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聯絡我們
登廣告
關於我們
活動
熱門搜索
大事件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美兩黨罕見達共識 將逐步淘汰8種人工食用色素
|
品馨蔬食—傳承媽媽的味道 開啟健康飲食新篇章
|
咖啡廳業者入駐玻州打石山 裝修工程破壞3億年化石
|
受損福島第一核電站 次輪核殘渣取出作業已完成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美兩黨罕見達共識 將逐步淘汰8種人工食用色素
|
品馨蔬食—傳承媽媽的味道 開啟健康飲食新篇章
|
咖啡廳業者入駐玻州打石山 裝修工程破壞3億年化石
|
受損福島第一核電站 次輪核殘渣取出作業已完成
|
這些“養胃”的4個習慣 其實正慢慢傷害你的胃!
|
‹
›
簡
本網站有使用Cookies,請確定同意接受才繼續瀏覽。
瞭解更多
接受
您會選擇新界面或舊界面?
新界面
舊界面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两党罕见达共识 将逐步淘汰8种人工食用色素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咖啡厅业者入驻玻州打石山 装修工程破坏3亿年化石
|
受损福岛第一核电站 次轮核残渣取出作业已完成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两党罕见达共识 将逐步淘汰8种人工食用色素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咖啡厅业者入驻玻州打石山 装修工程破坏3亿年化石
|
受损福岛第一核电站 次轮核残渣取出作业已完成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星洲人
登廣告
互動區
|
下載APP
|
簡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两党罕见达共识 将逐步淘汰8种人工食用色素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咖啡厅业者入驻玻州打石山 装修工程破坏3亿年化石
|
受损福岛第一核电站 次轮核残渣取出作业已完成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美两党罕见达共识 将逐步淘汰8种人工食用色素
|
品馨蔬食—传承妈妈的味道 开启健康饮食新篇章
|
咖啡厅业者入驻玻州打石山 装修工程破坏3亿年化石
|
受损福岛第一核电站 次轮核残渣取出作业已完成
|
这些“养胃”的4个习惯 其实正慢慢伤害你的胃!
|
‹
›
首頁
最新
頭條
IG熱文榜
熱門
國內
即時國內
封面頭條
總編推薦
暖勢力
熱點
全國綜合
社會
政治
教育
我們
專題
發現東盟
帶你來國會
星期天頭條
華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夥伴
星洲人互動優惠
國際
即時國際
天下事
國際頭條
國際拼盤
帶你看世界
坐看雲起
言路
郭總時間
社論
風起波生
非常常識
星期天拿鐵
總編時間
騎驢看本
風雨看潮生
管理與人生
綿裡藏心
亮劍
冷眼橫眉
財經
股市
即時財經
焦點財經
國際財經
投資週刊
娛樂
即時娛樂
國外娛樂
大馬娛樂
影視
地方
金典名號
大都會
大柔佛
大霹靂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馬
花城
古城
東海岸
體育
大馬體育
羽球
足球
籃球
水上
綜合
場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專題
優活
旅遊
