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理
动力青年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如何解救自己 离开压力现场
老师好, 近期快要到SPM的考试,我感觉到一连串的学习压力正在增加当中。请问我该如何才能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与平衡? 生活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压得人喘不过气,特别是中学时期随着各种不同的考试接踵而来之际更是如此。然而在面对学习压力的过程中,大家都希望能有机会缓解一下紧绷的情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呢? 根据辅导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有几个或许有帮助的缓解之术: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抽离现场。因为在进行抽离的过程中,其实是让大脑换一个截然不同的场景来缓和自己的情绪与认知。因为隔绝一个当下的干扰与压力源,可以让大脑有一个缓冲的时段来休息及进入另一个层次的觉知。 另外,调整现有的姿态也是一个重要的缓解。这个调整主要是在潜意识里让我们的认知转换另一个场景,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在直觉里明白原来自己在压力之中的一些表现。如此一来,当下一回有相似的行为时可以自我提醒。 接着,学习想像放松也是一个有利的活动。特别在有限的客观环境中进行可以暂缓压力的感受。因此在这个时候,想像一下如果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花一两分钟,合上眼,发个白日梦,想像一下一个跟之前那个烦躁不安截然不同的自己。留意这个想像的情景与自己的连接,若是感觉心情开始舒缓,则代表自己已处在放松的状态里。 最后,则是重新启动的环节。当意识到一切都已平复之后,若环境许可,花点时间来个热水澡或一杯让自己感觉清爽的饮料来复原自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让自己尽快回到专心学习的层面。 总的来说,长期积累压力,在心理与生理层面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巨大伤害。不能改变外在环境,那就试着提高自己消化压力的能力。偶尔花点时间重新启动自己的生活,将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与快乐程度。 相关报道: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要让别人帮自己,先学会把动词变名词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突破句點王的窘境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无力沮丧VS学习热忱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读大学与就职的机会成本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克服“精致穷”有妙方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奇怪,人不累,心很累
1月前
动力青年
关注东海岸
罗里撞民宅姐弟2死案 彭州政府关注家属心理发展
彭亨州政府关注上个星期六在北根发生的拖格罗里失控撞民宅,导致姐弟2人死亡事故,并且将透过社会福利局(JKM)继续提供支持和心理援助,以帮助失去两个孩子的家人心理发展。
3月前
关注东海岸
星云
父亲节惊魂记/林丽珍(万津)
记得父亲节那天天气很好,从早上就感受到凉爽微风,悠闲的星期日睡了个舒适的午觉。看了一眼时间,约定取父亲节餐点的时间到了,换了一身服装就和我哥哥驱车前往。 如今回想起感觉鼻腔里还是有烧焦的气味,这是第一次经历连环撞车祸,原来安全气囊弹出还会伴随高温,脸部扎实地撞上气囊,眉毛和头发都有些许烧焦,整辆车在车祸后冒出白烟。脑海里很混乱,等待心情平复下来,周围已经来了许多民众。按了双闪灯后,第一时间先离开肇事的车辆。 不只是手脚的擦伤,门牙也因为撞上安全气囊强大的冲击力,崩坏了一角。左手食指也因为反向撞击而肿胀,握拳能感受明显的疼痛。我哥的伤势稍微好些,牙龈出血,手臂稍微擦伤。 不少热心人士关心我们的伤势,还有商店街的阿姨递上温水,由于连环撞发生在傍晚时分,又是在车流量高的大路十字路口,来往的车辆顿时堵得水泄不通,多亏了交警及时赶到指挥疏解交通。 经过警方协调并拖车处理,接近半夜12点才回到家里。