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慰藉

上世纪60年代,人们普遍多产,住隔壁的伯母生了11个孩子,但3个孩子不幸夭折。 青少年时,听伯母和母亲分享过一则诡异的事:伯母家的后院种芒果树,树身庞大,枝叶繁盛,她凌晨或夜晚在厨房忙活时,偶尔会听到芒果树传来枝丫晃动声,夹杂孩童嬉笑声。 一开始不以为意,次数多了,伯母感觉不对劲,后院过去是田野,夜黑风高,谁家孩子会在此时攀树、荡树、翻枝? 是心灵感应吧,伯母觉得那是她夭折的孩子,他们仿佛要让妈妈知道,他们还在,一直跟随着父母。 我家老二5岁时,妻和我觉得是时候生第3个孩子了,再延迟,妻将面临高龄产妇的风险。想怀孕,偏偏怀不了。日后迎来的,是妻不协调的经期和出血,还有令她死去活来的经痛。 短短一瞬 已是永恒 而我们,包括妇产科医生,竟然察觉不到那是一个小生命的到来。一直到第3次彻底检验,医生才确认是“子宫外孕”——已有6个星期的小生命,正悄悄到来,他不按牌理出牌,“着床”在输卵管,在这条并不能孕育生命的通道里渐渐成长,最终导致输卵管肿大,妻疼痛不已。 妻刻不容缓进手术室。事后,医生把一卷拍摄手术过程的录影带交给我,说是珍贵镜头。医生说的珍贵镜头,让我看了手心发冷热泪盈眶,尤其是那一幕:医生用精密仪器残酷“洗”胎儿,那一钳、一剪、烧灼、抽吸血水,刀刀锋利,何尝不是落在父母身上啊!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他出世,他会是男?还是女?长相像哥哥,还是像姐姐?我把这个经历写成一篇题为〈一颗陨落的小星星〉的散文,缅怀他,末端写着: “今夜,提笔写你的时候,浩瀚天河星光点点,你就是那一颗殒落的小星星,不留痕迹地划过夜空,匆匆一瞥后,稍纵即逝,我的孩子,拥有你,即便是短短一瞬,对爹地妈咪来说,这已是永恒……” 隔一年,妻怀孕了,受精卵在子宫着床,我们如愿生了小女。光阴似箭,3个孩子长大也离家上大学和就业,妻依旧在外地上班,周日的家,只有我独居,守着空荡荡的家。 也是这期间,万籁寂静的午后,我偶尔听到脚步声,来自楼梯间,每次响三到四声,引起我的注意,一开始我以为是宵小从屋顶潜入屋,一个箭步上楼,逐一检查房间,但没有异样。那脚步声轻盈、急促,感觉像孩童在跑,次数多了,我不再上楼检查,我想起伯母的经历,也相信是那位未出世的孩子用脚步声证实他的存在。 我对妻提及此事。我们曾经共同听到脚步声,面面相觑,妻当下的反应是要我上楼巡视,然,一无所获。我没告诉妻我的想法,妻工作忙,也不做他想,事情就过去了。 台湾作家刘墉的太太曾经历流产,刘墉伤心不已,他后来为一位失去爱女的妈妈写慰问信,如是说:“自己走的孩子,不论是早产、小产或早夭,都会是快乐的灵,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生领着他,也用一生去怀念、去想像——他如果长大,会是什么样子?” 读着刘墉的文字,我感同身受,也释怀了。
14小时前
深夜醒来,上厕所喝两口水后再躺下,睡意全消,开始一场争取睡眠的挣扎。紧闭眼睛要清空思绪,头脑反而更乱,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不着边际、没有逻辑、上天下地,一幅幅画面快闪。突然醒觉又从头来过,专注于睡眠,从起初的从容拖到凌晨,变成焦虑,翻了无数次身,感到眼皮很重了但思绪还是骋驰。 开收音机,一台一台地转换,转到第四台,节目叫“醒来”,干脆不坚持,就听歌放松一下,刚好是点唱时间,听不同的人打电话到节目聊天,这下真是清醒了。好多年没听到点唱节目,以为这种节目早就淘汰掉,没想它在夜半竟如火如荼地进行。原来也有这么多人夜里没睡觉,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没有睡觉各有原因,点的歌从古早到现代,流行歌摇滚乐古典乐,包罗万象。有人点我一度喜爱的老歌〈阳光照在我的肩膀上〉,约翰·丹佛的歌声一如从前,清新如露,我听入心底,忘了先前的失眠焦虑。唱到“阳光照入我的眼,能使我哭泣”,记忆清醒过来,曾经有过听歌听得流泪的年轻岁月,那个易感的阶段,能为一片落叶惆怅伤感,或因别人的无心话而伤心欲绝。