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张丽珠
会员文
张丽珠/种树的人
人的生活需要绿植,植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会用很多方式与人沟通。当你开始养植物后,就会知道每一株树的特定习性,需要不同的光照,不同的浇水频率和不同的照护。你必须接受一株植物的本质,用最适合它的方式去爱它……
3天前
会员文
白描集
张丽珠/雨天吃粥
蚝干粥从来是被忽略(低估)的槟城小吃。属于闽南食物的蚝干粥,有着长辈们喜欢的口味,以及长存的感情。上世纪的福建移民下南洋到这里,顺理成章把填饱肚子的蚝干粥也带来。于是,从那头到这头,和着人们的血和汗,呼噜呼噜吃过一代又一代……
2星期前
白描集
会员文
张丽珠 | 亚才老师与印度庙
亚才老师为本地社会文明发展所作的努力,一步步踏实的走出来,感召了不少人同行。从早期的维护义山、救白小、反电缆等社会运动,到侃侃而谈的时事评论员,现在他是我们的印度庙和印度文化百科全书,持续发挥影响力和带动力…… 陈亚才老师的《瑰丽的万神庙:马来西亚印度教与印度庙文集》出版了。深紫色封面,绘上印度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与湿婆的新书拿在手上,手感扎实,视觉鲜丽,内容还是少见的中文印度教与印度庙研究,认真了不起。 去年,我们和槟城和谐机构邀请亚才老师主导《众神的花园》槟城印度庙课程导览,一年6次的活动中,每两个月进行一场,每次两天,第一天上课,第二天实地考察印度庙,一年里头也招揽了接近四百位国内外老中青学员参与,缔造了许多奇妙的因缘和学习。 今年,亚才老师将多年深耕的印度宗教文化整理成书,内容涵盖印度教的宗教历史、经典、庙宇建筑与民俗文化,为中文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这古老信仰的大门,开阔人们对印度世界非常有限片面的认知。 时间也过得太快,仿佛去年和老师6次考察印度庙,上山下花园走古迹区,是刚发生的事。更深刻的体验是,所谓的跨种族文化交流,确是这样走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 好几次大伙和老师在植物园瀑布路登上五百多级阶梯,走去山上的穆鲁干庙,路上太阳炙热,无风无雨,学员边走边问,亚才老师衣襟湿了,仍逐一耐心回答。 如果不经老师解说,还真不懂穆鲁干庙山脚下有个石碑,写着这句“Whatever happened, happened for the good; Whatever is happening , is happening for the good; Whatever will happen, will also happen for the good only”(就是我们常说的:所有的发生都是好的),出自《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叙述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一段对话,也简称为神之歌。 [nonvip_content_start] 下半年的印度庙考察,亚才老师选择的其中一家庙是柑仔园路的Nagarathar Sivan印度庙。黄昏的祭拜时间,在来往来往的信徒身影中,听祭师不停的敲钟,钟声响亮震耳,我却觉得它能让烦躁的心变得平静。 老师一般是在当天傍晚完成课程和导览活动后,从槟城飞回吉隆坡,隔天上班,活力似乎超越年龄。后来有次听他说,走阶梯上穆鲁干庙,其实让他回程时累得脚抖。 亚才老师为本地社会文明发展所作的努力,一步步踏实的走出来,长路中感召了不少人同行。从早期的维护义山、救白小、反电缆等社会运动,到侃侃而谈的时事评论员,现在他是我们的印度庙和印度文化百科全书,持续发挥影响力和带动力。 亚才老师常说,把专业知识普及化,是大马现代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我两百分认同,因为我们的社会确实越来越反智!
1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洗布桥
