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媳妇

6月前
7月前
编按:一个杀人犯的自传,你愿不愿意(或敢不敢)去阅读呢? 我又读了一本关于死刑的书,这回的主角是位台湾的女性死囚,人称“惊世媳妇”的林于如,书名叫做《一位女性杀人犯的素描》。先打预防针,这不是一部劝退死刑,或要辩论死刑存废的书。作者胡慕情没有回避,主角林于如也承认,她的确杀了人。 书的封面是个人像,小标写着“她如何谋杀母亲、婆婆与丈夫”。不否认带有一点猎奇心态,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书。因为是女性,所以猎奇。正如作者在封底写到,“情杀、财杀……女性被认定的谋杀理由,其实与男性并无殊异,但杀妻的男性不会是猎奇的对象,他们不会被称作‘惊世丈夫’。” ◢不志在替死囚翻案 出于阅读死刑书写的惯性,原本预期这本书的走势是,办案程序或司法机关有任何疏忽,又酿成一桩冤案。《一位女性杀人犯的素描》不是,作者胡慕情是一名资深记者,她并不志在替死囚翻案。所以更加好奇,为何要采访死囚?如何说服死囚主角写自传?背后一定有个复杂的结构,让作者那么想让一位承认杀人的死囚发声。 在〈上篇:她,惊世媳妇〉,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不到2页的篇幅,描写林于如的杀夫过程。惊世感是后来展开的。作者还原当时案件发展,家中一对母子相继离世,葬礼上祖父对孙媳妇不满咆哮,动怒之下报警,延伸查出林于如与种种案件脱不了干系。 作者的文笔确实牵动阅读情绪,同为记者,不得不佩服她的书写脉络与情节配置,为后面铺陈了很多希望读者观看的角度。例如,再访查案警官办案时的思考线路,是如何将她的犯罪动机一步步牵连至赌债、诈领保险金。当种种不可原谅的罪行发生在曾当过陪酒小姐的女性身上,她最后在媒体报导中成为了“惊世媳妇”。 但《一位女性杀人犯的素描》最令人收获的是,作者如何展开与死囚林于如的交谈。即便有人权团体废死联盟的牵线陪伴,记者与受访者的信任还需要时间慢慢建立,这是漫长的攻防。“攻防”,用词并不过激。 例如,开始书信往来后,林于如慢慢透露健康问题,希望作者金钱援助。该信或不信?不援助是否无法建立关系,不愿意接受访问?金钱往来会否让访问失去公信力?建立在援助上的信任,还是信任吗?而一切是不是要回归到,受访者为什么要把故事交给记者? ◢诚实面对自己的惧怕和愤怒 面对受访者也不是一定要一厢情愿地全盘相信,信任是当中的另一个攻防。受访者见面与书信时表达友善,但有些细节读起来冲突。作者透过狱卒、废死盟成员、律师、鉴定医师的观察来侧写,但不下结论。结论不重要,林于如在监狱墙内,作者尽最大能力把她素描出来。 读到一半最令我惊奇的是,林于如竟然提出同性婚姻注册的方法,以达致面对面访谈。作者胡慕情在书中自白,这已超出她的经验,“先是震惊以及困惑,而后有了惧怕,最终则糅杂某种类似愤怒的情绪。”这让人读到采访工作上,其实也可以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因为排除情绪,最终才能冷静找回专业与采访初衷,继续对谈。 ◢循着生命轨迹,再走一次案发地 林于如最终写下了10万字的自传。她最终为何答应,从书中看来只有一句话,“对她(林于如)而言,我(胡慕情)愿意花费这么长的时间与她互动只因为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她一直觉得感激。” 整本书令我读到收获满满的是〈下篇:生命的田野〉。作者透过慢慢建立关系,终于打动受访者交出生命故事。然后呢? 作为记者,我也常想,何德何能要得那么多受访者的故事。那些都是非常厚重的信任,我要拿来做什么?新闻价值、公众知情权都不是金牌令箭,拿到这些故事,常常要提醒自己回归最初明确的初衷,我要用这些故事去说些什么?是要揭露不公、引领思考、促进改变等等等等,况且这些目的又常常不会立竿见影。 回到《一位女性杀人犯的素描》,作者没有止于林于如的剖心自传,而是循着她的生命轨迹,再走一次案发地,探访与她接触过的人,以及她唯一的亲人大姐。读到下篇,开篇时非常明确的“惊世媳妇”形象反而慢慢动摇,慢慢褪去成较为朴素的素描。 