歌听得最多的是中学时期,歌词能一听不忘,最敏感的时期,不懂得排遣少年的烦忧,只有歌能慰藉那种时时涌上来不知所然的愁肠,现在回忆,不明白自己是怎样度过这个时期的,更不明白是怎样冲破会考的压力,安然着陆,一路走向我现下所处在的未来。 大学时期赶上校园民歌的鼎盛期,常去听演唱会,也会抱着木吉他自弹自唱,那是一个美好的曾经,我以为会永远持续下去的快乐时光。如果那时知道如何塑造未来,我会怎样去计划我接下去要走的路?没有,我只懂得沉醉在那个如诗如画的氛围里,将来是什么模样完全没有疑惑,一厢情愿地相信未来是玫瑰色的跟当下没有距离的一种永恒。天真,在年老时回味,还是没有变色,仍旧让人目眩震撼,天真所导致的各种困顿、失落和幻灭,并没有令我感到一丝悔恨或懊恼,它永远停格在最初的纯然境界,璀璨如水晶,清灵如仙乐。走到今日,天真消失殆尽,风烛残年有自己的面貌,就只能靠回忆重温曾经有过的真善美。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这世上还有文学、艺术和音乐。就在睡不着觉的夜晚,能旧曲重温,何尝不是乐事! 也只有在该睡眠的时间醒着无所事事才会着意地听。平时不知不觉中听很多声音,身体的自然机制自动筛选,听进耳的不一定听入心。生命中被忽略的东西太多,常常在人多嘈杂的场合希望自己听不到声音,没有意识到失聪会是怎样的境地。也许应该学习感同身受,也要学习感恩,听得到声音,不管愿意或不愿意接听,这是生的献礼,活了70年,在正踏入听觉退化的门槛的时刻,才豁然警觉。不晓得从哪时起就不再专心听完一首歌或完全专注地聆听别人的话,我发觉,自己很少在跟人交谈时把对方的话百分之百听进去,总是一边听一边构想要回应的话,不然就是在他人过于兀长的叙述中走神,失去线索,在该回应时胡乱搪塞过去。开始有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忧虑,为什么这样难令耳朵专注于捕捉信息? 回想过去的情况却回忆不起来,怀疑这是渐进的失忆症,不禁心慌。是不是得练习正念正觉冥想来收摄散漫的心魂?或许应该练习专注聆听,像半夜醒着专心听完一首歌那样? 慢下来 才能重新认识自己 从点唱节目联想到妈妈和我共享的电台节目。上世纪50年代妈妈一天忙完后就抱着我在木箱型的收音机前听说书。客家话和广东话的连载故事,每天傍晚播送。我伏在妈妈的肩膀上半醒半睡,还未学说话已经先学听书。妈妈的肩膀是我的全世界,只要伏在那里我就被无边的安定感包围,说书的是男声,缓慢低沉没有太多起伏的声音像磨盘一圈又一圈的转,有催眠和平息情绪作用。妈妈听说书时我从来没有哭闹,总是静静地贴着她。不知道那时我有多大,也不清楚最早能回忆到哪个年纪,但听说书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清晰真实,那个说书人的音质也清楚可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妈妈一直都疏离,妈妈很溺爱我,过度地保护我,而我总是躲避她,总是以冷漠来抗拒她的爱。那时直觉性的行为,有很多借口合理化,从我青少年时期起直到我离开马来西亚到瑞典生活,漫长的岁月中没有跟妈妈亲近的记忆,到现在都不明白自己对妈妈的态度包含什么性质,为什么自己这样恶劣寡情,一次又一次令妈妈失望。 到了瑞典,因为思乡连带也想念妈妈,那个时代没有打电话的便利,每个星期寄一封家书,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给妈妈。那时起才真正注意听妈妈的声音,电话费贵,只能匆匆讲10分钟,妈妈就是嘘寒问暖,不能多扯,我则报喜不报忧,打完电话往往怔忡很久,回味妈妈的话和声音。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变得非常重要,我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同听说书,我单纯自然的依赖她,到我中年时我们听互相的声音,我的感受很复杂,有失而复得的侥幸心理,我一度排斥的感情不知不觉中复燃,妈妈的关心再度单纯自然地安定我在异地彷徨的心。