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工艺大学

(依斯干达公主城29日讯)为原住民掀起太阳能革命,士姑来校区的马来西亚工艺大学(以下简称“工大”)夺东盟能源大赛亚军! 拍摄:李玉萍 一组以工大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加斯路博士为首的研究人员,自2016年以来,深入国内多个偏远的原住民村,为近百户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让村民得以摆脱老旧发电机的轰隆声响,大大提升了原住民的生活素质。 今年9月,加斯路和他的三名同僚──同样来自工大电子工程学院的祖卡纳因博士、玛蒂哈博士和茜蒂玛希拉博士,以历时8年的居銮普竹原住民村(Kg. Pucur)太阳能发电计划,赢得在寮国举行的东盟能源大赛亚军。 加斯路也是国家认证专业技师,至今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逾80篇论文,研究主题涵盖网络重构、优化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他在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访问时指出,这次能获奖的原因在于,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是一个被证明能长期可持续的建设。 他说:“通常太阳能系统和电池的寿命不超过3年,但在普竹村,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8年,期间还经历了2021年和2023年的两次大水灾,依然正常运作。” 据他介绍,普竹村位于偏远的加亨河旁,村民约有80人,村子成立20多年来,都不曾获电流供应,当地人长期依赖发电机发电。但基于柴油价格昂贵,村民们每日使用发电机的时间仅能维持4小时,而且多数是集中在夜晚。 他说,在装置太阳能发电系统后,已成功为村里20户家庭提供10千瓦的电力,为村民省下每月高达300令吉的柴油开销,同时告别了恼人的发动机噪音。 加斯路分析,此项计划能成功的原因,其关键在于严格控制每户家庭的用电量,每户家庭每日最高用电量被限制在1035瓦时,一旦达到限额,系统便会自动断电,直到次日重新启用。这个设计不仅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培养了村民节约用电的习惯。 “具体来说,每户家庭每天可以使用电灯10小时、风扇8小时,外加5小时的电脑或通讯设备使用时间。这种安排大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尤其是让孩子们在晚上有更多时间学习。” 此外,他认为,村民的积极配合也是推动计划成功的一大助力。团队在项目初期,向村民传授太阳能系统的基本操作与维护知识,并定期进行太阳能板的清洁工作,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加斯路说:“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民的合作态度。据我了解,村民每三个月都会自动进行一次太阳能板的清洗与保养。” 据他解释,太阳能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与培训,帮助村民了解系统的运作及维护方法;第二阶段涉及所有房屋的电线布置,包括安装交流电和直流电保护系统、风扇和电灯的安装工作;最后才进行太阳能板、逆变器及电池的安装。 询及推动此计划的最大难题,加斯路指出,交通不便是众人面对的一大挑战。从加亨前往普竹村沿途都是崎岖不平的黄泥路,团队需要乘坐四轮驱动车在泥泞中行驶1个多小时方能扺达。为了顺利完成安装工作,团队成员通常需要在村里住上两三天。 “路途确实艰难,但看到村民们的生活因为太阳能系统而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加斯路说道。 除了普竹村,工大团队在伊斯兰银行的赞助下,也为霹雳州打巴及柔佛州丰盛港两地,近40户原住民家庭铺设了太阳能系统;此外,团队还为柔佛丹绒苏腊的13户水上人家及丰盛港的21艘渔船安装了太阳能板,成为我国首批安装太阳能系统的渔船。 加斯路透露,团队最新的项目圈定在哥打丁宜县马歪区的原住民村,计划为当地22户家庭安装太阳能系统。该项目获得了高等教育部拨款60万令吉,目前已有15户完成安装,预计可在今年11月全面启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他们首次使用了寿命更长的锂电池,预计可使用长达10年。 他强调,每个项目开始前,团队都会进行民意调查,确保村民愿意接受新科技。“原住民的生活与思想方式与我们不同,我们觉得很好的建设,他们未必能接受,一些人已习惯原有的生活方式,会对新事物感到抗拒。因此,我们在开始项目之前,必须与村民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
2月前
(新山2日讯)马来西亚工艺大学首次承办世界创新科技技术大会(WTUC),共吸引来自全球25个国家,总计40所大学,逾1000名海内外人员赴会。 工大(学术与国际)莫哈末沙菲利透露,我国将于明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上述大会的成功举办,对该校及我国而言,深具意义。 莫哈末沙菲利今早在柔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24工大全球连线”开幕礼上致词时,这么表示。 他提到,这项盛会包括数项活动同时进行,长达3天,包括:新学术创新学习共享活动、工艺与技术展、2024年创新节、全球领袖培训计划、世界创新科技技术大会等。 他表示,工大将自身定位为国际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领导者,希望未来能继续与国际伙伴合作,专注跨学科艺研究。 他也说,工大作为马来西亚人工智能联合会(MAIC)的秘书,在推动人工智能研究,以及推动各业人工智能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他提到,在世界排名中,工大名列181名,工大今年拨出3390万令吉作为研究经费,以继续强化工大作为顶尖研究中心的地位。 另外,他表示,根据高教部发布的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工大毕业生取得100%的高就业率。 他继说,不仅如此,工大毕业生约有85.4%被评估为具高技能水平人员,而这数据居全国最高。 他指出,国际知名高科技企业,如英特尔、美光、华为、埃克森美孚、戴森及国家石油公司皆聘用工大毕业生,这显示工大毕业生教育素质获肯定。 他提到,工大校友遍布全世界,总计超过20万名校友。当中,从海外到工大就读的校友多达1万1301人,分别来自逾100个国家。 他希望各界与工大建立联系及展开合作,共同推动科研进步与创新,同时造福我国及世界。 大会今日也推介新书《大学领导人的国际化管理》,以及推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卫星办公室。 今日出席活动者,尚有工大副校长(发展)艾迪、副校长阿里、工大国际组主任莫哈阿里芬、工大注册主任诺阿芝札、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副校长雪莉、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理事森本茂雄等。
