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小说创作
星云
小说组推荐发表/孩子/贺正仪(八打灵再也)
我闭上眼睛,等着诊所的护士叫我的名字。因为是第一次过来,刚刚填过了个人资料,签了几个名字,可是我并不知道签过的纸张是什么内容。坐在周围的女病人,一些好像肚子里藏了足球,一些好像挺着大肚腩而已,一些肚子大得好像快要爆炸了。 怀孕并不是生病,不过妇产科医生都把我们称为“病人”。我闭着眼睛想着,应该怎么称呼我们呢?毕竟我们来诊所看医生,不叫病人可以叫客户吗?可是我想不到英文的‘patient’可以翻译成什么更贴切的词语。想这个有的没的,目的是要把我忐忑不安的心情压下去。不过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今天我是来堕胎的。那我算不算病人?我子宫里红枣般的胚胎是一个小生命,并不是肿瘤,怎么想,孕妇也不算是病人。 当初,发现我怀孕的时候,正踌躇着要不要告诉志明,怎么知道那个王八蛋竟然比我快了一步,一个简讯发过来:我们还是继续当朋友吧。连分手这两个字都不敢明确地说出来,我就断定他是个懦夫,接下来的任何事情我自己一个人承担,与他无关。 “Boey Chin Yi” 护士叫了我的名字,在一扇灰色的门前等我。她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板,是我刚才填上的表格。她推开门让我进去,门后是个走廊。往前走了约20公尺,来到一座电梯前,‘叮’的一声电梯打开,那位护士和我一起进去,按了其中一个按钮,电梯开始向下降。 电梯门一打开,一阵凉气扑来,有一股很香浓的中药味,眼前是一间高级医院,工作人员穿着白色外套走动,每个人的脸上一副忙碌的样子。其中一个女人脸带微笑向我们走来,她向护士点了点头,护士把手上的文件夹板交给她之后就退下了。 “你好,请你确认一下你的姓名和出生日期?” “梅沁怡,90年8月9日。” 她看了手上的资料点了点头。 “欢迎来到伟益中医院。我是陈医师。请跟我来,我会带你到第一站。” “我是约好了在林诊所做一个手术的。这个和我的手术有什么关系?”我不耐烦起来,担心像这样高级的地方,走过一块地板也要收费。 “你放心,这个过程包括在你的手术之内的。”我完全不知道堕胎的程序,只好安静地跟着她。 我随着她走进312房,陈医师请我坐在米黄色沙发上。她端上一杯饮料放在我面前的小桌,说待会儿手术会消耗大量元气,需要喝一喝这杯中药做好准备。我喝得出红枣枸杞子的味道,还有一种特别香醇的味道,说不出是什么上等的药材。一喝下去,感觉到一股暖气从丹田延伸至全身,一定是上等补品。 陈医师说了这杯茶可以补气养颜之类的好处,接着按一按遥控器,四面墙亮了起来,原来墙内都是橱柜,仔细一看,是一排排的透明玻璃樽,里面装满类似红枣和人参的药材。陈医师指着墙里的玻璃樽,说这些都是一个月至三个月的胚胎制成的上等药材。刚才我喝的那杯中药就是这些药材炖成的。 我听了大惊,立刻作呕。陈医师没留意我的反应,一脸光荣地观察橱柜里的玻璃樽,好像一个个都是她亲生孩子一样。 陈医师回过神来,发现到我扭曲的脸,拍一拍我的肩膀,说这药神奇的地方是一喝下去立刻就打到身体各处任脉。不等我反应过来,就拉着我往后面的另一扇门走去。 跨过门栏那一刻,眼前一亮,药材味扑鼻而来。我们到了好像炼丹的地方,有约十排的长桌长凳。凳子上坐着密密麻麻的鬼仔,井井有条地在工作:有的在煎药,有的在捡药,各自忙各自的。 陈医师解释说这群鬼仔是由4个月到6个月的胎儿制作出来的。它们是这个中心的员工,负责处理中心的出产过程,从3个月以下的胚胎到7个月或以上的初生婴儿的器官都由这些鬼仔帮忙处理。 鬼仔比孩子容易养多了 “7个月以上的初生婴儿?”我看到眼前的情形已经吓到半死了,可是陈医师这句话让我觉得更可怖的还在后头。 陈医师打个手势要我跟着她走。我们从炼丹房后面的一扇门进入一间密室,透过一片玻璃看见好像手术室的情形:穿着白袍的人在手术台上动着手术。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个刚出世的婴儿。 “这是最后一站了,我们在这里处理7个月到九个月的婴儿。