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理学
狮城二三事
狮城更多年轻全科医生 报读心理健康毕业文凭课程
(新加坡19日讯)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新加坡越来越多全科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意识到及早诊断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适当治疗或推荐给专科医生的重要,因此自愿进修相关课程。 《联合早报》报道,这些医生报读的是心理卫生学院的心理健康毕业文凭(Graduate Diploma in Mental Health)课程。 逾200名全科医生完成课程 年龄介于20多岁到50多岁 课程项目主任兼心理卫生学院紧急与危机护理部门精神科高级顾问医生巴努古普塔(Bhanu Gupta)指出,过去12年,共有231名全科医生完成课程,学员介于20多岁到50多岁。 根据心理卫生学院提供的数据,从第9届至第13届,每届学员约有23人,比第4届至第8届的每届约15人多。 提升全科医生能力 处理病人复杂心理问题 新大调查:逾八成民众不愿多谈自杀课题 针对增长趋势,巴努认为,这与近年来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要的意识不断推高,以及医疗专业人员对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培训的兴趣越来越大有关。 过去三年,他也看到不少年轻医生对课程感兴趣,决定报读。 数据显示,第11至第13届的71名学员中,以30多岁居多,共有41人,占将近六成(58%),其次是20多岁学员,共12人(17%),40多岁和50多岁者分别为13人和5人。 20人去年10月完成课程 上课前后管理精神病患信心指数从34%增至94% 第12届学员刚于去年10月完成课程,其中20人参与课程反馈调查。 调查显示,约49%表示在上课前有信心诊断精神疾病,完成课程后,这个比率增至100%。 另外,20人认为更有信心管理精神病患,上课前后的信心指数从平均34%增至94%。 巴努说,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日益增加,人们对及早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也有更深入了解,尤其是在疫情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这门课程旨在赋予前线全科医生所需技能,能针对常见的心理健康状况尽早作出适当干预,并识别须由专家介入的病例。 课程分六个单元,涵盖识别和诊断常见的精神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老年心理学和成瘾、不同疗法的原则、不同精神健康障碍的评估法,以及管理和开基本精神科药方。 新加坡国会今年2月通过推进心理健康动议 将心理健康问题列为国家重要议程 新加坡国会今年2月通过推进心理健康动议,把心理健康问题列为国家重要议程,并制定全国措施,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关键措施包括在所有综合诊疗所和900多家全科诊所推出心理健康服务,在公共医疗领域增加三四成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等。 巴努相信,在满足社区心理健康状况管理的需求方面,像心理健康毕业文凭课程的项目将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我们正与各方合作,更广泛地宣传课程和接触医生”。 他说,过去五年,全科医生共推荐878起个案给心理卫生学院,每年约176起。 他建议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拨打心理健康热线或联系家庭服务中心。若需医疗建议,可到邻里诊所或综合诊所,由全科医生进行初步评估,看是否需要治疗,或推荐给重组医院(包括心理卫生学院)的专科医生。
7月前
狮城二三事
星云
【胡作非文】生活中,你是将就、妥协还是牺牲?/胡骁萍
生活中,每个人都做过“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将就”、“妥协”、“牺牲”对一些人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事,久而久之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但对好些人而言却形成内心的挣扎,沉重的负担。我们往往会因为顾及他人感受,维护和谐关系、追求平和生活,避免冲突,忍辱负重而选择委曲求全,没有直面问题。当然也基于现实、阶级、经济等层面的考量,不得不隐忍退让。然而,这样的将就、妥协与牺牲,往往会演变成对现状的不满,对生活的抱怨。 中国文学家巴金曾说道:“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先前提到所谓的“直面问题”并非让你争权夺利或以暴力等手段争取应对,而是在不委屈自己、不害怕得罪他人的情况下,勇于表达自己,即使最后还是无可避免地必须“将就”也没关系,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对得起原则与立场坚定的自己,没准这一次的“反击”得以避免下一次的“将就”呢? 在我的认知里,将就、妥协与牺牲,有层次上的分别,将就是这件事情对我影响不大,可以勉强凑合;妥协是事情会对我造成影响,但基于一些原因我“愿意”退让;牺牲嘛,字面上的意思已是舍弃自己,失去自我,我自认做不到。是完全无法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吗?非也,一切取决于思维与定义。一些事情或许看在别人眼里是一种牺牲,但只要转变意念、反转思路或抱持开放态度看待事情,过程中若没有感觉半点委屈,那何来牺牲? 还有一种“将就”,就是“没有将就这回事”。