下篇,作者开始慢慢解答上篇设下的种种疑问。例如“惊世媳妇”的形象是如何建立的?死者模糊的身影慢慢浮现,“曾经是羽球好手”似乎就让她变成完美受害者,而她可能做过的一切都已死无对证。 然而作者没有因此选边,她依然带着疑惑,不断与自己对话:“我不可能和人权团体或律师站在相同的立场,如果,我真的想让大众看见她以及铸造这场悲剧的某些因子,我必须质疑、必须查证。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就算那不见得是能够完成访谈或写作的最佳方法……” “我想揭开的是什么?”胡慕情自问。 又是一个当头棒喝的提醒。有过书写短篇死刑专题的经验,常遇见的问题是,如何让读者从另一端走来,探一探那些罪大恶极里头有什么未知的东西。那个未知就是胡慕情自问的“想揭开的什么”。 ◢为什么我是“惊世媳妇”? 在林于如案,她不是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形象,不是完美的女性。她杀夫,不会像苦于长照的老妇人得到社会的原谅,而且也不会从查案、审案阶段就得到体谅。作者以著名电影《十二怒汉》为例,林于如没有陪审员争取空间,因为这与女人、赌、赌债背后的社会观感息息相关。 最后,仍想把思考带到媒体操作。林于如“惊世媳妇”的形象延续十几年,直到这本书书写了她的叩问“但是为什么,我是惊世媳妇?”这个形象当然源自媒体书写,而媒体书写的资料很多来源于警察办案消息。许多细节都在短时间内交错发酵,再传入事发地社区民众互传,很快地越滚越“精彩”,最后定型。在资讯爆炸,媒体争快的时代,有没有更理想且实际的报导方法呢? (原文上传于16/04/2024) 【延伸阅读】 《流氓王信福》/张娟芬:作者长期耕耘死刑、司法议题。本书不仅是一个司法个案,更是一段被埋没的台湾史。作者抽丝剥茧深入疑案,微观地写出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在司法中遭遇的不公;更宏观地再现了时代与社会背景,令我们看见戒严历史荒谬残酷的一面。 《无彩青春》/张娟芬:本书并非劝人支持废除死刑,而是告诉我们3位极可能没有犯下杀人罪的青少年在法庭迷途20年的故事,这期间他们被判多次死刑,遇见许多人要替他们伸冤,在绝望与怀抱希望之间游荡、丧失信念后复又得到救援,他们的故事透露出法律的漏洞、司法尚需改进的空间,以及最脆弱的人性。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白慧琪 / 不是劝你支持废死 白慧琪/《八尺门的辩护人》看完你有因此重新思考死刑吗?
8月前
9月前
11月前
(新加坡7日讯)狮城艺人陈丽贞在《嫁给不同世界的你》,扮演时常挑剔媳妇的家婆,但现实中她却是抱持“大家开心就好”的家婆,早在儿子结婚前就说好婚后不需住在同屋檐下。 “媳妇是日本人,我有和儿子说,结婚最好自个组织家庭,因为文化不同,我们也不会日语,不住在一起,可能少一点摩擦,对他婚姻也比较好。” 陈丽贞接受《新明日报》访问,谈到她在新剧出演恶家婆,刁难媳妇的戏份让观众直呼“顶不顺”。 陈丽贞笑言,她与儿子在那时候是有共识的,“因为媳妇不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她有自己的家庭。我身为女人也会了解做女人的心态,我相信他老婆也会很开心,不用和我们一起住,只要大家开心就很好。” 而陈丽贞除了是家婆身份,她也是别人的媳妇,两种身份不同的经历,也让她在看待婆媳关系上有更多包容与理解。 “我先生是香港人,以前家公家婆通常一年只来新加坡住一个月,见面时间不多,所以大家相处还好。” “后来我家翁去了天堂,我家婆搬来与我们同住,而我们的儿子又飞去日本做工,家里只有我们夫妻与我家婆住在一起,就会有一点点婆媳间的小问题。” 陈丽贞说,当时家婆年纪大了,只有一个儿子,老伴又走了,生活重心落在儿子身上,“会有点小妒忌很正常,可能我本身也是演员,可以理解她这种想法,做年轻后辈当然是要互相迁就。” 陈丽贞觉得作为女人,只要结婚了有小孩有家庭,要和公婆同住都会有个思维,就是要家和万事兴,不想闹到最后分手或是离婚结尾。 “我不觉得婆媳关系容易,但还是要看你对先生的爱或对这个家庭的付出有多少,毕竟长辈们都已经七八十岁,忍忍几年就过了。如果没有他的父母,你们也不会认识彼此。” 陈丽贞认为,夫妻间在磨合时,要互相包容支持,婚姻才比较能维持美满。她也分享,当初已经与先生讨论好,若父母双方谁先走,就会接留下那方过来住。 “其实在认识时就已经知道,要接受或付出的东西有多少,因为我先生是独子,又非常孝顺。不过,现在4位长辈都已在天上重聚了。”