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孩子,等着捐献器官,这些弃婴的器官将被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我抱着头,呼吸急促,无法接受刚刚所看到的一切,对着陈医师大喊:“你们怎么可以那么残忍,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孩子啊!” 忍不住大哭起来。 陈医师一脸不解的看着我:“可是梅小姐,你这是怎么的?你现在不是已经和林诊所约好要来堕胎的,不要这个孩子吗?从你体内拿了出来丢掉就是垃圾、废物,那我们在这里做的都是废物利用。我们又不是去偷去抢,只是利用你们不要的东西罢了啊! 好了,不再啰嗦了。你看看这张价格表。这个正是我们今天带你来这里的目的,因为在不同的时期拿掉孩子有不同的价格。越迟拿掉,我们给你的补贴金就越多。这只是给你多一个选择。更何况,你刚才已经签名同意了,把拿掉的胚胎全盘交给诊所处理。如果你答应和我们合作,你还有钱收呢。” 我呆呆地看着陈医师交给我的价格表。 First Trimester (一至三个月) – RM XXX *Second Trimester (四至六个月)- RM XXXX Third Trimester (七至九个月) – RM XXXXX *如果您选择四至六个月的配套,我们将提供专业的魔法和巫术,把胎儿制成鬼仔。 陈医师说:“鬼仔比孩子容易养多了。不会哭闹、不会生病、永远那么玲珑可爱。当然,如果你最终舍不得而打算收留它,医药费就另计了。” 忽然,紧急铃响起,透过广播系统报告,得知炼丹房里有两只鬼仔打起架来,请陈医师到那里平息风波。 陈医师对我点点头,叫我考虑了之后再告诉她,刚才的护士会带我回林诊所去。说完,她就从刚才进来的门出去了。刚才的护士不知何时已静悄悄出现在我身旁,带我走回刚才的电梯,回到上面去。 一到诊所,我立刻飞快地离开那个鬼地方。 5年后…… 我在机场的星巴克一面看书一面喝抹茶拿铁,等待东京的班机去旅行。忽然有一个母亲,追着她5岁的孩子,到隔壁桌坐下。孩子很可爱且好动;他的母亲看起来一副疲惫的样子,不时向我投射羡慕的眼光。 我给她一个鼓励的微笑。5年了,那时候胚胎只有红枣那般大。现在,那孩子也应该有隔壁桌这个孩子那般大了。我心里祷告:但愿我的孩子在他的养父养母的抚养下健康快乐地长大。 【方肯点评】 这篇小说写准备堕胎的主角,发现诊所利用被舍弃的胎儿于不法用途上,最后在道德和伦理的冲撞下,主角选择把孩子生下来,并交给他人收养。 这是一篇探讨胎儿生命的问题:孕妇决定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抑或将孩子的一生交给另一个陌生人,这等同于对一个生命的舍弃。作者做出第三个决定,那就是交由他人收养,甚是政治正确,结局也圆满。 作者发挥了想像力,把背景设定都交代得清晰,只是在描写和刻画还需要再加强。比如诊所的氛围、人物的形象等。
7月前
星云
文艺春秋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每次读萧红,都有想写一写她的冲动。 每次都印证了:可以留下来的,可以让人一直一直读着的作品,其关键原因在于作家有其文学主张和信仰:不跟随潮流、不概念化、拒绝教条写作;直面生存境遇,尝尽人生百味而不矫情。这些前提为优秀作品奠定了基础。 萧红生逢乱世,笔下的都是血泪人生。论政治、时局,她无意察时趋势,只写她眼中的世界,写她对人生的感触和觉悟,以及对于战争的苦难体验。 而我更喜爱的是她运用语言文字的风格和技巧,那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原创敍事。若说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最具个人风格的作家,相信没有人会置疑的。读过她作品的相信都会对她毫无保留,无所顾忌的直率,留下深刻的印象。她那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的语言,掺着创见,句句新颖。她的小说,同时也是内倾而激荡的,感觉就像是在写一种心境。就是这样的“不像小说”的写法,反而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有学者认为,萧红的写作是为中国大地立传。换言之,她的作品是写给人民群众看的。这样的观点,牵强附会不至于,但是为了符合某种意识而为之,倒是有迹可寻。 然而写作这回事,尤其是写小说,是无法与世无争,无法脱离时代时局的。