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手帐

医院停车场晨读蔡兴隆蔡老板的散文集《温暖琐碎生活在南边》,翻到〈文化小浪潮〉一文,蔡老板提到,以往很多愚笨的梦想,比如开咖啡馆,时至今日都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文化商机”。突然想起,前一天与女友抵达的手帐市集,不正是所谓的“文化商机”之一吗? 女友总能留意到市场上千奇百怪的文艺活动,为我千篇一律的生活增广视野。吉隆坡旅游的最后一天,她预留一个早上的时间,先逛手帐市集,再赶搭下午的飞机与火车各自回到工作的地方。 要不是这个市集,我甚至不知道首都还有一座步伐悠闲,人流稀疏,设备也算齐全的小商场。活动地点在三楼,正对精美文具零售商Cziplee的店面。市集以复古为主题,入口处垂挂一匹亚麻布,印上题为“可庆祝的小事”的分行散文,鼓励人们在忙碌生活中挖掘出惊喜,找到生命中的小确幸云云。 我和女友拖曳沉重的行李抵达。一名年届60的安娣热情迎迓,她的穿着打扮与说话方式,模仿着旧式酒店的老管家。我和女友很快入戏,厚着脸皮询问她可否替我们看管两个大行李。安娣面有难色,最终应允,简单注册后,还敲了敲桌上的钟,欢迎我们搭上时光之旅。那个当下其实怪难为情,并没有什么宾至如归的感觉,所以我们疾步走入会场。 三十多个手帐档口,组成一个独立却不遗世的“都市部落”(urban tribe)。每个摊主都对自己设计的产品珍之惜之,落力推销,介绍他们创作的缘起。摊主和顾客都是圈内人,彼此交换下一个手帐活动的资讯,几月几号哪个插画家会来,哪里哪里会有交流等……我想起曾经参与过的文学活动,现场气氛同样热闹,作为主讲人常有世界都听我说话的错觉。事实却是,在这个土地,写作终究只是一个小众的“爱好”。有时我会为了这个事实感到悲伤无力,所以往往为了收获“野生读者”(哪怕只是一至两个)而兴奋。 要不怕做小傻瓜 不知道这些手帐摊主,也想要他们的作品走向世界吗?还是,他们安于这个小圈圈,只想把产品(作品)卖给知音?我始终还是手帐创作的门外汉,认为这个爱好所需的素材比如贴纸、彩带、印章、便签十分烧钱。 举起手机拍了拍现场画面,传给人在北马,曾心血来潮想要做好一本手帐的好友科迪:“有兴趣吗?明天还有一天,可以赶下来!”他冷冷回复:“换了新工作后就没有这个时间了。”跳槽新公司后的这一个月,科迪因为业绩压力,砍掉了不少爱好,甚至到了“失去自己”的田地,所以我才想要刺激刺激他的创作激情。 这就回归到兴趣与正职之间的来回拉扯与共生,这一个我到每个分享会都会有人问起的难题。我想,道理总是离不开先把生存问题搞好,才有余力创作。前一日才在琳琅满目,令人犯选择困难症的贴纸堆中,下不了购买决心;后一天在远离中心的东马山打根,却见某位同事用设计老套,千篇一律的波浪纹贴纸点缀她的所有文具。选择有限,即是城与乡的差距之一。YouTube某个辩论“宁要大城床,不要小城房”的影片,某个嘉宾分享道——在城市,因为人口多,可以找到各种生僻冷门的兴趣圈子。 人口与经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地的文艺水平,这原是无可回避的现实;说是影响,却不代表限制,也不是放弃的借口。读蔡老板的散文集,特别欣赏他扎实经营咖啡馆的态度,没有煽情的号召,也没有商人的锱铢必较,不过在能力范围内做好本分,写好文章,搞好居銮的文艺活动,咖啡一杯一杯卖,读者一个一个吸引过来…… 另一篇散文中,他替某个沉迷金钱游戏,心中以钱财为唯一量尺的小伙子感到惋惜,因为那个小伙子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本就存在“林林总总,各自殊异”的人,蔡老板举例——有些人心里只有社会公义与国家社稷;有些人幼吾幼老吾老,毕生投入公益活动;有些人穷其一生淬炼他们的手工艺…… 无论是个体生命,或是一座城市,都应该色彩纷呈,精彩多元。既然远赴东马,常常希望可以发现并投入这里的文化生态。“既然脚下是沙漠,就撒种吧”是我掩卷之后,时时想起的话,其境界比肩徐志摩的〈海滩上种花〉——你们要不怕做小傻瓜,尽量在这人道的海滩边种你的鲜花去——花也许会消灭,但这种花的精神是不烂的!