朋友的摄影师父亲,还珍藏着他70年代在洗布桥拍的一辑黑白照片。印度老夫在亚依淡河的石头上打衣,水花飞溅。在那个人健康,土地干净,河流可以游泳的年代,鼎盛的洗布桥曾有超过一百户的洗衣匠。他们以从极乐寺和升旗山南流的亚依淡河河水,在河边洗衣…… 外国朋友想去洗布桥。她之前看了关于这个全马仅剩一处的槟城印度传统洗衣坊视频,充满好奇,特别想去探访这大马古老的印裔聚落。 我们周末报到,多年没去洗布桥,忘了确实方向。导航把我们领到隔壁路段,下车问了居民,阿姨大手一指,确实地点就在前方,从柑仔园大路拐入York Road,通往协和中学的林荫大路周边。 沿着其中一条小路走进去,印度大叔从印度庙里走出来,说下一条小路才有洗衣坊。往下走,果然小房子前的草地晾满衣物,完工的女主人拎着手提袋准备离开,要去刚才我们经过那家印度庙拜拜。 往下走,找到正在晾衣的拉曼大叔。他把手上一件金黄色的印度传统男上衣,服贴晾在长绳上,衣物在两条绳子转扭之间,紧紧夹着,根本不需夹子。他的祖辈来自孟买,19世纪初迁移至此,他每年都会回乡。 拉曼的洗衣坊全程以人工洗涤。操作过程先从大池里泡好肥皂水开始,池下可以烧材,衣物在里头浸泡搅动后,取出揉搓刷干净,接着在石板上用力摔打。接下来过水,然后扭干,最后一一悬挂晾干,再以人工熨烫。 每天在洗衣机上按钮的我们,早已忘了处理一件脏衣,需要经过以上各种吃力步骤。即便洗布桥目前剩下的几户洗衣坊,已转换使用洗衣机,以半自动方式延续洗衣坊生命,拉曼还是运用人工洗烫,坚持相信这样才可把衣物上的细菌杀死。 [nonvip_content_start] 早年的洗布桥很美,套一句现代话术,就是适合拍网美照。十年八年前路经这一代,总见洗好的衣服、布帘、床单,各款各色的,一行接一行,在阳光蓝天下,在青青草地上,优雅轻飘,像风景明信片一样。 朋友的摄影师父亲,还珍藏着他70年代在洗布桥拍的一辑黑白照片。其中一张照片里,印度老夫在亚依淡河的石头上打衣,水花飞溅。在那个人健康,土地干净,河流可以游泳的年代,鼎盛的洗布桥曾有超过一百户的洗衣匠。他们以从极乐寺和升旗山南流的亚依淡河河水,在河边洗衣。我把这张照片印成明信片,至今仍在书店里贩售。 新加坡也曾有过洗布桥,那里其中一个地铁站DHOBY GHAUT,正和槟城DHOBY GHAUT同出一辙。同样的也包括洗布桥不久后也将让步发展,留下的只有地名和回忆。 此时天空灰蓝,看似雨水就快落下,挥别拉曼,和朋友匆匆跳上车。朋友问,洗衣坊具备地方特色,历史背景和传统价值,为什么不见你们的旅游宣传这个小区?我耸耸肩,一下子答不出来……
2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远去的渡轮
2012年发生在渡轮上“动地吟”表演。一群诗人从地面舞台一跃而起,搭上渡轮,沿着槟威海峡两岸演出。诗与歌和舞,配上海峡的夜景,本土情怀与无可名状的渡轮情结,为到场者铸下的一份独一无二的渡轮记忆…… 前一阵,住在北海码头附近的老杨,每隔几天,都会给我发来退役数年,停靠海域多时的棉花号渡轮的现况照片。他家去码头很近,没事去看看渡轮现况,随手记录,这样的现场市民报导,不算八卦,而是关心。 老杨喜欢摄影,年轻到老都爱拍这拍那的,对于这艘逐渐陈旧、倾斜、入水、沉沦,最终看着它被电锯肢解的老渡轮,他和很多对渡轮有感情的人一样,感觉蛮不舒服。 凑巧的是,刚过去的周末,我们邀请熟悉本地义山文化的白伟权博士,在槟城福建公冢办了走读活动,走访的其中一个名人大墓,正是槟榔屿航运业开创者,渡轮的启航人柯孟淇兄弟柯孟河之墓。渡轮的历史可追溯到1894年,当年兄弟俩将蒸汽渡轮引进,载着乘客和货物海面上来回穿梭,从此成为链接两岸的交通工具。 问任何一位槟城人,只要乘搭过槟城渡轮,对这段经验总会有自己的诠释。要数特别有意思的,我觉得是2012年发生在渡轮上“动地吟”表演。一群诗人从地面舞台一跃而起,搭上渡轮,沿着槟威海峡两岸演出。诗与歌和舞,配上海峡的夜景,本土情怀与无可名状的渡轮情结,为到场者铸下的一份独一无二的渡轮记忆。 [nonvip_content_start] 我也难忘大马政治生态翻转变天前某一年,与香港文化评论人梁文道,以及已逝的耀威,从北海乘渡轮回槟岛,站在船头围栏看乔治市灯火慢慢靠近。那一晚梁文道特地去了威省给蓝眼候选人李凯伦站台。当晚海面上星光灿烂,大家心里五味杂陈。 渡轮自2020年从海上退役以后,这几年的命运是载浮载沉。“棉花号”渡轮报废后被拆卸成一堆废铁。准备翻新转型为渡轮博物馆的“槟城号”黄色渡轮,在海面上倾斜一阵后终于被摆正修复,官爷们一字排开比赞,表示十分关切。另一艘“Pulau Rimau号”渡轮听闻将被改造成皇后湾海滨水上餐厅,工程正在进行中。 乐观的人会说,槟城渡轮的故事并未结束,这些老渡轮将以新的身分和形式延续着和存在着,寓意着某种新的开始。人事物本来就该不断往前,渡轮岁月不应只是一直局限在人们的缅怀和回忆里。 这样的说法未免太平扁。渡轮是时代和载体,城市的象征,早已深植市民生活。以快艇取代渡轮,载不动抹不去的是渡轮曾在大家生命里航行的痕迹。
2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炒饭人生