12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即使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但公婆从未对所谓媳妇的我,有过什么要求;甚至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他们也永远都表示理解和尊重。虽然老公常说,这在日本很正常,成年后,父母跟子女会保持着距离;但在子女有困难时,第一个伸出双手接住你的,一定是自己的爸妈,这又让我红了眼眶。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状态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潘朵拉的盒子,尤其是华人呀!打开来的各种不堪,一定会让人闪躲得远远的!也因此,从以前就打算不婚不生的我,没想到会遇见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日本人,选择跟我共度一生。 跟家人的缘份真的太淡薄了呀!可以让我连结婚生小孩都不敢跟家人分享,就是因为先生条件不算差,这更让我害怕亲戚家人靠过来无止尽的索求,也让我决定只要登记结婚,连婚纱照都不拍,更别说喜宴,这是让我光想到就害怕发抖的环节。 婚姻,让我有了异国家人 但,我却因为婚姻,让我拥有了一个懂得尊重我且距离拿捏得很好、不越线的另外一个国家的家人。 从大学接触日文开始到现在也20几年过去了,一直以来都是工作上和日本人接触,没想到会因为婚姻这件事,让我更认识了日本人私底下那一面,也让这个国家的文化,填满了我一直以来害怕且充满伤口的心。 上个月趁着孩子学校假期回日本一趟。因为我们是海外派驻家庭,自从婚后,回婆家的次数大概就是一年两三次的频率。 虽然这样看起来次数不多,但在很多日本人的圈子,因为平常忙于工作的关系,孩子结婚后也大多是有连续假期才会回老家见父母一趟。 听老公说,其实很多日本人大学毕业有工作后,父母就会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刻意地联系或是为了一件小事就把子女大老远召回,这也是我觉得很特别的文化之一。 每次回婆家 感觉被爱包围 当了日本人媳妇十年了呀! 除了第一次和当时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回去做结婚前拜访时有点紧张外,意外地,从那之后每次回婆家,我感受到的都是满满的包容。 也因为婚后不久我就怀孕了,第二次跟公婆见面,就是挺着六个月孕肚。他们边摸着我的肚子边跟孩子说,要平平安安地出来呀!爷爷奶奶很想赶快见到你呢! 那时候的我,面对的即使是一个这么内敛低调不擅长表达的民族,我却真的感觉到我被爱包围了。 而之后在孩子出生后四个月,我们抱着他回日本给爷爷奶奶初相见。他们对我们的育儿方式完全的包容、不干涉,还帮我们看孩子,让我们夫妻两个短暂地去两天一夜的小旅行。这样低调的贴心,也是让我觉得被治愈抚慰的原因。 而之后每当我有烦恼跟公婆聊起时,他们也总会给我很不一样的看法。 公公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像这次回去,因为孩子快十岁了,我们就聊到了孩子以后升学的问题。 [vip_content_start] 我跟公公说,我真心觉得他把儿子教得很好,因为我家老公真的是一个极度自律的人。先生常说因为自己不聪明,又不想认输,所以从小唸书就特别的努力。即使在所谓的名校升学班看到一堆天才,但他却能花更多倍的时间去唸书补足差距,考上国立大学,也在企业上班,就是一个不用让父母操心的孩子。一直到现在结婚十年了,我还是会很佩服我家日本人的严谨跟自律,因此真心觉得公婆把小孩教育得很好,这真的很不容易啊! 