而萧红的文学主张,是维护文学的自主性。她写底层社会贫困的弱势群体,写被男权压迫的女性,却不受主流的左翼文学所影响。 萧红的文学自主,并非回避政治,而是要找一处安静的栖身之地,却也办不到。即使是这样,不管描述的是人的善良温厚还是愚昧无知,都是对苍生的一种悲悯。即使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已远去,也并不觉得过时。从文学层面上来看,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考验,除了才华,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外,便是对苍生的悲悯了。萧红是个理想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她写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写农民,写弱势群体,那是她所熟悉的,因此对于这些人物,除了予以同情,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同理心,尤其是对女性的悲剧命运。她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堪称女性主义小说。无奈偏生不逢时,更讽刺的是她的一生受尽男人的伤害,身心耗损;出现在她生命中的几个男人,都有没有善待她。临终她为自己极尽坎坷的短暂一生作了总结:“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短命的女人,看不到今时的女性作为。 她的自传体小说《商市街》(其实说是散文也无不可。章与章之间是独立的,合在一起则成一系列生活实况场景,有点像日记)意蕴丰厚,体验深刻。背景是1932年到1934之的中国东北哈尔滨。那时的哈尔滨几乎是一个外国人的世界。1932年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之前又因俄国的十月革命,大批俄人逃到哈尔滨。1904的俄国东方铁路工程又为哈哈尔滨带来了更多的俄人。《商市街》中的“欧巴罗旅馆”就是俄人所开的(在《商市街》文中多次提到的“黑列巴”即是俄语黑面包),《商市街》开章描述的是她与华郎(即作家萧军)同居在馆里,生活贫困,三餐不继。最难受的感觉莫过是饥寒交迫。对于“饿”,她的描述触目惊心:“我拿什么来喂饱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可以吃吗?”对于冷的描写更教人毛骨悚然:“在屋里,只要有火炉生着火,我就站在炉边,或者更冷时我还能坐到铁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若没有木柴,我就披着被子坐在床上,一天不离床,一夜不离床。但到外边可怎么能去呢?披着被子能上街吗?……雪带给我不安,带给我恐怖,带给我终夜不舒适的各种梦……麻雀冻死在电线上,死了仍挂在电线上,行人在旷野白色的大树林一排排的僵直着,还有一些把四肢都冻去了……” 这就是饥寒交迫最真实的描写了。萧红敍述的不仅是她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种生活的经验,写出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挣扎着活下去的。而说到生存之艰难,说到活着之窘困,她的际遇则无有比拟,令人思之神伤。 相关文章: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重读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与君书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痛苦的乐趣
8月前
文艺春秋
文艺春秋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重读
