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媒體

1天前
7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R議題沒有速效解藥。關了留言區,不代表問題不會發生,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考驗的不只是政府的處事智慧,同樣也考驗人民發表言論的成熟度。 今年的齋戒月非常不太平。馬來大叔揮向非穆青年的巴掌彷彿拍起了千層浪,一樁又一樁3R相關爭議接連不斷,未見平息。 相信網民在瀏覽相關新聞時都發現一個共同點:留言區怎麼都關閉了? 看完新聞,心中有三百萬種想法欲表達,結果發現自己“被禁言”,有東西想出來卻出不來,就好像便秘一樣,會覺得不舒服,也很正常。 媒體首當其衝成了被炮轟的對象。部分網民稱媒體屈服於政府壓力、羞辱和蹂躪言論自由。媒體其實也難為。 事實上,沒有一家媒體喜歡關留言。公開的秘密:無論褒貶,每條留言都會產生流量,有了流量就有機會創造收入。近期的3R議題,即便關了留言仍然一出即爆,如此熱門的新聞卻偏偏得關留言自降流量,而且還會引來網民不滿,試問哪家媒體樂意? 關閉留言區乃不得已之舉。3R(種族、宗教、王室)一直都是高度敏感的議題,一個不理性留言都或將引發蝴蝶效應,影響社會和諧。 留言區本是讓大家交流意見的空間,但事實已經證明,比起理性討論,這個公共空間更像是個戰場。況且,沒有人能預料虛擬空間裡的鬥爭會否滾雪球般演變成線下的衝突事件。我們的國家已經承受不起這種傷害。 再來,本地一家網路媒體已為各家媒體提供前車之鑑:你的留言,我要買單。 由於現行法律對涉及3R的言論嚴格管控,任何不理性留言都可能帶來法律後果。對媒體而言,若留言區出現不當言論,平臺本身也可能受到牽連。雖然荒謬,但現實就是如此。 自社會邁入網絡世代,報紙銷量日漸下滑,已是事實;公眾也尚未對“內容需要付費”達成集體共識。關於後者,我絕對有發言權。 作為《星洲人》編輯,每當推廣一篇VIP文章時,常會在留言區看見類似“看個新聞也要加入VIP?”的反饋。這類聲音反映了讀者對付費內容的看法,轉化數據也提醒我們,推動數字訂閱仍有不少提升空間。然而,面對數位轉型的挑戰,業界並非沒有希望,只是需要持續探索與適應。 因此,在轉型過程中,我們更需謹慎處理涉及3R議題的留言區管理,避免因不當言論引發不必要的風險。任何失誤都可能帶來不小的衝擊,保持平臺的健康與和諧,既是責任所在,也是持續前行的基礎。 爆個料。有內部人士透露,相關單位曾在會議中提到,希望各媒體進一步強化留言審核工作。 不過,強化審核需要額外的人力與資源,若能適當增加預算,不僅有助於提升審核效率、減輕小編的工作量,還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可謂一舉多得。 扯遠了,我們回來。首相安華曾在接受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他可以接受任何人士的批評,惟3R議題必須設限。 我理解政府的考量與壓力,但政府必須明白,留言區關了,問題就解決了嗎? 此舉無疑是個雙面刃。限制言論或能減少騷亂和公共安全風險,但部分非穆斯林對國家現狀存在疑慮,如此舉措可能引發對政府是否在特定議題上限制言論自由的擔憂。 況且,人民的不滿不會因少了留言區就煙消雲散,反而可能在別處越釀越烈。今天媒體關了留言區,人們依然可以通過 [vip_content_start] “分享”功能將新聞轉發至個人或公共主頁,以及聊天群組裡討論。而且,關了留言區帶來的負面效應會在討論中如何發酵,沒有人知道。 無論限制3R議題的言論初衷為何,一項現實觀感已無法改變:這類管控措施或被部分人視為限制言論,影響政府形象。至於人民對政府的這般印象會否體現於下屆大選,拭目以待。 當然,網民也需自省。每每逛留言區,我都很想洗眼睛。我們的國家有太多人缺乏理性討論的能力。 開個賬號輕而易舉。匿名之下,任何人都可以不負責任地暢所欲言。因網絡暴力而自殺的人不計其數,可至今仍未見部分人在議論某些話題時有所節制。 尤其涉及3R議題,侮辱性留言霸屏。若友族同胞看見並理解其中含義,必然加劇社會分裂。在大多網民的水平都如此程度的情況下,不難理解政府為維護國家安全而對3R議題的討論嚴加管控。 只是,3R議題沒有速效解藥。關了留言區,不代表問題不會發生,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考驗的不只是政府的處事智慧,同樣也考驗人民發表言論的成熟度。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世華媒體(馬來西亞)集團總編輯拿督郭清江與星洲日報霹靂區第39屆《學海》學記交流,對著這班“新聞界菜鳥”,他不談新聞,而是以過來人身份,傳授待人處事的“秘笈”。 