但,公公却跟我说,我最该担心的年纪,其实已经过去了呢!接下来是我要放手的年纪,这话让我深感不解。 他看我一脸疑惑,就跟我解释: “其实父母需要最费心的,就是十岁前孩子的身体状况,只要这段时间把孩子的身体照顾好,让他能吃能睡能跟很多孩子玩,大部分都会是一个人格独立的孩子;而至于其他的事情其实也不用烦恼太多,只要负责引导就好。” 他又进一步地跟我说: “一个从小就跟那么多种族一起玩的孩子,接触了大马、日本跟中华文化的孩子,他必定会更有他自己的想法跟想选择的路,只要适时地引导和给他拥抱就好,他一定会是一个让爷爷骄傲的孙子,因为有你们守护着他呀!” 被遗弃的第七个女儿,如今怎样了? 这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又感动不已。是啊!我自己也何尝不是这样长大的呢?在原生家庭极差的状况下,我也是一路上边跌倒边哭,再爬起来摸摸鼻子找寻前方的路走,哪里有亮光就往哪里走。虽然没有人在我跌倒时哄我,但我也是这样颠簸地走到现在,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就努力地补足,也因此,让我拥有了现在的家人。 即使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但公婆从未对所谓媳妇的我,有过什么要求;甚至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他们也永远都表示理解和尊重。虽然老公常说,这在日本很正常,成年后,父母跟子女会保持着距离;但在子女有困难时,第一个伸出双手接住你的,一定是自己的爸妈,这又让我红了眼眶。 曾几何时,我这个像是被遗弃的第七个女儿,因为日文,让我拥有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家人。就算是潘朵拉的盒子被打开,但因为距离的拿捏,看不见里面的污秽,也就能相安无事地相处下去。 原来,只要有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上,也会有彩虹天堂,用所谓的爱,低调地,抚慰妳心中的忧伤。 以上所有图片皆由李语希提供
1年前
读者来信: 老师你好,我是李太太。我和丈夫只育有一名儿子,特别疼爱,不舍得打也不让他吃苦。 我们这儿子也懂事,在爱的教育下会孝顺也爱家。因为舍不得他在外吃苦,所以,他从小到大去的远行都会有我或他的爸爸陪着。 读书那回,他想去澳洲升学,我就陪他在澳洲过了6年,后来他想留在那里工作,但毕竟他父亲和我都比较想留在马来西亚,便劝着他陪我回马,接手他爸爸的公司,我丈夫是做账的,儿子也是念会计的。 其实一切都是好好的,直到儿子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几年时间就整个人变了。 我知道要一个30多岁的人还每天听妈妈或爸爸的话,一定会给人说哪里不妥,但是我们一家就三个人,本来就是小家庭、好和睦,不听爸妈的,听谁的呢? 他的妻子一开始也算是人模人样的,我们要求婚后同住,她也没有反对,一直都很乖巧听话也配合。虽然偶尔还是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分歧,比如她因为是律师的关系,有时候有些案子需要去其他州上庭,偶尔会在外逗留稍久,儿子就会跟着她过去几天,把公司的事交给助理帮忙盯着。 难受儿子为妻子耽误工作 他们这样的情况,作为妈妈,我其实挺难接受的,因为她的公事耽误了我儿子工作不说,儿子一天不回家我就担心得不得了,所以我才给他打视频电话,但是一次两次之后他就嫌我烦,叫我不要一直这样,可是以前他都不会这样的。 最近,媳妇怀孕了,我就劝她说回归家庭吧,不用奔波也少压力,我的出发点是为我们的孙子好,也为她的身体好,结果劝了几次,她忽然就说想要搬出去住,要一点空间。我就莫名其妙了,我这是关心,是真的关爱,不在意的话我才不管她的死活,对吧?但是现在我在关心她,她就拿我良心当狗肺。 而且,还破坏我们和儿子的关系,搞得儿子也说应该要搬出去分开住。他从来不会这样的,从小就是我们家的小棉袄,没离开过爸爸妈妈自己生活的,他怎么可能现在忽然想要自己在外生活呢,要不是受别人教唆一定不会这样。 