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张弼士

疫情3年,全国闭关自守,疫情过去了两年,繁华旧貌渐复,6365群组久蛰思动,组团山东作8日7夜胜游,而今返旌回棹,快哉斯游! 有说山南山北走一回,这一回我们却去了山东,山东和东北在我们这些海外人士的印象中既遥远又迷糊含混不清,抗战时期唱遍大江南北那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苦难悲楚的歌声,撼动了每个人的心怀!殊不知松花江本在东北,源于长白山,流经吉林和黑龙江二省在同江市汇入乌龙江归海,和山东沾不上边的。 清朝末年的破败,国际列强环伺,青岛当年是被德国侵占的租界,今天我们看到了德国总督旧宅博物馆。1903年由德国人创建的“青岛啤酒厂”现在依然耸立在胶州湾上,德国在一战中战败,退出青岛,青岛啤酒也就由日本人经营,直到共产党解放全国,青岛啤酒才成了中国人的品牌。 漫步在中山公园,那一里长街灿烂盛开着的樱花,还让我们记起当年日本军国侵占东北及918事变和8年抗战那段悲惨的历史遗恨和往事! 中国是酒文化的古国,中国人酿造洋酒则自张弼士开始,一百三十多年前的1892年他在山东的烟台渤海滨开创了史上第一家“张裕酒厂”大量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白兰地酒,后来发展成为集团工业化,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厂家,也是在世界酒工业占一席地的名厂和著名品牌。 无巧不巧的,张弼士竟是马来西亚槟城人,更巧的是我们团里竟有一位张弼士的传人——张氏的第四代外曾甥孙,我们的老同学邝卓昌兄。邝兄的老爸是老教育家,掌故方志名著《槟城散记》的作者邝国祥先生,是张弼士的外甥孙女婿,邝兄的老妈妈则是张弼士的外甥孙女,这么一说,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一团人沾了多少光! 张弼士是南洋首富,爱国侨领,当年清光绪帝任命为马来亚及新加坡的南洋总领事,是清代的一品大员,他在槟城莲花河的故宅“蓝屋”,邝兄就出生在那里。行前邝兄知会了张裕酒厂,酒厂第四代传人回娘家,我们一行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引领参观酒厂酒窖历史文物品尝佳酿,还各自斟装一瓶白兰地酒,贴上张裕酒厂标贴做纪念,卓昌兄获送一大瓶特制盒装印有邝兄大头像的特质白兰地酒,意义重大! 栖栖劳劳的孔老夫子 山东古称“鲁国”,山东的车牌号码前面都冠以“鲁”,孔子生于曲阜,这位大成至圣先师是具有大学问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影响深远。鲁国不是一个富强的大国,他的学堂不似今日全球的孔子学院那么堂皇,也不像现在的大学,每年能获得大笔的教育拨款。而且孔老是全包制的吧?大概由校长,教务长,主任,老师就由孔老一人任劳任怨全挑了的?每天开门八件事,足够他昏头转向,还要周游列国,宣扬他的学说思想,怪不得他没留下亲笔的任何著作! 孔庙坐落在曲阜,孔林园林很大,森森古木尽是松柏,铮铮风骨,经过重重进进的牌坊和历朝御赐的硕大碑志,才到达孔庙,没有金碧辉煌的建筑,恢宏而肃穆,这才切合大教育家的本色,他一生所求也不在富贵与荣华。战时流传着一句联语:“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作先生”,的悲痛语,十里洋场一为先生便无足观,固是笑谈,当今国立学校任教,是铁饭碗,今时不同于往日。 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是五岳独尊之首的大阿哥,群山环拱,现在盘山公路修建到南天门的天街下不远处,现在要登上南天门,天离几丈地,人在半空楼,比西游记里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两个觔斗云,才能翻上玉皇大帝殿的南天门,那可捷近得多了! 登泰山还有一个特色,到天街下的下车站,一路上都在售卖印有:“泰山留念”五颜六色的手杖,好似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可拉长可缩短,我们这些七上八下(七十以上,八十以下),被笑称为7up的老头儿几乎都人手一把,我则多买了一支,因为价既廉,物又美,又好使,又实用,又有孙悟空到此一游的纪念意义,如果送给脚不利索的戚友,却是一份大礼! 山东固多历史名城名人和名迹,并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处处糅杂沁透着古韵新风。《老残游记》写的是晚清时期山东的游迹和社会闻见,大明湖边上黑妞,白妞说梨花大鼓,民初那种时代韵味和风情已渺矣! 行旅在广袤的山东大地上,恍如走过了二十四史,缅怀旧日风云未已,又已返身面见现代的繁盛!