美食
專欄
後生可為
東西
時尚
新教育
e潮
藝文
護生
看車
養生
家庭
文藝春秋
星雲
人物
影音
讀家
花蹤
亞航新鮮事
學海
動力青年
學記
後浪坊
星洲人
VIP文
會員文
最夯
鄭丁賢
林瑞源
時事觀點
深度報道
投資理財
非凡人物
族群印記
身心靈
VIP獨享
百格
星角攝
圖說大馬
國際寫真
好運來
萬能
多多
大馬彩
熱門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尼采
讀家
林嘉燕 / ”積極“惹的禍
在當代民主社會相對自由的氛圍下,“否定性”已被過度的“肯定性”取代。社會以量產為標準,鼓動個體多樣化生產與創造,在自我要求超負荷的情況下,引發現代人的倦怠感與無力感。 “我沒問題”、“我可以的”、“我一定行”等精神喊話,成為現代人攻克生活上的挑戰與困境時,不斷自我灌輸的“正面”表現。倘若精神喊話能夠解決大部分的負面情緒,為何“內耗”以及與之相抗衡的“躺平”狀態,會成為現代人身上常見的特徵?而抑鬱症與焦慮症也成為現代人相當普遍的心理疾病?當代哲學家韓炳哲認為,我們的社會正從20世紀的“規訓社會”轉變為21世紀的“功績社會”,強調績效(KPI)成為現代社會的新常態。 對自我要求太高 作為引介類書籍,韓炳哲不再侷限於傳統且深奧的哲學概念及說辭,以深入淺出方式將哲學思考融入當代社會,引發讀者反思人類的生活現狀。在《倦怠社會》韓炳哲指出20世紀為“規訓社會”,與之相對應的是否定性(negativity)規範。換句話說,社會通過阻止人類的行動,以達到約束和管控的作用。促發點是籠罩於20世紀社會的傳染病症,如霍亂(Cholera)、艾滋病、薩斯和莫斯(Sars & Mers),人類(尤其是患者)在未能迎合或達到社會的既定要求下,將遭孤立或隔離。反之,在當代民主社會相對自由的氛圍下,“否定性”已被過度的“肯定性”取代。社會以量產為標準,鼓動個體多樣化生產與創造,在自我要求超負荷的情況下,引發現代人的倦怠感與無力感。常見的說辭是——斜槓(Slash)、多任務(Multi-task)、碎片化(Fragmentation)等,能操控前述“技能”的人較常獲得社會的認可與器重。 問題在於,上述“技能”讓人誤以為自己擁有無限的能力,因此當任務無法及時完成時,伴隨的是出於道德感的自我剝削與攻擊。換句話說,每個人的能力其實有限,但看重績效的社會並不考慮這一點,而人類也不自覺墮入“別人行,我也行”的精神內耗中,認為無法完成任務是出於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又惡性循環式地逼迫自己“多做事”。然而當得不到相應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時,就會導致身心俱疲。不僅如此,人類的注意力結構也因內耗過度而逐步瓦解。尤其處在接收信息如此便捷的時代,我們已無法輕易摒棄接踵而來且喧囂的外來刺激,認真且專注地只做一件事,久而久之感知能力亦變得支離破碎。值得注意的是,韓炳哲的觀點並不完全負面,他相信物極必反的原理,認為當人類過於倦怠時,會開始思索並意識到箇中的問題,即書中提及的“啟發性倦怠”——人類體驗過盲目進取的無意義感後,會反向追求無慾無求或不再迎合社會標準的生活方式。 《倦怠社會》雖篇幅短小,但內容不乏深度。韓炳哲藉助傅柯、尼采、阿甘本、漢娜·鄂蘭等哲學家的理論,精準地道出當代社會人的生活狀態,同時促使我們反思與檢討:以量和速度為優先考量的社會,真能創造出更為理想與美好的人生嗎? 相關文章: 劉麗欣 / 少年也會孤獨死 邱然 / 安寧療護的路,我們一起走
9月前
2.8千點閱
讀家
星雲
【如意安詳】落花輕拍肩/何國忠