还有一份失落感,我排斥妈妈的那一大段岁月算是虚度浪费掉,在应该缀织母女关系的最佳时机我没有把握住心态,就如此恣意让最宝贵的时机流走,要弥补时已经太晚了。 我人已经在瑞典,回头已经不可能,只能回顾,唏嘘自己年轻时的愚蠢。对妈妈我有着永远不能排遣的歉疚感,她活着的时候我尽量经常打电话给她,尽量每两三年回去看她。但我知道我丢弃掉的是没办法弥补偿还,我们靠的只是电话里千篇一律的互道近况,不再是生活上真真实实的相依,光听声音怎样都是隔靴搔痒,虽然感觉上我是更接近她,因为我确实倾听她的每一句话,确实消化她向我表达的心意。我不知道她的感觉,也从来没有去揣测,只知道在她向我诉说生活上的困扰时尽量聆听,希望这样能给她一点安慰。 我现在老年听点唱节目,回想妈妈的说书节目,生命的时间真的像长长的细流,不知源头也不知尽头,流过去的水永不回头但水一直在流,到穷尽时才肯罢休。这流程中每分每秒迎新送旧,放掉过去、接受未来,间中就在当下安身立命。人生如此匆匆,长短没有多大意义,迟早要回归大地,只能在活着的时候尽情活,尽情感受生的微妙。对我而言,现下要做的是感到自己活着,活着就要仔细聆听自己。知我者莫若我自己。是不是这样我不能断定,但许多年为谋生早出晚归,除了工作、家务、杂务,要挤出看书的时间,经常在赶着做事,流程紧凑,忘了内省,忘了问自己身心是否无恙。二十几年过完,仿佛大梦初醒,要回忆梦中情事,只见一片浑沌,里面影影绰绰,似有似无,就一个“赶”字最清晰。其实赶时间也是生活,没有赶时间哪有剩下来的悠闲空挡? 那些年明明像人一般为自己生活,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却仿佛心抽离了,跟形体形成一个距离,没有赶上进度般掉了队。自我缩小、他我跟理性几乎全面支撑着这种存在。从没有想起要跟自己对话,问自己你怎么啦。生活上的困顿没有同理心,没有功夫让人随性蘑菇,你要活命就必须生活,生活的样貌很多时候由不得你任意塑造,总有时势及环境插手,让你不得不随波逐流。所幸还有机会和能力适时截拦流势,弄了一线小支流,改道而行,放掉工作退休,慢下来,顺着潺潺小溪度日。这才有闲暇重新认识自己。每天刻意为活着而活,原来是如此美妙。尽管柴米油盐仍然缠扰如昔,压力却减缓了,不知是心态改变还是要求降低所致,不再样样烦忧。仿佛从粘稠的泥浆中跳脱出来,洗涤全身后那般开阔舒畅。聆听自己、知道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确认我对生命的要求及生命对我的要求,不再妥协或相悖,而是跟生命互相切磋直至相容。知天命,说的也许就是这个境界。我尽量朝着它走下去。
7月前
我猜想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个安抚枕,那个被人俗称为“臭臭”,在主人眼里却是“香香”的宝物。它不仅以不同的形态占据床上一隅,也在主人的心里扎根多年。因为被视为宝物,人们都将之珍藏于卧房,不让人知晓这段羞于启齿的关系。一直到主人的生活起居起了些变化,才会出现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让人一睹风采。 日日徘徊于病房,以蓝白为主的色彩基调有着安定情绪的作用,病服上的那抹绿则让人有种被绿意葱茏的景象包围着,抬头即可看见蓝天白云的错觉。我常在想,除了我们最为避忌的血红色,唯有在夕阳的晕染下,这副情景才会出现温暖的橘色吧。但事实并非如我所想,若多加留意,不难发现病人那洁白的床上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臭臭”。有的是抱枕、枕头、洋娃娃、被单;有的被主人大方地摆放在床上,有的则像见不得光似的藏匿在被单下或木厨里,等待着周公探访或夜幕降临时,方可露面。这形态、颜色各异的臭臭如鲜花般绽放在各个角落,为这沉闷、令人压抑的空间带来了一丝生气。 臭臭的存在是有帮助的。一个病房有着二三十名病人时,往往考验着医护人员的记忆力,再加上常会根据病况更换床位,无形中更增加了辨识的难度。