最近无独有偶的,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好几类人格测评系统,包括历久不衰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简称MBTI);结合人格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等,精选五种动物精准比对不同人格特质属性的普罗加斯系统,以及强调深层意图驱使行为的神经语言九型人格。这些心理测评系统教会我最宝贵的一件事,不是我属于什么人格,而是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 近期,我的直属上司离职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其他部门的临时主管,两人的行事作风截然不同,前者雷厉风行,不拘小节快狠准;后者慢条斯理,打破砂锅问到底,起初我无所适从,然而认识这些人格测评系统后,我对他人的人格与特征有了基本的理解,原来新主管的决策需要大量资讯与细节的支持,还需要时间消化与分析,属于稳中求进的类型。自此我就知道如何“应对”新主管了,在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我无需将就,双方也能取得良好配合。 不将就根本不现实 旅游,也不是将就的事,选对旅伴对旅行至关重要。每个人对旅游的期待各有不同,如果无法理解彼此对旅程的计划与想法,那后果可不堪设想,轻则影响旅游的兴致与体验感,重则或许连朋友都做不成。只要不是一个人出走,旅途难免需要相互将就,至于程度如何,因人而异。一味的迎合旅伴的需求,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若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否则争取弹性空间,暂时脱队享受一个人的自由自在。曾与错的旅伴出游的我,如今会慎选对的人,至少在讲究且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将就”。 于我而言,生活最好的状态不是“不将就”,而是没有需要迁就的事情。或许有人会说,生活总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刻,不将就根本不现实。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得已,其实是自己设定的框架。当我们拥有足够的了解和自信,并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角度观点,找到合适舒服的应对方式时,“将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将就,不一定是软弱,也是一种能耐;不将就,也并非固执,而是一种态度;当你能够在“将就”与“不将就”之间游刃有余,活得轻松自在、洒脱愉快,那就是一种智慧。
8月前
星云
星云
【有痣青年】每一种性格都正常/陈奕君
我第一次做MBTI 16型人格测试,是17岁吧,当时测出的结果,和27岁截然不同;后来我的人格类型稳定于最近这5年,就没再变过。近20年的光阴里,我慢慢成为了自我体察的内向者,而17岁的我是外向者,大娱乐家,社交场合里的花蝴蝶。 回想起来,这是一段漫长的人格演化过程。人格类型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你所经历的事、关心的课题和生活的触感,都会改变你思考、决策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一两年来,MBTI测试非常火红。年轻群体已经把它当成日常自我介绍的一部分,快速辨认出合拍的群体,并且以此作为另一种彰显自我的工具。韩国的综艺节目,甚至还会特地把艺人的人格类型标识出来,让观众观察不同人格类型在同一境况下的互动。 MBTI当然是认识自我、了解他人的其中一个心理学工具,也是现时很好的社交工具。但除了企业版本的专业测试,大部分我们能找到的MBTI题目和类型分析,都还是偏重娱乐性的内容,分析也不够全面。因此,如果你把当下的测试结果当成坚定不移的自我认同归属,或是贴标签、搞歧视,那却又是固化了偏见,也是限缩了人格发展的弹性。 可如果我们再细想,MBTI测试能如此流行,意味着今时今日人们除了这种娱乐性的社交工具之外,我们的社交文化里没有太多能够讨论个体差异的空间,也没有能够坦诚接纳个体差异的语境。 我们一贯冷酷对待异见者,排斥和大众不同的人。 据说,16种人格类型里,最少见的类型可能是INFJ,最多见的类型是ISFJ和ESTJ。换句话说,这似乎是ISFJ和ESTJ掌握话语权、制定社交规则的世界——他们的性格倾向和社交习惯,就成为这个世界的“正常”——因为他们完全占据了人数优势。 而我所认识的所有INFJ朋友,在群体生活里总有一种忧愁,时刻觉得自己在人类集体里有某种无处安放的焦虑和绝望。 社交互动中,总是有许多的误读、沟通不良,以及彼此期望的差异。 你只想待在人群里看有趣的人高谈阔论,可朋友们都问你为什么一整晚不主动说话?你发挥想像力和发散思维在建构思路模型的时候,却有人觉得你没有拿出数据、例子、具体的落地方案,而直接把你的想法贬为空想。你诉苦的时候,到底我该倾听安慰或是给予解决方案?旅行的时候你只想漫无目的地走走,你的旅伴偏要拉着你一天跑完6个景点。 不爱出门的人不是孤僻 MBTI告诉我们,这是人们在4个维度上的差异:思考方式(E-外向 / I-内向)、获取信息的方式(S-感觉 / N-直觉)、决策方式(T-思维 / F-情感)、生活方式(J-判断 / P-感知)。每一个人天生都会发展出这8种功能(荣格八维),其中发展得如何当然有程度之分;程度最高的4种,就会排列组合成你当下的人格类型。 你和别人不同,你和群体的不同,不是因为你有什么毛病,而是每个人在偏向和喜好上的不同,这是性格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应该被尊重的,不该有谁应该被谁同化的道理。 比如,不爱出门的人不是孤僻,他们只是需要很多的独处(I人)。 三分钟热度的人并非不定性或没有毅力,他们只是对许多事物都有普遍的好奇心(P人)。 