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抑郁

2星期前
2星期前
4月前
老师好, 我最近常感觉心很累,常有一种快乐不起来的情况。虽然身体不觉得累,但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我该怎么办? 作者:陈心坚博士(马来西亚认证辅导员、国际心理学自由讲师) 许多时候,我们有一种情绪与身体状况都好像没什么问题,就不知为什么总感觉累。平时喜欢的活动,到了这一刻就完全没力气去做,好像被某个武林高手暗中点了穴脉似的。其实,这是我们的精神对生活压力发放出来一个警告的讯息。 当然,生活中的紧张与忙碌的确可以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个压力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缓解,夜以继日的囤积最后便会带出人不累心很累的隐形抑郁。因此,解决的其中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认识自己的生活。 多少时候我们忙碌的生活就是为了习惯性的填充时间上的空白点,完全忘了原来时间的留白是让我们有个喘息和享受的空间。换言之,当我们懂得享受生活过程中的每一步,便会发现原来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此外,学会改变现有的生活,给自己一些时间休息,远离日常的压力源是远离隐形抑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当我们处于新的环境或新的体验,这些都可以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视角。与此同时,若能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或保持一个情绪日记,记录每天的情绪变化,都有助于发现情绪波动并改善那个让人喘不过气的环境。 为了保持这个新的动力,一个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是必要的。因为,摄入足够的营养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而规律的作息时间则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另外,适时投入到喜欢的活动或找到新的兴趣,也可以分散压力并让快乐的元素在体内提升。 不过,虽说有许多的建议可以协助远离情绪压力,但终究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尝试。记住,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如果感觉情况没有改善,尽早寻求专业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推广文学教育 亟需各方联手 ——“中学老师的文学课堂” 华文老师文学教学研讨和演绎观摩会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利用“减法管理”克服“沉没成本谬误”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读好书找好工……这一套还管用吗?
5月前
6月前
9月前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新加坡26日讯)会计人员的错误财务报表连累公司总裁误以为生意失败,陷入抑郁后担心破产和自杀后会连累妻子和未出世的女儿蒙羞,于是趁妻子睡觉时持刀猛刺10刀酿成一尸两命的悲剧,而他在持刀自残和吃药自杀发现自己死不了后报警自首,今天被判坐牢7年。 《8视界新闻网》报道,34公司总裁周国云(译自Chow Kwok-Hun, David Brian)今天在新加坡高庭承认一项误杀罪名,死者是30岁新加坡女子伊莎贝拉(Isabel Elizabeth Francis),她与被告在2019年12月28日注册结婚,命丧被告刀下时怀有15周身孕,宝宝是个女婴。 根据案情,被告经营一家培训公司,案发前一月,他发现会计职员交给他的公司财务报表非常不理想,让他以为自己的生意失败,员工会看不起他或离他而去。 他自此陷入抑郁,也开始失眠,一天只睡不到两小时,还经常出现许多幻觉,比如看到自己生意失败、破产、自杀、媒体报道让妻女蒙羞等。 事实上,他的公司赚了大钱,不幸的是会计人员算错账,导致他错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引发之后的一连串悲剧。 