“魯迅去世後,停放在萬國殯儀館的小房間時,梵澄一清早就去弔唁,悲傷至極,泣不成聲,當時他告訴許廣平,魯迅給他的信,可以集成厚厚一本。”這是趙家璧在《文壇故舊錄》所記。趙家璧在《編輯憶舊》也提徐梵澄。他說魯迅晚年十分看重周文、葛琴及徐梵澄,為他們改稿寫序。周文1952年去世,葛琴在文化大革命時被迫害致殘,只有徐梵澄長壽平安。 魯迅寵愛徐梵澄,他告訴許廣平“凡有可造之才,不忍其埋沒”。趙家璧說他收魯迅49封信,其中8封談徐梵澄所譯《尼采自傳》。徐梵澄寫有〈星花舊影:對魯迅先生的一些回憶〉,長2萬字,眼高手高,文氣飄逸,靈光處處,雋永耐讀。 趙家璧說魯迅死後,徐梵澄“杳無音訊”。原來僑居印度33年,從事教學、著述與翻譯。1979年回國,受聘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樣大隱於市,少在公眾場合露面。他終身未婚,甘於淡泊,飲食起居自己料理,不收生,不立門派,獨來獨往。揚之水和陸灝因為編者身分,和徐梵澄來往頻密,二人在2009年合著一本小書《梵澄先生》。 徐梵澄用英文介紹中國文明,著作包括《周子通書》、《肇論》、《唯識菁華》、《易大傳——新儒家入門》,又用中文介紹西方文化,翻譯《尼采自傳》和《蘇魯支語錄》等書。他在印度文明造詣更少有學者可以匹比,中譯印度哲學經典有《神聖人生論》、《綜合瑜伽論》、《五十奧義書》等書。悠悠人生,視一切偶然。他告訴揚之水,他並“沒有匡世救國的心,不過求學問,求真理,一日不懈此志罷了,又引了魯迅的那句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徐梵澄常寫古詩,揚之水愛“落花輕拍肩,獨行悄已覺”一句,說“很有韻味”。徐梵澄身材瘦高,愛散步,人和詩,學問和悲喜,處處引人聯想。 最可貴的是可掌握意願 雖然擔當得起重量級學者稱呼,著作曲高和寡卻可以預見。俗名因為魯迅關係,稍有提升。20歲時,寫雜文和短篇小說,寄給魯迅,經推薦後刊登。到魯迅家,目的為領稿費,卻更愛聽教誨。他啟程到德國留學前一天,向魯迅告別,不斷出現沉默時刻。魯迅從抽屜裡取出一疊鈔票,說是所存稿費,卻比平時增加。走時魯迅送到大門口,他鞠躬,一伸身,魯迅突然目光輝射,執著他右手猛然一握,“我感到那手力極強。這是以前未曾遇到過的,我吃了一驚,便分別了。那一握,是教示,是勉勵,使人精神振起,要努力,要爭氣,要在外國好好讀書。”徐梵澄說。 1929年8月,徐梵澄入海德堡大學。魯迅託他代購版畫及書刊,徐梵澄所選,皆為精品。二人信中內容,雖有不少涉及銀錢、書畫匯收之事,但是討論藝術品之餘,可看到美學造詣。徐梵澄在大學選修幾門藝術課,閒中學習版畫創作。魯迅珍藏版畫中有6幅徐梵澄作品,其中一幅魯迅中年半身像,用在魯迅編譯《一天的工作》包封上。魯迅“兩眼炯炯有神,突出中式長袍衣領上的兩顆盤紐,刀法粗礦有力,頗有特色。”負責編輯的趙家璧說。 徐梵澄有不同常人作風,魯迅欣然接受。魯迅推薦徐梵澄雜文時說他“無派而不屬於任何翼,能作短評,頗似尼采”。徐梵澄要求保留原稿,魯迅請許廣平代勞,抄了幾次許廣平發牢騷,魯迅只好親自動手。他向《自由談》編輯黎烈文求助,說抄錄費力費時,“忙時殊以為苦,不知館內有人抄寫否?”徐梵澄不知自己要求造成魯迅困擾,他以為魯迅身為大作家必有助手,原來是兩老代勞。徐梵澄說他自己“真該死”。 魯迅的信不幸在抗日戰爭時,和徐梵澄藏書同時喪失。徐梵澄記憶力超強,“信中的話,格言似的,當時揣摩很久,所以記得。”〈星花舊影〉共引述14封來信內容。 第2封信中有這樣一段話:“貧賤而肆志,富貴則驕人,中國現在嚷口號的人,大致皆有此病。”徐梵澄說魯迅在談話中,多次講到有些革命人士,成了反革命者,怎樣“用他人的血來洗自己的手”。魯迅校刊過《嵇中散集》,將嵇康詩句“貴得肆志,縱心無悔”改動,嵇康原意說人生最難能可貴的是可以隨心所欲掌握意願,無怨無悔追求理想。徐梵澄說他“自撫生平,從來未嘗富貴過。處貧賤是其常情,也未曾怎樣肆志。”我忍不住用毛筆將嵇康詩句抄了下來,雖然知道所謂境界,常常知易達難。
12月前
6.6千點閱
星雲
星雲
校園霸凌——持續9年的噩夢/陳文醒(淡邊)
退學在家一年我渾渾噩噩,日夜顛倒,幾度想要自殺,每一天都是明天的我拖著今天的我苟且殘喘,光是活著好像就已經用盡了全力。
2年前
3.3千點閱
星雲
讀家
【讀家說書】吳俊彥 / 老高為何這麼厲害?