原本以为自己心挺大的,了解到整场事故没有任何人伤亡后,自己是那个受伤最严重的,还和哥哥打趣说,可以借此做一系列牙齿护理了。 当热水冲到自己身上,任何的坚强好像都被一并洗刷掉了。 不能发出哭泣的声音,不能让家人担心自己,任由眼泪流了一遍又一遍,整理好情绪后才从浴室走出。那是个失眠的夜晚,不,准确来说车祸后的那个星期都处于敏感并难以入睡,容易惊醒的状态。 不管用了多少沐浴露,鼻腔还是能闻到当时车祸的烧焦气味,烦心。 车祸发生后,平时食欲旺盛的我仿佛得了厌食症。对于食物的渴望大幅降低,看到食物觉得反胃,恶心想吐,还得做心理建设来逼迫自己咽下。 身体无恙心却生病了 我是个不爱回忆往事的人,总觉得人应该向前看,事情发生了再去后悔遗憾也来不及了。但,这次连环撞事件的片段总是不受控制地闯进我的脑,连呼吸都变得艰难急促。 即使在工作期间,也会突然回想起,然后不受控制地流泪,感到害怕无助。 我意识到自己病了,心理生病了。上网一查,才了解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词。维基百科里描述的症状都符合,焦虑。 那些事故记忆一直出现,不是一句“都过去了”“别想太多”就能忘却。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行,已经影响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了。我开始分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尝试“自救”。 其实从小到大我都很害怕被关注,希望自己能处于边缘。这次车祸,总能想起当时周围人的目光注视,眼睛是灵魂之窗,从一对眼睛我们能感受出许多情绪。关怀的眼神,担心的眼神,还有部分民众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注视。由于是个大事故,现场有不少人拿出手机拍摄,有人是在记录车祸现场,也有些人就喜欢把受害者赤裸裸地暴露在网络视野下。相机凑近的刹那,真的觉得生理不适,尤其对我这种敏感自卑的人,我想这就是让我至今还会觉得讨厌拍摄的原因吧。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时,伤口已经结痂,觉得瘙痒。但是还得控制着,一直去抓的话担心会有疤痕。记得车祸后第一时间快速瞄了自己和哥哥的伤势,很担心会缺了个胳膊少只腿,我开始发现自己没有想像中那么坚强。后怕,真的万幸这场事故没有任何人受到不可逆的伤势。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大环境的经济困难、资本家的剥削。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只要降低对于奢华物质的欲望,如常,一切如常,便是好时光。四肢健全,没有处在战乱,可以温饱三餐,还能和朋友家人保有联系,其实已经很幸福了。 重新审视生活方式和心态 或许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成功见效,也或许是时间慢慢地稀释了这份恐惧。 经历这次创伤,我学会了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试着学会如何在压力和困难中找到平衡。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带着这次经历给予我的感悟,继续前行。愿每一个经历过风雨的人,都能在心中找到那片宁静的港湾。
3月前
星云
星云
失序的人生/零羊(古晋)
你是否想过自己的人生会突然停摆? 那些年,生活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无法前进。 2021年,我从未想过这样的事会发生。像是掉入了一个黑洞里,我完全失去了生命力,每天卧床不起,什么都没做却还是好累……好累……好累。每一口呼吸都好像要用尽全力,每走一步都好像拖着一个沉重的巨石。那时候即使饿到胃痛,都吃不下饭,食物一放进嘴里就想吐出来。糟糕的还不止这些,还有没日没夜的悲伤与哭泣,随时随地的焦虑恐慌,没有缘由的胸闷头疼,还有我无法言说的黑暗。 是无助且绝望的,我根本不知道凭我自己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我知道这可能是心理问题,所以我最后还是去看了医生。拿着取药单,看着诊断的那一栏写上了“MD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重度抑郁障碍),老实说当下也有轻松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我是真的生病了,而不是“矫情”。 当时候我连简单的刷牙吃饭,睡觉起床都做不到了,更何况是好好上课和学习。所以我被迫放弃全额奖学金退了学,好好养病。我开始了在医院精神专科复诊和心理治疗之间来回奔走的日子,每天都需要吃抗忧郁的药物。