他的家人发现他的精神状态后,几次加以开导,母亲和哥哥也告诉他,其实他的公司是赚钱的,就算只靠早前的收入也足以支撑一段时间。死者帮他预约接受辅导、父亲则帮他预约去看精神科医生,家人也时不时陪伴开导他,表示无论如何都会支持他,但被告一直听不进去,悲观抑郁的想法一直挥之不去,直到案发前一晚,睡不着的他首次浮现自杀想法。 庭上揭露,他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担心妻子和未出生的女儿会因他而蒙羞,于是就想先杀了她们再自杀,以此来解决一切忧愁。 按住妻子嘴巴    预防她喊叫 打定主意后,案发当天清晨约5时,被告趁妻子在熟睡时,从厨房里挑了一把利刀走回卧室,妻子原本侧身睡觉,他还特地帮妻子翻身面部朝上,然后手起刀落,第一刀直接刺进妻子的腹部。 妻子痛得惊醒尖叫,但被告伸手按住她的嘴巴防止她尖叫,然后另一只手继续持刀猛刺,一刀刀落在妻子的头部、腹部、大腿等。 妻子一度逃下床爬出房间,但被告从身后又一刀刺向她,直到她倒地不起。 挥刀自刺    服药自杀 被告见妻子不动了,想要也了结自己的生命,于是换了一把新的刀子,刺向自己的颈项两下,等了一会儿发现自己还没死,他再从冰箱里胡乱拿了些药物想服药自杀,但他等了一阵子,发现自己依然未死。此时,他也发现手机收到短信,他的父亲说要来接他上班。 被告意识到自己死不了,也不想父亲看到血案现场,于是打电话叫父亲不要上门,自己则报警自首说他杀了妻子,当时已是案发当天早上7时许。 警方和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他的妻子已无法救回,而他则被送往陈笃生医院接受治疗。 法医的验尸报告显示,妻子共挨了被告10刀,其中两道伤所造成的失血量足以致命。  
1年前
    (怡保11日讯)霹雳州行政议员西华尼申呼吁雇主需关心及考虑到每个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抑郁风险,进一步导致员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他说,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已初步宣布,政府将会设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如此一来,政府就可以针对性地培训更多相关专业人员。   西华尼申今天出席霹雳州职业安全与卫生局举行的“职业安全健康周”森林探险活动主持闭幕,在新闻发布会上这么表示。   精神卫生研究所可提供专业谘询   他强调,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员工不等同于精神病,若员工因受心理健康困扰而无法上班,雇主会就此解雇员工,纠纷闹上法庭,法庭需要向相关精神健康的单位谘询,当有了上述机构,就能有熟悉心理健康的专才可提供谘询协助。   他举例,有的雇员晚上睡不着,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的雇员则因心理健康问题羞于求医,雇主应接受员工患病的事实,不应就此解雇他们。   西华尼申提及,全国仅有10%私人企业的雇员有加入职工会或所在职场有职工会;如果没有职工会,一旦发生职场问题,雇主与雇员之间就没有商量的空间。雇员可以向职业安全与卫生局求助,但在此之前,必须在各自的公司进行过商讨。   盼5年内25%私企雇员加入职工会   他说,他的行政议员办公室会协助私企雇员成立职工会,包括提供法律支援、成立职工会的资金等;他寄望在5年内,霹雳州会有至少25%的私企雇员加入职工会,以维护雇员的权益。     首8月582工作场所意外9死   霹雳州职业安全与卫生局局长拉峇雅在会上致辞表示,今年截至8月,该局共接获582宗工作场所意外事故的投报,其中涉及9宗死亡案件。   “上述众多投报中,也有17宗终身残疾(HUK)案、547宗非终身残疾案,以及9宗涉及危险事故。另外,今年至8月的数据显示,因工中毒及生病的投报共508宗。”   拉峇雅说,该局配合今年的“职业安全健康周”进行了多项活动,包括虚拟跑步、霹雳州石厂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HIRARC)常规推介礼,以及以休闲的方式推广职场安全与卫生意识的森林探险活动。   “自2006年开始,每年在7月的第二个星期会举行职业安全健康周活动;今年的主题为: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是一项基本权利。我们鼓励州内雇主于7到8月之间在各自的公司举办职业安全健康。”   出席者包括霹雳州职业安全与卫生局执法组副主任巴沙鲁丁、霹雳州森林局副局长(发展)西蒂德西玛;霹雳州安全、职业健康及环境从业员协会(POSHE)主席莫哈末哈芝礼。      
