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小编

那天无聊滑脸书看到朋友转发了《活力副刊》的脸书帖子,内容是关于副刊各版位的长期征文细节,在下面留言的,都是认识的朋友,而且都是有在副刊投稿的人。几个朋友在下面聊的都是多久没投稿啦?打算什么时候再投稿啊?最近有谁又被投篮啦? 我啦,我最近的都是投篮的,我是这样回答的。 认真讲起来,我在副刊的投稿次数不多,但投篮命中率却比以前打篮球时的巅峰时期还要高。我记得脸书小编还在那篇帖文上写着有投稿就有投篮,心脏要够大。其实对我来说,投篮反而才是正常的。我了解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哪里,已故小学级任老师曾经在家长到校拿成绩单时,这样对我妈评论我的作文:“你的孩子作文可以拿A的,但他就是不要……” 我心想,最好是啦,你试试看真给我个A,你看我会不会跟你吵着说我要B?反正,以当时的词汇量、思考模式和句子组合能力,跟班上一些真的写得很好的同学比,我是看得到距离的。但就是这样的我,在两年前开始,也加入这个偶尔会给编辑递稿的一分子了。 我曾经好奇,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背景,这一群会在副刊投稿的人,到底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个有着无数个可以展现自己的平台的时代,选择了把自己的文字摆在越来越少人看的报纸里? 这个疑问,一定也有无数的答案吧?我更没想到的是,我自己的答案,居然是经由一次又一次的把稿子发过去给报馆揉成纸球,才慢慢想清楚的。 投稿后,等待编辑的回复电邮是标准作业程序。我发现这个等待的过程其实是会让人上瘾的。收到编辑的电邮回复说“文章收悉,待用”的话,当然是很开心啊!但如果同样等待那么久,等到的是“惟不适用”,那就是我所指的投稿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了。 和编辑玩攻略游戏 我是觉得,既然编辑们阅文无数,如果文章未能达到他们的认可标准,是作为投稿者的我们应该去检讨的事情。是所选题材的问题?书写能力上的不足?还是其他未曾注意过的细节?既然这样写不通过,下次在其他文章有什么是我应该改变的?我甚至自以为是地觉得,投稿这个动作,都变成是和编辑在玩攻略游戏的感觉了。城门本就不是说开就开,也不可能是谁都让进。如果这次攻不进去,下次就改变战略,直到守城的编辑承认你的进攻,让你进城。如果每投必中,编辑对所有稿件都照单全收的话,我相信投稿就变成完全没有意思了。那和直接发布在脸书不就没分别了? 说回刚刚等到上瘾的部分,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从朋友之间的沟通,对大众发表意见或想法,乃至大众回馈意见等等的都已经变得太快、太容易了。容易到,我们都忘了什么是“等待的快乐”。我记得以前的青少年杂志还有一页是征笔友的。笔友之间的沟通,每发出一封信都要等上一段时间才可能收到对方的回信,所以收到回信的时候当然是非常开心的。现在的科技已经进步到发出去的信息对方是否已读都能知道,慢慢变成催促回复的压力,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傻傻地等回复了。以至于“等待回信”这件事情,在投稿这里似乎变成了附加福利。先不管等到的是“待用”还是“惟不适用”,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我想,有投过稿的朋友一定都明白的。 所以,在报纸或网站上看到这篇文字的你,如果想投稿,马上开始行动,写下你的文章吧!一起来挑战看看能不能成功进城,体验那种紧张刺激的等待过程。你们看到这篇文章,就代表我又进城了,说不定又在存粮备战,准备下次的攻城战略。加油啦!
