字具有想像力,而画像更具联想力,通过绘本就可以让小朋友更容易进入想像思维里面。当然这个过程就需要老师或家长花心思去学习如何用感性思维进入绘本世界,带领小朋友走入绘本,帮助他们剖析生命教育的意义。 “而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走出绘本,带小朋友认识真善美,通过创作、画画、戏剧等活动,让小朋友对生死有更深入了解,让他们更了解生命教育的核心意识。” 锺雪芬:生命教育从孩子开始 说书人暨阅读推广人锺雪芬,对《婆婆去哪儿了?》的读后感是:感同身受。 她谈到,当家庭里一个人往生后,他所有的任务可以由所有家人分担,一起走过悲伤,如绘本里的哥哥代替了婆婆帮妹妹绑头发,妈妈则代替了婆婆哄妹妹睡觉,生命教育就是从孩子开始。 她分享了自己家庭的生命教育故事。家里两名侄儿分别是6及7岁,他们的生命中没有爷爷,屋子里却挂着很多爷爷的照片,所以换个角度看,爷爷从没有缺席他们的成长。 “小孩子偶尔会问阿公在哪里,所以今年扫墓我们带着两个小朋友一起去。他们去到墓前也没有哭闹,反而很淡定的说‘原来阿公在这里’。这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不用感到伤悲,孩子的韧力远比我们想像中的强。” 锺雪芬也推荐一本《生命追求》绘本给大家推广生命教育。那是波兰著名作家普热梅斯瓦夫的作品,讲述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如何度过这一天。 她表示,人类感叹“浮生一日”,但对蜉蝣来说一日就是一生。这本绘本可以激发孩子们思考,接受不同的东西而不用感到害怕,用绘本去教育孩子有关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本美国绘本《我永远爱你》,是主人讲述他与宠物狗体验生老病死的过程,他告诉我们爱要说出口,要珍惜生命,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或动物去世后留下什么影响。” 她鼓励家长通过绘本与孩子互相讨论,即使是童言童语也无妨,更利于亲子沟通,让孩子了解生老病死的重要。 “毕竟死神一直都在我们左右,只是不知道哪一天会来!” 黄俊勇:死亡给你什么情绪? 艺术治疗师黄俊勇提到,每个人对死亡有一个联想,你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死亡给你的情绪反应又是什么? 他表示,每个人对死亡有自己的概念,每个人对死亡的诠释也是独特的,但无论是怎么样的感受,过往经验却会影响个人对死亡的看法。 对于儿童生命教育这一块,他认为儿童面对死亡的错愕多于哀伤,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死亡,大人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所以大人不妨坦然对孩子说死亡。 “当然前提是大人自己要坦然接受死亡。每个人在丧亲时都有很多情绪,都以为丧礼之后情绪就会好起来。其实并不是这样,以后无论是祭日、节庆,都会勾起哀伤失落情绪。” 尽管如此,但他觉得大家不需要去回避这种情绪,因为情绪是自然的,必须要去接受,最重要的是了解情绪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如孩子经历丧亲之后的愤怒情绪,家长必须了解出现这种情绪与动作的原因,陪伴孩子走过哀伤。 他表示,每个年龄层的儿童对死亡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好比3至5岁的孩子,他们觉得死去的亲人是可以回来的,或者只是去了旅行,之后还是会回来。 “孩子有这种想法,家长要多跟他们谈,让他们明白人死后就不会回来,不然他们带着这种情绪长大,影响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可以的话在丧礼上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陪伴孩子,让他们当下有所依附。” 他表示,5至9岁的孩子会对死亡拟人化。如天使来抓走了我的亲人,有象征式的图像。他们知道死亡是终止,但其中还有很多想法,所以家长要跟他们确认他们的想法进而开导。 “最后就是9岁以上的孩子,他们都知道死亡不可逆,因此哀伤情绪会因死亡对象,跟死者的关系及依附程度强弱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死者是他的父母,或者从小带大他的婆婆,关系非常密切,家长必须多关心他在丧礼之后的情绪。” “我曾经辅导过一些特殊儿童案例,他们的心智成长虽然迟缓,但也会有哀伤反应,所以不要忽略特殊儿童的情绪感受。” 在临床经验中,黄俊勇发现很多孩子经历了丧亲之痛,会出现情绪超载的情况,而这些情绪会表现在不同行为上,让自己回到安全范围,这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所以如果家长平时就让他们接触生命教育,当真正面对死亡时就能更容易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们是知道死亡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家长可以找适合陪伴与安慰方式,如果真的不行就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如医生、义工、辅导员等等,千万不要漠视孩子的情绪。” 黄俊勇也提到,也有的孩子会说不出口,情绪变得非常暴躁与愤怒,因此照顾者的角色很重要,让孩子明白死亡的意义,让孩子回到正常生活。