1年前
关于便秘对大脑衰老影响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有令人担忧的关联存在。依据阿兹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19日发表的一篇研究,慢性便秘(作者定义为每3天或更长时间才排便一次),与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增加73%有关。 CNN报导,全世界约有16%成年人有便秘的困扰,但受到与年龄有关的因素影响,例如缺乏运动与膳食纤维、使用可能导致便秘的药物等,这种情况在老年族群之中更为常见。依据新闻稿,慢性便秘与发炎、精神障碍(例如焦虑和抑郁等)有关,但消化系统健康与长期认知功能之间的关係,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项研究针对11.2万名成年人进行评估,收集2012年至2013年参与者排便频率、2014年至2017年参与者对认知功能自我评估数据等资料,发现与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相比,便秘者的认知能力明显较差,每天排便超过两次者也会增加患病风险,不过机率很小。 该研究第一作者、麻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营养系助理教授马超然表示,这项研究并非旨在测试排便、肠道微生物群和认知健康之间的因果关係,无法针对这种关联背后的确切因果关係得出结论,但排便频率与主观认知功能也与参与者肠道微生物组有关。 依据克里夫兰诊所,在排便不频繁与认知功能较差的族群中,产生丁酸盐和脂肪酸的有益细菌减少。丁酸盐还能透过结肠细胞提供主要能量来源,帮助消化系统健康。 每天排便两次或两次以上且认知功能较差者,体内促进炎症、菌群失调相关的物种数量较多。 报导指出,从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摄取足够纤维可预防便秘。依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每日纤维摄取总量应该至少25克,充足水分能软化粪便,促进排便。每周至少运动数次,对控制压力也会有帮助。 (ETtoday)
1年前
从我家楼台可以看到一副美景,那便是我的住宅区微风山庄的公园。每当黄昏,夕阳会为公园增添浪漫的色彩,可是这美景竟被我忽略了。 那一年我情绪非常压郁,精神恍惚地什么都做不了,因此请了病假。我的印度同事瓦达玛是我知己,她第一时间来我家探望我。她说我们去外面,我便带她来到了这座公园。 那是傍晚时分,有个马来青年在公园运动。我们坐在石椅上,我告诉瓦达玛我的症状是荷尔蒙失调造成的。瓦达玛说这个公园是一个很好的运动和纾解压力的地方,离我家才几十步之遥,我应该常常出来走走,散散心。她说我不能只靠药物,长期服药会让我过度依赖药物,如果我常常来这里运动,我应该很快能走出抑郁。 公园散步 走出忧郁 那个马来青年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结束运动,他依旧一圈又一圈地绕着小小公园的石道跑步,不到10分钟便重复在我们眼前晃过。地面凹凸不平,可是无阻他前进的步伐。我们就一面看着他跑步,一面聊天。微风轻轻拂面,送来七里香的芬芳,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心情好了很多。 那天开始,我才仔细研究公园里的设施。原来这里的设备完善,可以进行各种健身活动。感谢瓦达玛的探望,她让我醒悟到宝藏原来就在我家附近。从此我每个早上坚持来这里散步和静坐,竟然走出了忧郁。 后来瘟疫爆发,行管令执行后这座公园便无人问津,我也忘了它。现在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再次探望它。我连续去了3天,公园冷冷清清,一个人影也没有。我拿起手机,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倩影。长得参天的树木老树盘根,凸出的树根竟然破坏小径和健身设施的地面,确实使人惋惜。地上的杂草有人修剪,公园不至于荒芜。近3天不算大的雨摧落了不少树枝。除了仰卧起坐的器材生锈,其他健身和儿童玩乐设施还能使用。公园里种了不少树木,阴凉的环境加上清新的空气,该是居民散心和运动的好地点。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唤醒微风山庄的居民对这座公园的记忆。
1年前