但是日子依旧没多好,药物没那么快见效,每一次的心理治疗更是一场消耗脑力与体力的考验,扒开内心深处的痛,情绪的反扑都是真真切切的,但依然要顶住每一次去了解察觉更多自己的内心,学习处理情绪的技巧。 好在日子过去,我也不知道是什么起效了,但是我的睡眠比之前好了,食欲回来了。虽然情绪和活力好像还没完全恢复,不过至少日常生活可以继续下去。 就这样停下了一年,感觉一切都挺稳定,我总觉得自己该向前走了。我到了外地继续升学,重新回到校园。我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甚至是可以做好的。但现实是大学的快节奏压得我喘不过气,需要和人合作交际的小组作业是我最大的压力,我追不上,但是我生怕自己会拖累别人。我每天都过得很紧绷,睡前我都要规划好隔天一整天什么时候要去哪里?要做什么?这么做不是因为自律只是因为想减少焦虑,怕自己迟到怕自己做不好,甚至是担心去食堂太多人会来不及去上课,而选择随便吃两口面包应付过去。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不到两个礼拜我就崩溃了。那一晚,我翻出了所有的药,差点打算一口吞下。我复发了,隔天我就又回到了医院继续看医生拿药吃。 感觉自己就像是中了风刚痊愈,要重新学走路的人一样。复学后,我也好像瘸了一年重新站起来学走路一样那么困难,却不会被人直接看见,在忙碌的大学生活中,还要特地抽出一点时间治疗看病,真的很无奈很累人。坚持了一个月,还是再次被打倒了,又开始不想去上课,就算努力爬起来去了也无法专心,甚至直接在课堂上偷偷流泪,最后只能又选择了休学。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最后却都好像半途而废,没有一次坚持下去,是我太容易放弃了吗? 可是那些感受都是真实的,那些害怕,那些恐惧,每一次就像回到了受创的当下。我的灵魂碎片好像被遗留在了受创现场,我一直困在那里,我的人生卡住了。我意识到若要继续往前走,我应该解决的或许就是创伤,可是那时候已和当时的临床心理师沟通了将近一年,二十多次的治疗,感觉一切也卡住了。好像他能帮我的就是那么多了,接下来的问题无法再帮助我,所以我停止了和他的心理治疗。 后来的日子,并没有停止前进,自己看书,查看更多资料,在和学校辅导员的几次咨询中也持续察觉自己的内心,学习安抚因为陷入闪回而恐慌的自己,继续“摸爬滚打”,尝试更多事物,找寻热爱,努力获取快乐,尽力过好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日子,安稳地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我一直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准备好复学,也不能再继续耗在学校宿舍增加家里负担,2023年3月份我退学回到了家乡。 这时候我距离SPM毕业已两年多,看到以前选择读中六的同学过几个月也要毕业了,选择升学diploma的也已读了一半,那些直接出社会打工的也赚了两年的钱,累积了经验,而我呢?这两年多不是什么都没有付出,到头来却还是白忙一场,还是只有一张SPM文凭。 每当我在社交软件上看到朋友的近况、大学同学的校园生活,我都好羡慕也感觉很无奈,也对自己感到愤怒。为什么我的人生就因此比别人晚了好多步,可是这已然是我必须接受的事实。 要走出悲伤 就要走进悲伤 我一直持续寻找合适自己、或许能帮助自己的临床心理师。经过医生的介绍,时隔半年我重新开始了心理治疗。这一次我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在第一次见面时我就直接询问心理师会采用哪些治疗方式,收到答复后我也决定了和她尝试合作进行治疗。其实我一直不知道对自己最有帮助且最有效的是哪件事,药物、心理治疗、身边的人抑或是我自己想开了?但我想,无可否认的是这一切都出于我自己,是我自己主动寻求帮助,是我愿意和身边的人沟通,是我自己努力去了解更多,是我勇敢,是我坚强,是我常常想放弃但都没有放弃。一直以来拼尽全力治愈拯救自己的人,一直都是我自己。 2024年的今天,我依然持续看医生复诊和进行每一到两个月一次的心理治疗。但是我明确地感觉到现在的自己比以往变得越来越好,我的人生渐渐开始有序了。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改善饮食习惯、生活作息、开始运动。虽然暂时还是待在家,但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规划好金钱学习理财,准备自己上网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情绪上也相对稳定,悲伤低落是难免的,但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也放下了很多对自己的期望,这些期望抓得太久了也会变成一种执念。我可以拥抱自己的一切状态和心情,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是我唯一的目标,这是一种当下的力量。 