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尼采

在当代民主社会相对自由的氛围下,“否定性”已被过度的“肯定性”取代。社会以量产为标准,鼓动个体多样化生产与创造,在自我要求超负荷的情况下,引发现代人的倦怠感与无力感。 “我没问题”、“我可以的”、“我一定行”等精神喊话,成为现代人攻克生活上的挑战与困境时,不断自我灌输的“正面”表现。倘若精神喊话能够解决大部分的负面情绪,为何“内耗”以及与之相抗衡的“躺平”状态,会成为现代人身上常见的特征?而抑郁症与焦虑症也成为现代人相当普遍的心理疾病?当代哲学家韩炳哲认为,我们的社会正从20世纪的“规训社会”转变为21世纪的“功绩社会”,强调绩效(KPI)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常态。 对自我要求太高 作为引介类书籍,韩炳哲不再局限于传统且深奥的哲学概念及说辞,以深入浅出方式将哲学思考融入当代社会,引发读者反思人类的生活现状。在《倦怠社会》韩炳哲指出20世纪为“规训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否定性(negativity)规范。换句话说,社会通过阻止人类的行动,以达到约束和管控的作用。促发点是笼罩于20世纪社会的传染病症,如霍乱(Cholera)、艾滋病、萨斯和莫斯(Sars & Mers),人类(尤其是患者)在未能迎合或达到社会的既定要求下,将遭孤立或隔离。反之,在当代民主社会相对自由的氛围下,“否定性”已被过度的“肯定性”取代。社会以量产为标准,鼓动个体多样化生产与创造,在自我要求超负荷的情况下,引发现代人的倦怠感与无力感。常见的说辞是——斜杠(Slash)、多任务(Multi-task)、碎片化(Fragmentation)等,能操控前述“技能”的人较常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器重。 问题在于,上述“技能”让人误以为自己拥有无限的能力,因此当任务无法及时完成时,伴随的是出于道德感的自我剥削与攻击。换句话说,每个人的能力其实有限,但看重绩效的社会并不考虑这一点,而人类也不自觉堕入“别人行,我也行”的精神内耗中,认为无法完成任务是出于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又恶性循环式地逼迫自己“多做事”。然而当得不到相应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时,就会导致身心俱疲。不仅如此,人类的注意力结构也因内耗过度而逐步瓦解。尤其处在接收信息如此便捷的时代,我们已无法轻易摒弃接踵而来且喧嚣的外来刺激,认真且专注地只做一件事,久而久之感知能力亦变得支离破碎。值得注意的是,韩炳哲的观点并不完全负面,他相信物极必反的原理,认为当人类过于倦怠时,会开始思索并意识到个中的问题,即书中提及的“启发性倦怠”——人类体验过盲目进取的无意义感后,会反向追求无欲无求或不再迎合社会标准的生活方式。 《倦怠社会》虽篇幅短小,但内容不乏深度。韩炳哲借助傅柯、尼采、阿甘本、汉娜·鄂兰等哲学家的理论,精准地道出当代社会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促使我们反思与检讨:以量和速度为优先考量的社会,真能创造出更为理想与美好的人生吗? 相关文章: 刘丽欣 / 少年也会孤独死 邱然 / 安宁疗护的路,我们一起走
5月前
“鲁迅去世后,停放在万国殡仪馆的小房间时,梵澄一清早就去吊唁,悲伤至极,泣不成声,当时他告诉许广平,鲁迅给他的信,可以集成厚厚一本。”这是赵家璧在《文坛故旧录》所记。赵家璧在《编辑忆旧》也提徐梵澄。他说鲁迅晚年十分看重周文、葛琴及徐梵澄,为他们改稿写序。周文1952年去世,葛琴在文化大革命时被迫害致残,只有徐梵澄长寿平安。 鲁迅宠爱徐梵澄,他告诉许广平“凡有可造之才,不忍其埋没”。赵家璧说他收鲁迅49封信,其中8封谈徐梵澄所译《尼采自传》。徐梵澄写有〈星花旧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回忆〉,长2万字,眼高手高,文气飘逸,灵光处处,隽永耐读。 赵家璧说鲁迅死后,徐梵澄“杳无音讯”。原来侨居印度33年,从事教学、著述与翻译。1979年回国,受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样大隐于市,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他终身未婚,甘于淡泊,饮食起居自己料理,不收生,不立门派,独来独往。扬之水和陆灏因为编者身分,和徐梵澄来往频密,二人在2009年合著一本小书《梵澄先生》。 