1年前
这次周末回乡,妈妈特别叮咛要去探望健康每况愈下的婆婆。婆婆时迷糊时清醒的状况持续好一阵子了,加上之前小腿骨折,只能躺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着我们的对话。她有时会把叔叔误认为公公,有时又以为我们还是小孩子。 今年婆婆已经92岁,身分证上却小了一岁。叔叔跟我们说,当年二战日本占领大马期间,小孩子可以领取粮食补贴。基于兵荒马乱,婆婆的父母决定在婆婆身分证上谎报年龄以多领粮食。1930年代的大马仍处于英国殖民地,10年后,1941年12月的一个凌晨,日本出其不意的攻打马来半岛并占领了3年零8个月。一直到1957年马来亚正式独立,婆婆已经芳龄26了。那一个时代的人,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活在兵荒马乱里,我常想,这会令他们更看淡生离死别,还是更珍惜彼此呢? 我的童年里,外公、外婆和公公都去世得早,婆婆是唯一也是最亲近的长辈。婆婆爱吃肉,爱吃客家菜,也爱小赌怡情,我和姐姐们常躲在她房间和她一起玩扑克牌。中午放学后,我会看见婆婆睡在客厅,电视一定播映着宝莱坞剧。我问,你听得懂吗?婆婆说,听不懂但看了好开心。一群人,三句不到就一起跳舞唱歌,衣着颜色也色彩缤纷。 回忆起婆婆,更多的是她每天都需服用一大堆药物,降血压、降胆固醇、补钙质。还有,永远都有存货的Panadol。这些药物陪伴了婆婆二三十年,但婆婆不觉得这是个负担,她觉得至少还有药物能控制病情,她头疼时可以吃Panadol,偶尔吃多了梅菜扣肉还有药物能缓解病痛。虽然这个观念是本末倒置,但至少她不是每天对着一堆药物唉声叹气。 生命中唯一能肯定的结局就是死亡,在它来临之前,我们都要确保不让它夺走其他事情的光芒。婆婆的童年到青春期都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之后就像大部分人一样结婚生子,每天面对不同的生活琐事,到晚年行动不便,每天必须和药物为伴。在我眼里,这生活可能是平凡的,是枯燥的,婆婆一生人甚至没有出过国,吉隆坡可能就是那一代人眼里的大城市,但是这并不妨碍她对生活的追求。偶尔偷吃炸鸡腿,跟姐妹聊八卦,周末等我们一起聚餐,这些就是她的日常小确幸。反观我们,每一天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非得等到出国旅游、看雪景、去血拼才觉得稍微放松。也许,是“饱经阅历”的我们忘了感动和欢乐可以来自日常。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只要降临在这个世界,那就逃不过这四个字。生,是一切轮回的开始。有些人比较幸运,一生不被病痛折磨,有些人却缠绵病榻。老,是身体的自然磨损、退化,无可避免的过程。死,是一切的终点。 会忽然想到生老病死这四个字,是因为我的婆婆近期身体逐渐变弱,生活开始需要有人在一旁照顾。我的婆婆在几年前不小心撞到了膝盖,从那一年起,她的腿脚就不太利落,需要用拐杖走路。家里人都明白老人家不能不走,以免肌肉萎缩,所以我们也很鼓励她多活动活动。但是我这一生要强的婆婆啊,即使在脚已经痛到弯不起来的时候,还是坚持要在大家上班的时候独自洗冰箱、擦窗口,然后造成脚更痛了。 每逢这个时候我们都很痛心。劝她,她这头答应得好好的像个乖孩子,隔天大家都不在的时候又像是一个逮着家长不在家的老顽童继续忙碌。骂她,语气重了点,婆婆又开始委屈、伤心,觉得我们都不念她的好,不明白她的心。有时候她任性起来,还喜欢在我们面前放开拐杖踉跄地走几步,看得我们心惊胆跳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婆婆求好迫切,她希望自己的脚可以像以前一样健步如飞,甚至跑起来、骑脚车都没有问题。她也想告诉我们她的身体还很硬朗,还很能干,不需要担心。 它迟早都会到来 每一天都很平常地过着,直到来到了今年2022。去年两年因为冠病的原因,我们都没出去外面用餐,也很少带婆婆出去兜风。婆婆在家里也待得无聊,每天就期待着我们回家陪她说说话。从今年进入3月份后,婆婆的身体频繁不舒服,即使看了医生,也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些病痛。我们能够明白这是因为身体的各个部件就像机器一样,长时间地使用造成了不可逆的磨损。机器的零件坏了可以更换,人类的身体器官坏了却不是说要换就换。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婆婆的日常护理需要有人轮流照顾。倔强的婆婆有时候不愿意我们服侍,有时候会闹脾气,有时候又太急性子,而有时候又太消极,经常在那边叹:活着,苦啊!照顾老人家不可能不累,家里人总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濒临崩溃的时刻,但是还是得绷着。我们没有办法感同身受,所有的“我理解”的言论都很无力。 在这段时间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路程。生老病死这个轮回不管再怎么延迟,它迟早都会到来,也许是在60岁到,也许是在80岁到,也许有人可以活到100岁才来到终点。我不知道这4个字会停在哪一天、哪一刻,我也不愿意去想……我只希望所有我爱的人,都能安乐。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