《學海》霹靂區學記隊在學習營期間到訪星洲日報總社,並得以與擁有40年新聞與出版經驗的郭清江交流。郭清江笑言,他一開始志不在記者,而是想當警察,原因很簡單:警察穿上制服、配上配槍,帥呆了! 進入大學先修班後,某天他看到檳城韓江新聞專修班招生,便想:警察舉槍抓賊,保護社會安寧;記者奮筆疾書,寫出人民心聲,端正社會風氣,兩者皆為保護社會。 “心裡有正氣,想要幫助社會,不管是拿槍或拿筆,都是實現理想,加上我也喜歡書寫,所以決定當一名記者。” 如今身為“老總”的他,當初並非一帆風順,到報館應徵,曾被三度刷下,但他“屢敗屢戰”,最後加入報業,投身新聞工作至今。他坦言感受良多,包括從受訪對象身上獲益匪淺。他笑言從年輕學記身上看到了40年前自己的身影,決定以自身經驗及向他人身上學習所得,傳授年輕人人生態度。 【秘笈一】不要抱怨 郭清江表示,不管是對生活、學業、工作或是父母,若抱怨,就等於將負能量揹負於自身,事事看不順眼;必須學會接受,同時要意識到:它是可以改變的。 以青少年為例,13至18歲的年輕人思想逐漸成熟,自認到了可以“話事”的年紀,然而父母在一些事情上依然為孩子做決定,導致孩子認為父母干涉自己的人生,雙方常起衝突。同樣的,在職場上,打工人士可能會對公司制度不滿,不解為何不能遵循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做事,而怨氣滿滿。 “當有這樣的感受時,應該這麼想:我今天做不到,不要緊,日後當我為人父母,我不要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或日後當我做到了你的職位,我要做出改變。當你抱著此心態,怨氣就消散了,專心做好當下正在做的事,保持這種積極的態度,才能繼續走下去。” 【秘笈二】學習聆聽 郭清江表示,我們常有主見,堅持自己想法,但聆聽非常重要。和人交往必須學習聆聽,用心思考對方的話,從中可學到許多東西,受用無窮;若不聆聽,不接受對方意見,一直反駁對方,等於將門關起,把對方拒之門外,也就無法改進自己。 他強調,要取得成就,人脈是重要的一環,同樣來源於用心交友。 “一個人接近你時,你可以感覺到他是真心誠意或是另有目的,而目的不純的交往註定不會長久。一段關係需要雙方付出,不能要求某一方單方面付出。若你並非用誠意經營,很快就會被看穿。” 他解釋,人脈從求學時期就開始建立,好比在學校或學記隊裡認識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會發現一些同學特別受歡迎,一些則似乎沒朋友。自己交友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誰才是真正的朋友。 “這類關係的建立,是用錢買不到的。” 【秘笈三】用心做事 郭清江指出,不論是學生或社會人士,都要有一個信念:把每件事做好。 “能力不足沒關係,時間能讓你學習和進步;但若態度沒有擺正,就無法把事情做好。” 他坦言,徵聘請人時最重要的並非文憑,那不過是一張紙,而是僱主評估應徵者時看的第一眼。評估的80%佔比,在於應徵者展現出來的態度。 “對我而言,態度比能力更重要。態度好,能力就沒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但若能力很強、態度不好,他無法在團隊裡做出貢獻。” 媒體須有社會責任 說是沒談新聞,但架不住學記“機關槍”連珠炮式發問,郭清江也慷慨分享。他表示,如今媒體都在追求點擊率,但他認為點擊率只適合網紅,不適合媒體。 “你可以觀察,網絡上所謂的高點擊率高流量新聞,基本上都是色情、八卦、無聊的內容。如果為了流量,拼命做這類新聞滿足這些受眾,基本上是在培養一群沒有素質的讀者。” 他坦言,流量應該追求,但不應該用這類新聞去追求,而且後來發現到,在人人渴望以最快速度獲得資訊的今天,傳播新聞的速度也能幫助達到流量。 他強調,媒體必須有社會責任,因此他成為星洲日報總編輯後推出《暖勢力》專欄。當時社會新聞鋪天蓋地,一些讀者覺得報紙充滿負能量,不願意看報紙,他就想媒體可以做一些事情,協助把正能量帶到社會。 “我們身邊每一秒都發生許多不幸事件,通過媒體的筆報道出來,鼓勵更多人去幫助他們,這是媒體能夠做到的事。” 於是乎,《暖勢力》版推出後,報道了一名老婦人的故事:她單獨在家,家裡髒亂,沒人幫她洗澡,立刻引起各族熱心人士在網上號召到她家裡幫忙,馬來少女幫她剪指甲,華人幫她洗澡,還有的幫她清理家裡垃圾。還有一則報道,是一名12歲的小鋼琴家希望為母校買一架鋼琴,便舉辦演奏會籌款,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去做好事。 “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媒體的力量。