MBTI的人格概念和知识普及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每一种性格都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们不再为自己和群体格格不入而感到惶恐不安,别人也无需为此而对你做出指责。于是,你不必强迫自己戴上让你不舒服的人格面具。 人都怕孤独,怕看不清别人,更怕看不清自己。还有些人,他们生活的处境不允许他面对真实的自己。 所有靠谱的性格测试都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进而理解人格每一阶段的转变。带着这样的信心,我们终究能够发展出更自洽又成熟的人格,也慢慢学会和其他不同的人格沟通、相处,让彼此都感到舒服。或许,这个世界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一点?
11月前
星云
星云
高智商天才儿童/刘放(寄自新加坡)
“这种高智商小孩,非常固执,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做父母的只能引导而不能控制他们。”
12月前
星云
焦点财经
察言观色|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影响与对策
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描述了人们在某一领域的技能或知识不足时,往往高估自己在该领域的能力。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盲点。当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知之甚少时,他可能无法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无知,因此他可能认为自己比实际上更为熟练或知识渊博。
1年前
焦点财经
周刊专题
【指点迷津/04】当科学遇上玄学……心理咨商扮演什么角色?
余秋玲强调,辅导师不常以伪科学处理个案,但一些人的创伤太过沉重,只能先借助外力,比如给予希望、解释或想像,让个案的情绪稳定后,才有能力启动理智。
1年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指点迷津/01】占卜算命,叩问人生大小事
占卜有两种,一种是答题解惑,一种是谈运势走向。前者如塔罗、掷筊、抽运签等,还有天珠师傅针对个案的疑难解答。运势预测则涵盖星座、人类图、紫微斗数等,透过生辰时间分析人格特质,推导出问卜者的运势,或针对问卜者的未来方向提出建议。
1年前
周刊专题
疾病疗法
李玟及罗宾威廉的呐喊 关于乐观正念心理健康
尽管面临挑战,李玟还是取得了国际成功,并成为许多人的榜样。不幸的是,她的去世引发了关于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接纳和包容的重要性的讨论。虽然积极的思考赋予了她追求的力量,但正念可以提供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接纳。我们尊重她的遗产成就,也希望从中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1年前
疾病疗法
星云
巧合 / 陈家香(芙蓉)
看电视剧时,经常看到片尾出现的一行字幕:“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于我而言,“巧合”还真不是虚有,而是实体存在的。且听我娓娓道来。 某天晚上,临睡前复习了苏轼的4首词后,读他的词〈临江仙〉。次日晨运后吃过早餐,精神抖擞,开始阅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书里第四篇散文〈苏东坡突围〉详述苏东坡受一群文化官诬陷,检举揭发他诗中流露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导致宋神宗判他有罪。后来虽被释放却被贬谪黄州。〈临江仙〉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引起看管他的太守误会他要乘小船逃走,赶往探个清楚,发觉他正在酣睡。〈苏东坡突围〉和〈临江仙〉巧合的呈现眼前,让我对词意有了深入的了解,也颇为含冤入狱的苏轼伸寃叫屈。 今天,7点25分,边吃着晚餐边观赏“爱奇艺”电视台播放的《外婆的新世界》第六集。屏幕上出现正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这正是余秋雨在〈千年庭院〉连篇累牍叙述的世上最老高等学府。早上才读到有关的事迹,此刻突然出现,太巧合了! “巧合”激起了我发财之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这类的“巧合”叫做“共识性巧合”,或“共时性”。他认为,“共识性巧合”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跟我们的主观意愿、经验有一定的联系。意即,那是有意义的巧合。荣格认为两件事情之所以看上去有联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个共同的意义。 “巧合”,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身上。儿子第一次驾着新车回来时,我除了赞赏车型美颜色艳,更牢记的是车牌9909。翌日,驱车购买东西后在回途中,迎面而来的轿车的9909是我遇到的另一次“巧合”。这“巧合”激起了我发财之念。它带来的却是失望与失财。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使我终于相信荣格大师所谓的“共识性的巧合”与人的主观意愿有联系。 以下则纯属本人之浅见:若有一天,你我擦肩而过,彼此复回身执手相看,千万别惊呼:“太巧合了,我前天梦见你,今天就遇见你!”或许,在潜意识中,你我是互相思念好久了,才有此巧合呢!