1月前
不知道大家对于日本的职场文化,是否还停留在长时间加班、下班后和老板喝酒应酬至深夜之上? 据我观察,新一代日本人好像不流行加班了。近几年,电车最拥挤的时段已从晚上八九点提前至傍晚六七点。可能是疫情改变了日本人的工作模式,也有可能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已大不如前…… 在东京工作的两个朋友,一位是电脑软体工程师、一位是出版社职员,两人都是一周只需要进公司两天,其他天都在家办公。我在大学里工作,课堂以外的时间也是挺自由的,同事之间很少有饭局或是应酬。 所以,现在的日本工作环境,可以说是工作生活两平衡。 但日本的求职过程,可说是人生一大难关。在日本,求职过程称为“就活”,“就职活动”的简称。从参与实习、职业展、公司个别说明会、到填写申请表、发出履历、参与笔试(知识和性格测试问题)以及至少3轮的面试,再到获得“内定”(录取通知),繁琐冗长的过程一般耗时一年。为了毕业后顺利就职,一般在大学第3年就开始就活(日本大学为4年制)。如果你准备应征超过一家公司,这个过程就得重复好几次,而每家公司又有自己的履历格式、申请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所以不能一份履历多投,而是要对每家公司都有深入了解,才有办法回答申请表上的问题。试想想,从一开始的求职过程都很顺利,但在最终的面试失败了,然后一切又得重新开始,这打击可有多大? 每年4月1日,几乎每家公司都会举办新职员入社仪式,路上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穿着清一色黑白套装,手提黑色公事包的“新人”。在这个集体主义社会,上班第一天就跟上学第一天一样,大家都在同一天开始。 近几年,日本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叫做“5月病”。日本5月初迎来黄金周连假,对于4月刚开始新生活及适应新环境的人们,正是紧绷情绪得以稍作缓解的时候。但随着连假的结束,加上天气逐渐转热,人们必须回到各自岗位上时,就开始提不起劲,且意志消沉,“5月病”由此爆发。而今年的“5月病”,也一度延烧至6月。6月中连续好几天,市内地铁及跨市电车发生多起“人身事故”事件,当中不乏蓄意卧轨或跳轨的个案,导致电车停驶,许多上班、上学,还有赶着去面试的人都迟到了,整座城市气氛好抑郁。 手帐不离手 日本人工作态度认真是众所周知的。工作时不吃东西、不和同事闲聊、不滑手机是基本,还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公司,早上还会要求职员一起做早操,接着是打扫办公桌,还有一些奇怪要求,像是坐姿要挺直,不能托腮之类的,身边也有朋友经历过。 另外,日本人是极度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的民族,事情都要再三确认后才会执行,由此衍生出开不完的会,但因为往往没有人可以确切地说出“这件事我来负责”的话,所以会议一般都没有结果。开会人手一本笔记本也是必然,书局卖得最好的,应该就是手帐了。日本人的包里,似乎随时都能掏出一本精致手帐,全日本恐怕只有我的手帐是把用过的纸订制而成的。 就算工作再累,或对同事有所不满,结束一天工作,日本人会挤出一句:“辛苦啦。”虽然也只是形式上说说而已,但觉得日本人不撕破脸的这一套挺好的,至少不用接收同事爆发的负面情绪。 同事之间少有深交,所以离职后,一般也不会再联络。日语有两种说再见的说法,一个是“mata ne”,用于短暂的再见,譬如放学或下班但第二天又会再见面时说的。而大家比较熟悉的“sayonara”,则用于长时间的告别,譬如离职时说的“sayonara”,很多时候就真的是再也不见了。
5月前
12月前
小时候的我曾在图书馆翻过一本泛黄的印刷手帐本,里面记录着作者的生活,而我便有样学样地剪贴起旅游手册:机票、传单、收据、名片、手信包装等。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手帐,只是觉得外出旅行时除了爸爸拍照留念(网上都找得到的照片),收集些当场当时的实物更有象征性。因此,每次外出旅行,我都会带着我的册子,夜晚游玩归来后在酒店里记录一天的活动……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冠病疫情下度过的。学校关闭的日子,我白天黑夜都困在家中,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像陷入时间轮回的漩涡,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昨天”“今天”“明天” 。因此,我开始接触“子弹笔记”来规划我的生活。习惯打卡表、待办事列、心情语录、课业进度……我逐渐找到我生活的定海神针,而一切也开始步入正轨,往前奔跑。 上了高中后,我的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时间都被课业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我的手帐也变成了记录生活点滴的主题日记。我试着用手帐去记录我的16、17岁的色彩——有时收藏奶茶的收据、巧克力的包装,回忆开心的事,记录流泪的事,甚至是文章刊登了,我也会剪下来,贴在我的“成就录”里。每一次夜深人静,我便一边播放轻快的音乐,一边做着手帐,还会翻回去回顾之前的生活,回味当初的憧憬,细细品尝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这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吧! 制作手帐是心流时间 快乐学华文班的手帐制作趣味班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看了郑捷励老师给大家分享的手绘插画风、文艺杂志风、简约留白风、几何图形风等10种手帐风格后,我噗嗤一声笑了:我的根本就是随意庸懒风!