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戲院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文冬的老戲院曾是這座小鎮最璀璨的文化符號,也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與回憶。這裡曾擁有多達6間戲院,每一間戲院都見證了文冬人生活的變遷。最早的兩間電影院,中山戲院和東青戲院是那個年代重要的聚會場所。中山戲院設在文冬華人大會堂內,旁邊的那條小巷,依舊保留著古老的街道名牌——Wayang Street,彷彿在默默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東青戲院位於市區,前面是友聯巴士車站,旁邊有保記茶室和中央巴士車站,方便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入。那時,街道擠滿了攤販,熱氣騰騰的粉檔、粥檔,還有濃香四溢的紅豆水檔,只需兩三角錢,便能享用一碗紅豆水配上酥脆的油炸鬼,這樣的簡單滋味曾是無數觀影人的幸福伴侶。每當夜幕降臨,人們手捧小食,興奮地排隊等著買票,期待走進那銀幕的世界。 作為文冬人,電影曾經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娛樂消遣。小時候,我和姐姐常常去看電影,姐姐偏愛東青戲院的愛情片,由謝賢、嘉玲主演的文藝片深受她的喜愛。然而年幼的我對愛情無感,便選擇到中山戲院看兩部合拍的電影,一張票能看兩部片,內容或許不甚理解,但看電影的熱鬧氣氛總讓我感到滿足。 那時的戲院不僅是觀看電影的場所,更是文冬人社交生活的中心。對於小鎮上的年輕人來說,戲院是約會的好去處,燈光昏黃的影院成了無數戀情的見證者。男孩手中拿著從攤販那裡買來的零食,帶著心儀的女孩走進影院,看著銀幕上謝賢與嘉玲的浪漫愛情,臺下的他們也暗自心動。而對於鄉下人來說,走進戲院,走進電影的世界,不僅是一次娛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文冬的戲院彷彿是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那些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的人們通過銀幕,窺見了遠方繁華的城市、異國的風情,甚至是從未見過的雪山與草原。電影讓他們在短暫的時間裡忘卻了勞作的疲憊,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彷彿自己也成了銀幕上的一部分。無論是《苦兒流浪記》裡的艱辛旅程,還是《三笑姻緣》中的喜怒哀樂,都深深打動著觀眾的心絃。 那時的票價雖然不高,但對於鄉下人來說,看電影依然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票價從3號位4角錢到1號位1元不等,但人們願意為了這一場視覺與情感的盛宴支付這筆“奢侈”的費用。每逢週末,戲院門口總是排滿了長龍,觀眾急切地期待著進入那個夢幻般的世界。當賣座大片上映,戲院更是人滿為患,座無虛席,熱鬧的氣氛蔓延到街頭巷尾。 後來新建了4間戲院 文冬後來新建了4間戲院,麗宮戲院、麗都戲院、國泰戲院和麗士戲院。麗宮戲院位於友聯世界旅店旁,取代了舊時的東青戲院;麗都戲院則位於市中心,與麗宮相鄰。國泰戲院位於公園對面,而麗士戲院(銀星)則在公教中學旁。這些戲院延續了文冬人對於電影的熱愛。國泰戲院放映的《負心的人》、《三笑姻緣》等影片,更是吸引了無數觀眾。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電視機的普及、錄像帶的興起逐漸削弱了戲院的地位。曾經熙熙攘攘的文冬電影院,最終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麗宮戲院後來被改造成同發超市的貨倉,麗都戲院則成為了同發超級市場的所在地。國泰戲院被拆除後,金星廣場在其原址上拔地而起,環球超市曾在廣場內一度繁榮,但最終也難逃關閉的命運。麗士戲院早已停業,戲院旁的街道也不再如往昔般熱鬧。 文冬的電影院曾陪伴了無數人的青春歲月,它不僅是娛樂消遣的地方,更是鄉下人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寄託。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錄像帶再後來的網絡的盛行,昔日輝煌的戲院逐漸變得冷清。曾經輝煌一時的文冬電影院,終究無法抵擋潮流的衝擊,一個個關閉,消失在歲月的長河裡。那些關於電影的歡笑與淚水,漸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回憶,成為小鎮的傳奇。然而戲院卻讓小鎮的居民們在電影的光影中暫時逃離現實,擁抱夢境。 它們曾帶給文冬人的歡笑與淚水,仍在許多人的記憶中熠熠生輝。那些光影流轉的歲月,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文冬人的心中,成為了無聲的懷念與追憶。