徐梵澄用英文介绍中国文明,著作包括《周子通书》、《肇论》、《唯识菁华》、《易大传——新儒家入门》,又用中文介绍西方文化,翻译《尼采自传》和《苏鲁支语录》等书。他在印度文明造诣更少有学者可以匹比,中译印度哲学经典有《神圣人生论》、《综合瑜伽论》、《五十奥义书》等书。悠悠人生,视一切偶然。他告诉扬之水,他并“没有匡世救国的心,不过求学问,求真理,一日不懈此志罢了,又引了鲁迅的那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徐梵澄常写古诗,扬之水爱“落花轻拍肩,独行悄已觉”一句,说“很有韵味”。徐梵澄身材瘦高,爱散步,人和诗,学问和悲喜,处处引人联想。 最可贵的是可掌握意愿 虽然担当得起重量级学者称呼,著作曲高和寡却可以预见。俗名因为鲁迅关系,稍有提升。20岁时,写杂文和短篇小说,寄给鲁迅,经推荐后刊登。到鲁迅家,目的为领稿费,却更爱听教诲。他启程到德国留学前一天,向鲁迅告别,不断出现沉默时刻。鲁迅从抽屉里取出一叠钞票,说是所存稿费,却比平时增加。走时鲁迅送到大门口,他鞠躬,一伸身,鲁迅突然目光辉射,执着他右手猛然一握,“我感到那手力极强。这是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我吃了一惊,便分别了。那一握,是教示,是勉励,使人精神振起,要努力,要争气,要在外国好好读书。”徐梵澄说。 1929年8月,徐梵澄入海德堡大学。鲁迅托他代购版画及书刊,徐梵澄所选,皆为精品。二人信中内容,虽有不少涉及银钱、书画汇收之事,但是讨论艺术品之余,可看到美学造诣。徐梵澄在大学选修几门艺术课,闲中学习版画创作。鲁迅珍藏版画中有6幅徐梵澄作品,其中一幅鲁迅中年半身像,用在鲁迅编译《一天的工作》包封上。鲁迅“两眼炯炯有神,突出中式长袍衣领上的两颗盘纽,刀法粗矿有力,颇有特色。”负责编辑的赵家璧说。 徐梵澄有不同常人作风,鲁迅欣然接受。鲁迅推荐徐梵澄杂文时说他“无派而不属于任何翼,能作短评,颇似尼采”。徐梵澄要求保留原稿,鲁迅请许广平代劳,抄了几次许广平发牢骚,鲁迅只好亲自动手。他向《自由谈》编辑黎烈文求助,说抄录费力费时,“忙时殊以为苦,不知馆内有人抄写否?”徐梵澄不知自己要求造成鲁迅困扰,他以为鲁迅身为大作家必有助手,原来是两老代劳。徐梵澄说他自己“真该死”。 鲁迅的信不幸在抗日战争时,和徐梵澄藏书同时丧失。徐梵澄记忆力超强,“信中的话,格言似的,当时揣摩很久,所以记得。”〈星花旧影〉共引述14封来信内容。 第2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贫贱而肆志,富贵则骄人,中国现在嚷口号的人,大致皆有此病。”徐梵澄说鲁迅在谈话中,多次讲到有些革命人士,成了反革命者,怎样“用他人的血来洗自己的手”。鲁迅校刊过《嵇中散集》,将嵇康诗句“贵得肆志,纵心无悔”改动,嵇康原意说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是可以随心所欲掌握意愿,无怨无悔追求理想。徐梵澄说他“自抚生平,从来未尝富贵过。处贫贱是其常情,也未曾怎样肆志。”我忍不住用毛笔将嵇康诗句抄了下来,虽然知道所谓境界,常常知易达难。
8月前
1年前
【读家】没蹭热度,等老高“抄袭”话题退热了,才来谈谈。 8月伊始,YouTuber“蓝泉妈妈”扔下震撼弹,响彻整个中文YouTube圈。“老高抄袭与否”的话题,延烧多日。老高的两篇声明都没承认抄袭,仅以“只有真正的源可以要求我标注源,而且我从来没有说自己是源”等说辞予以推托,引来多方诟病。然而,任何相关帖子下方,几乎都会被老高铁粉的无限支持留言所淹没。这种盲目崇拜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此外,谴责揭发者蹭热度的也为数不少,其中一条留言令我印象深刻,大意就是“看到蓝泉妈妈的嘴脸就不想看了”。这种以貌取人的行事作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里颇有微词。在“铅字文化”盛行的时代,知识主要以纸本为媒介传播,当时的读者也乐于思考。曾几何时,美国一般民众的会聚集于演讲厅,聆听政治人物论述他们的政治主张。有时就连文豪——艾默生及马克吐温等人也是主讲人。 ◢知识型人设,根植粉丝心里 电视机出现之后,娱乐元素成为了重中之重。电视节目变得取悦观众为主,电视上的人物,外型要求渐渐变得比内容更重要。作为延续了电视机功能的YouTube,其放大娱乐的功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老高的频道内容庞杂,都市传说、历史科普、动漫情怀等,不要求严谨真确,但求有趣讨好,老高在视频里对各种题材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型”人设根植在粉丝心里。