5月前
马来西亚历史课本忽略了华人的贡献吗?或者只是寥寥数笔,简单交代而已?阅读本期【读家】,我们一起追忆祖辈的过往,看看跟你的马来亚的印象,相符吗? 2014年,我国小学四年级开始增设历史课,而中学历史课本近年也逐渐更新,可是整体而言,本地历史课仍有严重的缺陷。大马虽自诩为多元种族和文化,历史课本却经常忽略其他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及事迹。 白伟权教授的《赤道线的南洋密码》虽然是为台湾读者所撰写,先认识南洋,进而聚焦马来半岛区域研究的书,但对土生土长的大马华人读者来说,也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读物。作者在撰写本书时摒弃了本地历史课本的大历史叙事手法,选择从微观出发,描写的人物事多与下南洋的华人有关,华裔读者读起来备感亲切。 本书由3个主要的核心单元构成,分别为“历史的基因图谱”、“跨域的社会精英”和“横向跨界的历史”。 在“历史的基因图谱”中,作者带领读者从甘蜜(Gambir)这种古老的经济农作物出发,让读者了解这株近乎绝迹的植物,当时如何联系着新加坡—柔佛两地的关系。从这段历史中,读者了解到种植甘蜜不仅为柔佛带来巨额的经济利益,在引入甘蜜种植的同时所推行的港主制度,更让华裔劳工顺势扎根在马来半岛这片土地上。虽然后来港主制度随着甘蜜种植的衰退而逐渐消失,可是其生活习俗和地名等却保存了下来,例如现今永平和丰盛港等地区,就是当初港主制度下的新兴市镇。 ◢战争后的拿律,易名“太平” 除了甘蜜种植,作者也考究了马来半岛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拿律战争(Larut War)的发生地。拿律战争可谓影响深远,当时的英国政府就是透过这场战争来干预各州王室的事物。传统历史课本上提出,这场战争是由于霹雳王室内部争夺矿区的收益,并各自派出代理人争战,此外就没有太详细的描述了。 然而通过本书,我们还知道拿律是当时北部最大的矿区,由两个分属“海山”和“义兴”的华人帮派负责开采。这两大阵营长久争夺矿产资源,加上马来统治阶层的政治纠纷,引发了长达10年的拿律战争。历史上的“义兴”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宁、新会的广东人组成。“海山”则由增城客家人为主,加上番禺、南海和顺德的移民组成。拿律战争不仅是一场关于矿区和政治的战争,也牵扯了华裔劳工的籍贯宗族。根据作者的考究,战争后的拿律易名为太平(Taiping),以期许这片土地永远和平安宁。 作者也在第一单元谈及拿督公信仰的诞生。拿督公信仰是华裔融入马来半岛以后诞生的产物,虽然类似于土地公,却带有浓重的马来文化,例如“拿督”就是马来语Dato的音译,此外拿督公的装扮,以及不吃猪肉等习俗,无一不以马来文化息息相关。 ◢你知道张氏兄弟、陆佑、胡文虎? 本书第二单元“跨域社会的精英”,让大马读者惊喜连连,皆因这些精英是对马来半岛发展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重量级”人马,却被历史课本所忽略。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来自苏门答腊的张氏兄弟、陆佑、还有胡文虎等人。这些人的事迹之精彩,任何一人的经历都能够拍成一部波澜壮阔的电视剧。 且说说张氏兄弟。张氏兄弟出生于清末,原籍广东梅县松口。早期他们原打算离开清帝国到槟城闯荡,可看到槟城在英殖民政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便转而到棉兰(Medan)发展。