如果我們在社會上建立了正能量,磁場會越來越大,社會更和諧。” 華文報傳播資訊 也肩負文化傳承 學記也尖銳發問:互聯網崛起,閱報的人越來越少,會不會對報業帶來衝擊?郭清江認為,年輕人還是會看報,只是年齡延後,畢竟這個年代有太多娛樂方式。他反問學記:是否有考慮過自己看的東西,有沒有營養或價值? “今天你把所有的精神和時間都耗在手機上,你是不是已經被它騎劫、綁架了?你的生活重心不在你的生活上,而是在手機上。它也在破壞我們的健康,眼睛、脊椎問題越來越嚴重,更有甚者,一些父母為了讓自己安心吃頓飯,往往讓孩子看手機,這其實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他指出,我們不可能丟掉手機,但到了一個階段就該思考:要把多少時間花在這裡?做什麼東西需要用手機?做什麼東西又需要遠離手機? 他也表示,今天星洲日報是全國報份最多的報紙,這是因為華文報與華團、華商、華教同為馬來西亞華社四大支柱,華文報為華社華教發言抗爭,也舉辦鼓勵報考中文、號召為災民捐款等各種文教及福利活動,它不僅帶有資訊傳播功能,也肩負傳承文化、捍衛族群權益的使命,因此華社對華文報的情感非常強烈,也一直支持華文報到今天。 【聽君一席話有感】 胡詩綺表示,郭清江的每一句回答都不在她的意料範圍之內,他看待事物的角度更為寬廣,讓人聽了後有“原來還能這樣解答”的感覺;郭清江一席話讓她受益良多,學習如何為人處世,不侷限在自己的世界,接收不同人的觀點,最後將變成自己受用一生的價值觀。 袁睿慷表示,郭清江說話方式猶如說故事的爺爺,語氣溫和,卻句句透露其見識之深廣,他看世界的角度恰恰是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同看法。他也對郭清江沒有備稿就能與學記侃侃而談深感敬佩。“當我們發問時,郭總也耐心與我們解釋。” 對於郭清江所說的“不要抱怨”,他感同身受,認為抱怨在現今年輕人身上隨處可見,卻從不願意做出行動。郭清江提及的人脈,他也非常有共鳴,覺得平日真誠待人,他人肯定將在我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 【學記感言】 郭總分享的三大秘笈都離不開“用心”二字,其中我們最有感的便是用心交友。交友不該以一時的利益出發,更不能抱著“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想法。有時只有在困境中方能分清誰是“益友”或“損友”,可見擦亮眼睛擇友,也是一門重要的知識。 這趟學習營可謂是收穫滿滿,有幸聽郭總一路走來的人生感受,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此次學習營獲得KintaEcocity有限公司贊助。
1月前
1月前
(關丹14日訊)彭亨州團結、旅遊與文化事務委員會主席梁耀雯指出,媒體在塑造社會對團結議題的認知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她呼籲媒體積極發揮作用,加強正面報道,傳遞與維護和諧。 她昨日在彭亨州國家團結及融合局舉辦的媒體交流會上說,隨著社交媒體及數碼時代的迅速發展,不實或具挑釁性的新聞可能會加劇社會矛盾,媒體與政府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確保團結議題以正面的敘事方式呈現。 “媒體不僅是傳遞信息的橋樑,更是塑造社會思維的重要推手。希望媒體能多報道促進團結的成功案例,廣泛傳播團結信息,讓該價值觀持續強化,領會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美好。” 同時,她促請媒體避免使用可能引發誤解的吸睛標題。 “希望涉及種族關係的報道基於準確事實,不製造不必要的緊張局勢。” 她也引述彭亨州務大臣拿督斯里旺羅斯迪的話,表示“領袖應成為社會和諧的推動者,而非分裂的製造者”。 梁耀雯強調,彭州政府將在推動團結方面繼續努力,通過各種惠及社會各個階層的活動,推動種族和諧,如彭亨州團結周、家庭日與團結營火會、馬來什錦粥義煮活動、青年團結對話會等促進跨族群互動性活動。 她說,政府冀媒體持續發揮積極影響,成為政府推動團結的夥伴,因為團結是國家持續發展的根基,每個人都有責任維護社會和諧。 “期待媒體通過客觀及建設性的報道,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與政府及社會各界攜手,共同塑造更團結的彭亨和馬來西亞。” 出席者尚有彭亨州國家團結及融合局局長阿米拉。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