4月前
7月前
本地導演張吉安新戲《五月雪》因以五一三為題材,剛上映就引起討論。《五月雪》的情節並不複雜,分上下兩篇進行。五月雪,意指六月飛霜。雪即是血(因此雪字被染紅)。上篇主要有兩個場景,兩點一線串聯一系列事件:大華戲院、毗鄰神廟的戲班。 5月事發時,大華正在播戲,戲班正在唱戲,電影《五月雪》則是第三幕牆,容納兩者,建構故事。 下篇,則講述多年後兩個受害者家屬於亂葬崗偶見。 拿督公在戲裡經常出現。但凡對拿督信仰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拿督其實是糅合了華巫色彩的信仰——很多拿督公都保留著生前的馬來名字。他們大多是巫裔死後被封的土地神(然而這是和他們原教義牴觸的)。片裡普度信徒,乩童收華裔子弟為義子的拿督、戲臺前被斬首的拿督像、極樂寺山腳下的民宅拿督、萬芳到了半山芭時拜的路邊拿督,是南洋拿督群像,是無所不在的拿督們,也是尚未捅破的宗教間的薄膜(或宗教間融合?) 然而,即使進入龐大的諸神體系,戲裡的拿督依然是碾壓一方的地方勢力。半山芭嘛嘛檔旁的拿督神龕外那尊地理位置略低的笑佛、笑佛底下位置更低的關公,導演用一路拉下來的運動鏡頭敘述了這點。 騷動初歇時大華戲院前的騎象蘇丹,則是一種主權的宣讀。戲裡沒有當年掃射群眾的軍人,只有魔幻寫實手法呈現下的《馬來紀年》蘇丹陰魂,短劍依然鋒利。 我最愛戲班後部那場戲。燈亮起,原來藏起了這麼多人。戲裡眾人心心念念而無法獲得藍登記,卻在尋找鐵盒時落下一本藍色中華民國護照。“藍色的”。這句臺詞已經明顯不過。在這裡,顏色是政治暴力。 戲班後的娘惹對女兒說,“事情過了我立即把你轉去華小”,那是種族關係開始被撕裂的證明? 鏡頭下藏著無數細節 與此同時,戲院那邊妹妹爬上戲院天台看著煙硝,有人說不合理。其實舊式戲院確實備有設備讓人爬上天台,以方便畫師繪製海報。以前的電影海報都是手繪,這一點有出現在商晚筠的小說〈疲倦的馬〉裡。 低視角下軍用卡車滴淌的黑油,則與我聽過的傳聞極其神似。我岳母在雙溪毛糯有位閨蜜,長期住在亂葬崗附近。根據她的描述,在那個悲慘的日子裡,半夜曾來了數輛軍用卡車,有人將沾滿黑油與血跡的人形包裹拖上山,挖坑草草埋就。立碑時許多死者的死亡日期都雷同,但不是13,而是欲蓋彌彰的18號。這些,是戲外的細節了。或曰野史。 其他尚有不少細節。如長鏡頭的運營(這部片的節奏較慢)、如酬神戲時臺上的老虎交融著傳統馬蓉樂(內容為苛政猛虎)、如唱戲時忽然出現交疊的祈禱聲、如大華里《狼牙國王》(當年國父編劇的戲)及《負心的人》,這些都是符碼與意象。看一遍恐無法全盤領會。 《五月雪》以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我聽說過當晚躲過浩劫的倖存者,有躲在野外,躲在店裡,自然也有躲在戲班的。 吉安導演曾和我說過一個故事,他曾在亂葬崗底遇到罹難者家屬,稱找了很久才找到那座小山上埋葬的親人。年輕一代可能無法感受當年那種衝擊,可是對一些人而言,他們沒有走出來,也沒辦法走出來。 畢竟還有一些受害者至今是渺無音訊的。
9月前
11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新加坡3日訊)明年王沙百年冥誕,亞洲電影資料館明年橫跨4個月,推出26部諧趣雙寶電影加展覽,打造舊式戲票、戲院外賣雜錦豆,加建老款售票廳,為戲院打造成70年代懷舊氛圍! 去年5月一部《阿牛下南洋》在奧登劇場(Oldham Theatre)推出,迴響異常熱烈,對亞洲電影資料館來說無疑注入一支強心針,來臨的2024年,亞洲電影資料館將一鼓作氣,於1月12日開始直至4月7日,推出《嬉笑怒罵:王沙野峰電影回顧特展》。 除了放映雙寶26部經典電影,屆時也將推出諧劇雙寶文物展覽,展出王沙野峰原版海報、電影傳單、紀念品、道具、服裝等逾百件紀念品,包括大導演李翰祥當年畫給王沙的親筆素描,彌足珍貴。 記者聯繫上新馬娛樂文史研究者蘇章愷,他告訴《新明日報》,“以華人農曆年來算,明年是王沙叔的百年冥誕,在這樣的時刻推出他與最佳搭檔野峰的經典電影作品與展覽,意義深重。” 