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得罪

每當我要爭個是非黑白對錯,總會有人勸誡我:別把事鬧大,小心往後會吃虧。有一種人情世故,是不要主動與他人交惡。或者,被欺負了也別撕破臉,給對方留點臺階和麵子,成年人只會淺淡地說一聲“都是誤會”,再客客氣氣地離開。 從前我年輕氣盛直來直往,心想:這不就是虛偽嗎? 後來說的人多了,我開始懷疑自己確實不懂事。那些長我許多歲、在人際圈子裡打滾得比較久的人既然如此說道,那總有他們的道理,也有他們的關懷,是和我分享那些人生教訓累積成的珍貴經驗吧? 勉勉強強地踐行了幾個月,發現我這人真的是忍不了那些烏煙瘴氣。不如掀桌吧! 有些人選擇忍讓,是出於自身的涵養,然後呢?別人看你彷彿軟弱就得寸進尺了,就像書生遇上流氓,講理的鬥不過蠻橫的。有些人忍氣吞聲,是因為他放不下所謂人脈圈裡的機會損失,於是不敢表露真正的情緒和性格,那是他為謀求利益所付出的代價。 而有些人八面玲瓏,人人都是好朋友,這種人必有大圖謀——扯遠了。 不敢說自己嫉惡如仇,但我可以承認自己是個受不了委屈的人,更是見不得別人受到不公不義的對待。人生裡少數幾次的勃然大怒,都是因為身邊的朋友受到惡意傷害,或是遠方的人們遭受政權的殘酷壓迫。 群體裡年紀和輩分比較小的那個人,以及父權社會里備受規訓的女人,往往被預設為應該是在衝突中先主動退讓的那一位。有時候,以直報怨就已經足夠招人記恨,因為有些人要的不只是你的禮待,他們還需要你低頭,以滿足他們的權力慾。 但我不。我做不到,我也不想做。我也不希望人們這樣做。 不會口出惡言,不會主動惹事,但也不必怕事。多歷練幾年,你會發現這世界上除了瘋子和黑道,其實沒有什麼人是你得罪不起的。綏靖策略只會讓你繼續被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 既然已經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接下來我該坦然修煉的是“討厭人的勇氣”。 我們的文化教導我們同理心、原諒與和解,乖寶寶們就被困住了,但凡吃了虧都要反過來檢討自己有沒有良善平和,是不是不夠多元包容,有沒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沒有人不想成為“一個好人”,善意對待他人當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可若他人帶著惡意而來,掂量你是顆軟柿子,反正你總會輕易就算了,而且你還愛為別人想借口——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無意間過度情緒勞動了呢? 即使我們理解他人沒有作惡的意圖,我們選擇了諒解,可人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人要學會妥當地表達歉意;如果他們因為自己的惡行而遭受反噬,那也是他們應得的因果際遇,不需要為他們多加操心。 還有一種人,常常滿口愛與包容,說要理解,說要平靜,說要療愈和正能量,然後轉頭勸你做人要懂得善良,不要口出惡言批評他人,別總是散播負能量。 嘿,如果確實內心平靜,何必介入別人的因果?若充滿愛與包容,又怎麼無法接納他人的負面情緒?邏輯不通,想法和行為不一致。與其說是靈性學習,不如說是某種自言自語的邪教。 真正追求內在平靜的狀態,絕不是隨意姑息。社會上一切不公平、不正義,並不是一句原諒就可以輕飄飄地過去。受害者從經驗裡如何學習與成長,那是他豐沛的生命力,不能解讀成是那場迫害給予他的禮物。 以身心靈療愈之名,為自己製造了世界大同的假象、陶醉於自己看透世情的幻想,於是看不到世人所受的苦難、聽不見人們被壓迫的嘶喊、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且無法理解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滿口愛與包容此時就是一種毫無根據的道德高姿態,用一個自以為高尚的態度來評價他人的傷痛、煎熬與掙扎。 啊哈,就是靈性逃避而已。逃避衝突與溝通,逃避重要的價值,只顧著假裝心靈平靜又有慈悲心。啊喂,這些要求應該是向內求己的,不是對著別人狂噴的大道理呀。 我們不要害怕正面衝突,勇敢地討厭別人,守護自己的邊界,拿回該有的權益,捍衛你相信的價值,直到你的內在力量茁壯長大,有辦法和侵犯你的力量相抗衡以後,你才能夠迴歸真正的平靜,此時才值得考慮愛與原諒。