6月前
8月前
有桩小事,搁置在心,基于礼仪,务必一提:你可知晓?唤人“小编” 是彰显你的社交礼节匮乏!那是对编辑的失礼与失敬! 一、小编 = 网络编辑自称词 ·上世纪 90年代,互联网兴起,社群随之趋向网媒社交平台互动交流。传统媒体创建的网络社交平台,衍生了新工作项目:网媒编辑。 ·年轻网媒编辑发帖时,在帖文抬头留下导读短句,以“小编”自称,继而引起跟风热潮,成了网络文化。 ·网络编辑自此多以“小编”自称。 二、以“小”自称是谦逊 ❶ 小编 vs 编辑其他自称词 ·网络编辑对外自称 “我” “本编”,显得个人化。 ·以“作者” “笔者”自称,略嫌老派、生分。 ·自称“小编”,谦恭有礼,亲和力满溢,深获网民认可。 ❷  古今自称对照 ·古人登高自卑,与人交涉多以谦词自称,如愚兄、晚生、不才等。 ·年纪轻、资历浅,会自降身分,以“小”自称,如小生、小子、小女子等。 ❸  “小编”是谦词 ·以“小”自居,具备谦和要素,契合中华礼仪文化。 ·故,其词性可归类“自谦之词”范畴。 三、唤编辑“小编” = 不敬 ❶ 谦词 ≠ 称呼 ·谦词 = 表现谦虚的字词,用以自称而已,一般含自我嘲讽、揶揄、矮化的成分。 ·以他人谦词称呼他人 = 嘲讽、揶揄、矮化他人。 ❷ 以古鉴今 ·古代,他人自称“愚兄” = 谦词。称呼他人“愚兄” = 不敬! ·现代,他人自称“小弟” = 谦词。称呼他人“小弟” = 不敬! ·网络里,编辑自称“小编” = 谦词。称呼编辑“小编” = 不敬! ❸ 唤资深编辑记者“小编”  = 失敬 ·编辑年纪轻,自称或被唤“小编”,无可厚非。 ·唤资深编辑作“小编”,有欠尊重。 ·有记者兼任网络编辑。记者撰写新闻,被封“无冕之王”。读者唤兼任编辑的记者为“小编”,是对“皇帝”大不敬。 四、编辑读者宜两相尊重 何以称呼之才得体合宜? 编辑无特定敬语,可称之: 编辑、编辑先生、编辑老师。 更多文章: 【中文对对说】林智勇 / “以至”“以致”,用时有点乱? 【中文对对说】林智勇 / 摸清“终身”与“终生”的底蕴 【中文对对说】林智勇 /度vs渡 【中文对对说】林智勇 / 度时渡水,再度共渡字辨的难关——“度”“渡”用法各有所属 (2.0) 【中文对对说】林智勇 / 如何用对“曾几何时”? 【中文对对说】林智勇 / 曾几何时 vs 曾经何时
1年前
不久前,有次跟小编愐壮一起出外采访,路上我们聊起“尬聊”这个话题,我才知道平时口齿伶俐的他,原来跟我这种口拙的人一样会害怕尬聊,看来尬聊这种事任谁都会害怕,除非真能做到自己不尴尬,那么尴尬的就是别人了。 说时迟,那时快。当天采访结束后,正当我们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愐壮突然提出要求,说他想补拍一些花絮,问我可不可以请受访者到楼下咖啡厅喝茶聊天,好让他侧拍受访者闲聊的画面。我听了后一怔,心里直嘀咕怎么办,我想问的问题受访者都详细回答过了,是还要聊什么呀?! 幸好,在咖啡厅坐下后,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虽然受访者态度举止都很严谨,但其实还蛮健谈的,所以聊天气氛挺轻松愉快,没有发生尬聊的情况,这真的要谢天谢地。 也许你想问:“记者不是应该很擅长聊天吗?不然怎样跟受访者交流?”这种想法其实没错,但我总觉得访谈式的聊天跟闲话家常的聊天不太一样,访谈比较像是有目的或有企图的聊天,谈话内容都是围绕主题打转,加上事前通常拟过访纲,所以心里有谱,知道应该聊些什么。但如果是毫无方向的闲扯淡,并且跟对方又不熟的话,万一真的话不投机,那就只能尬聊或是不欢而散了。 我知道有些同行是很会聊天的,他们不管遇到谁都能聊个天南地北,重点是他们能够令受访者觉得相处起来很舒服,所以受访者愿意无话不谈。这种不管遇到谁都能侃侃而谈的本事不是想学就有,每当我为嘴笨感到懊恼时,我就安慰自己说,也许有些特质是比擅长聊天更重要一些的,比如说真诚待人、细心聆听、细心观察…… 如果要避免访问陷入尬聊,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采访者必须对受访者背景还有访问主题做足功课。像最近不晓得怎么回事,我在不同场合访问的几位教授,都会冷不防问我一些问题,试探我对他们专业领域的了解有多少。那种感觉就像以前上学时突然被老师抽考,生怕回答错了会曝露自己的无知,令受访者觉得很无趣。但如果做足功课,至少受访者不会觉得对牛弹琴,双方也才会比较有话题可聊。 我也遇过很多受访者,他们本来就很能言善道,基本上我只需要开头问几个问题,他们接着就会自己展开话题,我只需要在话题扯远的时候,适时把话题拉回来就好。 行文至此,说实话,我已经有点写不下去了,再写下去就会变成尬聊,所以还是点到为止吧,懂得点到为止也是一种可贵的自觉。   更多文章: 陈星彤/初来乍到,大家最好奇的是___ 叶洢颖/我参观了首次对媒体开放的JDT 关丽玲/当监票员日记 黄琬焮/邮寄选票初体验 白慧琪/战车