棉兰如今之所以成为印尼苏门答腊的首府以及第三大城市(约有50万华人左右),其中原因离不开张氏兄弟的开发深耕。如果说棉兰是当时张氏兄弟实际经营、发展事业的地区,那么槟城就是他们的社交网络舞台。他们在槟城最大的关系网是张弼士和谢荣光,而张弼士也可说是被本地历史课本“遗忘”的人物。身为“大清国驻槟城第一人副领事”以及槟城华人领袖,张弼士对槟城发展有极大贡献。 张氏兄弟是张弼士的子侄辈,也被带入了当时槟城上流华人的社交圈子。棉兰与槟城这两座城市,就这么联系了起来。根据资料,当时苏门答腊的粮食和鸦片多数进口自槟城,槟城也是苏门答腊北部物产的出口地。槟城和棉兰社会的同质性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两地都是以福建人为主,福建话口音十分相似,同样夹杂了大量的马来语。张氏兄弟虽然只把槟城当成社交舞台,却对当时的华人公益活动不遗余力——著名的极乐寺就是获得张氏兄弟资助下建成的。如今极乐寺仍留有《张煜南颂德碑》,以及纪念他们功绩的张氏兄弟塑像。 另外,陆佑可说是马来半岛经济发展的主要功臣之一。陆佑祖籍鹤山,13岁到新加坡打拼,在21岁到拿律发展。在拿律那段期间加入了义兴,累积了大量资金和人脉,自立门户后,一跃成为马来半岛首富。通过此书,读者不难理解许多马来亚发家的华人发展模式,往往与统治阶层关系的经营相辅相成,这些华裔富商在发家致富的同时,也经常对地方输捐回馈,协助地方政府建设各种基础设施,从而为自己的生意带来利益。至今,大马各州都有“陆佑路”(Jalan Loke Yew),以纪念陆佑对该地区的贡献,而吉隆坡的仙师四爷庙也存有陆佑肖像。马来西亚兴业银行的前身,也是由陆佑创立的广益银行合拼而成的。 作者也提到《星洲日报》创报人胡文虎。胡文虎这个名字,也许年轻人已不熟悉,但他推出的“虎标万金油”却家喻户晓。胡文虎的万金油生意,起初源于缅甸,后来才把总部迁至新加坡,商业网络覆盖当时的马来亚半岛。此外,胡文虎也十分热衷马来亚华教,许多华小华中都得到胡文虎的捐款,其中包括槟城钟灵中学、怡保女校、马六甲陪风小学等。 通过这些华商的故事,不难总结出早期的马来亚,国家界限相对模糊,马来亚就只是由华人社会中商业网络和宗族联系所交织出的人文地理——南洋。在这些南洋华裔富商发家的同时,读者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独特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 ◢邱氏族人,槟城街头无所不在 本书的第三单元,“横向跨界的历史”则是把镜头聚焦于一些地方,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造成的特定历史结果。例如新江邱氏族人如何离开祖国,在南洋扎根打拼并发家。邱氏族人以籍贯为纽带,联系着所有同宗同族之人,一代又一代不辞劳苦的经营着槟城。今天走在槟城街头,邱氏族人的影子无所不在,从有名的龙山堂邱公司到槟城的天德路,甚至是新江小学,背后象征着邱氏族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槟城的影响力。碍于篇幅的原因,许多精彩事迹就略过不表。 总体来说,虽然作者希望让更多台湾读者透过本书了解马来半岛的历史,可土生土长的本地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有更大的感触,甚至茅塞顿开,好像接触了马来亚历史的另一面。或许如开篇所说,本地历史书的视角大多从马来民族和大历史出发,也缺乏“以小见大”并且集中于华裔下南洋后的历史叙事,作者这本书刚好填补了空缺,不禁让更多人想去了解马来半岛的历史。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