这些年的经历真的很难用几段文字说完,但如果这段旅程以我做过的治疗与咨询去划分,那我想,第一阶段治疗更多是处理当时的症状,也学习面对情绪的技巧等等;第二阶段,开始可以去面对内心的创伤。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见心理师,他告诉我:“要走出悲伤,就要走进悲伤。”我开始走进了我的悲伤,仔细触摸我的伤口,去清创、消毒和包扎,这过程真的很痛但我走过来了;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是放下了执念,是学习共存、接纳、允许和过好现在,开始有意识的去过生活,找回失去的生命力。 或许这一切在社会眼中看起来很荒谬,两年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家,没有上学也没有工作。我的人生的确不像一般人的秩序,按部就班毕业,升学,找工作就业,成家等等,但是我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有时候失序的人生其实就像是一团打乱的线球,纵横交错,一团乱麻,好像我们总是理不清头绪,但是当我们找到其中一段线头的时候,就可以顺着这根线头一点一点打理好这种失序。或许有时候看似走得很慢,改变得很少,但是请不要焦急,允许自己勇敢,也允许自己逃避;允许自己躺平摆烂,也允许自己突然想做些什么;允许自己开心,也允许自己不开心。因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好好过下去,至于未来还会遇到什么结,到时候再想办法解开也不迟。 音乐继续播放了,我又可以开始与生活共舞了。
4月前
星云
羽球
(视频)2024年汤尤杯|错过2局点最终不敌小戴 吴堇溦:我心理不够强大
大马头号女单吴堇溦拚尽全力,最终错过2个局点,两局均以2分微差不敌中华台北前世界第一球后“小戴”戴资颖,她表示自己在关键分时心理不够强大,也从这场比赛中学习到非常多的经验。
6月前
羽球
星云
就看你怎么想/千羽(吉隆坡)
上课时,教授谈及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这对我来说是个新鲜的学术名词。随即在我脑海里跳出了两个我相对熟悉的理论: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和墨菲定律(Murphy’s laws)。这3个看似不相干的理论,在我脑袋里产生了似是而非的奇妙联系。 心身障碍指的是一种心理因素与生理症状之间的关联,即情绪、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身体出现症状。简而言之,就是身体本没有毛病,但心理上总是觉得自己有病。这些症状往往难以在生物学层面找到明确的原因,而需要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综合治疗。 吸引力法则是说,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能影响他们所经历的现实。它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思考、愿望和集中注意力,可以吸引到积极的经验和机遇;反之,负面的思维和情绪则可能吸引负面的结果。 心身障碍是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术语,强调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关系,需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治疗;而吸引力法则在许多人看来,更接近哲学或心灵成长的概念。两者看来多少攸关心理和生理的相互关系。 若从哲学角度剖析,心身障碍者“没病而硬是觉得自己有病”,按吸引力法则的说法,长期下去,这样的思维极有可能会让“所想成真”,到时就真的“没病也变成有病了”。 “如果有什么事情能出错,它就必然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这是广为人知的墨菲定律名句。有人指这是一种讽刺的观点,强调事情可能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错。若是把墨菲定律与心身障碍和吸引力法则混为一谈,那极有可能是个悲剧。 虽然这3个概念表面上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若从心理角度和不确定性来思考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是蛮有趣的。 