2年前
4年前,我在告别了传统媒体行业后,成为一名网络媒体编辑,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小编”。以生活资讯分享平台属性来说,小编上镜参与拍摄,才能让照片有“人气”,但要让自己的面容曝光在众人面前,内向的我自然有所却步。所幸工作平台多数时候只需拍到唇部或是远景拍摄,加之自己的皮肤状态不错,因此工作三年来,我依然是那位不化妆上班的小编。 身为小编,每次拍摄都需要“出手”,但我的手指又粗又短之余,还有很多皱褶。于是摄影师在为照片修图调色时,还得替我的手磨皮。有次摄影师让我看了前后对比图,我突然感谢修图软件的发明。我还曾经特别交代新来的摄影师要注意这个细节,否则再好吃的食物,配上一双粗糙苍老的手,想必瞬间食欲全无。 “脚退后”“手伸出来一点”“举高”“看到你的头了”“笑”“手指放松一点”……外人看到的照片,是一张张经过修图调色,充满意境的风景照,殊不知背后的我们常在众目睽睽下拗出各种奇怪的动作。以常见的手捧两杯饮料,与饮料店招牌拍照为例,幕后花絮常是身高不到155公分的我在艳阳下,站在马路边,双手举高到极限的同时将头后仰以免挡到画面,十分考验柔韧性。 在众多食物中,个人觉得最难拍的是面条和爆浆流体类食物了。可别小看那几根面条,要如何将面条,尤其是意大利面这种较滑的面条用叉子卷得好看不凌乱,可真个技术活儿。常常试了几次后,不是摄影师妥协,就是请随行的经理帮忙——她拉的面条总是卖相极好。流沙包这类爆浆或流体食物,则因无法控制食物里头酱汁的流向,多以失败告终。我还试过有一次在公司拍摄娘惹糕,掰开糕点时被ondeh-ondeh里的椰糖浆直射白色上衣。 瘦身计划效果不彰 说起小编的工作福利,大家想到的是经常可以吃到各种“好料”。但其实我们都得等拍摄结束后才能用餐,一般距离上菜得有一小时以上,而且尽管已事先交代,绝大部分商家仍会在我们抵达后才开始备餐。有时若准备的菜肴数量过多,等待中的我不禁感慨“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除了经常没法吃完商家准备的食物导致浪费,我们也会因外食的次数多了而味觉疲劳。而且,外头的食物一般比较重口味,加之不时会有下午茶或甜点类型拍摄,于是我嚷嚷了几年的瘦身计划最终效果不彰。 几年下来,虽然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经营新媒体平台,内容还是以吃喝玩乐居多。或许大马人的阅读习惯需要重新建构和培养,但一直分享这类速食资讯后,我终究还是厌倦了。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2年前
前前后后花了大概2个月左右的时间,【活力副刊】与寻人启事合作的拍摄计划,终于在上个星期杀青了! 杀青几天后,我却病倒了,还迷迷糊糊的梦到自己在拍摄现场忙进忙出。看来是拍摄期间精神太紧绷,突然松懈下来的身子在抗议。 说到拍摄,影视幕后可说是我大学毕业后向往的工作,可惜我错过了。唯一一次最接近幕后团队是当“茄哩啡”的时候,虽然只是当“背景”,但是可以近距离看到黑衣CREW各就各位;有的忙着设置灯光;有的在布置场地;有的忙着帮正在背台词的演员化妆。全场预备好,导演一声“ACTION”又是另一个画面了,感觉好酷! 在江湖闯荡多年后,我还是没有真正体验到影视幕后工作。没想到加入副刊当网络编辑,竟然有机会接触拍摄工作,而且这次还跟专业团队“寻人启事”合作!想到可以当影视幕后CREW就觉得兴奋,有种“儿时的梦终于成真”的感觉。 3位小编带着实习的心态参与,5月杪开始筹备,从人物筛选、前期采访、协调、堪景到现场拍摄、灯光设置、收音、采访等等,虽然平时有拍摄,但这些对我们来说都算蛮新鲜的。