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廢品

2月前
“遊玩”對每個孩子而言是最快樂的事情,亦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重要到聯合國將每年的6月11日定為國際遊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2024年6月11日則是首個國際遊玩日。 引述聯合國官網,遊玩不僅是一種休閒活動,也是各年齡段人類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在認知、社會、情感和身體等各個方面的全面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能通過遊玩學會探索未知、解決問題、責任感、學習和人際連接的精髓,還能刺激大腦發育,提升社交技能,有助於調節情緒,並促進身體健康和體能,並且培養復原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等等,可謂獲益良多。 無需昂貴的玩具,即使只是一個普通紙箱,一盒彩色筆,孩子就能創造新世界。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何正聖 我們總認為,玩具總要帶點“高科技”或看起來炫目又有趣才好玩,但如今質量較好的玩具動輒上百,很多時候對於一般家庭而言是一種負擔。 然而Maple bear幼兒園一角卻展示另一種可能。 毫無用處的“垃圾”有大用途 走到該園的“藝術角落”,就能看到分別由紙皮、礦泉水瓶拼成的“玩具”,又或者由塑料瓶、紙杯、廁紙筒組合成的作品。 靠牆的櫥櫃上,只見葉子、礦泉水瓶、廁紙筒等物品被分門別類地擺放妥當,令人感到眼前一亮:原來廢品也能變成玩具。 這是園長溫薇薇於多年前在國際學校執教時習得的廢品創意手工(Junk Modeling),然後引入到幼兒園,為孩子創建這樣的角落至今。 一來能提高幼兒們的環保醒覺意識,加上老師本就喜歡做手工藝,於是看到“垃圾”就如同發現到寶物似的。 “所以孩子在家裡,可能吃酸奶後,會想把酸奶盒的塑料蓋帶來學校,然後開始分類。” 此外,當園方需要回收品時,亦會列出所需物品,呼籲和鼓勵家長捐贈,例如紙巾盒、緞帶,甚至是舊衣服都在回收之列。 她也嘗試把大自然的元素融入到環境裡,樹枝可作裝飾,樹葉可作為感官遊戲(sensory play)的道具,以及手工藝的素材。 看似毫無用處的“垃圾”,原來另有大用途。 “你知道他們會有很多想法,他們想建造什麼東西時,就喜歡到那個角落,拿出大大的膠帶,開始動手做。” 她提到,逢年過節要回鄉時,許多人會發帖推薦適合旅遊的十大玩具等等,可她認為實際上並無必要。 “我就帶一個小小盒的蠟筆和一些橡膠圈出門。當成年人打麻將或玩樂時,我一歲半的女兒能做什麼?我就問我的家婆有沒有紙箱,拿出紙箱、蠟筆、橡膠圈後,她就開始自己用蠟筆塗鴉等等,能玩一整天。” “所以人家說她很乖,其實並不是的,要視乎你怎麼取悅她。對小孩子來講,紙箱比紙張有趣多了。” 給孩子發揮創意的空間 她直言,每次看到孩子的成品會大感驚喜。 比如有個孩子特別喜歡蛇,會閱讀跟蛇相關的書,自然也會動手做蛇的模型。第一次做時,只是用紙張剪出一條長長的形狀;第二次同樣是長形的白紙,但尾部變尖了…… “他可以天天做蛇,連續1個月,可是到最後他做壁虎(模型),我有嚇到,因為超像的,他通過實踐已經掌握了這個技巧。” “我們要通過這方面激勵孩子的創意、提高他們環保回收的覺醒意識,放手讓他們做想做的東西。如果我們限制他們,例如我告訴他機器人就是要有兩隻手、兩隻腳,他們就無法發揮。” 她回憶,有一次給孩子發一張白紙畫地圖,由於白紙的面積太小,不足以讓他們畫完,於是又繼續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紙。 結果他們開始將一張張小小的白紙拼接成一張大大的地圖,地圖上有醫院、診所等設施,他們開始拿出汽車在上面行駛玩樂。 “所以你真的給他們這種空間和資源,他們是可以做到的。” 她笑說,現在有些孩子太乖了,當她把彩色筆遞給他們時,他們第一反應就會問:紙在哪兒? “如果我說畫在石頭上,他們會跟你說不可以。他們知道規則了,可是這也意味著他們的思維被侷限、固定了。” “因此我們老師很多時候是要幫他們打開思維。” 孩子的宏圖大計在進行中 每個有孩子的家庭,大概難以避免一地玩具的混亂場景,甚至偶爾還會誤踩“玩具地雷”,接著不是傳來家長的嘶吼聲,就是家長低頭彎腰邊嘆氣,邊收拾。 但是,育有兩名子女的玩具品牌Aden+Ren創辦人張美螢卻主張,不要輕易地收拾孩子的玩具,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他們在玩的時候有自己的靈感,但是中途可能由於各種事情,需要暫停下來。可其實他們還沒有完成原定的計劃。” 比如,孩子想用積木搭建一條道路,這條路上可能還有一座橋,尚未搭到橋的部分就到飯點,只好放下積木去用餐。 “如果他在吃飯時,我們去拆掉他原來建好的積木,然後收起來,可能他就會很不高興了,因為他還沒做完。” 試想我們的工作還未完成,亦沒來得及保存,只想著吃完飯後繼續做,不料回到座位上卻發現被人一鍵清空會是怎樣的心情? “我們沒有給他機會,他原本可以實施更多、更大的想法,可是他的進度一直只達到20%,我們就收拾清理,他幾時才能完成?” 曾有一名專家與她分享時提到,對方一星期才打掃一次房子,因為他年幼女兒可能想要搭建一座屋子,屋子裡有廚房、睡房等等,但是搭建計劃無法在一天內完成,她需要很多時間。 “她搭屋子搭到一半,可能想先去畫畫,然後就暫時離開。假設父母當晚就收拾,她就沒有時間完成。” 她笑說,每次家人要收拾孩子的玩具時,她也會先喊停,免得破壞孩子的“宏圖大計”。 她建議,父母在收拾孩子們的玩具前,可先詢問孩子,他們的“建造計劃”是否已經完成。 “我們要給他們自主性(autonomy),要得到他們的許可。我們自己長大的時候,可能就沒有人問過我們的許可。” 那要如何判斷孩子們可能已經放棄他們的“計劃”?依然還是要“問”。 “我們可以告訴他,已經注意到他兩天沒有繼續他的計劃了,是不是可以收拾了?如果他說可以收了,那就能要求孩子和我們一起收拾,怎麼收?放哪裡?” 下一次,家長們不妨給孩子一個機會和空間讓他們盡情揮灑創意吧! 更多【家庭】文章: 短視頻當道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思考? 馬術治療 開啟特殊兒童心門 走進考古走近歷史 博物館也能很有趣
4月前
5月前
6月前
12月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