    你是不是觉得有什么话想说,可是面对着家人或朋友,却不知该如何说起? 你是不是觉得全世界没有人理解你?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人愿意聆听你的心事? 你是不是害怕一旦说出心中的秘密, 就会被谴责、被抨击、被批判,所以情愿压抑在心里? 如果你需要聆听者,请不要忘记还有Befrienders愿意成为你的树洞,全天候准备倾听你所有的故事。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志汉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每一年超过80万人自杀身亡”,这是Befrienders派给公众的明信片上写着的几行字。而在这80万人当中又有多少是儿童和青少年呢? Befrienders是非营利的心灵扶助中心,有150名义工全天候24小时轮班接听热线,充当聆听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情绪出口。 Befrienders执行总监林健辉解释,人们可通过3种方式寻求情绪援助,分别是通电话、电邮和面谈。 “但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电话,大约占80%,因为是24小时的。电邮次之,面谈治愈占0.2%。可能是人们觉得通电话,无需露出真容会比较自在些。” 虽然电邮只有21.7%,可是已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原因是年轻人会倾向于连通话都不需要的倾诉方式,只需要打字就能解决。 “人们只要有需要就拨电来求助,无需透露姓名等个人资料,谈话内容都是绝对保密的,我们亦不会追踪来电,所以来电者可以很放心。” 他坦言,2014年接获的求助共1万9410人,到了2018年暴增至3万75人,增长幅度超过一倍,其中5岁至14岁的儿童就占1%,15至20岁的青少年有14.3%,另有40.3%因通过电邮倾诉,因此未知正确年龄。 “据我们的观察,来电求助的儿童和青少年人数有所上升。当然我们能从两方面看待这个数据,一方面是可能抑郁的人群确实增加了,另一方面是现在的人们醒觉意识提高了,知道要寻求帮助。” 林健辉在访问中不断强调父母和孩子开诚布公的重要,并认为双向交流才能让亲子之间建立信任,防患于未然。 家庭和友情是困扰来源 可能一般大众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一般是为学习或爱情所困,但林健辉说事实却并非如此。 “许多来电者都很年轻,让他们备受困扰的往往是跟‘家庭’有关的问题,比如认为父母给予的爱和关心不足,或父母离婚。再来就是无法融入群体、被排挤、被霸凌等等。”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社交圈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朋友,不希望自己是别人眼中的“怪咖”,因此若他们长期被排除在社交圈子之外,就会让他们萌生自杀的念头。 “还有另一种就是家人朋友在身边,但不敢与他们倾诉,害怕会被嘲笑或拒绝。比如当他们抑郁时,亲友的反应可能是:‘你想多了’、‘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其实有自杀念头的人会尝试释放出一些讯息,可是若亲友的反应是否定的、不信任的,他们可能再也不愿意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些讯息包括用“我一个朋友的朋友最近如何如何”,用第三者指代自己再说出那个故事。他们曾接到过很多用上述方式倾诉的电话,到最后来电者会表明故事里的主角其实就是自己。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直接点破呢? “他们会用这种方式述说,表示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倾听者可以鼓励他们多说‘这个人’的事情。当然有时故事里的第三者真有其人,可能是他们的兄弟姐妹,那就要问这些事情对倾诉者本人带来什?影响。” 林健辉强调,倾听者切勿批判他们,必须抱持开放的心态聆听,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标签。 面对抑郁孩子,父母该怎么做?  1.别总问:“成绩怎样?” 林健辉认为无论聆听者是不是家人,对青少年来说“信任”很重要。因为青少年重视隐私,聆听者需抱持尊重的态度,需付出更多努力。其中的“努力”包括家长和孩子之间从小就培养双方开诚布公的开放式沟通模式。 “我觉得家长不能只期望孩子单方面向你打开心门,家长也需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交流一定是双向的。