家里的炒饭,没有大厨炒出的国色天香,味道却记挂一辈子。念小学时,学校常有补课,母亲托念下午班的表妹把便当带来。每次打开塑料饭盒,盖子满是蒸发的水气,饭盒里最常出现的是炒饭。浅褐色的饭粒掺和了切细的豆角、猪肉、虾肉和鸡蛋…… 和厨师聊起炒饭,他们的说词几乎一致。不管是自家厨房,还是交费学艺的厨房,炒饭通常是入门试。举凡亚洲餐,必有炒饭。学厨的学生,最先学的是炒饭。在家的话,即便冰箱橱柜里没什么食材,只要有白米或剩饭,鸡蛋和酱油,就可炒出一碟好饭。 大小厨师心中各有一碟完美炒饭。炒饭对他来说,是不能不学好的小儿科。他们说,先学煮饭,再学炒饭。懂得炒饭,炒对饭,才算掌握了最基本煮功。学炒饭还有金科玉律 ,就像学做人一样,有对的基础,才能步向正的道路。 一位从酒店大厨转战为厨艺学院主人的厨师,这样教学生煮饭。在家里煮饭,只要水盖过手面即可。在餐厅酒楼里,饭用大锅煮,水和米的比率,得靠经验拿捏。饭未煮熟前,不知道下锅的是新米或旧米,煮好发现饭湿黏黏的,就能辨识出它是吸水力强的新米。这米搁一旁,等一段时间才用。另一做法是将它和旧米混合。 大厨说,炒饭的方法看起来听起来很简单,但学厨的新生常把饭炒焦。炒饭需用大火,如果手不够快,学生们以为不停将饭来回炒,炒饭才入味,结果时间拉长了,饭都焦了。 [nonvip_content_start] 好吃的炒饭常是妙手快炒。上篇炒饭文,提起最喜欢炒饭档的参巴炒饭,后来想起,其实还有一碟念念不忘的牛肉水晶炒饭。炒饭挂水晶之名,是因为饭粒沾上蛋液,粒粒油光滑亮,像水晶一样。饭面上的牛肉,是滑嫩的牛柳。 牛柳(牛腰肉末端)是最好吃的牛肉部位之一,它被认为是牛肉中最嫩之处,售价亦是牛肉中最昂贵的部位。这碟炒饭来自一间牛肉火锅店。在这里,牛柳躺在炒饭面上前,只是稍微过油,熟度恰好,很是软嫩。 当时问过老板,为何把牛柳用来炒饭,而不是涮牛肉锅。他反而觉得,厚度适中,煎香的牛柳片和炒饭一起吃,把单纯的炒饭境界提升了。这碟饭用3分钟左右时间炒好,只见他先把鸡蛋打散,下锅炒至七分熟,再将饭倒入,以大火快炒,期间下酱油和胡椒粉调味。 家里的炒饭,没有大厨炒出的国色天香,味道却记挂一辈子。念小学时,学校常有补课,母亲托念下午班的表妹把便当带来。每次打开塑料饭盒,盖子满是蒸发的水气,饭盒里最常出现的是炒饭。浅褐色的饭粒掺和了切细的豆角、猪肉、虾肉和鸡蛋,大口快速吃完,上课钟声接着响起。一晃眼,母亲已经离开二十几年。(二之二)
2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人人炒饭
罗惹叔叔和他的炒饭餐厅,是大马人最近爱聊的话题。平凡不过的炒饭,加上不讨人厌,人设成功且头脑聪明的网红,炒饭餐厅成了各路品牌guru们争相评论的大题目。从IP形象、商场价值、多维度思维等,罗惹叔叔完胜的和各种销售市场的潮语炒成一碟。这炒饭没吃着,看着听着,也觉精彩了。 撇开以上,炒饭本来就是大众生活里不可缺的早午晚餐。炒饭的角色很简单,它给予我们踏实和饱足,即便是平日吃得精细挑剔者,某天饥肠辘辘,心中最渴望的,莫不是一碟热腾腾的炒饭,印证了最平凡的往往最实在的真理。 很久以前做过一个炒饭专题。尽管时间隔了很久,现在说起炒饭,当年和我聊炒饭,请我吃炒饭的小贩,大厨和食谱作者,他们通透生命的那碟炒饭,却还让人恒久的记挂在心。 最难忘是娘惹烹饪老师和食谱作者Pearly Kee的娘惹炒饭。吃了她这碟炒饭后,娘惹或Sambal炒饭,从此成为我最喜爱的炒饭。Pearly的娘惹炒饭,是一个厨娘的生存法术, 是许多娘惹家庭在没有隔夜粮之下变通的美味。 她们家小时候逢月底就会吃娘惹炒饭。纪妈妈的家用撑不到月底,不够钱买菜,则就地取材炒饭,孩子们吃得好开心。Pearly说,很多娘惹家庭都有这个共同回忆。每到月底,纪爸爸薪水未发前,妈妈的家用已经耗尽。不够钱开饭,孩子们嗷嗷待哺,妈妈就用最简单,唾手可得的食材,炒出一家温饱的参巴炒饭。 [nonvip_content_start] 她看着妈妈把桩好的参巴拿出来,煮好一锅饭,再拿些红葱蒜头切碎,还有几颗鸡蛋,全部炒在一起,又香又辣的炒饭迅速上桌。比起工序多用料丰富的娘惹菜肴,这炒饭相对之下尤其简单,但对Pearly来说,是最好吃的炒饭。 Pearly在她家厨房示范了这道娘惹炒饭。小小一碗,饭里的参巴香味缓缓飘出,包裹了每一粒米饭,那灵魂是马来栈和大红辣椒舂出的参巴,结合出的完美香辣。炒饭的食谱,在她的《A Nyonya Inheritance》食谱书里写得仔细。 后来,我常去爱莲园文华茶室和日落洞邮局旁的炒饭档吃炒饭。文华茶室的炒饭阿姨,每天被炉火熏红了脸。她总是低头认真,炒出辣而不呛,粒粒分明的Sambal炒饭。她档口旁是卖煎饺的大哥,煎饺皮薄脆,馅爆汁,态度永远礼貌又爱笑。吃下这碟炒饭,心头再烦,镬气加饭气攻心,吃完身体就被灌满力量,并且价廉物美,可以无限次回访。(二之一)
