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岩洞

1月前
        (怡保9日讯)怡保清心岭发生落石夺命意外,连接在同一座山的石灰岩旅游胜地如怡保镜湖与霹雳观音洞并无受到冲击,今天的观光人潮并无减少,而且个别都有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防范从高空坠下的石头,致力降低风险避免引发意外。   这三个景点,连同极乐洞和三宝洞都是坐落在昆仑喇叭,属于近打谷地质公园范围内,各自展现了喀斯特地貌,不少是蕴含宗教、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洞穴庙宇,有的凭著地理环境优势,近年才冒起并发展成为生态风景区。   蔡芷言: 镜湖开放前检查坠道石壁   怡保镜湖公关和市场执行员蔡芷言告诉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截至今天中午12时已接待约350人,一切如常;从明天起的开斋节公假,预料将迎来新一波的旅游高潮。   她说,过去的圣诞节和农历新年,镜湖一天就达到3000人到访,因此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控制人数维护大家的安全,同一时间限定约150人参观,避免过于拥挤;若天气恶劣,镜湖也会先暂停营业。   当局每年派员视察山体结构   她指出,矿物及地质局每年都会动员到来视察山体结构,消拯员每个周日上午10时左右都会前来监控人流,每次逗留约半小时,警方巡逻车更是天天巡视,他们对镜湖的各项安全措施感到满意。   蔡芷言表示,镜湖1的洞口设立一道12呎高和30呎长的安全防护网,以及入口处紧贴洞口的建筑屋顶,都是选用稳固的建材,具有抵御山石或山壁树木的枝干掉落的防护用途,借此保障访客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镜潮高度重视安全,每天早上8时半,12名受过训练的员工费时半句钟详细检查两座湖泊分别为90公尺长的隧道和130公尺的水道石壁,是否出现落石和山壁石块松动的状况,确保安全才开放民众参观,但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蔡芷言披露,部分工作人员学习和掌握急救技巧,大家在遇上紧急故事状况时,都知道本身岗位,并根据标准作业程序(SOP)协助疏散人群到集合点。     何有明: 观音洞关注山体安全   霹雳观音洞主席何有明透露,过去20年以来,当地遇上三次山石坠落事件,最后一次已是行管令之前的事情;八年前,一名访客遭跌下地面再弹起的石头击中脚跟被送入医院检查,所幸只是轻伤。   他记得,从高空直堕的石头,其体积如一个苹果,都是在雨后发生,推测是山壁受到雨水侵蚀、土壤松软移动所致;除了天气因素,猴子在岩壁长出的树木跳来跳去,难免会造成枝桠和石块掉下。   他说,观音洞的建筑是沿著山壁兴建,山体有何状况,他都会向矿物及地质局反映,要求派员检查;该局每隔两三年都会派出人手,使用无人机在高空监督,以及使用仪器检测石壁结构是否稳固,并交代雨季期间须提高警惕,检查岩石有没有移位和裂缝;此外,玛拉大学已两度安排地质学系的学生进行研究。   何有明提到,今天农历三月初一,获得上百人前来诵经,游客数量地也没有减少。 拟大殿前建多用途中心   观音洞在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抛柑活动,今年举行三天期间吸引3万人次参与,他表示,计划在大殿前建造一座三层楼高多元用途中心,屋顶加固防护,使观光的游客、参加活动的香客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   他坦言,观音洞长期投保公共责任保险,安全措施也不容忽视,虽然没有获得政府提供安全指南,却会尽能力给予政府部门如矿物及地质局的安全评估机构配合,也会寻求专业团队咨询。    张英杰: 霹雳洞防护网防落石     霹雳洞主持张英杰指出,虽然鲜少发生,但山体拥有石块坠下风险,以及山上活动的猴子,也会造成树根松动,令小石往下掉,霹雳洞就有一张数十呎长的防护网承住石头。 他表示,清心岭发生的是一起无法预料和个别的意外事件,也不至于会影响到来怡保参观岩洞的游客。   他说,政府每年派出地质专家检查一次,甚至两次,以鉴定岩洞结构安全;工作人员也会密切留意有没有裂缝和是否石头掉下,鲜少发生   张英杰指出,霹雳洞的人潮主要是集中在周末和假日,有时上千人,乃至高达2000人。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9月前
身为科学野外考察研究团的一员,是有机会在内蒙古戈壁滩上找到恐龙化石,在青藏高原觅得远古时期淡水鲨鱼化石,或在马来西亚半岛热带雨林石灰岩洞穴内找到大象化石的。对古生物研究工作者而言,这都不足为奇。古生物学研究之所以要组织户外考察,目的就是要科学、系统化地采集化石,并观察其产地的地质以了解化石的产因和这些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 这些难得的科研探险经验虽然给参与者带来很大的乐趣,并给科学家提供了有学术价值的原始材料,却不是普罗大众常常可以遇见的机会。在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即专业科学工作人员与公众共同从事科研的互惠互利研究方法,譬如与志愿者到野外进行科学普查和记录、采集和分析研究数据等科研活动)还不够普及的地方,这种机会更是凤毛麟角。 在公众科学还未普及之前,难道一般对远古生命感兴趣的大众和在籍学生,就只能透过虚拟网络和纪录片及书本来认识化石吗?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没有自然历史博物馆或同类科学展览的情况下,大众的求知管道是非常有限的。 可是,万事皆有例外。 “化石”为远古时代生物业已石化的遗骸,或其生命活动(如觅食筑巢行为)遗留在岩层内的遗迹。这些遗迹和遗骸最常发现于一种地质学上称为“沉积岩”的岩石层中。