比如每日跟孩子谈谈自己一整天遭遇的事,然后再反问孩子今日过得怎样?” “话题不要总是围绕在‘功课怎样?’或‘成绩怎样?’,应该要关注的是孩子的社交情况,关怀他的情绪。孩子会期待家长关心他们的心情。” 林健辉提到,他们曾接获一些青少年的电话,说明他们自问已尽全力学习,但他们拿着成绩单交到父母面前时,父母却毫无反应。 “没有反应,其实就是最坏的反应。尽管他们已经做到最好,但父母没有鼓励没有认同。” 他也能理解家长的辛劳,每日劳碌奔波养家煳口,夜幕低垂返回家中时已经一身疲累,只能做到最基本的关心,可是为人父母本来就甚为艰难,既然选择生育孩子,就必须承担责任。 “家长们要学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若家长没有对孩子开诚布公,他们一旦遇到什?问题,也就不会想找家长谈。等到家长发现时,可能为时已晚。” 谈及此,不由得想起近几年不少成绩优良的青少年自杀身亡的事件频出,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2. 让孩子知道:你可以不开心 对孩子开诚布公的内容不仅是父母的日常生活,还有父母的真实情绪。多数东方传统的家长会认为在孩子面前需保持威严、坚强的形象,亦会给孩子们灌输“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等的观念,可是这也造成情绪压抑,对心理健康并无益处。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成长的学习榜样,除了教会他们坚强,也应教会他们“允许自己偶尔不坚强”。 “父母可以向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真实心情,不应顾及‘父母’的身分隐藏难过、忧伤的情绪。要让孩子们知道其实‘不开心’是正常的,借此告诉他们人生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与此同时,也要示范怎?处理负面情绪。” 3.只聆听不出主意 我们也许会以为当有人向我们提及自己的烦恼时,是希望我们能给予建议以解决问题,但事实则不然,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想宣泄,而非需要意见,孩子也一样。 “因此我们不会给来电者出主意或解决方案,最主要是聆听他们的烦恼,所以我们一般会说发生了什么?何时发生?发生了多久?当下有什么感受或想法?我们会让他们自己说,所以通话经常长达1小时,等到他们的情绪恢复平静,自然就会想出解决办法。” 林健辉解释,除了一般的回应,他们亦会如镜子一般反映出来电者的情绪,以助来电者清楚明了当下的心情。 “例如他们说了一件事,我们便回答:如你所说的,我们能感受到你的愤怒。因为有时来电者并无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情绪会很辛苦压抑,无法理解自己的心情,找不到原因。” 此外,适时的“沉默”亦很重要,来电者可能满怀心事,需要给予他们时间思考整理,这也就是为什?通话时长可以达1小时。 Befrienders 2014年~2018年的“聆听”数据       【这里还有人听你说】 人生很艰难,但是亲爱的你并不孤独,当你觉得压抑,想找人聊一聊,可拨打以下免费热线,随时有人借出一双耳朵聆听你的心底话。 Befrienders热线:03-7956 8144/45 (24小时,可要求中文服务)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热线:03-4265 7995(晚上7时开始提供服务)   (原稿发布于2019年5月2日) 【小孩也抑郁】妈妈你知道吗,抑郁症看上我了……  
2年前
最近小孩控诉身体部位疼痛? 最近小孩变得特别易怒? 最近小孩经常睡不着或睡得特别多? 最近小孩的成绩开始下滑,注意力不集中? 家长们要当心了,因为您的孩子可能被抑郁症找上门。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辛柄耀、林毅钲   “趁父母赴亲戚丧礼,15岁少年自缢身亡”;“肇意外退学受忧郁困扰,18岁少年跳楼轻生”;“求前女友复合被拒,17岁少年跳楼死”,这些新闻的标题是否也让您无比痛心?这些孩子究竟面临什么样的绝境,致使他们走上不归路? “自杀”是继“意外”之后成为我国青少年致死原因的第二名,《2017年国民健康与卫生疾病调查》在全国各州学校针对17岁以下的少年抽样调查,发现11.2%的青少年有自杀念头,9%有自杀计划,10.1%企图自杀,当中又以初一的学生居多。