打头阵采访的我更是紧张到不行,生怕自己的一个小动作会毁了全场,完全酷不起来。 副刊拍摄团队……哦不我们没有团队,向来都是单打独斗,3位小编轮流上阵,一有拍摄工作,一部摄影机一台脚架,背起来就去拍摄噜!是的,你没看错,我们的摄影器材就是这么阳春。听说我未加入副刊之前的那个年代,是用自己的手机拍摄的呢,同事壮编曾经发生拍摄到一半手机内存不足,被逼暂停拍摄,最后含泪删除珍贵照片和Apps才得以继续拍摄。 不瞒你说,副刊视频一路以来就是这样跌跌撞撞制作出来的。不过(希望)接下来可能不一样了。 经多两个月的实习,我终于体验到像样的影视幕后工作,一部看似简单的影片并不是导演一声“ACTION”就可以拍出来的,前面的准备功夫可不少呢。 感谢两位导演这两个月来无私的指导。不管是Co导的随性还是雷导的严谨,在工作上,两个人的性格加起来刚刚好,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对象。 虽然这次的拍摄比我们平时的拍摄时间多出好几倍,每一场都早出晚归甚至要加班,很累但是很开心。从一开始连补光灯都不会设置,到导演一Cue就知道要做什么,在职那么久还可以像实习生这样边工作边学习边玩乐,真的很感恩。当然也要感谢6位受访者的配合,让每一场拍摄都能顺利进行。 如果你刚好阅读到这篇文章,请你一定要期待一下,这6集有专业导演助阵的视频。当然也别忘了支持小编们以前和之后制作的视频。   更多文章: 郭慧筠/什么是你的人生意义? 李依芳/月球任务 林德成/长者内心需要一份踏实 袁博文/浴室“笨”装备,救命! 林芷桑/你是不是“压力山大”? 张露华/浪浪的守护者
2年前
我又在吃蛋糕、雪糕!平日不会主动吃甜食的我,这个月已经买了好几次蛋糕、雪糕、奶茶。听说吃甜食可纾缓压力、心情变好…… 某天,主任老黄问“小编”有没有兴趣跟“阿管”学习拍摄时,小编们都说好啊、有兴趣。隔天上班,老黄就说昨天的提案已拍板定案,下午建立WhatsApp新群,隔天就要会议。突然高效地进展神速,真让人措手不及……会议结束之后,小编们开始讨论、寻找适合的目标人物、搜集资料,一个月后交上方案。 5月中,终于入正题了,会议一开就是四五个小时。离正式开拍,只有两个星期,人物与档期要一一敲定,约受访者前期会议、整理访纲、勘景等等,3个小编各自领了两个人物,在忙新项目期间,当然同时也要把日常工作处理好。 因为出差而无法参与这次新项目的“白旁编”在群里问,突然开turbo问你们怎样啊?我回说,“没什么啦,压力大到想逃避而已,连做梦都梦到在跟上司报告进度……”领座同事阿紫说,印象向来什么都搞得定的我,很少看我这么压力,那就真压力大啊!一点都没夸张,“火星小编”说她很焦虑,连最steady的“小壮编”也说有压力。 就是会一直反复在想,事前功课有做好吗、是不是有把事情都做好了、还有什么需要再补充、好像可以做得更好,但又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也不懂自己做得对不对或好不好,自己的不足会不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够专业等等小事情,都会操碎了心。 虽然老黄有告诉我们不需要太压力,只是学习。其实,我们也知道,可是习惯躲幕后的小编,突然要走向幕前作业,每当要处理相关事宜时,压力就是自然会现身。 压力是一种主观反映。适度的心理压力或应激,对驱动机体适应环境是有利的,它可以提高机体的警觉水平与潜能,以应付各种变化的情境和事件的挑战。但是,如果心理压力持续时间过长或应激状态过于强烈,需要较大的努力才能适应,就会扰乱身心平衡。 当压力山大到想逃避,怎么办?除了吃些甜食,睡觉、运动、听歌、看书、看动漫都是我的纾压方法。歌,我喜欢选一首歌可以无限循环8-10个小时直到听腻为止,要知道不是每一首歌都适合loop,我的loop歌单里只有5首。再来,就是转念吧——客观地看待工作,化大任务为小步骤,放弃完美、积极面对“没表现好”,相信能力会提升。最后,希望6月快点过去,好喘口气啊! 到底是什么新项目呢?敬请留守《活力副刊》吧!   更多文章: 张露华/浪浪的守护者 许钦斐/布告栏 关丽玲/想当年的沟通艺术 梁靖芬/走神的必要 黄俊麟/父亲的座驾 蒙慧贤/一颗螺丝钉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