近来都在读旧书,无事便随手取一本,不论是在灯下翻读,还是在等待的无聊间隙间,都读得满心欢喜。旧书如酒,越陈越香醇。散文小品固然也读,但总不比小说来得有深度。小说之所以有深度,是因为有故事,有亦喜亦悲的人生滋味,让我心存期待;想看看作家如何把想像、虚构与真实的生活写得切切实实,以及人的感情损伤是怎样发生的。不但如此,小说还得抛开理论;描写人物,就让人物活在他们的时代里面。 正如这本《阁楼》,隔了那么多年再重读,首先,是自己的人生跨度大了,心情也变了,总觉得人生是不断地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不熟悉的,甚至是发现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因此即使是随手翻翻,也发现王安忆实在是可佩服的。虽然写《阁楼》时她还很年轻(《阁楼》写于1986年)。据她自己说,《阁楼》是听了一位老人跟她讲述的故事写成的。换句话说,故事是听回来的,然而体会却是她自己的。其实故事本身很枯燥,题材也很乏味,但王安忆却能着墨成情,感人至深。是她将自己融入到故事背景的时代里,使故事得到昇华,在现实中颤动。 《阁楼》是写一个叫王景全的男人,潜心搞技术改革。他辞去工作,在家的阁楼上搞节煤研究。研发出可以比普通炉子节省煤球达三分之二的新炉子,也就是以七钱的一只煤球,和一兩柴片,可以煮熟一斤米。一心一意要把炉子推广,因为“煤是很宝贵的,里面含有四百多种元素。日本可以提炼四百多种,上海可以提炼一百多种。地球上的煤不会多出来,只会少下去,而用在一日三餐上多可惜呀。用光了,子孙就没有了。” 所以,节省煤不但很重要,也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他曾写过一百多封信去各政府部门,希望可以大量制造他的炉子,推广出去造福人群,可总是石沉大海…… 《阁楼》开章时写王景全在街上示范他的节煤炉。饭煮熟了一锅又一锅,吸引了许多人围观。开始时人们以为他是卖药的,看了“表演”就当他是变戏法。看完煮熟一锅饭就散去,把位子让给新到的人。后来警察来驱赶,说他阻碍交通。 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个热心人说他的研究很有价值,应该去联系有关部门。他回答说信已经写过一二百封了全都石沉大海。热心人说写信是没有用的,要亲自去才有用。他于是跑了很多部门,都不成功。还屡屡上当,让人剽窃了,仿造后拿到市场去卖,不但不节省,反而更费煤球。为他抱不平的人很高兴,他却不停说:害人,害人精! 经过反复思考后,他决定到杭州工业管理局去。待他筹足路费上了路,又让人追回来——文化大革命了,他最后的一点首饰也被抄去,家里揭不开锅,不得不停下来关心一家人的的肚子。他种菜,孩子已停课,割草卖钱换点米。他沉默,孩子看出他不开心,说不要灰心,坚持下去。他又回到阁楼上去研究。新的炉子又造出来了,仍是七钱煤煮熟一斤米,不同的是一兩柴也省了,只需一张报纸!但到底是文化大革命,推广无门,又一次劳作让人剽窃。他的发明出现在展览馆里,却换上别人的名字。回家把事告诉孩子,孩子想了想,眼睛一亮:我们去找主席,先写信告诉主席我们有许多种炉子,有煤炉、柴炉、食堂炉灶,能大大地节约用煤。最后北京派人来了,结果还是没被推广。 小说结尾是:王景全决定骑车去浙江乡下推广。帮乡下人做炉子,只要给他一口饭吃,便可继续研究。儿子支持他,左邻右舍也支持。上路那天大家都来送行,一辆脚车变十多辆,十多辆变几十辆,一下子就变成浩浩荡荡的队伍。 王安忆并没有讲究太多的技巧,但深沉凝重的内涵,主角以天下为己任的坚毅,都成了这篇小说的灵魂精魄。 我一直喜欢王安忆的小说,常常留意她的新作,那几乎是一种等待的心情,像个小粉丝。其实又怎是个“小粉”概括得了? 相关文章: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远方有战争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与君书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痛苦的乐趣
9月前
文艺春秋
文艺春秋
【文学关键字】杨嘉仁/小说之河
特别有潜力的小说新人,偶尔会深入刻画对说故事“无用”的场面,甚至纯粹写景,多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为尽情发挥文笔潜能。
3年前
文艺春秋
文艺春秋
【文学关键字】杨嘉仁/小说之门?