1年前
星云
微隐于学
宋明家.我是谁?人格测试的迷思
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和人生经验,大多阅历不多而未能深入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协助也比较多。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感到困难的人,到底该如何做?《New Scientist》科学杂志去年12月10日的主题文章《Who do you think you are?》,给了我们三个贴士:问别人、做测试、内观训练。
2年前
微隐于学
煲剧联合国
王晋恒/《四楼的天堂》专属现代人的身心疗愈之剧
无论是中医还是心理学,都只有辅助之效,一切疗愈过程,靠的始终是自己。于是如何与他人、社会、疾病、时代以及潜意识中的自我和平共生,成为《四》最重要的主题。
2年前
煲剧联合国
用心教育
全马首家“神经心理学中心”成立 助脑伤患者修复认知力
说起心理学,相信你我都不会感到陌生,但你又是否听说过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过去8年,神经心理学在全球医学领域日益重要。对此,精英大学(HELP University)于11月24日推介全马第一家“神经心理学中心”,希望借此让民众更了解其重要。 与一般治疗心理疾病的心理学不同,神经心理学旨在了解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如何受大脑功能的影响,借此帮助智力障碍、自闭症、帕金森症、阿兹海默、脑损伤等行为受影响的患者,恢复认知能力。 精英大学副校长兼行为科学院长杰里·路易斯博士(Dr Gerard Louis)举例,中风导致病患脑神经受损的问题往往被忽略。他说,一般而言患者为了恢复行走的能力,接受物理治疗,但却没有意识到受损的认知能力也要被治疗。 “神经心理学倾向建立新的神经通路,医生评估患者后,会进行一连串的认知康复治疗,帮助他们重新学习、恢复记忆。” 甫建立的神经心理学中心包含看诊服务,专家为患者诊断有关认知变化和情绪失控方面的问题,再视症状提供思维能力训练和心理治疗等疗程。 收集大马数据利惠人民 除了提供师生和民众看诊服务,神经心理学中心同时也会对此领域展开一系列的研究。领导该中心运作的临床心理师阿·帕玛西妮(Dr A Padmassini)医生坦言,此学科在我国并不普及,大多的治疗方式、数据等都是来自美国和澳洲,对大马民众并不友善。 “例如提供患者的评估都以英文为主,若换成马来文、中文和淡米尔语,让各种族的民众可以更准确地传达病症,得到更好的治疗。”透过神经心理学中心的成立,阿·帕玛西妮希望收集更多的临床样本,创造属于大马民众的数据库。 此外,透过该校的数据分析程式和虚拟实境(VR)、脑电图(EEG)等软硬体设施,精英大学校长拿督陈德鸿博士认为,这一连串的技术都让患者得到更精准、有效的报告。 为了让大众更熟悉神经心理学,如何协助神经障碍病人恢复认知,该中心透过演讲或经营抖音和推特等社交媒体加以推广,让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展到社区。 未来,精英大学也盼望设立神经心理学系的后学士学位课程,让莘莘学子不需出国深造,便可接触到相关领域的知识。杰里·路易斯说:“这让心理学系的学生,可以拥有更多专业课程供选择。” 更多文章: 东盟青年商讨应对迎战未来 大专生体验以太坊的世界 印度以蜂蜡粘合剂灵感称霸3M挑战区域赛 阿富汗孩童战乱中学杂技作乐 就读英迪餐饮服务管理与烹饪艺术3+0学位 可到法国实习及当交换生 正视水源危机 做好河流管理 英迪讲师:保护使用者 需速立法阻网络霸凌
2年前
用心教育
让心亮起来
“帮你治疗离婚魔咒” 好友“辅导知识”害我心慌
我的父母亲在我12岁那年就离婚了,原因是爸爸经常动手打妈妈。
2年前
让心亮起来
让心亮起来
本科毕业生求解惑 茫然心理学深造路线
我是刚刚从心理学本科系中毕业的学生,想要继续往心理学发展。我想要读硕士但不知道我该读什么?