我叫他爸爸跟他谈,谈了半天,他爸居然叫我成全他们,让他们在外自己生活。 可是我们的房子明明就很大,可以住很多人为什么要搬出去,这里有我看着饮食,打扫卫生,以后小孙子出世了我还能帮忙顾着,留在家里哪里不好了?我真是想不通。 我对儿子的爱难道他感受不到吗?人家总说儿好不如媳妇好,难道真的是这样吗?选了个坏媳妇就非得把我孩子给抢走?我和他爸爸都70岁了,这个时候说不要我们了,要出去住了,有自己的小家庭小空间就不要我们两个老人了吗?我真的很难过,但又不知道要怎样才能留住儿子。想叫他离婚,又怕人家说是恶婆婆,何况现在她有了孩子,但是他们不分开,我们两老就被丢掉了。怎么办? 陈志成心理谘商师回答: 孩子成家立业需学会放手 顺应变化 家庭更和睦 李太太,你好。 从你在信中的表达,可以体会到你心中的不满、无奈与不安,因为自从儿子有了妻子,整个人就逐渐改变了,变得不再像过去那么顺从,反而更多听老婆的话,甚至最近吵着要搬出去住,想要抛下你们两老。对于这样的举动,你非常难过,也非常愤怒,认为这肯定是媳妇的教唆,想要叫儿子与媳妇离婚,却又担心被人看作是恶婆婆,但若他们不分开,恐怕就是你俩被抛弃。面对如此的两难,你非常焦急,真不知要如何是好。 你们就只有这一个儿子,从小到大,你们夫妻俩都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护他、疼爱着他,不想让他吃上一丝苦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儿子也非常配合,非常孝顺,会顺从你们一切的安排。就算原本想要在澳洲工作,也会因着你们想留在大马,而放弃自身的想法,回国接手父亲的生意。我想儿子之所以会愿意牺牲,也是因为体会到你们的爱,一直都供应他的一切所需,陪伴着他,并且在生活起居上为他打点一切。 其实你们也意识到,要一位30多岁的儿子继续听你们的安排,一定会让外人认为已经是过了头。但是,对于你们而言,并没有任何不妥,因为你们就只有一家三口,你们夫妻俩都是以疼爱儿子为出发点,尽心竭力为他安排最好的,而他也在如此的安排下,生活得那么好,甚至他本人也没有任何异议。这种和睦关系的互动模式,对你们而言,肯定就是最好的状态,并没有他人所谓的不妥之处。 刚开始的时候,媳妇也一样顺着这模式过着原本的生活,直到后来儿子开始跟着妻子出坡公干,在外过夜,这一切才开始起了变化。对你而言,这除了会耽误工作的进展,也会令你焦虑不安。 需深入思考爱的真谛 更夸张的是,自从媳妇怀孕后,你本打算劝她放下工作、回归家庭,哪知在几次的劝说后,她竟然说要搬出去住,而且过去一直都听你们的儿子,也顺应媳妇的说法,要搬离你们,说要有自己的空间,这对你而言简直就是被教唆而造反!你认为自己的儿子被媳妇给抢走了,他为了老婆,打算抛弃你们两老,你内心既伤痛又无奈,但却无计可施。 李太太,你对儿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是,你需要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如果只是一味地想为他好,而剥夺了他选择与做决定的权力,这是否还是真正爱他呢?特别是儿子已经30多岁人了,他已经有自己的事业、婚姻、社会历练,甚至也要当爸爸了,难道你还不相信他有能力自己判断,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吗? 分开能减少不必要冲突 如果儿子是一位思想成熟的成人,他一定也想过继续和你们住在一起的种种好处,以及搬出去以后可能要面对的挑战。如果搬出去都是他最终的决定,那或许就是他自己想要的选择。儿子与你们相处的岁月,肯定比他与妻子共度的时光来得久,难道他身为一位成人,那么容易就被妻子教唆吗? 话说回来,搬出去住也并不表示他们就要抛下你俩。许多时候,正因着实际的分开,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反而更能带来关系上的融洽与美好。