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年少日记

一日,我和表姐连续看了两场电影,第一部是《年少日记》和第二部的《热辣滚烫》。哭完第一部接着哭完第二部,没办法,当天的眼腺较为发达。 或许你会问我,看了哪一幕会哭,究竟有什么哭点?我会说,很多很多。你会从电影中看见高楼天台下的脆弱灵魂在哭泣,另外一个角度,则可以看见人们活在畸形社会下的压抑与崩溃。 两部电影都有相同的命题:霸凌。肥胖与啃老族,成绩差与身体残障都成了被霸凌的原因。尖子教育与校园问题,因肥胖而被社会歧视,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关怀,家暴等种种课题都被带上银幕当中。 其中《年少日记》的郑有杰和《热辣滚烫》的杜乐莹都是属于电影中的悲剧人物。贾玲最后通过拳击瘦身救赎了杜乐莹,然而郑有杰没有被尔冬升救回,他用卡带录音那颠簸不已的钢琴练习曲,挽救不回他脆弱的小生命。 虽然我知道电影是虚构的,但有一刻我的心情是愤怒的,心想当时为什么没人救他?其中,最让人感到寒心的一幕,当郑有杰一旦无法满足大人的欲望时,他心爱的玩具、漫画、旅行甚至爱护他的钢琴老师都全被拿走了。这是压断了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日记永远不会拒绝你 那一刻我哭了。我心想杜乐莹该有多幸运,至少她还懂得向拳击社求救,最后还有机会赢一次。可是,郑有杰却办不到,他才是真正的弱者。《年少日记》陷入了扭曲人性与自我救赎之间的拉扯张力中结束,《热辣滚烫》则在贾玲拳拳到肉的拳击比赛及对生命的呐喊中结束。 看完两部电影后,我觉得写日记和对玩偶聊天真的很不错。社会或许会认真拒绝听你说话,但日记和玩偶永远不会拒绝你。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因为工作的关系,有机会提前看了《年少日记》。我觉得很好看,也呼应到近期的学习和体悟,所以看完有些激动,还一度在想是不是太久没看电影,才会特别激动。 最后一幕,男主角买了鲜花,沿着楼梯走上天台。慕然转头,看到10岁的哥哥,一如过去乖巧可爱地,出现在身边。 我想,这是因为男主角终于读懂了——当年10岁的年少哥哥,即便懵懂,却透过一本日记,送给了弟弟一份很难拆开的生命礼物——成为一位更好的教育工作者。 “在这段‘被留下’的旅程中,我们艰辛地走着,同时也相信着,有这么一份生命礼物,是他想赠予我们的。”这是之前推自杀遗族团体时整理的文案。 在电影里,年少哥哥送了弟弟“成为更好的教育工作者”这份礼物。在电影外,导演的朋友送了导演一部可以“松动”现今社会文化的生命礼物。 ● 这部电影很生动、轻巧地呈现了这个时代的很多议题——霸凌、学校教育的意义、自杀遗族、社会名利压力、家庭关系甚至教育工作者的素养等等。所以,我相信每个观众,应该会被至少一两个情节所触动。 同时,我感觉导演选择了一个朴实无华的方式带动整个故事,以及展示上面的各个议题。也就是说,导演没有煽情地带动观众去嚎啕大哭,也没有引导观众去怪罪特定的人或事,以让观众可以大快人心地泄愤。 所以我想,这样的不带动、不引导,或许让心中的触动没有了立即转嫁的出口——结果我们“被迫”,在这个没办法流通的空间内,多逗留久一些,然后更单纯与平静(没有太多的悲伤和生气)地,去直视和好奇,这心中的触动。 心中的触动,无法在大哭或泄愤中偷偷溜跑。然后,我们更有机会去清晰地觉察,说不定还找到行动的意愿。 ● 电影告诉我们,孩子在替家庭发病,孩子出问题是因为家庭“有问题”。所以,看电影时,我会偶尔生气爸爸、责怪妈妈,甚至讨厌那个弟弟。 但隐约中,电影又好像让我们知道爸爸的原生家庭更可怕,所以不能怪爸爸,要怪爷爷,但又不能怪爷爷,因为……。然后,继续回推下去,我们就会怪这个社会、国家,再推就会怪整个文化。到最后,电影没有告诉我可以怪谁、怪什么。 这再次印证了,一个悲剧的发生,若只看个人或家庭的话,我们其实就在欺负着当事人。 如果事事都怪社会、文化,有时可能会比较释怀,但有时也会觉得好无力,我们似乎做不了什么。 但也不一定吧,因为上面提到每个观众,多少有一些心中的触动。 也许我们可以——不管被触碰到的是哪一块,我是否愿意,借助这份触动,在生活中做出什么调整。而每一份愿意做的调整,其实就正在“松动”着这个文化。 我们的身上承袭了文化,我们也具备松动文化的能力。或许,这便是我们这个个体可以和这个世界良善互动的一种模式。 ● 带着心中的触动,我看见年少哥哥/导演朋友送给观众的生命礼物。那不仅是一份感动或情绪的流动,更是“松动”文化的一份力量。谢谢你们。 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看完电影后会跟朋友说,这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备注:这篇文字里许多概念取自赖念华老师和张春源老师的课堂学习。)
8月前
12月前
1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