吸引力法则强调积极的思维和情绪,这种积极的心态可能减轻一些心身障碍的症状,因为积极的思维和情绪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墨菲定律提醒我们事情可能会出现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一些心身障碍患者感到更加焦虑,从而引发更多的问题。所以,在应对心身障碍时,积极的心态可能有助于减轻这种焦虑,安抚不安的情绪,甚至防范坏事的发生。 虽然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模糊的,却提醒我们心理和情绪对生活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但这些联系只是突然出现在我脑海的突发奇想,在科学上并没有被证实,以上所提的理论和概念,却是各自经过印证或考验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看——若心理因素能影响事情的发展和结果,那就是说,事情往哪个方向发展,就取决于你怎么想了。
1年前
星云
古城
专业团队给予心理精神支持 儿童安宁疗护活出价值
儿童安宁疗护不是最后的陪伴,而是有专业团队给予末期病童和家属们心理和精神支持,使他们不孤单彷徨,让生命受限的病童们获得完善的疗护,创造美好的回忆留给父母。
1年前
古城
疾病疗法
忧郁焦虑痛到想要自杀 射频消融管痛 效果达1至5年
疼痛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带来生理、心理与精神上的负面影响。疼痛专家根据不同的疼痛程度,通过多模式的疼痛管理与治疗,如非药物性治疗、射频消融术等,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为病患舒解或控制疼痛。
1年前
疾病疗法
用心教育
他们的心生病了,留意年轻人的呼救声
精神健康问题在现今社会有很多的公开讨论,然而,这种情况真的让寻求帮助的过程变得更容易吗?三分之一大马成年人患有精神健康问题,而且报告显示学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偏高。 全球估计有8600万名年龄15-19岁的年轻人确诊患有精神疾病。大约50%年轻患者从14岁就有精神健康问题、75%则在二十多岁开始发病。 大马统计数据《国家健康和发病率调查》结果发现,16岁至19岁年轻人的精神健康疾病盛行率最高,其中18.3%患有抑郁症及10%曾有自杀念头。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龄16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从1996年的10.6%飙升至2015年的29.2%,增长因素包括失业、经济困难、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应对能力差和社会支持不足,让这些情况变得更复杂。 虽然冠病疫情使得人们更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并且提供了更多支持途径,但治疗方面仍存在许多障碍,例如人们对精神健康问题缺乏了解、害怕社会污名化或羞愧、缺乏社会支持,以及难以获得专业服务。 对于出国留学完成学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更为普遍。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IMU)与其海外伙伴学校密切合作,以确保全力支持和照顾学生的福祉,并设定基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海外生活。这些支持可以通过学生主导的形式提供,比如促使学生相互联系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以及与学术领导人、资深导师和或专业辅导顾问的咨询性质会谈。 在爱丁堡大学进入第五学年的IMU海外转学生吳悠认为,各种原因引发的抑郁、焦虑、失眠和倦怠等症状都是留学生的常见问题,远离家乡则会加剧这些问题。 陌生环境易出事 从阳光明媚的马来西亚搬到寒冷的爱丁堡,她发现即使是一些简单小事也会提醒她已经远离了家乡,例如她的名字和姓氏经常被混淆、难以理解苏格兰口音等。冬季时持续寒冷和提早日落天黑的情况也让人难以忍受:“我有很多天根本看不到太阳,从早上8点在医院病房,等到下午5点离开时太阳已经日落西山了。 “这些情况都会让你觉得没有归属感,面对文化和社会差异,真的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来建立人际关系。总括来说,当你能够建立正确的支持系统,并了解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获得所需要的帮助时,一切就会截然不同。” 