3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银行与海鲜
成功海银行的前身,是经营了数十年的台湾土地银行。新主人接手后,将它重新打造注入新灵魂,保留了银行之名,把在地渔物产、渔人和海女精神,还有海港故事,加以道地美味,打造出一个体验感深刻的的吃喝空间…… 月前访台东,其中一天去了当地最大的海港,这个地方叫成功。太喜欢这个地名了,似乎到此一游,走它几步,就和成功攀上关系,感觉无比良好。成功之行最开心的发现,是在“成功海银行”里,吃了一顿饱含串联地方物产、职人精神与生活文化的海鲜餐。 带队的台北朋友说,地方创生的有心人们近年也在台东使力,为这偏远的海港带来一些有趣面貌。成功海银行的前身,是经营了数十年的台湾土地银行。住在沿海小镇的居民们,当年在这里存入辛苦攒下的讨海积蓄,随着土地银行退役后,新的主人接手,将它重新打造注入新灵魂,保留了银行之名,把在地渔物产、渔人和海女精神,还有海港故事,加以道地美味,打造出一个体验感深刻的吃喝空间。 推开门,先看见餐厅左侧的海女体验展览室。一小片空间,展示了生活在台东海港,常年在海岸边挖找贝类海鲜的海女用具和服装、海岸岩石和贝类的生长状态、还有一瓶瓶海女腌制的贝类。海银行也办海女体验班,民众可以报名跟着海女脚步探索海岸潮间,采集新鲜螺贝类,接着看海女将日常经验浓缩为独门料理,品尝简单鲜味。我看听了,都好想参加。 昔日的银行柜台重砌过后,成了料理吧台及收银台。海港特有的文化元素,不经意但恰到好处的运用在店内布置上,里头结合不少与渔船和渔业相关的素材。天花板垂坠的灯饰是船舱上的船灯,当地渔夫镖旗鱼使用的三叉戟,摆在吧台之上。 [nonvip_content_start] 短短的导览,已经让人未开餐前,对待会上桌的海鲜餐充满期待。我们点了几个海鲜套餐,包括船长顶浪套餐、海女潮间带套餐。海女套餐最吸引人,一尾大鱼高架碗上,里头是清新的海鲜汤面,配菜是海女们挖捕的各种带壳的小螺小贝类,每一口都是精心而纯粹的海洋滋味。 对比我们的在地旅游,许多城镇近年也逐渐形塑出各自的轮廓,越来越多民众开始懂得在地游的乐趣。这使我想起一间不久前开设的北马稻田CAFE。这间陈设简单,大窗户外是蓝天绿田自然美景的咖啡馆,贩售的是一般咖啡蛋糕甜点。对打卡族来说,这些已经很足够。 其实,多想一层(不负责任代想),稻田CAFE的可能性可以更大。如果餐牌上安排在地米饭餐单、加插稻田季节耕种收割等体验,筹办农村小市集等等,多了叙述土地乡人故事的部分,这不管对小店的持续增生,乡民乡情乡业的代代相承,都是互惠的。
3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书店的客人
曾经问过中国客人,为什么他们热衷于马华文学,乐得把几公斤的书带回国。得到的答案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说,相较港台文学的都市型的精致书写,马华文学的乡土味和离散感,但文字里不失暖和,让他们特别有好感…… 如果不忙,我喜欢和书店的客人聊天。工作室在书店楼上,从楼梯步下,就会遇上各种形态喜好的读者。大部分人是萍水相逢,少数人借由翻书买书和一席有趣的对话,成为朋友。 中马互免签政策实行后,来了许多在马华文学和在地书写书籍前流连阅读的中国读者。和他们多了交流之后,一些对话常带给人想法上的激荡。 马华作家黎紫书近年在中国引起巨大关注,成为一波吸引读者访马的原因。好几次在书店遇上到槟城前,特地去了怡保探寻黎紫书就读的小学,当然也去了《流俗地》里银霞的组屋实地的读者。当阅读者真入戏,把作者的出生地和内容现场走一遍之后,他们就是虔诚的“紫粉”了。 会有男生高兴的把张贵兴的《鳄眼晨曦》带走,说是送给女朋友的生日礼物。把比南利作品唱片带走的女生,觉得她带回家的是南洋声音。曾经问过中国客人,为什么他们热衷于马华文学,乐得把几公斤的书带回国。得到的答案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说,相较港台文学的都市型的精致书写,马华文学的乡土味和离散感,但文字里不失暖和,让他们特别有好感。 [nonvip_content_start] 本地也有充满阅读仪式感的读者。有位频访的长辈,喜欢读诗, 他对待书的态度,让人起敬。每次买了新书,先送到书局里包上透明书套,才带回家慢慢阅读。看书的时候,家里必须安安静静的,不许有噪音。书看完收好在书柜里,每天看着也舒心。一些自己很喜欢,翻旧翻破的书,他多买一套,以作候补。对待家里的藏书,他形容“早晚一炷香”,根本是敬拜。 爱书的年轻的读者,有时会抛出一些理性而幽默的说法。有位常来参加书店活动的男生和我说,幸好他在金融业工作,薪资不差,买书可以不设限。如果他从事文职,想多买几本书,恐怕都要多番考虑。 当然也有一些客人出于关心(很多时候是担忧),多番提问“现在还有什么人在看书和买书,书都好贵啊”的疑问。事实确实如此,情况没有变好。大家的坚持都不一样,我们不过是孤独的乐观者。 渐渐的我们也理解了一个事实,当今书店最好的角色不再是书籍销售的通路,而是策展的场域。换句话说,书店就是策展的场域,有了精准的选书,让站在书架前的人们,觉得被在意、接纳与启发,那就是书店存在的理由了。