3月前
(新山14日讯)无人机飞呀飞呀!好神奇!我要当个科研人! 马来西亚工艺大学科研团队将大学版无人机编码与设计学科,简化成“小学版”课程带到国光二校,今日不仅给学生试着操作驾驶无人机,接下来两年内,也将展开持续教学,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成为未来科技达人。 国光二校校长彭薆郿受访时表示,将上述大学无人机课程简化成小学版“我能飞──无人机课程”,为全国首创。 在工大科研团队教学人员指导下,众学生轮流操作无人机,眼看无人机飞跃起来,学生脸上无不洋溢兴奋和欢乐的笑容。 除了教学试课之外,国光二校今日也与工大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代表分别为国光二校校长彭薆郿、国光二校家协主席黄元邦、工大副校长莫哈末沙菲、工大Space终身学习商业发展顾问张梓楗。 在签署合作备忘录之前,双方代表在国光二校礼堂进行致词环节,彭薆郿于会上表示,这个工大与国光二校首次联手合作的科技项目“我能飞──无人机课程”,是全国首创的大学课程在小学实行。 彭薆郿认为,这项课程成功响应马来西亚教育部2024的方针,致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STEM)领域的能力,并实现今年教师节的主题。 她表示,无人机技术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摄影、电影制作、农业、监控以及货物运输和人工降雨方面。 “国光二校希望将科技教育以创新方式呈现,激起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从而中学时理科是首选,衔接大学成为科研专业人士。” 她解释,“我能飞”无人机课程将全面涵盖分析、设计、安装、系统整合、编码和飞行测试。 “我希望这项无人机培训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技术才能,并将改变学生思维,从使用科技转为掌握科技,协助马来西亚从使用科技、掌握科技,迈向创造科技的目标。” 另一方面,黄元邦在致词时说,无人机科技被广泛使用,包括商业和医疗领域。 他希望学生把握机会报名参加课程,探索这方面的科技,在未来职场占有优势。 莫哈末沙菲强调,现今,许多公司、工厂使用无人机科技,相信无人机未来也将被扩大使用,以运送更多货物。 他认为,无人机抖技可改善人们未来的生活,对人类带来很大的改变。 今日下午展开的无人机试运课程,分成两部份,即通过电脑荧幕模拟操作试飞,以及使用实体摇控仪,操作试飞无人机。 现场满是欢笑声,当教学人员问谁要试飞时,学生们纷纷高举双手。 五年级学生吴思涵受访时说,以前曾在动漫片或短片中看过无人机,今天首次接触和操作无人机,感觉很好玩。 国光二校负责无人机课程的老师卢涌权受访时说,学生将在无人机课堂上学习无人机操作、设计及编码等课程,并将参赛。 卢涌权透露,拥有基本功能的无人机,一台叫价800令吉以上。校方首阶段将提供“教学无人机”给学生,让学生实体操作,而后再进阶使用功能更完整的无人机。 来自工大团队的无人机课程负责人官华贤表示,现阶段的目标,是希望可在国光二校招收首批50名学生,采小班制教学。 他说,首阶段课程长达6个月,每星期一堂课,一堂课为2小时。
10月前
(新山29日讯)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国际经济商管学生会”(AIESEC)举办的冬季特会,通过活动之一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体验,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专生交流,感受多元人文风情的魅力与融汇发展,培养跨文化素养。 这项活动于昨晚在工大校园举行,参展摊位由来自马来西亚、也门、中国、巴基斯坦等地的学生或社会服务社组成,他们向参观者介绍当地的美食、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让大家增加知识之余,发掘在地文化的美好和有趣之处。 来自中国浙江的胡婧文目前在工大修读教育系硕士课程,她与同学通过分享汤圆和书法推广中华文化,吸引海外学生好奇拿起毛笔写书法,同时品尝传统小吃。 胡婧文说,自己这一年来在马来西亚接触不同族群,学习到简单的马来语日常用词,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可以融入环境,那么生活中就不会碰上太大难题。” 也门学生和社会服务社成员莫达兹说,他们带来也门传统服饰,特别是具历史、宗教和传统象征的腰刀,希望加深大家对也门传统手工业的了解。 “腰刀工艺承载著历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彰显也门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来自巴基斯坦的纳比尔阿尔斯兰是工大机械工程系第二年学生,第一次参加地球村活动让他感觉相当新鲜。 纳比尔阿尔斯兰在摊位展示巴基斯坦不同省份的民族服饰,包括色彩绚丽且繁缛的绣花,还有各种亮片、纽扣等饰物。 “这是个很有趣的文化交流活动,能够体会文化融合带来的喜悦。” 代表工大国际教育副主任诺来欣为活动主持开幕仪式的阿曼法迪尔说,地球村活动营造异国文化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 他表示,学生透过演讲与工作坊彼此学习交流,活动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提供青年互动的机会,也展现大学生的活力。 国际经济商管学生会(AIESEC)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学生非营利组织,宗旨在于培养青年的领导能力、国际观及跨文化的团队工作能力,使他们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 AIESEC在全球与联合国、跨国企业、政府组织、中小企业及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每年提供领导职位、举行地区性及国际性会议,以及推行海外实习计划,达致全球文化交流之目的。
10月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