在她前往海外留学之前,吳悠参考大学准备的出发前简报,以及参与IMU学术委员会会议与合作学校的见面会,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抵达英国爱丁堡后,她也通过参加各种欢迎活动(例如促进留学生彼此交流的新旧生野餐会),以及与大学同学共同探索这座城市,让自己更熟悉这个新环境。 然而,虽然吳悠的亲身经历大致上是积极正面的,但很多人(包括海外或本地学生)在应对精神健康问题时相对比较困难,有时候甚至表现出慢性(长期性)的行为模式改变。家人、朋友和其他人(比如同学或老师)通常最容易留意到这些迹象,例如睡眠障碍、容易愤怒,或退出社交活动。 出现这些行为改变要留意…… IMU自我发展部辅导员指出,以下是一些需要留意的行为变化: ·睡眠模式紊乱,可能包括难以入睡或半夜醒来或睡眠过多。 ·情绪爆发,比如非常敏感、容易激怒或生气。 ·持续疲劳或经常疲倦。 ·注意力不集中,包括丢失对话轨迹。 ·饮食习惯出现重大变化或体重变化,但并非由于健康问题导致。 ·社交退缩现象。 一个人可能会避免或退出社交活动、变得不如过去活跃、明显变得更为安静,或身处于社交团体却不参与。他们也可能避免与他人眼神交流。 ·上述行为模式会持续出现,而不只在一个时间点或短时间出现。 精神健康问题的一些警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被错误理解或遭受误解。耐心地了解一个人的行为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都可能意味着他们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风险。 然而,辨识症状或警讯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支持,辅导员指出,倾听的直觉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有些迹象已经表明事情不太对劲,但我们却可能视而不见并忽略它们。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可能会顾虑自己的安全。 留意、关心、协助 以下是辅导人员基于NEC模式提出的建议: ·留意对方(Notice):告诉对方你观察到一些令你担心的事情,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吃、睡得不多” ·表达担忧(Express concern):让他们知道你很担心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倾听的空间和尊重他们的隐私,并以任何方式支持他们,比如告诉他们“我很担心你”、“发生了什么事吗?我随时都在这里。” ·让他们与可提供帮助的人联系(Connect them to someone who can help):向他们建议可以获得所需帮助的人或资源,或在他们准备寻求专业帮助时提供陪伴。比如告诉他们:“我现在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得到了 XYZ的帮助, 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去?” 求助可以找他们 获得正确的支持是管理精神健康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估计仅有20%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大马人获得专业护理。若想提供帮助,个人或是其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多种选择,这些选项包括: ·非政府组织(NGO)。许多组织都会收取可负担的费用提供精神帮助支持,例如 AGAPE辅导、SOLS 24/7和所有妇女行动协会(AWAM)。 ·政府医院。使用这项服务需先获得家庭医生(GP)的推荐信。 ·各高等院校辅导单位。 ·私人心理、精神健康服务从业者(包括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辅导员)。 ·某些大学的实习科目、实习计划。 获得更完整的马来西亚精神健康资源列表,请查看 https://sites.google.com/view/psymalaysia/。 更多文章: 陈君敏/让绘本插上写作的翅膀 ESMOD毕业生创意作品展示才能 ACCA成绩骄人 大马6人全球最佳 3青年呼吁爱地球,卖有机便当推动环保 设计互动性仪表盘让数据说故事 三剑客称霸大马数据科学赛
2年前
用心教育
家庭生活
吴娟瑜/孩子心理韧性够吗?
“同样是我生的孩子,为何姐姐心理素质强,碰到考试不顺、同学作弄,总是一笑置之,再接再厉。弟弟却不一样,所有问题都怪罪是别人的错,动不动就掉眼泪,一副玻璃心模样。”问话的妈妈对儿子一筹莫展。(阅读全文) 更多文章: 吴娟瑜/幸福的仪式感 吴娟瑜/浮萍少年靠岸了 吴娟瑜/在婚姻中自由 吴娟瑜/躺平族站起来吧!