7月前
生活中,每個人都做過“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將就”、“妥協”、“犧牲”對一些人來說是迫不得已的事,久而久之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但對好些人而言卻形成內心的掙扎,沉重的負擔。我們往往會因為顧及他人感受,維護和諧關係、追求平和生活,避免衝突,忍辱負重而選擇委曲求全,沒有直面問題。當然也基於現實、階級、經濟等層面的考量,不得不隱忍退讓。然而,這樣的將就、妥協與犧牲,往往會演變成對現狀的不滿,對生活的抱怨。 中國文學家巴金曾說道:“那些總是與自己的現實處境講和的人,他的靈魂也不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前提到所謂的“直面問題”並非讓你爭權奪利或以暴力等手段爭取應對,而是在不委屈自己、不害怕得罪他人的情況下,勇於表達自己,即使最後還是無可避免地必須“將就”也沒關係,至少在這個過程中,對得起原則與立場堅定的自己,沒準這一次的“反擊”得以避免下一次的“將就”呢? 在我的認知裡,將就、妥協與犧牲,有層次上的分別,將就是這件事情對我影響不大,可以勉強湊合;妥協是事情會對我造成影響,但基於一些原因我“願意”退讓;犧牲嘛,字面上的意思已是捨棄自己,失去自我,我自認做不到。是完全無法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嗎?非也,一切取決於思維與定義。一些事情或許看在別人眼裡是一種犧牲,但只要轉變意念、反轉思路或抱持開放態度看待事情,過程中若沒有感覺半點委屈,那何來犧牲? 還有一種“將就”,就是“沒有將就這回事”。最近無獨有偶的,在機緣巧合下接觸了好幾類人格測評系統,包括歷久不衰的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簡稱MBTI);結合人格心理學、人類行為學、動物行為學等,精選五種動物精準比對不同人格特質屬性的普羅加斯系統,以及強調深層意圖驅使行為的神經語言九型人格。這些心理測評系統教會我最寶貴的一件事,不是我屬於什麼人格,而是理解他人的性格類型。 近期,我的直屬上司離職了,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其他部門的臨時主管,兩人的行事作風截然不同,前者雷厲風行,不拘小節快狠準;後者慢條斯理,打破砂鍋問到底,起初我無所適從,然而認識這些人格測評系統後,我對他人的人格與特徵有了基本的理解,原來新主管的決策需要大量資訊與細節的支持,還需要時間消化與分析,屬於穩中求進的類型。自此我就知道如何“應對”新主管了,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我無需將就,雙方也能取得良好配合。 不將就根本不現實 旅遊,也不是將就的事,選對旅伴對旅行至關重要。每個人對旅遊的期待各有不同,如果無法理解彼此對旅程的計劃與想法,那後果可不堪設想,輕則影響旅遊的興致與體驗感,重則或許連朋友都做不成。只要不是一個人出走,旅途難免需要相互將就,至於程度如何,因人而異。一味的迎合旅伴的需求,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若是道不同,則不相為謀,否則爭取彈性空間,暫時脫隊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自在。曾與錯的旅伴出遊的我,如今會慎選對的人,至少在講究且不委屈自己的情況下“將就”。 於我而言,生活最好的狀態不是“不將就”,而是沒有需要遷就的事情。或許有人會說,生活總有很多不得已的時刻,不將就根本不現實。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不得已,其實是自己設定的框架。當我們擁有足夠的瞭解和自信,並能更好地調適自己的角度觀點,找到合適舒服的應對方式時,“將就”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將就,不一定是軟弱,也是一種能耐;不將就,也並非固執,而是一種態度;當你能夠在“將就”與“不將就”之間遊刃有餘,活得輕鬆自在、灑脫愉快,那就是一種智慧。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