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广东义山

3星期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董叔和(1899-1929)华文教育工作者、振华学校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南洋商报是“淑”,根据其墓碑是“叔”)。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 拙作《移国-太平华裔历史人物集》里收录了一位人物“董叔和”,当年撰写其史略三百余字:“董叔和(?-1930)华文教育工作者、振华学校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本科毕业,南渡后从事教育事业。于1926、28、29至30年,担任本市振华学校校长。处事严谨而不惮劳……曾亲率高年级学生日以继夜,赶工开辟校前斜坡锄平为操场,结果积劳成疾,1930年1月25日逝于太平医院……夫人钟氏,无子嗣,墓前立有一小型纪念碑,碑文抄列于下:(正面)董叔和校长先生殉学纪念;(左面)太平振华学校全体学生敬立;(右面)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二月廿六日;(后面)仁爱永垂……” 这些资料主要参考《华联六十年》特刊及田野调查坟墓所得,资料十分匮乏。 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网上报纸查询系统,寻获一篇有关于他的新闻<吡叻太平振华学校将为该校校长董淑和开追悼会>(1930年3月22日。南洋商报,17版)内容提到定在1930年4月4日为其开追悼会,并附上六百余字的“董淑和先生传略”。这些正好补充了拙作的不足之处,经过一番修订,重新撰写如下: 董叔和(1899-1929)华文教育工作者、振华学校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南洋商报是“淑”,根据其墓碑是“叔”)。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 1899年诞生于家乡,父亲是读书人。年幼时,家庭可算是富足不愁生计,迨少年之际,家道逐渐中落,甚至连兄长的学费也十分拮据。他那时候十六岁,刚刚完成高级小学毕业。不得已下,只好应聘于长兴县初级小学为小学教员。 十八岁那年春天,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招考,他决定去应试,可是面对家庭经济问题,连少许的旅费也无法拿出。令他感到悲伤忧郁,无法自解。他听闻吞服藤黄可以导致死亡, 于是暗中服下多量的小块藤黄。幸亏发现得早而获救,最后家里还是想尽办法,让他进入第一师范学校就读。在学习上,对于音乐与绘画最有成就,毕业时二十三岁,所画的水彩、木炭及油画,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渴望更深进一步再去学习探求,无奈父母亲戚们希望他能够开始工作,帮补家里的拮据经济。于是乎,他便离家南渡到新加坡,受聘于启发学校,担任艺术课教师,为时五年半。 二十九岁(按:此年龄应该有误)的那年六月,受到霹雳太平振华学校之聘而来到振华。翌年受到器重而执理全校校务,那时候日夜学校的学生仅有九十六人,第二年骤增加至两百余人,第三年已近四百人。学校设备方面,也是逐年增设,规模宏大,可见在他的管理之下,振华愈办愈好,成为有规模的学校,校务蒸蒸日上。 1929年底,他忽然患了热病,给市内一家西医诊治,却因为注射疏忽而导致腿部鼓肿作瘤状,便被送进太平政府医院。经过两次的切除手术,最终以流血过多而逝,时为12月26日下午3点,享年30岁。出殡之日,共有四百余人送葬。殡葬于广东义山,遗下夫人钟鸿如,无子嗣。 《华联六十年》资料:“于1926、28、29至30年,担任振华学校校长……曾亲率高年级学生日以继夜,赶工开辟校前斜坡锄平为操场,结果积劳成疾” 。所以为其立纪念碑云“殉学”。 2001年调查其墓时,发现有棵树缠绕着,今年过去看,大树已腐朽倒下,但整个坟墓被姑婆芋密密麻麻包围而看不清楚,墓前正中竖立的纪念碑尚存。 上述旧报资料补充了拙作的不足,虽然资料不完全准确。不过关于他的殉学是因为操劳过度而患热病,最后医生疏忽而动手术导致流血过多而故,令人不胜唏嘘!