2年前
家庭生活
读家
王湘晴 / 安静无罪
这本Susan Cain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是我姐姐两年前送的生日礼物,花了一年细细读完。我说我是内向者,旁人总会质疑。于是重新整理书内容,简单概括精华,希望能解开很多人对内向者的误解。 Susan Cain是一名美国作家兼讲师,最初的认识是透过她在TEDtalk上“内向者的力量”的演说,深受启发。她用安静的穿透力感染着听众。喜欢这本书并不是因为特别了解内容,而是感受到被了解。 据作者,世界上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都是内向者,而你可能无法从外观来定夺他们的个性。很多内向者都把内向那一面隐藏了起来。普遍大众的既定认知是:内向者都是社会边缘人,而外向者才是善于交际的佼佼者。 何为内向者?作者提出内向者心思细腻,喜欢探索内心深层的世界。他们透过独处来充电休息。内向者抗拒表面化的闲聊,但享受有深度的聊天。书中提及的名人颠覆了我原先绑定成功和外向者的看法。他们包括印度国父甘地,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罗莎·路易丝,《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身为内向者,他们安静观察,悉心聆听,世上才有这些好作品、好领导。 除了心理学,作者也透过生物学深层剖析内向者的行为。内向者拥有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藏在头脑深层里有一个部位叫杏仁核,它操控原始系统例如调解情绪。你感到害怕,想拔腿就跑,那都源自于杏仁核。而内向者因为高度敏感,轻微的外来刺激都足以激发杏仁核让他们神经紧绷,全神贯注蓄势待发。就是这些因素会影响内向者上台发言的流畅,面对人群时磕磕巴巴。 但是请别把这当成弱点。因为敏感、安静,内向者能感受更多,聆听更多。内向的领导不会有表现欲,反之能静心聆听和实践下属的意见。因为有了安静的空间,想法和创意有更大的突破空间。世上很多艺术创作比如梵谷的太阳花,肖邦的夜曲,都是出自于内向者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内向者有惊人的毅力,如果放在对的位置可以发挥所擅长的思考模式,可以竭尽全力解开复杂的难题。 继续做自己?还是迎合社会? 作者也提出一些疑问引人深思。那内向者该继续保持自己还是伪装成外向来迎合社会呢?我们的个性是有伸缩性的,即使内向也可以伸展到一定的外向程度。身处外向型社会(Extrovert Ideal)的我们,缩在躯壳里是吃亏的。所以作者建议,你可以适当的伸展你的外向个性。专业领域上比如演讲如果背后有深层的意义价值,那便足以支撑你,成为你努力迎向大众的动力。具体细节,还是要亲自阅读方能领悟。 作者本身把内向者的认真、细心发挥到极致。书中提及不同的研究,脚注和后方都清楚写上依据。她访问各地的教授,研究者,曾走入Harvard Business School,还特意参加Tony Robbin的演讲以了解外向者的视角。不得不说Susan Cain真的是典型内向者,事事做到完善。这一点让我被她打动,相信她所写的都不是耍嘴皮子功夫。 这本书大量运用深奥的专业术语,外行人读起来会吃力。不过她常以小故事为例子,简单易懂,弥补了深奥的部分。看不懂的部分大可先略过。 以前很讨厌自己是内向者。自童年成熟记事起,我的成长过程是焦虑和不安。面对人群我说话结巴,不像那些闪烁的人自由豪迈。我害怕自己不正常,甚至讨厌自己的软弱。家人更是焦急,戳着推着让我走进人群:“你要多说话呀”。我跌入了无限恶性循环,越是焦虑,越是表现不好。如今很庆幸有上天恩赐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更透彻地了解自己,这是我的特色。我不需要去成为别人,反之可以利用自己安静的穿透力,来表达和影响别人。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为总结:“很多孩子们像是蒲公英,任何环境下都能飞翔。然而高度敏感的孩子就像胡姬花,容易枯萎,但是在对的环境和条件下,会绽放异彩。”内向不需要被治愈,只是需要找对方向盛开。内向者和外向者,只是用着不同的方式来拥抱世界。 如果你是一名还在抗拒自己的内向者,赶快捧起这本书吧!
2年前
读家
全国综合
长期困车龙可引心理疾病 专家吁雇主落实灵活工作安排
35岁的公务员艾达每天必需要在清晨6时15分从位于森美兰汝来的住家出门,以开车横跨60公里准时在早上9时抵达位于首都的办公室。
2年前
全国综合
周刊专题
【中年危机/02】别被焦虑击倒,挖掘自己的价值,重新定义自己
35岁真的是一个分水岭?能力体力创造力开始往下坡路走?
3年前
周刊专题
本报特约
陈欣怡医生.水灾后的卫生防疫
在此恳请大家还是得注意自己的健康。一旦身体或心理出现任何状况, 请尽早求医。
3年前
本报特约
更多心理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