4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匠人魂
日本的匠人精神常为大家津津乐道,老师傅们制一块豆腐、抹茶等,规矩万千,以不变应万变,延续几代人,此等职业道德和能力体现,当然值得学习。但是在马来西亚呢?谁还愿意成为用时间和生命交换手艺的匠人? 你最后一次看到自己生活的社区里,或从小长大的乡村城镇里,那些我们曾经熟悉并在生活中有所倚赖的打铁打石、修表磨刀制鞋的师傅们,是什么时候了?或者你早就发现,这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同时养活一头家的师傅们,已经越来越少,或安静的消失了? 在现代词汇里,这些师傅被称为匠人。古人把匠人泛指为手工艺人,现今我们把匠人定义为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做得极致的手艺(守艺)人。园区里的雕塑家邻居刘志明,最近在他的工作室举办《匠 Artisan》雕塑群展,展出乔治市工匠们在他们栖身数十年的老店屋里,从事各种传统手艺的工作现场。 作品里的匠人们,在店屋大厅或廊前制纸灯笼、车宋谷帽、修理三轮车、做香、编制藤具、做纸扎、打船锚等,雕塑非常传神巧制,让每位参观者伫立良久,不肯走开。 志明做了快三十年的雕塑,是大马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多产的他,尤于大理石婴儿系列作品最受人喜爱。他这次策划的匠人系列,是为了颂扬传统工匠在社区中留下的印记,提醒人们珍惜这些在地小事物。其中,雕塑里的工匠人物,包括大吉祥灯笼师傅和制香师傅皆已离世。 [nonvip_content_start] 槟城过去曾经有着超过五十种传统工艺,在它们完全消失之前,志明选择以共赏的角度,用复合媒材,雕塑出这些珍贵的街角日常。匠人雕塑展览结束后,因好评不断,许多慕名而来的朋友没能看见作品,志明决定把匠人们移往展览室楼上,日后固定性开放让更多人亲近观赏。“明年我还要做更多匠人作品,把传统行业记录。”志明笃定和我说。 随着时代进步,这些传统手艺人最终将走向消失或坚持下来,取决于社会接受度之外,家庭成员的传承和变通始终关键。举个例子,不久前路经老城区一船锚打铁坊,喜见师傅在门外挂起多个特制的小船锚,售卖给有兴趣的路人。小变动不失为新做法。 这一幕幕总让人想起日本影剧和纪录片里的匠人精神。这些常为大家津津乐道,老师傅们制一块豆腐、抹茶等,规矩万千,以不变应万变,延续几代人,此等职业道德和能力体现,当然值得学习。只不过,在工业时代,日本很多传统工业也面临后继传人青黄不接。那里有不少历史悠久的传统工业,纷纷开设了艺术研究所,接受年轻人短期见习。 在马来西亚呢?谁还愿意成为用时间和生命交换手艺的匠人?
4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剩食艺术
浮罗布隆位于威省南部,面积62.4公顷,平均每天接收槟城人1800吨垃圾,其中四成是厨余。这等于一年内有约70万公斤厨余垃圾往岛上倾倒(重量等于4架飞机或700辆汽车)…… “你拿起来,看一看,闻一闻,然后告诉我,它是什么?”把一堆厨余和剩食制为装置品的本地环保艺术工作者钱碧韵,笑眯眯的请我将眼前各个看不出来头,形态不一的物件,认出它的身世。 于是,我在一片印制了槟城浮罗布隆垃圾填埋场(Pulau Burung)鸟瞰图的大台前,拿起一块黑乎乎硬邦邦,开了边的物体闻了闻。再拿起像放硬了的灰色茶渣,凑近看,大力嗅。也小心翼翼拿起肉干状的褐色薄片看了很多眼…… 关于这些奇怪物体的前生,我只猜对了一半。那是碧韵和街坊小贩捡回来的马铃薯、薯条、生菜、火锅剩菜、水果渣等厨余,用风干机烘干,或以慢火煮烂等各种方法,将它们变身,提醒诸位垃圾的前奏与后患。 这是刚结束不久的乔治市艺术节,“B for Burung, L for Lalat 大鸟与小苍蝇”的剩食艺术展览内容。碧韵想透过人与厨余的互动,透过触摸、感受和闻看,与它建立联系。 如此别致的想法,来自于她小时候的记忆。她记得常有位男子到家里收集厨余,以带回去喂猪,家人称他“馊水佬”。男子每年过年会送一只鸡给她母亲道谢,她们一家人亦欢喜的将鸡作为团圆饭食材。当她知道槟城唯一的垃圾填埋场浮罗布隆,预料12年后(或者更快)将被填满,所以催生了厨余二度创作的念头。 [nonvip_content_start] 碧韵将乔治市的厨余转化为另类的参与性艺术,描绘被丢弃物品的“美丽”,同时展示垃圾填埋场最终会消失在垃圾堆里的事实。 浮罗布隆位于威省南部,面积62.4公顷,平均每天接收槟城人1800吨垃圾,其中四成是厨余。这等于一年内有约70万公斤厨余垃圾往岛上倾倒(重量等于4架飞机或700辆汽车),这听起来相当于,我们制造垃圾的功力简直是无底洞。 想起一咸丰年前的旧事。日落洞大道的路上,也曾有座垃圾山,每天装载本岛人倾吐的废物。某年某日,和同事走进这垃圾山里采访住在里头的人家。小木屋里住着一家几口,靠捡破烂为生。把我们当客人对待的一家之主,在漫天异味的木屋前,用崭新的茶具,泡了一壶热奶茶热情招待。这马来大叔不亢不卑,说人弃我取,垃圾给了他生活的能力。那气味和场景,多年后再想起,仍旧强烈。 相比之下,把垃圾变成装置艺术,让访客自行摆放垃圾填埋场地图上的动作,并不代表后者更高贵更厉害。创作者想要人们理解垃圾填埋场的有限使用年限,才是最好的提醒。
5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梿度报告
最后出场的是园里当道的红虾,花香果香酒香具一果,长得太好,一些有虫,阿祥说有人专挑有虫的榴梿吃,连虫都吃下,补充原始蛋白质,比什么燕窝当归人参都还要补。同行者之一是新加坡旅游作家孝忠,吃了一条住在红虾里的虫…… 本年榴梿季结束前,留此一文,记录今年的榴梿惊喜。吃榴梿像人生,不去期求,反得硕果。7月中榴梿末季前,因缘际会,因旧同事牵线,得以探访一私密榴梿庄园。那是一处需要坐上皮卡车(爬山也行),行驶10分钟左右方抵达的亚依淡后山。 当大家跳下车,眼前是一栋雨后被云海雾气笼罩的别墅。别墅周边的榴梿老树,结果累累。近在眼前的红虾老树,貌似一层楼高,枝干上都是快将成熟掉落的果实。大伙对别墅远处的山和雾、近处的家禽、花草、臭豆树、满树是果的山竹和红毛丹又赞又叹后,开车带大家上来的阿祥哥,已经准备就绪,把一颗又一颗的榴梿打开奉上。 祥哥说,先来甘榜榴梿,让原始的榴梿味唤醒味蕾。果不其然,小房果肉细滑带苦,大家一人一房两房三房不停接着,这味道比接枝榴梿好。他接着开了槟城果农大多已不再种的D24和D2。两款榴梿个头小,但每瓣果都几乎是一房占满,大家又是哇哇声,左右手齐下拿走。“林凤桥”跟着上来,干包的甜苦味,是久违的佳人。 轮到白白滑滑,带着褶皱的“肉油”递过来,滑下喉间的感觉是CREAMYX10,怕肥的女士们顾不得了,说饱了,双手还是往前去。见大家这么投入,祥哥拿出身后,个头大过人头的D15。这马泰混血梿,中价讨好,果肉超大丰美,还带黑青。 [nonvip_content_start] 最后出场的是园里当道的红虾,花香果香酒香具一果,长得太好,一些有虫,阿祥说有人专挑有虫的榴梿吃,连虫都吃下,补充原始蛋白质,比什么燕窝当归人参都还要补。同行者之一是新加坡旅游作家孝忠,他胆识最大,吃了一条住在红虾里的虫,然后得意告诉大家:没什么味道。 当榴梿虫也被吃进肚子,表示高潮已止。大家开始洗手,准备收手。阿祥却施施然拿了一颗被松鼠咬过的大甘榜榴梿,说临别秋波,在我们面前晃了一晃,语气确定:这个一定好料。这一开,刷新我的榴梿三观。所谓的甘榜榴梿,内里是橙黄丰满果肉,味甘苦亦甜,颜值和味道非凡!阿祥说,这等果实,是自家留着吃的。 雨停了,养在笼子里的鸡跑出来了,阿祥把榴梿肉抛到地上,它们吃得好开心。这才是榴梿自由!我自由了。 总结今年的榴梿经历,大多平平无奇,倒是有了新观察。中国榴梿老饕已成大军,大部分是年轻榴梿粉,他们在槟城不同庄园踩线,逐一尝试,常架着手机镜头开榴梿吃播。本地梿粉对着高企售价呼痛,周末还得抢吃,名副其实是榴梿竞争。
5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纸影人
谢幕后,七旬的杜爱花安坐人群中,接受粉丝和亲朋戚友的合照恭贺及赞美。她摇摇头笑:“美什么美啊,就是一张大花脸”。其实,更让人感动于心的,是杜爱花一家五代人,子子孙孙同台演出,各自精彩,各显本事融入潮剧里…… 6月最后一天,去看槟城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创办人杜爱花,从艺61周年的《纸影人》演出。看完这潮剧专场,原本纷乱的6月心情,总算落下美好句号。 谢幕后,七旬的杜爱花安坐人群中,接受粉丝和亲朋戚友的合照恭贺及赞美。我们和花姐说,量身度造的妆容和美衣,气定神闲的唱功和演出,真是太美。她摇摇头笑:“美什么美啊,就是一张大花脸”。其实,更让人感动于心的,是杜爱花一家五代人,子子孙孙同台演出,各自精彩,各显本事融入潮剧里。 不懂潮语,也少看潮剧,这一台戏,集合潮剧、潮州铁枝木偶和潮乐表演,从策划、灯光、表演者走位,乐队位置、服装设计、讲稿和选曲,都经过精细安排,把传统舞台戏曲现代化,看得人目不暇给。 