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意见

前几天,我收到一条好友发来的消息,说她准备暂时卸载所有社交软件,回归“真实的生活”。这几年,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疫情期间,线上活动几乎成为了生活的全部。从视频会议到线上购物,再到社交平台的滚动刷屏,我们仿佛已经习惯在方寸屏幕上完成一切。朋友圈的点赞数量似乎变成我们评判生活是否“有意义”的标准,虚拟互动逐渐取代真实的对话。我们可以轻松地在屏幕前发表“意见”,却忘了自己在现实中是否真的懂得那些所谓的道理。 我的这位朋友一直是个“意见领袖”,她在社交平台上总是有很多看法,似乎每件事她都有权威的见解。她告诉我,她开始觉得累了,这种“发声”的压力和随时随地在线的生活,逐渐让她感到窒息。她坦诚说有时她并不懂那些复杂的社会议题,却感到自己必须说点什么,仿佛沉默就意味着不关心、不参与。 承认自己的局限并不丢脸 听到她这样说,我开始反思我们真的需要随时随地发言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人都有平台说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每时每刻都发表看法。过度发言、随意评论,只会让人们失去倾听的能力。我们往往忘记思考的过程,急于表达以获得认同和点赞,却忽视事实的真相。 沉默是一种智慧,懂得何时发言、何时静思,不仅是修养,更是责任。每个人的精力和认知都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专家。当我们不懂的时候,承认自己的局限并不丢脸,反而是通向学习和成长的起点,而恰恰是那些不懂却强行发言的人,往往让信息的噪音更加嘈杂,掩盖真正有价值的声音。 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飞快、充满焦虑的时代,时常陷入需要“随时在线”的错觉,仿佛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发声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真正的生活并不需要时刻被展示和评论。虚拟世界的生活,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联结。屏幕背后,我们可能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其实只是停留在表面,内心的深度却被不断消耗。 卸载社交软件的决定,对朋友来说是解脱,对我而言更像是提醒:学会适时停下,真正走进现实生活,或许比随时在线更为重要。虚拟世界的便利和诱惑无处不在,但它从未也不应该取代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知成长。 在信息轰炸的时代,懂得何时沉默、何时发声,学会放慢脚步,回归生活的本真,才是我们保持内心平衡与充实的关键。就像朋友最后对我说的那句话:“有时,不说话反而更能看清生活的真相。”
3星期前
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终于来到年底,又来到总结全年表现的时刻。我和学生讨论我的哪一堂课最让他们印象深刻时,许多学生都表示辩论和政治课最让他们觉得有趣。 说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辩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要教的东西排得满满的,还要复习再复习,以免学生考试时忘记老师说过什么。政治课更不必说,若不是上个月刚好遇到选举,学生又刚好考完试,就算学生对国内的政治生态再怎么好奇,我大概也没有办法腾出时间和学生讨论这件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 生活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下的我们,了解这些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不仅是唾手可得,且似乎已经变成一种必须,尤其孩子们好奇心强,对周围发生的事理应更敏感,努力追根究底。但现实是我们大人常常拒绝和孩子讨论生活中的种种课题,不是怕这些课题耽误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是孩子问的问题太多太深,自己也答不上来。到最后孩子失去对生活的热忱和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却感叹现在的孩子和木头一样,只会盯着手机。 而尽管社交平台的兴起让获得资讯变得十分便利,但演算法反而让年轻人获得的资讯更为封闭和零碎,没有完整的脉络,更缺乏多元性。在海量资讯的不断干扰下,年轻人缺乏细细咀嚼和分析资讯的机会,而演算法带来的回声室效应也让大家闭目塞听,甚至完全接收不到任何政治和时事的相关资讯,对政治现况一问三不知也就成为常态。 大人对孩子缺乏信任感更是一大致命伤。大人不想和孩子讨论生活课题的思维背后,是期望年轻人成人成才,却又不相信他们有能力掌握未来的矛盾心态。这样的不信任从一开始便体现在教育方针上,要求老师和教育机构安排好所有的课程,提供标准答案,不要讨论政治和社会议题,认为这些议题太复杂,更担心孩子被洗脑。 没有哪一类人没资格发表意见 但这样的方针反而导致孩子被迫要在成年后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政治和社会资讯,却没有从小培养应对和判断能力,这样的情况又加深了大人们认为孩子还小,无法妥善思考政治和社会议题的观点,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孩子到了青春期,本来就会慢慢开始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大人该做的是提供更多元的视角,以协助他们分析和分辨,而不是一味否定和轻视孩子的观点。我在和孩子讨论大选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其实对国内政治生态的了解并不逊于大部分的成年人,但也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影响而往往带着深厚的种族偏见。这显示他们并非对周遭事物冷漠,也乐于表达自身观点,他们需要的是培养更有系统地思考,以及跳脱事物非黑即白的固有印象。 一堂课转瞬即逝,而生活依旧缓缓往前。我不知道他们明白了多少,思维模式有没有转换,但我想至少他们明白,生活中的种种课题,没有哪一类人没资格发表意见,因为意见应以有无建设性为标准,而不应以年龄、族群、性别为局限。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