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这份调查也显示2012年至2017年有自杀念头的人数从7.9%上涨至10%;有自杀计划者从6.8%增至7.3%;企图自杀者则从6.4%上升至6.9%,这意味着欲自杀的青少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其中吉隆坡(13.2%)、雪兰莪(9.5%)以及霹雳(9.3%)3个地区分别是有自杀念头、有自杀计划和企图自杀3个项目的榜首。     儿童悲伤情绪过长须多注意 精神科专科医生汤凯欣提到,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10%至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患,这些疾患包括成长中的障碍、心理或行为上的障碍,而最需要关注的精神疾患便是抑郁症。 “从数据来看,4%至5%青少年就罹患抑郁症。造成抑郁症的原因很多,比如遗传、生活上来自学业失败、家庭问题或慢性疾病等压力,都是因素之一。” 她指出,抑郁症和压力固然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主因,但家族内曾有亲人自杀的人群也有自杀的风险。 此外,青少年的生活发生改变亦有可能导致抑郁症。临床心理治疗师李雯怡举例,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或因无法良好地适应新环境。 “悲伤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伤心持续很长时间而没有得到处理的话就很容易得抑郁症。儿童悲伤的表现则是无缘无故闹脾气,变得易怒。” 若这种情绪转变超过两个星期,加上有自我贬值的症状(比如“我觉得自己没用”、“我觉得我很丑”等等),这是情绪受困的现象,此时家长、老师或身边的朋友就要特别关注了。 李雯怡强调,很多个案是从小事开始,这些小事没有被处理,日积月累后一旦被某些事触发,患者就会爆发,带到医院后就被诊断出有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突发的,而是长期累积情绪引发的。”   抑郁症先见精神科还是心理治疗师? 一般程序而言,当父母发现孩子可能罹患抑郁症时,可先向辅导师或临床心理治疗师求助,倘若需要药物的介入才会转介到精神科。 “如果孩子的状况不严重,我们会先以心理治疗的方式为主。除非他的情绪无法稳定,我们才要用药物辅助进行治疗。”李雯怡说。 但是,由于马来西亚医院里的临床心理治疗师不多,一家医院可能只有1至2位治疗师的情况下,顺序就变成患者会先见精神科医生,再由医生转介给治疗师。 李雯怡建议父母每周专注陪伴孩子半小时2至3次,放下手机和工作,面对面跟孩子谈谈除了课业上的事情。父母的关注够不够? 在物价沸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现在,由一人负担家计尤为艰难,因此绝大部分城市人都是双薪家庭,早出晚归更是生活的常态,父母变相减少关注甚至忽略了孩子。 汤凯欣说,“在《全国青少年健康调查》中发现,少于50%的青少年认为他们的父母并不清楚他们在闲暇时候会做什么。然后,3个青少年中只有1人认为父母是理解他的。” 她建议,家长应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当他们发现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已经超出正常就要寻求专业的医生协助。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父母就要提高警觉: ●睡眠习惯开始改变,睡眠变多或少 ●食欲变多或变少 ●不再参与平时喜欢的活动 ●爱闹情绪,易发怒 ●注意力下降,一般会反映在孩子的成绩上,比如成绩越来越差 ●开始逃课/不想上课       汤凯欣说,旁人的支持有助患者摆脱抑郁症,比如理解他们的情绪,聆听他们的声音和想法,不要急于给意见。控诉身体部位无故疼痛 此时,父母可先带孩子到一般诊所让医生查看,如有需要,医生将会转介到政府医院的精神科作进一步诊断、治疗。 “忧郁症是一种疾病,是脑部的医药问题,就像身体其他器官也会生病一样。因此希望大众能改观,减少标签化此类的患者。” 李雯怡建议,父母每周至少要有2至3次约半小时的优质陪伴,与孩子交流,聆听他们的心情。 “陪伴不是只关注他们的功课和成绩,也不是和他们坐在一起却各玩各的手机。而是要问他们今天怎么样?” 同时也要多赞美他们的行为,不要让赞美与成绩挂钩,另外少用严苛的口吻批评,以为孩子们建立抗压力。 “如果因为他们做完功课就赞他们是好孩子,那是否就等于好孩子只等于做完功课?如果数学不好就责备他们笨也不合理,因为他们可能只有数学不好,其他科目不错呢?父母可以说:你的数学比较弱,需要加强一下。” 其实换位思考,成人是否愿意被频繁问起:“薪水多少?”