除了以姓名、相貌或病况辨别,病人的随身物品,尤其臭臭,便是个好帮手。 印象中,有位女病患的臭臭是个约80公分的泰迪熊。这庞然大物出现在病房时,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医院有规定什么物品禁止携带,但这臭臭恰好就处在灰色地带,只要不妨碍医疗工作,实在是没有禁止的理由。从此,泰迪熊便成为她的代号,她抱着臭臭安然酣睡的模样依旧历历在目。 此外,因为肾衰竭的饮食指南较为复杂,我都会分阶段辅导,一日约30分钟的辅导比起在一小时内灌入大量资讯来得实际及恰当。于是,我与8号病床的病人约定每日3点会面。年近古稀的8号先生也有一个臭臭。那是个洁白的圆形枕头,枕头上印着一个眨着一只眼睛,并露出滑稽笑容的表情符号。我与他会面第一天,就察觉到了它。最后一次会面,我如常到8号病床前,床上却空无一人,负面的想法瞬间排山倒海,心里难免七上八下的,一直到摆放在床头的臭臭映入视线,才让我悬着的心安定下来。原来,8号先生去洗肾了,只好留下臭臭作为他的另类便利贴。那一刻,臭臭那滑稽的笑容恰似嘲笑着我方才不由自主的慌乱。 有一次,臭臭也让我摆了乌龙。犹记得那是个炎热的午后,刺眼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投射进来,就连悬挂的窗帘也无法抵挡,让人睡意全无。我依据转介表格的指示前去4号病床辅导,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倒抽了一口气,顿时毛骨悚然。只见4号先生平躺在床上,截去的右小腿被层层纱布包裹,身躯在绿色病服的衬托下更显得羸弱,掩藏在白色布巾下的脸庞又会是怎样的呢?我望着眼前的病人,不胜唏嘘,并在转介表格上写上已离世的备注。就在我欲转身离去之际,4号病人猛烈的咳嗽声突然传入耳中,我如惊弓之鸟,下意识地拍打胸膛,随即双颊泛起了红晕,火辣辣的感觉就如被烈日曝晒后一样,刺痛得令人难受。天啊,这误会闹大了!原来4号病人的臭臭是个白色的小棉被,为了遮挡猛烈的阳光,4号先生便把它折成布巾的样子,覆盖脸上,进而造成了误会。我尴尬地对他微笑,并把纸上的备注狠狠划掉。 身心能得到慰藉 前去病房的路上,需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那是产房外开放式的等候室。每每经过,我都会看见心急如焚的家属透过玻璃窗不停地观望里面的动静,即使他们心中清楚知道视线无法穿透那扇紧闭的大门。那一次,我如往常经过时,忍不住往那大包小包的行李袋及篮子望去,赫然发现了臭臭的踪影。小巧玲珑的粉色枕头静置在篮子里,默默地等待着小主人的到来。与小枕头摆放在一起的是件百衲被,图案精心设计,有着爱心的图纹,让我联想到自己的臭臭,也是由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一股暖流直击心房,并感叹父母对子女的爱早在他们尚未来到人世,便已筑城高楼。不知这小婴儿未来的臭臭将会是小枕头抑或是那件百衲被?想到这里,嘴角竟忍不住上扬了。 其实当我们身处陌生环境,难免都会感到不安,更别说是入院治疗了。恐惧及焦虑如蛇般缠绕着心灵,令我们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若在此时能寻获一丝家的味道,在身心灵上多少能得到慰藉。说起家的味道,人们往往联想到家常菜,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住院病人都有福气享用家人料理的三餐。随着疫情严峻,获准陪伴病人的家属人数也受到了限制,能够自理的病人很多时候更是单枪匹马地与病魔搏斗。此时此刻,就让那陪你度过无数长夜,倾听你所有喜乐忧愁的臭臭陪伴吧。它那独特的芬芳及柔软的触感,必定能给些安慰。若是不行也罢,至少泪水或口水浸湿了臭臭,待它风干,你的部分忧愁也会随风而去。 今夜的你,是否也与臭臭相拥而眠?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