老高的人设符合《拒绝真相的人:人们为何不相信科学》所描述的魅力领袖的形象:具有特异或强大的特质、能言会道高超的交流技巧以及能调动观众情绪的高超手腕,尤其最后一项,是培养铁粉必不可少的技能。 人脑有两个部位分别掌管理性(前额叶皮质)和感性(边缘皮质),俗称的理性脑和感性脑,当人的情绪高涨时(感性脑活跃),无论是正面或负面,都会压抑理性脑,这就是当我们开心或生气时无法正确判断的生物原因。虽然这种分类法不怎么精确,但对一般读者而言有益于理解。 老高在视频里能说会道,台风稳健,知识渊博的形象早已深入粉丝心里,不少粉丝表示老高是他们的知识来源,甚至鼓励家里的孩子观看。老高很懂观众的心理,以精彩(但未必精确)的故事让观众代入,调控说话节奏吊起观众的情绪,观众自然而然就关闭了理性脑,因此对于他的说法就更能全盘接受。 以色列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受试者第一次接收了某资讯,之后被告知所接收的乃是错误资讯时,感性脑会剧烈活动,从而压制理性脑。少了后者的理性分析,也降低了人们修正错误的初始印象的几率。之后,人们只会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对于相左的想法则会极力抗拒。这种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既有想法的倾向就是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讲述尼采遭到专家批评 由此,对于老高粉不分对错极力护航教主的行径就说得通了。两年前老高讲述尼采时遭到尼采研究专家朱建豪指正(全文可看〈“老高与小茉”最新一期影片中,对于尼采哲学的理解几乎全部都是错误的〉),并呼吁老高能意识到问题,并好好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摆正求学心态。毫不意外,这番言论引来粉丝反弹,并斥责朱之流好扮高端。老高在FB声明里更直接呛声:“任何强加给我们的极端对错观念,我们不接受。” 若以老高频道内容来看,可以把他归类为真确知识圈外的“边缘群体”。通过个人魅力,将其他同样边缘群体的众人收入麾下。共同志趣也好,共同偏好也好,魅力领袖由追随者高高捧起,造神活动因之而起。感性脑作祟之下,尼采事件和抄袭事件在拥趸脑中形成了强烈的“我们”、“他们”的意识,任何妄想说老高不是的都是企图抹黑的“他们”! 然而这种摒弃逻辑思考,独尚感性情绪真的好?研究后真相各种奇葩现象的开山鼻祖之作————《美国的反智传统》的作者肯定会蹙眉摇头。霍夫士达特(Richard Hofstadter)在知识之上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智识(intellect)。在他眼里,有别于成为专业人士运用工具的知识,智识(intellect)则是更偏向于深度思考。但这是最简化的说法,肯定有偏差,想了解更多可以翻阅此书。作者以智识为标准,从美国宗教、民主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不同层面切入,大加挞伐。以宗教为例,作者批评美国宗教界从大觉醒运动后,摒弃了逻辑思考能力,严谨考究精神,取而代之的是激情感性的宣教方式。延续这一作风,后世牧师更看中电视的便利,以亢奋的表演,高亢的腔调动观众的情绪,以夸张动作娱乐观众以达到宣教的目的。此书在特朗普上任总统后,因其自身出格言行,鼓动粉丝引起骚乱而是令人傻眼,于是这本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家追捧的热书。 ◢如何避免轻易被鼓动情绪? 对于该如何避免群众成为易受情绪鼓动的人群,《娱乐至死》与《拒绝真相的人》不谋而合地指向教育(《反智》一书大肆批判美国教育理念)。《娱乐》的建议比较笼统,《拒绝》的方案更加具体:由小学开始插入符合真正学思想的科学方法。除了抨击要求学生了解背诵科学知识,作者也强烈呼吁科学科目必须多进行实验,让学生从体验中习得并内化科学思想,碰到任何难题,不要直接由情感去感受,而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处理。题外话,回想一下我们上学时期到底总共做了多少项实验?身为父母,也可以问问孩子在学校做了多少项实验。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说的是否属实。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