“加薪没有?”,然后再以薪水多少衡量能力高低? 自残成为校园“新潮流”? 临床心理治疗师李雯怡曾与几名青少年患者交流,发现“自残”在校园内渐渐形成一股风气,有些孩子甚至向她透露,这是为了融入朋友圈。 “如果他们不照做,就没有办法参与到朋友群里。” 她解释,会选择自残的人们,其实是因为在这之前已尝遍了各种纾压的方式不果,情绪已经麻木,当他们在身上划刀子,看见鲜红的血液流出来,感觉到疼痛了,心中的压力才会得到释放,久而久之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的习惯。 “我问他们,难道不觉得痛吗?孩子们告诉我:比不上心痛。他们是需要被聆听和被关注的。” 多户外活动减少抑郁症几率 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日渐增加,李雯怡认为这与大环境的改变有关。 “从前的孩子在放学后会在户外与同伴玩乐,可是如今的孩子放学后要去安亲班,即便回到家,父母也会顾及安全问题不让他们出外玩耍。那孩子们只能靠电视或电子产品打发时间。” 另外,电视或电子产品亦会引发上瘾或网络霸凌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孩子们无形中缺乏自我调整的方式。 那当我们察觉身边的人释放出轻生的讯息时,我们该怎么办? 倾听他,了解他们的情绪,可以问:“怎么啦?”、“为什么?”。不过,“不要这么傻!我们不如去做别的事散心……”诸如此类的对话,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打发,所以不要急于给建议。 在达到“同理”的阶段后,展开持续支援,可以跟他们谈谈梦想和共同的话题或理想。 (原稿发布于2019年5月2日) 【小孩也抑郁】你的郁闷,他来聆听──抑郁要找出口
2年前
精神健康问题在现今社会有很多的公开讨论,然而,这种情况真的让寻求帮助的过程变得更容易吗?三分之一大马成年人患有精神健康问题,而且报告显示学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偏高。 全球估计有8600万名年龄15-19岁的年轻人确诊患有精神疾病。大约50%年轻患者从14岁就有精神健康问题、75%则在二十多岁开始发病。 大马统计数据《国家健康和发病率调查》结果发现,16岁至19岁年轻人的精神健康疾病盛行率最高,其中18.3%患有抑郁症及10%曾有自杀念头。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龄16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从1996年的10.6%飙升至2015年的29.2%,增长因素包括失业、经济困难、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应对能力差和社会支持不足,让这些情况变得更复杂。 虽然冠病疫情使得人们更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并且提供了更多支持途径,但治疗方面仍存在许多障碍,例如人们对精神健康问题缺乏了解、害怕社会污名化或羞愧、缺乏社会支持,以及难以获得专业服务。 对于出国留学完成学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更为普遍。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IMU)与其海外伙伴学校密切合作,以确保全力支持和照顾学生的福祉,并设定基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海外生活。这些支持可以通过学生主导的形式提供,比如促使学生相互联系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以及与学术领导人、资深导师和或专业辅导顾问的咨询性质会谈。 在爱丁堡大学进入第五学年的IMU海外转学生吳悠认为,各种原因引发的抑郁、焦虑、失眠和倦怠等症状都是留学生的常见问题,远离家乡则会加剧这些问题。 陌生环境易出事 从阳光明媚的马来西亚搬到寒冷的爱丁堡,她发现即使是一些简单小事也会提醒她已经远离了家乡,例如她的名字和姓氏经常被混淆、难以理解苏格兰口音等。冬季时持续寒冷和提早日落天黑的情况也让人难以忍受:“我有很多天根本看不到太阳,从早上8点在医院病房,等到下午5点离开时太阳已经日落西山了。 “这些情况都会让你觉得没有归属感,面对文化和社会差异,真的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来建立人际关系。总括来说,当你能够建立正确的支持系统,并了解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获得所需要的帮助时,一切就会截然不同。” 