【小说创作谈/六之二】 当我们在文艺版谈“小说”,仍得加括号,写上“文学”,意味着括号内的事,不是无需多说,就是欲言又止。“(文学)小说”的处境牵扯了“为何文学?”的哲学问题,面对各种俗世力量的撞击,常带来“我的小说不是你的小说”的局面,以及“为何需要理会那些压抑而心事重重的人物?”、“为何故事中总有各种躲躲藏藏的暗影?”之类的问题。 校园写作新人在还没有进入文学创作的状态之前,经历“直白、流畅叙事”的作文训练,无论议论抒情,属于写作前的“非文学”准备阶段。而校园文学奖常见涉及抄袭的作品,可见对作品“原创性”的无知。这些作品多是被学校老师发现并淘汰,而不是校外评审,因前者更了解学生日常的阅读范畴。评审多年就会知道,“中国腔”很重的作品,十之八九是抄袭。故校园“文学”更急需处理基本创作观念和各种写作前的问题(包括文法、造句、分段等),多于文学之入门。 小说创作是否有门可入?在现实世界中,无论线上线下,故事无所不在,小说几乎同等于讲故事,且人人都能讲故事,推开“小说之门”似乎轻而易举。村上春树在《身为职业小说家》一书指出,小说“都呈现一种大门非常宽的型态”。在马华文坛现状而言,只要在报刊版位如【文艺春秋】发表作品,或得到文学奖的肯定,即可得入门票。若再参与小说课及文学讲座,获得作家指引,或与文友交流,在课余业余勤于书写,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是推门而入的过程。吊诡的是,长期下来我们很难确定自己“是否真有所得”(例如大量阅读可能仅让人成为更好的读者),往往门内依然有一扇接一扇的门(每个人遇见的门都不同)。某种“纯文学小说”似乎就在那无法企及的后方尽头。 入门的叩问,除却所有外缘,依然得回到逐字写下的文本,而文字和书写者的内心,必然紧密相连,“为何而写?”是需要常自我“观照”的问题——写小说最根本的原动力,如村上春树那种“自由且自然的感觉”,每个人都不会相同,或安顿心事,或梳理人生,或自娱,超然于文学奖奖金和版税,皆不会在文字表面轻易显露。小说文字凸显的,往往是作者引导着读者的,一种对外“观看”的方式或角度,不仅是电影般连串铺陈的画面、声光和动作。当作者凝视故事中的人物及其遭遇,或悲悯,或无助,也可能带着绝对的无情。当作者不施予任何眼角的余光,读者肯定看不到故事的褶皱、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景的交融和水到渠成的动人叙述。 初写者对于塑造自己文字的外来影响,可能不自觉。那是一种类似“业障”的存在、书写的默认设置,包括过去累积的阅读量和知识、逐步建立的创作观、创作手法、价值观等,都需要定期“自我观照”和“清理”。初写者眼下最大的障碍物,大概就是各种通俗小说的套路和类型,尤其是“网路文学”平台、社交媒体海量的故事,涉猎久了便局限了叙事视野,只求迅速“交代”和“填塞”故事情节。除了直白的陈述,这类语言欠缺想像力和“展现”人物和情节的手法,遑论文学修辞。长期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类型、网络影音媒体等,对书写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足以让年轻作者自然而然地写出“抠门”、“嘚瑟”之类的词汇(一如前人写“斗争”、“热爱祖国”)。网络世界让眼球的竞争变得直接而残酷,对文学而言,无法迅速回应“快闪”中的世界或许已是一种式微。若还能有一丝余力,任性地动用不一样的语言和手法,小说或许还能扳回一局。 