打造懷舊戲院 身為這次活動的顧問,蘇章愷希望透過雙寶的回顧特展,勾起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王沙野峰的電影作品都在70年代,年輕人大概不知道,那個年代看電影必需先到售票亭買票,所以我們將印製舊款戲票,供入場者收藏;雜錦豆攤位也是必備的,還有張掛電影傳單,我們甚至會訂製王沙與野峰的電影人形樣板,供觀眾打卡拍照。” 說到人形立牌,章愷透露:“已經確定會定製王沙叔的‘老夫子’,野峰的‘阿牛’形象也在考慮中。” 這對諧劇雙寶演活的經典人物不少,屆時究竟有幾個人形樣板供觀眾打卡留念,團隊仍在仔細磋商。 特展播生前節目與訪談片段 《嬉笑怒罵:王沙野峰電影回顧特展》期間,每個月初也將舉辦講座。 主講者包括章愷,他會暢談王沙與野峰當年力闖香港影壇的傳奇故事;策展人楊明慧主講籌辦展覽的來龍去脈;杜漢彬則暢談《阿牛下南洋》當年的新加坡場景,很多如今已走入歷史,永遠留存在阿牛電影中。 與此同時,展覽也跟電視臺買下版權,將在展覽銀幕上循環播出王沙野峰生前的綜藝節目與訪談片段。 據悉,這樣大規模的電影特展算不上“有利可圖”,但追溯獅城娛樂文化的啟蒙價值很高,活動適合扶老攜幼入場,探索也回味當年的消費模式,感應70年代的生活情趣。 章愷希望有單位或相關機構能積極加入,給予贊助,讓社區內的老人家能進戲院追憶王沙野峰的電影,享受溫馨的集體回憶。 《嬉笑怒罵:王沙野峰電影回顧特展》的門票將於12月20日(星期三)在www.asianfilmarchive.org發售,欲知詳情者也可從當天起,瀏覽https://bit.ly/AFAWangShaYeFeng。  
1年前
金河廣場是童年的回憶,是少年的樂園,是青春的印記。 小時候,大概讀三四年級吧,每次全家出門去逛街,爸媽都會帶我們去兩個地方,不是安邦坊,就是亞細亞再也,一個在安邦路近市中心,一個在八打靈衛星市聯邦大道旁。後來會去金河廣場,大概是想換換環境,嘗試新鮮東西,看看新的事物。 除了全家出遊,有時候媽媽獨自去金河購物,也會帶我一起,可能當時我恰好在身邊吧。印象最深的一次,在底樓一間文具店,我看見許多精緻的文具而心花怒放,久久不捨得離開;媽媽只好囑咐我不要亂跑,自己先上樓去買好東西再來尋我。結果是,我沒有走丟,而是當了小偷。 是的,我看見幾塊漂亮的膠擦,圖案別緻色彩豔麗,當下見獵心喜,私下從架子上取下來,想帶走,忐忑地揣著膠擦在短褲的褲袋裡,誰知出門時被老闆一眼瞧破,當場揭穿。 老闆揪著我不肯放,還口口聲聲說我是小偷,又問我哪裡讀書的,怎麼老師沒有教不要偷東西,父母怎麼沒好好管教,等等諸如此類的。我害怕極了,不知所措,只想逃離此地。幸好媽媽及時出現,向老闆道了歉,扳著面孔教訓了我幾句,才將我帶離“犯罪現場”,差一點被送警查辦,我這一次偷竊不成,也應感謝老闆手下留情和目光如炬,否則小偷變大賊,長大後我可能就墮落無回頭路了。 看完戲就上頂樓吃雜飯 那年代的金河廣場據說是飛仔飛女的天堂,我一個假文青也在那裡找到樂園。在廣場裡有兩間大戲院,分別是總統戲院和金河戲院。上中學後,學會自行搭車回家,就開始放學後泡戲院看電影,金河戲院多放映香港電影,上世紀1992、93年全是周星馳的天下,在金河戲院就看了他的戲,數也數不清。 記得一次《西楚霸王之楚漢相爭》在金河上映,主演們來馬宣傳引起轟動,我和同學放學後趕到戲院買票,卻見戲院外排了長長人龍。我們只好規矩地排到龍尾,但是有人趁亂插位,我一氣之下指著那些人破口大罵,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當時身上還穿著校服。如今回想,心有慼慼焉,幸好那些人沒有反應,萬一就此得罪了什麼大哥大佬,或者遇上阿飛動起手腳,我的學生生涯就染上汙點了。 看完戲就上頂樓吃雜飯,那是指定動作。那時候,一碟雜飯才三塊多錢,菜餸選擇多,分量也不少,這才是名副其實的經濟飯。 後來金河廣場也經歷了起起落落,重新裝修,改革規劃,設立了潮流時尚區,專門吸引年輕人。可是我已經不再年少了,金河這條黃金之河不再流經我的生命,我和它的緣份,僅止於此,他日相見,也只是在輕快鐵上路過時,偶爾俯瞰金河換裝後的門面,俗氣但直接。 【六日情/商場印象記01】利雙廣場的星巴克時光/孫天洋(蕉賴) 【六日情/商場印象記02】谷中城 令人迷惑的停車場/孫天洋(蕉賴) 【六日情/商場印象記03】陽光廣場 頂樓的書海/孫天洋(蕉賴) 【六日情/商場印象記04】櫻花廣場的慾望深淵/孫天洋(蕉賴) 【六日情/商場印象記05】輝煌廣場的前世今生/孫天洋(蕉賴) 【六日情.商場印象記06】從童年的金河廣場中走來/孫天洋(蕉賴)
1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