2年前
让心亮起来
读家
王湘晴 / 安静无罪
这本Susan Cain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是我姐姐两年前送的生日礼物,花了一年细细读完。我说我是内向者,旁人总会质疑。于是重新整理书内容,简单概括精华,希望能解开很多人对内向者的误解。 Susan Cain是一名美国作家兼讲师,最初的认识是透过她在TEDtalk上“内向者的力量”的演说,深受启发。她用安静的穿透力感染着听众。喜欢这本书并不是因为特别了解内容,而是感受到被了解。 据作者,世界上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都是内向者,而你可能无法从外观来定夺他们的个性。很多内向者都把内向那一面隐藏了起来。普遍大众的既定认知是:内向者都是社会边缘人,而外向者才是善于交际的佼佼者。 何为内向者?作者提出内向者心思细腻,喜欢探索内心深层的世界。他们透过独处来充电休息。内向者抗拒表面化的闲聊,但享受有深度的聊天。书中提及的名人颠覆了我原先绑定成功和外向者的看法。他们包括印度国父甘地,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罗莎·路易丝,《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身为内向者,他们安静观察,悉心聆听,世上才有这些好作品、好领导。 除了心理学,作者也透过生物学深层剖析内向者的行为。内向者拥有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藏在头脑深层里有一个部位叫杏仁核,它操控原始系统例如调解情绪。你感到害怕,想拔腿就跑,那都源自于杏仁核。而内向者因为高度敏感,轻微的外来刺激都足以激发杏仁核让他们神经紧绷,全神贯注蓄势待发。就是这些因素会影响内向者上台发言的流畅,面对人群时磕磕巴巴。 但是请别把这当成弱点。因为敏感、安静,内向者能感受更多,聆听更多。内向的领导不会有表现欲,反之能静心聆听和实践下属的意见。因为有了安静的空间,想法和创意有更大的突破空间。世上很多艺术创作比如梵谷的太阳花,肖邦的夜曲,都是出自于内向者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内向者有惊人的毅力,如果放在对的位置可以发挥所擅长的思考模式,可以竭尽全力解开复杂的难题。 继续做自己?还是迎合社会? 作者也提出一些疑问引人深思。那内向者该继续保持自己还是伪装成外向来迎合社会呢?我们的个性是有伸缩性的,即使内向也可以伸展到一定的外向程度。身处外向型社会(Extrovert Ideal)的我们,缩在躯壳里是吃亏的。所以作者建议,你可以适当的伸展你的外向个性。专业领域上比如演讲如果背后有深层的意义价值,那便足以支撑你,成为你努力迎向大众的动力。具体细节,还是要亲自阅读方能领悟。 作者本身把内向者的认真、细心发挥到极致。书中提及不同的研究,脚注和后方都清楚写上依据。她访问各地的教授,研究者,曾走入Harvard Business School,还特意参加Tony Robbin的演讲以了解外向者的视角。不得不说Susan Cain真的是典型内向者,事事做到完善。这一点让我被她打动,相信她所写的都不是耍嘴皮子功夫。 这本书大量运用深奥的专业术语,外行人读起来会吃力。不过她常以小故事为例子,简单易懂,弥补了深奥的部分。看不懂的部分大可先略过。 以前很讨厌自己是内向者。自童年成熟记事起,我的成长过程是焦虑和不安。面对人群我说话结巴,不像那些闪烁的人自由豪迈。我害怕自己不正常,甚至讨厌自己的软弱。家人更是焦急,戳着推着让我走进人群:“你要多说话呀”。我跌入了无限恶性循环,越是焦虑,越是表现不好。如今很庆幸有上天恩赐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更透彻地了解自己,这是我的特色。我不需要去成为别人,反之可以利用自己安静的穿透力,来表达和影响别人。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为总结:“很多孩子们像是蒲公英,任何环境下都能飞翔。然而高度敏感的孩子就像胡姬花,容易枯萎,但是在对的环境和条件下,会绽放异彩。”内向不需要被治愈,只是需要找对方向盛开。内向者和外向者,只是用着不同的方式来拥抱世界。 如果你是一名还在抗拒自己的内向者,赶快捧起这本书吧!
2年前
读家
更多心理学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