有一种门可能是专为“文青”而设。常见类似人称“文青小说”的新人作品,下笔随心所欲,看来抗拒说故事,回避任何情节、技巧或结构,作者多是从写散文或新诗转而尝试小说文体,志在扩大之前无法充分展现的场景和心情故事,或借小说角色发表意见。这里头肯定有对小说的一些误会,虽不至于源自黎紫书提过的“对故事的轻蔑”,写多了却也自成套路。新人作者可能是抱持“创作是随心所欲”这观点,或不喜欢“说故事的刻意”,也有对一些大师的盲目模仿。他们也可能在追求一种“动人”的小说,但小说动人之处不只是情感上的“感动”或角色的喜怒哀乐;或尝试酝酿一种“诗意”,但小说之诗意不只是单纯的文字之美,还可包括故事整体结构的“美学”、“艺术效果”,人性和命运的碰撞和纠葛,而朦胧、松散的叙事未必是诗意的,更多的时候看来是取巧、甚至敷衍的。 回到校园文学的范畴,以上的文青风格即是常见的“散文化”或“散文思维”,依然属于从作文或散文过度到小说练习的“中间状态”,不是那种对西西、沈从文而言的成熟创作手法上的意义。这类作品为作者自身的情感(很多时候是情绪)服务,不为读者,不为人物,也不为叙事,对比“散文化”作为叙事手法,或游走在文体边界的文字实验,不是同一个写作阶段或相同出发点的事。校园文学奖偶尔会大量出现处理文化传承议题(如节日风俗)的小说,但叙事都是类似历史或文化散文笔法,角色如游客参观主题博物馆,蜻蜓点水,故事情节薄弱之余,也同时错失了原本更适合深入书写的散文体裁,以致两头不到岸。文体的选择有时不能勉强。 写作初期有意无意模仿大师,或许难免,长远而言不切实际,因小说新人眼下的素材、故事人物、背景时空等都是独特的,到头来即使风格手法类似,未必是最适合故事的选择,作者更会不自觉地远离了其他可能,这依然是需要长期“观照”的影响来源。中文意识流小说第一人(有说第二人)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使用意识流手法,是有意为之,处理大都会题材的书写策略,不完全是赶潮流(离西方文坛意识流滥觞数十年了)。红极一时的南美洲魔幻写实,能否用在此时此刻的马来西亚?自然有其可为和不可为之处(现实往往更魔幻)。适度的模仿和调动“大师”或各流派的叙事方式需要创作上的理由,但真不能依赖太久。况且当读者们能够在书店里看到某“主义”流派的作品全貌时,这些创作思潮的顶峰在西方早已过去了。 面对“出版业”的推陈出新,读者们处在“被动接收”的位置,例如魔幻写实派别,原本是南美小支流,在出版商连番炒作下才进入主流市场。除了赏析和模仿大师们的作品,背后的脉络(和机缘巧合)也不容忽视,并思考“为何阅读?”。读者们可能错过的、大师们以外的作品谱系往往是更丰富的,没有必要独沽一味。如果没有把外来元素内化成自己的文字血肉,到头来小说新人在多年后,仍会在脸上挂着卡夫卡、卡尔维诺、马奎斯、张爱玲、村上春树等作家的头像而无法摘除,或拖着他们的影子行走,那也是一种推不开的大师级障碍。 (编按:本系列每月第三个星期五刊出。) 延伸阅读: 【小说创作谈 / 六之一】杨嘉仁/让人心律不整的小说
3年前
文艺春秋
文艺春秋
【文学关键字】杨嘉仁/让人心律不整的小说
在马大深耕文学创作班担任导师数年,学生年龄层从中学生到退休人士,无论写作经验,大多认真勤恳,不像黎紫书“在网上遇到”的写作新手,故说不出狠话,最狠的部分只好安置在导师评语,任其暗流涌动,在学生的写作历程中适时爆发。批评过多或太直接,自然不讨好,后来才觉悟写评语也是艺术。
3年前
文艺春秋
更多小说创作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