演出的前一周,关于杜爱花生平的书籍《一人两手三铁枝》,才在潮艺馆推介。潮艺馆的主人是杜爱花的女儿吴慧玲。这书梳理潮州铁枝木偶在马来西亚扎根与传承的故事,也记录杜爱花一家人,用坚不可摧的行动和信念,让金玉楼春这大马历史最悠久的潮州木偶剧团,继续深耕,传承潮州戏曲艺术。 [nonvip_content_start] 走过10年的潮艺馆由吴慧玲掌驼,致力推广潮州传统文化艺术。今年潮艺馆转型为“马来西亚潮艺传承中心”,专注教育和培训发展。这里确实吸引了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加入为传播和普及传统潮州戏曲文化艺术一分子。 若干年前认识吴慧玲,不算很熟悉,倒是常偶遇。曾被单位委托,请潮艺馆表演,说好细节,最后告吹,我很尴尬,慧玲咕哝几句就不再提。后来办展,和她借了一幅铁枝木偶,她欣然答应。女汉子不拘小节。 金玉楼春现任团长是慧玲的小弟吴历达,作为第三代传人,他带领剧团在全国各地庙会演出传统酬神戏,剧团多次受邀参到国外表演。在母亲“纸影人”专场表演这天,他那段一人分饰几个角色,兼顾吹奏弹拨打鼓和演唱,特赞! 当天演出过后,有闻酸溜者指,能把传统潮剧铺张得如此华丽,表演得如此周全,多亏找到优厚赞助。对我来说,赞助固然重要,但钞票再多,若是底蕴不厚、功架不足,准备不佳,场子撑不起,也是徒然。 作为纯粹的观众,我看到的是,这台戏早已提升为专业,所以获得赞助。有了好看的表演,自然吸引四方观众。有了观众,才会有票房。这些功夫都齐聚了,再来说保护文化,弘扬匠人魂,全世界都会呼应你。
6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消失的食光
现在的马拉妹最喜欢和退休老师傅们做朋友,用有限的力量去挽留一些无限的变幻。她和伙伴曾邀约老师傅还原一道猪脑炒蛋,那是传说中很考功夫的消逝老菜…… 书店办香港主题活动,其中一场分享会,邀请了本地美食博客“马拉妹出闸”的马拉妹(曾智霞)作客,开题“港你有味”。 不长不短的谈说中,马拉妹浅谈香港多文化如何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也可以说是上一个世纪)。香港厨师怎么样影响了大马厨师,以及本地粤菜老师傅及发展等。最有趣的部分是,香港人或许也没察觉,早年多本来自香港的食谱书,在大马民间四方流传,成为好几代人的秘笈。 当马拉妹示出本地大厨送她的一套原版《入厨三十年》,50年代在香港出版,由陈荣所写的传统粤菜经典老书,众人马上眼前一亮!这套一般相信于1956年出版,共计14本的套书,内容是香港地区的菜肴烹饪(包含粤菜、京沪菜和川菜),也包括食材、菜谱、回复读者来信等等。 书中存有大量传统粤菜信息,尤其一些粤菜语境中的食材俗语旧称,如牛双玄(据说牛胃壁最厚的位置)、猪身上的“不见天”(猪腋下肉);鸡睾丸既是“鸡子”等,特别吸引。留神一看,其中一辑的封面题字,是南海十三郎!怪不得马拉妹说,此宝典已成她的家传之宝。 [nonvip_content_start] 另外她收藏的老厨师笔记,里头是满满的四五十年代,或更早时期的本地华人宴席菜谱。清秀的钢笔字记录着,50年代宴会一桌豪宴,价格介于100大元左右,由8至10道菜组成,包含鱼翅、鸡、鸭、鱼,结尾有甜品固定搭配。这样的传统至今维持呢。当然,其中一部分菜式已失传。泛黄的书页里留下了食谱。 老菜失传的原因不外乎费钱或费命,甚至是费钱又费命。老字号的结束,也意味着这些一大部分的技艺和文化也会随着熄灯结束。然而,这些老菜都传承自前人的技艺心得,属于文化记录。 现在的马拉妹最喜欢和退休老师傅们做朋友,用有限的力量去挽留一些无限的变幻。她和伙伴曾邀约老师傅还原一道猪脑炒蛋,那是传说中很考功夫的消逝老菜。 一位长辈在活动结束前,提出席间大家各自说出自己籍贯,以及小时候喜爱的,或者特别想念的食物,以抵挡现场听完一系列看得见吃不到的珍馐美馔之空虚。 人人都说出自己的comfort food。一位客家籍大学生怀念家里算盘子一菜多吃的做法。他的姑姑做了算盘子,或蒸或炒或加入汤水里,成为滋味无穷的家常味。遗憾的是他家巧手姑姑已经不在。我最想念的儿时舒食,是妈妈每天早上准备的柴火炒糯米饭,那是梦里才能回味的早餐。
6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登高寻梿