【讀家】沒蹭熱度,等老高“抄襲”話題退熱了,才來談談。 8月伊始,YouTuber“藍泉媽媽”扔下震撼彈,響徹整個中文YouTube圈。“老高抄襲與否”的話題,延燒多日。老高的兩篇聲明都沒承認抄襲,僅以“只有真正的源可以要求我標註源,而且我從來沒有說自己是源”等說辭予以推託,引來多方詬病。然而,任何相關帖子下方,幾乎都會被老高鐵粉的無限支持留言所淹沒。這種盲目崇拜的現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此外,譴責揭發者蹭熱度的也為數不少,其中一條留言令我印象深刻,大意就是“看到藍泉媽媽的嘴臉就不想看了”。這種以貌取人的行事作風,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裡頗有微詞。在“鉛字文化”盛行的時代,知識主要以紙本為媒介傳播,當時的讀者也樂於思考。曾幾何時,美國一般民眾的會聚集於演講廳,聆聽政治人物論述他們的政治主張。有時就連文豪——艾默生及馬克吐溫等人也是主講人。 ◢知識型人設,根植粉絲心裡 電視機出現之後,娛樂元素成為了重中之重。電視節目變得取悅觀眾為主,電視上的人物,外型要求漸漸變得比內容更重要。作為延續了電視機功能的YouTube,其放大娛樂的功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老高的頻道內容龐雜,都市傳說、歷史科普、動漫情懷等,不要求嚴謹真確,但求有趣討好,老高在視頻裡對各種題材信手拈來,侃侃而談,這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型”人設根植在粉絲心裡。老高的人設符合《拒絕真相的人:人們為何不相信科學》所描述的魅力領袖的形象:具有特異或強大的特質、能言會道高超的交流技巧以及能調動觀眾情緒的高超手腕,尤其最後一項,是培養鐵粉必不可少的技能。 人腦有兩個部位分別掌管理性(前額葉皮質)和感性(邊緣皮質),俗稱的理性腦和感性腦,當人的情緒高漲時(感性腦活躍),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都會壓抑理性腦,這就是當我們開心或生氣時無法正確判斷的生物原因。雖然這種分類法不怎麼精確,但對一般讀者而言有益於理解。 老高在視頻裡能說會道,臺風穩健,知識淵博的形象早已深入粉絲心裡,不少粉絲表示老高是他們的知識來源,甚至鼓勵家裡的孩子觀看。老高很懂觀眾的心理,以精彩(但未必精確)的故事讓觀眾代入,調控說話節奏吊起觀眾的情緒,觀眾自然而然就關閉了理性腦,因此對於他的說法就更能全盤接受。 以色列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受試者第一次接收了某資訊,之後被告知所接收的乃是錯誤資訊時,感性腦會劇烈活動,從而壓制理性腦。少了後者的理性分析,也降低了人們修正錯誤的初始印象的幾率。之後,人們只會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觀念的東西,對於相左的想法則會極力抗拒。這種更容易接受符合自己既有想法的傾向就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講述尼采遭到專家批評 由此,對於老高粉不分對錯極力護航教主的行徑就說得通了。兩年前老高講述尼采時遭到尼采研究專家朱建豪指正(全文可看〈“老高與小茉”最新一期影片中,對於尼采哲學的理解幾乎全部都是錯誤的〉),並呼籲老高能意識到問題,並好好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以及擺正求學心態。毫不意外,這番言論引來粉絲反彈,並斥責朱之流好扮高端。老高在FB聲明裡更直接嗆聲:“任何強加給我們的極端對錯觀念,我們不接受。” 若以老高頻道內容來看,可以把他歸類為真確知識圈外的“邊緣群體”。通過個人魅力,將其他同樣邊緣群體的眾人收入麾下。共同志趣也好,共同偏好也好,魅力領袖由追隨者高高捧起,造神活動因之而起。感性腦作祟之下,尼采事件和抄襲事件在擁躉腦中形成了強烈的“我們”、“他們”的意識,任何妄想說老高不是的都是企圖抹黑的“他們”! 然而這種摒棄邏輯思考,獨尚感性情緒真的好?研究後真相各種奇葩現象的開山鼻祖之作————《美國的反智傳統》的作者肯定會蹙眉搖頭。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在知識之上提出了另一個概念:智識(intellect)。在他眼裡,有別於成為專業人士運用工具的知識,智識(intellect)則是更偏向於深度思考。但這是最簡化的說法,肯定有偏差,想了解更多可以翻閱此書。作者以智識為標準,從美國宗教、民主政治、社會文化和教育不同層面切入,大加撻伐。以宗教為例,作者批評美國宗教界從大覺醒運動後,摒棄了邏輯思考能力,嚴謹考究精神,取而代之的是激情感性的宣教方式。延續這一作風,後世牧師更看中電視的便利,以亢奮的表演,高亢的腔調動觀眾的情緒,以誇張動作娛樂觀眾以達到宣教的目的。此書在特朗普上任總統後,因其自身出格言行,鼓動粉絲引起騷亂而是令人傻眼,於是這本書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大家追捧的熱書。 ◢如何避免輕易被鼓動情緒? 對於該如何避免群眾成為易受情緒鼓動的人群,《娛樂至死》與《拒絕真相的人》不謀而合地指向教育(《反智》一書大肆批判美國教育理念)。《娛樂》的建議比較籠統,《拒絕》的方案更加具體:由小學開始插入符合真正學思想的科學方法。除了抨擊要求學生了解背誦科學知識,作者也強烈呼籲科學科目必須多進行實驗,讓學生從體驗中習得並內化科學思想,碰到任何難題,不要直接由情感去感受,而是可以用科學方法處理。題外話,回想一下我們上學時期到底總共做了多少項實驗?身為父母,也可以問問孩子在學校做了多少項實驗。然後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說的是否屬實。
2年前
3.6千點閱
讀家
更多尼采
下一個
結束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