在她前往海外留学之前,吳悠参考大学准备的出发前简报,以及参与IMU学术委员会会议与合作学校的见面会,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抵达英国爱丁堡后,她也通过参加各种欢迎活动(例如促进留学生彼此交流的新旧生野餐会),以及与大学同学共同探索这座城市,让自己更熟悉这个新环境。 然而,虽然吳悠的亲身经历大致上是积极正面的,但很多人(包括海外或本地学生)在应对精神健康问题时相对比较困难,有时候甚至表现出慢性(长期性)的行为模式改变。家人、朋友和其他人(比如同学或老师)通常最容易留意到这些迹象,例如睡眠障碍、容易愤怒,或退出社交活动。 出现这些行为改变要留意…… IMU自我发展部辅导员指出,以下是一些需要留意的行为变化: ·睡眠模式紊乱,可能包括难以入睡或半夜醒来或睡眠过多。 ·情绪爆发,比如非常敏感、容易激怒或生气。 ·持续疲劳或经常疲倦。 ·注意力不集中,包括丢失对话轨迹。 ·饮食习惯出现重大变化或体重变化,但并非由于健康问题导致。 ·社交退缩现象。 一个人可能会避免或退出社交活动、变得不如过去活跃、明显变得更为安静,或身处于社交团体却不参与。他们也可能避免与他人眼神交流。 ·上述行为模式会持续出现,而不只在一个时间点或短时间出现。 精神健康问题的一些警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被错误理解或遭受误解。耐心地了解一个人的行为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都可能意味着他们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风险。 然而,辨识症状或警讯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支持,辅导员指出,倾听的直觉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有些迹象已经表明事情不太对劲,但我们却可能视而不见并忽略它们。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可能会顾虑自己的安全。 留意、关心、协助 以下是辅导人员基于NEC模式提出的建议: ·留意对方(Notice):告诉对方你观察到一些令你担心的事情,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吃、睡得不多” ·表达担忧(Express concern):让他们知道你很担心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倾听的空间和尊重他们的隐私,并以任何方式支持他们,比如告诉他们“我很担心你”、“发生了什么事吗?我随时都在这里。” ·让他们与可提供帮助的人联系(Connect them to someone who can help):向他们建议可以获得所需帮助的人或资源,或在他们准备寻求专业帮助时提供陪伴。比如告诉他们:“我现在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得到了 XYZ的帮助, 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去?” 求助可以找他们 获得正确的支持是管理精神健康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估计仅有20%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大马人获得专业护理。若想提供帮助,个人或是其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多种选择,这些选项包括: ·非政府组织(NGO)。许多组织都会收取可负担的费用提供精神帮助支持,例如 AGAPE辅导、SOLS 24/7和所有妇女行动协会(AWAM)。 ·政府医院。使用这项服务需先获得家庭医生(GP)的推荐信。 ·各高等院校辅导单位。 ·私人心理、精神健康服务从业者(包括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辅导员)。 ·某些大学的实习科目、实习计划。 获得更完整的马来西亚精神健康资源列表,请查看 https://sites.google.com/view/psymalaysia/。   更多文章: 陈君敏/让绘本插上写作的翅膀 ESMOD毕业生创意作品展示才能 ACCA成绩骄人 大马6人全球最佳 3青年呼吁爱地球,卖有机便当推动环保 设计互动性仪表盘让数据说故事 三剑客称霸大马数据科学赛
2年前