7月前
感谢戴鸿昆老先生的接受专访,他讲的大埔客家话,腔调与我国的有点差别。 其华语(普通话)也是带有客家腔,在经过缓慢的沟通下,终于明白了他的言谈。 拙作《移国——太平华裔历史人物集》里收录了一位人物“戴尊三”,当年撰写其生平是,仅靠有限的田野资料,草草百余字。 即“戴尊三(?-1939)本市商贾、修齐和振华学校财政、茶阳会馆发起人。 祖籍广东大埔县中兰乡(客家人)。 从事中药业,为‘杏济堂’的老板。 是修齐学校……。 1939年谢世,茔于新港门广东义山。 妻妾四名……哲嗣……。 ” 今年清明节,其中国及澳洲的子孙过来扫其墓祭祀,可是他们认不得路。 没办法之下,要求我带路。 于是义不容辞,带他们一伙过去扫墓了。其中一位他的孙辈戴鸿昆,年纪已九十,老当益壮。 趁此机会,也访问他关于其祖父的历史,下面是从各方面收集资料而重新撰写的。 戴尊三(1871.11.13—1948?)太平市中药酒业商、杏济堂东主、修齐和振华学校财政、茶阳会馆发起人。 祖籍广东大埔县中兰乡(客家人)。 名仕达,字尊三,谥诚慈,家族中为第十九世,是维龙的长子。 尊三自中国泛舟南来后,经过一番拼搏,在太平市开办“杏济堂”中药店,兼卖西洋烈酒。 从本市学校及社团特刊里,查寻他曾经担任的职位。 计有:修齐学校财政(1931)、副总理(1932-33),振华学校财政(1933-36),华联公学财政(修齐、振华、励群三校合并成为华联公学,1937-39),华联中学财政(杏济堂,1937-39)、董事(1946-49)。 当年茶阳会馆创办时,他也是发起人之一。 广东会馆中文书(1948-49)。 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网上报纸查询系统,寻获有关他的资料: 太平华侨公立同仁医社财政(1935年度第二届),茶阳会馆财政(1935),广东会馆产业管理员(后改为永远监督产业委员,1935年。 其他三位管理员为郑大平、陈永全、马茂如。 )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华北,东南亚华侨捐款救助中国伤兵难民,在太平,由白仰峰倡导呼吁市民慷慨解囊,戴尊三认捐一百元,其杏济堂职员也联合捐助百元国币等等。 在中国家乡,戴尊三也作出数个善举。 据鸿昆指出共有三项: 一、在二次大战后,中国家乡许多乡亲们挨饿受饥,其祖父寄钱回去给儿子振发,嘱咐购买白米二石(大约三四百斤),借与乡亲们度日,待以后有钱再还。 二、二战后家乡暴发疟疾,村民深受此病折磨,全身忽冷忽热,甚至死亡,祖父寄了很多“奎宁”西药给乡亲们服食治病。 不过此药不能吃多,不然耳朵会聋,头会晕,病好了就得停止服食。 三、修筑乡里的山路,路严重破烂,尤其雨季,学生都难于行走,祖父修筑约两米宽的一公里多的平坦道路。 大约于1948或49年间于太平去世,妻妾四名。 原配何元娘在中国家乡娶,生有长女更英、长子振发、次子玉发。 南来太平后,再娶刘应兰,生一男(淼发)二女,后不幸离世。 继娶其妹刘日杨,不久亦病逝。 最后娶了王宝珠,生有一男(洪发)二女。 哲嗣:振发、玉发、淼发、淞发、洪发,女儿五名:更英、瑞英、群英、桂英、梅英。 杏济堂是中药店,也兼卖洋酒。 其后裔在后来将杏济堂出售,目前是别人在经营,主要是酒业。 感谢戴鸿昆老先生的接受专访,他讲的大埔客家话,腔调与我国的有点差别。 其华语(普通话)也是带有客家腔,在经过缓慢的沟通下,终于明白了他的言谈。 其中他以客家音提“疟疾”音如同华语的“尿急”,令人啼笑皆非。 这次的专访与调查,补充更正了其史略的不足与错误。
8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