这些不同种类的沉积岩(例如石灰岩)从古至今都常被人们开采和加工,以做为建筑和手工业的材料。开采时,工地人员常会在岩层内发现动植物化石。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在德国索尔恩霍芬(Solnhofen)的石灰岩矿区。这里盛产的石灰岩很早就被开采成建材及印刷的原料了。目前已知最原始的鸟类化石——距今约1亿5000万年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就是在这里于1860年代发现的。 再者,如北京郊外房山地区的周口店,发现距今约80万至68万年的“北京直立原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化石的石灰岩洞穴,从明清时代起就是帝都建材的来源地。现今的世界各地,这些品质佳且外观优雅精美的沉积岩仍然是很多经典大型建筑物的首选建材。若细心留意这些建筑的表层,能在大都市内发现化石就不再是天方夜谭的难遇之事。 就先说说在留欧求学期间,我的一些惊喜发现吧! Grand Arcade是英国剑桥为数不多的大型购物商场。它位于大学城镇内的主要教学区,平日里来光顾的多是观光客。商场一楼大厅和主要商店前的走道地面上,铺有多套浅桃黄色以及米色的大理石。在好些地砖上都可以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化石,包括箭石(Belemnite)和菊石(Ammonite,见图一),这一类与现生乌贼和鹦鹉螺同属于头足纲(Cephalopods)大家族的软体动物。所不同的是,箭石和菊石已完全灭绝,其最后的成员都在约6500万年前,随着恐龙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在地球上。这些带有化石的地砖其实是从德国引入的建材,在行内俗称为“侏罗大理石”(Jura limestone)。形成的地质时代(亦即古生物生存的时代)大约为侏罗纪晚期(距今约1亿6000万到1亿4000万年)。 在宏伟壮观的巴塞罗纳主教座堂 (Catedral de Santa Eulalia de Barcelona),正门广场的休闲长凳上也可发现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包裹化石的围岩呈暗淡的灰色,夹带小区域零散的深褐色杂质,化石本身为泛白色,所以特别显眼易找。发现的化石种类包括各式大小不一的贝壳碎块,海胆盘型的本体部位和散落的棘刺。有些海胆本体化石表面还保留部分非常特别的放射状心形纹(见图二)。每一张长凳石料上的化石保存状态都不一样,有些贝壳化石仅呈其内部表面,有些则为外表面,少数较为完整的则呈现出双瓣外开的状态。 回马后,我依然延续这一在城里狩猎化石的(傻)习惯。你也别说,天公不时都会疼惜憨人,在本地令人心旷神怡的发现也不少。 离巴生火车站不远处,有一在地人称为“白宫”的皇家博物馆——苏丹阿都阿兹皇家展览馆(Sultan Abdul Aziz Royal Gallery)。主体建筑建成于1909年,为英殖民时期著名建筑师亚瑟·贝尼省·哈贝克(Arthur Benison Hubback)所设计。英殖时期,它是土地与行政办公楼,日治时期曾作为日军指挥部署战事的总部。独立初期,又成为巴生地方民政事务办公楼,1980年代再更新为纪念博物馆。皇家博物馆则是在2007年左右迁入,随后即免费开放予公众游览。 竟可以在KLCC发现化石 这栋建筑主要的阳台回廊以及连接底楼和二楼的梯级处,地面皆平铺有西洋棋盘般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砖,其中黑亮的地砖上就见有化石遗迹(见图三)。其纹理有如在巴塞罗纳含有化石的黑底色岩石,分布其上的白色化石同样特别易辨。唯在这里不见有海胆类化石的踪迹,却处处见有贝壳化石碎块和珊瑚化石,不均匀地分散在岩面。心中唯一难解的是,这些地砖是原本建筑的一部分,还是后来维修改造后添加的新元素呢? 吉隆坡最火红购物商场之一的KLCC阳光广场,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爱书之人必定也对商场顶楼之纪伊国屋书店(Kinokuniya)留有难以忘怀的印象。远古化石就在书店外不起眼的空旷行走区域,工作人员不时清理、抛光、打蜡的米色和淡粉红色地砖上。 这些上古海洋生物化石从不埋怨每天有多少双脚在匆忙无意之间踢踏而过。空闲之余在好几处地砖上都发现少量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如螺壳(见图四,左)和横板珊瑚 (tabulate corals)的外骨架结构(见图四,右)。这些化石都比较细小,不屈身折腰断难察觉。目前已知的横板珊瑚大约有三百多种,是一类早于2亿4000万年前左右就灭绝的浅海区域珊瑚。大部分的种类营群居性生活,还是远古时代造礁动物之一。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无脊椎动物化石并不是我所研究的主要领域。所以在城里发现这些化石后,都虚心地和大学里专门研究这类化石的同事交流请教。大家都幸喜乐见在本地一些著名且对外开放的建筑物里竟可以发现这类化石。这些隐藏在地砖的化石,估计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呀!这些展览馆和阳光广场的主要管理单位若知道这些小小的发现,想必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吧。 这些平铺在眼前的真实化石虽然大部分不是原地生产的种类,且在完整性上也无法媲美博物馆内的精致标本;不过,发现者至少可以在近距离内慢慢地观察和细赏,且能亲手触摸这些在几百万甚至上亿年前,生活在这地球上的远古海洋生命。近在指尖,却横跨浩瀚时空——这难道还不算是世间事物相隔最近,却又同时相隔最遥远的距离吗? 在大城市里繁(烦)忙(盲)的你,如愿意或不介意路人的异样眼光,你其实也可以(像我一样)做一个化石猎人。
9月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