把皮卡车在这山道上开得风里来云里去的,是宝珠的先生Richard。他们家是这山头最高处的住户,数十年来打开家门就饱揽无敌山景。宝珠的父亲从前耕耘开发这片山地,种了两百多棵榴梿树,是槟城浮罗山背数百位当年在这山头开天辟地的小园主之一…… 站在海拔两百多公尺高的Bukit Penara山上,眼下是连绵高低的榴梿园景。远处有山海,头上是丰厚云层,久违的凉风轻轻在周边绕圈。身后是宝珠的老家、榴梿园、小花园和一辆皮卡车。 是这辆雄壮的皮卡车,把我们从山下载上山顶。车子沿着曲折蜿蜓的山径,有些转弯处像90度的徒坡那样,一路直上。大家坐在露天的车后厢,把头压低,身体尽量卷缩一团,以避开顶上和左右张牙舞爪的红毛丹、榴梿树、莲雾、榴梿蜜树长长枝桠,也担心途中冷不防天降流星锤子。 全程无人欢呼尖叫,尽管内心十分雀跃。看来,年龄和胆量常背道而驰。颠簸了快10分钟终于攻顶 ,让十几个城市人们经历了一场小冒险。四肢不适应摇晃的朋友头晕脸白想吐,赶紧跳下车休息。 把皮卡车在这山道上开得风里来云里去的,是宝珠的先生Richard。他们家是这山头最高处的住户,数十年来打开家门就饱揽无敌山景。宝珠的父亲从前耕耘开发这片山地,种了两百多棵榴梿树,是槟城浮罗山背数百位当年在这山头开天辟地的小园主之一。 大伙这天来实现榴梿自由(纯粹跟风潮语,当今任何地区的榴梿价位只能让一般人享有限度的自由)。一路上已经和大家解释清楚,6月初的榴梿产季,在大多数园里仍属早季,掉落的品种和数目不多。一些果园坚持不收纳其他农夫种植的榴梿,供给到自己园里的客人。宝珠的顺发园是一例。 [nonvip_content_start] 这天园里只掉落甜味为主的604、小红、蜈蚣和金风,同行的朋友想要尝尝苦味的加必利和青皮,这些宝贝一律未落地,只好抱憾。榴梿宴结束,大伙喝豆蔻汁和香椰解腻,再加一颗入口如丝绸般幼滑的榴梿蜜做结尾。 本喜爱宝珠高山园里的红虾榴梿。她们的红虾体积不小,果肉是完美的香槟色,入口带荔枝香和各种清新但解释不出来的果味。甜中带苦,苦中夹着酒香味,不带纤维,非常迷人。可惜,这趟去,红虾还牢牢挂树上。 预计下山的时间,突然来了大雨。留人的雨,仿佛是要大家好好的欣赏和感受山中的一刻。雨停,宝珠抹干车后厢的水滴,大家重复之前的动作,头低弯腰,欢喜下山。 下了山,当大伙准备登上客货车,赴机场或回酒店,继续各自路途,已经走远的皮卡车,突然掉回头,Richard停了车快步跑向我们,把大伙刚才吃不完,已经装盒打包,忘了带走的榴梿蜜递过来。看着他跑回车子的背影,大家记下了浮罗山背之名。
7月前
会员文
会员文
张丽珠 | 恋念木屋
这聚集了许多美丽村屋的地方,是槟岛最南端的美湖。村屋在寸土如金的槟岛,如此稀罕。美湖背山面海,有吹海风的榴梿和直接上岸的海鲜,有可亲的村民,还有正在如火如荼填海建造中的人造岛…… 车子驶进小村,经过散布木屋群的路段。近距离可见,木屋里头还住人,屋面干净,油漆新净,屋外草坪都收拾得平平整整的。尽管这些木屋的屋龄已经五六十岁,甚至应该也有七八十高龄的,但保养得宜,屋前几乎都挂着堂号。 车厢里的中国朋友们群起讨论,带着小兴奋和惊喜。那些我们熟悉的颍川、陇西、西河、宝树、江夏、南阳、弘农等等,代表着不同姓氏的堂号,在他们眼里既陌生,但又如此亲近,仿佛具体的捕捉了南洋华人的其一面向。 尽管懂得不多,还是和这些客人解释,百年前咱们祖先是深恐后代忘了根,所以在住家门上挂上堂号,提醒子孙自家祖先的起源,也方便外来人辨识同宗。现在,堂号的意义少了宗族主义的作用,主要还是让人们寻根问祖,激励后人。 这聚集了许多美丽村屋的地方,是槟岛最南端的美湖。村屋在寸土如金的槟岛,如此稀罕。美湖背山面海,有吹海风的榴梿和直接上岸的海鲜,有可亲的村民,还有正在如火如荼填海建造中的人造岛。近期常来,越发喜爱这个把尘嚣隔绝的地域(同时一边担心美湖的明天会变得怎样)。相较于不远以外的浮罗山背,美湖的淳朴指数高出一些。 [nonvip_content_start] 本地乡镇和新村,从不缺华人传统木屋。人们对这些木屋的感情,深厚且恋念。即便许多人长大离家后,因各种缘故不再居于木屋,搬离木屋社区,但对于这木板或半砖,盖上锌板,简单搭建的居住建筑,留下许多难于磨灭的记忆。也许这些经历和回忆并不一定是温馨和欢乐。 我对木屋的感情是永不忘却的。那间装载了我们一家人的木屋,多年前夷平了,尔后我下半辈子成了高楼公寓族,但木屋里的点滴,有时还会午夜梦回。 大马常年是夏,住在木屋里养成最大的能耐是真能抗热。乡下屋里与人同居的尚有壁虎爬虫蚊蚁,这点城市人听到就会尖叫。那时候,我们周边邻居的房子格局是同一个标准款:客厅正中央摆神桌,神桌前放一张桌子,客厅够大,才摆沙发。墙壁上是哥姐们的婚照,一些人还会挂祖先的画像。 最近偶到车水马龙的南华医院前的天桥下面摊吃早餐,一旁有间木屋,周边因空旷,屋子的原型看得清楚。那是一间美丽小木屋,米色屋身,窗口木条漆棕色,还有碎花短窗帘。有天特意走进看看,木屋里得老太太机警得很,马上起身在帘后观察,表明生人勿近。
7月前
会员文
更多张丽珠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