其实最理想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尽量不要搬得太远,这样一来,既可以相互照应,又可以让双方都能保有自己的空间,那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李太太,儿子长大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偶尔他的想法与你们不一致时,你们当然可以善意地提出你们的观点,但还是要更多去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才是一位好婆婆的表现。 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儿子已经长大,自然会有所改变,你们也要学着去顺应变化,才能带来更大的家庭和睦与亲密的关系。若你在顺应变化的过程中,还有些难以适应的面向,欢迎继续与我们联系:+6010-766 0440,我们将会尽全力陪伴你去看待、顺应这一切的变化。衷心祝福你:当个更有智慧的妈妈与婆婆,成为家庭的祝福! 智慧之言:放手,是最深的爱!~陈志成 陈志成心理谘商师简介: 曙光心灵成长中心创办人暨心理谘商师。 台湾<辅导>与<性学>双硕士;婚姻与家庭博士生。 2011-2018年四度入围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 超过14年的专业辅导经验(专长:恋爱、婚姻与性治疗)。 著有《可以说的秘密》、《隐形的翅膀》及《一同找到幸福》。      
1年前
1年前
“吴老师,我妈妈94岁了,那天,我问她:你为何要活这么久?”咦?“活得久”不是福气满满的事?怎么反倒成了儿女抱怨的不满。 好勇敢的媳妇啊! 一位大嫂面对着夫家的兄弟姐妹,大声地说:“她不是生我的妈妈,我不照顾!”。家族会议中,突然听到这几个字,全场静默。 事后,大嫂的小姑,也就是兄弟姊妹中的小妹,在“幸福导师班”的课室里跟学员分享“大嫂勇于为自己发声的紧张画面。” 大嫂不照顾自家婆婆,那要谁来照顾?媳妇娶进门不就是来陪伴公婆终老吗?错!错!错!时代不一样了,没有什么是“一定”,什么是“应该”! [vip_content_start] 更何况少子化、高龄化的时代里,家族人手缺缺,夫妻各自照顾自己的老父老母已成为社会趋势,我们不能用传统枷锁捆绑媳妇。 话说至此,更劲爆的一句话“炸”得学员和身为老师的我“晕”了。“吴老师,我妈妈94岁了,那天,我问她:你为何要活这么久?” 咦?“活得久”不是福气满满的事?怎么反倒成了儿女抱怨的不满。 “妈妈的反应呢?”我好奇女儿这番话是否刺伤了老妈妈的心? “妈妈笑笑,尴尬地叹了口气说──对啊!就是吃不死啊!” 身为“小女儿”的她,60岁了,身体多少有些病痛,兄弟姐妹一人轮一天照护老妈妈,尽管有女佣在,仍感吃力,莫怪大嫂“吓”跑了,身为亲身女儿也“不懂事”地催促老妈妈赶快“走”吧! 媳妇不理我? 我一向倡导“活得久,活得好”“生老乐死”,总觉得身为长辈把自己照顾好,是尽到家庭责任,也是减轻社会负担的做法,不料,逐渐有一种“厌老”的声浪出现,这不能不让我警觉到──万一活到被家人“埋怨”时该怎么办? 尤其看着媳妇每天忙进忙出,不免跑出OS,为什么不能陪我逛街、喝下午茶、谈个心,看到有些演讲现场婆妈提到和媳妇携手出国旅游,甚至泡温泉、裸裎相见、谈笑风生,想像那个画面都令我艳羡不已、自叹不如! 邻居一语道破 有一天,邻居苏妈妈拿着大包小包垃圾袋,我手中也抓着两袋垃圾,“吴老师,今天没有上电视啊?”,我一听,尴尬地笑了,并且转移话题:“对啊!咦?你家媳妇今天不倒垃圾?平常都是她啊!” 苏妈妈即将90岁,身形健朗,她笑瞇瞇地说:“哈!她是‘多’出来的媳妇!” 蛤?这话什么意思? 走在巷弄,步向垃圾车的路上,我听到一位资深婆婆好有智慧的一席话,她说:“我媳妇是职业妇女,她尽管很忙,但是把孙子、孙女都教育得很好,夫妻关系也不错,我们家三代同堂多年,没有什么婆媳问题,我对她完全没有要求,凡是她做的事,我都认为是她为这个家‘多’做的,心里非常感谢她!” 原来这就是“多”出来的意思,恍然大悟之余,对自己的奢望贪念,渴盼自家媳妇再多靠近我,多做一点什么感到惭愧。 “媳妇每做一件事都是为这个家‘多’做的”,我默念这句话,并向苏妈妈道谢! 垃圾丢完,心情也无比轻松了。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