我不是文艺感很强的美术学生,艺术细胞也极不发达,我的手帐都是铅笔写下的随心录,没有花样的荧光笔或贴纸,枯燥无感的黑白二色主张着朴实和效率。 上课时,我没有和老师同步做手帐,也很遗憾没有机会开镜头和老师分享我的手帐,但很感谢郑老师热心地与我交流对答。最让我心有同感的是郑老师说:“做手帐是放松解压的瞬间,是抒发情绪的出口,不要注重手帐做得好不好看的结果,享受那个过程就好了。” 那段我留给自己的自我时间,手帐像黑洞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这就是米哈伊所提出的“心流”吧! 在群组分享时,有同学使用Canva制作电子版手帐。我并不有心针对电子版手帐,但我依然认为手写手帐比虚拟手帐来得更感人:除了用心观察及收集生活上琐碎的材料,更多的是体会笔尖在纸上雕刻的滋味。当你心疼地撕下心爱的贴纸,啪一声黏在手帐本上,一刹那又觉得自己眼光真好,一遍遍地摸着自己设计的排版,满足感油然而生——电子版手帐制作者是体会不到这份微妙的喜悦的。 人生是一所图书馆,里头装着一本本手帐。我不知道乐学华文班里有多少同学做了手帐,又有多少人会坚持做手帐,但我希望手帐这个潮流可以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为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留下一些值得回首的印记。
1年前
记录生活点滴,有许多种形式,在社交媒体上传照片留下一段文字是一种方式,而写手帐也是记录生活的另一种。过程中,透过自己画、自己写、自己黏贴,静下来好好享受着我的时间“Me Time”,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这种亲自动手的感觉又有点不大一样。 报道/摄影:张淑媚 生活在这人手一机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执笔写字了呢? 随着时代的变迁,笔墨和纸张渐渐地被科技取代,这亦让一纸一笔的“手帐”,在科技时代更显珍贵。 手帐最早流行在日本,功能是记录生活、日程规划和旅游日记,与日记本没有两样,其独特之处是利用自己的创意或喜好,再通过手写、水彩画、插画、照片、剪纸、票根、盖章、干花及封蜡等的形式,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帐,记下每一天生活中那些细碎的美好片段。 记录生活点滴,有许多种形式,在社交媒体上传照片留下一段文字是一种方式,而写手帐也是记录生活的另一种。过程中,透过自己画、自己写、自己黏贴,静下来好好享受着我的时间“Me Time”,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这种亲自动手的感觉又有点不大一样。 李祏慧:创作灵感源自孩子 来自巴生的手帐爱好者李祏慧(洛妈)表示,为了记录孩子的儿时回忆、成长点滴,一开始她先以文字记录,后来改用绘画的形式。 “那时我还没有真正接触到手账,纯粹只当作是孩子的日记来写,一直到6、7年前,有朋友跟我介绍做手帐的乐趣,自此便开启制作手帐的旅程。” 她指出,12年前,为了陪伴孩子的成长,于是她毅然决然辞去工作当起全职妈妈。 “自从儿子出世后,孩子带给我很多创作的灵感,于是我开始用画说故事,用画记录孩子的成长,平日与孩子的互动及对话的趣事,包括旅行发生的小插曲,我都会记录在画册。” “当时除了记录孩子成长点滴,我们一家三口有‘流浪之家’之称,我们喜欢旅行,钟爱大自然环境,每当学校假期,我就会带着孩子去露营、徒步、国内小旅游或出国旅游去。” 绘画记录每一段旅途 爱画画的李祏慧,在旅途的过程中,总是会在手帐上,以绘画的形式来记录每一段旅程。 “孩子只有在年幼时期比较多童真童趣的一面,随着孩子渐渐成长后,我就比较少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除非有一些特别值得记录的事件,如今我开始透过手账的形式,记录起自己的生活点滴。” 她说,如今科技发达,可以透过很多种形式记录生活,但她还是喜欢将生活中的美好,刻画在手帐内。 “我喜欢吃,喜欢食物,也喜欢旅游,因此在我的手帐内,绝大部分都有食物的踪迹。” 手帐温度科技无法取代 李祏慧认为,纸张的魅力就是有温度,它能让记录者在记录生活美好的时候,感受到纸张的芳香、淡淡的纸墨味、纸张的质感等,从而增添做手账的乐趣,也可在过后进行重温及回忆,这是科技取代不了的温度。 “现代人什么都要求快,认为使用智能手机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记录自己的生活。但那只是冷冰冰的器材,根本无法和自己用心思及用自己的笔触所制作的手帐相提并论。” 她说,手帐除了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记事本,安排每天的工作或行程等,可谓是迷你版的日记。 “由于手帐比日记本来得小及薄,容易携带,因此已开始在各国流行起来,并在我国渐渐掀起热潮。” 制作手帐变得更自律 李祏慧说,制作手帐不仅能为日常注入一道仪式感,还能抒缓日常的压力,在手帐纸面上做记录的时刻,可以让身心灵沉淀下来与自己对话,让情绪有出口的疗愈时间。 她坦言,制作手帐是一项疗愈的手作活动,但还是要以个人的兴趣为主,如此才不会半途而废。 “这几年来在做手帐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自己变得更自律。如今我可以今日事、今日毕,更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谈及梦想,李祏慧说,希望可以带着手帐“画”到天涯海角,以手帐记录所有回忆,每当翻阅手帐本,都很有感触及回味无穷。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